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股份 > 山东种业集团董事长

山东种业集团董事长

发布时间:2023-05-25 06:47:40

㈠ 李登海与玉米的故事

李登海,男,汉族,194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研究员,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获得国家星火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农业英才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等23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先锋等荣誉称号。中共十四大、十七大代表,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
李登海从1970年开始从事农业科研工作,近40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先后选育了40多个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选育出较好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100多个,连续7次创造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的高产记录,2次创造和刷新了世界夏玉米的高产记录。选育的玉米品种中有50个品种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审定,29个品种已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他创立的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各地设立了800多个示范点。据农业部统计,“八五”、“九五”期间,李登海选育的“掖单”、“登海”系列玉米杂交种在全国累计推广8.8亿亩,最大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3以上。
为实现青年时期梦想,他四十个春秋汗洒玉米地
李登海从事玉米科研的不竭动力源于两件事。一件事是:在他小的时候,由于村里土地瘠薄,生产条件差,粮食产量低,生活非常困难。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吃过树皮、树叶、野菜、水草、玉米穗轴、地瓜藤等,挨饿的滋味在他内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另一件事是:1972年,他从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专家方正老师那儿获得一份《1970年我国农业专家赴美农业考察报告》,报告中介绍了美国农民华莱士创建杂交玉米产业的先锋种子公司,并提到美国的玉米最高产量每亩达到1 250公斤。而当时我国的玉米产量每亩只有100?150公斤,两国玉米产量的强烈反差,让李登海震惊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成了李登海人生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
从1972年到1979年的8年时间里,他们选用了国内100多个优良杂交种,累计种植了140多块1.1亩以上的夏玉米高产地块,亩产先后嫌差突破了600公斤、650公斤。
1979年之前的玉米高产攻关研究,选用的都是平展型杂交玉米品种,经过多年的实践,李登海逐步认识到平展型杂交玉米在突破了650公斤后很难再创高产,就决定不再使用。在1979年的夏播高产田中,利用1978年冬在海南繁育配制的107×黄早4紧凑型杂交种,也就是掖单2号,一举突破700公斤,经专家验收达到776.9公斤,这一科研成果轰动了全国。从此,李登海开始踏上了利用紧凑型玉米杂交种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的新历程。
对于李登海来说,1989年和2005年是不平凡的两年。
1989年,由农业部全国玉米专家顾问组专家验收,紧凑型、中矮秆、高抗倒伏的大穗型、高粒重玉米高产新品种——掖单13号创造了亩产1 096.29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2005年,利用种质资源创新育成的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登海超试1号”以亩产1 402.86公斤的成绩,再次改写了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
对于育种人来说,他们一年只有一次宝贵的进行高产攻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机会,为此,李登海付出了40年艰辛的努力。40年来,他几乎没有歇过一个节假日,他天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从1977年开始,他每年的夏季在山东育种,每年的冬季再到海南加代一次,至今已在海南度过了32个冬季,也在海南度过了32个春节。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李登海率领远离家乡的育种人,面向北方,高唱着《三芹世皮百六十五里路》,为家乡和亲人祝福。
由于长期在地里搞科研,承受高温高湿,长时间站着授粉,使他经历了5次返档痔疮手术。在海南育种基地,为了保护好玉米育种材料,在玉米将要收获时,他们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在地里看护,蚊子咬就在头上和脚上套上麻袋;为防止牛吃,他们上山砍木柴编篱笆做围栏,经常被蚂蚁咬、被荆棘划破衣服和皮肤。
玉米成了李登海永远放不下的牵挂。几十年来,他已养成一种习惯,几乎每天都要到玉米地里转一转。外出回来,先看的是玉米地,有时晚上回来,打着手电也要先到玉米地里看看。李登海说,那里有农业高产的希望,有我的梦想。
为了实现青年时期的梦想,40年来,李登海及其团队成员不间断地进行玉米高产攻关,促进了我国杂交玉米高产栽培研究水平的提高,实现了我国杂交玉米育种从平展型品种向紧凑型高产品种选育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开辟了中国玉米高产之路。
为探索玉米种业出路,他自主创新实行产业化
要实现玉米增产,必须实行产业化发展。玉米高产攻关的成功,只是整个玉米高产道路的起步。有了高产品种以后,怎样才能让这些品种尽快转化成现实的产量、变成农民实实在在的收入?怎样才能让玉米高产攻关长期持续地发展下去?从事农业科研多年,李登海发现一个现象:搞科研的不搞推广、搞推广的不搞生产、搞生产的不搞销售、搞销售的不管科研。这种体制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研发、转化与推广。
1985年3月,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为李登海指明了方向。他认识到,玉米高产是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才是出路。同年,他自筹资金2万元,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从事玉米育种与高产攻关研究的产业化民营试验站——山东省掖县后邓农业试验站。这样,由几个农民组成的“科技个体户”,历史性地站在了市场的最前沿,成为创新、创业和竞争的主体,走出了种子产业化的第一步。1998年,山东登海种业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改革开放和种业体制改革为登海种业公司与世界接轨、走出国门、引进新技术提供了契机。1996年,美国先锋公司把进军中国市场的合作目标锁定为登海种业公司。经过长达6年的谈判,2002年12月,登海种业公司与世界种业巨头先锋种子公司合资成立了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
在与美国先锋公司合资谈判中,李登海一直坚持企业必须由中方控股,谈判历时6年,最终登海种业公司控股51%。这是美国先锋种业公司第一次由他人控股的合作经历。2002年,李登海访问美国先锋公司时,对方以升起五星红旗的规格接待了他。李登海说:“这是对自己30余年在玉米科研奋斗成果的认可,更是一个世界玉米强国对中国种业的尊重。”
2005年4月18日,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一个由几位农民创办的企业从此走进了国内资本市场。目前,登海种业市值达到47亿元,固定资产已达到3.9亿元,净资产9.7亿元,职工人数近千人,推广销售网络遍布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被评为国家首批、农业首家创新型企业,也是种子行业中惟一一家国家创新型企业。
经过24年的创业、发展,登海种业公司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玉米育种、生产加工和推广的产业化道路。凭借优良、高产的玉米品种,从根本上确立了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凭借着“育、繁、推、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企业把这种核心竞争优势转化成了市场份额,加快了良种推广步伐,形成了现实的粮食生产能力;凭借着强大的产业实力又“反哺”种子科研,以雄厚的资金支持自主研发,实现了科研、经营、推广的良性循环,加快了科研成果的研发与转化速度。
从最先成立玉米试验站到改制成股份公司,再到公司上市,无论企业发展到什么阶段,李登海始终坚持一个目标:发展中国民族种业,让国家粮食安全得保障,让广大农民得实惠。几十年来,他们无偿将试验示范种子发送给了全国几百个科研单位,将自己选育的“478”等30多个自交系提供给了国内许多育种专家。他们安排300多名专业人员,在全国各地设立了800多个示范点,实行讲座、栽培、管理、观摩和种子征订等全程示范服务。先后投资2亿元,在宁夏、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建立了玉米制种基地、生产基地和加工中心,在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了营销网点1万多个,直接为国家创造社会效益1 000多亿元。
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他老骥伏枥规划人生路
在很多人眼里,李登海是一个成功人士。其实,他成功的秘诀没有别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科技工作者,在他身上永远保留着中国农民那种坚韧不服输的精神、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认准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从平展型玉米到紧凑型玉米再到紧凑型超级玉米,在玉米育种领域,李登海永不满足,还在为实现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不懈地追求着。
李登海说,在农业科研上,没有说空话能办大事业的。在玉米科研方面,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劳动,经受了更多的磨难,才换来了今天的科研成果。
在别人看来,李登海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也是“亿万富翁”。其实,他只是公司的一位“打工者”,是一个地地道道在玉米地里打工的“长工”。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创新却是无限的。继续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育出更多更好的紧凑型高产玉米新品种,不断发展壮大种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振兴中国民族种业,这是李登海的毕生追求。人的一生,听党的话没错,搞科研没错,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永远没有错。
2007年5月,共青团中央在举办“我与祖国共奋进”中国青年群英会活动时,李登海留下一句话: “我的前半生,我所选育的高产品种累计为国家增产粮食1 000亿公斤;我的后半生,我要用超级玉米争取再为国家增产粮食1 000亿公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㈡ 商业帝国传承引人关注,山东多位高龄企业家仍在掌舵

再凌厉的斗士,也有老去的那一天。作为人生际遇颇为相似的一个群体,出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山东第一代民营企业创始人,借着中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机遇,或敢想敢干,或稳扎稳打,或凌厉扩张,一举构建起自己的商业帝国。而如今,随着第一代企业家的老去,人们开始更加关心他们身后庞大商业帝国的未来。

年届八旬,仍是上市公司实控人

出生于1939年4月的张乔敏已年届八旬。他一手创建的隆基集团始建于1971年,主要从事车用制动盘、制动毂、轮毂、制动钳、刹车片以及气泵、水泵、机油泵的开发、生产与销售,是国家级大型工业企业。集团控股的山东隆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3月5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张乔敏也是目前可查的唯一一位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山东A股上市公司实控人。在他之后,经粗略统计,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山东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或实控人还有14位。他们分别是:

出生于1940年的山东墨龙实控人张恩荣;出生于1941年的威海广泰董事长李光太;出生于1943年的滨化集团董事长张忠正;出生于1947年的丽鹏股份实控人孙世尧;出生于1948年的玲珑集团董事长王希成、史丹利董事长高文班、博汇纸业实控人杨延良、民和股份董事长孙希民、标准信息实控人王晶华(女)、天润曲轴实控人邢运波;出生于1949年的登海种业实控人李登海和金城集团董事长赵鸿富。

出生于1950年至1955年的山东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或实控人超过30位,包括恒邦股份董事长王信恩、神思电子董事长王继春、太阳纸业董事长李洪信、新华锦董事长张建华、家家悦董事长王培桓等。

比如,正海磁材董事长、实控人秘波海,在2017年迎来了自己的第二家上市公司正海生物。现在,他正在推动由他实际控制的正海合泰冲刺IPO。

而出生于1950年的齐翔腾达董事长车成聚,在将企业控制权转让给广东的雪松控股后,仍然留任公司董事长。在车成聚的主导下,齐翔腾达在去年公司成立20周年之际,提出力争4年再造一个“齐翔”,建设“全球领先、绿色环保、受人尊敬的世界级化工企业”。

管理权和实控权循序渐进交接

山东A股上市公司中,隆基机械实控人张乔敏在公司上市前的2008年就将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权杖交给了女儿张海燕,自己则继续担任控股股东隆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张乔敏还有一个儿子张超。2017年3月,张超将其持有的隆基集团10.89%的股份,转让给了父亲张乔敏。

转让完成后,张乔敏、张海燕分别持有隆基集团61.89%和38.11%的股份。隆基机械实际控制人由原来的张乔敏、张海燕、张超变动为张乔敏、张海燕。

目前,张超在公司中不担任任何职务。不过,根据股权结构,隆基机械的接班还停留在管理权层面。而未来,公司实控权的交接无疑更引人注目。

与张乔敏一样完成上市公司管理权交接,创始人仍担任大股东董事长的还有玲珑集团的王希成。

根据玲珑轮胎2014年披露的招股书,1972年出生的王希成长子王锋已作为公司董事长出现。而王希成以及其次子王琳则分别担任玲珑集团的董事长和总裁,这样的权力架构一直延续至今。

根据玲珑轮胎披露的股权数据,目前王希成家族通过玲珑集团和英城贸易公司分别持有玲珑轮胎50.35%和16.78%的股份。其中,王希成直接持有玲珑集团51%股份,其妻张光英、其子王锋、王琳合计持有约33.39%股份。王希成、王锋、王琳则100%持有英城贸易公司。

而与上述交班模式不同的是,位于淄博的上市公司鲁泰A出现了直接向第三代交接实控权的情况。

2015年10月,时年75岁高龄的鲁泰A创始人刘石祯因年龄原因辞去董事长一职,其子刘子斌接任董事长一职。而次年10月,刘石祯又将上市公司实控权转让给了当时并不在公司任职的“90后”的孙子刘德铭。

通过上述梳理不难发现,相当比例的山东家族企业选择了将管理权和实控权分离的循序渐进的传承路径。

当然,山东民营企业中也并非没有把实控权直接向第二代交接的案例。

2015年4月,时年35岁的张刚取代父亲张学信成为信发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和法人代表。2017年11月,信发集团大股东——茌平友信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亦由张学信变更为张刚。目前张刚持有茌平友信企业管理有限公司51%股权。

山东民企逐渐迎来传承大考

民企选择接班人的方式似乎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操作方式。

比如,农民出身的科学家李登海在2013年5月将登海种业的管理权交给了公司创业元老毛丽华。按照李登海的想法,他要让儿子李旭华扎根土地专门搞育种。1976年出生的李旭华是登海种业的中级农艺师,自2013年5月起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登海种业并不是山东民企中“外人”当家的孤例。2012年,博汇纸业实控人杨延良就将董事长之位交给儿子杨振兴。不过,仅仅隔了一年,杨振兴就因工作需要不再担任博汇纸业董事长,改由公司原董事、总经理杨延智担任。

事实上,不论是先交接管理权后交接实控权,还是传子或传女,抑或是将管理权交由“外人”执掌,虽然选择可能不同,山东民企逐渐迎来传承大考却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第一代企业家不可避免地老去,价值几亿、几十亿、几百亿甚至过千亿的家族家产企业该如何传递至下一代的手中?继承者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驾驭父辈辛苦打拼而来的庞大帝国?

这位律师所说的血淋淋的例子是山西“80后”“富二代”接班人李兆会,他用11年时间败光了其父留给他的山西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海鑫钢铁。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一代企业家在给予二代管理权之时,还牢牢掌控着企业实控权的一大原因。从这一点看,山东的高龄董事长或实控人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

那么,接下来山东众多民企,能安然跨过这场传承的大考吗?

㈢ 李登海哪年出生的登海种业名誉董事长

李登海先生:中国国籍,1949年9月出生,大专学历,研究员。曾经担任的重要职务和任期:1990-1998年,全国杂交玉米专家顾问组成员;1993-1998年,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家科委中国农业及农村科学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97年1月至2007年3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委员;2002年至今山东农业大学教授;2006年8月至今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2006年10月至今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共十四大代表;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委;第八届全国青联副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委兼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九届山东省委委员。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研究中心(山东)主任。主要成果:1972年至今,进行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育种研究,主持选育了30多个在我国玉米生产上应用的玉米骨干自交系,育成48个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玉米杂交种。先后主持39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07年主持承担“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超级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重点项目。2008年1月,“一种玉米杂交制种方法”获得第十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得的奖励:先后有13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981年,“春玉米亩产1800斤栽培技术”获山东省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高产、优质玉首态饥米自交系掖107及其单交种掖单2号”获山东省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1989年,“玉米良种选育及其推广”获国家星火一等奖;1991年,“山东省220万亩吨粮田科技开发与管理”获山东省星火闭顷一等奖;1992年,“山东省220万亩吨粮田科技开发”获国家星火二等奖;1995年,“紧凑、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选育”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荣获“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奖”;1997年,“紧凑型玉米新品种开发应用”获山东省科技星火一等奖;1997年,“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2号选育”获农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98年,“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2号选育”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高产抗病玉米新品种掖单22号选育”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的选育和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11月,“优良玉米自交系‘478’的选育与应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荣获亚太地区种子协会“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2007年4月,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08年4、12月,分别获得第二届中华农业英才奖、国家第四届发明创业奖;2009年被评为中国民营科技发者返展功勋企业家;2009年4月,被中国发明协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等单位联合授予“第四届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同时荣获“中国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2009年9月,当选“双百”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0年1月荣获CCTV2009年度三农人物。

阅读全文

与山东种业集团董事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财富证券星城8 浏览:236
微信理财通里面4只基金哪只好 浏览:582
股票粮食板块 浏览:836
维度金融机构是什么 浏览:432
瓜子二手车金融服务有哪些 浏览:471
带杠杆的字体 浏览:405
恒生股指期货交易规则 浏览:798
天津贵金属交易所杠杠 浏览:719
深圳前海宜龙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官网 浏览:606
用制度杠杆撬动实干担当活力 浏览:592
莱瑟特股票 浏览:859
从非金融机构借款利息免税吗 浏览:919
存款性金融机构是指通过 浏览:884
河南自贸区内金融机构数量 浏览:894
触屏类股票 浏览:233
中国金融机构是国有吗 浏览:22
中国银行消费金融公司java 浏览:729
富时罗素扩容对利好股票 浏览:915
俄国新卢布汇率 浏览:257
疫情蔓延利好什么股票 浏览: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