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券交易 > 证券法153条解释

证券法153条解释

发布时间:2021-07-19 11:54:42

1. 我国家证券法规定的几类禁止行为

(一)商法究竟包括哪些法律?

这不是一个容易确定的问题。

首先,各国对商法的范围,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其次,商法没有封闭的固定的体系,其范围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和法制的发展水平。在我国,已经颁布的法律中,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外

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海商法、票据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等,都可以被列入商法。我国合同法中的买

卖、借款、租赁、融资租赁、承揽、运输、仓储、行纪、居间等等也可以归入商事合同的范畴。我们在确定本课程的体系时,考虑到课时有限和课程计划统筹安排

等因素,仅安排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破产法、票据法、证券法和保险法。这绝不意味着我国的商法仅限于这六种法律。

我们这本教材只能讲授商法的基本原则和其中一些主要的法规。这是我们要讲的主要内容。外国的情况和我们有些一样,有些不一样,例如美国,他们的商法

教材,要讲涉及商业行为的合同,交易活动中的风险、义务、违约责任,雇佣关系,不动产所有权等。

(二)美国商法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商业活动的法律和社会环境

第一章 法律和执法机构

第二章 法律是社会各种力量的表现

第三章 商业领域的犯罪和侵权

第四章 政府管理

第五章 行政机构

第六章 环境法和社会规划

第七章 消费者保护

( 消费者在市场的商业活动中,是弱者,要特别保护。各国保护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在欧洲共同体,如果上门推销,哪怕商品没有任何瑕疵,买受人在

一个星期内可以无条件地要求退货,因为消费者当初没有计划买,是在推销人员动员下才买的,要给他一周的时间考虑,如果认为不需要该物品,就可以退货。)

第二部分 合同法

第八章 合同的本质和分类

第九章 合意

第十章 缔约资格

第十一章 意思表示真实

第十二章 对价

第十三章 合法性和公共政策

第十四章 合同的形式

第十五章 合同的解释

第十六章 第三方与合同

第十七章 合同的解除

第十八章 违约和补救

第三部分 个人财产与委托

第十九章 个人财产

第二十章 委托

第二十一章 特殊不动产所有权的委托

2. 08年诉讼时效的司法解释第三条与《民事诉讼意见》153条是否存在冲突

首先,民诉意见153条是判决驳回诉讼请求,而不是驳回起诉,这两种提法是有本质区别的,驳回起诉是程序性问题,是指起诉不符合法定条件,法院依职权裁定驳回起诉,注意,是裁定;而驳回诉讼请求针对的是实体性问题,说白了就是一方败诉。
第二,我认为这两条不存在冲突,《规定》是前提,《意见》是处理方法,当事人未提诉讼时效的抗辩,依《规定》法院不能主动适用,而当事人提起抗辩,依《意见》判决对方败诉。

3. 刑诉法解释第153条的内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一百五十三条
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可以根据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调解达成协议并即时履行完毕的,可以不制作调解书,但应当制作笔录,经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者盖章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4. 民事诉讼法第153条司法解释

181、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有下列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形之一,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应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1)审理本案的审判人员、书记员应当回避未回避的;
(2)未经开庭审理而作出判决的;
(3)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当事人未经传票传唤而缺席判决的;
(4)其他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

182、对当事人在一审中已经提出的诉讼请求,原审人民法院未作审理、判决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发回重审。

183、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在一审中未参加诉讼,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予以调解,调解不成的,发回重审。发回重审的裁定书不列应当追加的当事人。

184、在第二审程序中,原审原告增加独立的诉讼请求或原审被告提出反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就新增加的诉讼请求或反诉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

185、一审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上诉后,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应当判决离婚的,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与子女抚养、财产问题一并调解,调解不成的,发回重审。

186、人民法院依照第二审程序审理的案件,认为依法不应由人民法院受理的,可以由第二审人民法院直接裁定撤销原判,驳回起诉。

187、第二审人民法院查明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不予受理裁定有错误的,应在撤销原裁定的同时,指令第一审人民法院立案受理;查明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驳回起诉裁定有错误的,应在撤销原裁定的同时,指令第一审人民法院进行审理。

5. 民法总则一百五十三条规定是什么意思

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解读

就第1款而言,重点需要理解的是但书规定,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二)》规定,这其实是将强制性管理性规定排除在外,因为强制性管理性规定并不影响法律行为效力。但这种提高强制性规范位阶(如仅限于法律、行政法规)、将强制性规范限制在效力性规定的做法,并不可取。究其原因,有兴趣的同学可查阅朱庆育:“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评注”,载《法学家》2016年第3期。比较法上认为,出于对大众利益的保护,需要限制自由制定合同内容的可能性,为此内容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公序良俗的法律行为无效。德国法上类似于第153条第1款规定是第134条。若要适用第134条使法律行为无效,一方面需要存在禁止性法律,另一方面对该禁止的违反导致法律行为无效。然从第134条本身无法得出某法律规范是否包含禁止性规定以及违反该规定是否会导致法律行为无效,因为这必须根据各个法律条款的意义及目的,最终解释确定。由此可见,这里存在的法律逻辑是违反了某一强制性规范且若让其有效则有违该强制性规定的目的,故必须使其无效。而不是我国司法实践中认为的那样,因违反强制性效力性规定而无效。换言之,德国法是结合规范目的及法律行为综合判断法律行为效力,而我国现行法是先判定某一规定属于强制性效力性规定,然后因为某一法律行为违反,故无效。

关于违反禁止性法律的后果,只有当该条款未作出其他规定时,该法律行为才因违反禁止性规定而无效。于此需要注意如下两点:第一,有些禁止性法律反对的只是法律行为被缔结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而并不希望阻碍法律行为的效果。因此违反此类禁止性规定,并不会导致法律行为无效。第二,其他禁止性规定因反对法律行为内容,故禁止其发生效力,即违反此类内容禁止的法律行为通常是无效的。但也存在两个例外:(1)如果禁止性法律只反对法律行为中一方的行为,则要特别审查该法律行为应当无效还是考虑到无过错方的利益而使之有效。比如被欺诈而缔结的购买赃物的合同。如果使之无效,则对善意的被欺诈人似乎不利。(2)若禁止性法律规定所针对的是合同的内容,违反法律规定原则上无效,但为履行该无效负担行为所实施的处分行为是有效的,因为处分行为价值中立,原则上并不存在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情形,但也存在例外。若禁止性法律规定既否定了负担行为内容又不允许商品的移转,那么不仅负担行为无效,处分行为同样无效。

就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负担行为无效角度看,除负担行为无效外,为缔结被禁止的负担行为而授予的意定代理权的行为同样无效。

鉴于禁止性规定文义限制,某一法律行为虽未违反禁止性规定的形式要求,但所实现的法律效果却被该禁止性规定所禁止,为实现禁止性规定之立法目的,应当使该法律行为无效。这就是典型的规避行为。换言之,不管规避行为采取何种方式实现法律禁止的目的,即使这种方式并不违反禁止性规定,但只要目的违反就要无效。于此这就意味着禁止性法律规定必须超出其文义适用于按照法律所包含的价值而应适用的情况。比如,根据法律规定,甲不得购买经济适用房,然后甲授意符合条件的乙前往购买,然后赠与给甲。虽然甲没有直接购买经济适用房,但却获得经济适用房的所有权,故应当使该赠与行为无效。

就第2款而言,吸收了《民法通则》第58条第5项以及《合同法》第52条第4项的内容,确定了“公序良俗”作为判断法律行为效力的判断标准。

于此需要掌握的是:

1.公序良俗是一个需要进行价值填补的概念,应根据普通人的价值观念进行判断,经过德国司法实践的发展来看,违反善良风俗的常见类型如下:(1)目标在于实施被普遍否定的行为;(2)过分的束缚性合同;(3)过分利用垄断地位可能违反善良风俗;(4)给某一债权人提供过分的担保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的;(5)违反婚姻家庭法规;(6)暴利行为(采用卑鄙的手段致使给付与对待给付之间严重不对称)。

2.无效的前提需要违反善良风俗。从主观方面看,行为人必须知悉违反善良风俗的事实情,但不以其认为违反善良风俗为必要;就合同而言,原则上需要双方当事人的行为都违反善良风俗。否则如果只有一方违反善良风俗,那么若让合同无效,对正当的当事人而言就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违反公序良俗正好体现在向行为相对方实施的行为中,那么例外情况下单方面违反风俗即已足够。

3.判断违反善良风俗的时间,这要区分法律行为缔结时间与法律效果发生时间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以缔结法律行为时为准,故即使善良风俗嗣后发生变化,也不影响法律行为效力。但如果不一致,则以发生效果的时间为准,毕竟违反善良风俗的目的并非在于惩罚卑鄙的道德观念,而是阻止应被否定的法律后果,因此当事实发生变更时,产生法律后果的时间同样重要。比如,为报答与自己通奸的情人,被继承人在遗嘱中将其作为唯一继承人。这一遗嘱显然违反了公序良俗要求。但若之后两人结婚,则被继承人死亡时,该遗嘱就不能被视为违反公序良俗。

就违反善良风俗的法律效果看,第一,法律行为无效,合同请求权不成立。与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一样,原则上无效的只是负担行为,而不包括处分行为;但若违反善良风俗恰好存在于对财产归属的变更中,则该处分行为无效。比如,为了担保债权人债权,债务人将其所有责任财产均转让给债权人作为担保,这对债务人的其他债权人产生重大不利,属于违反善良风俗的行为,应当无效。

第二,根据《德国民法典》第826条规定,受到悖俗行为侵害且不可归责者可对加害人主张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但我国现行法虽然没有《德国民法典》第826条之规定,但《民法总则》第157条第2句规定“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由此可见,这里的责任最起码可包括如下两种类型:缔约过失责任和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6. 如何理解民法总则153条的规定

您好,《民法总则》第153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对于民法总则中备受关注的法律行为,因为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153条中没有再出现最高法院颁布的《合同法司法解释》(二)中出现的管理性强制规定与效力性强制规定的二分法。在理解和适用《民法总则》第153条“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时,可以援用最高法院司法解释所引入的二分法,以指示法官在做出法律行为是否因为违法而无效时,要判定所违反的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究竟是管理性的强制规定,还是效力性强制规定。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7. 如何理解民法总则153条

《民法总则》第153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对于民法总则中备受关注的法律行为,因为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153条中没有再出现最高法院颁布的《合同法司法解释》(二)中出现的管理性强制规定与效力性强制规定的二分法。在理解和适用《民法总则》第153条“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时,可以援用最高法院司法解释所引入的二分法,以指示法官在做出法律行为是否因为违法而无效时,要判定所违反的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究竟是管理性的强制规定,还是效力性强制规定。

阅读全文

与证券法153条解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东北证券席位号 浏览:421
平安银行理财岗位 浏览:910
公司理财的目标是什么 浏览:473
银行账户理财是什么意思 浏览:727
怎么开通帐户贵金属业务 浏览:71
融资固定年限 浏览:6
理财通的四个货币基金 浏览:740
上海银行接收外汇 浏览:997
仁智股份后市怎么走 浏览:726
上市公司子公司创业板上市 浏览:276
香港海外汇款要手续费 浏览:558
天马股份介绍 浏览:114
张凡股票 浏览:527
黄金交易所的英文缩写 浏览:844
济源钢铁是上市公司 浏览:965
捷众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官网 浏览:207
三国志10交易所哪里有 浏览:713
支付宝上的理财产品可靠 浏览:166
vsto外汇 浏览:673
大数据融资模式 浏览: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