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絕大多數互聯網理財產品本質都是基金是嗎
你說的這個平台還是可以的,就是收益沒有理財通那麼高
如果是貨幣基金 定期理財或者是保險理財
這樣基本是無風險 穩賺不賠的
說的風險是指數基金的
指數基金是高風險高回報的 可能存在賠本的
2. 銀行理財產品的本質是貨幣基金嗎和貨幣基金一樣嗎兩者有什麼區別
貨幣基金收益永遠大於0 理財產品不一定 不過好的時候收益大於貨幣基金 壞的時候。。。。要到天天基金網進行比對學習 而且目前是高點不建議進
3. 銀行理財產品的實質是什麼背後與什麼產品對接貨幣基金還是保險貨幣基金和保險哪個更安全
銀行理財產品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就好像公募基金產品一樣。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投向對應,有可能單一,也可能是資金池,不一定的。
貨幣基金和保險哪個更安全,不知道你安全說的是啥?本金么?收益么?
說了保本保底的,到期一定會給你,除非那個金融機構不想幹了或者倒閉了。除了一些倒閉的金融機構,一般都會給你。
至於你說哪家銀行理財產品業績好,不同產品沒法比較,有5萬起的,有100萬起的,有7天的,有一年的,有投股票的,有投定增的,有投非標的,怎麼比較呢?
4. 買基金跟買理財產品有什麼本質區別嗎
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的區別如下:
1、投資門檻:
基金的門檻和一次性買入門檻相當,一般基金產品都是10元起購;銀行理財產品的起投門檻則要高得多,一般都是5萬元起投,也有部分現金管理類產品將起投門檻降到了1萬元,甚至是1千元。具體以購買的產品實際的要求為准。
2、流動性:
基金的優勢只有長期堅持才能更好的發揮出來,所以一般建議時間在1年以上;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限選擇較多,從幾個月到幾年不等。如果投資者急需用錢,定投基金可以隨時申請贖回;銀行理財產品通常需要到期才能贖回,只有部分活期理財產品支持提前贖回。
3、交易費率:
基金是需要承擔一定交易手續費的,所以短期持有交易成本會比較高;銀行理財產品一般不收取額外手續費。
4、產品預期收益:
基金預期收益率與基金類型、市場行情等因素有關,行情較好時預期收益率可以達到8%以上;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預期收益率與產品風險等級有關,平均在4-5%左右。
溫馨提示:不管是基金還是理財產品都各有優勢,它們的投資性質、風險和收益都有所不同,建議您在購買前詳細了解產品的資金投資方向、風險類型等基本情況,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符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資產管理需求的產品進行投資。
應答時間:2020-09-0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車主貸] 有車就能貸,最高50萬
https://b.pingan.com.cn/station/activity/loan/qr-carloan/loantrust.html?source=sa0000632&outerSource=bdzdhhr_zscd&outerid=ou0000250&cid=bdzdhhr_zscd&downapp_id=AM001000065
5. 如何評價一個銀行理財產品的真實風險
現在銀行的理財產品逐漸向凈值型轉變,所以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是在加大的,如果想要判斷還是重點看投資方向,自己辨別
6. 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本質區別有哪些
基金和理財有什麼區別?
1、 投資標的范圍不同
從廣義上來說,基金屬於其中一回種理財方式,投資市場答中的投資工具:基金、股票、期貨等都屬於理財范疇。
2、收益與風險不同
理財的投資方向很廣,風險由產品本身性質來決定,從低風險的類固收產品到中高風險的股票期權期貨等,風險與收益成正比。
3、計價方式不同
基金凈值是一天計算一次,凈值每天更新一次,而理財產品根據投資方式不同計價方式也有差異。如:一般的銀行理財:具有預期預期收益率,根據預期預期收益率預期收益水平上下浮動,產品一般具有封閉期,到期付息或定期付息;股票期貨期權等價格是開盤期間實時波動的。
4、流動性不同
基金在開放日靈活申購、贖回,不會因為基金申購和贖回的多少凈值發生變化;理財產品有的可以隨時買賣賺取差價,如股票外匯等;有的則需要在滿足期限里買賣,一般不可以贖回。
7. 銀行的理財產品與基金在本質上有什麼不同,在操作上又有什麼不同
1、運來作主體的不同
比如中行源的「中銀債市通」其實和純債券基金基本一樣,還有投資方向也很相似,但是它們的區別就是在於這個運作主體的不同,還有中行的「中銀新興市場」這款理財產品和股票型基金也差不多。
2、監管的不同
比如銀行的固定型理財產品,它是不需要具體的產品運作情況的,而公募基金卻在監管這塊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的,從剛開始產品發起到最後產品的整事運營,這一過程都是需要很多相關部門的審批的,而且每天再將凈值進行統一公布。
3、產品類型的側重不同
基金公司幾乎所有產品都是浮動型的,銀行理財主要是固定收益類的,除了極少數產品是浮動收益外。
8. 銀行理財產品的本質是什麼
銀行理財產品的實質是利率差異化存款。我們的金融體制還沒有完全與世界接軌,其中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存貸款利率制定的行政化。雖然我國的銀行數量近年來迅速增多,但是幾乎所有銀行的存貸款利率是一致的,沒有絲毫差別。
即:1萬元存在工行一年和存在招行一年,所得利率完全一樣。而成熟的金融市場,利率的高低是市場化的產物,是隨著通脹的高低,經濟的冷熱而波動的。雖然國內的利率也變化,但是所有的銀行都受制於央行指導利率的波動上下限,是沒有進一步調整的自主權的,這便導致了國內銀行存貸利率的千人一面,存款人的錢放在哪個銀行表面上看沒有任何區別。於是為了競爭,既更多的吸引客戶存款而又不違反國家金融監管條例,各商業銀行便推出了所謂的理財產品,通過承諾高於同期存款利率的回報,吸引客戶將存款留在自己的賬戶下,實際上就是變相的高息攬儲。
尤其是近期,通脹嚴重,CPI高企,實際利率早已是負值,銀行存款有尋找其他投資方式的需求,各商行都面臨遏制存款流失的問題;與此同時,國家為了平抑物價,遏制通脹,不斷的緊縮銀根,回籠資金,銀行基本上無錢可貸了,各商行有進一步加大吸儲力度的需求。這就是近期各種銀行理財產品大行其道的原因。
綜上,銀行理財產品說白了就是活動利率的存款,但是雖然利率高了,因為基本上銀行都不承諾保本,也不承諾回報率,所以這個所謂的增高了的利率仍然是由變大了的風險換來的,再一次印證了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的理財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