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的根本原因
美元危机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重建战后国际经济新秩序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该体系的稳定性却取决于美元的地位是否稳固。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相继发动了对外的侵略战争以及推行低利率政策导致美国国内经济状况恶化,动摇了美元的信用,引发了美元危机。所谓美元危机是指国际金融市场上人们大量抛售美元,引起黄金价格上涨、美元汇率急剧下跌的现象。从1960年10月到1972年下半年,先后爆发了四次大规模的美元危机。尽管每次危机爆发时,美国以及各主要的经济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最终仍然无法挽回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命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过程就是历次美元危机及其拯救过程,是美元对黄金官价的不断贬值过程。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关系的格局构成了战后重建的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在美国国际收支不断恶化,美国资本不断外流,对外贸易突然出现逆差的情况下,1971年5月和7月至8月连续爆发了两次美元危机,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到102亿美元,而其对外短期负债却达到520亿美元,美元地位岌岌可危。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内冻结工资、物价,对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之一倒塌。
1971年12月,“十国集团”在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大厦举行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达成“史密森协议(Smithsonian Institute Agreement)”,正式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7.8%,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其他各国的货币对黄金的比价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各国货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由原来不超过平价±1%,扩大到±2.25%。这是为维持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的最后努力。
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小幅度贬值并不能阻止美元危机与美国国际收支危机的继续发展。1973年2月,国际金融市场上又一次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西德马克和日元,并进而抢购黄金的浪潮。1973年3月,伦敦黄金市场的价格一度涨到每盎司96美元。美元终止了兑换黄金,各国纷纷放弃了对美元的固定比价,而采用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了
㈡ 当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只要类比一下就能想象到了:假如有一天,人民币不能使用了,各个省必须用自己的货币进行交易,而且由于天朝传统的地域特色,不是本省的货币会遭到歧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国内的经济会变成什么样子?可想而知——大衰退、失业潮、恶性的通货膨胀、无休止的汇率浮动。要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就需要理解为什么人们需要一个通用的货币——当年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六国度量衡?因为一种统一的货币能够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交易种类、交易数量、市场容量、市场范围的扩大,对整个经济都有不可估量的正面作用。如果没有货币,任何经济文明都不会发展;如果没有统一的货币,交易将会受到国别地域的严重限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前是黄金,金本位持续了很多年,黄金是世界硬通货,直至两次世界大战之后,金本位解体。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肯定有称霸世界的野心,这个地没得洗。在那个时期,欧洲经济崩溃,美国囤积了大量的黄金,如果要恢复金本位,就必须由美国向欧洲各国发放真正的黄金贷款,使各国以自己拥有的储备黄金建立新的货币体制,待经济恢复后偿还。但美国不是这样做的,它用美元做了个过渡,1美元=1/35盎司黄金,各国以美元为储备金建立自己的货币体制,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使用美元还能提供便利,但本质完全不同。美元从实质上说,是美国政府发行的纸币——当然发行机构是美联储。美国政府承诺了它与黄金存在固定比价,是基于政府信用和战后较为充足的黄金储备——但这些承诺并不是完全有保证的。因为黄金总量的增长不可能与美元的增长同步,当美国政府不得不持续扩大美元赤字以满足国际支付需要时,格雷欣法则——或者说“劣币驱逐良币”——就会发生作用,币值高估货币(劣币)会将币值低估的货币(良币)挤出流通,在这里便是美元把黄金挤出流通,人们倾向于持有黄金以期其价格上涨,或美元价格下跌。有人会说,黄金本来就没有流通,它们都存在美国的金库里——是的,但美元是以黄金为基础存在的,如果没有了黄金,那么美元是什么?一张无价值的纸。
㈢ 如果美元对所有货币急跌会怎么样
美元信用破产,全世界往美国出口的商品都会滞销。理论上,美国将有更多的产品可用于出口。实际上,美国可能遭遇超级通胀,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变成万元户,老百姓只能靠救济生活,连食品都买不起。
当然,储备美元和美国国债的国家都会遭受巨额损失。
现在的中国和日本,已经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继续买美债,现在稳定了,将来会赔更多钱。不买的话,现在就会赔钱,但赔的少一些。做决策的人只有一个理念: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
㈣ 金融:为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基础条件动摇
(1)美国国际收支逆差.
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及美元对外价值稳定。如果美国发生长期性国际收支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定,作为国际货币中心的美元,就会从根本上丧失其中心作用,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混乱,必然会危及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2)美国黄金储备不足,引发美元危机
美国黄金准备充足。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保证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按35美元=1盎司黄金的价格可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必须具有比较充足的黄金准备。如果美国黄金流失过多,黄金准备不足,兑换义务难以履行,国际货币制度也难维持。
(3)美元危机.
黄金价格维持在官价水平。战后,美国黄金储备充足,一旦市场价格发生波动,美国可以通过抛售或购进黄金加以平抑。如果国际市场黄金价格波动剧烈,而美国或有关组织由于黄金短缺,无力在市场上投放以平抑黄金的价格水平,则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也就会为之动摇。
这三个基础是息息相关的,而美国的经济实力状况决定着这三个基础是否巩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建立没有很长时间,随着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美国的财政经济状况逐渐相对衰落。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过程: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重建战后国际经济新秩序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该体系的稳定性却取决于美元的地位是否稳固。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相继发动了对外的侵略战争以及推行低利率政策导致美国国内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动摇了美元的信用,引发了美元危机。所谓美元危机是指国际金融市场上人们大量抛售美元,引起黄金价格上涨、美元汇率急剧下跌的现象。从1960年10月到1972年下半年,先后爆发了四次大规模的美元危机。尽管每次危机爆发时,美国以及各主要的经济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最终仍然无法挽回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命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过程就是历次美元危机及其拯救过程,是美元对黄金官价的不断贬值过程。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关系的格局构成了战后重建的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在美国国际收支不断恶化,美国资本不断外流,对外贸易突然出现逆差的情况下,1971年5月和7月至8月连续爆发了两次美元危机,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到102亿美元,而其对外短期负债却达到520亿美元,美元地位岌岌可危。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内冻结工资、物价,对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之一已经倒塌。
1971年12月,“十国集团”在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大厦举行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达成“史密森协议(Smithsonian Institute Agreement)”,正式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7.8%,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其他各国的货币对黄金的比价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各国货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由原来不超过平价±1%,扩大到±2.25%。这是为维持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的最后努力。
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小幅度贬值并不能阻止美元危机与美国国际收支危机的继续发展。1973年2月,国际金融市场上又一次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西德马克和日元,并进而抢购黄金的浪潮。1973年3月,伦敦黄金市场的价格一度涨到每盎司96美元。美元终止了兑换黄金,各国纷纷放弃了对美元的固定比价,而采用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了。
㈤ 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的事件是
第一,美元停止兑换黄金。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尼克松政府于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
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
第二,取消固定汇率制度。1973年3月,西欧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3月16日,欧洲共同市场9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英国、意大利、爱尔兰实行单独浮动,暂不参加共同浮动。其他主要西方货币实行了对美元的浮动汇率。至此,固定汇率制度完全垮台。
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仍得以存在,发挥作用。
㈥ 布雷顿森林会议的体系崩溃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到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大量资本出逃,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伦敦金价暴涨。为了抑制金价上涨,保持美元汇率,减少黄金储备流失,美国联合英国、瑞士、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八个国家于1961年10月建立了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2.7亿美元的黄金,由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负责维持伦敦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
60年代后期,美国进一步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美元危机再度爆发。1968年3月的半个月中,美国黄金储备流出了14亿多美元,仅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到了350~400吨的破记录数字。美国再也没有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经与黄金总库成员协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向市场供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但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仍按官价结算,从此黄金开始了双价制阶段。但双价制也维持了三年的时间,原因是美国国际收支仍不断恶化,美元不稳;二是西方各国不满美国以已私利为原则,不顾美元危机拒不贬值,强行维持固定汇率。于是欧洲一些国家采取了请君入瓮的策略,既然美国拒不提高黄金价格,让美元贬值,他们就以手中的美元兑换美国的储备黄金。
当1971年8月传出法国等西欧国家要以美元大量兑换黄金的消息后,美国于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同时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
1973年3月因美元贬值,再次引发了欧洲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西欧和日本外汇市场不得不关闭了17天。经过磋商最后达成协议,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完全崩溃,从此也开始了黄金非货币化的改革进程。但直至1976年国际社会间才了达成了以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的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定”。从法律的角度看,国际货币体系的黄金非货币化到1978年才正式明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78年以多数票通过批准了修改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该协定删除了以前有关黄金的所有规定,宣布: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定值标准,废除黄金官价,可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黄金;取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必须用黄金支付的规定;出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6黄金,所得利润用于建立帮助低收入国家优惠贷款基金;设立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用于会员国与IMF之间的某些支付等等。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仍得以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
㈦ 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与美元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政府财政赤字严重,国际收入状况恶化,美元信誉受极大冲击,爆发多次美元危机。1973年3月因美元贬值,再次引发了欧洲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西欧和日本外汇市场不得不关闭了17天。经过磋商最后达成协议,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完全崩溃,从此也开始了黄金非货币化的改革进程。但直至1976年国际社会间才了达成了以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的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定”。从法律的角度看,国际货币体系的黄金非货币化到1978年才正式明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78年以多数票通过批准了修改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该协定删除了以前有关黄金的所有规定,宣布: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定值标准,废除黄金官价,可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黄金;取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必须用黄金支付的规定;出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6黄金,所得利润用于建立帮助低收入国家优惠贷款基金;设立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用于会员国与IMF之间的某些支付等等。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仍得以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
㈧ 关于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的问题
单选A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2003年版第68页:
1973年,美元再也无法按规定价格兑换黄金,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这一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银发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根据此段排除CD。
AB都有可能,但是经济危机并不是全由美元崩溃引起,而是有中东产油国的因素,所以就题干来看,货币体系崩溃最实质也是最直接的是反应美国自身的经济问题。
㈨ 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最终崩溃于什么时候
其实已经崩溃过一次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就已经崩溃了。
而且世界上其实欧元区能进一步加强融合,欧元就不会这么容易的被美元攻击了,将来的国际货币体制至少有美元,欧元,人民币共通作为国际通用的支付货币。中国的货币可能对美元的冲击最大。
㈩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了以后,我们现在处于什么国际货币体系中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到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大量资本出逃,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伦敦金价暴涨。为了抑制金价上涨,保持美元汇率,减少黄金储备流失,美国联合英国、瑞士、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八个国家于1961年10月建立了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2.7亿美元的黄金,由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负责维持伦敦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 60年代后期,美国进一步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美元危机再度爆发。1968年3月的半个月中,美国黄金储备流出了14亿多美元,仅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到了350~400吨的破记录数字。美国再也没有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经与黄金总库成员协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向市场供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但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仍按官价结算,从此黄金开始了双价制阶段。但双价制也维持了三年的时间,原因是美国国际收支仍不断恶化,美元不稳;二是西方各国不满美国以已私利为原则,不顾美元危机拒不贬值,强行维持固定汇率。于是欧洲一些国家采取了请君入瓮的策略,既然美国拒不提高黄金价格,让美元贬值,他们就以手中的美元兑换美国的储备黄金。 当1971年8月传出法国等西欧国家要以美元大量兑换黄金的消息后,美国于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同时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 1973年3月因美元贬值,再次引发了欧洲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西欧和日本外汇市场不得不关闭了17天。经过磋商最后达成协议,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完全崩溃,从此也开始了黄金非货币化的改革进程。但直至1976年国际社会间才了达成了以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的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定”。从法律的角度看,国际货币体系的黄金非货币化到1978年才正式明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78年以多数票通过批准了修改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该协定删除了以前有关黄金的所有规定,宣布: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定值标准,废除黄金官价,可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黄金;取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必须用黄金支付的规定;出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6黄金,所得利润用于建立帮助低收入国家优惠贷款基金;设立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用于会员国与IMF之间的某些支付等等。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仍得以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