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按世界银行指数,1,078,500日元所兑换的努尔特鲁姆要用多少美元来兑换
今日实吋汇率:1日元=0.0088美元,1078500日元=9490.80美元,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
B. 按世界银行指数862800日元所兑换的卢比要多少美元
今日实吋汇率:1日元=0.0088美元,862800日元=7592.64美元,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
C. world bank index 和closing exchange rate是什么意思
world bank index
就是世界银行指数
大概意思就是银行间的合作交流程度,以及各个成员国银行的信誉,经营情况,改指数也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可以看出世界经济的波动,以及正面还是负面的作用
closing exchange rate
收盘汇率
D. 按世界银行数据,中国2008GDP增长31.7%,怎么算出来的
GDP这个词是西方发明的经济学名词,现在已经是我们计算国家以及地区国民财富的一个主要的指标了。有的地方甚至把它拿来作为衡量地方官员的政绩指标,于是演绎出许多GDP 崇拜的执政方式和GDP工程。在经济学家们的大力推广下,甚至普通老百姓也对GDP 耳熟能详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GDP 呢?它是怎们计算出来的?面对各级政府公布的天文数字一样的GDP,我们为什么仍然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吃不起肉、旅不起游……?
既然GDP 是来源于西方经济学,那么我们按照西方经济学的权威解释,看看GDP的具体内容。GDP又叫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ct)简称GDP,就是一个国家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的所有商品和劳动的货币价值总和(《经济学》1997年,人民大学,斯蒂格利茨著)。这个定义的关键词就是“商品”“劳动”“货币价值总和”,尤其是“货币价值总和”这个词,更值得我们注意。它指的是“货币”价值,而不是实物财富!
自从引进这个西方世界发明的通用的经济学概念以后,我们似乎一下子富起来了。看看每年的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一个个天文数字般的GDP,真是让老百姓不高兴也难啊!几百亿、几千亿、几万亿、几十万亿的GDP数字在中国满天飞!
解释和阐述经济学概念以及原理时,经济学家喜欢使用模型。为了更通俗易懂地解释GDP 的真是实含义,我们不妨也学习经济学家,使用两个简化的模型来说明GDP的计算过程。
在第一个模型里,假设某地只有两位经济学家,他们构成了该地区的所有居民。一天,两位经济学家一起洗澡。甲说,你给我搓澡,我给你付劳动报酬50元。乙很高兴地为甲搓了澡,而且拿到甲付给他的50元。随后乙说,你也为我搓个澡,我同样给你50元。甲也为乙搓了澡,同样也拿到了甲给他的50元。洗毕,两位经济学家高兴地计算了此次经济活动所产生的GDP,总共是100元。
又一天,两位经济学家都想吃水果。甲想吃一个苹果,但是他只有一个梨;乙想吃一个梨,但是他只有一个苹果。于是,甲拿5元钱买了乙的苹果吃掉。乙也拿5元买了甲的梨吃掉。双方吃完各自想吃的水果非常高兴。统计了一下这次经济活动中产生的GDP,总共10元。
洗完澡吃完水果,二人在一起散步。甲看到路旁一堆狗屎就和乙打赌说,这是某富翁家的狗拉的一堆屎,如果你把这堆狗屎吃了,我就给你10万元!乙想,这堆狗屎尽管难吃,但10万元的奖励实在是个难以抗拒的天文数字啊!于是艰难地将这堆狗屎吃掉,甲如约付给乙10万元。打完赌他们继续走路,乙也看到一堆某权贵曾啃过的骨头弃之路旁,就对甲说,如果你能把这堆骨头挨个再啃一遍,我就给你付10万元。于是甲将这堆权贵啃过的骨头仔细地啃了一遍,乙如约付给甲10万元。之后,二人又统计了一遍这次经济活动中的GDP。结果是20万元。
三次经济活动结束后,两位经济学家非常兴奋地总结了他们的GDP总量,计算结果是200110元(50+50,5+5,10万+10万)!于是郑重地宣布,他们地区的GDP总量是200110元,比上一个时期同比增长100%,人均GDP为100055元!
第二个模型,假设一个荒岛上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农民。他们约定,医生只管看病保健,而农民只管粮食生产。一年里医生总共为农民看了三次病,每次的报酬是100斤粮食。农民年底收获600斤粮食,如约付给医生300斤。这一年里,该荒岛的GDP应该是多少?按照交易次数计算,应该是医生创造的300斤加上农民创造的600斤粮食,总量900斤粮食。而他两实际拥有的财富就是600斤粮食。
这就是神奇的GDP计算方式!实际上两位经济学家在这个时期什么财富也没有创造,他们只是一人享受了一次搓澡,一人吃掉自己原来就有的一个水果, 然后乙吃了一对富人的狗屎,甲吃了权贵啃过的一堆骨头,他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为零,而所创造的GDP为200110元。这样的GDP数值如果报到上级那里,两位经济学家保证加官进爵!显然,医生的劳动被重复计算了,实际上他的劳动通过农民的健康身体,传递到了粮食中,他的劳动间接生产了粮食,于是就被两次计算。这个模型似乎也能够说明GDP的虚胖。第二个模型里,医生的劳动被重复计算,造成了GDP 的虚高。
E. 请教世界银行指数该如何计算
计算股票指数时,往往把股票指数和股价平均数分开计算。按定义,股票指数即股价平均数。但从两者对股市的实际作用而言,股价平均数是反映多种股票价格变动的一般水平,通常以算术平均数表示。
人们通过对不同的时期股价平均数的比较,可以认识多种股票价格变动水平。而股票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的股价变动情况的相对指标,也就是将第一时期的股价平均数作为另一时期股价平均数的基准的百分数。通过股票指数,人们可以了解计算期的股价比基期的股价上升或下降的百分比率。
由于股票指数是一个相对指标,因此就一个较长的时期来说,股票指数比股价平均数能更为精确地衡量股价的变动。
1. 股价平均数的计算
股票价格平均数反映一定时点上市股票价格的绝对水平,它可分为简单算术股价平均数、修正的股价平均数、加权股价平均数三类。人们通过对不同时点股价平均数的比较,可以看出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及趋势。
(1)简单算术股价平均数
简单算术股价平均数是将样本股票每日收盘价之和除以样本数得出的,即:
简单算术股价平均数=(P1+P2+P3+…+ Pn)/n
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价格平均——道·琼斯股价平均数在1928年10月1日前就是使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的。
现假设从某一股市采样的股票为A、B、C、D四种,在某一交易日的收盘价分别为10元、16元、24元和30元,计算该市场股价平均数。将上述数置入公式中,即得:
股价平均数=(P1+P2+P3+P4)/n
=(10+16+24+30)/4
=20(元)
简单算术股价平均数虽然计算较简便,但它有两个缺点:
一是它未考虑各种样本股票的权数,从而不能区分重要性不同的样本股票对股价平均数的不同影响。
二是当样本股票发生股票分割派发红股、增资等情况时,股价平均数会产生断层而失去连续性,使时间序列前后的比较发生困难。
例如,上述D股票发生以1股分割为3股时,股价势必从30元下调为10元, 这时平均数就不是按上面计算得出的20元,而是(10+16+24+10)/4=15(元)。这就是说,由于D股分割技术上的变化,导致股价平均数从20元下跌为15元(这还未考虑其他影响股价变动的因素),显然不符合平均数作为反映股价变动指标的要求。
(2)修正的股份平均数
修正的股价平均数有两种:
一是除数修正法,又称道式修正法。这是美国道·琼斯在1928年创造的一种计算股价平均数的方法。该法的核心是求出一个常数除数,以修正因股票分割、增资、发放红股等因素造成股价平均数的变化,以保持股份平均数的连续性和可比性。具体作法是以新股价总额除以旧股价平均数,求出新的除数,再以计算期的股价总额除以新除数,这就得出修正的股介平均数。即:
新除数=变动后的新股价总额/旧的股价平均数
修正的股价平均数=报告期股价总额/新除数
在前面的例子除数是4,经调整后的新的除数应是:
新的除数=(10+16+24+10)/20=3,将新的除数代入下列式中,则:
修正的股价平均数=(10+16+24+10)/3=20(元)得出的平均数与未分割时计算的一样,股价水平也不会因股票分割而变动。
二是股价修正法。股价修正法就是将股票分割等,变动后的股价还原为变动前的股价,使股价平均数不会因此变动。美国《纽约时报》编制的500 种股价平均数就采用股价修正法来计算股价平均数。
(3)加权股价平均数
加权股价平均数是根据各种样本股票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的股价平均数,其权数(Q) 可以是成交股数、股票总市值、股票发行量等。
2.股票指数的计算
股票指数是反映不同时点上股价变动情况的相对指标。通常是将报告期的股票价格与定的基期价格相比,并将两者的比值乘以基期的指数值,即为该报告期的股票指数。
股票指数的计算方法有三种:一是相对法,二是综合法,三是加权法。
(1)相对法
相对法又称平均法,就是先计算各样本股票指数。再加总求总的算术平均数。其计算公式为:
股票指数=n个样本股票指数之和/n
英国的《经济学家》普通股票指数就使用这种计算法。
(2)综合法
综合法是先将样本股票的基期和报告期价格分别加总,然后相比求出股票指数。即:
股票指数=报告期股价之和/基期股价之和
代入数字得:
股价指数=(8+12+14+18)/(5+8+ 10 + 15) = 52/38=136.8%
即报告期的股价比基期上升了36.8%。
从平均法和综合法计算股票指数来看,两者都未考虑到由各种采样股票的发行量和交易量的不相同,而对整个股市股价的影响不一样等因素,因此,计算出来的指数亦不够准确。为使股票指数计算精确,则需要加入权数,这个权数可以是交易量,亦可以是发行量。
(3)加权法
加权股票指数是根据各期样本股票的相对重要性予以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