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晚期流通的货币都有哪些
一般来说,在不同的朝代国家所使用的货币是不同的,就算是使用同一种货币它的货币流通制度也有所不同。而且在每个朝代中并不是只流通一种货币,它会有很多种货币在市场上流通。清朝时期在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就有三种,它们分别是清朝时期的通宝币,清朝时期的银元以及清朝时期的纸币。
通宝币是我国清朝时期顺治皇帝在位时流行的一种货币,它一共有五种样式。那我国顺治皇帝在位期间打造出来的通宝币有点仿古。这种流通货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正面会写上顺治通宝这四个字,通宝币的背面却什么图案和文字都没有。然后在后来顺治皇帝又打造了第二种通宝币,这个时候的通宝币相对于第一种的通宝币来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背面开始有了一些汉字。第二组通宝币保留了第一种通宝币正面上的顺治通宝这四个字。然后在后来顺治帝也相继地打出了其他样式的通宝币,但是这些样式的通宝币正面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唯一改动的地方就是在背面添加一些文字以及图案等等。
2. 清末时期,为什么小小的货币“强悍”到能够亡国
货币本是度量价格的工具,却在清朝的历史上引起轩然大波,并一度成为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为什么小小货币如此“强悍”呢?
一、铜银博弈
众所周知,自秦朝以来,中国历代主要是以铜制钱作为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的。
真正在货币本位制度设计上形成技术性争论是在20 世纪初,这一次是庚子赔款刺激出的。
庚子后的中国思想界,开始就币制改革想具体办法,由此启动了第二波币制大讨论。参加讨论的人物,在阵容上也上了一个档次,梁启超、康有为、张之洞等当时的一流思想家皆提枪上阵。
在学术著作方面,开始有了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如康有为的《金主币救国议》、梁启超的《中国货币问题》等,这标志着中国思想界对货币问题的学术研究已大大深入。
最重要的是,在这次讨论中开始提出了不同的具体办法和技术上的设计方案,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已不堪重负,在设计上陷入逻辑死角,根本无法实行。
清末的中国就像是一头被吮干了血的老牛,面对环伺群狼,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为夺路而逃在想最后的办法——这就是这场货币大讨论的本质。
讨论无果而终,清朝终于走上了“膏血即竭”“凋疗以毙”“腊枯而死”的道路。
3. 清朝时期货币是什么样的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值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100年以银锭为主币,征税一两以上必须收银,清朝各州县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田赋,完粮必须是足银。因中央不铸造统一流通银两,民间使用的银子未必是足银,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码不同,因此每逢纳税前由银匠和银铺将民间散银熔铸成足银。一些银匠勾结吏役趁机在银两成色,分量上苛剥百姓,造成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我国流行。至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我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
我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元的出现对我国传统的银两货币和方孔圆形为主的铜钱制是一种巨大冲击。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铜元票、银两票、银元票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综上所述,从两宋至明清,纸币产生与流通,白银货币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开始确立银本位制的纸币制度,晚清机制币体系出现,为我国货币史发展的第二阶段后期情况。
以上所列为流通钱币史,钱币界还有众多非流通性货币,如压邪用的压胜钱,祷福避邪的镇墓钱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杰出人物的纪念币之类此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钱币俗称“花钱”,在货币流通上无足轻重,但对民俗研究却可提供珍贵史料。
4. 清末时期(1900年前后)大洋和银两还有铜钱是怎么换算的
这是一个币值的问题,以前清政府和早期的民国政府实行的是银本位制度,大洋是以银制作的,是当时的流通货币,俗称硬通货,有点象现在的熊猫金币,但随着中国对外赔款的增加,银的产量不能满足货币制造的需要,货币流通量严重不足,造成币值狂升,原本1大洋兑换100铜钱升至1大洋兑换3000铜钱,而当时买1升米只需10来个铜钱.
5. 清代时期的货币名称和图片
铜钱都叫什么什么通宝,比如乾隆年间的就叫乾隆通宝,顺治年间的就叫顺治通宝。
总之什么年号的就叫什么通宝
6. 清末到民国时期中国商业银行发行的纸币有哪些
我国是世界上发行纸币种类最多的国家,仅民国时期所发行的官方纸币就达3000种以上。民国纸币的种类有军用票、关金券、金元券、银元券、铜元券、法币、商业银行和特种银行票及各省地方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券等很多种。民国纸币因问世时间较长,且其品种和版别又非常复杂,使集币爱好者的收藏难度大为增加,但民国纸币本身所固有的收藏价值是其它任何收藏品无法比拟的。
因民国时期特殊的历史原因,民国纸币的收藏价值与其面额高低多半关系不大,主要与其品种珍贵与否有关。例如有孙中山头像的纸币比无头像的纸币价值要高些,各省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因存世量较少,一般比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价值要高,题材上佳的比题材一般的价值要高,这中间差异很大。按最新的市场行情来看,在京津沪等地的收藏市场上,即便是最常见的纸币品种,只要品相比较完好,价格最低也可以卖到五六元一枚,即便是品相很差的旧币,也可卖一二元一枚。
而一些规格和面值特殊的民国纸币的价值尤其不菲。例如有一枚票幅为2.5厘米×5.1厘米、仅有拇指大小的纸币,这是1941年,因杭州沦陷而南迁至浙南山区的浙江地方银行,由于受到日军的严重封锁,导致印钞材料极度缺乏,为了渡过难关,印钞厂只好节省印钞纸张,于是便产生了这枚我国历史上最小面幅的纸币--浙江省地方银行横式一分纸币。如今这枚纸币在藏市里的身价已过万元,但还是很难寻觅。还有一种面值为60亿元的民国纸币,1949年5月,由国民政府新疆银行发行,面额标明"陆拾亿圆"。这枚天价纸币当时的实际价值究竟是多少呢?纸币上写有"折合金元券1万元",按照当时上海的物价,这枚60亿元的纸币只能买到77粒大米。这表明了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已经濒临破产,但国民党政府出于内战的需要,仍大量滥发纸币,以至于面值越发越大,导致了一场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如今这枚堪称世界上面额最大的全新品相的"陆拾亿圆"民国纸币的市场价格已高达6000余元。
对于收藏品来说,品相也是决定其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便是品种完全相同的纸币,也会因品相新旧而造成很大的价格差异,故集币爱好者应以收藏品相上好的民国纸币为宜。
纸币按版别及品相定价
7. 清朝货币的清朝货币-特点
清代各地使用的货币并不统一,尤其是各省铸造的铜钱,只在本地流通,因此各省对货币调整的措施具有本地特色,且在同一时期内,各地又有不同。清代前期京师是全国的金融中心。顺治元年,两个中央直属的铸币局设在京师,户部的宝泉局和工部的宝源局。这是终清一代,一直沿续的格局。中央政府调控货币的部分措施,主要通过设在京师的两个铸币局,以及众多的钱庄、银号、当铺来完成,因此,透过京师货币供需的变化,也可以看到政府货币政策推行的全过程。
清政府沿袭前代遗留下来的货币制度,即白银和铜钱(亦称制钱)两种货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具有同等合法性。这两种货币有各自不同的使用范围,一般情况下,国家财政收入、官员俸禄、兵饷、商人大笔交易多使用白银,而民间零星交易则使用铜钱。由于中国银矿藏量很少,政府无法铸造统一的银币,所以白银只能作为称量货币流通。其成色、重量,各地不一,政府基本上没有统一标准进行管理,完全由商人自由掌握。白银数量的变化、流向,直接受到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影响,政府缺乏调控白银货币的能力。而对于铜钱来说,政府则有较强的控制力,可以不断发掘铜矿,从外国购买铜材,垄断铸币权力,随时调整制钱的数量以及使用范围,使之发挥实际作用。白银和铜钱不仅是两种货币,而且又是两种金属商品。银和铜自身的商品价格,决定货币的价值。由于两种金属商品的价格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波动,使得两种货币的价值也不能稳定不变。白银和铜钱的货币价值,与银和铜本身的价格同时不断升降,这就形成了白银和铜钱的市场价格,同时也产生了两种货币的市场比价。为了垄断货币权,控制货币价值,清政府继承前代政府规定银钱固定比价的方法,顺治四年规定钱值,“每十文,准银一分,永著为令。”即规定铜钱与白银的比价为1000∶1。一般来说,政府努力维持官定比价的操作,体现在对市场上流通货币数量的调控,同时也是政府推行货币政策的过程。其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对货币的生产、流通、管理三个方面来实现的。
在生产方面,政府根据市场上银钱比价的波动,不断增加或减少铸币数量,从而控制流通中总的货币量。对于京城两个铸钱局,政府规定每年生产制钱的数额,采取增减铸币数量和增减铸炉数量的方法,进行控制。据统计,从顺治至嘉庆年间,京局大约增减铸币数量十四次,以后因库存铜材不足,每月逐渐少铸。同时,政府还收购私钱和官方减重的小制钱,回炉铸造标准制钱。顺治三年,“禁用旧钱,送部者,每斤给价八分。”十八年,在京师等地方,“收买私钱及旧钱、废钱,使民间无法搀和使用。”康熙十年,收购旧钱、废钱,“每斤照铜价给值六分五厘,解局销毁改铸。”二十八年,下令“民间私钱,在京城限六月交送户部,照铜价每斤给银一钱收买改铸。” 乾隆二十二年,还分别规定了收换废钱的条例。
8. 明清时期的主要流通货币叫什么
白银
白银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额交易多用银,小交易用钞或钱。
明代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大明宝钞
清朝主要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清初铸钱沿袭两千多年前的传统,采用模具制钱,后期则仿效国外,用机器制钱。清末,太平天国攻进南京后,亦铸铜钱,其钱币受宗教影响较大,称为“圣宝”
中国黄金资源当时很匮乏,而纸币在明朝初期未能制定出合理的制度,导致货币信誉差,在张居正改革后,实行一条鞭法,使得老百姓的赋税和官员军队的粮饷统一使用白银,而恰好欧洲在美洲说产的白银都通过海上贸易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了中国,使中国选用白银做流通货币成为了可能
9. 清末到现在出现哪些钱币或纸币,请一一介绍
清进关前努尔哈赤就铸满文天命汗钱及汉文天命通宝。顺治年间的顺治通宝数目很多。康熙通宝分各省铸造和户部铸造两种,其中户部宝泉局所铸有一种熙字少一竖,即所谓罗汉钱。乾隆五年之前的钱色黄,卖前的钱发青,喊青钱。咸丰时期铸造局添加,咸丰制钱从一文到卖千,共15级,是货币史上最双杂的一种。咸丰后,由于辛酉政变,祺祥年号仅三个月就改元同治,所以祺祥钱数目少,且都为样钱。宣统年间机制无孔铜元开端取代制钱。清代祖钱母钱和样钱遗留下来较前代要多。 三藩中吴三桂铸过利用通宝和昭武通宝。耿精忠铸裕民通宝。 3,稳定天国:雄元1853年洪秀全建立稳定天国,曾铸稳定天国,天国稳定,稳定圣宝,天国圣宝,天国通宝等钱,小刀会及天地会也曾铸钱,这些制钱固然稀少名贵,但卖时就有仿制品及造伪品,故很难辨别。 4,铜元:雄元1900年,广东造币局正式制造圆形无孔铜元,一枚值制钱十枚,到1911年清亡,所造铜元分两类,一元宝,一大清铜币。清铜元版别众多,面文差别明确,其反面的龙纹及外形,云朵的数目更有讲究,从中仔细辨别,方能找到珍品
10. 中国近代以来货币演变历程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秦统一中国后,中国货币主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到明代,白银成了是最主要的流通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