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杠杆原理得出结论过程
阿基米德在《论平面图形的平衡》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杠杆原理。他首先把杠杆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经验知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运用几何学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得出了杠杆原理。这些公理是:(1)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相等的重量,它们将平衡;(2)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将下倾;(3)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不相等距离处挂上相等重量,距离远的一端将下倾;(4)一个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的作用来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变。相反,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个悬挂在它们的重心处的重物来代替;似图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从这些公理出发,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又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
阿基米德对杠杆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而且据此原理还进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据说,他曾经借助杠杆和滑轮组,使停放在沙滩上的桅船顺利下水。在保卫叙拉古免受罗马海军袭击的战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远、近距离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种飞弹和巨石攻击敌人,曾把罗马人阻于叙拉古城外达3年之久。
这里还要顺便提及的是,在我国历史上也早有关于杠杆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墨家曾经总结过这方面的规律,在《墨经》中就有两条专门记载杠杆原理的。这两条对杠杆的平衡说得很全面。里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变两端重量使它偏动的,也有改变两臂长度使它偏动的。这样的记载,在世界物理学史上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墨子的发现比阿基米德早了约二百年。
『贰』 结论和展望
根据探测之后井田开采所提供的资料来看,在3号“靶区”所探测的3个陷落柱的确存在,其大小、规模与探测结果相吻合。从而验证了遥感综合预测技术及物探探测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这一试验研究表明,遥感结合地质调查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陷落柱异常区预测,进而运用综合物探进行异常区内的详细探测是一种可行的、高效率的新技术手段。但在不同矿区的陷落柱异常区的预测中,哪些因素(本文中采用了6种因素)对陷落柱的存在起控制作用或是反映陷落柱存在的主导因素,每种因素的相关控制程度如何,这些都应根据矿区的具体地质、采矿条件做出具体分析。另外,多种物探手段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如何综合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由我们提出并初步实践证明的这种综合探测理论和技术,无疑在我国华北煤田普遍存在的岩溶陷落柱研究和探测进程中是一次重要突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综合效益。
『叁』 在我国古代书记墨经中,对杠杆原理有精辟的论述‘...分析详细 别照搬人家的
选 B
『肆』 关于杠杆原理的讲解,简介一下什么是杠杆原理,具体的
关于杠杆原理抄的讲袭解,简介一下什么是杠杆原理,具体的
1、什么是杠杆: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体).
2、杠杆中的“三点、两力、两力臂”:
“三点”: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常用O表示.
动力作用点——动力在杠杆上的作用位置.
阻力作用点——阻力在杠杆上的作用位置.
“两力”: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2表示.
“两力臂”: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L1表示.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L2表示.
(力的作用线——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的直线.)
3、杠杆的平衡条件(原理):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与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即: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或 动力/阻力=阻力臂/动力臂
数学表达式:F1×L1=F2×L2 或 F1/F2=L2/L1
4、杠杆的分类:a、省力杠杆:在F1×L1=F2×L2中,L1>L2,则F1<F2;
b、费力杠杆:在F1×L1=F2×L2中,L1<L2,则F1>F2;
c、等臂杠杆:在F1×L1=F2×L2中,L1=L2, 则F1=F2.
『伍』 结论与展望
本项目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
(1)在总结现有区域危险性评价方法基础上,首次提出基于GIS与BN耦合技术进行煤层底板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的思路。BN是贝叶斯概率方法和有向无环图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机结合的图形模型,其固有的特点能弥补现有评价方法的诸多缺点。
(2)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煤层底板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理论体系,完善了区域危险性评价的基本原则,归纳了底板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的基本流程。
(3)在对GIS和BN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GIS与BN耦合技术,并论证了此技术运用到煤层底板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上的可行性。
(4)从分析底板突水形成的机理与条件入手,确定了4类共13种因素是影响煤层底板突水的主要因素,并建立了底板突水评价指标体系。(5)以东欢坨矿区为例,运用GIS的数字化功能、数据管理功能、空间分析功能等建立了东欢坨矿区12-2煤层各突水因子和突水信息整合的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并同时确定了研究区单一条件矢量评价单元,为基于BN区域危险性评价的BN建模及分析推理提供数据支持。
(6)通过专家知识建立BN的拓扑结构,通过参数学习确定BN的参数分布,建立煤层底板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的BN模型;通过诊断推理进行模型分析,确定突水发生时各评价指标的最大相关属性及其对应的条件概率;通过因果推理得出该矿区各个评价单元的突水概率,并以此为依据得到了12-2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区划图。
(7)通过分析本次模拟的GIS-BN区域突水危险性评价分区模型图,可以清楚地了解东欢坨12-2煤层突水危险性空间分布态势,为下一阶段的安全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1)突水高危地区。该区域突水概率在0.61~0.93之间,且大都在0.70以上。这些区域可以分两部分:一是位于矿区的北部F7,F5断层周围区域。该区域构造发育好,且隔水层厚度和隔水层强度很小、含水层富水性强,是突水易发区;二是位于矿区的南部F27,F30,F31,F32,F34等断层周围区域,显然该区域构造发育好,且含水层水压较大、含水层富水性强,也是突水易发区。以上区域的突水可能性非常大,在开采时需要采取适当措施防止突水发生。
2)突水概率居中地区,该区域突水概率在0.34~0.61之间,这些区域可以分为3部分:一是位于矿区的东南部,该区域含水层水压较大;二是矿区的中偏南部F18,F20,F22,F23,F36等断层周围区域,显然该区域构造发育较好,含水层水压较大,隔水层较薄;三是其他一些断裂构造比较发育的区域,分布较零散。上述区域有突水的可能性,开采时需要注意观察突水征兆,防患于未然。
3)突水概率较小地区,该区域突水概率在0.00~0.34之间,可以分为3部分:一是位于矿区北部的区域,该区域构造发育差,含水层水压小,且矿压小;二是位于矿区中部的区域,构造发育差;三是位于矿区西南部的区域,构造发育差。该区域无断层,含水层渗透系数较小,隔水层强度大。这些区域在正常开采时一般不会发生突水。
(8)在对GIS和BN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GIS与BN耦合技术方法体系,为设计、实现基于GIS-BN的“煤矿突水态势评价监测系统”提供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精确、翔实的现实数据支持。
本书对GIS-BN耦合技术在煤层底板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的初次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较高的准确性。但是随着12-2煤层的继续开采、矿区资料的不断完善,可对评价模型及评价结果进一步进行优化验证。
『陆』 杠杆原理的道理
F1L1=F2L2杠杆平衡条件,在桥东物体时就用到了,增加L2的长度减小L1长度可以为F2省力
『柒』 杠杆原理科枝论文
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
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
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
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11.参考文献格式要规范,严谨,基本要求超过三十篇(工程硕士20)。
12.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论文中有引用的地方。
13.所有图形公式都要自己完成,拷贝、复制是不允许的。
14.尽量不要用我或者我们这样的字眼,也就是口语化的东西要杜绝。
15.图形都要有英文的title。
16.页眉需要有下面信息。
17.摘要和目录是专家评审的主要翻阅的地方,一定要让摘要和目录体现所做工作和创新点,所以摘要和目录的编写很重要,往往容易被忽视!
18.表格需要有编号并至于表格的上方,不同于图形的放置于下方。
19.论文的结构一般是
背景介绍
·研究现状
现有算法、技术、手段或方法的缺陷和不足
提出的新的算法、协议、方法、技术或手段
对自己提出的方法、技术或手段进行实践、分析和比较
结论和展望
20.论文撰写时,一定要注意书面语气,不要有口语化的成分,很多同学没有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写的内容过于口语化,应注意!
『捌』 杠杆原理的文章(短的)
阿基米德在《论平面图形的平衡》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杠杆原理。他首先把杠杆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经验知识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运用几何学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得出了杠杆原理。这些公理是:(1)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相等的重量,它们将平衡;(2)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将下倾;(3)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不相等距离处挂上相等重量,距离远的一端将下倾;(4)一个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的作用来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变。相反,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个悬挂在它们的重心处的重物来代替;似图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从这些公理出发,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又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
阿基米德对杠杆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而且据此原理还进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据说,他曾经借助杠杆和滑轮组,使停放在沙滩上的桅船顺利下水。在保卫叙拉古免受罗马海军袭击的战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远、近距离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种飞弹和巨石攻击敌人,曾把罗马人阻于叙拉古城外达3年之久。
这里还要顺便提及的是,在我国历史上也早有关于杠杆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墨家曾经总结过这方面的规律,在《墨经》中就有两条专门记载杠杆原理的。这两条对杠杆的平衡说得很全面。里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变两端重量使它偏动的,也有改变两臂长度使它偏动的。这样的记载,在世界物理学史上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墨子的发现比阿基米德早了约二百年。
『玖』 杠杆原理简单概括
杠杆原理亦称“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 L1=F2•L2。式中,F1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从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杆达到平衡,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拾』 墨子对杠杆原理是如何阐述的
关于杠杆定理,墨子也作出了精辟的表述。他指出,称重物时秤杆之所以会平衡,原因是“本”短“标”长。用现代的科学语言来说,“本”即为重臂,“标”即为力臂,写成力学公式就是力×力臂(“标”)=重×重臂(“本”)。现在人们一般都习惯于把杠杆定理称为阿基米德定理,其实墨子得出杠杆定理比阿基米德早了200年,应称之为墨子定理才是公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