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S哈药(600664)的股权结构是什么它的行业产业背景是什么
股票代码 600664
公司名称(中) 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注册地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昆仑商城隆顺街2号
办公地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友谊路431号
行业分类 医药制造业
公司经营范围 购销化工原料及产品(不含危险品、剧毒品),按外经贸部核准的范围从事进出口业务
法人代表 郝伟哲
董事会秘书 孟晓东
联系人
工商登记号码 2301091345031(5-1)
所在地区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友谊路431号
注册资本(元) 1242005473.0000
公司成立时间 1991-12-28 0:00:00
经办律师
经办会计师 00046441
经办评估人员 00046441
公司简介 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1991年12月28日经哈尔滨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哈体改发(1991)39号文批准,由原“哈尔滨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立而成的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6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截止2005年12月31日,本公司注册资本为1,242,005,473.00元,其中:国有法人股431,705,866.00元,社会公众股810,299,607.00元。
总股本 1242005473 流通股本 流通A股 810299607 未流通股 国家股 431705866
S哈药(600664)公告称,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关于精氨酸等354种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平均降幅20%,最大降幅85%。公司认为,该次调整将对公司业绩进一步造成影响,并给公司带来了更大的经营压力,经初步测算,公司2007年度利润预计将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针对上述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S哈药表示,将积极研究应对措施,适时调整营销策略,降低成本费用,调整产品结构,培育新的投资方向,寻找效益增长点,以减少降价等不利因素给公司带来的业绩影响.
因南方证券违法违规高比例持股,哈药(600664)一直无法启动股改。但令哈药为难的事并不止有这一件。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精氨酸等354种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此次降价是历次药品价格调整中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平均降幅20%,最大降幅85%。哈药称,发改委再次出台的降价政策,对公司业绩进一步造成影响,并给哈药带来了更大的经营压力,经初步测算,哈药2007年度利润预计将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从2006年以来,发改委已连续三次调低药品价格。同时原材料涨价、企业竞争加剧等因素,使不少老牌医药企业的日子难过起来。白云山(000552)预计2006年利润将同比下降50%-100%。同仁堂(600085)2006年前三季度利润同比下降18.59%;九芝堂(000989)2006年前三季度利润同比下降25.56%。 哈药前三季度净利润实现3.57亿元,同比增长1.21%。哈药称,公司通过品牌营销、节约挖潜以及产品结构调整等措施,化解了部分不利影响,遏制了哈药的业绩下降趋势。但2007年以来,受前期不利因素的持续影响,哈药部分主导产品出现了销售受阻和市场下滑,加之药品再次降价,使哈药面临利润大幅下降的风险。 对于2007年,有分析师认为医药行业监管将更加严厉,医药行业经营环境较之2006年仍不容乐观,在2007年行业深层次洗牌过程中,医药企业业绩分化将愈加明显。
Ⅱ 问几个关于股票的问题
1:是。但是公司在市场上发行的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50%以下。至少有51%以上的股票在大股票东手里。
2:因为股票的流通量多了
3:完全正确。但是你无法号召全国所有的人买一个股票。
4:买卖股票是股民之间转让行为,有人买入就必须有人卖出才能成交。反之如果一个股票的价格涨到一定高度后,就没有人再愿意买入,那这个股票就一分不值(因为要想卖出股票就必须有人买入才能成交)。
Ⅲ 哈药集团黑龙江同泰药业有限公司到底是不是哈药的子公司呢
哈药集团医药有限公司是哈药集团黑龙江同泰药业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哈药集团黑龙江同泰药业有限公司是网络信用认领企业,于2004年10月11日在密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姜福生,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制造(含中药提取);I类医疗器械等。
(3)哈药集团股权结构扩展阅读
哈药集团黑龙江同泰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经工商正规注册,依法经营的企业,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合成,这里环境优美,交通方便。主要提供:药品制造,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设有多个部门。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和艰巨的生产经营任务,凝聚全员智慧,奋力攻坚克难,取得了骄人成绩。
企业综合实力雄厚,加工设备先进,检测手段完善,建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及时引进投入大批先进生产设备,为确保产品的技术水准和质量的稳定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企业所在领域享有较高声誉。
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人才结构合理,荟萃行业精英。现有一支能为客户快速提供商品与服务的员工团队而且我们建立了一支效率一流、服务一流的营销队伍!
Ⅳ 哈药股份的荣誉
·2011年
2011年,是哈药集团经受住前所未有严峻考验,努力保持经济稳步发展的一年。一年来,集团上下紧紧围绕既定目标,全面实施“六大战略”,加快推进内部资源整合和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45%,再创历史新高。
(一)积极推进营销创新,市场拓展初见成效。
哈药集团将营销管理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结构调整、产品梳理、老产品二次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通过实施营销信息化项目建设和派驻市场监督员,建立了更加贴近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了市场监督考核,对渠道、流向、货款回收等关键环节的管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三精制药、哈药六厂、中药公司通过加强OTC队伍建设,强化终端市场维护,整合一级代理及二级分销商资源,不断拓宽终端渠道,突出抓好重点增量产品的销售,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1年,集团生产的61个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规模优势品种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03%的好成绩。
(二)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奠定全面整合科技资源基础。
为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一体化”的运作,哈药集团组建了哈药集团药物研究院,围绕抗肿瘤、心血管、生物药等领域,确定了一批重点研发产品,集中优势资源,加大攻关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哈药总厂的新产品头孢美唑钠及其制剂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集团共有猪蓝耳病活疫苗等17个新产品取得生产批准文号,其中,由药物研究院研制、哈药生物申报的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是国内首批质量标准完全符合美国药典(USP)的仿创抗肿瘤药物,这标志着集团在高质量仿制药研发上取得新进展。哈药股份、三精制药、哈药生物、哈药疫苗四家公司顺利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哈药生物顺利通过新版GMP认证现场检查,成为全省首家认证企业。
(三)积极推进资产重组及管理整合,提升企业运行质量。
哈药股份通过向哈药集团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哈药集团所持有的哈药生物及三精制药的所有股份,推进资产重组,整合医药平台资源。目前,重组方案已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核批准。这标志着哈药集团全面兑现股改承诺,并使得集团公司医药资产圆满实现整体上市,大幅提高了哈药股份资本运作和行业整合能力,为哈药集团深入实施战略性资本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
“十一五”时期,是哈药集团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集团全面实施创新发展战略,通过引进资本,实现产权结构的根本调整,化发展“瓶颈”为竞争优势,全力推动集团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哈药人”用大思路、大气魄和大手笔,绘出了一条令人欣喜和骄傲的经济增长曲线,展现出集团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和巨大进步:
——这是集团经济再创辉煌的五年。2006年到2010年,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五年翻一番(年均复合增长率15%),利税五年增长1.21倍(年均复合增长率17.2%),利润五年增长2.35倍,集团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这标志着在全体“哈药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圆满实现了“十一五”期间“再造一个新哈药”的规划发展目标,超额完成了集团董事会下达的“效益指标跑赢大盘”的战略任务。
——这是跻身世界医药强企的五年。哈药集团的行业地位显著提升,规模实力跻身世界制药50强行列,连续5年蝉联中国制药工业企业百强冠军,连续5年入围中国非处方药品生产企业前三强;连续5年跻身全省工业企业前十强行列,哈药集团的经济规模已达到全省医药产业经济总量的70%以上。哈药集团已成为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不可缺失的重要经济支撑之一。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年。通过实施大项目建设,推动新兴产业发展,集团的经济运行质量、产业能级等方面迈上新台阶。五年来,集团累计投资13.49亿元,实施了31个技改项目。截止目前,共有19个项目竣工投产,累计新增销售收入15亿元,新增利润3亿元。
——这是在创新中发展的五年。五年来,集团通过实施技术创新,共获新产品批文60个,另外有55个品种在研,其中6个在研品种为国家一类新药。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89个;共有129个品种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目前,集团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品种数量已经达到59个,其中22个品种销售规模超亿元。
——这是塑造世界级新哈药形象的五年。“哈药”品牌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屡创新高。“哈药”品牌价值由2006年的106.35亿元提升至160.62亿元,连续5年摘得中国医药行业最具价值品牌桂冠,入围“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品牌500强”;入选“亚洲品牌100强”,“哈药”、“三精”、“世一堂”及“盖中盖”4件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总评估价值已超过300亿元,创造了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目前,集团已拥有“哈药”、“世一堂”等4件国际注册商标,优势品牌数量居全国医药行业第一。5年来哈药集团支持和参与社会公益总支出达 2.5亿元,并获得了国家民政部“爱心捐助奖”,“全国和谐劳动关系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在社会上进一步树立了哈药集团大企业、大品牌、讲诚信、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形象。
·2009年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哈药集团新世纪以来经受考验最为严峻的一年,是医改政策及宏观经济波动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冲击和压力最强的一年,是企业管理团队及内部结构深度调整、资源整合幅度最大的一年,也是实施战术转换,变中求进,企业“耐压耐寒”能力增强最快的一年。
面对金融危机和医药政策调整的双重压力,我们以“保增长、调结构、抓项目、促升级”为主线,化“危”为“机”,不断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克服了无战略性资本扩张和内部经济存量增速趋缓的不利因素,以胆识和气魄写下绚丽篇章,集团经济呈现出总量扩大、结构优化、增长加速、质量提高的良好态势,各项指标均创历史同期新高。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集团公司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6%;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91%;利润同比增长15.05%,其中营业收入增幅高于全国排名前25位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增幅6个百分点,利润增幅领先4个百分点。自1989年哈药集团成立以来,集团综合经济效益连续20年蝉联黑龙江省医药企业之首;自2005年起,利润指标和品牌价值在全国4738家制药企业中连续五年位居首位。2009年“哈药”品牌评估价值高达15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值6.7亿元,跻身亚洲品牌500强行列。
实践证明,注重战略谋划,战术配合,宽思敏行,从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危机之初,未雨绸缪;危机袭来,果断出手,把保增长和扩内需、调结构结合起来,在应对冲击的“哈药思路”中凸显整合、创新和管理三个主题词,走适应哈药集团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是2009年集团经济逆势上扬,连创佳绩的关键所在。
一是瞄准一个目标,整合优势资源,创出集团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一方面,我们坚持以专业化、集约化的产业发展合作平台积极吸纳、争取跨国医药企业的产业转移,以外部增量力促集团支柱产业升级。目前,集团已与世界著名跨国制药企业签署了合作经营高端头孢菌素类品种合作意向书,拟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携手推进中国抗生素产业提速发展,拉开了哈药集团与国际一流同行合作的序幕。中药公司成功增资控股河南商丘百川药业,并由此去实现企业销售网络对中原地区的覆盖,百川药业的药材基地也将对中药公司主要生产原料供应发挥作用,进一步拓展了中药产业链。另一方面,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集团内部资源禀赋,实施生产经营专业化发展战略,从集团整体利益出发,逐步理顺集团内部产业链的分工与合作,在核心领域做强做精。集团内部资源整合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约化管理和低成本运作,强化了保健品及直销板块主营业务产业链。
二是抓住一条主线,强化自主创新,形成后续规模优势品种新亮点。针对新医改政策带来的市场机遇和需求,加速储备、研发市场潜力大、技术壁垒高的竞争型产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拟向社会公开招标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产品和标准,共涉及9大领域、60多个品类,规模和数量均创集团历史之最。在国家SFDA对新药注册要求严格规范的情况下,集团全年共取得7个新药生产批文,并有70个新产品在研、16个新产品待批。哈药总厂盐酸头孢替安原料药及制剂被授予“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三精制药“新型口服缓释制剂及工艺技术平台项目”及哈药生物公司“抗肿瘤创新药物——重组内皮抑素30肽的研制项目”被列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借助国家科技部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实施的强大引擎,集团的科技创新体系、新药研发及新产品中试和产业化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是坚持一项原则,推广卓越管理,激活提速增效的新动力。 我们从机制创新入手,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不断消除“管理短板”,在内控建设、质量风险控制、成本费用控制、安全生产管理、高层领导干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整合集团内部采购渠道资源,集团成立了招标采购部,进一步规范了大宗物资及媒体广告招投标采购程序,有步骤地推进集团内部原料采购的集中管理,深入实施“双优阳光采购”工程,全年节约采购成本4.51亿元。通过强化现金流、全面预算及集团财务集中管控,进一步发挥集团公司、哈药股份、三精制药和医药公司四个“现金池”的作用,有力地提升了企业掌控资金的能力和经营质量。
历尽惊涛骇浪的2009年已经过去,在迎战金融危机的“考场”上,哈药集团坚定沉着,在风雨中前行,在风暴中挺立,战胜严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Ⅳ 股权转让溢价差异的疑问:为何“同股不同价”
在舆论普遍对张裕集团两次转让股权价格不同群情激愤时,有必要反思股权转让溢价差异化的合理性,以及其中真正的原因。在了解了中天科技这个案例后,超高差异化率就会有更直观的感受。 在企业股权转让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只有两个:其一是企业股权尤其是国有股权的转让对象,即股权卖给谁的问题;其二是转让价格。与价格相关的信息,是国有股权在转让过程中是否做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股权转让价格与股权真实价值(净资产)相比,所产生的股权转让差价(溢价率)是否在合理范围之内。 在近段时间内,市场对于烟台张裕集团国有股权转让产生了较大的争议,争议的问题关键在于股权转让溢价率的差异化。但是,根据对历年上市公司并购的研究表明,同一上市公司股权在不同时间价格存在差异,即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溢价率存在差异化。对于一家企业股权转让过程中形成的溢价率差异,关键是要分析其成因。相对而言,引起“公愤”的张裕集团的溢价差异化并不那么严重。 “同股不同价”的正常性 在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的国有股权转让过程中,受让张裕集团股权的机构有两类:一类是外资企业,即意大利意利瓦公司( IllvaSaronnoInvestments );一类是企业员工,即张裕集团以及张裕 A ( 000869 )的高管层控制的烟台裕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裕华投资)。 2005 年 2 月 7 日,烟台市国资委将张裕集团 33% 的国有产权转让给意利瓦公司时,转让金额为人民币 48142.43 万元; 2004 年 10 月 29 日,烟台市国资委将张裕集团 45% 的股权转让给裕华投资时,转让价格仅为人民币 38799.51 万元。这意味着,在相差不长的时间内,张裕集团的股权转让给不同的对象转让价不同,即溢价率存在较大的差异,经计算两者转让价格相差四成。 其实,在企业股权转让过程产生的溢价率差异化现象是常见的,以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为例,一家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转让存在差异化。以下试举两个例子: 2003 年 8 月 6 日,黑龙江建材集团将其持有的天鹅股份( 600829 )的 7680 万股国家股 ( 占总股本的 29.8%) 转让给哈药集团公司,转让价格为每股 3.087 元,转让完成后相应股份将变更为法人股。 2004 年 4 月 28 日,黑龙江建材集团再次将其持有的天鹅股份 4194 万股国家股(占总股本的 16.27% )转让给哈药集团公司,该次转让价格是每股 2.496 元,转让完成后相应的股份将变更为法人股。天鹅股份国有股转让的溢价率存在差异,后者比前者下降了 19.14% 。 不但国有股转让存在溢价率差异化现象,法人股转让也存在溢价率差异化。 2003 年 6 月 27 日,北京首都国际投资管理公司和海泰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后者将望春花( 600645 ) 6819.44 万股社会法人股转让给前者,协议转让价格约定为人民币 12875 万元,即每股转让价为 1.89 元。 2004 年 5 月 11 日,上述两家公司经过协商,将拟转让的望春花 6819.44 万股社会法人股的转让价格调整为 10875 万元,调整后的每股转让价为 1.59 元,股权转让溢价率下降了 15.87% 。 从整个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市场的溢价率平均水平来看,不同时期转让溢价率的差异化现象更加剧烈。以上市公司控股权转让的溢价率为例,在过去,由于上市公司“壳” 资源的稀缺性,所以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存在较高的转让溢价率, 1997 年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平均溢价率达到 33.96% 。但从整个市场的发展趋势上看,从 1997 年到 2002 年,我国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平均溢价率一直处于下降的通道之中,从 33.96% 逐步下降到 10.71% 。到了 2003 年,国资委改变了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定价理念,定价方法从静态净资产转移到净资产与价值相结合的方式上,并在多起外资并购高溢价的影响下, 2003 年上市公司并购平均转让溢价率有所提高。到 2004 年,在证券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部分上市公司的股价已经接近或者低于其净资产,所以上市公司并购溢价并没有维持 2003 年反弹上升的趋势,反而重新步入下降通道 ( 见图 1) 。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股权这种特殊的商品,它的转让如同其他商品买卖一样,存在基本的市场供求关系。在我国这样市场环境不成熟、市场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企业股权在不同时间的市场价格是不同的,即股权转让的溢价率肯定存在差异化,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关注溢价率差异化的成因 既然企业股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在转让过程中存在股权转让的溢价率差异化是自然现象。所以,无论是对于力求发现企业价值的投资者,还是对于监管部门,都要关注股权转让溢价率差异化的成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寻找到发展机会的同时,控制市场风险。张裕集团国有股权转让被指为实行 EMBO ,因此其溢价率差异化更被认为是国有资产流失等。但是,从历史上看,国有股权转让的溢价差异化完全是正常的,因为股权转让时间不同,一次是在 2004 年 10 月 29 日转让,另外一次是在 2005 年 2 月 7 日转让。甚至,如果 MBO 本身并无不可,张裕集团国有股权转让给不同的主体也可以是不同溢价的。我们需要关注的张裕集团国有股权转让溢价率差异化成因,是时间的差异,还是转让给管理层控股公司裕华投资与转让给外资意利瓦公司的对象差异。 其实,我们在关注国有股权转让溢价率差异化的同时,更应该关注非国有股权转让溢价率差异化的成因,因为对于非国有股权转让,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监管、媒体也不太关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股权转让溢价率差异化可能更加值得我们去思考。中天科技( 600522 )的法人股转让就是这样一个案例。在中天科技法人股中,股权转让价格为每股 0.206 元,与 2003 年末每股净资产 2.70 元相比,其转让溢价率为 -92.37% !这是什么原因?整个案例水落石出以后,我们才得以知晓,这是一起管理层主导下的收购案例。尽管管理层并没有获得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地位,但如此股权结构已经完全控制了上市公司(见附录)。 商品达成交易,有其市场的合理性。无论是张裕集团国有股权转让,还是中天科技的法人股转让,争议股权转让溢价率差异化的事实是没有意义的。但对于企业股权,尤其是影响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股权转让,建议采用如下方式,可能更有利于形成一个股权转让溢价差异化的形成机制,更有利于发现一个符合市场化的股权转让溢价率: 一、在收购方组建上,管理层与职工参与,社会其他收购方竞标参与。即从市场常说的管理层收购( MBO , ManagementBuy-out )走向管理层参与收购( MPA , )。 二、在转让过程中,有中介机构的全程参与,转让过程公开,信息披露完整,并且留下了参与个人的签名与声明。 三、在转让时间上,公开转让时间较长。目前挂牌时间一般为 20 天,但对于有兴趣参与的投资方, 20 天时间是不可能完成对一家上市公司进行调查清楚,从而难以做出正确的投资与否的判断。 附录:中天科技股权转让案例 一、让人诧异的超低转让溢价率 2004 年 12 月 3 日,中天科技披露法人股转让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如东县中天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天投资)将其所持有的公司法人股 5832.68 万股 ( 占公司总股本的 28%) 转让给江苏中天丝绸有限公司(下称中天丝绸)。转让完成后,中天科技的第一大股东为中天投资(持有 29.4% 的股权),中天丝绸将以微弱的持股差距成为中天科技的第二大股东。本次协议转让总价为人民币 1200 万元,每股转让价格为 0.206 元,与 2003 年末每股净资产 2.70 元相比,其转让溢价率为 -92.37% ! 中天科技 2000 年到 2002 年的业绩逐年增长,由于上市的原因每股收益在 2002 年有所下降, 2003 年经营状况不佳,但是 2004 年前三季度还有每股 0.059 元的收益。况且公司在 2002 年 10 月才募集 3.6 亿元资金,上市不到两年,与同期的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相比,中天科技法人股就这么低的溢价率转让了。如此大的股权转让溢价率差异,能不让人诧异? 中天丝绸的股权结构为:如东县河口镇农村经济服务站(下称河口镇农经站)占 90% ,自然人薛济萍(中天科技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先生占 10% (见图 2 )。而河口镇农经站是河口镇政府下属事业法人单位,其实际控制人为如东县河口镇人民政府。一家镇人民政府控制的企业如此便宜地收购上市公司中天科技的法人股,怎能不让人诧异? 二、管理层主导收购提供解谜线索 2005 年 2 月 4 日,中天科技公开披露的信息使这个谜底的解开或许有了一些线索。薛济萍与河口镇农经站签订《股权转让协议》,薛济萍受让河口农经站持有的中天丝绸 70% 的股权,交易价格为 2065.7 万元,以现金支付。转让完成后,薛济萍共持有中天丝绸 80% 的股权。中天科技目前第一大股东中天投资持有中天科技 6125.32 万股法人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29.4% ,而中天投资的两名股东为河口镇农经站和薛济萍,分别持有 90% 和 10% 的股权。如此一来,薛济萍通过中天投资和中天丝绸间接持有中天科技 25.34 %的股份。中天科技股权变动的一系列动作,说明其目的可能只有一个——实现管理层收购。尽管管理层并没有获得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地位,但如此股权结构已经完全控制了上市公司。 吕爱兵/文
Ⅵ 有懂得股权投资的朋友吗
懂的人很多,要看你想问什么问题。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主要特点如下:
在资金募集上,主要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或个人募集,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另外在投资方式上也是以私募形式进行,绝少涉及公开市场的操作,一般无需披露交易细节。
2. 多采取权益型投资方式,绝少涉及债权投资。PE投资机构也因此对被投资企业的决策管理享有一定的表决权。反映在投资工具上,多采用普通股或者可转让优先股,以及可转债的工具形式。
3. 一般投资于私有公司即非上市企业,绝少投资已公开发行公司,不会涉及到要约收购义务。
4. 比较偏向于已形成一定规模和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形企业 ,这一点与VC有明显区别。
5. 投资期限较长,一般可达3至5年或更长,属于中长期投资。
6. 流动性差,没有现成的市场供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出让方与购买方直接达成交易。
7. 资金来源广泛,如富有的个人、风险基金、杠杆并购基金、战略投资者、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
8. PE投资机构多采取有限合伙制,这种企业组织形式有很好的投资管理效率,并避免了双重征税的弊端。
9. 投资退出渠道多样化,有IPO、售出(TRADE SALE) 、兼并收购(M&A)、标的公司管理层回购等等。
与风险投资(VC)等概念的区别:
PE与VC虽然都是对上市前企业的投资,但是两者在投资阶段、投资规模、投资理念和投资特点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区别如下:
很多传统上的VC机构如今也介入PE业务,而许多传统上被认为专做PE业务的机构也参与VC项目,也就是说PE与VC只是概念上的一个区分,在实际业务中两者界限越来越模糊。比如著名的PE机构如凯雷(Carlyle)也涉及VC业务,其投资的携程网、聚众传媒等便是VC形式的投资。
另外我们也要搞清PE基金与内地所称的“私募基金”的区别,如上所述,PE基金主要以私募形式投资于未上市的公司股权,而我们所说的“私募基金”则主要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向投资者筹集资金,进行管理并投资于证券市场(多为二级市场)的基金,主要是用来区别共同基金(mutual fund)等公募基金的。
中国资本市场中的PE:
如以狭义PE概念衡量(即把VC排除在外),则如前面所述,中国大陆出现PE投资是很晚的事情。1999年国际金融公司(IFC)入股上海银行可认为初步具备了PE特点,不过业界大多认为,中国大陆第一起典型的PE案例,是2004年6月美国著名的新桥资本(New bridge Capital),以12.53亿元人民币,从深圳市政府手中收购深圳发展银行的17.89%的控股股权,这也是国际并购基金在中国的第一起重大案例,同时也藉此产生了第一家被国际并购基金控制的中国商业银行。
由此发端,很多相似的PE案例接踵而来, PE投资市场渐趋活跃。
2004年末,美国华平投资集团等机构,联手收购哈药集团55%股权,创下第一宗国际并购基金收购大型国企案例;进入2005年后,PE领域更是欣欣向荣,不断爆出重大的投资案例,其特点是国际著名PE机构与国内金融巨头联姻,其投资规模之大让人咋舌。
首先是2005年第三季度,国际著名PE机构参与了中行、建行等商业银行的引资工作,然后在2005年9月9日,凯雷投资集团对太平洋人寿4亿美元投资议案已经获得太平洋保险集团董事会通过,凯雷因此将获得太保人寿24.975%股权。
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PE交易。另外,凯雷集团收购徐工机械绝对控股权的谈判也进入收尾期,有望成为第一起国际并购基金获大型国企绝对控股权案例。
此外,国内大型企业频频在海外进行并购活动,也有PE的影子。如联想以12.5亿美元高价并购IBM的PC部门,便有3家PE基金向联想注资3.5亿美元。此前海尔宣布以12.8亿美元,竞购美国老牌家电业者美泰克(Maytag),以海尔为首的收购团队也包括两家PE基金。
在中国,PE基金投资比较关注新兴私营企业,由于后者的成长速度很快,而且股权干净,无历史遗留问题,但一般缺乏银行资金支持,从而成为PE基金垂青的目标。同时,有些PE基金也参与国企改革,对改善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引入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提升国企国际化进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现今在国内活跃的PE投资机构,绝大部分是国外的PE基金,国内相关的机构仍非常少,只有中金直接投资部演变而来的鼎晖(CDH)和联想旗下的弘毅投资等少数几家。这一方面由于PE概念进入中国比较晚,另一方面PE投资一般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相对于国外PE动辄一个项目投资几亿美金,国内大多数企业或个人只能自愧不如,鲜有能力涉足这个行业。
Ⅶ 哈药股份的投资亮点
哈药集团是医药全能选手。经过近20年的发展。集团已经形成了包括原料药及化学处方药、OTC、中药、保健品、医药商业的产业布局。几乎包含了现在医药产业的所有商业模式。 公司2009年前三季度主要财务指标:每股收益0.5855(元),每股净资产4.6500(元),净资产收益率12.5800%,营业收入8032483240.9900(元),同比增减6.388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7241603.11(元),同比增减17.6664%。 公司以现金向控股93.33%的子公司哈药集团医药有限公司增资1.55亿元。增资后医药公司注册资本为2亿元,其中公司出资占98.5%。 公司2008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每10股派5.90元(含税)。股权登记日:2009年7月24日;除息日:2009年7月27日;现金红利发放日:2009年8月3日。
Ⅷ 哈药集团哈药健康产业的公司简介
哈药健康产业是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致力于打造中国健康品经营企业航母,做全国最具规模化、专业化的保健品终端服务平台。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哈药健康产业经营四大系列60余种纯天然绿色营养保健品,适合中老年人、中年男性、女性及糖尿病人等不同消费群体。其中有营养系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补充剂;中老年保健系列的鱼油、卵磷脂、螺旋藻、虫草等日常保健品;魅丽女人系列的大豆异黄酮、胶原蛋白、葡萄籽、阿胶等女性美容养颜产品。 哈药集团融医药制造、贸易、科研于一体,主营业务涵盖抗生素、化学药物制剂、非处方药品及保健食品、中药、生物工程药品、动物疫苗及兽药、医药流通七大产业领域。共生产抗生素原料药及粉针、中成药、中药粉针、综合制剂等7大系列、20多种剂型、1000多个品种。具有年产生产能力抗生素及中间体13000吨 、西药粉针30亿支、水针4亿支、片剂200亿片、胶囊125亿粒、口服液30亿支、动物疫苗450亿头羽份。哈药集团所属生产企业已全部通过GMP认证,主要流通企业已通过GSP认证,哈药总厂、三精制药等部分集团所属企业通过了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国际管理体系认证。哈药集团在全国30余个主要城市区建立了130多个销售办事处,并拥有200余家零售连锁药房,形成覆盖广、功能强的营销网络。多年来,哈药集团秉承“做地道药品,做厚道企业”的企业宗旨,市场份额迅速提升,业务领域不断扩大,部分产品打入欧洲、亚洲、非洲、中北美洲市场,年出口创汇1亿美元以上。凭借“以正合、以奇胜、以德存”的企业理念,积极实施品牌创新战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经国内品牌价值权威评估机构??北京名牌价值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的评估,哈药集团以145.25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国内最具价值的医药品牌之一。哈药集团拥有“哈药”、“三精”、“世一堂”“钙中钙”等四件中国驰名商标,创全行业及东北三省之最。在树立强大品牌的同时,哈药集团充分利用品牌为公司积累起来的丰富的资源和条件,以更大的气魄投入自主创新工作。公司投资1亿多元打造新药研发体系。围绕其1996年建立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创建了生物工程、抗生素、药物制剂、现代中药、OTC药品及保健食品、动物疫苗及兽药等六个方面的技术平台。通过这六个平台集中力量向自己有优势的核心技术、核心产业展开研发,也标志着哈药的新药研发由以往的随意性转向专业性,加快了由完全仿制到创新性研发方向的转移步伐。
经过多年的发展,哈药集团以不断完善的自主研发体系和逐渐壮大的科研队伍,同它强大的品牌一起构成了公司腾飞的双翼。借助这强大的品牌优势,哈药集团自主研发体系获得了充分的成长空间;而公司的品牌建设也从自主研发体系那里获得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在国家商务部公布的2005-2006年度中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名单中,哈药集团名列第88名,2006年荣膺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之首,2007年度荣获“中国最受尊敬企业”,2008年第四次蝉联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之首;哈药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全球华商医药百强冠军;哈药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哈药集团三精制药有限公司高居2006最佳成长性上市公司50强医药类公司首位,2007年入选上证公司治理板块样板股。
哈药集团在全国30余个主要城市区建立了130多个销售办事处,并拥有1250余家零售连锁药房,形成覆盖广、功能强的营销网络。 部分产品打入欧洲、亚洲、非洲、中北美洲市场,年出口创汇20000万美元以上。
2008年,哈药集团走出了别样的发展轨迹,可谓“映日荷花别样红”,向行业、向股东、向社会、向员工呈现了一份漂亮的业绩单:全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27.4亿元人民币,10年复合平均递增15.2%,1997年~2007年利润10年复合平均递增18.75%,利润和销售收入指标均在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前列. 2009年1-6月集团公司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同比增长12.0%;工业增加值18.9亿元,同比增长15.01%;营业收入77.4亿元,同比增长15.02%;利润8.03亿元,同比增长21.7%;集团经济总量、运行质量和竞争能力稳步提高,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处事没从俗流走,立身敢与古人争”,凭借自主创新的优势,哈药集团距离“创新型世界级新哈药”的宏伟战略目标越来越近。 在中药生产中特别讲究使用“地道药材”,历代中医,对中药材的选用都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入药一定要选地道药材。因为不同产地的中药材受特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其品质也有很大的差异,药材地道与否直接影响着成药的质量。
作为综合性大型制药企业的哈药集团,将中国传统医学讲求“地道”,保证质量的理论以及儒家追求“厚道为人,兼济天下”的思想与现代管理相结合,提出了“做地道药品,做厚道企业”的企业经营理念。面对产品质量,我们来不得半点马虎,要始终树立以质量求生存的经营理念,以高质量的产品奉献给我们的客户,取得客户的信任,建立长期互信互任的友好纽带。这永远是哈药集团生存的法宝。为此,哈药集团将“做地道药品,做厚道企业”作为企业使命,不断提高生产技术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以保证哈药产品的稳定质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健康产品,自始至终为与客户、员工、股东及社会共享与世界同步的医药文明而努力。“做地道药品,做厚道企业”展示了哈药集团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继往开来,超越自我,厚道做人,立身兴业,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也表明了哈药集团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机。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意思是一般的作战规律,是以正面交兵来进行作战,以奇兵妙计来取得胜利。作为哈药集团企业理念的“以正合”,就是指通过实施品牌战略、经营战略和管理战略,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靠踏踏实实的规范操作,使得企业的产品具有延续性和创新性,使产品的价值与价格“合乎情理之中”,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效益最大化。
“以正合”的另外一层深刻含义主要体现在弘扬正气,树立正风,主张正义上。企业正确的战略,可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团结向上,拼搏进取,和衷共济,共创大业,从而产生强大的斗志,坚定员工的信心,最终创造出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工作氛围。
“以奇胜”就是在产品“正合”的基础上,发动“出乎竞争对手意料之外”的战术,主要是在管理、技术、营销、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突破创新,不断革故鼎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谋势控局、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从而取得市场的主动权,一举占领市场。
“以德存”,主要是指以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古语云:道以德存,和合为尚。“以德存”就是哈药人要始终树立以心换心,奉献真诚、优质服务的思想意识,把永远为客户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同时,哈药集团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理解员工,爱护员工,服务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意识,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努力营造“员工为集团发展添砖加瓦,集团为员工成长遮风挡雨”的人文环境,真正做到以德存义,以精谋利,以情聚人。 管理是哈药发展的基石,一个以系统创造业绩的公司,必须具有核心竞争能力,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从何而来?哈药人的感悟是以文化战略为统领,实施具有丰富内涵和强大影响力的大文化战略,运用文化力整合战略资源,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的良性循环发展。
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品牌。品牌对于哈药集团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特定的名称、符号及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品牌传递给消费者所关注的功能性利益和情感性利益,体现其蕴含的价值、文化和个性。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哈药集团面临两大无可避免的挑战,一方面是国际强势品牌在国内市场的迅猛扩张;另一方面是国内同行业中小企业凭借低廉的价位与品牌产品分割市场份额。面对挑战,哈药人坚持“品牌是帆,创新为魂”的全新理念,实施大品牌市场拓展策略,将市场创新战略放在企业系统创新工程的首位,通过对品牌经营力度的不断加大,进而强化了消费者的视觉印象和对哈药集团及其产品的认知度,增加了消费者的视觉印象及对哈药集团及其产品的认知度,培育了成功的品牌。
创新是企业的不竭之源。哈药集团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以创新求发展,有效带动了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产品创新……创新已成为哈药集团的企业核心资产,使哈药集团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创蓝海,扬帆远航,交出了一份令整个业界艳羡的精彩的答卷。 加大科技投入 增强企业科技支持力
近几年来,集团公司科技能力逐渐增强,先后承担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36项,其中包括两个国家“863”项目;2008年又承担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专项(注射用刺五加研究);国家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真核细胞表达的重组蛋白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专题)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项研究(抗生素专利战略研究)等国家级科研课题。研课题。研课题。研课题。
中药粉针剂属国内首创中药剂型,其产品技术先进性属世界领先。
集团公司在国内率先掌握了抗生素原料药生产技术,通过持续技术攻关和新技术应用,主要技术指标大幅提高。
推广青霉素新菌种,采用膜过滤、“三合一”等新技术,青霉素产率有大幅度提高,技术指标一直保持了国内领先水平。
头孢唑林钠、阿莫西林钠生产技术水平属国际先进水平,生产技术指标处国内领先地位。
化学制剂完成了由第一代:传统的片剂、胶囊、注射剂等,向第二代:缓释制剂、肠溶制剂等以控制释放速度为目的的转变。集团公司已经开始了第三代:控释制剂、利用单克隆抗体、脂质体、微球等生物载体技术制备的靶向给药制剂的研究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集团公司先后成功研制开发的新型制剂技术品种有:肠溶制剂、泡腾制剂、缓释制剂及靶向制剂等20多个品种。 目标一:第一个3--5年做到内资直销企业的排头兵;
目标二:第二个3--5年,做到整个直销行业的排头兵。届时业绩要求100亿以上!凭借着哈药的整体实力,做直销行业的龙头老大,指日可待。
远期目标:建设创新型、世界级的直销企业;打造中国健康板块第一家上市公司 1、做消费性直销企业,以消费为导向,形成稳定的客户群和产品爱用者。
2009年12月1日,公司开始试运营,以传统直销形式启动市场,快速在全国建立一批强势的经销商,同时建立广泛的客户群体,并不断深入,扩大会员数量!另外在适当的时机,启动农村直销市场!
2、实现连锁型发展,实现连锁经营、会员经营。
公司将在北京、上海、广州首先建立分公司,其后三个分公司将开始在各自大区范围内投资建设哈药健康产业城市旗舰店,然后由各个城市优秀经销商同公司联合建立一定数量的哈药健康产业养身馆,再然后,将开放普通经销商以各种形式建立终端销售窗口,如:专柜等。
3、做国际性直销企业,形成全球优势。
公司计划于2010年底,强势启动全球市场,一场直销业的饕餮盛宴将向全球延展!为创建创新型、世界级的哈药直销开启华美篇章!并力图打造中国健康板块第一家上市公司! 哈药扛起的是一面中国民族健康产业的大旗,打造的是中国健康板块第一家上市公司,突破了行业发展上的瓶颈,一改以往因直销而直销的单一经营模式,形成了整合式、多元化的直销摸式。
哈药直销牌照是以哈药国有控股集团为申请主体的,是当今中国直销界最具有实力的一支国家队。是国家对直销行业进行的一次重大结构性调整、结构性重组。以往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已成过去。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是;一定要充分发挥国企在此行业的领导作用,让国企分享这块蛋糕,结束直销界的混乱局面,主动权要牢牢掌控在国家手里,“国进民退态势”昭然若揭。
哈药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哈药自成立至今创造了数不尽的奇迹与辉煌,哈药人遇强则强、遇难更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都挡不住哈药人前进的脚步。喊出的口号是,“做厚道企业,做地道药品”,秉承“以正合、以奇胜、以德存”的企业宗旨,哈药品牌是人品与产品的结合,诚信致远。
哈药直销的启动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在直销界掀起波澜,各路精英纷纷从全国各地飞往冰城哈尔滨,积极踊跃地投入到哈药直销的怀抱。上单率100%---800%,场面热烈而火爆。公司投入了4.3亿资金开发前期市场。三年内不须向集团上缴任何利润,全部用于市场的培育和经销商的奖金、福利发放。这种大手笔、大动作、大举措、大格局,在直销界史无前例。给经销商带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希望。哈药直销才是搭载我们通向成功彼岸的航母! 然而,在直销行业蓬勃发展的表象背后,也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诚信危机、产品危机、管理危机、服务危机、模式危机----
危机无处不在----
谁将伸出神来之手,突破行业的瓶颈?
谁将主宰未来的市场变化,应对行业的新一轮洗牌?
谁将站在行业的制高点,引领行业的变革?
乱世出英雄。今天,哈药凭借政策优势、品牌优势、资本优势、渠道优势、成本优势等整体实力,扛起中国直销这竿大旗,成为未来直销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晴雨表,引领中国直销界走向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Ⅸ 哈药集团有限公司的哈药股份
是全国医药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并于1996年被国家定为全国512家重点联系企业之一;199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120户大型企业试点单位。荣获2006年世界企业竞争力试验室《中国100家最佳雇主》,集团组建以来,遵循改革发展的思路坚持“三改一加强”的方针,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努力完善集团化和股份制改造,在医药市场形势极为严峻的条件下实现了滚动式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集团在“精干主业,优化副业,收拢五指,形成拳头,调整经济结构,发展规模经济”总体改革方针指引下,从技术改造入手,致力于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相对接,提高企业整体实力。为此,集团公司坚持高起点和合理布局的原则,对企业实施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自“七五”末期以来,按国际GMP标准,实施“六大基地”的改造和建设,并重点推进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制药三厂、中药二厂和技术中心改造的步伐,使主导产品的生产条件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引进和开发,集团掌握了抗生素三大母核(6—APA、7—ACA、7—ADCA)及其下游衍生产品的生产技术,并具备了年产西药粉针25亿支、中药粉针6,000万支、水针1.4亿支、片剂110亿片、胶囊34亿粒的生产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为适应市场需求,放大经营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经营优势,集团明确提出要使“经营能力大于生产能力”的思想。一方面,建立强大的市场营销队伍,目前集团各企业营销人员已占员工总数的10%以上,营销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比例达到总数的50%以上,全面推进了高智商和科技营销。另一方面,积极扩大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覆盖率,目前集团已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130个销售办事处,形成覆盖广、功能强的营销网络,并将产品打入欧洲、亚洲、非洲、中北美洲市场。通过总经销、区域代理、终端销售、广告宣传促销、医学专业推销等方式,实施“打造哈药品牌平台,发挥共享哈药品牌资源效应”的市场战略,使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高。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颁发的“中国制造业500强”大奖。
共生产抗生素原料药及粉针、中成药、中药粉针、综合制剂等7大系列、20多种剂型、1000多个品种。哈药集团所属生产企业已全部通过GMP认证,主要流通企业已通过GSP认证,哈药总厂、三精制药等部分集团所属企业通过了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国际管理体系认证。哈药集团在全国30余个主要城市区建立了130多个销售办事处,并拥有200余家零售连锁药房,形成覆盖广、功能强的营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