⑴ 中信銀行的理財產品有哪些
中信銀行的理財產品:
央行票據類——月月贏計劃.投資期限: 15天-30天.參考年化收益率:1.7%或2.75%.范圍:99%的央行票據和1%AAA級短期融資券.產品亮點:本金收益均有保證
中信銀行「穩健財富計劃」.「穩健財富計劃」是中信銀行針對當前資本市場特點推出的綜合配置型自動持續理財計劃。通過銀行間債券、票據、優質信託資產等非股票類投資實現穩健收益。
中信理財「月計劃」.本產品採用長短期資產匹配,降低債券持有期,突出復利投資的策略,同時滿足高流動性高收益的要求,並能夠規避市場加息帶來的市場波動風險。產品期限一個月,每日開放贖回,客戶無須參與費、贖回費,最大程度保障客戶利益。
銀行票據類——票據通計劃中信理財票據通計劃是中信銀行委託信託投資有限公司設立的資金信託計劃。信託資金主要用於購買中信銀行持有的票據資產或銀行存款等貨幣市場工具。投資期限:21天-162天.參考年化收益率:3%-3.8%
⑵ 中信銀行的理財產品可靠嗎有很多都保本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理財有風險 投資須謹慎!以下非銀行理財產品,僅供參考:
五色土非銀行。
「五色土」是指「可以實現的不動產五類物權」。已經穩健運營10年,歷經考驗。 具體說來,在房地產登記機關,將房地產直接抵押登記到投資人名下,抵押比例30%--50%(例如:100萬投資理財,抵押的房地產價值在200萬左右),從而獲取穩定的利息收入。借款人一般是中小企業,通過五色土風險評級,防控風險。「五色土」已經成為上海最好的理財產品,30萬起,年收益率8%;100萬起,年收益率10%;300萬起,年收益率10--12%;按季收息,期限一年。
AAA級五色土:安全性好(10年無風險),收益率高(年8--10%),變現快(一年到期)。
外地人、外籍人可來上海投資理財。
五色土最大風險是房價暴跌五成。
2001年11月06日,青島五色土抵押貸款顧問有限公司在工商局注冊成立;
2004年01月18日,上海五色土抵押貸款顧問有限公司在工商局注冊成立;
2004年12月07日,五色土獲得國家商標局「金融服務」注冊商標;
2011年11月18日,五色土在上海第九屆金融博覽會上評為最佳抵押借貸服務機構。
2012年05月25日,五色土參展第七屆浙江金融理財博覽會,獲客戶好評。
⑶ 中信銀行理財產品在售,凈值型理財產品是什麼意思
有漲有跌 沒有固定收益 類似基金做過吧?還有餘額寶?都是凈值型理財
⑷ 中信銀行怎麼樣,中信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怎麼樣
中信銀行介紹
中信銀行是中國的全國性商業銀行之一,總部位於北京,主要股東是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在全國各地基本都有分行,設計的業務也很廣泛,在1984年,經國務院和中國移民銀行同意成立了銀行部,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中信銀行的前身。
中信銀行原稱中信實業銀行,創立於1987年,2005年底改為現名。中信銀行為中國大陸第七大銀行,其總資產為12000逾億港元,共有16000多名員工及540餘家分支機構。它是香港中資金融股的六行三保之一。
1984年底,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簡稱中信公司)董事長榮毅仁先生向中央專函要求在中信公司系統下成立一個銀行,全面經營外匯銀行業務。經國務院和中國人民銀行同意,先成立銀行部,擴大經營外匯銀行業務,為成立銀行作好准備工作。
1985年4月,中信公司在原來財務部的基礎上成立了銀行部,進一步擴展了對外融資、外匯交易、發放貸款、國際結算、融資租賃和吸收存款等全面銀行業務。在銀行部建立的兩年時間里,得到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業務進展較快,通過辦理人民幣及外匯存款、貸款、進出口開證、國際租賃、有價證券及外匯買賣、外幣兌換等業務,積累了一定經驗,已初步具備了成立銀行的條件。
中信銀行理財產品收益
中信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怎麼樣?近兩年來,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日新月異,對傳統金融行業產生了重大沖擊。對於很多投資者而言,過去銀行理財是主要的投資手段,但是目前投資渠道越來越多,銀行理財優勢不再,投資者逐漸轉向其它渠道。在此情況下,銀行被迫加快創新及轉型之路,銀行理財行業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
中信理財之超快車計劃2號(雙月子計劃)(白金專享版)於2012年9月13日成立,中信理財之超快車計劃2號(雙月子計劃)(白金專享版)產品的測算年化收益率為4.5%。
中信理財之超快車計劃2號28天子計劃於2010年10月14日成立,28天子計劃最高年化測算收益率1.9%。
截至2009年7月17日,中信理財之財富成長計劃一期結束募集。根據《中信理財之財富成長計劃一期產品說明》的有關規定,以上產品符合成立條件,於2009年7月18日正式成立。
2013年8月22日成立理財產品如下:
產品名稱 結束募集日期 是否符合該產品說明成立條件 產品成立日期 理財資金投資標的 中信理財之惠益計劃穩健系列1號343期 2013年8月21日 符合 2013年8月22日 將按產品說明約定進行投資,具體投資情況將在產品到期公告披露 2012年6月14日成立理財產品如下:
產品名稱 結束募集日期 是否符合該產品說明成立條件 產品成立日期 理財資金投資標的 中信理財之惠益計劃穩健系列2號1期 2012年6月13日 符合 2012年6月14日 將按產品說明約定進行投資,具體投資情況將在產品到期公告披露 通過小編的文章,相信大家對於銀行理財產品有一定的了解了。深圳市人人聚財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提供安全、有擔保、有抵押、高收益的互聯網理財服務。通過深圳市人人聚財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的推薦,您可以將手中的富餘資金出借給由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擔保的、信用良好的小微企業,並獲得利息回報。所以選擇p2p投資理財,可以選擇人人聚財也是不錯的選擇。
⑸ 中信銀行雙贏全球多資產贖回
雙贏全球多資產產品是一款定開的理財產品,一般有1個月或幾個月的最短持有期限,過了最短持有期限之後的贖回,是可以一次性贖回全部份額的。
⑹ 怎樣查詢中信銀行理財產品凈值
在:中信銀行--零售銀行--業務公告里查找相關內容。
理財建議採用國際流行的三分法,即將准備用於投資理財的錢分成三份:
(1)買預期年化收益;
(2)買預期年化收益率11.5%以上的,信託類的投資理財產品;
(3)買銀行系統的可保本的定投基金類的投資理財產品。
(4)這樣做的好處是:在獲得較高收益的前提下,可將因投資不率20%以上。
⑺ 中信銀行的理財藍籌2號,誰知道凈值多少
讓人驚訝的中信銀行理財產品真相—— 「中信銀行理財之藍籌計劃2號」 本人於2007年12月21日通過中信銀行北京安貞支行購買了藍籌2號產品,理財編號為P07C80101,該產品在其說明中明確規定「計劃募集總額為20億元人民幣」,而且在該條款後附說明中也明示(如果募集期內未達到計劃募集總額,銀行有權提前終止募集計劃並返還客戶資金,並保留延長本產品募集期限的權利,可採取公告等形式告知客戶;如募集期內提前達到計劃募集金額,銀行有權提前結束募集並提前成立產品和起息,屆時將採取公告等形式告知客戶)。另外在該產品「購買必讀」中也詳細說明此產品為「限量發行,先到先得」,基於以上事實,本人認為銀行此款產品募集金額上限為20億元人民幣,在沒有經得全體投資人同意之前無權私自對募集總額進行更改。 現請登陸中信銀行官網按順序點擊——零售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公告——藍籌計劃2號,之後可以看到銀行詳細羅列了此產品每月的報表,但這些報表中始終沒有提及其變更了募集金額,從08年12月開始才在其報表中增加了「期末資產組合情況」表,之中看到此產品實際運行金額卻為34億元左右,本產品從始至終被銀行定義為「虧損」產品,現在問題出現了——此產品結束期的最終實際金額比當初的募集總額多出十幾億元,怎麼能說凈值「虧損」呢?我們是不是應該來分配這些利潤呢?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請問超出合同金額的錢究竟來源於什麼? 經過向中信銀行詢問,得到的回答是,「他們有權依據自己對合同條款的理解單方做出改變,包括隨意擴大或縮小募集金額,投資范圍等並不須進行公告及說明,但最終結果要由投資人承擔」。現在我要問銀行的權利到底有多大?和銀行簽訂的合同還是否受合同法約束?現在合同條款被隨意變更了,咨詢律師說這種行為叫違約,中信銀行稱他「有權」,現請所有人來評判,了解一下事實真相,大家是否可以認同銀行的說法? 如果現在募集金額擴大了,那麼意味著,其一,顯而易見,銀行在不費吹灰之力的情況下,提取了巨額管理費;其二,這是一款高風險產品,資金量的大幅增加無疑加大了產品運行的風險,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中,投資組合的靈活度將會直接受到影響,最終導致凈值的不確定性。所謂的「虧損」難道都是天災,而沒有人禍嗎?我想大家應該有權利問兩個問題:1.銀行究竟是做什麼的?是幫我們理財的,還是來斂財的?為什麼在這些專家們的手裡,我們的錢會越理越少;2.在面對投資者的時候,銀行的權利到底有多大?他們的義務又表現在哪裡呢?難道他們的能力只表現在收入的排行榜上嗎?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們這些無辜的百姓,難道只是市場對我們太無情了嗎?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呼籲千千萬萬的百姓,好好的想一想,如果只有銀行才能「有權」,那麼將來的理財市場將會是多麼的可怕!我們共同呼籲百姓的話語權,知情權!
希望採納
⑻ 中信銀行的理財好坑人!
中信做理財真的很差勁,贖回申請後,開放日都過了4天了才贖回到理財賬戶。然後,瞬間錢就不見了,即沒有回到卡上,在理財賬戶里也顯示資產為零。在途、已結束理財項目都是空的!雖然知道錢不會丟掉,但是就是讓人火大!打電話問詢,告知在清算,清算完了才會回卡里,至於什麼時候清算完、什麼時候到賬都沒有準數!what a fuck!
算起來不算募集期的等待,光是贖回就要花一個多禮拜時間,這期間都是毫無利息的!或者說是在用我們客戶的資金賺他們的錢,不要臉至極!我也不是只在中信一家做理財,但是相較之下,它家的用戶體驗是最差的!!
項目動輒100萬、1000萬起步,小戶根本不放在眼裡。
既然如此,那就江湖再見,永遠不會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