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现金股利不是可以降低代理成本吗,为什么又会成为控股股东掠夺
PRSDBLOGAffectedRowCount @PackageType,1350,@@RowCount
while @@rowcount>1
delete
from temp
OUTPUT deleted.*
INTO temp_deleted
WHERE OperateTime > @CurrentDate
exec PRSDBLOGAffectedRowCount
set rowcount 0
② 公司股票中的隧道效应指什么
下面是对隧道效应的介绍:
隧道效应即控股股东为了自己的利益从公司转移资产和利润的行为,这一理论比较好的解释了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的现象。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提供了控股股东掠夺公司资源、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许多案例。事实上,隧道效应不仅仅发生在新兴市场,有着完善的民法的发达国家同样有掠夺行为,而且这些掠夺行为可能还是合法的行为;而在新兴市场,隧道行为有时采取偷窃和欺诈的方式。这些理论的提出,使得合谋理论从组织间的研究,进一步拓展深入到公司治理领域;而转型经济中的公司治理,为合谋理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了一片沃土;此后的一系列相关实证研究更是进一步推动和验证了合谋理论。
下面是隧道效应的影响:
隧道效应理论主要从控股股东掠夺中小股东权益的发生机制、掠夺的手段以及司法的介入的作用等方面做了理论和案例分析,当然也有许多实证和经验研究。但隧道效应理论在讨论控股股东掠夺的时候,一般比较少涉及到管理层,特别是控股股东和管理层的合谋侵害(掠夺)中小股东权益的情形。本来,现实中,掠夺得以进行,就必然需要管理层的合谋(或者说是协助)。
③ 股东掠夺的治理之二:引入独立董事
评价:独立董事作用难以界定,且作用发挥尚需条件
独立董事制度可以强化董事会的制约机制,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既可以建立有效的董事会制约机制,又可以制约大股东利用其控股地位做出不利于公司和其他股东的行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
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发挥,最终应该通过公司的业绩表现出来。有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2000年平均每股收益为0.27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12%,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数是因为有独立董事的公司中出现了严重亏损,有一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为-574%。剔除严重亏损公司的异常数据之后,有独立董事上市公司2000年平均每股收益为0.33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1.86%。明显好于同期沪深两市的平均水平。但是问题在于独立董事的贡献难以具体评定,我们无法区分公司表现良好的业绩有多少是由于独立董事的存在。以风华高科和东方电子为例,这两家公司2000年才开始聘请独立董事,而这两家公司在并无独立董事的1999年以前就已经保持了高速的增长与良好的业绩。
独立董事设立的本意就是制衡公司经理权对股东利益的损害。特别是在没有设立监事会的美国、英国和法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制度无疑是强化公司内部制衡机制的一个有效选择。这也正是独立董事制度在美国、英国和法国发展最快、作用最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证监会就建议公众股份公司设立“非雇员董事”。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中规定董事会至少40%的董事必须为独立董事。真正的独立董事制度的兴起,则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独立董事制度越来越普及。根据经合组织(OECD)1999年的调查,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美国为62%,英国为34%,法国为29%。《财富》杂志“美国公司100强”中,董事会的平均人数为11人,独立董事为9人,内部董事只有2人。美国投资者责任研究中心对标准普尔500家指数中的1165家公司进行考察统计,在11674名董事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为62.2%。可见,国外独立董事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建立在其董事会中具有明显的群体优势基础之上的。
根据中国证监会今年4月份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02年6月30日前,境内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1/3以上为独立董事。即使独立董事比例达到1/3,在董事会中仍属于弱势群体。更何况国内目前1000多家上市公司至少需要3000多位独立董事,如果加上新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独立董事的数量还将增加。庞大的,精通经济、法律等多方面专业技能的独立董事队伍从何而来?
如何保证独立董事尽心尽职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利益驱动,独立董事就难有积极性去从事责任很大的工作,而一旦在经济上依赖于当董事的薪酬,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就将大打折扣。并且,在赋予独立董事较大权力的同时,没有损失赔偿责任的约束,就会导致独立董事的投票权成为廉价投票权。
④ 股东掠夺对金融市场有什么影响
你说的这个问题有点象97年 金融危机
当年索罗斯等金融大鳄对亚洲股市疯狂掠夺,最终导致整个金融市场崩溃,经济一蹶不振。好像是泰铢 一天暴跌13% 。你去查查 97年金融危机吧
⑤ 股权集中存在哪些问题
1.股权的高度集中导致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力明显增强,有助于推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与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的利益趋同,代理成本因此而得到一定控制。但股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控股股东对公司的参与程度过高,从而导致董事包括独立董事、监事、甚至中介机构缺乏独立性,进而导致较为严重的利益侵占问题。事实上,欧洲公司治理的一些研究者指出:欧洲股权集中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绝对控股,本身就是无效率的,因为它滋生了太多的掠夺恶行。在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侵占公司资产、资金、转移公司利润之类的利益输送行为也较为普遍。在股权高度集中的体系下,控股股东的存在会影响到独立董事、监事会和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因此,在这种股权结构下,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保障“独立力量”的独立性以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概言之,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的症结在于它极易引起公司治理制衡机制的“失灵”,或者说,其症结在于不能有效激活公司治理规范。
2.股权高度集中的一大优势是可以有效控制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代理成本,但是在国有股控股的情况下这一优势也可能被扭曲。在国有股控制的情况下,由于国有股权的行使本身也需要通过代理机制完成,国有股权的行使本身也存在代理问题,因此,国有股权的高度集中会引发监督动力不足的问题,甚至形成内部人控制。我们可以观察到,国有上市公司的班子一般都非常稳定,除非彻底失去信任,公司领导层更换的压力是不充分的。公司管理权竞争很弱的现象或许只是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冰山一角,国有股权代理人与公司管理层甚至与职工等内部人图利自己侵蚀国有股利益的事件亦时有发生。
3.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会弱化股份公司的一些特有的功能,比如资本积聚的功能,风险规避的功能等。除此之外,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还会导致上市公司股份流动性的降低,因而降低了市场监督对公司治理带来的利益。股权结构对公司的控制权竞争、代理权竞争都有影响。当股权高度集中时,由于控股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代表既得利益的董事会及其经营者具有强大的抵御能力来防止公司控制权被其他股东所剥夺。同时在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重组董事会、更换总经理的机率也较小。可以说,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限制了市场机制在改善公司治理上的作用的发挥。在国有股控股的情况下,由于国有股转让程序的复杂以及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任免机制的特殊性,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竞争几乎不存在,而代理权竞争也是微弱的。
⑥ 股东掠夺的治理之一:改变“一股独大”,形成多股制衡
评价: 一股独大与大股东掠夺行为并无必然联系
不少人认为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于国有股一股独大。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在1120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占公司总股本50%以上的有890家,占全部公司总数近80%;持股份额占公司总股本超过75%的有63家,而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显著高于第二、三大股东。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高达44.86%,而第二大股东平均持股仅有8.22%。统计表明,第一股东为国家持股,占全部公司总数的65%;第一股东为法人股东的,占全部公司总数的31%。由于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大股东控制了公司的大部分投票权,选举并控制公司的大多数董事,决定其他事项的投票结果,也就有了损害小股东的权益而使自己受益的能力。从而,有人认为控制大股东掠夺行为的首要思路是减持国有股,降低大股东持股比例。
降低国有股比例固然有利于公司治理的改善,但是,这并不必然使大股东的掠夺行为受到足够的约束。有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行为及事实发生的公司,其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并没有高于其他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大股东掠夺行为也没有发生在“一股独大”表现最为突出的公司。其实,以大股东从上市公司“提款”1个亿为例,如果大股东持股75%,大股东就要承担7500万的损失,大股东持股30%,就只须承担3000万的损失。何者对大股东更为有利也就一目了然了。
案例1: L公司曾创造了中国证券市场中几个第一:第一家国家股转让、第一家大股东股权拍卖。1994年到1999年,L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35.5%,低于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从20.1%降到16.61%,远高于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平均的持股比例。也就是说,相对沪深两市平均水平而言,L公司股权结构较为满足“多股制衡”的条件。但是,1994年到1999年间,L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从总资产仅5.8亿元的L公司拿走了8.6亿。“提款”的方法有:溢价购买大股东资产,上市公司为大股东的子公司贷款担保,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以所持上市公司股权作质押向银行贷款。截止2000年12月31日,公司应收其第一大股东及其子公司金额高达34857.64万元,数额已超过公司的净资产。2001年,L公司第一大股东持有的法人股被冻结并由于法院的强制执行,股权易主。
案例2:Y公司上市后,虽然名义上第一大股东为当地国资办,但实际上国家股权已授权Y集团经营。2000年,仅有5.7亿总资产的Y公司对Y集团及子公司的应收款项达人民币10亿元,欠款期限均超过两年,Y公司按75%的比例计提坏帐准备7.6亿元。Y公司负债高达14.9亿元,严重资不抵债,每股净资产-7.9元。Y集团受托经营的股权比例为29.3%,也低于44.86%的平均水平。
改变一股独大局面的想法,事实上是希望通过分散股权来限制大股东的行为。现代公司的股权被大量的小股东持有,公司股权是分散的,这一学说源于1932年Berle 和Means的《现代公司和私人产权》。近年来,人们开始置疑现代公司股权分散的看法。事实上,即使是美国的大公司,股权也是相对集中的。其他发达国家的股权集中度较美国为高,如德国、日本、意大利。在发展中国家中,股权更为集中。Porta 和Shleifer研究了27个国家中大的上市公司,考虑到各国公司规模大小不同,他们也研究一些较小的公司,以观察不同国家股权分散公司的普遍性,公司是否有实质的所有者。结果表明,股权分散的公司并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Porta 和Shleifer把公司分为:被广泛持股的公司和有终极所有者的公司。
终极所有者有5种情况:家族或个人、国家,被广泛持股的金融机构、被广泛持股的公司和其他团体。在多数大公司中,控股股东是存在的,并且控股股东通常是家族的形式。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控股股东控制权的行使受到其他大股东的监督。这就意味着持有大量股权的控股股东有激励和能力去推行有利于他们的战略,而这些战略是损害小股东利益的。
Holdemess和Sheehan分析了控股股东持有50%以上股权的公司,这样的公司最有可能对小股东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结果发现这些股权集中的公司仍然生存下来,且这些公司较之分散持股的公司没有表现出折价交易,也就是说集中的股权没有明显减少公司价值。如果大股东不受限制的话,将观察不到上述结果,他们会在足够的空间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和不当管理。这表明大股东受到限制,而不是完全靠大股东的怜悯。调查显示大股东持股公司的董事会与股权分散的公司差异不大。Holdemess和Sheehan认为潜在的对大股东的控制是资本市场行动。
⑦ 股东掠夺的惯用手法有哪些
利益输送。上市公司给母公司或家族的其他公司输送利益。
如买海水,300元成本的产品100元卖给关联方。
⑧ 怎样能治理股东掠夺
这种问题只能向中国证监会反映,我们谈论再多也是白忙活,因为它涉及制度性的改革。
⑨ 股东掠夺的惯用手法有哪些
利益输送。上市公司给母公司或家族的其他公司输送利益。埂酣囤叫塬既剁习筏卢
如买海水,300元成本的产品100元卖给关联方。
⑩ 什么叫股东掠夺
就是大股东把公司当做自己圈钱的工具,有的甚至还会偷偷把这个公司的优质资产也转出去,比如天津某个上市的制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