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
首先,未来货币政策取向是“补缺口”而非“总量放松”。随着美元进入强势周期,外汇流入将出现缩减甚至负增长,从而切断我国基础货币主要来源。应坚持“量价兼备,张弛有度”的原则,央行盯住“流动性水平”而非“流动性总闸门”以提高货币政策的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货币政策不应排斥总量工具,应适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提高货币乘数。
其次,央行主要货币政策目标应是降低社会实体融资成本。未来我国需要逐步确立以利率为操作目标的货币政策体系,加强货币政策对短期、中期和长期利率的引导,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一方面继续增加直接融资比例,另一方面继续引导利率下行。利率框架不妨以“短期利率走廊+中期政策利率”为框架,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低正回购利率等引导货币利率下行,但相较于短端利率,中期政策利率对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至关重要,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完善政策工具箱,PSL、MLF等引导中期政策利率的新型工具须进一步推出。
第三,货币调控强调与实体配合避免“脱实向虚”倾向。近两年来,金融和部门创造的货币增速在提升,而居民、等创造的货币增速下降。货币结构变化所反映出来的一个重要转变是中国货币创造的“脱实向虚”倾向。因此,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在重点发展产业领域要保障适度流动性,实施定向、定量、定期宽松。特别需要采取创新融资工具,鼓励金融加强和改善对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信贷支持,加大定向支持力度;确保实现小微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目标,即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不折不扣地将定向宽松政策落到实处。
第四,放宽存贷比限制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效率。改革主要思路是“降低分子,扩大分母”,未来可以考虑存款端增加稳定性较好的金融工具款项,比如同业存款、同业存单、创新类金融产品等主动负债工具,其流动性接近于存款性质,可计入分母;在贷款端比如再贷款、小专项债等与资金来源相匹配的贷款应从分母中扣除,这样将大大提高货币存量,显著增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五,优化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推进政策框架改进。在央行体系中,需要优化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推进政策框架改进。随着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以及前些年受制于汇率和结售汇制度安排的被动投放——外汇占款压力已经减轻,我国货币供应条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增加和调整国内资产规模和资产组合为实体提供流动性。
第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盘活财政资金”已成为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核心问题,就长期来看,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简政放权,通过统筹预算,压缩规模,减少财政收支规模,从根子上解决财政支出“虚胖”的问题;在短期内,需要清理、归并,合理安排预算支出。
第七,加快推进税制改革。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全面完成“营改增”,要通过结构性减税“还税于民”,清理各类税费,调整税制结构,稳定税负、定向减税和调整支出结构,向科技创新和民生领域重点倾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释放居民消费能力。
第八,尝试发行永续国债。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增加央行和商业银行国债持有比例。我国国债负担率为20%左右,远远低于国际上60%的警戒线,国债发行的空间充裕。由于公共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的公益性建设项目,由于建设资金需求量大,为弥补资金缺口,地方不惜对外举债、背负利息。可以尝试发行永续债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用于公共基础设施、重大民生项目等长期投融资,也可以增加居民融资渠道。
2. 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变动的影响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股市的影响,除开舆论导向和政府直接干预外,其主要、有效地途径是从紧缩银根入手的,也就是利用后壁政策来调控股市的,就此问题论述如下:
一、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三类:
(1)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
(2)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时和信贷规模进行调控;
(3)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07年度下半年国内面临物价上涨,通胀压力加大的危机,其原因是:
1、供需失衡,比如食品行业 这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胀 ;
2、成本拉动,比如原油铁矿等国际价格上升,国内这些行业的价格上涨;
3、国内投资过热,大量流动性流向楼市股市,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加大;
4、国际贸易失衡,巨额顺差的长期存在,外汇占款严重,RMB投放过多;
5、RMB升值预期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国内;
08年度国家采用的货币政策,在治理物价上涨主要表现在:
1、通过信贷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农业 尤其是集约型农业 提高农产品产量 加强信贷支持三农的力度;
坚决执行节能减排 限制“两高”行业的发展 鼓励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 以减少对国外能源资源的依赖 发展绿色信贷;减少对房地产业的贷款,抑制楼市的涨幅过快,使其健康稳定发展,防止经济泡沫;
2、控制信贷规模 加强额度管理 控制流动性。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正在执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利息、发行央票等等,回收流动性优化信贷结构,多向中小企业、新兴行业企业倾斜,以消化掉相对过剩的流动性;
3、通过税收等财政手段以及汇率手段来改善国际贸易失衡局面,如降低出口退税率,升值人民币等,改变巨额顺差的局面,减少外汇占款,改善流动性过剩局面;
08年度通过这些财政政策的调控,物价的膨胀得到较好的抑制,楼盘的价格也有大幅度回落,虽然调控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股市大跌、中小企业贷款困难,导致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但对应通货膨胀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3. 谈谈我国近几年的宏观经济政策
1、深化改革。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宏观调控稳中求进。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3、积极财政政策。2014年财政政策结构性色彩将更浓,将从总量性的政策转向结构性的政策,从单纯的经济政策转向经济社会政策。结构性减税以及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会越来越大,政府将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提升社会的公平正义,财政政策更注重短期和中长期结合,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大局。
4、稳健货币政策。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平稳,又要化解金融领域风险,还要为改革留出充分的空间。因此,央行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 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
5、区域政策。实行区别对待仍是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的基本方向,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
6、扩大内需。2014年,扩大消费的重点将在信息消费领域。信息消费具有结构层次高、绿色无污染、带动作用强的特点,是近年来各个国家重点培育的新兴消费热点,也将成为我国扩大消费的重要着力点。
7、新型城镇化。着力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培育并引导城市群发展,完善大中小城市结构,强化综合运输交通网络的支撑,优化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分工协作。
8、土地政策。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要求,研究起草《不动产登记条例》、《不动产登记办法》等规章制度,整合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做好国家层面有关不动产登记衔接工作。
4.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有哪些
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当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时,政府财政在确保各种行政和国防开支之余,不会搞大规模的投资。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会积极投资于能源,交通,住房和其他建筑相关产业,从而带动水泥,钢铁、机械行业等发展。
如果政府发行债券的方式来增加投资,对经济的影响更是深远的。总体而言,财政政策的紧缩将使得经济过热受到控制,股市将减弱,因为它表明未来经济增长将放慢或走向衰退,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股市会强大的,因为它表明经济增长将加速未来或进入繁荣阶段。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证券市场造成影响:
(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能够提升总需求,降低经营风险,从而使股市上涨,相反,如果由于经济过热遭到抑制,就会降低股票的市场价格。
(2)扩大政府采购,加大政府投资公路,桥梁,港口等非竞争性领域,可直接增加与工业产品的需求,而促使证券价格上涨。减少政府的购买水平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4)天通股份的宏观经济政策扩展阅读:
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原则:
1、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原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2、宏观经济政策就是短期的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需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作调整,不宜长期化,因为经济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一国的经济形势,不仅取决于国内的经济走势,还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经济的走势。
3、“急则治标”是指运用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处理短期经济问题,如刺激经济增长,防止通货紧缩、应付外部冲击等;“缓则治本”是指通过结构政策与经济改革处理长期经济问题,如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
参参考资料:网络-宏观经济政策
5. 如何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是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说就劳动就业而言,充分就业并不是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就业,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有可能存在失业。政府关心了是由于经济周期所造成的非自愿失业。
发展经济是扩大就业的根本措施,还有就是各种就业培训、信息发布等等。
物价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采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也不是指每种商品价格的固定不变,也不是指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且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
稳定物价的措施就是适量发行货币,特殊时期调节好物资供应。
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已持续均衡增长。即在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或者人均收入的增长,它包括①维持一个高经济增长率;②培育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是一致的。
经济增长的措施很多:创新、技术进步、发展高新产业、加大投资、刺激消费等等。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进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一方面调整进出口结构,另一方面合理使用外汇。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也就是,政府不总是能同时实现以上所有的政策。
6.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运用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国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能够很好的把握实现发展的主动权,可以保证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可以保证充分的就业,可以把物价水平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可以保证国际收支的平衡。
7. 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可以采取哪些必要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治理
通货膨胀主要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太多了,导致供不应求,商品价格持续的上涨,可以采用紧缩的政策进行治理
8. 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有什么
1、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两类,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两者往往是配合使用的。
2、财政政策分为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下滑时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发行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振市场信心,防止经济衰退。比如中国在1998年开始、持续5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再如2008年推出的4万亿投资,加上地方投资约12万亿。在经济上升周期,则一般以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投资,防止经济过热。财政政策还包括扶持某些产业发展、见面税收等。
3、货币政策分为紧缩性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有三: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回收或卖出国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即调整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上缴的存款比例,因此缩小或扩大资金供应量,这一工具威力很大,较少使用;调整再贴现率,即调整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贷款的利息率,以此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往往配合使用,在经济下行期往往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双松组合;在经济上行期往往是双紧组合。
9. 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怎么样的将如何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决策
目前我国将继续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的方向保持不变主要还是三个方面的问题:保增长,调结构,抑通胀。12年的宏观政策就是要找到这三者的结合点,既能达到7%的增长,又能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通货膨胀的抑制。
可以说新的形势下就企业财务管理决策来说其首要做到的就是依据今年企业的具体规划,如项目投资,资本结构等继续实施科学严密的计划减少企业项目风险。那你要做的就资金方面做好项目预算,总量控制,封闭追踪的专款专用办法也就可以了。因为今年金融业整体形势没有大的变化,但你要意识到,尤其是国家给予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巨大的,要抓住机遇,统筹规划,确保企业增长过程中的资金需求。你应当积极地去关注国家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努力做好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这财务管理的三块,保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