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下图中画出了三次实验的情况,每次实验的两个力中以使杠杆逆时针转动的力为动力
由图(1)(2)(3)所示以及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每个钩码的重力为G=0.49N;杠杆中每一格的长度L=0.05m;
所以图(2)中的阻力F2=3×0.49N=1.47N,力臂L2=2×0.05m=0.1m;
第三次实验中的数据和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得:
动力:F1=
F2L2 |
L1 |
0.98N×0.25m |
0.05m |
实验次数 | 动力(N) | 动力臂(m) | 阻力(N) | 阻力臂(m) |
1 | 0.49 | 0.2 | 0.98 | 0.1 |
2 | 0.98 | 0.15 | 1.47 | 0.1 |
3 | 4.9 | 0.05 | 0.98 | 0.25 |
㈡ 下图为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实验中:(1)开始时,总是让杠杆在水平平衡状态下进行实验,
(1)杠杆左端偏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或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得出:
①L2=
F1×L1 |
F2 |
1.5N×10cm |
1N |
F1×L1 |
L2 |
1N×20cm |
10cm |
㈢ 做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前先调至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否可写方便测量可的
(1)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杠杆本身才与竖直方向下的重力方向垂直,此时的力臂正好在杠杆上,是杠杆的长度,测量起来非常方便,同时,重力作用线过支点,还可以消除杠杆重力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2)设每只钩码的重力G,杠杆每一格的长度为L,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2G×3L=nG×2L,解得,n=3,则在杠杆B处应挂的钩码数是3个; (3)反向延长动力的作用线,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 (1)测量力臂; (2)3; (3)见解答图.
㈣ 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方法是什么
(1)不能只凭一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必须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才能得出结论;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实验结果偶然性出现。
(2)单位不同的两个物理量不能直接相加
1、(1)、平衡螺母水平
(2)、水平
(3)、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杠杆原理
3、实验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杠杆本身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中不能再旋动两端的螺母
实验中是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
在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和特殊性。。
㈤ 我们在科学实验室完成“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请回答.(1)实验前出现图甲
(1)由图示左端下沉.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为了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边的螺母向右调节;
(2)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左边=2×3=右边=1×L1,所以L1=6,所以应将右边的钩码向右移动2格.
(3)将图乙中的杠杆调节水平平衡后,在杠杆左右两边钩码下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左边=3×3=9;右边=2×6=12,所以右边的乘积大于左边的乘积,杠杆右边钩码的重力方向转动,即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4)案秤使用时,几个不重的砝码的重力远小于平衡盘中重得多的货物的重力,即F1<<F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得:L1>>L2,说明砝码受力的力臂远大于货物受力的力臂.这就是用几个不重的砝码就能平衡盘中重得多的货物的道理.
故答案为:(1)右;(2)2;(3)顺时针转动;(4)砝码受力的力臂远大于货物受力的力臂.
㈥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如图左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把杠杆的中点挂在支架上,在挂钩码前必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右端下倾,左端上翘,无论左端还是右端的平衡螺母都向上翘的左端移动.
(2)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有力竖直作用在杠杆上,力臂在杠杆上,便于力臂的测量;
杠杆上所挂钩码阻碍杠杆顺时针转动,所以在杠杆的左端施加的力要使杠杆顺时针转动,所以施加的动力向上;
总之,在杠杆左端施加竖直向上的力.
(3)设杠杆的分度值为 L,一个钩码的重为G,
F2L2=2G×2L=4GL,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在杠杆右端挂钩码的情况有三种:
①1位置处挂4个钩码;②4位置处挂1个钩码;③2位置挂2个钩码.
(4)①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②用刻度尺某个物体长度,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③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④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需要测多组数据,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故答案为:(1)左;(2)竖直;上;(3)1位置处挂4个钩码;4位置处挂1个钩码;(4)①③.
㈦ (2013连云港)某同学用图示装置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图中杠杆匀质且均匀刻度.当杠杆水平平衡后
(1)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杠杆的一个小格为L,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3G×2L=2G×3L,
所以,应在右侧第3格上挂2个钩码.
(2)若在右侧改用弹簧测力计向下拉,弹簧测力计由竖直方向逐渐向左转动时,阻力、阻力臂不变,动力臂逐渐变小,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动力逐渐变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将逐渐增大.
故答案为:2;增大.
㈧ 谁能说一下物理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具体步骤 急!!!!
某同学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设计了一份探究性实验报告,报告的内容如下:
探究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含支架)、钩码盒一套、弹簧测力计、细线、和
A
。
探究假设
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动力和动力臂的乘积”、“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有关。
实验方案
设计
步骤1.调节杠杆两端的
B
,使横梁平衡。
步骤2.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用细线依次悬挂个数不同钩码,(假设左端砝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阻力F2,右端钩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动力F1,)先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再选择适当的阻力F2,然后移动阻力作用点,即改变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分别记录下此时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数值,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步骤3.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改变阻力F2的大小,再移动阻力作用点,即改变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记录下此时的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数值,并填入到实验记录表格中。
步骤4.改变动力F1的大小,保持动力臂l1的大小以及阻力F2大小不变,再改变阻力F2作用点,直至杠杆重新平衡,记录下此时动力F1大小和阻力臂l
2的大小,并填入到实验数据记录表。
步骤5.改变动力臂l1的大小,保持动力F1和阻力F2不变,移动阻力作用点,直至杠杆重新平衡,记录下此时动力臂l1、阻力臂l
2的数值,并填入到实验数据表中。
步骤6.整理实验器材。
数据记录
实验数据记录表如下:
动力F1
(N)
动力臂l1
(cm)
动力×动力臂
(N•m)
阻力F2
(N)
阻力臂l2
(cm)
阻力×阻力臂
(N•m)
1
10
C
2
5
0.1
分析论证
根据实验记录数据,探究结论是:
D
。
(1)依次完成上述探究报告中的A、B、C、D四个相应部分的内容:(每空1分)
A
;
B
;
C
;
D
;
(2)在上述探究实验中,为什么每次都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
(3)在探究报告中,该同学所设计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是否存在一些缺陷,如何改进?
1)A、B、C
B、螺母
C、0.1
D、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便于在杠杆上测量力臂(读取力臂)(3)记录数据只有一组,应多测多记几组数据
下面是视频
㈨ 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时,首先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中,把钩码挂在杠杆两边的(铁丝环) 上,改变钩码的(个数)或挂在杠杆上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上(平衡),测出需要测出的物理量(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把这些数值填入表内,比较动力和动力臂的乘积与(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的大小,可以得出两者是(相等)的。2,把弹簧测力计和(钩码)挂在(杠杆)的同一侧施力,仍可使杠杆的水平位置上(平衡)。钩码的施力方向为(竖直向下的),弹簧测力计的施力方向为(竖直向上的),改变力作用的位置就等于改变了(力臂)。杠杆受到竖直向上的力与它对应的力臂的(乘积),与杠杆受到竖直向下的力与它对应的力臂的(乘积)是(相等)的。
㈩ 杠杆平衡的原理
杠杆原理就是“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动力版和阻力)权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 L1=F2·L2。式中。
F1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从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杆达到平衡,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10)杠杆平衡原理演示实验扩展阅读:
在使用杠杆时,为了省力,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如欲省距离,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因此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离。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须多移动距离;要想少移动距离,就必须多费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动距离,是不可能实现的。
杠杆原理基本有3种类型,第一类的杠杆例子是天平、剪刀、钳子等,第二类杠杆的例子是开瓶器、胡桃夹,第三类杠杆如锤子、镊子等。 杠杆分为3种杠杆。第一种是省力的杠杆,如:开瓶器等。第二种是费力的杠杆,如:镊子等。第三种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如天平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杠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