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安踏的发展历程
安踏:从模仿到超越 发展历程 安踏公司的发展历程,是陈埭镇运动鞋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1981年,丁和木(现任安踏集团董事长)与人合伙办起制鞋厂。1990年,丁和木与鞋厂合伙人分家,各自另立门户。1年后,安踏鞋厂成立,但仅为一个普通家庭工厂。当时,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刚刚兴起。丁和木的儿子丁志忠从北京回到陈埭打理家族生意,并决心一定要把鞋厂做大。但由于技术、材料等方面问题,刚刚起步的陈埭鞋业没能在国内市场立足。 1993年开始,以安踏为代表的陈埭运动鞋生产业由“内”转向“外”,开始为跨国公司OEM生产运动鞋。海外订单让众多晋江运动鞋生产企业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安踏公司在此期间却并不出众。与众多晋江制鞋企业不同的是,安踏公司不单单承接海外订单,还着重关注国内市场,致力于开拓国内市场分销渠道。丁志忠认为,“终端网络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有稳定的海外订单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国内市场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市场,而要在这个大市场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就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网络。” 1997年,安踏公司开始VI系统建设,逐步规范商标识别的使用,开始实施品牌战略。1999年,时年30岁的丁志忠出任安踏集团总经理。上任伊始,他作出一个重要决定:与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签订协议,聘请世界冠军孔令辉出任安踏品牌形象代言人。同期,安踏推出品牌口号:“我选择,我喜欢。”安踏公司迅速赢得市场较高认知度。 2001年,北京安踏东方体育用品公司成立,开始实施产品多元化与品牌国际化的新发展战略。公司跨向运动服装、配件等服饰系列产品领域,从单一运动鞋向综合体育用品生产与销售过渡。同年,第一家安踏体育用品专卖店在北京利生体育用品商店开业,安踏专卖体系开始全面启动。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安踏运动鞋在2001年综合占有率已升至第一位。2004年,安踏公司全面实施海外推广战略,相继在新加坡、希腊、匈牙利等国家或地区开设安踏专卖店;在捷克、乌克兰结交合作伙伴,并以此为窗口全面拓展欧洲市场。 2005年,位于公司总部的“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成立,设备投资2000 万元,拥有近50位研究人员。专业从事篮球、跑鞋等专业运动设备的研发。2006年,安踏公司推出全新品牌口号:Keep Moving(永不止步)。 2006年,安踏公司在福建省晋江拥有15条鞋类生产线,全年生产运动鞋890万双,各类体育用品收入达到12.5亿元。 进军零售业务 安踏公司采用垂直整合业务模式,即设计、开发、制造及营销运动服饰,包括为专业运动员及大众设计的“安踏”品牌运动鞋类及服装。在市场控制力方面,安踏一直采取独立分销商策略。即安踏在全国各地设立分销商,各分销商自行或委聘第三方零售运营商(均须取得安踏公司批准)管理零散于中国内地的授权安踏零售店铺网络。所有安踏零售店铺均以“安踏”品牌名称经营,商店格局一致,并只出售安踏产品。截至2006年底,安踏拥有37家地区分销商,直接经营及间接管理共4,108间授权安踏零售店铺。但全部分销商与安踏公司并无股权关系。 经过10多年的积累,安踏公司在体育用品设计、生产、营销、销售管理等方面,已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有鉴于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且城乡二元消费结构的差距日渐明晰,安踏公司开始向新的商业模式转型。2006年10月,安踏公司投资成立上海锋线有限公司,全面进入体育用品零售业务。目前,上海锋线拥有5家全资子公司,即厦门锋线、苏州锋线、北京锋线、哈尔滨锋线及广州锋线。 安踏零售业务战略主要包括:第一,获得授权,在中国境内出售阿迪达斯、锐步品牌产品,包括鞋类、服装及配饰,以及在上海出售Kappa品牌产品。第二,在主要城市黄金地段开设及经营“安踏”旗舰店,以销售安踏品牌产品。第三,于2007年下半年陆续投资开设零售运动城,出售不同品牌的运动服饰,包括自有品牌“安踏”产品,以及特许品牌阿迪达斯、锐步及Kappa产品。 2007年7月,安踏体育(2020.HK)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融资约31.68亿港元,是2004年在香港上市的李宁(2331.HK)融资规模的7倍。按照融资计划,安踏将投资11亿港元用于市场推广,5.5亿港元用零售业务扩张,4.4亿港元发展区域销售办事处,2.5亿港元扩展鞋类产品生产。
『贰』 安踏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你问这个干什么,你是要搞死安踏还是作分析的
『叁』 安踏的营销模式与经济战略。
安踏模式
1、明星代言。邀请体育明星作为品牌的代言人,是如今体育运动服装企业最常用的营销手段之一。1999年安踏与乒乓球运动员孔令辉签署品牌代言合约。2000年悉尼奥运会孔令辉夺得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安踏抓准这一时机,制作了多款由孔令辉代言的品牌广告。广告一经播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随后的明星代言中,邀请巴特尔、冯坤、斯科拉等各个领域的知名体育明星,他们努力拼搏、奋发图强的体育精神很好的诠释了安踏“keep moving”( 永不止步) 的品牌定位。 /2、赛事赞助。如今,人们对于体育赛事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企业可以通过某一体育赛事的赞助,迅速的提高品牌价值和知名度。实际上对体育赛事的赞助实际上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企业必须分析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品牌定位选择赞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与企业品牌最契合的体育赛事。
从1991年成立以来,安踏投入到体育赛事的赞助资金数亿元。赛事赞助提高了安踏知名度的同时,也稳固了与国际品牌较量的资本。经过十几年的赛事赞助的营销积累,安踏真正确立了专业的体育用品之路。
差异化营销。1999年,安踏签约孔令辉,随后投入500万元,这一费用相当于安踏当年上半年的利润,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投放广告。这一惊人之举收获了相当好的效果。2000年安踏的销售额达到3亿元,足足是1997年的6倍。到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安踏开始利用品牌创新、挖掘新的消费群体和更改品牌广告语等手段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了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区别于其他品牌的辨识度。2005年,安踏斥资3000万元,成立国内第一家运动科学实验室。“芯技术”、“抓地技术”、“防扭技术”、“耐磨橡胶”等一系列技术相继问世,提升了产品的科技含量,积累了品牌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安踏开始改变沿用多年的广告语,由“我选择,我喜欢”转变为“keep moving”( 永不止步) ,安踏希望将自己的目标用户定位在18至30岁的年轻消费者。他们敢于冒险,喜爱运动,努力拼搏的青春特点与这一广告语相契合。2006年安踏开始赞助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多个城市举行的中国最大规模的街头篮球赛以及各式各样的极限运动。目的是通过赞助这些年轻人参与的运动,让他们更好的了解安踏,了解安踏的品牌魅力和内涵,增加曝光率。
3、文化营销。在新一期的品牌广告中,安踏购买了英国歌曲《we are the champions》的版权,将这首歌作为广告的配乐,并赋予它一个更积极的含义,请来从事专业体育训练的小选手来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他们没有知名度,没有显赫的背景和家事,没有成为国际顶级运动员的天赋,但是他们充满朝气,满身汗水。在整个广告片中,充斥着完完全全的“草根族”,传达着“草根族”永不止步的成功源动力。安踏正是透过“草根文化”的营销方式,向人们传达着自己的品牌诉求: 将超越自己、永不止步的体育精神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
网络化营销。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电子商务规模已经达到4.8万亿元。2011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并重视网络营销。研究中国网民的年龄构成不难发现, 15至30岁的年轻网民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一年龄群正是安踏所希望吸引的主力消费群体。安踏与卓越亚马逊、乐淘、淘宝等受网民青睐的电子商务网站合作。同时在各大门户网站上以首屏广告的方式给潜在的消费者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4、公益营销。公益营销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营销方式。企业将自己的营销战略与公益活动相结合,收获公益效益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形象,顾客在选择同类商品的时候就会优先考虑该品牌的产品。安踏公司在实施公益营销时将体育精神和企业文化的内涵融入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同。
『肆』 战略转型国内外研究以及关于“战略转型和经营绩效”的有关书籍
存在问题的,
『伍』 安踏的发展历程
安踏(中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1年,旗下有香港安大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安踏(福建)鞋业有限公司、北京安踏东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十多年来,安踏公司秉承“安心创业、踏实做人、创百年品牌”的经营理念,经过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集生产制造与营销导向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用品企业。
一个占地面积达100余亩、具备10条现代化生产线的花园式工业园坐落在美丽的侨乡晋江市。这10条全部实行电脑化管理的生产线,从2004年1月开始全面投入使用以来,使安踏高端产品的研发、生产、配送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从2001年开始 ,安踏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即产品的多元化和品牌的国际化。开始跨向运动服、配件等服饰系列产品领域,这意味着安踏已经从单一的运动鞋向综合体育用品品牌过渡。2004年,安踏公司全面实施海外推广战略,相继在新加坡、希腊等国家和地区开办了安踏专卖店,销售成绩相当喜人,同时又在匈牙利展开安踏业务;在捷克、乌克兰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以此为窗口,全面拓展欧洲市场。到目前为止,安踏公司在国内外已拥有近5000家安踏体育用品专卖店。
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安踏运动鞋2001年——2004年连续四年运动鞋市场综合占有率在全国同类产品中荣列第一。现在的安踏是一个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免检产品”等荣誉于一身的国内著名品牌。一个立足于国内、放眼于国际战略发展的拓展者。
安踏形象代言人从1999年的奥运冠军孔令辉,到NBA著名球星斯科拉、世界女排冠军的中国队队长冯坤,世界乒乓球冠军王皓,CBA的潜力球员王博,强大的体育明星阵容塑造并提升了安踏的专业品牌形象。
1998年安踏首创了安踏极限运动精英赛,至今,该赛事已发展为全国规模最大、关注率最高、影响最广的极限运动赛事;此外,安踏公司还先后赞助了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中国男、女排球联赛等赛事,赞助总金额达逾亿元,博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赏和认同。
2004年10月,安踏斥巨资连续三年赞助中国篮球职业联赛,成为CBA职业联赛运动装备唯一指定合作伙伴。据介绍,包括投入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项目的费用,安踏赞助CBA 的费用投入预计将超过1.2亿元。这让中国体育行业震惊:民族品牌打破国际品牌垄断国内顶级赛事的格局,安踏打响了体育品牌争夺国内市场的号角。2005 年2月,安踏还与中国乒乓球协会正式签约,独家赞助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2005-2008年连续四个赛季的唯一指定运动装备,双方的合作,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乒乓球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安踏品牌树立了良好形象。
安踏引领了中国制鞋行业迈入国际竞争的轨道,自2004年推出的全明星战靴,到近期为CBA球员量身定制的——“王者系列”专业篮球鞋,证明了安踏有能力让中国球员穿上自己民族独立研发的专业篮球鞋。这意味着中国从此就有了和我们的体育大国相匹配的专业运动产品,中国的专业体育品牌也必将为世界所认同。
同时,为了CBA系列产品的开发,安踏2005年的一大动作是创建了“运动科学实验室”,实验室位于安踏总部,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设备价值2000 万元,有近50位研究人员。新成立的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是国内体育用品领域首屈一指的研发机构,它的核心战略就是用科技来领航品牌,从篮球、跑鞋等专业运动设备入手打造满足专业运动需求的高端产品,把专业化做到实处。
今年,安踏打出新的口号是——“keep moving 永不止步”,这句国际化的口号将成为安踏的一个全新的里程碑,是对安踏体育事业最新的阐述,也代表安踏为追求更高目标的拼搏精神。随着2008奥运会在中国举办,安踏品牌核心早已融入了现代体育精神,从积极支持中国体育各大赛事开始,走与中国体育事业共同发展的道路,安踏都在加强体育营销的投入力度。这一切都源于安踏公司不懈的追求——安踏,2008中国体育运动领先品牌。
『陆』 国有企业战略转型研究是什么领域
没搞清楚你到底想问什么,企业战略转型是指企业由传统管理运营模式转变为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现代公司制模式。企业的战略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对内外条件变化进行动态平衡的过程。当企业外部环境尤其是所从事行业的业态发生较大变化时,或当企业步入新的成长阶段需要对生产经营与管理模式进行战略调整时,或以上二者兼有时,企业必须对内外条件的变化进行战略平衡,选择新的生存与成长模式,即推动企业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
中国人民大学集团管控董事长课程帮助集团对集团管控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即时统一集团、子集团、子公司之间的管控理念,以引导集团实现由规模增长到利润增长。8大核心、分享管控精髓,破解集团瓶颈,实现长效发展。体系,分享管控精髓,破解集团瓶颈,实现长效发展。
『柒』 安踏的市场分析
安踏品牌超越耐克、阿迪,是安踏公司及至丁先生、安踏品牌总监充满激情的持续愿望,然而这却是个不明智的愿望,并不是因为不可能。
财经文章上这样的表述是有误的:耐克、阿迪达斯是一线品牌,李宁、安踏等是二线品牌。为什么有误呢?因为,它们的品牌目标市场定位不同,耐克等定位高端,李宁等则定位于中档。我们没有理由说,定位于高端的就是一线品牌。当然市场上的耐克、阿迪的表现确实不错,然而在李宁、安踏的目标细分市场——中档市场,他们表现优异。那么正确的表述也许应当是这样:在耐克、阿迪、彪马、锐步、美津浓等品牌中,耐克、阿迪是一线品牌,彪马、锐步、美津浓是二线品牌,上述的品牌毫无例外都把自己定位于高端。
这与安踏的品牌的不明智的愿望有何关系?
耐克、阿迪从城市走向农村,直接占领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作为根据地,再转战二线市场,消费水平与品牌高端定位相吻合,发展迅猛、业绩喜人,让我们看到了战略的力量;十几年来,安踏的“农村包围城市” 战术——由城镇、二三线城市包围大城市是正确的,避开直接与高端品牌正面冲突,在中档细分市场求得生存、发展、壮大。
在中国体育运动用品市场,耐克、阿迪等凭借跨国公司的实力、巨额研发投入、超强明星代言、遍布全球的分销网络、高超的营销技巧、最强势的品牌号召力等等已占据国际、国内高端市场,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品牌,运动品牌的精神信仰,那些作者表述的“一线品牌”;而安踏,无论产品价格、目标市场定位、研发实力、品牌号召力等等与它们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给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一种“中档品牌“的印象,强势的中档品牌。这其实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安踏在中档细分市场已经得到认可,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那不是更要乘机向高端延伸或转变,以实现长久以来的愿望?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事实上,当今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而市场细分是针对复杂市场的一种重要营销手法。体育运动用品市场可以大致粗略细分为高端、中高、中档、中低、低档等细分市场,耐克、阿迪占据高端市场,二线品牌如彪马、锐步、匡威等占据中高市场,李宁、安踏占据了中档细分市场。现在假设安踏往中高、高端细分市场延伸或者转变,那么安踏品牌总监就得构思进行品牌的超越竞争——超越耐克、阿迪的战术与策略,比如说,国际顶级运动巨星代言,成为奥运盛会的合作伙伴,不断更新产品技术与提高产品设计能力等等,提升安踏品牌的高度。
安踏已不可能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因为2005年1月24日,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北京奥委会执行副主席王伟和阿迪达斯大中华地区总裁桑德琳分别在合作协议书上签字——阿迪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第七个合作伙伴,赞助13亿元。这意味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的所有参加冬奥会和08奥运会的中国奥运代表团成员以及工作人员、技术官员等等届时将穿着印有“ADIDAS”标志的体育服饰,此举必将树立阿迪达斯在众多运动品牌之间的高度,而当阿迪标识与五星红旗并列的旗帜出现在发布会现场时,再次淅沥尽致地维护与提升了阿迪达斯的高端形象。阿迪达斯与奥运会的联系历史悠久,最早在1928年的奥运会上就出现过阿迪达斯的运动鞋。安踏向高端进发,暂不考虑其资金实力与运作技巧的可行性,那会出现什么情况?
一、提升安踏品牌的高度很困难
品牌积累需要一段比较长久的时期,高端品牌受认可的数量有限,——彪马、锐步、KAPPA、美津浓、匡威等比安踏的品牌高度还要高,并且“太多品牌都是一线品牌,就无所谓一线品牌”,还有在国际品牌压迫,短期内安踏品牌难以再上台阶。
二、高端市场比较难得到消费者认可
由于安踏品牌高度短期内难以再上台阶,那么如果安踏向高端品牌延伸或转变,其产品价格必定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因为“作为”高端品牌,其价格也定然要与耐克、阿迪“比肩”,而品牌高度又不够,那消费者如何能接受?
三、可能会错失中档细分市场
随着安踏“提升品牌高度”,那么品牌传播、营销等等费用必然上涨,产品价格向高端品牌看齐,原先消费水平集中在100-200元的中档消费者必然把目光转向定位于中档的特步、三六一度、鸿星尔克、乔丹等品牌。
左右为难,——这很可能就是安踏品牌经营战略——提升品牌高度的后果。
稍有营销知识的人知道,一个品牌是没有办法覆盖所有细分市场的。市场需要细分,品牌定位也需要细分,定位高端、中档、低端等。耐克在前不久,鉴于中档市场需求旺盛且增长快速,就“蠢蠢欲动”,也开发出中档产品,但是得到市场的否决。为什么?一双100-200左右的耐克运动鞋,你会要吗?仿牌、B品、假货,这就是消费者对于价格远低于品牌高度的品牌产品的反应。而高端消费者也必然无法接受,他们深爱的高端品牌沦为中低档品牌。耐克迅速收手。
那么笔者对安踏品牌经营战略的建议就是,立足于中档这个有利的细分市场(消费群体相对于高端市场大很多),巩固并维护它。精确定位于中档市场,不去考虑品牌高度超越耐克、阿迪等定位高端的品牌,考虑超越李宁,这里只是从品牌定位,而不是指公司经营层面。
海马汽车是第一个而且一直坚守“中级车”清晰的定位,无论公司经理级职员还是普通员工几乎都能清晰而准确地说出这个定位,无论是合资时代还是自主品牌时代。海马汽车之福美来和普力马,一开始便是以中级车的姿态进入市场,一个是中级家轿市场,一个是中级商务车市。基于其所累积下来的“中级车”品牌效应,更在于其“中级车”市场渠道、清晰精准市场策略的构建展开,使得其销售表现令人瞠目。
劳斯莱斯、奔驰、宝马以及奥迪,这些全球顶级厂商,无一不以“专注”作为宗旨。基于对造车工艺、生产流程和市场理念的严苛甚至变态式的专注,它们得以在各自的细分市场成为不可争议的王者。
谈到汽车,可能会有读者以丰田公司的品牌经营发出质疑,——丰田公司旗下汽车品牌可以说出好几个,威驰、雷克萨斯、凯美瑞、皇冠,“那丰田公司不是用一个品牌覆盖所有细分市场”?丰田公司正是凭借其超强的公司实力,采用多品牌策略来针对各个细分市场,威驰定位于中低市场,凯美瑞于中档市场,雷克萨斯、皇冠(采用各自的标识)于高端市场。
安踏公司是否也可以采用多品牌战略或是副品牌战略来延伸产品线?
体育用品市场的品牌对于多品牌(或副品牌)策略的运用还鲜有先例,领袖品牌耐克、阿迪只是专注于运营好母品牌,另外体育用品市场与汽车行业毕竟不同,既使这一策略可行,也有待于安踏公司实力的再一个层次的提升。
中档的安踏会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