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攻略 > 基金理財實例

基金理財實例

發布時間:2021-04-05 21:45:45

❶ 理財實例

你好,我也是一個朴質的工程師,每個月將僅存的一點點零用錢都投資在基金上,我就你的提問及需求回覆如下:
一、投資高風險,高獲利基金實例:我從二年多前在銀行選定理財專員後在該銀行開戶,定期定額投資「JF印度基金」,每月扣款2000元,約投資壹年半後總金額達46800多元,凈獲利約10000餘元,投資報酬率約30%。大約在今年初將70%部位賣出,獲利部分作為我日本旅遊團費。目前該基金繼續每月扣款2000元,至十月份為止,投資總額為40850元,投資報酬率達20%。(該基金風險高,RR5等級,建議定期定額投資長期持有3-5年)
二、投資中度風險,中度獲利基金實例,我從一年多前定期定額投資「安本環球亞太基金」,每月扣款2500元,約投資壹年半後總投資金額達45000元,凈獲利約7000元,投資報酬率約15.5%,目前該基金仍持續扣款中,獲利亦穩定上升中。(該基金風險中高,RR5等級,建議定期定額投資長期持有3-5年)
三、投資中低度風險,中度獲利基金實例,我從八個月單筆投資「聯博全球高收益基金A2股」50000萬元,凈獲利約5000餘元,年報酬率約20%,目前該基金在明年第一季前仍有獲利空間,因為債券型基金一般年均報酬約5-8%,高收益債券超過15%即為超高報酬,故伺機逢高出脫中。(該基金風險中低,RR4等級,建議單筆投資逢高出脫)
四、低度風險,低度獲利基金實例,我目前尚在尋找合適投資標的,因為此種基金獲利通常只比定存高1-3%,沒有太多挑戰性,故尚未實際介入。不過,我推薦「聯博美國收益基金」或「寶來全球不動產證券化基金B股」給你參考,此二種基金風險都在RR2-3等級,獲利來源為每月配息及凈值成長,是追求穩定族群最佳選擇,但是前提為建議單筆十萬元逢低介入,不建議定期定額,以免手續費侵蝕獲利。
五、最後以過來人身份提醒你,不要太過計較手續費高低,應該計較你的理財專員是否有足夠素質及熱情為你服務,適時提供建議,才是基金獲利的王道。

投資理財成功案例

投資理財就是做股票,基金,現貨,期貨,外匯,,,我希望同好來探討技術,不謙虛的講,也懂不少了.

❸ 基金定投的成功例子

①;直接去看比較好的書籍。
②;網路文庫中搜索:工薪族理財攻略

❹ 理財案例分析

首先貸款是必然的
公務員肯定有住房公積金,現在以住房公積金貸房版利息才3.3%左右,壓力也不大(權50萬以下的房子)現在汽車按揭利息為4.5%對於王先生來說也是沒有壓力的(但是車價必須在15萬一下)
只有選擇50萬房子和15萬的車子 就可以在短期內達成心願,而且每月大概也有2000存款+已經的存款30萬,富足退休也是綽綽有餘

❺ 投資基金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例子

支付寶的余額寶就是貨幣基金,餘利寶也是。

❻ 個人理財案例分析

簡單說說

存款 20w
基金 2w
房屋 40w
凈資產 62w

10年內收益
6*5+4*6=54w
退休金部分暫時忽略

也就是說10年內可以動用的所有資金做多116w

家庭基本生活開銷?
家庭醫療費用?

1.兒子需要上大學 估計5w-10w左右,看收費標准 這部分應該蠻容易的
2.要購置房屋 那麼必須先出手自己手上的房屋才有可能 但是風險太大 貸款的話 估計十年內的收入不足以交清利息 十年內這個不是太現實 十年後資金僅僅夠用 而且只有20萬存款 即使投資項目年收益有10% 十年也只有20萬的收益 還是不足以購置目標房產 或者 十年後兒子有穩定工作後可以考慮貸款 但是也要依靠政策來決定
3.養老安排流動應急金3w-5w左右,養老支出最大應該是醫療方面 考慮到年紀 假如投入部分資金到保險是可行的 壽險要15年後才能實現收益(通常是60歲才會給 而且在很多年內都是不劃算的) 可以考慮添加意外保險和健康保險 配合基本社保 估計應該夠用

建議
1把錢投入基金只能做中長線投資 但是現在形勢不明朗 世界格局混亂不堪 不建議繼續將錢投入進取型基金 這種基金說真的虧的是你的錢 賺的就是公司的錢 或許找一些保守些 穩定些的基金可以要考慮一下
2流動資金的安排 流動應急金5w左右 也就是保持這個額度的存款以備意外
3意外保險和健康保險 可以考慮一下 這個也是一個比較妥當的選擇 壽險的話真的不太需要了

❼ 理財案例

資產:5.8+6+1.3+1.4+6=20.5w
負債復:0.3*12+0.1*12+0.15*12=6.6w
凈資產 20.5-6.6=13.9w

你沒有列每月制開支消費暫時以2000計算,重大疾病險估計年交費2000 大概一年的還要扣點剩下大概11.3w 你們應該有孩子 教育支出沒算.

1.你們的保險不夠全面重大疾病額度比較小.另外需要購買一個分紅型壽險做補充 保險額度一般比例是保險費用是你們收入的10% 保額是10倍,具體可以咨詢當地的保險公司

2.銀行存款6/11.3 比例太高 你家庭財產收入比較穩定.預留3-6個月的支出就好.別的可以做一些短期投資,既能保證流動性.收益又比銀行利率高,可以抵禦通脹.

3.子女教育規劃,由於你們提供這些數據,不能提供意見,但是這些越早做越好.

4.投資計劃.風險小的話可以做基金定投.承受風險大的話可以做股票,期貨. 這個需要具體溝通才能確定,一般建議定投購買ETF LOF基金,預期年收益能達10%

5.有住房公積金可以適當考慮再買一套房.其實這1些是你的目標.你提出要買什麼樣的,再根據你的實際情況才能決定.而不是由理財師幫你做需求.

❽ 為什麼長期買基金吃香``給我舉例子`我要例子~!

我想先說幾句:投資基金不一定到最後能掙到錢(短期和長期都存在這個風險)。
你讓我舉例子。好,先潑一盆冷水,我先舉個反面教材(日本)
日本的大部分基金(僅限於國內投資的基金公司,不包括「全球配置」的日本基金。說實在的,有些日本的全球配置基金收益率還是可以的,但是這次貸危機也遭到了重創,名字就不提了,給他們留點面子。)長期的收益率連他本國的國債都跑不過(20年期國債,債息率2%多一點,沒錯就這么低,可笑吧!這在日本還算是高的)。如果你投資於這樣的股市、這樣的基金還不如去買國債!!!
再舉一個正面例子,世界頭號基金經理彼得•林奇。 在1977~1990年彼得•林奇擔任麥哲倫基金經理人職務的13年間,該基金的管理資產由2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基金投資人超過100萬人,成為富達的旗艦基金,並且是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最大的基金,其投資績效也名列第一。13年間的年平均復利報酬率達29%。如果你長期買入這樣的基金,你就發達了。
好了,這里談談我對基金的一些理解(僅供參考)
1. 長期買入基金的第一個前提必須是這家基金公司所投資的國家必須是一個在未來能穩定上升的國家(全球配置型基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一些由於本國惡劣的投資環境所帶來的風險,但本土基金卻不能。日本就是這方面最典型反面的例子。正面的例子是美國的全球精選基金:富蘭克林鄧普頓基金,年增長率達到10%以上,不要小看這個回報率,因為這是跨越了多半個世紀的優秀成績!)。
2. 第二個前提是,這家基金有著優秀的基金經理和優秀的基金團隊。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好的基金在熊市中依舊會給予基金持有者很好的回報(很少有基金做到這一點,私募基金還好一點,公募基金大多數都做不到。)。其實挑選好的基金經理及團隊是很難的,因為這是「選人」(我的經驗是「選人」比「選股」還難,人始終是最復雜的)。好的基金不僅是要誠信、勤奮扎實,還有一點是基金經理的投資思想,但是這也正是普通基民做不到的,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還有一點是優秀的基金經理人總是特立獨行的,就是在市場發生偏見時,始終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追隨市場中大多數人的行為(阿爾瓦力德王子的「花旗銀行大戰」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同一時期的公募基金經理人約翰涅夫也做了同樣的事,與市場唱反調!但是有時市場是對的,這次次貸就是這樣。所以意味的反向操作也並不一定成功。這也是普通基民難以選擇基金的一個障礙,但從統計數據上來看市場的發生錯誤時佔了大多數。)。
3. 說說國內的基金。大多數基金經理可以說是「不在草包之下,也不在草包之上,他們就是草包。」這里沒有侮辱的意思,是實話實說(想想6000點唱多,2000點唱空,這符合邏輯嗎?這樣的基金就像是趨炎附勢的小人,大盤漲他們搶,大盤跌他們拋。我都無語了!)。反正我是對中國的基金經理們失去信心了(但我對中國股市充滿信心,雖然他現在滿目瘡痍)。
4. 指數型基金,是一個還算是穩健的投資品種(因為它不是人為可以隨意操縱的,彼得林奇的計算結果是,在美國長期來看70%的職業基金經理人跑不過指數。)。還是那句話,只要是中國穩定成長,指數基金長期肯定賺錢(尤其是採用定期定投的方式)。
5. 債券型基金,收益率很普通。但是這里之所以單獨拉出來說一下,是因為現在國家在降息,因此債市會有資金流入(國外證券界有句諺語:當股市陰雲密布時,債市就晴空萬里。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在降息時,這句話就更正確了了。註:今年一年投資於中國債市的收益率不會少於15%,不用吃驚,這種現象在外國是很正常的,但是在中國隊多數人只關心股市,不懂債市。所以就讓一些精明的人鑽了空子,今年這些人在債市上狠狠的撈了一把,15%算是少的。)。
6. 封閉式基金。這里提到他,是因為它有時會有一些折價率(即交易價格低於基金凈值,但是它不能隨意贖回,封閉時間很長),而且可以像股票那樣交易。所以有時會有一些套利機會。
就寫些這么多吧,手好累。之所以寫這么多羅嗦的話,是我發現現在的金融同行在銷售一些金融產品時,只說收益不說風險,所以剛才就羅嗦的多一點,請見諒,如果還有問題,你可以加我649988316,我還很嫩,有說的不對的,請多包涵!

❾ 求基金收益的案例和分析

在2010年軟銀成立30周年股東大會上,孫正義再次給世人描繪出一個新的軟銀30年願景,並於2016年10月拋出千億願景基金,目的簡單直白:純粹通過大規模資金投入釋放一個新的創新時代,從而重塑全球科技業版圖。目前,願景基金已在各個前沿領域廣泛布局,包括晶元、衛星、自動駕駛、虛擬現實、癌症檢測和基因診斷、人工智慧等。
在創業、天使投資、基金等各方面都非常"落後"的日本,軟銀董事長兼CEO孫正義絕對是一個特殊的存在;1994年帶領軟銀成功上市後,便走上一條狂熱的投資收購之路。截至目前,軟銀已投資逾520家企業。
毫無疑問,軟銀願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已成為史上規模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乃至最大的並購基金。其成立之日就備受科技圈和投資圈矚目,不僅因為其1000億美元的龐大規模,還因為其包括兩大中東的主權財富基金,並且,一眾科技巨頭——蘋果、高通、夏普等也在其LP之列。
孫正義表示,「物聯網將會引領下一輪技術爆炸,正如在地球演變歷史上寒武紀爆發形成了無數新物種一樣,用不了多久,聯網的物聯網設備數量將會達到1萬億。」我們梳理願景基金現有投資組合後發現,正是基於這一趨勢將形成奇點的判斷,願景基金的投資方向與軟銀集團總體戰略高度一致:
一方面,其對半導體晶元、無人駕駛、虛擬現實、人工智慧、衛星通訊、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領域保持著較大投資力度;另一方面,對互聯網金融、共享出行、生態農業、電子商務等依託大數據的消費領域也保持持續投資;此外,斥巨資收購晶元巨頭ARM、NVIDIA則體現了它在基礎技術與硬體領域的大膽布局。
在一個潛力巨大的領域選定最具前景的公司,進而大筆投資,再基於互惠互利將這些公司帶到更高水平,願景基金用這種Kingmaker(擁王)式投資策略做特定行業的最大參與者——這對國內一些PE、產業基金和戰略投資者有著重要啟發。與此同時,不論國內還是國外,資本集中化已成市場顯著特徵之一,資本向後期輪次和行業頭部項目高度集中,馬太效應正不斷加劇這一過程。隨著巨額基金出現,獨角獸企業因不缺資金追捧,便可選擇長時間停留在一級市場——那些有幸投中的早期基金,或許需要考慮靈活多變的退出策略,比如,驅使獨角獸踏上合並之路……

閱讀全文

與基金理財實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務教育學校融資 瀏覽:721
ppp模式融資擔保 瀏覽:157
沈陽有外匯業務的工商銀行 瀏覽:269
申購理財產品的原始憑證 瀏覽:530
美麗華集團市值 瀏覽:524
貴金屬公司待遇 瀏覽:9
國際結算在國際融資中的作用 瀏覽:49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不得超過 瀏覽:464
博信股份2019年一季度 瀏覽:982
華泰證券債券回購 瀏覽:788
上升下跌速率外匯指標 瀏覽:442
杠桿的機械效率與物重有關嗎 瀏覽:504
手機工行怎麼換外匯 瀏覽:408
中原證券風險許可權 瀏覽:719
前海股權交易中心胡繼之 瀏覽:447
恆天財富信託延期兌付 瀏覽:822
人鬼交易所2雲資源 瀏覽:903
郵儲銀行可以境外匯款嗎 瀏覽:682
溫嶺易轉金融服務包裝有限公司 瀏覽:782
2016年日本匯率走勢 瀏覽: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