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資管新規後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達標了嗎
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或將逐漸退出市場
春節已近在眼前,手中有閑置資金的投資者希望找到合適的投資理財渠道,而最新出爐的1月份銀行理財產品數據,或可以為投資者理財提供參考。
融360監測數據顯示,1月份,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持續走高。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14441款,較上個月增加了561款;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86%,較上個月上升了0.02個百分點,創2015年8月份以來的30個月新高,不過,漲幅較之前收窄。其中,保證收益類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5%,環比上升0.07個百分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3%,環比上升0.03個百分點;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15%,環比上升0.07個百分點。

外資銀行理財產品共有336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19%,高於城商行的4.95%、股份制銀行的4.93%、國有銀行的4.86%、農商行的4.71%,但是外資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和中高風險理財產品佔比較大,這兩類產品的收益率是浮動的,達不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偏大,不適合謹慎類及穩健類投資者。
值得注意的是,披露了實際到期收益率的6444款產品中,共321款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其中結構性理財產品187款,非結構性理財產品134款,結構性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比例為50%,非結構性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比例為2.31%。雖然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預期最高收益率很高,動輒就能達到6%以上,甚至10%以上,但能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只有一半,而且結構性理財的平均到期收益率要低於非結構性理財。因此,投資者在購買結構性理財的時候要謹慎,如果對產品的收益計算方式不了解,對市場趨勢沒有一定的判斷力,建議還是不要觸碰。
對於有意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來說,除了需要關注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外,更要留意募集期的長短,較長時間的募集期會導致資金站崗時間較長拉低產品的整體收益,並且一定要注意觀察購買的產品是否節前就開始計息。
融360分析師認為,2月中旬將迎來春節長假,所以理財產品的發行量必將大幅下降,市場資金面將會保持穩定,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上漲或下跌都有可能,但是漲跌幅都不會太大,從長期來看,今年利率走高的概率較大,所以銀行理財收益率可能會延續去年的上漲趨勢。但未來隨著資管新規的逐步落地,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或將逐漸退出市場,轉型為銀行結構化存款產品。
理財產品也要好好管制。
㈡ 資管新規對個人理財產品有影響嗎
影響很大的,尤其是對本身就沒什麼安全感的人來講,打破的鋼兌說明了沒有保底回。
如果你是答男性投資理財者,那麼一般來講影響不大,做事本來就果敢,且心理承受能力會更高,承受風險會強一些。不過在計算收益時,男性會比較粗枝大葉一點,更注重全局觀念的把握,更專注短期回報。那麼男性投資者就可以把精力放在自己能承受風險范圍內的高收益產品,通過短線操作盈利。比如福貓財經、網路理財平台等產品搭配銀行理財產品。
如果你是女性投資理財者,那麼你會更有耐心,多聽取理財規劃師和周圍人的意見,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甚至可以根據各種不同的投資理財產品收益列一張表格,看看作為長期投資情況下,哪些收益更高。女性比男性更具有憂患意識,抵抗風險的能力也會低一些,因此投資風格更加穩健,操作頻率更低。作為這類女性,可以結合銀行理財產品搭配基金定投產品,同時少量投資網路理財平台行業,進行財產分配。
總而言之,無論你屬於什麼類型的投資者,資管新規出台後都不可以盲目投資、過度自信。
㈢ 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如何發展轉型
長期以來,銀行面向廣大中小客戶銷售的理財產品,以預期收益率型產品為主,涉嫌剛性兌付,成為此次監管整治的重點。而投資者也已經適應了這種預期收益率型產品,已形成較為牢固的投資習慣。扭轉客戶習慣,讓客戶群體慢慢接受凈值型產品,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宣傳了很久的打破剛兌,很難以違約的形式來實現投資者教育,主要是顧忌於社會影響。可能的路徑,或將是慢慢增加凈值型產品面市,同時逐步收縮預期收益率型產品發行,到期不再續做。同時,凈值型產品的推出,也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起先以低風險品種為主,減少凈值波動,讓傳統理財客戶容易適應。在新規的過渡期內,《意見》允許發行老產品接續資產,則可以讓老產品慢慢變成「過渡型產品」,即雖不完全符合《意見》要求,仍然持有部分非標債權,且期限錯配,但在持倉中漸漸增加標准化證券的比例,逐步達到新規要求。
通過這種方法,剛兌的預期收益率型產品逐步退出市場,以此來實現打破剛兌。同時,讓客戶逐步接受凈值型產品,最終逐步實現新老產品平穩過渡。
㈣ 央行「新規」過渡期延長一年,對儲戶有什麼影響呢
資管新規涉及的機構包括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期貨等金融機構的產品,但是對儲戶影響最大的其實就是銀行理財產品,資管新規未發布時,很多銀行為了銷售理財產品,對於理財產品都是承諾保本保息的,這也讓很多儲戶把存款取出來購買理財產品,因為理財產品的收益相對於定期存款來講高太多了。

那麼如果2022年開始實行《資管新規》的話,儲戶還能購買理財產品嗎?根據數據顯示2013年2016年銀行理財產品的虧損率也就只有0.06%,理財產品虧損的概率還是比較低的,特別是R1和R2的理財產品,風險可以忽略不計。能不能購買理財產品就要看儲戶風險承受能力了,能承受風險,自負盈虧,那麼可以繼續購買,不能承受任何風險,那麼還是存定期或者大額存單為好。
㈤ 資管新規來了理財產品還能穩賺不賠嗎
日前,央行等五部委針對資管業務出台統一的指導意見,其中打破剛性兌付等相關內容引發社會關注。「新規實施後,我的理財產品還能穩賺不賠嗎?收益會下降嗎?」多年來一直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北京白領潘女士的疑問,代表了不少投資者的擔憂。資管新規,對你我的「錢袋子」影響有多大?

投資者門檻明確,三五萬元還能不能買理財?
此次資管新規對投資者適當性進行了規定,個人合格投資者的准入門檻設定為: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對此,普通投資者心存疑慮:這意味著投資門檻要提高么?以後還能花三五萬元買理財產品嗎?
「指導意見只是規定了私募投資者的門檻,而對於普通投資者投資門檻並未提高。」潘東說,我國資管產品投資者將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分別對應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此次只是明確了個人合格投資者的准入門檻,對普通投資者的門檻並沒有硬性規定。
業內人士表示,其實針對私募產品的投資人,各家機構早已有各自的門檻,只不過現在由監管統一了標准。
「以前買銀行理財覺得『穩賺不賠』,但聽說以後要『盈虧自負』,得自己掌握投資項目、衡量投資風險,真有點不適應。」上海市民吳先生的擔憂代表了很多普通投資者的想法。
對此,監管部門特別強調穿透式信息披露,不僅要穿透識別合格投資者,還要求金融機構對募集信息、資金投向、杠桿水平、投資風險等,做到及時、准確、全面地披露。
「對理財產品穿透式的信息披露,可以讓投資者更全面掌握產品風險、收益等狀況,有助於真正實現『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前海開源基金董事總經理楊德龍說。
㈥ 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不保本了,那銀行存款會有影響嗎
沒有影響。
「銀行存款」:享受存款保險保障(根據《存款保險條律》規定:個人在單個銀行的普通存款(不包括結構性存款)享受50萬以內100%賠付),所以安全性是可以保障的。
銀行理財:根據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均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包括銀行理財產品。當然不承諾保本保息並不意味著理財產品就有很大的「風險」了,也並不意味著銀行理財就不靠譜或風險「大」,主要還是看產品背後所投資的資產標的的風險等級。一般情況下不能提前贖回。
目前一些中小型銀行通過與互聯網平台合作(銷售)發行的銀行智能定期存款產品,具有流動性高(可分檔計息或提前支取)、利率高於一般存款的優點。屬於標准個人存款產品,利率在4%-5.5%左右,享受存款保險50萬以內本息賠付的保障。
具體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下載鏈接」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㈦ 資管新規的發布對銀行理財有哪些影響
無論是保本理來財還是非保本理財,源銀行在對接金融資產上,在風控能力等方面擁有專業、豐富的經驗。銀行非保本理財是一種投資產品,本質上與銀行的存貸產品不同。但是過去老百姓覺得是銀行的產品,就要保本保息,然而事實上理財產品的收益比銀行存款的收益目前要高兩個百分點左右,這高出的收益就是風險溢價,需要投資人來獨立判斷、承擔。
㈧ 多家銀行已提前終止785款理財產品,這是為什麼
多家銀行已提前終止785款理財產品,原因涉及多方面,但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資管新規的頒布,要求所有理財產品都是要轉型成為凈值型理財產品,因此很多銀行為了提前轉型,開始紛紛終止一些理財產品,特別是不符合資管新規的理財產品紛紛下架。

由於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很多產業面臨著整改和升值,銀行業也不例外,面對新的形勢下的經濟政策,銀行業紛紛進行整改,特別是對一些較高預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如果不符合資管新規,都開始紛紛終止,因為近年來利率的不斷走低,會不斷的加重銀行的負擔,此時銀行就是要做出一些調整,下架一些理財產品就是對這方面的整改。
可能有人會說終止這些理財產品,是否會侵犯別人的權益?這還得看理財產品的要求了,而且國家也發布了新的資管新規,如果符合資管新規的要求,那麼終止這些理財產品就是合法的。
㈨ 根據資管新規的框架,理財產品按照投資性質分為哪些
「資管新規」:資產管理產品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分為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公募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公開發行。公開發行的認定標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執行。私募產品面向合格投資者通過非公開方式發行。
資產管理產品按照投資性質的不同,分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和混合類產品。固定收益類產品投資於存款、債券等債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權益類產品投資於股票、未上市企業股權等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投資於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於80%,混合類產品投資於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且任一資產的投資比例未達到前三類產品標准。非因金融機構主觀因素導致突破前述比例限制的,金融機構應當在流動性受限資產可出售、可轉讓或者恢復交易的15個交易日內調整至符合要求。
「銀行理財新規」:實行分類管理,區分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公募理財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公開發行,私募理財產品面向不超過200名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同時,將單只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
明確資管產品分類,按投資性質不同,以80%作為比例判斷,分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混合類產品。
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分為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同時將銀行公募理財產品的認購起點降至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