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变化!
19世纪中国茶叶贸易获得大发展有多种非常直接的原因,一是欧美茶叶市场需求激增,在中国购买量巨大,中外茶叶商人展开竞争,促进了茶叶市场发展。二是打破了延续多年的广州制度后,通商口岸增多,中外贸易额增加很快,尤其是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采取所谓“合作”的外交政策,这带来了中西贸易关系几十年的稳定。另外,太平天国起义被平定后,国内形势比较稳材料信息定,产茶区重新迎来中外茶商,为国内茶叶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条件。事实正是如此,19世纪中叶以后,大批中国茶商和西方茶商代理人从条约口岸到内地直接向农民和生产者收购茶叶,并形成内地收购制度。有学者对这一时期中国的贸易化水平评价很高,称“农产品商品化,是贸易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内地丝茶收购是它再好不过的证实”。(25)
茶叶贸易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较为明显的,突出表现在茶叶种植面积增加和茶叶从业人口数目众多等方面。茶叶出口贸易增长导致旧茶区扩大种植面积,新茶区不断被开辟出来,有的地方甚至拔除别的经济作物,改种茶叶。如福建武夷山在1850年代后茶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在玉山及河口镇一带,即是在武夷山的北面,栽种着大量茶叶,以供外销。上万英亩的土地都种着茶树,而且大部分的土地显然是最近几年内开垦和栽种起来的”。(26)在江西,“茶叶昔无近有,皎源西山最盛”。(27)安徽的茶叶种植面积增加更是明显,比如在九江四周,“本埠四周产茶区的发展是很有意味的。距本埠87哩的建德县(Kien-Te,即今安徽秋浦县),是1861年才开始种茶的,今年提供的茶大大增加了,有些卖价已高”;“五个新产区的茶已经进进了市场,此即距本埠280哩的吉安,距本埠287哩的建昌(Kien-Chong,即永修),距本埠35哩的瑞昌(SoeyChong),和九江四周包括庐山山脉的一些地方。福州四周的潭尾街地区(TooMooKwan)今年也生产了小种茶(SouChong),供本市销售”。(28)享有盛名的安徽祁门红茶也是侠盗飞车钻土车的秘籍肇兴于咸丰年间,为具有传奇色彩的胡元龙所创:
安徽改制红茶,权舆于***,而***有红茶,实肇始于胡元龙。胡元龙为祁门南乡之贵溪人,于前清咸丰年间,即在贵溪开辟荒山五千余亩,兴植种茶。光绪元二年间,因绿茶销场不旺,特考察制造红茶之法,首先筹集资本六万元,建设日顺茶厂,改制红茶,亲往各乡教导园户,至今四十余年,孜孜不倦。(29)
湖北产茶区以羊楼峒最为着名,咸丰年间,“晋皖茶商,往湘经商,该地为必经之路。茶商见该地适于种茶,始指导土人,教以栽培及制造红茶之方法”。不仅大规模种茶,而且茶叶市场兴隆,茶厂林立,光绪初年“红茶贸易极盛,经营茶庄者,年有七八十荚冬砖茶制造,亦于此时开始”。(30)
茶叶生产、贸易和茶叶制造业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扩大了就业。比如在羊楼峒,“该地数千农民及其家族从事制造砖茶”;(31)在福建北岭古田罗源等处,年产茶3万多担,“恃此营生者约有一万户之多”;(32)在台湾,同治年间,乌龙茶销路日广,“茶业大兴,岁可值银二百数十万元。厦、汕商人之来者,设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溪人,春至冬返。贫家妇女拣茶为生,日得二三百钱。台北市况为之一振”。(33)据估计,鸦片战争前,中国植茶农户共有130.25万户,按每户均匀5人计,茶农约350万人左釉痘到1894年,植茶农户增加到234.09万户,茶农650万人左釉冬半个世纪增加了近一倍。(34)假如再加上采茶季节工、制茶临时工、茶贩、茶号、茶栈职工等,数目应该更多。有学者估计,晚清时期直接投进茶出口产业的人力至少在13茶叶价格59万以上,这还不包括材料生产、水运、金融等其他辅助部分的从业职员。(35)
以台湾为例,1860-1895年间,台湾的茶叶出口据全岛第一,茶叶从业人口达30多万人,是糖从业者的一倍,这还不包括无法统计的熏制茶叶所用花的种植者,以及将茶叶由产地运送至港口的挑夫、船夫或牛车夫及制船的人等,对解决台湾日益加重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36)
太平天国战乱期间,江南及两湖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中俄恰克图陆路茶叶贸易的繁荣,对江南和两湖农业的恢复和种茶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出现了贸易化和市场化的倾向。尤其是汉口开辟为商埠后,湖南各地茶叶就可以由水路经洞庭湖进长江,然后会集汉口。在“红茶利兴”和方便交通的刺激下,平江县以前种植红薯的山谷间闲地,全部改为种茶;浏阳以前种麻的地方,也改为种茶。其他地方竞相效仿。这样,两湖地区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871年,两湖地区茶叶种植面积比10年前增加了50%。(37)由于种茶有利可图,地方官也大力支持农民种茶,如湖北襄阳知县宗景藩编写了《种茶说十条》,广为散发,积极劝导农民种植茶树。
种茶面积扩大,茶叶产量进步,茶庄林立,又带动了就业和制茶业的发展。如平江,拣茶者就有几万人;鄂南的崇阳、咸宁、羊楼岗一带也是著名茶区,这里的茶叶一部分由晋商收购并就地设厂加工。俄商则在汉口开办了几家至公司,专门制造砖茶和焙制上等茶,公司经常雇佣当地农民数百乃至上千人。
这是中国近代社会中农业借助于贸易金融获得发展的实例,是国外茶叶市场开辟带动了地方农业、手产业和贸易的发展。从理论上说,这种茶叶贸易的繁荣会使国内投资流向发生改变,落后的农业经济可以借此得到改造,并促使茶区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从而引起劳动雇佣关系的变化。(38)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这种市场推动农业发展的成效却并不明显。
值得留意的是,19世纪茶叶贸易的繁荣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国内经济结构。由于茶叶出口量增长迅速,市场需求增加,从而刺激了国内茶叶种植业的发展,茶叶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品种增多。清初全国茶叶产量为235万担,光绪年间增至450万担,其中至少三分之一用于出口。随着茶叶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村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劳动力比例有所进步,从而改善了生产部分中劳动力的分配,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市场繁荣。(39)
在促进茶商的近代转化方面,茶叶贸易的繁荣也起了很大作用,这就是经营茶叶出口贸易茶商的兴起。鸦片战争前,基本上是从事国内贸易的旧式商人。除在恰克图与***直接做生意的晋商外,其他经营出口茶的商人只是将茶叶卖给广州十三行,他们自己并不与外商打交道。鸦片战争后,对外贸易中心转移到上海,一些“多领洋人本钱”的新兴茶商,“挟重金”来到产茶区,代外国洋行购买茶叶。(40)继之有人开设专门与外商做交易的茶栈,以及加工精致茶的茶厂、茶号,至1870年,上海已有茶栈几十家。在福州,经营出口业务的茶庄基本取代了原来的“西客”。汉口的情形与福州相似,原来经营输俄茶的“西客”均告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新式茶商。九江、武宁、祁门等地也是如此。(41)在新的形势下,这些茶商学会了新的经营方式,取代了传统商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汉口在19世纪60年代成为一个主要的中英贸易口岸。之所以如此,完全是由于汉口在茶叶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正如罗威廉引用西方观察家们的话说:“假如不是茶叶贸易,实际上没有一个西方人会涉足这个城市。在西方人眼里,茶叶是汉口存在的惟一理由。”这种说法固然有点言过实在,但可见茶叶贸易对于汉口的重要性,所以罗威廉又说:“正是由于茶叶贸易的巨大份额,才使得当地茶叶市场成为西方影响这座城市的主要渠道。因此,茶叶改变了汉口与其区域腹地之间的关系的性质,并改变了汉口社会精英的结构。”(42)上述分析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茶叶的确全面拉动了汉口经济增长。有学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茶叶对于汉口经济地位确立的重要性:茶叶催生了汉口的砖茶产业,使汉口成为中国近代砖茶产业的滥觞地;茶叶贸易是导致汉口近代海关制度产生的直接原因;茶叶使汉口金融业发生了质的变化,直接促成了近代银行系统的产生;茶叶在使汉口成为国内乃至国际著名商埠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43)茶叶贸易对汉口经济发展的作用最为明显。至清末,茶叶已经成为汉口市场最大宗的商品,茶叶贸易额超过上海,占到全国出口茶叶的一半以上。(44)
福州的兴起具有传奇性,而且与茶叶贸易密不可分。在《南京条约》规定的五个通商口岸中,福州发展最晚。福州的真正发展开始于1850年代,即太平天国起义期间,由于上海被小刀会占领,于是茶叶贸易中心迅速转移到福州。可以这样说,福州自从有了繁荣的茶叶贸易后才得到了真正的发展。“由于湖南省及中国其他各地的骚略冬茶叶运往广州和上海的内地运输常有中断,福州遂成为收购茶叶的主要商港之一”,福州“作为一个对外贸易地点,正在迅速日臻重要”。(45)当然,从贸易额上来说,有时鸦片要超过茶叶,但显然茶叶贸易对福州更为重要。红茶是福州最为重要的出口货物,1856年福州辟为茶叶外运的正规口岸,茶叶贸易发展更快,“此事为茶叶贸易开辟了一个新纪元”。(46)1856-1860年,福州的茶叶出口一般都占到了全国的40%以上;1859年超过上海出口量的8%,达到46万磅。(47)福州的茶叶出口对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的茶叶产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由于茶叶这种商品的特性,茶叶贸易繁荣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茶叶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又是非常有限的。在整个19世纪,中国茶叶出口数目一直是上升的,但出口值却并未随出口数目的上升而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茶叶贸易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并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由于从茶叶贸易的客观情形看,直到19世纪中后期以前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甚至是唯一的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恰恰正是在19世纪,世界茶叶消费迅猛增长,对中国的依靠度加大。然而,中国茶叶出口的迅速增长并未带动中国融进全球化的步伐,茶叶产量虽有增加,但产值并未相应增加,生产和加工技术也未有明显改进。清政府看重的仅仅是茶叶生产和贸易带来的税收,不仅没有具体措施激励茶叶生产和贸易,还设置种种关卡限制中国茶商的茶叶贸易。这直接导致中国茶叶生产和加工水平低、本钱高、茶叶质量下降,促使英国在印度和锡兰等地开辟新茶园。到19世纪后期,国外大茶园迅速崛起,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遂逐步萎缩,中国茶叶贸易由盛转衰,随之而来的是贸易赤字增加,经济形势恶化,危机加剧。因此,茶叶贸易除了暂时给政府带来短期的税收效益以外,
② 茶马古道喝的茶
茶马古道的茶是普洱茶。以下是茶马古道的相关知识。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起源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中的滇、藏路线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大量行销欧亚,使得它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这条国际大通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发展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不仅如此,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沿途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在路边的岩石和玛尼堆绘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萨和高僧,还有神灵的动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艺术造型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从久远的唐代开始,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历尽岁月沧桑一千余年,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发展了当地经济,搞活了商品市场,促进了边贸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如今,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
●旧时,昌都沟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
●宋代,“关陕尽失,无法交易”,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
●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
●清朝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为藏东的商贸中心.
●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主要有三条:即青藏线(唐著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 .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南大理出发,北上至剑川,再北上到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锛子栏至聿赉城,前行到盐井,再沿澜沧江北上至马儿敢(今西藏芒康).左贡,分两道前往西藏:一道经由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一道径直由八宿至波密,过林芝前往拉萨.
●历史上滇藏线茶马古道有三条道路:一条由内江鹤丽镇汛地塔城,经过崩子栏、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条白剑川协汛地维西出发,经过阿得酋、再与上一条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条由中甸出发,经过尼色落、贤岛、崩于栏、奴连夺、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与今滇藏线接近.
形成过程
川藏古茶道形成过程
内容提要:唐宋时期,内地输往藏区的茶叶主要是青藏道.从明代开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川藏川茶道的兴起,促使川藏沿线商业城镇的兴起和西藏和内地的联系,川藏茶道既是一条经济线,也是一条政治线、国防线,使外国势力再也无力把西藏从我国分离出去. 我国茶叶产于南方、北方和西北高寒地区都不产叶.四川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种茶、饮茶的发源地.秦汉以前,只有四川一带饮茶和有茶的商品生产.到唐代形成了我国盛产茶叶的局面,并从唐代开始,四川绵州、蜀州、邛州等地的茶叶,就从其它地区的茶叶流入西藏地区,开始了藏族人民饮茶的历史,出现了茶叶输往西藏的道路.在唐代,青藏道是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往来的主要交通道.唐代吐蕃王朝对外扩张,除南线争夺南沼外几乎都是经青海地区,北线争夺河西、陇右、西线争夺安西四镇,东线争夺剑南、唐蕃之间的和亲、问聘等使臣往来,都是由天水、大非川、暖泉、河源、通天河到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也是经青海入藏.总之,唐代中原与西藏地区的交通大道是青藏道而不是川藏道.唐代内地茶叶输往西藏的茶道自然是青藏道. 随着吐蕃王朝的瓦解,宋代藏族地区处于分袭状态,青藏道已失去的军事要道和官道的作用.但自唐代茶叶传入藏区以后,茶叶所具有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肉食乳饮的畜牧人民皆饮茶成风.西北各族纷纷在沿边卖马以购买茶叶,而宋朝为了获得战马,便决定在西北开展茶马贸易,出卖茶叶,购买战马.北宋熙宁以后便在四川设置茶马司,将四川年产3000万斤茶叶的大部分运往甘肃、青海地区设置数以百计的卖茶场和数十个买马场,并规定名山茶只许每年买马不得它用,每年买马达15000匹以上.从而使青藏道由唐代的军事政治要道成为茶道.故《西藏志》的作者陈观浔说,唐宋以来,内地差旅主要由青藏道入藏,“往昔以此道为正驿,盖开之最早,唐以来皆由此道”. 从明朝开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早在宋元时期官府就在黎雅、碉门(今天全)等地与吐蕃等族开展茶马贸易,但数量较少,所卖茶叶只能供应当地少数民族食用.迄至明朝,政府规定于四川、陕西两省分别接待杂甘思及西藏的入贡使团,而明朝使臣亦分别由四川、陕西入藏.由于明朝运往西北输入藏区的茶叶仅占全川产量的十分之一,即100万斤,支付在甘青藏区“差发马”所需茶叶,其余大部川茶,则由黎雅输入藏区.而西藏等地藏区僧俗首领向明廷朝贡的主要目的又是获取茶叶.因此,他们就纷纷从川藏道入贡.“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鸟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明太祖实录》卷251).于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在四川设茶仓四所,“命四川布政使移文天全六番招讨司,将岁输茶课乃输碉门茶课司,余就地悉送新仓收贮,听商交易及与西蕃市马”天顺二年(1458)五年,明朝规定今后鸟思藏地方该赏食茶,于碉门茶马司支给.又促使鸟思藏的贡使只得由川藏道入贡,不再由青藏的洮州路入贡.到成化二年(1470),明廷更明确规定鸟思藏赞善、阐教、阐化、辅教四王和附近鸟思藏地方的藏区贡使均由四川路入贡.而明朝则在雅州、碉门设置茶马司、每年数百万斤茶叶输往康区转至鸟思藏,从而使茶道从康区延伸至西藏.而鸟思藏贡使的往来,又促进了茶道的畅通.于是由茶叶贸易开拓的川藏茶道同时成为官道,而取代了青藏道的地位. 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康区和西藏的经营,设置台站,放宽茶叶输藏,打箭炉成为南路边茶总汇之地,更使川藏茶道进一步繁荣.这样,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由雅安、天全越马鞍山、泸定到康定的“小路茶道”和由雅安,荥经越大相岭、飞越岭、泸定至康定的“大路茶道”,再由康定经雅江、里塘、巴塘、江卡、察雅、昌都至拉萨的南路茶道和由康定经乾宁、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渡金沙江至昌都与南路会合至拉萨的北路茶道.这条由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拉萨的茶道,既是明清时期的川藏道,也是今天的川藏道. 川藏道崎岖难行,开拓十分艰巨.由雅安至康定运输茶叶,少部分靠骡马驮运,大部分靠人力搬运,称为“背背子”.行程按轻重而定,轻者日行40里,重者日行2-30里.途中暂息,背子不卸肩,用丁字形杵拐支撑背子歇气.杵头为铁制,每杵必放在硬石块上,天长日久,石上留下窝痕,至今犹清晰可见.从康定到拉萨,除跋山涉水之外,还要经过许多人烟稀少的草原,茂密的森林,辽阔的平原,要攀登陡削的岩壁,两马相逢,进退无路,只得双方协商作价,将瘦弱马匹丢入悬岩之下,而让对方马匹通过.要涉过汹涌泡哮的河流,巍峨的雪峰.长途运输,风雨侵袭,骡马驮牛,以草为饲,驮队均需自备武装自卫,携带幕帐随行.宿则架帐餐饮,每日行程仅20-30里.加上青藏高原,天寒地冷,空气稀薄,气候变化莫测,民谚说:“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形象地描述了行路难的景况.川茶就是在这艰苦的条件下运至藏区各地的,川藏茶道就是汉藏人民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开拓的.川藏茶道的开拓,也促进了川藏道沿线市镇的兴起. 大渡河畔被称为西炉门户的泸定,明末清初不过是区区“西番村落”,境属沈村,烹坝,为南路边茶入打箭炉的重要关卡.康熙四十五年(1706)建铁索桥.外地商人云集泸定经商.到宣统三年(1911)设为县治,1930年已有商贾30余家,成为内地与康定货物转输之地. 康定在元时尚是一片荒凉原野,关外各地及西藏等处商人运土产至此交换茶叶布匹,只得塔帐篷竖锅桩,权作住宿之处,明代才形成一个村落.随着藏汉贸易南移,逐渐发展成为边茶贸易中心.雍正七年(1729)置打箭炉厅,设兵戍守其地,番汉咸集,交相贸易,称为闹市焉.从此“汉不入番,番不入汉”的壁垒打破,大批藏商越静宁山进入康区,大批的陕商和川商亦涌入康区.内外汉蕃,俱集市茶.这个因茶叶集市而兴起的城市,藏汉贸易通过“锅庄”为媒介,雍正至乾隆时期,锅庄由13家发展48家,商业相当繁荣.成为西陲一大都市,此外还有里塘、巴塘、道孚、炉霍、察木多(昌都)、松潘等地都是在清代茶道兴起而发展为商业城镇的.总之,川茶输藏是促进川藏交通开拓和川藏高原市镇兴起的重要因素.川藏线既是一条经济线,也是一条政治线、国防线.它把我国内地同西藏地区更加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使近代的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再也无力把西藏从我国分离出去. 鸦片战争以后,英帝国主义为了侵略西藏,就力图使印茶取代华茶在西藏行销.他们认为一旦印茶能取代川省边茶的地位,英国即可垄断西藏之政治与经济.为此,英帝国主义甚至用武力入侵拉萨,强迫印茶输藏.从此,川茶又成为反对英国侵略西藏的武器.反对印茶销藏,保护川茶销藏,成了反对英国侵略西藏的重要内容.当时西藏人民为了国家利益,宁愿以高出印茶十来倍的价格购买川茶,而拒食印茶.西藏地方政府面临印茶销藏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更是竭力主张禁止印茶入藏.十三世达赖喇嘛还亲自出面向清廷呼吁,要求清朝政府配合行动,制止印度茶销藏.清朝四川总督刘秉璋更是主张力禁印茶行藏,免贻后患无穷.清廷奉命与英国谈判《藏印通商章程》的张荫棠从川藏茶利,汉藏经济,政府收税,以及茶农茶商利益考虑,亦力主反对英国在西藏侵销印茶,保护川茶销藏.其后川督赵尔丰为了反对英帝侵略西藏,保卫边疆,则在雅安设立边茶公司,支持西藏人民抵制印茶.公司改良茶种,整顿川茶,在打箭炉设立分公司,打破边茶不出炉关的限制.并在里塘、巴塘,昌都设立售茶分号,减少中间环节,迅速将川茶运往西藏.四川茶叶成为汉藏民族共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倾销印茶的斗争武器.民国时期,由于国内内战,印茶乘机大量销入藏区,西藏地方上层在英帝国主义的煽动下进攻川边地区,四川与西藏发生军事冲突.双方的亲密联系有所削弱,唯川茶仍畅行于川藏之间.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川茶更成为一种“国防商品”,沟通内地与西藏的重要经济联系,并借此而增进了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的政治关系和汉藏民族团结.
③ 中国最出名的茶叶在哪里
1、西湖龙井,西湖龙井茶区位于三面环山的自然屏障的独特小气候中,自古是文人墨客留恋之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赞美诗句。
2、黄山毛峰,清朝名茶,属绿茶烘青类。长期以来人们用“名山产名茶”的观点,推断黄山毛峰系明朝黄山云雾之后称。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歙县黄山。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3、铁观音,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代表。它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是我国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之一。
10、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是采用绿茶或黑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在它的香气、滋润,滋味醇厚,主要供藏族同胞饮用。普洱茶的吕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效,因此,海外侨泡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
④ 谁能给我茶文化资料麻烦各位了~~
茶圣陆羽
陆羽字鸿渐,唐玄宗竟陵(湖北天门)人.不知所生,有寺僧收育之.既长,以易自筮,得渐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及长聪俊多能,学赡辞逸,诙谐纵辩.诏拜太子文学不就职,隐苕溪,自称桑苎翁.羽嗜茶,始创煎茶法,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时鬻茶者.陶为其像,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民间尊之为茶圣.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是复州竟陵人(在今日的湖北天门县)生於唐玄宗至唐德宗年间(公元733~804年),得年七十来岁,在古时候是很长寿,但是他的一生却很坎坷,刚出生时,便被父母遗弃河边,被龙盖寺的智积禅师收养,在寺中,他不但学得了识字,也学会了烹茶事物.陆羽虽然容貌不佳,说话有点口吃,但是聪颖好学,幽默机智,若东方曼倩之俦.因为是孤儿,无姓无名,有一次,他拿《易经》卜卦,得到一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为用仪.意思是说:水鸟到了高平地,它的羽毛可以编成文舞的道具.陆羽看这是一吉卦且和自己的身世相合,很高兴,便以陆为姓,羽为名,以鸿渐为字.
是我国第一位着「茶经」而将茶艺发扬光大的人,后世经营茶业者将之 奉为「茶神」。有关陆羽之生平记载甚少,相传陆羽系竟陵地方龙盖寺老和尚智积禅师 所抚养长大,陆羽在龙盖寺时便开始研究烹茶艺术,收养他的智积禅师,日常所饮的茶,都是陆羽亲手烹煮的,陆羽离开龙盖寺以后,约有四、五年时间未回竟陵,智积禅师便有四、五年时间未饮茶,这件事为当时皇帝唐代宗知道了,便召智积禅师,命官中最会烹茶的宫女煮茶给他喝,然智积禅师饮过一口后便不再饮,皇帝怀疑智积禅
师故意作态,便命人私下寻访陆羽,然后将陆羽烹的茶送给智积禅师品尝,智积禅师饮 过一口后便说:「这杯茶有些像徒儿陆鸿渐煮的」,皇帝闻言既惊又叹,认为陆羽的煮 茶功夫和智积禅师的品茶功夫,均堪称第一,于是便让他们师徒会面团聚。
陆羽被讥为茶博士根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淮南时,到 了临准县馆,由于当时茶道已很盛行,有人向李季卿建议请常伯熊来表演煮茶,季卿 欣然同意。伯熊穿着黄帔衫,戴着乌纱帽前来,表演时手里拿着茶器,口中述说着茶 名,逐一详细的说明,大家佩服异常。煮好的茶,季卿勉强喝了两杯。到了江南,又 有人向他推荐更有名的陆羽。陆羽穿着家常便服,带着茶器前来,坐下来又是常伯熊 的那一套。季卿心里鄙视他,等陆羽一煮好,茶就命奴子拿三十文给茶博士,意指赏 煮茶的店掌柜。
陆羽辩水之能 根据「煎茶水记」中记载:唐代宗(公元七六二~七七九年在位)年间,李季卿当 州刺史,到维扬正巧碰上陆羽,季卿对陆羽的大名早已耳熟能详,两人相谈甚欢, 共赴湖州,一日用餐时,季卿说:「先生善于烹茶,天下驰名,而扬子江南零水也 是绝品,如今名茶人逢名泉水,二妙千载一遇,实在机不可失,请你煮茶以飨我等 人口福。」说着,命令确实可靠的部下拿着水瓶,驾着船到扬子江心取南零水,陆 羽整备茶器等候着。不久水取来了,陆羽用木杓扬水并说:「是扬子江水没错,但 不是扬子江心的南零水,好像是江边的水。」取水的军士辩说:「我驾船深入江心 取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岂有虚假?」陆羽不答,把水倒入水方中,倒至一半, 停下来,再用杓扬水说:「底下剩的才是南零水。」军士大骇,认罪说:「我从南 零江心取水回岸时,水势急湍,船振荡太过,瓶中水倒了一半,怕水太少,取岸边 水增补,处士实在是神鉴,小人不敢说谎了。」李季卿和相从宾客数十人,都咋舌大惊。
⑤ 都匀毛尖茶文化节的内容主体
州委常委、都匀市委书记高金林在致辞中指出,都匀作为黔中经济区的三轴线之一,正按照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要求,围绕建设远景100万人口城市的目标和黔南州“951”经济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都匀丰富的资源、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区位、优良的投资环境、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有识之士和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开发的乐土。高金林希望出席参加此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和茶企代表,更加全面地认识都匀的茶产业,发现投资商机,感受都匀茶文化的魅力,在毛尖茶产业发展上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推动都匀毛尖茶产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州委副书记、州长李月成在开幕式讲话时说,黔南山川秀美、气候优越、生态良好、水土资源丰富,是中国绿茶产地中海拔最高、降水最均匀、云雾最多、日照最少、森林最多、风光最美的地区,都匀毛尖就是在这样的特殊自然条件下,集山水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而生产出来的好茶,被誉为“茶中极品”、“绿茶之珍”。都匀毛尖茶制作工艺独特,是贵州唯一的中国十大名茶认证品牌,也是贵州唯一的世界名茶。举办都匀毛尖茶文化节,目的是通过展示推介、交流合作等形式,进一步打造茶产业,弘扬茶文化,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四届,而且已成为宣传推介都匀和黔南茶产业的重要平台。本届都匀毛尖茶文化节必将进一步挖掘和弘扬都匀毛尖茶文化,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黔南茶产业加快发展,为富民兴州大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随着五颜六色的礼花腾空鸣响,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吴嘉甫宣布:“第五届都匀毛尖茶文化节开幕”。
开幕式后,举行了都匀毛尖珍品茶现场拍卖活动、民族风情文艺表演、都匀文峰茶苑开苑仪式、都匀毛尖茶博物馆开馆、茶道、茶艺、品茗、春茶交易会及游茶山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都匀毛尖茶产业的发展历程,宣传独具特色的都匀毛尖茶文化,并抓住后世博的良好宣传效应,推动都匀毛尖茶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结合,促进毛尖茶产业良性发展。
出席参加此次开幕式活动的还有:省、州有关部门领导,中国十大名茶、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的地方政府代表及企业嘉宾,上海市茶叶学会、中粮集团、深圳天下粮仓产品有限公司、中国林权交易所、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省茶叶协会有关负责人,省内兄弟县(市)领导,都匀市四家班子领导,国内茶叶专家、学者、相关媒体记者、茶叶企业负责人,以及第五届都匀毛尖茶文化节组委会邀请的各界嘉宾。
⑥ 茶场系统主要考虑哪些方面
茶叶企业成本构成从茶叶企业整体的角度考虑,应用茶叶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则茶叶企业成本构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企业内部成本和企业外部成本。在企业内部成本里,包括了许多按不同属性分类的成本;同样,在企业外部成本里,也存在着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的成本。1.茶叶企业内部成本在企业内部成本一般由人工成本、物化劳动成本和管理成本组成。如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审评费、其他直接费用等。在茶叶企业管理过程中,财务部通常制订由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构成的企业成本构成表。2.茶叶企业外部成本科斯对外部成本做的定义(1960),它并不直接以货币的形式反映在企业或非盈利机构的账目上,如随生产能力利用的提高,事故可能增加,工人健康可能恶化,对环境的破坏可能加剧等等,为防止类似状况发生,要具备的预防性开支。企业外部成本一般由税收、解雇成本等构成;解雇成本一般主要包括:偿还职工的各种欠账、经济补偿金、支付部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安置费等。茶叶企业成本种类按照成本分类方式众多,从茶叶连锁加盟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看茶叶店成本的种类有:环境成本、采购成本、交易成本、物流成本、政府衍生成本、资本成本等。在此根据茶叶企业实际运营情况,需要特别注意的成本主要有以下几种:1.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是指茶叶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因茶叶企业管理活动对环境造成影响而采取相应措施的成本,以及因茶叶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如为达到生态茶的要求,茶叶产量降低来提高茶叶品质,造成茶叶企业现实的经济效益低所付出的相对成本提高。许多环境成本并不会在未来给茶叶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是带来不易计量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而不能将其资本化,而应作为费用计人损益。这些成本包括:茶末、茶梗的处理、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动引起的损害、持续的有机茶园管理等环境管理以及有机茶定期考核认证等相关的环境审计成本,因不遵守环境法规而导致的罚款以及因环境损害而给予第三方赔偿等。目前我国缺乏对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此有关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完全成本法、寿命周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对于环境成本的核算,一般分为内部和外部成本两大类分:内部环境成本是指茶叶企业根据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茶叶企业活动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而外部环境成本是指茶叶企业的经济活动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其治理由社会承担而非由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2.采购成本众所周知,企业的根本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茶叶企业也不例外。增加茶叶企业利润的方法除了增加销售额,还可以通过有效的采购管理使原材料花费减少,节余的费用直接转化为利润,从而在原来的销售额上把利润提高。增加销售额很难在茶叶企业控制范围之内,则控制采购管理,茶叶企业的主动性会增强。在采购的过程中,成本构成较为复杂。采购成本一般的理解为主要受到茶区茶叶鲜叶或者毛茶的价格影响。此外,除了材料的价格之外,还有较大规模的茶叶企业为了获得较低原材料价格的招标成本、建设成本和所有权损耗成本等项目整体采购成本。招标成本主要是指茶叶企业需要确定日标、调查主题、编写需求建议书(rfp)、考察和认同供应商、获取内部的授权、寻求预算支持等,然后发出要约;该过程可能需要整个合同价的2%到5%。建设成本主要是指前期准备、正式建设费用等、与其他系统的集成、授权、交付和保险、相关手册、对茶叶企业的员工和管理者的培训等。所有权损耗成本指长期损耗成本,包括项目运营成本和处置成本。项曰运营成本可能会持续多年,并且可能是前期费用的许多倍;在茶叶加工设备以及其他辅助机器设备濒于报废之时还需考虑其销毁或处理的处置成本。3.交易成本交易的过程是交易成本形成过程;交易的过程包括交易动机的形成过程、对交易环境的评估过程、交易者之问的谈判过程、交易者之间签约过程、契约的执行和监督过程。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2002年北京举行的中国流通现代化高级论坛提出交易成本高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应加快市场化改革,把交易成本降下,推动企业发展。吴敬琏分析认为,交易成本高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批发零售商业、职业律师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发展不足,不能为生产和流通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中介服务。交易成本在我国茶叶企业中也占一定的比重。基于对交易过程的理解,不同,产生了对交易成本的认知分歧。“新古典学派”对交易成本的认知是基于狭义的交易过程而形成,该学派认为,交易成本是市场经济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成本,它包括运输费用,佣金,淡判所花费的时间,包括关税在内的各种税收等。“新制度经济学”对交易成本范畴的理解,主要是基于对交易过程的宽泛认识,从机会主义的角度突出了制度成本、信息成本、监督执行成本等;例如机会主义的存在,使得交易各方对谈判过程中契约的达成要求更高的条件:更严格的商检标准、检验机构、索赔条款、抵押标准,并在契约执行过程中采取更大的执行力度,强化履行契约的行为。结合理论上的两个学派的不同观点,在不同的茶叶企业里,交易成本的体现也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外向型的茶叶企业来说,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绿色壁垒以及技术壁垒的存在,“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交易成本体现的较为明显,交易成本在不断地提高;由于在出口过程中茶叶产品必须应对绿色壁垒,应付日本严格的农残检测标准以及欧洲所要求的出口企业必须有相应的自身的基地。4.物流成本物流成本是指在物流活动中,物品在空间位移过程中所耗费各种资源的货币表现总和。在我国目前工业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约为40%。物流成本的过程比较复杂,既有人工费、管理费,还有设施、设备、器具的折旧费、维护费和资本利息等;由于现代物流管理离不开信息处理,物流信息处理费用也就成为成本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来说茶叶企业的物流成本一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是伴随着茶叶产品的物流性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须的设备、设施的费用;二是茶叶产品信息的传送和处理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和设施的费用;三是对茶叶产品的物流活动进行综合管理的费用。物流成本管理模式一般有物流成本核算模式——abc核算方法和全面成本管理法。核算方法不仅提供准确的成本核算信息,而且利用了新的成本管理方法一一作业分析法。由于针对作业进行成本核算可直接分析出各种作业的经济性和价值,可以为改善茶叶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因此茶叶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一般可以通过无效作业分析与消除、最佳物流作业选择和物流作业消耗降低3种途径实现。通过运用作业成本法的作业分析能挖掘物流成本动因,再加上如价值分析法等管理手段,可以大大提高茶叶企业物流作业完成的效率,寻找到最有利的茶叶企业物流链。而全面成本管理的思想基础是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茶叶企业的全体人员参与成本管理,以成本形成的全过程为管理对象,加强成本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损失控制,并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茶叶企业一般因地制宜,结合全面成本管理方法的思想和操作性强的abc核算方法进行。5.资本成本资本成本是由于茶叶企业中资本结构的不同而形成的。由于茶叶企业筹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债券筹资、银行贷款、留存收益筹资、预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筹资等方式。在比较各种筹资方式中,一般使用个别资本成本,指的是使用长期的资金成本包括普通股成本、留存收益成本、长期借款成本、债券成本;特别指出资本成本包括资金筹集费和资金占用费两部分。资金筹集费指在资金筹集过程中支付的各项费用,如发行股票、债券支付的印刷费、发行手续费、律师费、资信评估费、公证费、担保费、广告费等。资金占用费指占用资金支付的费用,如股票的股息、银行借款和债券利息等。相比之下,资金占用费是茶叶筹资企业经常发生的,而资金筹集费通常在筹集资金时一次性发生,因此在计算资本成本时可作为筹资金额的一项扣除。
⑦ 与茶叶的相关产业政策是什么
相关政策:
(一)建设高效规模基地,优化区域布局。一是建设规范现代茶叶基地。二是建设高效优质茶叶基地。三是加强良种繁育,改造低产茶园。
(二)培植现代化产业龙头,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培植加工龙头。二是培植服务龙头。三是加强后续产品的研发立项。
(三)搞好优势品牌营销,提高市场分额。一是提升传统品牌市场聚集和辐射功能,开拓市场。二是设立优质茶产品专营点,提高知名度。三是参与或召开大型茶叶产销对接会,宣传、推介茶产品。
(四)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拉长产业链条。
拓展茶资源综合开发空间,从单一饮用品向医用、化工等多途径利用拓展,增强茶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弘扬赤壁茶史文化,充实发展灵魂。
重点搞好“中国·赤壁羊楼洞茶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探索茶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开发全新模式。
(六)强化产品市场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完善茶叶生产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茶叶出口基地安全示范区建设,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7)中国林权交易所茶叶交易中心扩展阅读
其他政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赤壁市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发展政策。建立茶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发展中实际问题。
(二)强化政策扶持。每年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500万元,出台茶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引导茶产业加快发展。
(三)优化投融资环境。协调引导金融机构信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保险公司开展茶叶保险业务。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茶叶生产基地建设。
(四)建立奖惩制度。支持产业力度大、深得好评部门和乡镇要评先表彰。对影响产业发展的有关单位直接责任人,实行诫勉谈话,并限期完成相关任务。
⑧ 谁知道云雾茶和白毫银珍的详细资料
云雾茶
云台山的云雾茶,以其色、香、味、形俱佳而跻身于太湖碧螺春、南京雨花等名茶之列。古时候悟正庵的僧人每年精心采制,只得二、三斤,秘不示人,视作珍茗,招待贵宾。具有“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驰名遐迩。清海州知州唐仲冕也把它当作茶王“龙团风饼。”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海州榷茶之所。”榷茶是历代政府对茶叶实行征税、管制、专买的措施。宋景德二年 (1005 年 ) 朝廷向贩售海州茶叶的茶商发布征税诏书,因“海州茶善而易售,故入钱之数厚于他州。”另据《金史》载广四年三月 ( 章宗承安年,公元 1199 年 ) 于淄、密、宁、海、茅州,各置一方造新茶,依南方例,每斤为袋,值六百文。” 1921 年“树艺公司”产的云雾茶以其品质获南洋劝业会奖.目前,云雾茶的产地宿城的种植茶田计 300 亩,年产量达 200 担,云台山濒临黄海,气候温暖湿润。时常晓云末散,海雾又起。“云雾山中出好茶。”青翠欲滴的茶树经常笼罩在云雾山中,气温低,温差小,湿度大,芽叶柔嫩,焙炒时要节制锅温,抓、焙、搓、翻,全靠手上功夫。制成的茶大小匀整,条索蜷曲,形似细眉,而且蜂毫无损,色泽绿润,纯净可爱。
云雾、雨花、碧螺春同为江苏三大名茶,从上表可以看出云雾茶的氨基氮含量比碧螺眷、雨花茶少些,而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最高,这是形成滋味鲜浓的重要因素。
云雾茶的品茶方法也别具一格,沏茶时,最好先倒半杯开水、温度掌握在 80 ℃ 一 90 ℃ 之间,不加杯盖,茶叶刹时舒展如剪,翠似新叶。须臾,再加二遍水,在清亮黄绿的茶液中,似有簇簇茶花,茵茵攒动。品之,滋味醇厚,清香爽神,沁人心脾。每次续水,都不要待喝干再续水,而要当杯子中的水剩下四分之一的水时就续水,这样,虽多次冲泡,仍醇香绵绵。
1980 年,全省品茶会议上,连云港的云雾茶同南京的雨花茶、苏州的碧螺春、无锡的二泉银毫,列为江苏四大名茶。经化验,云雾茶的茶碱、茶丹宁、维生素的含量较高,有兴奋、强心、清火、收敛、利尿、消炎、杀菌等功用。适量饮用,能恢复精神神疲劳、增进记忆,使人意惬神清,并能帮助治疗腹饱胀闷,消化不良等症。揉晒的生茶可保存十年以上,年代愈久,疗效愈佳。近年来,连云港的云雾茶在广州交易会上重新出现,受到日本、新加坡和欧美一些国家热烈欢迎和赞赏
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是我省特有的名茶,源自福鼎县,现在产地主要集中在福鼎、政和两地。政和县在1889年选育繁殖了政和大白茶茶树品种,随即也开始了用该品种产制白毫银针。福鼎所产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产制的白毫银针称“北路银针”。政和所产的白毫银针称“南路银针”。
白毫银针,也称银针白毫,因成品茶由芽梢所制成,满披白毫,色白如银,细长如针,所以又名白毫或银针。
白毫银针的采制有其独特之处,原料均采自福鼎大白茶或政和大白茶的春茶嫩梢一芽一叶,整个初精制过程,既不同于绿茶杀青、揉捻,也不同于红茶发酵、揉捻。
白毫银针的成品茶,芽头肥壮,满披白毫,挺直如针。福鼎白毫,茶芽茸毛厚,白色富光泽,汤色浅杏黄,味清鲜爽口。政和白毫,汤味醇厚,香气清芬。
白毫银针的形、色、质、趣是名茶中绝无仅有的,实为茶中珍品,品尝泡饮,别有风味。品选银针,寸许芽心,银光闪烁;冲泡杯中,条条挺立,如陈枪列戟;微吹饮辍,升降浮游,观赏品饮,别有情趣。
白毫银针饮用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性寒凉,具退热、降火、解毒之功效,有“功若犀角”之誉。瓯美茶商也用于掺入高级红茶,以示名贵。
白毫银针早在清光绪16年(1891)已有出口外销,近年也有销往港、澳地区及美国、德国等国。
白毫银针作为珍品,在国内外市场久负盛名,1982年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在30种名茶中列第二位,199O年在河南信阳召开的全国第二、三次名茶评比会上,又两次评为全国名茶。近年来还创制了白毫银针的系列产品,有银钩、银猴、银球、银龙等新的名优茶。1992年银钩被评为我省名茶,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