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问写论文分析股权集中度,控股比例可以用什么数据替代
你、是、什、么、课、题、的,我、帮、你、做、内、容、吧。
⑵ “股权集中度”与“持股集中度”是同一概念吗
股权集中度”与“持股集中度”不是同一概念。股权集中度是衡量公司的股权分布状态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公司稳定性强弱的重要指标,持股集中度是一个反映机构投资策略的重要指标
股权集中度是指全部股东因持股比例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股权集中还是股权分散的数量化指标。股权集中度是衡量公司的股权分布状态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公司稳定性强弱的重要指标。
持股集中度是一个反映机构投资策略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持股集中度越高,机构就越有可能重仓持有某一家或者数家上市公司股票,反之,机构持股就有可能相对均匀。
⑶ 股权集中与分散的优缺点
1、股权分散
优点:
在股权分散的公司中,控制权由几个大股东分享,达到大股东相互监督的股权安排模式,公司决策更加民主。
同时通过董事会内部牵制,可以使得任何一个大股东都无法单独控制的决策,能有效抑制可能存在的大股东“以公谋私”的行为对上市公司利益的侵害。
缺点:
决策权的分散,会导致决策效率的下降,使公司无法对市场变化及时做出反应,错过发展时机。
同时,各股东所持有的股份过少,公司与股东间的利益相关度降低,会打击其参与公司事务的积极性,导致其对经理层监督监督力度下降,最终导致经理层对公司形成强大的控制力。
另外,董事会内部相互牵制的各大股东一旦产生矛盾,容易造成冲突,影响公司的稳定运行。
2、股权集中
优点:
在股权集中的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有公司相对较大的股份,掌握着公司的决策,能大大提高决策的效率。
同时,其与公司利益相关度较大,公司的盈亏会对其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其参与公司事务的积极性较大,有利于公司的良好运转。
缺点:
股权集中,大股东权力得不到牵制,决策过程缺乏民主,容易发生由于决策者的优柔寡断导致的决策失误,甚至出现大股东利用手中权力侵害公司利益的行为。
(3)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研究扩展阅读
一个合理的公司股权模式应该是“分散”和“集中”都要取,即其他大股东对第一股东形成牵制的同时,需保证第一股东的控股地位,形成代表不同利益主体的多个大股东制衡的股权结构的同时保证公司运行的动力。
具体而言,即在“一股独大”的公司,应在保证第一股东控股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其降低过大的持股比例,或者将其部分股权转让给其他相对持股较多的大股东。在股权相对分散的公司,应适当提高第一股东的股权以提高决策效率。
⑷ 如何理解股权集中度的治理作用
1.分散的股权集中度下的公司治理
分散的股权集中度意味着相对增加了外部融资,便于大型的收
购兼并重组。但由于没有大的控制力度的股东对管理者进行监督,
股东与经营管理者之间利益;中突愈加凸显,面临经营管理者的代理
风险与道德风险,由此会产生内部控制人现象。投资需谨慎,不然就会被不良商家钻空子,倒是可以考虑去腾讯众创空间看看
2.集中的股权集中度下的公司治理
集中的股权集中度制约经营管理层代理风险与道德风险的有效
手段。大股东为了自身利益会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管。积极参与公司
治理。但是集中的股权集中度也存在一定问题,大量财富聚集不利
于投资风险的分散以及股权的流动性。
三、我国上市公司高度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1.高度股权集中度
在我国所有上市公司中,约有50%左右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上
市的,按照投资主体来划分,这些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采用“国
有股”、“法人股。、。公众股”和“外资股”四股并存的模式,
其中。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股权分置改革
前。政策上对“国有股”和“法人股”的自由流通有很大的限制。
其他民营股份上市公司大股东也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因此我国上市
公司股权结构具有股权高度集中的特点。
⑸ 股权集中度为多少算集中呢
股权集中度一般通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指标,即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在公司总股份中所占比重来衡量。一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30%以上算集中。
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比例在30%以上,占全部上市公司的71%;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在50%以上,占40%;公司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在70%以上,占7%。另外据统计,调查范围内的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股权占上市公司总股权的49.9%,第一大股东所占的平均股权比例为43.93%。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
股权集中度是指全部股东因持股比例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股权集中还是股权分散的数量化指标。股权集中度是衡量公司的股权分布状态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公司稳定性强弱的重要指标。
⑹ 股权集中度的中外比较
1、中日高度集中的股权模式分析
我国和日本都呈现出股权集中度高,社会公众股比重偏小的特征。从产权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在这种模式下,上市公司的剩余控制权(经营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收益权)主要集中于国家股股东或法人股股东,广大社会公众股股东只能分享一点微不足道的剩余索取权。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和资本运做都是在这样一种极不对称的权利结构的支配下进行的。以”圈钱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的上市公司,往往很难考虑到中小股东的利益。当控股股东的利益和外部小股东的利益不一致,甚至产生冲突时,若没有足够的外部控制威胁,大股东就可通过自己的控股地位以牺牲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从中国上市公司的运作看,我国证券市场上的高股权集中度也导致了大股东控制上市公司、操纵上市公司利润、占用上市公司资产的一系列不正常现象。据统计,在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中,70%存在控股股东侵占资金行为.在已退市的15家中,其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根据上市公司2003年年度报告统计,控股股东及其它关联方通非经营性方式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余额为577亿元,尽管通过有关部门的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已呈下降趋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害仍很严重。
2、中美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分析
股份公司的两权分离形成了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美国分散式股权模式下,由于股东所持股份相对分散难以发挥股权的作用,委托代理关系往往会引发内部人控制问题。我国的股权集中度高本不应有此问题,但由于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主要为国有股,而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大致为: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一一全体人民,全体人民又不可能直接对资产进行管理,要通过所有者的代表一一国务院,国务院又将资产的管理权逐层下放到具体的所有者代表一一各个部、省、市、县等具体政府机构,所以对国有股的管理不再是简单的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管理,而是一层层的委托,在这个过程中,一旦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对整个国有资产的监督失控,实际结果也证明,我们这种国有资产管理格局使得最终所有者根本不可能有约束力。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使得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主体缺位,从而产生了在分散式股权模式常见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美国由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和透明度较高的证券市场,可通过外部环境对代理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例如:美国的外部接管市场就能对公司管理层产生很大的外部压力促进其为股东利益尽心工作。我国由于证券市场透明度较低和外部环境及法制环境不成熟,依靠外部环境难以对代理人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减少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绩效,上市公司的股权还应相对集中并应有控股股东的存在,这样能使大股东有足够动力和能力加大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约束,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从而有助于公司绩效的改善。
⑺ 急求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或股本结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