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药品市场预测的案例
引 言
目录
第一章 医药经济运行状况分析与预测 8
1 中国医药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8
1.1 中国医药经济总体运行状况 8
1.1.1 中国医药行业发总体展趋势 8
1.1.2 中国与其他国家主要市场的比较特点 9
1.1.3 中国制药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挑战与机遇 10
1.2 2005年医药经济总体运行状况 13
1.3 中国医药行业概述 19
1.3.1 中国医药市场与医药终端分析 19
1.3.2 中国医药经济特征与投资价值 22
1.3.3 2005年中国医药行业热点概述 24
1.3.4 2005年中国医药产品进出口分析 30
1.4 2005年中国医药企业并购情况概述 34
2 2006年医药经济运行展望 38
2.1 医药行业2006展望(药品降价) 38
2.2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机遇 39
2.3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面临五大趋势走向 41
2.4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43
3 医药行业近5年预测与“十一五”产业格局预测 47
3.1 近5年医药行业态势 47
3.1.1 重组是重头戏 47
3.1.2 区域市场联动 47
3.1.3 整合物流中心 48
3.1.4 走出去与引进来 48
3.1.5 后GMP时代的竞争 48
3.1.6 医院改革将有突破 49
3.1.7 药品定价市场化 49
3.1.8 招标采购步入正轨 50
3.2 “十一五”医药产业格局预测 51
3.2.1 产业结构亟待升级 51
3.2.2 “十一五”医药产业格局 52
3.2.3 产业总体竞争态势 53
3.3 2005-2010年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分析 55
4 2001—2004年医药经济运行回顾 59
4.1 2004年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回顾 59
4.1 2003年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回顾 60
4.2 2002年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回顾 62
4.3 2001年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回顾 64
第二章 医药行业经济的影响因素 67
1 政策环境 67
1.1 药品监管体制 67
1.2 药品生产、经营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 68
1.3 药品管理法规体系 70
1.4 2003年药品监管重点内容 73
1.5 2004年药品市场监管与整治重点 75
1.6 2005年监管动态 77
1.6.1 国务院2005年食品药品专项整治 77
1.6.2 制药类上市公司广告成本将大幅下降 78
1.6.3 国家药监局推进药品分类管理 78
1.6.4 2005年起实行的3个新法规 79
1.6.5 2005年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概况 79
1.7 2006年中国药品监管 80
1.7.1 从2006年起十大类药品需凭处方销售 80
1.7.2 2006年建立违法药品广告警示制 80
1.7.3 药监局出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听证规则(试行) 》 81
1.7.4 GMP飞行检查不少于15% 81
1.7.5 药品委托生产渐次放开 83
2 社会人口环境的医药行业的影响 85
第三章 医药工业分析 86
3.1 2005年医药工业统计 86
3.2 2005年中国医药上市公司情况分析 88
3.3 政府对药品工业的宏观调控 90
3.3.1 全面实施GMP认证 90
3.3.2 严格新建药厂的审批 92
3.3.3 换发《药品生产许可证》 92
3.3.4 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93
3.3.5 加强医院制剂管理 93
3.3.6 制药企业异地建库 94
第四章 医药商业分析 95
1. 医药商业环境 95
1.1. 企业准入秩序有所改善 95
1.2. 政府鼓励发展药品连锁经营 95
1.3.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政府价格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流通业混乱局面 95
1.4. 医药商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96
2. 医药商业格局 97
2.1. 药品批发企业 97
2.2. 医药零售企业 97
2.3 中国医药商业行业整合分析 98
3. 医药商业状况 102
3.1 2005年医药商业现状 102
3.1.1 中国医药商业经营状况 102
3.1.2 中国医药商业竞争分析 105
3.1.3 生产商和零售商对医药分销的依赖将增强 110
3.1.4 外资进入中国医药分销业 111
3.1.5 主要医药商业企业分析 112
3.2 2002—2004年医药商业整体回顾 114
3.2.1 2004年中国医药商业发展特点 114
3.2.2 2003年医药商业整体运行状况回顾 116
3.2.3 2002年医药商业总体情况 117
4. 医药连锁经营 120
4.1. 发展契机 120
4.1.1. 政府大力支持 120
4.1.2. 竞争的必然产物 120
4.1.3. 丰厚的利益回报 120
4.1.4. 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120
4.2. 发展现状 121
4.3. 资本注入方式 128
4.4. 主要企业规模情况 128
4.6 中国医药连锁店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 129
4.7 中国医药连锁业信息化分析 130
5. 医药物流现状 133
5.1. 发展状况 133
5.2. 发展现代医药物流的紧迫性 135
5.3. 发展医药物流的对策 136
5.4 中国医药流通产业开始全面整合 137
6. 医药电子商务 140
6.1. 政府对医药电子商务的政策 140
6.2. 实施现状 141
6.2.1. 医药电子商务的分类 141
6.2.2. 医药电子商务的运营 141
6.2.3. 国内已开展B TO B电子商务的主要网站 142
6.3. 医药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142
6.3.1. 基础条件差,投资不足 142
6.3.2. 电子商务意识淡薄 143
6.3.3. 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应该如何在网上销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43
6.4. 发展前景 143
6.4.1. 医药电子商务网站逐步建立 143
6.4.2. 医药电子商务B to B将快速增长 143
6.4.3. 医药电子商务B to C前景广阔 144
7. 医药商业发展趋势 144
8 国内主要地区和城市医药商业情况 146
8.1 北京药店现状分析 146
8.2 浙江省医药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147
8.3 湖南医药商业发展分析 150
8.4 中国西南医药物流发展 154
8.5 中国东北药品零售市场格局 157
8.6 山东医药商业发展概况 159
第五章 终端市场分析 163
1. 国内医药市场规模 163
2. 医院用药分析 163
2.1. 2004年医院用药总体概况 163
2.2. 各大类药品医院用药分析 164
2.2.1. 全身用全身抗感染药 164
2.2.2. 心血管系统用药 165
2.2.3. 消化道和代谢用药 165
2.2.4. 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 166
2.2.5. 医院溶液制剂 167
2.2.6. 神经系统用药 167
2.2.7. 血液和造血器官用药 168
2.2.8. 肌肉-骨骼系统用药 168
2.2.9. 呼吸系统用药 169
2.2.10. 泌尿生殖系统和性激素 169
2.2.11. 全身用激素制剂,性激素除外 170
2.2.12. 皮肤科用药 170
3. 零售市场分析 171
4. 药品终端构成情况 175
4.1. 医院 175
4.1.1. 卫生机构总数有所增加 175
4.1.2. 诊疗人次数稍有下降 176
4.1.3. 入院人数有所增加 176
4.1.4. 医院病床使用率上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下降 176
4.1.5.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缩短 176
4.1.6. 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继续增加,增长幅度下降 177
4.1.7. 药费比重下降,检查治疗费比重上升 177
4.1.8. 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顺位 178
4.2. 零售药店 179
4.2.1. 零售药店数量变化 179
4.2.2. 药店店员行为 179
第六章 药品研发 185
1. 1999年—2002年药品注册情况分析 185
2.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186
2.1. 中成药地标准转国标 186
2.2. 中国中药保健药品整顿工作圆满完成 186
3. 新药注册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87
3.1. 形式审查 187
3.2. 技术审查 187
3.3. 临床试验 189
4. 中国药品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和趋势 190
4.1. 药品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190
4.2. 面临的新问题 191
4.2.1. 药品专利保护面临危机 191
4.2.2. 中药品种保护有待完善 191
4.2.3. 新药保护遭遇尴尬 192
4.2.4. 药品行政保护淡出历史舞台 192
4.3. 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应对措施 192
5. 新药研发与注册趋势 193
第七章 国际医药市场综述 195
1. 国际医药市场分析 195
2. 全球药品市场 198
2.1. 区域增长情况 198
2.2. 领先治疗领域 199
2.3. 畅销品种 200
2.4. 销售领先企业 200
3. 医药经济简况 201
3.1. 药品贸易顺差 201
3.2. 人均年药品消费 202
3.3. 药品消费占GDP比重 203
4. 新药研发动态 203
5. 世界主要药品市场概述 206
5.1. 加拿大市场 207
5.2. 英国医药市场 208
5.3. 法国医药市场 209
5.4. 意大利药品市场 210
5.5. 瑞士药品市场 210
5.6. 俄罗斯药品市场 211
5.7. 澳大利亚药品市场 213
5.8. 瑞典药品市场 213
5.9. 芬兰药品市场 214
5.10. 挪威药品市场 215
5.11. 越南药品市场 216
5.12. 韩国药品市场 217
5.13. 非洲药品市场 218
5.14 2004年日本制药企业和药品销售状况一览 219
6. 世界医药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221
6.1. 抗菌素药物市场预测 221
6.2. 抗癌药物市场预测 221
6.3. 心血管药物市场预测 221
6.4.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市场预测 222
6.5. 内分泌药物市场预测 222
6.6. 抗免疫紊乱和炎症药物市场预测 223
6.7. 呼吸系统药物市场预测 223
6.8. 治疗性蛋白质药物市场预测 223
6.9. 通用名药物市场预测 224
第八章 中国抗生素市场分析 225
1. 青霉素市场分析 225
1.1. 青霉素仍处于微利状态 225
1.2. 中国成为世界最大青霉素生产国 227
1.3. 青霉素原料药出口继续增长 227
1.4. 半合成青霉素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228
2. 头孢类抗生素市场研究 230
2.1. 头孢类抗生素产品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230
2.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医院用药独占鳌头 231
2.3. 头孢抗生素代表品种市场分析 233
2.4. 头孢菌素市场细分与发展策略 234
第九章:心脑血管药品市场分析 241
1. 发展契机塑造大市场 241
2. 心脑血管药物主要以国产药为主 241
3. 沙坦类药销售势呈上升趋势 243
4. 抗血栓药成为生化药物研发的热点 244
报告主要图表目录
2003年-2005年3季度中国医药市场MAT与QUARTERLY以及其增长率
2000年-2005年3季度前10大治疗领域的市场规模及其增长率
2004年全球和中国销售额排名前10 的TC3
2005年1-12月中国医药企业总产值前10名(单位:千元)
2005年1-12月全国前16个省份产值情况
2005年中国主要医药企业利润同比增长率(按利润排序)
2005年1-12月份医药工业制造企业销售利润
2005年医药产品进出口比例
2005年医药类产品出口分布
2005年西药类产品出口分布
2005年中药类产品出口分布
2005年中国医药类产品进出口情况单位:亿美元
2005年前3季度医药工业收入及利润增长情况
2005年前3季度各子行业增长情况
医药分行业利润占比
医药各子行业收入增长情况(%)
医药各子行业利润总额增长情况(%)
医药各子行业毛利率变化情况(%)
医药行业二级市场概况
医药行业属性
最近一年医药指数与上证指数对比
2005年前三季度医药上市公司收入及利润同比增长情况(%)
2005年前三季度医药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比率(%)
各省(市、区)药品生产企业GMP认证通过情况
2002年度省(市)销售七大类商品类值合计前10名 (单位:万元)
2002年度省(市)药品总销售额前10名 (单位:万元)
2002年全国医药商业企业销售额前2 0名 (单位:万元)
2004年中国医药药品零售10强
2003年初连锁药店规模排序
2002年初连锁药店规模排序
2004年中国连锁药店百强(2003年销售额(万元))
2000-2004年医院用药各类药品市场份额
2000-2004年全国全身抗感染药市场规模
2000-2004年心血管系统用药的用药规模
2000-2004年医院消化系统及代谢用药中抗酸药及治疗消化性溃疡药和胃肠胀市场份额
2000-2004年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类药物医院销售额
2000-2004年医院溶液制剂市场规模
2000-2004年神经系统用药市场规模
2000-2004年血液和造血器官用药市场规模
2000-2004年肌肉-骨骼系统用药市场规模
2000-2004年呼吸系统用药市场规模
2000-2004年泌尿生殖系统和性激素市场规模
2000-2004年全身用激素制剂,性激素除外市场规模
2000-2004年皮肤科用药市场规模
零售市场三大类品种销售额比例图
化学药品类销售前十位
中成药品类销售前十位
品种销售百强榜
各级医院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比较
不同级别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比较
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前十位死因顺位为
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癌症死亡率比较
店员推荐药品的依据
零售终端服务满意度厂商排序前20位
店员推荐前十名口服抗菌素药
店员推荐前十名补血产品
店员推荐前十名西药镇咳药
店员推荐前十名痔疮药
店员推荐前十名抗真菌药
几种主要的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对比
2. 抗真菌药物有哪些
抗真菌药物按结构可分为抗真菌抗生素、唑类抗真菌药、烯丙胺类抗真菌药及其他合成抗真菌药。(一...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的代表药物有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甲帕霉素、曲古霉素等,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
3. 以广谱抗菌药,兽药,疫苗为主营收入的上市公司有哪些
中牧股份,做疫苗的。
4. 抗真菌药膏什么牌子好用 在哪买
你好,抗真菌的药物有很多,如特比萘芬乳膏、硝酸咪康唑软膏、酮康唑软膏等,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均可使用,一般正规的药店、医院都有销售。
5. 抗真菌药物有哪些,简述其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临床上应用较多 的分类是根据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将其分为多烯类 、唑类和棘白菌素类 。
多烯类 多烯类是 临床上应用最早的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 B , 该药也是目前评价新的抗真菌药物的标准对照药物。其机制为通过与敏感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相结合,损伤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重要物质如钾离子、核苷酸和氨基酸等外漏,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从而抑制其生长。该类药物的优点为抗真 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缺点为副反应大,包括肾毒性、肝毒性及输液相关毒性等。
唑类 唑类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等。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影响麦角甾醇合成,使真菌细胞膜合成受阻 ,影响真菌 细胞膜的 稳定性,导致真菌细胞破裂死亡。其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差异较大,部分有抗曲霉菌活性。现有品种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拉夫康唑和泊沙康唑等 。该类药物对肝肾功能有一定影响,部分患者可能会有视觉改变, 表现为视敏度、视力范围或色觉异常; 另外该类药物通过肝脏P450酶系统代谢,可能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
棘白菌素类 棘白菌素类包括卡泊芬净、阿尼芬净、米卡芬净等。这类药物可以特异性地抑制 1,3-β-D-葡聚糖的合成,从而破坏真菌细胞壁的完整性,导致真菌细胞壁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消失,最终使真菌细胞溶解。基于这种独特的干扰真菌细 胞壁合成的作用机制 ,此类药物在人体内发生与作用机制有关的毒性反应的可能性要远远低于其他作用于真菌细胞膜的抗真菌药物。由于该类药物对很多耐唑类药物的真菌 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且对高等生物无影响 ,因而具有低毒高效的临床效果。另外,该类药物与唑类无交叉耐药,是抗真菌药物联合用药的一个基础药物,并同其他抗真菌药有协同作用和增效作用。该类药物用药安全,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对肝脏P450 酶无影响,耐受性好;对一般情况较差存在、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的真菌感染患者, 因此该类药物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选择。
6. 抗真菌抗生素
分类 按化学结构抗真菌药物分为 棘白菌素类 多烯类 嘧啶类 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抗真菌药物 烯丙胺类 氮唑类 [编辑本段]作用 能抑制或杀灭真菌的药物。除一些古老的抗真菌外用药如水杨酸、雷琐辛、碘剂、硫黄等外,抗真菌作用显著的新药有抗生素和合成药两大类。①抗生素。主要有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和二性霉素B等。灰黄霉素只对皮肤癣菌病有效,主要是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甲癣等,口服时,20~30天为一个疗程,需合并外用治癣药物。长期使用有少数浅部真菌产生耐药菌株,可换用酮康唑。制霉菌素治疗胃肠道念珠菌病,外用治疗皮肤粘膜念珠菌感染,也可制成坐药。二性霉素B主要治疗深部真菌病,如系统性念珠菌病、隐球菌病、曲霉病、结合菌病、芽生菌病、巴西副球孢子菌病、球孢子菌病和组织胞浆菌病等。将此药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脉滴注。②合成药。包括:咪唑类药物(如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和酮康唑等)、氟胞嘧啶、丙烯胺衍生物。5-氟胞嘧啶治疗念珠菌病、隐球菌病和着色芽生菌病。克霉唑、益康唑和咪康唑基本供外用。咪康唑也可静脉滴注。酮康唑也可口服。外用时主要治疗皮肤真菌病和皮肤念珠菌病。口服和静脉滴注主要治疗深部和浅部的真菌病。 抗真菌药容易影响白细胞及肝功能,长期使用造成一过性GPT上升或白细胞下降,停药可愈。5-氟胞嘧啶从尿中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可在血中聚集,引起中毒,故肾功能差者应禁用或慎用。二性霉素B可损伤肾脏,并引起血钾降低,有人有发冷、发热反应,少数人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酮康唑应特别注意肝脏受损问题。长期使用可引起血中雄激素水平降低和肾上腺皮脂功能受到抑制。 5-氟胞嘧啶易产生耐药性,为避免耐药性的产生,一开始就使用大剂量,也可与二性霉素B合并使用,二药有协同作用。5-氟胞嘧啶也可与酮康唑合并使用。二性霉素B不能与酮康唑合用,因二药有相互干扰的作用。 临床试用的依特拉康唑抗菌谱广,毒性小 ,优于酮康唑,治疗曲霉病、隐球菌病、组织胞浆菌病、念珠菌病、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和皮肤癣菌病等,均有较好疗效。供外用的还有联苯苄唑、氟康唑、环吡氧胺和萘替芬等。 真菌感染可分为浅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种。自从第一个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 问世以来,人类与真菌的斗争已持续了40多年。迄今,人们在预防和治疗浅表真菌病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深部真菌病的研究方面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1-2]。然而,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腹膜透析、血透和移植工作的开展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出现,导致条件致病菌感染剧增,真菌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大幅度上升。因此,寻求新型、高效、安全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迫在眉睫。 1 抗真菌药物的发展史[3] 20世纪30年代末,从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灰黄霉素,第1个发现并被用于临床; 1944年报道了唑类化合物的抗真菌作用;1960年两性霉素B被用于临床; 1981年酮康唑口服制剂在美国上市,第1个烯丙胺类药物萘替芬进入临床试验; 1990~1992年氟康唑和依曲康唑开始在美国使用; 1993~1995年报道了第2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1995~1996年上市了第2 个烯丙胺类药物特比萘芬,以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制剂。 1997年通过了依曲康唑口服溶液制剂; 2001~2002 年上市了2个刺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 2003 磷氟康唑在日本上市 2 主要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 2.1抗真菌抗生素[4-6] 2.1.1多烯类抗生素 近年报道的多烯大环内酯有高轮烯(takana- waene)、3841 H1、H3、AB023、AB400 与TPU-0043等近10种。七烯大环内酯3874H1 与H3抗真菌谱广,活性稍强于两性霉素B。此外尚未见抗菌活性与急性毒性明显优于两性霉素B者。 两性霉素B抗真菌谱广,对隐球菌、念珠菌、芽生菌、球饱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抱子丝菌、曲霉、毛霉等引起的内脏或全身感染有确切疗效,缺点是毒副反应较强,但至今依然是治疗全身性真菌病的最有效的药物。通过对两性霉素B进行结构改造可以降低其毒性。 AmBisome在欧洲得到广泛的验证,但因其昂贵的价格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有人建议将两性霉素B与“脂肪乳”合用,可降低费用,且容易制备。但这些“自产”的两性霉素B的脂质复合物没有标准化,尚未有质量控制标准。这些药物似乎更不稳定,肾毒性可能会更大。另外,制霉菌素的脂质复合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但目前尚没有关它与两霉素B对比的数据[7]。 近年来,国外对其剂型改造后,在临床上继续发挥着良好作用。目前有三种不同脂质体剂型的两性霉素B供患者应用。 ①两性霉素B脂质体是用脂质体将两性霉素B包裹而成的药物,由美国明日之星公司研制开发,1991年首先在英国和爱尔兰上市,商品名AmBisome,而后相继进入欧洲13个国家以及北美和亚洲市场,1997年8月11日获得FDA批准。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国外应用了多年,主要经营厂商是Gilead Sciences和日本藤泽公司,2000年的销售额分别为1.411亿美元和0.778亿美元。 ②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ABLC)是脂质体与两性霉素B交织而成的药物,商品名Abelcet。1995年11月20日获得FDA批准,首先在英国上市,次年已在欧美部分国家上市,目前主要由爱尔兰的伊兰公司销售,2000年该产品在全球排第455位,市场份额为0.64亿美元。 ③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ABCD)商品名为Am-photec,是用硫酸胆因醇与等量的两性霉素B混合包裹而成,已在欧洲和美国广泛用于临床。 2.1.2 脂肽类、糖脂类 微生物产生的环状脂肽棘球康定、纽莫康定、牡仑康定、阿枯菌素、孢利芬净、FR-901469与WF11899A等选择地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酶,阻断真菌细胞壁合成。为了增大此等天然物的水溶性,降低毒性,设计合成并筛选出多种半合成脂肽,其中卡帕芬净与米卡芬净已相继上市,还有一些品种正在研究开发中。 卡泊芬净 由纽莫康定BO半合成制得,对β-1,3-D-葡聚糖合成酶的抑制活性比原抗生素强70~100倍。具有较强的抗曲霉菌属、念珠菌属与丝状真菌活性,对荚膜组织胞浆菌、新型隐球菌、链孢菌属、毛霉属、皮癣菌属与结合菌亚纲等真菌无作用。制剂用二醋酸盐,单剂静脉滴注70mg,血药浓度(Cmax)12.4μg/mL,消除半衰期(t1/2) 9~10h。适应证为侵袭性曲霉菌病与念珠菌病。在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病中,对其他药物治疗无效和不能耐受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36%和7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8%。对念珠菌感染的疗效约90%优于两性霉素B约67%,不良反应发生率约8%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约25%。 米卡芬净 由纽莫康定AO修饰制得。对念珠菌属、曲菌属具有广泛抗真菌作用,对耐氟康唑与依曲康唑的念珠菌亦有作用,但对荚膜组织胞浆菌、新型隐球菌、链孢菌属、毛霉属、皮癣菌属与结合菌亚纲等真菌无作用。每日静脉点滴其钠盐1次(75mg),第4天达到稳态,Cmax为1010.87μg/mL,消除半衰期为14.0h。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病、慢性坏死性曲霉菌病、念珠菌血症与食道念珠菌病等在日本与欧美的有效率分别为71%与89.7%,不良反应发生率各为17.9%(不包括临床化验值异常例)与39.0%(包括临床化验值异常例)。 2.2吡咯类抗真菌药物 2.2.1咪唑类 咪唑组中常用的有酮康唑,其次有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等,临床常用于局部用药。 酮康唑 酮康唑是治疗浅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较差,不适宜用于治疗真菌性脑膜炎,对曲霉菌、毛霉菌或足分枝菌的抗菌作用不佳,因此在临床上不适于治疗上述真菌感染。酮康唑的肝脏毒性较大,一般情况下停药后可逐步恢复,但近年来有多例引起严重肝毒性甚至死亡的报道。因此临床应谨慎使用。现常用剂型多为洗剂、霜剂、软膏剂等外用剂型。在我国上市的酮康唑剂型主要有胶囊、片剂、乳膏剂、软膏剂和洗剂等。 益康唑 该药主要用于湿疹、由真菌或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所致的细菌し舨〉闹瘟啤D壳坝τ米疃嗟氖怯裳钌?埔┕?狙兄坪铣傻囊恢滞庥酶捶饺楦啵ㄏ跛嵋婵颠?曲安奈德),商品名:派瑞松(Pevisone),是西安杨森推出的又一主导产品,1997年才引进中国,经过短短的三年时间就以其良好的渗透功效,使杀菌成分能够深入到皮肤深层消灭病源,而确定了其在皮肤病用药市场的领先地位,也是西安杨森在皮肤病领域内又一个核心产品。 2.2.2三唑类 主要品种有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其为第三代抗真菌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8]。 氟康唑 氟康唑与真菌细胞膜上细胞色素P450酶的铁原子结合而导致真菌死亡。属广谱抗真菌药,但其体内抗菌活性明显高于体外。体内抗真菌活性比酮康唑强5~20 倍。口服易吸收且分布广,半衰期长达30h,脑脊液中浓度为血药浓度的60%,生物利用度达90%以上,不受胃酸与进食的影响,组织分布广,主要经肾小球滤过,80%以上的药物以原形从尿中排出。由于氟康唑在尿液中的浓度是血液中峰浓度的10倍,所以对由白色念珠菌属、酵母菌属等起的泌尿系统真菌感染都有很好的疗效。主要用于各种念珠菌、隐球菌病及各种真菌引起的脑膜炎及艾滋病患者口腔、消化道念珠菌病等。 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对真菌的细胞色素P450的作用更加专一,比酮康唑毒性更低,疗效更强,它与酮康唑一样,在艾滋病人及骨髓移植病人的吸收不好。当它与食物同服时,吸收明显增加,与某些饮料同服时,吸收增加。当它与某些经CYP代谢的其他药物同用时,将会发生严重的药物相互作用。值得重视的是,它与特非那丁、阿司氮唑或cisapride合用时会发生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 伊曲康唑已成为非致命性的组织胞浆菌病和芽生菌病的首选药物。两性霉素B仍然用来治疗艾滋病人中危及生命的组织胞浆菌病。但是伊曲康唑能有效的控制病情,并用于长期维持治疗。 伊曲康唑未获准用来治疗丛霉菌感染和孢子丝菌病,便它仍被用来治疗一些不常见的真菌感染。 2.3 丙胺类 该类抗真菌药物是通过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使角鲨烯积聚,导致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受阻,从而引起细胞死亡。因角鲨烯环氧化酶不依赖细胞色素P450,故该类药物的毒性比三氮唑类小。该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和新颖的结构特征,而受到重视。它们并非以底物形式产生抑制作用,与酶结合无位置特异性,可以抑制整个酶系统。代表药物有萘替芬和特比萘芬。 特比奈芬 特比奈芬是一种烯丙胺类化合物,对皮肤真菌及一些局部真菌感染有效。它的软膏剂及口服制剂在欧洲已上市,片剂在美国则刚被用来治疗甲癣及其他癣病。通过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而起作用,它能杀灭包括曲霉菌在内的绝大多数丝状真菌,并能在指甲及有角质层处富集。它对皮肤真菌的效果优于对念珠菌病,对皮肤念珠菌感染也有效。副作用很小,包括味觉异常,胃肠道不适,极少出现肝炎及斑疹。 3 结束语 抗真菌治疗的巨大进展可概括为:1.三唑类口服药物用于治疗地方性和机会性真菌病;2.伊曲康唑被发现对曲霉菌病有效;3.氟康唑被证实对全身性念珠菌病和隐球菌病有效;4.氟康唑成为球孢子菌笥脑膜炎的治疗药物;5.地方性睦菌病的门诊治疗成为常规;6.低毒性的两性霉素B的脂质复合物用于临床;7.酵母菌的体外抗真菌敏感性试验标准化。当前,抗真菌药物毒副作用的降低和耐药性的改善仍然是抗真菌药物研究的主题。此外,中草药的抗真菌活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寻找和利用药用植物中天然抗真菌活性成分为母体设计新型抗真菌药物也是研究的一个方向
7. 抗真菌药膏有哪些
看你要哪方面的抗真菌药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