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大銀行哪個理財最好
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交通銀行這五大銀行理財產品各有其特點,需要投資者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銀行理財產品。
1、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理財產品大致分為:中銀創富、中銀穩富、中銀集富和中銀債富等四個系列產品,其中數中銀集富系列產品投資門檻最低,5萬元起投,投資期限不同,收益率也是不一樣的。中銀穩富和中銀債富系列理財產品起投門檻均是10萬元。
中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只能算中等,追求高收益的投資者不適合此類理財產品。

4、中國農業銀行
農業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有安心得利、本利豐、匯利豐、安心快等四個系列,一般為5萬元起購,其產品預期收益率較低,其中安心得利系列理財產品根據地區不同,所售產品不同。而且農業銀行理財產品不同投資途徑收益率差異不大,適合對流資金需求不大的穩健投資者。
5、交通銀行
交通銀行理財產品主要分為交銀添利系列、沃德添利系列、私銀優享系列,起購門檻各不一樣,交銀添利系列產品5萬元起購,沃德添利系列10萬元起購,私銀優享系列50萬元起購,預期年化收益在4.25%-4.8%之間,收益率適中,適合有大量閑置資金的投資者。
但交通銀行也有收益率較高的理財產品,非常適合高端的人群進行理財投資。
⑵ 現在哪個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比較高
各家銀行代售的公司產品 萬能險 分紅險 都是保底的,但保險公司的收益是不固定的,不過按照目前的情況都是很好的,中國人壽、平安、泰康的產品收益都不錯,各家保險公司的投連險現在都再跌,只是一個抗跌性的問題。
現在五年期的定期是5.85%收益,泰康的萬能收益是5.8%(復利滾動,每月計息),國壽是4.9%,平安6%
我買的是工行的保險產品,只為強迫存錢,打算10年後再取,我算了下,保險產品存的時間越長越劃算,收益越高!
⑶ 哪個銀行的理財產品比較好
掌握判斷理財產品是否可靠的方法是關鍵。
1.要確保理財產品是銀行賣的,而不是銀行代銷的與其有合作的保險公司或其它金融機構的產品。如何確保這一點呢?只要看看銀行官網上有沒有這款產品就可以了,如果是在營業廳購買,也可以讓銀行工作人員在電腦上給你展示,是從該行官網購買的理財產品。那為什麼要買銀行自營產品?近年來銀行員工私自勾結外部人員售賣非銀行自營產品,結果導致不法分子捲款而逃的案例不在少數,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即使是基金類產品也不適合在銀行購買,手續費要遠高於第三方代銷公司及基金公司本身。
2,對於保守型投資者來說,凈值類及結構類理財產品不要去碰。凈值類產品是指沒有預期收益率、沒有封閉期可以隨時贖回、凈值定期變動的理財產品,結構性產品通常掛鉤股票、指數、黃金等高風險標的,這兩類產品的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結構性產品,收益很可能遠低於預期值。如果還是不懂什麼是凈值類和結構類理財產品,那麼去問銀行的理財經理,這一點他們一般不會隱瞞的。
3,風險等級為一級和二級的理財產品一般可以放心購買,三級以上要謹慎。理財產品分為五個風險等級,R1級風險很低,一般可以保證收益,R2級風險較低,一般是比較安全的非保本浮動類理財產品,但是R3級以上就不能確保本金及收益了,購買此類產品不如去買基金和股票。
⑷ 哪個銀行的理財產品比較好
根據資管新規要求,除了「存款」以外的理財產品均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包括銀行理財產內品。當然不容承諾保本保息並不意味著理財產品就有很大的「風險」了,主要還是看產品背後所投資的資產標的,例如一些「低風險」的投資於國債、金融債、貨幣市場工具的產品還是比較安全的。所以,銀行理財也需要看其背後投資的是什麼標的。
當然目前「最靠譜」的理財產品當然就是「存款」了,按照存款保險保障制度,50W以內100%賠付。當然「存款」並不是說直接就去銀行存活期、或定期,可以關注一下中小型銀行發行的智能存款產品或者大額存單,收益率都能在4%左右。
現階段,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平台上就有一些包括活期、定期銀行存款產品,例如活期產品「三湘銀行活期」,提前支取收益3.8%左右,隨時存取,當日起息,節假日無限制,任意自然日支取,當日實時到賬,無交易日限制,無限額限制,50萬以內100%賠付;如定期銀行理財產品「振興智慧存」,年化收益率在4.8%左右,屬於銀行存款產品,50萬以內100%賠付,適合穩健型及以上投資者。
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⑸ 哪個銀行的理財產品年收益最高
1、平安銀行:收益12.00%,起售10萬,平安財富私人銀行專享結構類(90%保本掛鉤ETF)2014年19期人民幣理財產品(365天)。
2、平安銀行:收益8.00%,起售10萬,平安財富結構類(100%保本掛鉤股票)資產管理類2014年110期人民幣理財產品(365天)。
3、蘇州銀行:收益6.90%,起售10萬,金石榴嘉盈140503M12號人民幣理財產品(364天)。
4、徽商銀行:收益6.50%,起售90萬,「本利盈」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PC14009803)(365天)。
5、湖北銀行:收益6.30%,起售10萬,2014年紫氣東來進取系列人民幣理財計劃HBGP13046期(398天)。
1.
理財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債」類和「股」類兩種。其中「債」類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基本在3%至5%左右,而「股」類中的結構性產品不少可以達到10%以上。
2.
2011年19224款到期的理財產品中,零、負收益產品一共21款,並且都是結構性產品。結構性產品雖然預期收益率較高,但是到期收益率的不確定性也較大。
3.
購買高收益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需要注意以下四個因素:入場購買時機和投資標的的走勢、獲得高收益率的觸發條件、理財產品的參與率以及對手投行風險。
4.
結構性理財產品適合那些對投資標的有著自己清晰的判斷、同時對風險也有比較強的承受能力的投資者。
⑹ 四大銀行理財哪個比較高
其實大銀行理財收益的差別沒有那麼大,因為大家在一個「風險等級」的資產標的上進行「選擇」。
一般來講,小型銀行的存款利率以及理財產品收益會比大型銀行高一些。因為大型銀行有足夠多的網點以及「錢脈」,吸收對公、對私的儲蓄能力更強,成本更低。而中小型銀行,特別是城商行,在對公、對私的吸儲能力較弱,因此只能通過更高的利率、更高的收益去吸引資金。
您也可以關注「銀行智能存款」產品,按照存款保險保障制度,50W以內100%賠付。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平台上就有一些包括活期、定期銀行存款產品,如活期產品「三湘銀行活期」,提前支取收益3.9%左右,隨時存取,當日起息,節假日無限制,任意自然日支取,當日實時到賬,無交易日限制,無限額限制;如定期銀行存款產品「振興智慧存」,滿期收益率在4.8%左右。
具體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下載鏈接」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⑺ 現在哪個銀行哪種理財產品比較好
根據資管新規要求,除了「存款」以外的理財產品均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包括銀回行理財產品。當然答不承諾保本保息並不意味著理財產品就有很大的「風險」了,主要還是看產品背後所投資的資產標的,例如一些「低風險」的投資於國債、金融債、貨幣市場工具的產品還是比較安全的。所以,銀行理財也需要看其背後投資的是什麼標的。
當然目前「最靠譜」的理財產品當然就是「存款」了,按照存款保險保障制度,50W以內100%賠付。當然「存款」並不是說直接就去銀行存活期、或定期,可以關注一下中小型銀行發行的智能存款產品或者大額存單,收益率都能在4%-5%左右。
現階段,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平台上就有一些包括活期、定期銀行存款產品,例如活期產品「三湘銀行活期」,提前支取收益3.8%左右,隨時存取,當日起息,節假日無限制,任意自然日支取,當日實時到賬,無交易日限制,無限額限制,50萬以內100%賠付;如定期銀行理財產品「振興智慧存」,年化收益率在4.8%左右,適合穩健型及以上投資者。
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⑻ 現在四大行中哪家銀行的理財產品好一些
各銀行的理財產品基本上都是同質化的,收益也是大同小異,主要是看你習慣在哪家銀行辦業務,覺得哪家銀行的服務更好了。如果一定要篩選哪個銀行的理財產品最好,可以用理財能力來對銀行做個排行。
理財能力綜合排名前10位的銀行依次是招商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恆生銀行以及江蘇銀行。
本季度招商銀行分類指標測度中,發行能力、收益能力和信息披露規范性得分均在單項排名位列第二。風險控制能力和理財服務豐富性得分也較為靠前,優秀的單項表現使得該行理財能力綜合排名位居榜首。
華夏銀行綜合排名第二,主要受益於該行本季度風險控制能力、發行能力和收益能力表現都較好,此外,在所有銀行的評估問卷中,華夏銀行得分最高。
民生銀行位居綜合排名第三,該行在風險控制能力、信息披露規范性和評估問卷三個單項排名表現較好,分別居單項的第三、第四和第二。同時,該行的發行能力和收益能力也較為居前,最終以較高總得分進入綜合排名前三甲。
⑼ 哪家銀行發的理財產品收益比較高
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都是不定期的,每一期的收益要根據市場的行情,並不能確定哪家銀行的就好一些。
銀行的理財產品一般都是每周的固定周幾推出。如果比較收益的話,一般小銀行的收益要高於國有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小銀行或者是一些農業銀行等合資銀行為了在夾縫中求生存,取得更多的客戶資源會在國家銀監會允許的范圍內調控理財產品的收益,能比國有銀行稍微高一些的利息來博得客戶的青睞。
在同一期推出的理財產品中即使是同一個銀行,收益也是有好幾種的。通常是按照風險等級來劃分的。風險越高收益越高,但是基本都是可以在接受的范圍內變動。理財產品的收益比定存的利息會高一些,但是也不會像基金、股票那樣太離譜。
而且購買理財產品之後雖然在購買的時候會提醒是有風險的,但是大多數在到期之後都是可以取回本金和利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