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隨著我們收入的不斷提高,現在理財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想理財的人雖然多,但是真正精通或者甚至是略懂的人卻沒多少。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選擇把錢交給銀行,覺得銀行比較穩定,總不會賠錢的。

2.有時候銀行可能會把代理銷售的產品當成銀行自己開發的產品來銷售。在這種情況下,購買這種理財產品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購買的不是銀行的理財產品,而風險也不是銀行承擔的。
套路那麼多,所以我們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十分小心,以免踩進了陷阱。凡是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數都是騙人的。最好能讓銷售人員把所有的承諾都寫進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里,這樣如果將來有糾紛,也能算個保障!
希望大家都可以理財掙大錢,不要被套路!
Ⅱ 銀行絕不會告訴你的秘密:買房貸款多久好
最近,有個粉絲咨詢說,他准備申請公積金貸款,他問我貸25萬到底是選擇30年的等額本金還是15年以下的比較好,我直接讓他選擇貸款最長的期限也就是30年。
如果按照公積金等額本金30年來計算,根據網上的房貸計算器計算,按3.25%的公積金貸款利率計算的話,首均還款1372元,剛好符合他現在的收入情況。假如只是15年的話,那他要承受的壓力太大了,沒必要。
房貸是一種優質負債,合理使用金融杠桿能讓自己擁有一套房子,播播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怎樣可以利用好公積金:住房公積金貸款還可以這樣玩?
曾經看過一個新聞,一個女子為了買房賣身,這件事間接反映了房價讓人承壓過多的無奈心情,另外一方面,她沒有合理規劃收入和房貸之間的關系,一味讓自己生活太累是要崩潰的,如果是這樣還不如過得寬裕點。
在我看來,房貸還是要量力而行,比方說,你的月供不要超過收入的50%,整體家庭的負債不要超過40%。如果負債超過一半的月收入,那麼家庭中孩子的教育開支、贍養父母費用、個人旅行支出、正常飲食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房貸是屬於最劃算的貸款,因此能貸越久越好,能貸到都是賺到了。
大多人只考慮了年限越長要給銀行的利息多,很多中老年人都讓小輩趕緊還錢,欠了錢在傳統的觀念里不算好事。想提前還貸的人主要害怕未來要用的資金還多,所以他先苦後甜,這樣做是個人的觀念問題。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一件事呢?你的錢也在不斷的貶值中!你10年前買豬肉價格大約在4元錢一斤,我問了一下老媽最近的市場行情,豬肉竟然要20元一斤了。這樣算的話物價已經是原先的5倍了,那麼,你再過10年、20年、30年呢?這簡直細思極恐!
人民幣的購買力在下降中,你的房貸還是那麼多,那麼你就明白了,能貸到越多反而越劃算。
借雞生蛋,用理財來賺夠銀行利息
公積金五年期以上貸款利率為3.25%,商業貸款基準利率為4.9%,再算上銀行的一些折扣的話,執行利率大約在4.165%左右。
房貸的利率真的很低,很多聰明人都會借雞生蛋,用手上的余錢去做好理財,這樣來賺取到你房貸的利息,如果你是比較會理財的人就可以用這個方法。
你可以把余錢放P2P理財做等額本息的理財,這個產品最好能維持在有年化收益在10%左右。
如果你是買P2P活期產品,最好能維持在7%左右的年化收益。
比如你的月供是3000元,你最好要有10倍的存款保留,比如你手頭要留下3萬左右,這點錢是你存起來付這年的房貸的錢,用P2P等額本息,每月平台會給你返還部分利息和本金。
如果是一款年化10%的P2P,那麼一年後就有3000元的利息,只是一年就賺夠了一個月的月供。
你買的理財產品能滿足並高於房貸利率,這樣你就沒必要提前還貸了,這樣算起來你就是劃算的。現在雖然很多理財產品降息,仍然有很多產品可以達到8%-10%左右的年化收益,因此會理財的人不必考慮提前還貸。
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方式
每個人的情況都有所不同,如果你前期的資金夠多,你就可以用等額本金的方式。如果你前期的資金比較少,那我建議你用等額本息的方式。
只要我們結余的錢投資的收益要比銀行貸款的利率要高的話,這樣我們就沒必要提前還貸。前段時間房地產大熱的時候,我有看到群里很多人都沒有賺夠首付就買了,很多人直接套了信用卡的錢或找一些「首付貸」的產品,後來國家明令禁止了「首付貸」,我不是特別支持這樣偏激的方式。
談談我的看法,你買房至少要賺夠首付、存夠錢,然後你再根據個人情況考慮貸款多久。如果你是個不會理財的人,那麼你還是選擇15-20年的期限,你就先苦後甜早點還完就好。要是你比較會理財,而且你的理財收益能超過房貸的利率,那你就好好理財,期限就直接貸最長的30年。
最好的方式是你自己了解一下自己的情況,根據現在的現狀來選擇。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6-12-18,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買新房,就上搜狐焦點網
Ⅲ 在銀行買理財產品前為什麼要評估啊
就是看個人的抗風險能力
銀行不是隨便什麼理財產品都賣給每個人的,而是看銀行給個人的一個評級,這個評級夠了才可以買這個理財產品
Ⅳ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雖然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櫃台就設在銀行營業廳內,但是它跟普通儲蓄業務的窗口是不放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理財產品跟儲蓄業務分屬銀行的不同體系。所以理財產品不像銀行儲蓄,是可能會產生虧損的。
而很多理財產品的銷售人員為了個人私利,經常向咱們無知的普通投資人推銷高風險的投資產品,這產品不出事還好,一出事就悲劇了。
那麼銀行理財到底有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
除了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以外,有時候還會代銷保險、基金、信託等業務。有很多小夥伴就上了套,本著賺取收益的目的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卻被銷售人員混淆了概念,買成了保險。
保險沒有存取和利息的概念,能不能獲取保險金是不確定的。而且銀行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的保險,保障的功能很小,所以就算你想買份保險,最好也別選擇銀行。
套路二
有些時候銀行會把代收產品當成自發的產品賣,可能還會向客戶隱瞞風險。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買的其實不是銀行的產品。而風險也不是銀行承擔的。
套路三
銷售人員介紹的預期收益率中所提到的年化,並不是到期後能拿到的收益比例,而和收益的計算陷阱都沒有那麼簡單。收益套路是無窮盡,只能自己注意一點,以免踩進了陷阱。
凡是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數都是套路,最好能讓銷售人員把所有的承諾都寫合同,這樣如果有糾紛,也能算個保障。
Ⅳ 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工作人員說是保本的,但是和銀行簽的合同上寫著又是不保本的,這不是互相矛盾嗎應該
你應該相信合同,合同怎麼寫,就意味著法律怎麼執行。
Ⅵ 銀行理財產品一定安全嗎
一般來說,理財產品的安全要看的是資金安全還是本金安全。
資金安全主要看的是理財產品到期後能不能按期兌付,即會不會違約。如果不能按期兌付,就算收益再高也沒什麼用。從這方面來說,銀行理財即便不再保本,但資金還是安全的,因為到目前為止,沒有聽說過哪家銀行的理財產品出現過違約的情況。當然,如果只是銀行代銷的其他機構的理財產品,還是有可能出現違約的。
而本金安全,就主要是看買了理財產品之後會不會虧錢。從理論上來看,銀行的保本理財具有保本承諾,所以一般本金是不會出現虧損的。在銀行理財不再承諾保本之後,顯然就存在了虧損的可能,所以投資者的擔心也不無道理。不過從實際來看,即使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也並不意味著銀行理財的本金就不安全了。
為什麼不再保本並不意味著銀行理財不安全了?
首先,很多銀行理財即便不承諾保本,但本身風險也是比較低的,出現虧損的可能性很小。大多數銀行理財都是偏向穩健的,其投資的資產多為可產生穩定收益的資產,雖然這些銀行理財收益率不是很高,但出現虧損的可能性也比較低。有些不承諾保本的銀行理財,甚至幾乎就不會出現虧損,比如現金管理類產品。
或許,各銀行的理財子公司紛紛成立起來之後,會有一批高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理財子公司的產品可直接投資股票),但這類銀行理財產品一般都會有較高的預期收益率或者以凈值化產品的形式出現,比較好辨識,如果不想本金冒太大虧損風險,不買這類銀行理財便是。所以只要對收益率沒有太高的要求,買銀行理財,本金還是相對安全的,只是少了一個保本承諾而已。
其次,雖然絕大多數銀行保本理財以後都會消失,但還有一種保本理財可能還能繼續存在,那就是結構性存款。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但並沒有把結構性存款納入進去,或許是把結構性存款定性成了存款,因為在央行的存款統計數據中,也是把結構性存款歸為存款的一種。不過,從產品的設計上看,結構性存款更像是理財產品,而不是存款,所以結構性存款更多被看成是一種銀行理財。
而結構性存款不僅能保本,而且還能保障最低收益率。既然不受資管新規的影響,即便其他銀行保本理財都消失了,結構性存款可能也會繼續存在。
Ⅶ 買銀行理財需要注意什麼,才不會被騙
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六大注意事項:
1、票據、債券和貨幣才是真正風險低
近期,由於管理嚴格,銀行理財產品在變少,發售的多為預期收益率不太高、主要投向票據、債券和貨幣市場的。雖不承諾保本,但適合絕大多數投資者。
需要注意的是,預期收益率和其他渠道的相關產品差別很小。在目前的金融市場上,真正能稱為「無風險」的,其實就這三種投向。
2、小心選擇結構性產品
結構性產品預期收益率是一個區間,可分為保本型、保證最低收益型和非保本型,這類產品往往都有一個較高的最高預期收益率,但最低預期收益率則各不相同。

(7)買理財前銀行不會說出的秘密擴展閱讀:
主要趨勢:
其一,同業理財產品的逐步拓展,將原有外資機構和中資商業銀行之間的「銀銀」合作模式映射到國內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之間的同業理財模式。
其二,投資組合保險策略的逐步嘗試,產品的穩健與否並不在於是否參與了高風險資產的投資,而是在於投資組合的合理配置。
其三,動態管理類產品的逐步增多,投資方向和投資組合靈活多變和高流動性是該類產品的主要優勢。然而,該類產品的信息透明度問題值得關注。
其四,POP(Proct of Proct)的逐步繁榮,通過不同類型銀行理財產品之間的投資組合構建來滿足不同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其五,另類投資的逐步興起,藝術品和飲品(酒與茶)已逐步進入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投資視野,未來的低碳概念、不動產和自然資源的投資將會成為下一個熱點。
Ⅷ 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應該問理財經理哪些問題
1、這款理財是不是銀行代銷的?
銀行出售的理財一般有兩大類,銀行自營的和代銷的。
自營的就是銀行自家的孩子,安全性比較高。代銷的,銀行可不負責管他們,產品安不安全,靠不靠譜,都由它自己的發行機構來負責。但無論是自營還是代銷的,至少都還算是合規的。
但是這里需要特別注意,有的非銀行的理財產品,有可能是客戶經理飛單所為。所謂飛單,就是客戶經理為了自己的私利(或許有別的理由)私自地向購買者推薦非本行的產品的行為。有些客戶看到是在銀行買的,也是銀行正式的客戶經理推薦的,想就沒想就買了簽了合同。其實這種協議不是和銀行簽署的,也不會有銀行的公章。這樣的理財往往收益很高,但是風險也極高,一旦出了問題,甚至會血本無歸。
2、這款產品是掛鉤型的產品嗎?
掛鉤型產品即內嵌衍生品的銀行理財,一般現在的利息都會在1-8%,有些甚至到20%,但是那隻是一個美好的夢,要明白沒有免費的午餐,除非你對掛鉤的標的:一般是滬深300指數或者黃金等特別有判斷,而且搞得清楚裡面的結構,對一般的投資者,千萬不要看到8%就買,那個8%歷史上沒什麼人拿到過,一般這類產品最終還沒有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好,因為這其中要賺錢的人太多了。國內有些銀行理財產品里的衍生品都是問外資銀行/券商批發的,他們勢必還要再賺一筆。
3、這款產品里的投資方向有股票嗎?
一般有的話,風險類別會在3及以上。4或5的銀行理財或者投資方向有明確表示有股票的不建議買。銀行理財里1-2風險等級的產品是可以買的。1級一般是保本的,2級一般是不保本的,但是銀行是用它的信譽來兜底的,在近一段時間還是可以相信是保本保息的。
4、這款理財的利息怎麼樣?
一般是時間越長,利息越高。但是我們還要了解投的本金不同,利息會不會有差別?
比如同一款產品,你買5萬的,利息是多少?買10萬的,利息會不會更高?或者10萬本金,有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畢竟咱們投的錢多,肯定就希望能拿到更好的收益,不要被銀行給忽悠了。
5、 這款理財保本保息嗎?
銀行的理財並不都是保本保息的,而很多人買銀行理財,其實看重的恰恰就是它風險低、收益比較穩定的特點,所以對於那些風險比較高的理財產品,就需要慎重選擇。
出於這樣的考慮,要是遇到銀行的理財經理和你說「雖然這是非保本的產品,但實際上都可以做到保本。」千萬不能傻乎乎的就相信。
6、什麼時候開始算利息?
這個一般是指理財產品募集期的問題,例如募集期一個月,你開始就買了,那麼中間這么長的時間,銀行是不算利息給你的。不過,這我們還要了解什麼時候要把錢轉進來確保能夠買到且也不會浪費太多時間成本等待?因為有些產品很火爆,到募集期最後一天,恐怕也買不上。
7、我一共能拿到多少利息?
這里就是考驗理財經理或客服到底有沒有搞清楚怎麼計算利息的了。這裡面要分3段計算,募集期到起息日是一段、起息日到到期日是一段、到期日到到賬日又是一段,每段都按什麼利息計算,都是要搞清楚的。
同時再按照實際佔用資金的天數算一下我的年化收益率到底是多少?這樣就是你這筆錢這段時間真正產生的效益了。
8、什麼時候能拿回本金和收益?
一般產品到期,還需要幾天到賬的,每個銀行不一樣,有些銀行專門選節假日或周五到期,然後說要1-3個工作日才到賬,這樣會浪費好幾天的時間成本,尤其碰到春節國慶等。到期日到到賬日之間是不計算利息的。募集期到起息日一般會計活期利息。而且有些產品本金和利息是不一起到賬的,也要問清楚。這些可都是時間成本,都會攤薄收益。
9、 購買之後能不能提前取出來?
現在銀行的理財有封閉式和開放式的區別。開放式的是能夠在固定的日期或者期限內來提取的。
不過要是我們買了封閉式理財,是不能提前取出的,這個時候就要問清楚提前取出有沒有違約費之類的。
有的理財產品違約成本還是挺高的,如果你不能保證之後手裡資金的周轉,那麼事前就不要買這樣的理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