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攻略 > 吳敬璉老百姓投資理財

吳敬璉老百姓投資理財

發布時間:2021-04-04 11:50:32

㈠ 誰能給我推薦幾本中國人寫的好的經濟類書籍(偏向金融、理財),別只介紹郎咸平,吳敬璉等人啊。

陳志武 金融的邏輯 寫的比較基礎 至於後面那個問題 是的 中國人在所有思想的領域都沒有牛人 只有那些具體操作方面的東西 比如股票 房地產 或者是 營銷什麼的還有不少 中國人寫的書我也讀了不少 基本上讀了跟沒讀一樣 因為中國人看的比較膚淺 比如郎教授也是比較膚淺 我高中對他的書就沒什麼興趣了 我是說任何一門學科

㈡ 民間資本怎麼投資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民間資本主體為什麼不願進入於已於國都有利的創業投資領域?就此問題,我們走訪了大量的社會各階層相關人士,均簡而言之三個字道出心裡話:不放心!所以中國有6萬億的居民儲蓄在政府一再降息後仍然很少投資於高新技術創業企業,大量的保險、養老等各種基金尚未開展創業投資業務,而各地陸續組建的一批以政府為主要出資人的創業投資公司或基金,不但規模小,因來源渠道單一,風險過分集中於國家財政,既違背了市場運作的效率原則,自然也不能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方面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和主導作用。有的以貸款方式取代股權投資方式運作資金,使創業投資走了樣,變了形,還有的違規操作,造成不應有的失誤和浪費,甚至敗壞創業投資的名聲,加之保護投資的法律環境較差及缺乏誠信制度等等不利因素,讓民間資本主體更加地不放心。
你可以去蒙聯華蒙古投資網,他們會很詳細的解答的哦!

㈢ 李嘉誠演講:打工是最愚蠢的投資

聽了下這分明是典型大陸試的說教。
現在社會上,借名人的頭銜華眾取寵的各種爛文太多了
談為人談教育就借什麼清華校長,北大校長
談經濟就借郎咸平,吳敬璉
談創業就借李嘉誠,柳傳志
話說人各有志,不是人人都想創業
其次,創業不只是有熱情就行,還要相關的能力和積累,並不是人人都適合創業
這個世界需要創業者,也需要打工者
垃圾創業者,遠遠不如優秀打工者。

㈣ 如何讓民間資本進入創業投資領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民間資本主體為什麼不願進入於已於國都有利的創業投資領域?就此問題,我們走訪了大量的社會各階層相關人士,均簡而言之三個字道出心裡話:不放心!所以中國有6萬億的居民儲蓄在政府一再降息後仍然很少投資於高新技術創業企業,大量的保險、養老等各種基金尚未開展創業投資業務,而各地陸續組建的一批以政府為主要出資人的創業投資公司或基金,不但規模小,因來源渠道單一,風險過分集中於國家財政,既違背了市場運作的效率原則,自然也不能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方面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和主導作用。有的以貸款方式取代股權投資方式運作資金,使創業投資走了樣,變了形,還有的違規操作,造成不應有的失誤和浪費,甚至敗壞創業投資的名聲,加之保護投資的法律環境較差及缺乏誠信制度等等不利因素,讓民間資本主體更加地不放心。 問題出在哪裡?我們在做了深入廣泛地調查研究後認為:之所以不放心的主要原因是沒有運作保障機制。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所指出的:目前許多人對設立風險投資的難點有誤解,以為問題的症結是政府沒有拿出足夠的錢來。其實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有一筆投資,而在於依託什麼樣的制度搞投資。風險投資的特點是高風險和高回報,如果風險投資的制度安排不能保證具體運作人的個人責任和收益,就很難獲得成功。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的制度安排恰恰就不能很好地保證具體運作者的個人責任和收益。目前,我們大多數的創業投資機構採用的是股份制公司形式,因這種企業組織形式自身存在無法克服的弊端,已暴露出無法適應創業投資的客觀要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約束機制不足,很難防範道德風險。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從事創業投資的高管人員即具體運作者,大多建立於行政任命的基礎上,不是在市場競爭中選拔出來的,缺乏創業投資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普遍存在加大管理費用、提高企業成本、從事關聯交易、減少公司利潤諸如此類的叫人不放心的問題,由於公司被高管人員等內部人控制,監事會等部門形同虛設;公司法雖然規定,對股東會、董事會決議違反法律、行政法規,侵犯股東合法權益的,股東有權向法院提出要求停止違法行為和侵害行為的訴訟,但對於董事侵害公司利益的行為股東能否代為訴訟,股東能否要求賠償,向誰要求等公司法都沒有規定,也就是說股東的代為訴訟制度很不健全。 同時,激勵機制不足,高管人員沒有積極性。創業投資決策成功,公司的高收益與高級管理人員聯系不密切;創業投資決策失敗,高管人員個人責任也不嚴重。 對於民間資本主體來說,希望具體運作者即創業投資家能夠負擔無限連帶責任,從而強化其責任,弱化代理問題,使創業投資家相當於普通合夥關系的合夥成員角色,對於民間資本主體來說,更希望免除自己在經營失敗,債主上門時的連帶責任,降低投資風險,使自己相當於股份制公司中的出資者。而能夠將此願望變為現實的唯一新型企業組織形式,就是身兼普通合夥與有限責任公司之長的有限合夥。 所謂有限合夥,是指由管理合夥事務並對合夥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的普通合夥人和不參與合夥事務的管理但以其出資對合夥債務承擔有限責任的有限合夥人組成的一種合夥形式。 有限合夥作為創業投資機構的組織形式,這一制度安排與設計既能保證具體運作者個人責任和收益,滿足創業投資的內在需求,也能促進創業投資機制的健全與完善,使之步入良性、規范、持續的發展軌道。 其一、有限合夥能夠通過靈活的合同設計安排,解決創業投資機構的核心問題。 民間資本主體與創業投資家信息不對稱而出現的代理問題,即民間資本主體把資金投入後,是不能幹預經營管理的,很難保證具體運作者的忠誠與謹慎;對於創業投資家的經營業績,幹得好就應該有高回報,幹得不好就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充分體現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原則;具體運作者應謹慎投資,不能冒過高的不適當的風險,設法防範並降低風險。 這些難題中,因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代理問題,是創業投資機構最棘手的核心問題,是核心問題的核心。有限合夥通過靈活的合同安排與設計,可以解決上述難題。如規定關於普通合夥人出資、收益分配、會計政策、對利益沖突的協議、顧問委員會等,以建立有效的約束與激勵協調一致的治理機制,確保有限合夥制投資機構能夠安全與高效的運作。 其二、有限合夥是創業資本與人力資本的完美結合。 我國民間資本主體,擁有大量閑置資本,這些資本急於尋求合適的增值途徑,但由於自身投資理財的效率低下,投資回報低,因而在市場經濟高度分工與優勝劣汰的機制下,他們轉而尋求專家投資機構幫助理財。他們的要求是,投錢不是問題,可以不參加經營管理,但要優先享有利潤的分配,以自己向創業投資機構許諾的出資承擔有限責任,將風險控制在可預期的范圍之內。 另一方面,創業投資機構的專家,通常具有行業與技術專長、高層管理經驗、通曉財務知識、與工商界金融界有密切的聯系,他們大多數由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或金融投資機構的經理轉化而來。創業投資家的要求是,出很少的錢,一般出1%的資金,主要投入人力資本,獲得比較高的回報,通常是稅後利潤的20%,能運用知識經驗發揮自身價值,從事發現機會、組織運作、投資決策等事務,要充分實現人力資本價值,也須藉助有限合夥這一組織形式。 兩者完美結合,即有錢的出錢,有才的出才。 民間資本主體是有限合夥人,創業投資專家是承擔無限責任的普通合夥人,有限合夥人是有限合夥資金的主要供應者,實質是民間資本主體決定有限合夥制創業投資機構的組成和存續,決定創業投資家即普通合夥人的選擇。對於創業投資家而言,他過去的資歷與信譽代表了他的人力資本價值,一個投資專家的資歷越豐富,信譽越卓著,他所能募集的資本越多,所能管理的創業企業與所擔任的董事也越多,同時,他們的信譽本身也是一種資產,他會盡力花費時間和精力支維護自己的信譽,否則就會被市場淘汰。作為民間資本主體,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與風險最小化,一定會選擇資歷與信譽良好的投資專家作為有限合夥的普通合夥人。 有限合夥在創業投資事業的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制度魅力,它既具備減少投資者的風險,鼓勵民間資本主體踴躍投資的聚合資金的功能,又具備提高創業投資機構的信譽,強化具體運作者責任和人合功能,還通過靈活的合夥合同安排與設計,解決創業投資機構中棘手的代理問題,建立激勵與約束協調一致的治理機制,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股份制創業投資機構普遍存在稅負過重等一系列的問題。所以,要改變目前創業投資機構存在的種種弊端,讓民間資本主體放心進入創業投資領域,建立以有限合夥為基礎的企業組織形式是非常必要的選擇。 當然,我國現行法律中找不到有限合夥的規定,《公司法》也沒有規定有限責任與無限責任並存的兩合公司,《民法通則》與《合夥企業法》等現行法律是創業投資機構採用有限合夥的法律障礙,但不少地區在鼓勵創業投資的地方性政府規章中,與時俱進,搞制度創新,早已突破現有法律的束縛,還是明確了有限合夥作為企業組織形式的合法性,而這種法律與規章內部的效力沖突問題在我國是客觀存在的,還有待國家有關機關按《立法法》盡快予以排除。因為完備的法律制度和有利於投資的誠信制度及法治環境是創業投資發展有必要條件。 總之,讓民間資本主體不放心的嚴重影響與制約創業投資發展的不利因素較多,但我們認為問題的主要矛盾是建立健全創業投資的運作保障機制,通過制度創新,促進技術創新,科技興國,以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國力,實現跨越式發展。二零零二年四月二十二日

㈤ 李慧:吳敬璉憑什麼發怒 改革真的沒有失誤嗎

李慧 在人們眼裡一向是德高望重、一副溫文爾雅學者形象的吳敬璉先生,終於在人們面前也有怒容滿面的時候了,起因是國內某雜志披露了包括吳敬璉在內的幾位知名經濟學家,擔任中石油、中國聯通等公司的獨立董事,文章由此懷疑並得出結論,經濟學家與資本的關系越來越緊密,這種關系也考驗了經濟學家的公信力。吳敬璉先生憤憤不平地說:「我請你 指出,這四個公司都是國有股公司,請你指出我和哪個利益集團結盟。」其實,吳敬璉先生憤怒的不是地方,因為「利益集團」一詞恰恰是出自於吳敬璉先生之口,這實在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做法。
吳敬璉先生可能忘記了自己最近的高論:「什麼人可能反對改革?一個是既得利益集團,一個是貧困群體。他們可能在反市場體制上結成聯盟。打著彌補市場缺陷的口號,大眾全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命運會就此改變。」確切地講,多數人過去對吳老先生一直很尊重,從來沒有懷疑過,吳老先生每次的大作出來,或是有新的觀點必定是最先了解。但是,每每對照吳老先生的理論,拿到實踐中去檢驗,卻總是有不少疑惑。大家都知道,吳敬璉先生可謂是中國市場化改革的始作俑者,其影響力之大甚至被冠以「吳市場」的稱號。但是,特別奇怪的是,一直主張市場化改革的吳敬璉先生最近卻一直在主張要反思改革。 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既然是正確的,怎麼又忽然會跑出個既得利益集團和貧困群體來,貧困群體是哪些,這個大家都知道;而既得利益集團是哪些,這個大家都不知道的問題,卻感興趣的問題,吳先生卻不再繼續說下去。吳敬璉先生不告訴大家既得利益集團究竟是哪些,卻要讓人告訴他「請你指出我和哪個利益集團結盟?」這實在是令人不解的做法。而此前吳先生卻一再地提醒我們,要警惕既得利益者的反抗。市場化改革是吳老先生最先從理論上提出來的,但是,市場化改革走到了今天,卻出現了這么多的問題,那這樣看來,吳老先生「有人力圖把人們引向反市場化改革的方向」的觀點就有問題了,這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叫做自相矛盾;從邏輯思維的角度,就叫做把人來回「忽悠」。 哲學的「終結者」維特根斯坦在他的成名作《邏輯哲學論》中有一段名言:「凡能夠說的,都應當說清楚;凡不能夠說的,就應當保持沉默。」 能說清楚的您就明說,說不清楚的就不要誤導別人,但吳敬璉先生卻危言聳聽地製造出一個驚人的噱頭,並故作高深地擺弄玄機,這怎麼能是嚴肅的「一流經濟學者」的做法呢?既然吳先生一再地提醒我們,要警惕既得利益者的反抗,而吳先生又沒有明確地告訴我們,所以,大家猜一猜哪些是既得利益者就很正常。那麼,我們懷疑別人是沒有問題的,但有人懷疑您與利益集團有瓜葛,您就受傷害了,可是,您如果明確地說出來——國有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不是既得利益者不就完了么?但您為什麼就不明說出來,非要讓大家互相猜疑呢? 要說吳敬璉先生確實是中國少有敢說真話的學者,也確實是為改革作過貢獻的專家,吳敬璉先生每一次關於改革的大論,的確是讓人耳目一新的,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我非常系統地研究了吳敬璉先生的改革理論,可就像著名學者何新呼籲的那樣「經濟學家搞垮中國!——驚醒!」因為我得出了一個令我非常吃驚的觀點,最後,及至像何新先生一樣,驚出了一身冷汗!當我把吳敬璉先生的觀點前後梳理到一起的時候,卻看到了自相矛盾、語言混亂、沒有邏輯的一面,特別是吳敬璉先生信誓旦旦地駁斥主流經濟學家誤導改革的時候,沒有看到一點實事求是的理論分析和有明確邏輯思維的觀點。 比如吳敬璉先生一會兒說改革是成功的,一會兒有說改革是失敗的;一會兒說改革是對的,一會兒卻呼籲要對改革進行反思。改革既然是對的、沒有問題的還要反思什麼呢?那一反思還不就是說改革有問題的了唄!所以,吳敬璉先生馬上就拋出來第二個觀點,警惕有人反對改革。不過,吳先生有時說話是很懇切的:「2004年到2005年期間爆發了關於我國改革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及中國應當向何處去的大爭論。這種情況向我們表明,認真反思我國改革的成就和不足,它所面臨的問題和明確今後的方向,就成為一種迫切的需要。」但是,他一轉眼又對《第一財經日報》說:「對於改革中出現的反思,我們首先要弄清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而不是去問持有這些態度的人的動機,如果凡事都問動機,就復雜了。」 改革真的就是正確的,沒有錯誤的嗎?錯了,因為改革是社會利益的大調整,。每一次社會的變革就意味著一次社會結構的調整,也就標志著社會平衡新的調整,而打破平衡就意味著得到和失去。所以,改革對不同的社會群體來說,認識是不同的,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碗來罵娘」的現象早就不新鮮了。特別是那種盲目提倡市場化,卻忽視了對市場規律的認識,忽視了市場風險的防範,忽視了市場化進程中,國家體制市場化的同步改革,出現的那種嚴重的「偽市場化傾向」,或者打著發展市場經濟的旗號,卻做著與市場經濟不相干或者是相反的勾當,這樣的「改革」能是正確的嗎?吳敬璉先生自己不是也談到:「使目前改革陷入困境的,實際上就是這個權貴資本主義,或權貴資本主義指導下的改革。」 實際問題根本不是「改革是對的,但要對改革反思」的問題,而是要正確地把握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旗幟鮮明地反對假改革,堅定不移地用改革的精神來捍衛真正的改革,而這種假改革就是發展市場經濟最大的危險。此外,市場化體系並不是把發達國家的模式照抄照搬過來就行了,市場化的推進還與文化傳統有著莫大的淵源,否則為什麼現代市場經濟首先在西方形成,而不是在有著悠久歷史傳統的東方出現? 這些問題都是很值得我們探討,並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市場經濟的本質的。吳敬璉先生信誓旦旦地說,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是「水火不容」的,但是,哪些是計劃經濟,哪些是市場經濟卻沒有明確的指出來,相反,大家倒是感覺隨著科技的進步,市場中的計劃手段不是減少了,而是越來越強了,而有些該開放的市場反而更加集中化了。 針對市場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吳老先生也說了,市場經濟么,也不是完全正確的,市場經濟也有好、壞之分。敢情這樣的話您早說呀!我們特別想讓您明確地說出來,究竟應該怎樣認識改革,那些是好的市場經濟,那些是壞的市場經濟,這事情不就簡單了么?可是,吳敬璉先生至今也沒有說出來。應當說,翻開吳敬璉先生的煌煌巨著《當代中國的經濟改革》,著實是令人欣慰的,因為在中國經過了20多年的經濟改革後,不管是人們對改革的爭論也好,不管是理論家們對改革的探討也好,迄今為止,尚沒有專家、學者對改革給出一個清晰和比較系統的回答。盡管關於中國改革的文章、著作表面上熱鬧,但是,每每當我們想要從中找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的時候,卻發現這些冠冕堂皇的東西大多要麼是做出一個聳人聽聞的結論,要麼是對過程做一個簡單回顧,很難從根本上說明問題。 吳敬璉先生這本題目很大的著作,與以前那些關於中國改革的文章、著作幾乎沒有什麼兩樣,雖然結構上看起來非常完美,理論上也似乎無可挑剔,但關於改革的定義、改革的前提、改革的目標、改革的方法、改革的宗旨、改革的理論、改革的路徑依賴竟無一涉及。既然是談改革,為什麼這些關鍵的問題不談呢?為什麼不能給改革一個清晰明確的答案呢?特別是對改革為什麼會「攻而尤堅」?改革為什麼會出成績?改革為什麼會出問題?真改革和假改革的區別在哪裡?為什麼會有人對改革喝「倒彩」?為什麼改革這么一個大課題,迄今卻沒有人能深入地研究下去?等等這些過去我們大家都經常談論的問題,根本就找不到一個清晰的回答。雖然吳敬璉先生可謂是改革巨擘,此書的題目也很大,但是,主要的問題一個也沒有說,這樣的研究方法能告訴人們什麼呢?充其量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在為政策做「注腳」,或是套上一個冠冕堂皇的經濟學「帽子」,這是否也說明「主流經濟學家」那套虛偽、虛無、虛誇的研究方法過時了呢? 我不知道吳敬璉先生是怎樣研究改革的,但是,我必須提醒吳敬璉先生和那些所謂的「主流經濟學家」們,對改革的研究不是在書齋里能夠得出的產物,那些憑著東拼西湊得來的、一知半解的西方經濟學理論現抄照賣,而不去根據中國的現實進行深入的實踐,卻提出一堆似是而非、空洞乏味的「改革方案」是不靈的。那些到處掛名、見好處就要,只知道為了職稱而研究卻不能專心做學問,只知道緊跟政策而沒有自己理論的學者也是難以做到的;那些借著考察為名到處觀光游覽、到處讓人簇擁著宣講指點改革的領導們更是不可能做到的。對改革的探討必須能有細致入微的敏銳觀察,並能就每一個問題都抓住緊緊不放,堅持不懈地深入下去,才能最終找到事物的本源。也只有長期地深入到實踐中去,親自參與並廣博地涉獵,而不是置身事外的說教者,只有那些真正是以天下為己任,不懼付出者,才能挑起對改革認識的這個重任。 改革不僅是一門高深的理論,更是一門豐富的社會實踐學,你必須親自去遍嘗改革的酸甜苦辣,比如讓下崗的經濟學家研究失業問題,讓住過醫院的病人討論醫療改革的問題,讓學校的學生和老師參與教育改革的設計,讓開過煤礦的老闆解決煤礦的安全問題,讓民營企業的老闆討論發展民營經濟的問題,讓政府的官員體驗一下打工的感覺,讓教育部門的官員當一段時間小學生,這樣才能對改革有更深的體會和認識,就能提出更多的問題。吳敬璉先生呼籲不要把經濟學家個人的學術品德、個人品德聯系在一起。但是,這里我要明確地告訴吳敬璉先生,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是不能研究好社會改革問題的。因為我至今沒有聽說過「主流經濟學家」中,有誰這樣做過研究的。所以,我真的懷疑,你們那些個經濟學家的研究課題,究竟要研究的是些什麼東西?
為什麼市場經濟已經走了一半,但是,本應當是有經濟學家指出市場經濟和改革的理論問題,卻竟沒有人能說清楚?因為大多理論解釋僅僅是從原始交易行為的角度來分析,可分析到最後還是又把問題歸為到了開始的結論,結果是使之成為了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卻始終沒有找到真正的症結。為什麼改革早已進入「深水區」了,但是,關於這些問題的理論研究仍是一片模糊。再搞不好,市場化改革就快成了「邯鄲學步」里那個燕國壽陵人了,「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所以,「堅持改革不動搖,市場化的方向不能變」,給人們的感覺就好像是經濟學家跟在政策後面「喊口號」,而沒有反映出您老的真實水平。所以,我們就想讓您老說清楚,市場經濟究竟是什麼?市場化的模式都不清楚,改革的方向和目標都沒有,我們究竟如何繼續地改革走下去。 我還特別想問一問您老:哪些是計劃經濟的手段?哪些是市場經濟的手段?哪些是好的市場經濟?哪些是壞的市場經濟?因為在中國的改革進入到了攻堅階段的時候,對改革的本質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深入的挖掘是十分必要的,不了解這一點,改革就無法深入地進行下去,特別是您老指出了改革出現的四個重大缺陷問題究竟該咋解決。您呼籲對改革進行系統的總結和反思更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迄今為止,我們尚沒有看到對中國的改革有比較系統的研究成果出現。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理論是要有預見性和對現實的指導作用的,否則,就不能稱之為正確的理論了,中國革命的實踐不是早就證明了這一點了嗎? 我們過去總是認為經濟學家是對的,但現在我們不應當這樣想了。沒有拿到實踐中檢驗的理論是不能稱之為理論的。 有人也講了,改革的理論是對的,但是對改革的執行是有錯誤的,學者是左右不了現實的,所以,有人說經濟學家對改革的影響不大。比如吳老先生就談到:「使目前改革陷入困境的,實際上就是這個權貴資本主義,或權貴資本主義指導下的改革。」 這我們可就更搞不明白了,請問,你說一個死掉的孔夫子有多大的作用?但那個在世時周遊列國卻處處碰壁的孔夫子,他的理論不是堵住了老百姓的嘴,維護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嗎?如果沒有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思想禁錮,中國文化又何至於後來衰落了呢?雖然,經濟學家並沒有直接參與到改革之中,但是,如果經濟學家的理論有問題,卻足以用來堵住群眾的嘴,讓人們的思想不能自由的呼吸。更何況哪有不考慮現實環境的理論呢?如果沒有經濟學家為市場化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市場化改革怎麼能搞起來呢?而市場化改革出現問題,卻與經濟學家的理論毫無瓜葛,這樣的說法是難以服眾的,而經濟學家也是難辭其咎的。所以,不是經濟學家的理論有問題,就是經濟學家本身出了問題。 為什麼人們都在談論改革,但卻往往浮於表面,而未能對改革有比較系統而深刻的研究呢?一個現象可以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發,在中國經濟學家爭相攀比學歷,卻忽視社會實踐的方面,他們甚至不如大思想家孔子,因為孔子不僅終生恪守並倡導「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他甚至更早於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了「自知自己無知」的命題。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即便如此,他還是認為自己:「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不僅承認自己的無知,還舉例說對農夫的提問都不知所以然。這種思想開放的態度是中國經濟學家所不能及的。所以,為什麼有人說中國沒有真正的經濟學家,竟然得到比較一致的同意?因為,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而不承認自己的無知的人才是真的無知。
郎咸平先生曾提出這樣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整個社會竟然沒有制衡措施,為什麼任由錯誤思維主導經濟發展呢?我的結論是由於政府壟斷了公共決策,再加上少數專家學者壟斷了輿論,在沒有全社會的集體參與和集思廣益之下,形成了少數人壟斷改革路徑的選擇——而且是一個破壞社會環境的錯誤路徑。」所以,人們早就從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的驚天語錄,以及他們關於改革的「高論」中看到了他們自相矛盾、不學無術、投機鑽營、利慾熏心的面目了。這些「經濟學家」究竟有沒有什麼真實的水平?是只能跟著政策製造所謂的空洞理論,還是只能生吞活剝地搞一些西方已經淘汰的乏味「先進」理論呢?今天人們對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的詰問,與當年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中,人們試圖將腐朽的儒家文化逐出主流文化舞台的道理是一樣的。 事實上,在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郎咸平現象」問題上,就郎咸平先生的個人力量來講,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就郎咸平先生所闡述的事實卻極具沖擊力量的。所以,我們看到網友對郎咸平先生理論的熱烈追捧,而不是對郎咸平先生本人的盲目崇拜,這正是一種理性精神的回歸,也是中國從改革開放走向開放變革的新標志。有一位自稱自己是「主流經濟學家」陣營里的李肅先生,曾公開挑戰郎咸平先生,他要與郎先生叫陣辯論的五大問題是「郎咸平教授是不是中國改革歷史和產業大勢的無知者、郎咸平教授是不是國企改革大局和效率追求的破壞者、郎咸平教授是不是金融工具創新大事的阻擾者、郎咸平教授是不是經理人股權激勵機制的扼殺者和郎咸平教授是不是企業家群體的惡意攻擊者?」在此,我只是想把這五個問題前面的名字換一下,就是把「郎咸平」的名字換成「吳敬璉」,不知吳敬璉先生將做何回答?

㈥ 為什麼吳敬璉說靠投資拉動經濟是寅吃卯糧其中有著什麼樣的經濟學道理

寅虎,卯兔。一個吃草一個吃肉。意思是不合適,吃也遲早把虎餓死。
投資帶動經濟勢必發生通貨膨脹。因為現在通過商業銀行投資是一大支柱,而商業銀行借貸可能會有「創造貨幣」
另外,投資帶動的經濟增長會越來越慢(追趕效應逐漸消失)不合適現在逐漸走向發達國家的中國
最後,靠投資的很多都是粗放型增長,污染環境,北京風景毒好就是個例子,也不符號持續發展的觀念

㈦ 什麼決定經濟增長的因素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分為7類:

1、就業人數及其年齡——性別構成;

2、包括非全日工作的人在內的工時數;

3、就業人員的教育年限;

4、資本(包括土地)存量的大小;

5、資源配置的改善,即低效率使用的勞動力比重的減少;

6、規模經濟實現的程度;

7、知識(包括技術與管理的知識)的進步及其在生產上的應用。

其中,前三項為勞動投入量,第四項為資本投入量,後三項是單位投入量的產出率,即生產率。

(7)吳敬璉老百姓投資理財擴展閱讀

分類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經濟增長方式可歸結為擴大再生產的兩種類型,即內涵擴大再生產和外延擴大再生產。

外延擴大再生產就是主要通過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來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的增長。

而內涵擴大再生產,主要通過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來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使用效益來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水平的提高。

現代經濟學從不同的角度將經濟增長的方式分成兩類,即粗放型經濟和集約型經濟。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資金、資源的投入來增加產品的數量,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則是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來增加產品的數量和提高產品的質量,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

㈧ 什麼叫做強勢政府海量投資

首先要跟你明確一點:投資不一定都能加快經濟增長。例如美債危機時期的大量購入美國債。
按現在實際的產業發展來看,國家政府參與的產業都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產業,如水電氣等。
所謂的強勢政府海量投資,就是政府集中財力對一個項目或一個產業大力扶持增資,使之壯大之後達到近乎壟斷效應的過程。

㈨ 吳敬璉 為什麼老百姓掙的錢越來越少了

因為會超發貨幣,包括對外服貼對內強硬的一貫做法老百姓手裡的錢越來越不值錢,現在賣地收入越來越高,建房其實沒多少成本,主要是地錢,地錢到最後都是被ZF收走了,很多很多變相的都到了貪官的手裡,而這些當官兒的又沒有有效的監督機構制約他們,特別是大城市,一輩子就為了一套房子在努力。這么說吧,老百姓如果,一個人能製造十分的財富,那麼,有最少三分讓貪官給貪了,有四分給GJ交了稅和土地款陽,自己留在手裡的也就是三分,而這三分還要被不斷的稀釋,還要支付全家的支出和買房買車,這就是為什麼錢越來越難掙,但是越來越容易花掉的原因,也是很多老百姓心理比較急躁的原因

閱讀全文

與吳敬璉老百姓投資理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務教育學校融資 瀏覽:721
ppp模式融資擔保 瀏覽:157
沈陽有外匯業務的工商銀行 瀏覽:269
申購理財產品的原始憑證 瀏覽:530
美麗華集團市值 瀏覽:524
貴金屬公司待遇 瀏覽:9
國際結算在國際融資中的作用 瀏覽:49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不得超過 瀏覽:464
博信股份2019年一季度 瀏覽:982
華泰證券債券回購 瀏覽:788
上升下跌速率外匯指標 瀏覽:442
杠桿的機械效率與物重有關嗎 瀏覽:504
手機工行怎麼換外匯 瀏覽:408
中原證券風險許可權 瀏覽:719
前海股權交易中心胡繼之 瀏覽:447
恆天財富信託延期兌付 瀏覽:822
人鬼交易所2雲資源 瀏覽:903
郵儲銀行可以境外匯款嗎 瀏覽:682
溫嶺易轉金融服務包裝有限公司 瀏覽:782
2016年日本匯率走勢 瀏覽: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