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格力和美的历史的不同
1、产业调整中,三大家电巨头的不同并购路径
2015年家电行业遇冷,据工信部发布的信息显示,2015年1-12月家电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4 万亿元,累计同比下降0.4%。而据中怡康测算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空调市场零售额同比下滑5%,冰箱下滑2.2%,三大白电中仅洗衣机实现微增长,零售额增幅约1.8%。
中国白电三大格力、美的、海尔的营收均出现下滑。根据三家公司2015年年报:
海尔2015年总营收为897.4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36.75亿元,同比下降15.01%。
格力2015年总营收为977.4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123.14亿元,同比下降12.95%。
美的2015年总营收下降1384.41亿元,比上年同比下降2.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反而上升15.14%,达1091.13亿。
而在空调市场收到了巨大冲击的情况下,格力所收到的影响最为显著,总营收下降接近30%,但净利率上升2.37%达12.55%,明显领先其他两家公司。
市场普遍认为家电行业将会面临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但国内家电市场整合的空间已经不大,因此未来目标将主要集中在国际整合或者产业转型和升级上。进入2016年,海尔、美的、格力相继发布并购方案,其并购标的背后隐含的未来发展战略也各有不同。
1.1 海尔收购GE家电
交易方案
预案时间:2016年1月16日;
标的公司:通用电气家电业务(GEA);
标的作价: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54.44亿元);
支付方式:全现金支付;
资金来源:上市公司自筹资金,及通过申请并购贷款等多种融资方式获取的资金。本次交易所使用的并购贷款金额不超过交易对价的 60%;
上市公司过去3年净利润:2013年417,401.74万元,2014年5,337,54.10万元,2015年4,300,76.05万元;
标的过去3年净利润:2015年-5,795百万美元,2014年15,345百万美元 2014年13,355百万美元;
业绩承诺:无;
交易进程:已实现并表。
1.2 美的连续收购东芝家电、库卡集团、意大利Clivet
美的集团上半年公布的跨境并购除了最受关注的收购德国库卡,还有收购日本东芝家电,和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
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交易方案
草案发布时间:2016年5月26日;
标的公司:除MECCA外其他拟接受要约的股东所持有的库卡集团股份(最低意图持股比例为30%以上);
交易方式:115欧元/股的价格进行全面要约收购;
标的作价:若库卡集团除 MECCA 以外的其他股东全部接受要约,收购总价约292 亿元人民币;
支付方式:全现金支付;
资金来源:银团借款和自有资金;
上市公司过去3年净利润: 2015年1,270,673万元,2014年1,050,222万元,2013年531,746 万元;
标的公司过去3年净利润:2016年1-3月21.1百万欧元,2015年86.8百万欧元,2014年68.1百万欧元;
业绩承诺:无;
交易进程:尚需通过美国CFIUS和DDTC的审查,前述政府审批最迟需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完成。
1.3 格力收购珠海银隆
交易方案
标的:珠海银隆100%股权;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以15.57元/股的价格发行83,493.90万股,合计作价130亿元;新发股份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为12.19%;
标的历史净利润:2014年度扣费归母净利润-2.65亿元,2015年度扭亏为盈,全年扣非归母净利润4.33亿元,2016年1-6月扣非归母净利润3.22亿元;
业绩承诺:2016年-2018年经审计的实际净利润分别不低于7.2亿元、10亿元和14亿元;
募集配套资金:15.57元/股的价格,锁价发行不超过62,263.29万股,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96.94亿元;
募资用途:拟全部用于珠海银隆的建设投资项目;
认购方:格力集团、银通投资集团、珠海拓金、珠海融腾、中信证券、孙国华、招财鸿道、格力电器员工持股计划。
交易进程:股东大会募集配套融资相关等议案未能获得通过,目前正在着手修改方案。
2、不同并购选择带来的收益与其背后的驱动力
2.1 海尔和格力并购获得显著成效
海尔和美的的海外并购都给其带来了十分可观的并表业绩:
海尔收购GE家电的交易于2016年6月6日完成,至9月底GE家电贡献收入143.5亿元,贡献归母净利润3.17亿元。
美的收购东芝家电80.1%股权的交易于2016年6月30日完成交割,第三季度因合并东芝家电增加主营业务收入38.73亿元人民币,增加归母净利润1970.2万元人民币。
美的和海尔的并购都已获得显著的成效,但格力的并购却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和障碍。
2.2 格力电器并购受阻,公司股权架构成为最大的诱因
2016年10月30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公布10月28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决议结果。结果显示,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的方案中关于募集配套融资的部分全部被否。双方最大的分歧在于股权摊薄问题。
小汪@并购汪在《格力百亿配融被否,董小姐VS中小股东? | 小汪天天见》一文中总结过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的三大诉求,除了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外,剩余两大诉求均与格力电器的股权架构息息相关:
格力股权分散,面临“野蛮人”入侵压力,存在巩固控制权需求
格力电器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仅18.22%,2015年曾面临险资入侵,中国人寿、前海人寿、安邦保险均曾大幅买进。主要竞争对手美的集团的控股股东关联企业持股比例一度逼近董明珠。
格力电器曾有MBO意向,管理层希望通过交易提高对公司的控制力
格力电器管理层和公司国有控股股东格力集团在公司发展上曾经产生不少分歧。以董明珠为首的格力电器管理层一直希望能够提高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力。
反观美的集团和青岛海尔,则并不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上述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如下表所示:
格力电器2016年三季报中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
青岛海尔2016年三季报中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
美的集团2016年三季报中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
格力电器、美的集团、青岛海尔的创立时间相近,发展过程也多有相似,最初也均为国资背景。但最终却形成了不同的股权架构,出现如今这样迥异的并购路径。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3、复盘股权变动历史:从格力困境到美的、海尔的成功“MBO”
3.1 格力困境:公司股权架构隐含的内忧外患
格力集团创立于1985年,前身是珠海特区发展经济总公司,而目前为人所熟知的“格力”一般指的是格力电器,成立于1991年,前身为珠海海利空调厂。
格力电器很快发展为国内空调销量第一的龙头企业,并于1996年在深交所上市。但整个发展期间,一直伴随着公司管理层与公司国有控股股东之间的博弈。其中两件事将双方的矛盾逐渐透明化。
一是在格力电器成功树立品牌后,格力集团将格力品牌授权给旗下其他子公司,生产同质化产品,与格力电器争抢市场份额,引发了格力电器方面的不满。2001年时任总经理朱江洪曾提议格力电器收购格力集团旗下类似子公司,但遭拒绝。直到2004年,双方才达成交易。
二是格力集团曾经试图将格力电器出售给国际空调巨头、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开利。当时曾有媒体报道称,格力电器管理层直至开利准备前往格力电器进行尽调,才得知格力电器将被出售。当时格力电器的董事长朱江洪接受采访时表示,“格力电器对于将企业转让给外资公司十分担忧”。
但2005-2006年适逢国企改制,按照证监会股权分置改革意见中的规定,格力集团在改制一年内不能转让格力电器的股份,一年后转让比例也被限定在5%-10%的范围以内,使得收购最终未能成功。但在控股股东的高压之下,格力电器未能如美的、海尔一样借国企改革完成MBO,留下了目前依然由国资控制公司的股权架构的基础。
同时,由于格力集团在股权分置一年后开始逐渐减持套现,最终目前作为控股股东仅持有上市公司18.22%的股权,给公司留下了股权分散的隐患。
3.2 美的、海尔:艰难MBO解决公司产权问题
美的集团:国内首家成功MBO上市公司
美的集团的前身是创始人何享健等人集资创办的塑料瓶盖生产厂,1980年开始生产风扇,此后相继注册“美的”商标和进入空调行业,并于1993年在深交所上市。
1997年美的进行事业部制改造,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了完整的企业管理体系。但创始人何享健一直对公司产权问题可能对公司未来产生的影响表示担忧。于是在2000年推动美的管理层和工会组织共同组建了美托投资。
美托投资于2000年5月以2.95元/股的价格协议受让当地镇政府下属公司持有的美的法人股,2001年1月再次以3元/股的价格再次协议受让。两次收购共计获得美的22.19%的法人股,耗资约3.21亿元。最终美托投资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美的管理层完成了对美的集团的MBO,美的成为国内第一家完成MBO的上市公司,也形成了美的目前的股权架构的“初始版本”。
青岛海尔:持续数年的股权激励和“MBO”之路
青岛海尔创立于1984年,前身是青岛电冰箱总厂,张瑞敏作为厂长接手时,这家工厂已经亏损147万元,濒临破产。张瑞敏接手后严格进行品控,还留下了因冰箱质量不过关下令员工亲手“砸冰箱”的美谈。
此后海尔凭借出色的品控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发展成为冰箱企业龙头,1997年总营收就突破百亿,同时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也开始了长达数年的“MBO”之路。
2000年-2004年,海尔一直致力于提高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力,而所谓“MBO”也引发了著名的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论战,后来被总结为“郎顾之争”。但海尔在论战中始终保持足够的低调和沉默,并表示公司的属性是“集体企业”而非“国有企业”。
但正是一系列的股权激励和“MBO”措施,将管理层对海尔的控制权提升到目前的情况。
4、从差点被世界500强收购,走到成为世界500强之一,中国企业依然任重道远
4.1 美的与海尔的发展史上,并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1998年美的通过收购东芝万家乐进入空调压缩机领域,2004年-2005年相继收购现代电器和金科电器等家电企业。同时开始就通过收购美泰克国际投资,间接控制另一家电巨头荣事达50.5%的股权,将公司业务向冰箱等领域拓展,并于2008年完成对荣事达的整体收购,同年收购另一国内冰箱龙头企业华菱集团,并购洗衣机龙头企业小天鹅。
海尔集团则从一开始就提出“激活休克鱼”的理论,并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国内相继并购红星电器和菜阳家电等数十家公司。同时很早就开始进入海外市场,从2002年开始就和日本三洋电器合作,此后分三次收购了三洋在日本、东南亚等地的家电业务,进行逐步整合消化。还在2012年收购新西兰家电巨头Fisher & Paykel。
4.2 格力电器发展史少有“并购身影”,资本结构差异导致处境截然不同
相比之下,格力电器的历史上少有“并购”这一关键词的出现,此前最为著名的一次“并购”是差点被格力集团卖给美国开利。此次130亿收购珠海银隆,已是格力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
小汪@并购汪查阅三者2016年三季报发现,美的集团账面货币资金为185.84亿元,青岛海尔账面货币资金为198.67亿元,而格力电器的账面货币资金高达972.34亿元人民币。然而在并购的表现上,前二者在举债收购国际产业龙头,进行产业链的拓展和升级;格力则在发行股份收购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谋求转型的同时,也要兼顾公司控制权方面的“外忧内患”。
这样的情形,固然和企业家个人管理风格和发展中形成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但其中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也绝对无法忽视。美的和海尔在艰难的“MBO”过程中虽然面临了诸多争议,但确实解决了企业产权问题给公司带来的隐患。而格力电器管理层和控股股东之间的博弈则难免使公司的发展受到掣肘,最终造成了如今格力电器与其他两者截然不同的处境。
然而即便在不断跟控股股东进行博弈,面临了诸多的“外忧内患”,格力电器的业绩和盈利能力都不可否认地十分出色。
格力电器从当初差点被世界500强收购,走到了今天,成为世界500强之一。而兜兜转转,当初差点收购了格力的美国开利,其旗下拉美业务则被格力电器的最有利竞争者美的集团收入囊中。
Ⅱ 美的集团是法人单位吗 同时,她的控股股东美的控股是法人单位吗
对的,都是独立法人。
Ⅲ 美的斩获库卡85%股权,但是据约定不能获得技术这个收购有何意义
2016年7月20日晚间,美的集团如约披露要约收购德国库卡集团结果。按照安排,本次要约收购期在德国时间7月15日24时截止,在此期间内,接受本次要约收购的库卡集团股份数量合计为2871万股,占库卡集团总股本的72.18%。本次要约收购前,美的集团已持有库卡集团13.51%股权,据此计算,公司持有库卡股份比例已达到85.69%。美的要约收购库卡的价格为115欧元/股,库卡100%股权估值约为45.74亿欧元,约合338亿元人民币。
Ⅳ 美的最大股东是谁谁有美的的股权详细资料谢谢
1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39.17%
2 佛山市顺德区开联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2.54%
3 全国社保基金五零一组合 1.83%
4 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 1.76%
5 海通-汇丰-MERRILL LYNCH INTERNATIONAL 1.56%
6 全国社保基金一零二组合 5,000.00 1.48%
其中,美的集团主要持股人是何享健
Ⅳ 美的回应董事长套现13亿,具体是怎样回应的
美的回应:因方总个人资产配置需要,且是首次减持。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交易中包含出现了2笔巨额的大宗交易,合计成交了2000万股,占总成交的98%。
从交易对象看,交易的卖出方为中国中金财富证券平潭西航路营业部,买入方分别为机构和国泰君安上海江苏路营业部,其中机构买入1300万股,成交额为8.86亿元;国泰君安上海江苏路营业部买入700万股,成交额为4.77亿元,两笔交易累计金额13.62亿元。
9月3日,深交所网站更新了一条重要股东变动信息显示,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出现在减持董、监、高减持名单中,减持2000万股,这意味着方洪波2日通过大宗交易套现了逾13亿现金。
对于公司董事长方洪波的大额套现,美的集团回应称方洪波因个人资产配置需要,且系首次减持。公司表示,方洪波之前都是增持美的集团股票。交易受让方以海外投资机构为主,会继续长期持有,且根据法规要求交易后六个月内受让方也不得减持。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方洪波减持的前两天,美的集团公告披露回购股份进展。公告称,截至今年8月31日,美的集团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回购了1426.5万股,占公司截至8月31日总股本的0.2031%,最高成交价为54.18元/股,最低成交价为46.30元/股,总支付金额超7亿元。
从美的集团2020年上半年披露的十大股东名单来看,董事长方洪波持有公司股票1.37亿股,占比为1.95%,为公司第四大股东,如今减持2000万股后,还剩下1.17亿股,方洪波或将退至公司第五大股东。
二季度业绩强劲复苏
美的集团董事长大额减持的一大背景是,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不断震荡攀升,并在8月3日触及历史新高达74.74元,总市值也突破5000亿。截至9月4日,美的集团股价有所回调,收盘价为68.79元,今年累计涨幅超21.5%。
美的集团股价不断走高与公司的基本面息息相关。8月30日晚间,美的集团公布2020年上半年财报。财报显示,美的集团实现营收1390.67亿元,同比下滑9.56%;净利润约为139.28亿元,同比下滑8.29%。
虽然业绩有所下滑,但受到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影响,家电行业整体表现并不佳,而美的集团经营情况明显好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1-6月,全国家用电器行业营业收入6265.1亿元,同比下降15.3%;利润总额441.5亿元,同比下降17.8%。
2020年上半年,美的主要家电品类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占比均实现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家用空调产品的全渠道份额提升明显,线上市场份额超过35%,全网排名第一,线下市场份额超过30%。
分渠道看,美的的线上渠道增长较快。2020年上半年,美的全网销售规模超过430亿元,同比增幅达到30%以上,占内销比例49%,全网排名第一,在天猫、京东和苏宁易购等平台保持家电全品类领先。
从单季看,美的集团二季度已经呈现快速复苏态势。二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是814亿元,逆势同比增长3.2%;归母净利润为91亿元,同比增长0.7%,二季度扣非后净利润也逆势增长了2%。
二季度的强势复苏,不少券商发布研报表示对其看好。国盛证券表示,展望下半年,地产竣工支撑、前期需求补偿释放等因素带动销量企稳回暖,预计美的集团下半年增长良好。
招商证券认为,中长期视角,公司持续深耕主业,深化零售转型,提升效率,未来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概率较高;公司具有完善的股权激励方案和稳定的分红预期,质地优秀。较为稳定和高质量的业绩增长+核心资产中长期估值提升大趋势。
对于未来业绩恢复情况,美的集团在回应董事长减持时同时强调,公司未来三季度基本面继续向好,预计单季收入将实现强势增长。
Ⅵ 求美的公司的股东名单
认识也有没有卵用
Ⅶ 求美的公司所有股东的名单,谢谢
难
Ⅷ 财务报表作业:分析美的2013到2016的资产负债率 股东权益比率和权益乘数,产权比率,
权益乘数=资产总额÷股东权益
负债权益比也就是产权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权益乘数越大,后两项越小,说明企业负债比重越小。
Ⅸ 2019年美的集团季度财务报表是怎样的
2019财报显示是这样的,美的集团一季度实现营收752.06亿元,同比增长7.84%;净利润61.29亿元,同比增长1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0.85亿元,同比增长19.84%。
美的集团发布公告称,经中国证监会核准,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发行A股股份换股吸收合并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其将自5月8日起停牌,直至收购请求权申报期结束并履行相关信息披露义务后复牌。
美的集团作为此次换股吸收合并的吸并方和换股实施方,将通过证券转换方式对投资者持有的小天鹅A股、小天鹅B股股份进行换股。
在完成证券转换后,原小天鹅的境外投资者股东将转换为美的集团的境外投资者股东,纳入美的集团境外投资者股东持股比例的计算,可能使美的集团境外投资者股东持股比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