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苏高职与苏建交那家好
其实你所说的两个高校办学实力都不相上下,
他们的专业设置和发展理念基本相同,
请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你自己喜欢的学校就可以了。
⑵ 周总理在京办公室因中苏交恶停办多久
中苏决裂前最后一次高层会谈,
在中苏两国关系彻底崩裂前,赫鲁晓夫突然被赶下了台,两国关系似乎出现一缕改善曙光。为了挽救濒临决裂的中苏关系,1964年11月,中共派出周恩来率领的党政代表团前往苏联莫斯科。然而,这次访问却成为了两国高层领导集体最后一次面对面(直到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两国领导人才再度会面)……
赫鲁晓夫下台,中苏关系是否面临转机?
中苏两国交恶的最直接动作,是苏联方面撤走了一切技术专家,包括核专家。为此,周恩来主持了中国的核力量发展工作。他在西北核研究中心视察工作时,曾对陪同介绍情况的聂荣臻说:“没有一声巨响,就没有人会理睬我们。”后来,毛泽东说得更为直截了当:“放一个响屁比长篇大论更引人注意。”
这个“响屁”终于放出来了(注:指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在这个“响屁”放出来的同一天前几个小时,同样令人高兴的事发生了:当天凌晨,在苏联方面解除赫鲁晓夫职务几个小时后,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向中共中央联络部副部长伍修权通报了情况。
周恩来得知后,不顾毛泽东凌晨刚睡下不得打扰的“纪律”,带着伍修权推开毛泽东的书房,径直坐到毛泽东的床边,将刚入睡的毛泽东叫醒,让伍修权当面向毛泽东报告这一天大的好消息。毛泽东听后,两眼放光。
赫鲁晓夫一直在孤立中共,他原计划在1965年6月召开一次各国共产党会议,目的是“修理”中共,将中共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也就是不承认中共是一支马列主义的政党,不承认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对当时的中共来说,这无疑是悬在头上的一颗政治“原子弹”。现在赫鲁晓夫下台了,是不是意味着这颗政治“原子弹”也哑了?
1964年10月16日这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楼上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赫鲁晓夫下台事件。在进行了种种分析后,中共最高层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苏共新的领导人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变,完全承袭赫氏的做法,因为赫氏的下台毕竟是苏共内部的权力之争;二是微变,会有一些调整,毕竟新人有新的想法么;三是不仅不变,还会变本加厉,新的领导人可能会比直来直去的赫鲁晓夫更难对付。
要了解真相、把握中苏关系的走向,只有与苏共新的领导人接触。为此,会议决定: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国家主席刘少奇、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联名向苏共中央新的领导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米高扬,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发出贺电。
中央还决定,派出以周恩来任团长、贺龙为副团长的代表团,参加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47周年的庆祝。团员有康生、刘晓、伍修权、潘自力、乔冠华等。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搞清赫鲁晓夫为什么下台。
苏国防部长竟怂恿中共将毛泽东赶下台
然而,令周恩来没有想到的是,苏共新领导人几乎一致地把赫鲁晓夫与毛泽东同时视为对手。他们认为,影响中苏关系的障碍是中共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因此,想趁中共代表团到来之际,暗示或动员中共像周恩来这样老资格的领导人,在中共掀起一场波澜,像苏共赶赫鲁晓夫下台一样,把毛泽东主席也赶下台。
显然,中国代表团此次莫斯科之行波谲云诡,本来想修复的中苏关系,却成了一次“踏雷之行”。
11月5日,飞机飞往莫斯科。飞机降落在莫斯科伏努科沃夫国际机场。众多苏联高官站在停机坪迎接,为首的是新的苏共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还有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最高苏维埃主席米高扬、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苏斯洛夫。双方礼节性地客套过后,周恩来与米高扬有过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
⑶ 当年中苏交恶,要是真的打起来了历史的走向是什么
西北、东北、华北大部沦陷,美国紧急支援中国,中国稳住阵脚后拖住苏联,并发起局部反攻。美国在世界其他地方制造紧张局势,牵制苏联。最后苏联与中国签订和平协议,退出中国。
⑷ 苏交所艺术交易所如何交易
要说苏交所,艺术交易所如何交易?
一般的一艺术交易所都是拍卖
这就是古玩字画之类的东西呗
也就有些雕塑等一些文艺文艺方面的作品
这个大部分都是安拍卖的形式来交易
⑸ 中苏交恶时,苏联为何不使用核武
又是一个臆想症发作者!那年月借他一百个“胆子”!量他也不敢使用核武器的……!
⑹ 三线建设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一线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 三线建设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其中川、贵、云和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的腹地俗称小三线。三线地区位于中国腹地,离海岸线最近的在700公里以上,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是较理想的战略后方。用今天的区域概念来说,三线地区实际就是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1958年中苏决裂后,严峻的战略形势与东南沿海脆弱的防务系统让领导层开始考虑在西部建设后方的战略问题。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舰发生激战,并延烧到中国南部地区。同年8月17日、20日,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指出目前中国的经济命脉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这就是三线建设的起源。自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三线建设也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
在其中又以贵州、四川东部山区、四川中部平原地区数量最多,企业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尤以重庆为中心。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轻工业与电子工业,绵阳主要接收核工业与飞机工业,重庆则接受了解放军装备中除航天工业外绝大多数的武器制造生产,甚至包括核试验设备(816工厂)和潜艇制造业(望江造船厂);贵州贵阳主要接受光电工业,安顺主要接受飞机工业。1973年,国家正式发文重点建设贵阳、重庆、安顺、绵阳四个重点城市,后来这四个城市成为全国三线企业的核心。
建设成果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第二重型机器厂 贺兰山煤炭基地
重庆建设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钢铁公司
重庆川维股份集团 攀枝花钢铁集团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重庆川仪股份有限公司 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 丹江口水电站 刘家峡水电站
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洛阳玻璃厂 西北铝加工厂
重庆红岩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二汽 襄渝铁路(襄樊——重庆)
重庆大江工业集团 江汉油田 青藏铁路一期西宁至南山口
重庆珠江光电集团 葛洲坝水利工程 湘黔铁路(株洲——贵定)
重庆望江船舶集团 陕西飞机工业有限公司 成昆铁路(成都——昆明)
重庆816核工厂 长庆油田 焦枝铁路(焦作——枝城)
三线建设可以说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集中的西部开发。十余年间,三线建设取得了空前的巨大成就。到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固定资产由292亿元增加到1543亿元,增长4.28倍,约占当时全国的1/3。职工人数由325.65万增加到1129.5万人,增长2.46倍。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增长3.92倍。同时,它初步改变了我国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初步建成了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科技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战略后方基地,为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三线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对国际形势和战争威胁估计过于严重,在建设中出现了指标过高、要求过急、规模过大等问题;把战备放在第一位,许多企业建在深山老林里,布局分散,交通不便,生产组织困难,成本过高;以重工业为中心,造成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三线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对国际形势和战争威胁估计过于严重,在建设中出现了指标过高、要求过急、规模过大等问题;把战备放在第一位,许多企业建在深山老林里,布局分散,交通不便,生产组织困难,成本过高;以重工业为中心,造成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⑺ 中苏建交的时间
中苏建交的时间是1949年10月3日。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代表党中央以通俗的方式阐述了未来新中国的三条外交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为了同苏共中央直接交换意见,取得苏联对新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工作的了解和支持,1949年6月底到8月中旬,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秘密访苏。在中苏关系问题上,斯大林表示:中国政府一成立,苏联立刻承认。
10月1号,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宣告,我国同外国的外交关系要建立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当天下午,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即以公函形式向各国政府发出了这一公告。
10月2号晚9点45分,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致电周恩来,表示苏联政府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大使。同日,苏联宣布断绝与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
1949年10月3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复电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对苏联政府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表示热烈欢迎。这一天,中苏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7)重庆苏交集团扩展阅读
我国和前苏联的外交关系:
1937年8月21日,苏联与中国签署《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开始扩大对华军事援助,以多种军援形式支持中国抗战。1937年至1939年,苏联与中国签署了3次共计2.5亿美元的贷款协议。同时派遣军事顾问参与作战指挥,组建志愿航空队来华参战。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签订同盟条约,苏联与德国、日本关系恶化。苏联为缓和苏日紧张关系于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日双方于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签订《苏日中立条约》。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及其外长签订了关于日本问题的秘密协定,亦称“雅尔塔协定”。1945年4月,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月8日,对日宣战。8月9日,苏军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8月14日,中华民国代表被迫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50年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朝鲜战争期间,苏方向中国提供了军事援助,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华的重点是“156项”基础工业设施建设。
19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援助也大大减少直至终止。1962年,中国与印度发生军事冲突(中印战争),苏方支持印度。1969年,中苏在边境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其中包括珍宝岛事件,同年8月,苏军在中苏西部边界铁列克提对中方实行报复性打击,双方再次发生武装冲突。这一系列事件史称“中苏边界冲突”。两国一度处于核战边缘。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实行较为缓和的外交政策,得到中方的积极回应。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双方关系恢复。
⑻ 当年中苏交恶,一旦打起来,哪方会赢
如果打起来,美国会赢。这是中苏双方全都不想看到的结果。所以没有真正的打起来,只有一些摩擦。
当然从当时的军事实力来讲,明显苏联占有,但战争不是零和游戏。多元世界,会有很多纠缠。有很多羁绊。
当然,如果真打起来,中国也未必会输。这一点我们始终相信,中国人民是打不到的!
⑼ 苏州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集团简介
转企改制完成后的五年是公司改革、发展、创新、奋进的五年。2003年的5月28日,苏州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不仅标志着公司转企改制工作的圆满完成,同时也预示着公司大跨步发展新的篇章就此开始。
回首转企改制完成后的五年,面对国家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好形势,苏州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员工顽强拼搏、团结奋进、昂扬向上、开拓创新中,公司始终坚持“建一流工程,树一流品牌,创一流效益,育一流人才”的企业宗旨,树立“做强、做大、做优、做专”的长远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技术、装备、人才上优势,先后参与了苏州绕城高速、沪宁高速扩建、镇溧高速、宁常高速、宁杭高速、宁淮高速、沪苏浙高速、常昆高速、江海高速、临连高速等一大批省市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任务,工程质量合格率、优良率达到100%,赢得了良好声誉和效益,为全省交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通过五年来跨越式的大发展,公司现已发展成下设2个模拟公司,2个驻外分公司,5个专业子公司,1个交通部乙级中心试验室,拥有一支处于同行业较领先水平的技术骨干队伍,一批配置齐全的公路工程大中型机械设备的省内较大型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公司年工程量由改制前的4亿元扩大到现在的近10亿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营业务蒸蒸日上,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各项管理日趋完善,职工收入有所增长,取得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丰收的可喜成绩,企业已步入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员工的辛劳,公司的业绩里有你们的一份业绩。五年来,你们在各项工作中充分演绎了“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克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程建设任务,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每一份耕耘和收获都洒下你们辛勤的汗水,都凝聚着你们的聪明和才智,是你们在公司的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又树下了一座丰碑!公司为有你们这样的好员工而倍感自豪和欣慰。在此我代表集团公司向全体员工表示深深的谢意!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这个竞争日益增强的社会里,只有立志坚决的人,才能建立大功。只有勤奋不懈的人,才能创立大业。“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公司全体员工兢兢业业地工作,孜孜不倦地学习,不拘一格地思考,呕心沥血地创造,团结一心,勇往直前,我们的企业就能蒸蒸日上,我们的前景也将更加光明。正因为如此,我们同广大的员工一样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未来的五年,将是公司全面实施战略规划极其重要的五年,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公司全体干部员工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时俱进、再接再厉、团结一致、乘势而上,按照“把苏交集团建设成为一流的、综合型的交通工程建设企业”的企业愿景;“建一流工程,树一流品牌,创一流管理;育一流人才”的企业宗旨;“与时俱进、追求卓越,不断提升交通建设的品质”的企业使命;“做强、做大、做优、做专”的企业目标;发扬“拼搏、创新、争先、致远”的企业精神,以昂扬的斗志迎接新五年的挑战。让我们一同按照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目标任务,为公司在新五年中实现大跨步发展,建设和谐企业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