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证券市场生存发展的原因(1)
宏观上看,证券市场本身并不产生利润.
发行新股每年要拿走几百亿,印花税和券商佣金几百亿
千万个股民勤奋投资,持续亏损,才能支撑股票市场的生存和发展
亏损持续性的简单原因,就是绝大多数股民在投机市场进行投资
证券市场生存发展的原因(2)
要做到从投机着手并不容易,有些人永远做不到.我们自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都是投资性的教育;所看到,熟悉和从事的都是投资性的活动,无形中都养成了投资性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绝大多数人在股市这个投机市场中进行投资,显然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南辕北辙,越努力越麻烦;有些人虽然也明白应该投机,但冥冥中还是按照投资观念和投资价值标准进行选股,最终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这就是大多数股民亏损的根本原因!也是股市得以生存发展下去的根本保证.
中国证券市场正在从无序走向有序
早期,股票很少,供不应求,主要观念单一
中国证券市场正在从为国企服务回归到为投资者服务的本位.优质资产逐步上市,劣质资产逐步淘汰
中国证券市场短短的十多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路,造成了阶段性阔容过度
机构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局部热点,个股行情是成熟证券市场的本来面目.
在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结果
从总体上看,股票均价只能向下漂移,回归.
个股股价要逆势向上,大多时候只有靠规模资金的刻意运作.
由于规模资金的价值取向非常多元化,且阶段性转化也很快,再加上他们短中长线行为没有特征可以辨得清.
我们不得不投机.
成熟证券市场决定股票的因素
机构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不但广大股民的投资取向多元化,实际上各种主力资金的投资取向更加多元化――因为它们担当着创造,更新,培育和转换投资取向的使命.正因这种使命才让股市变幻万千,生机勃勃,魅力无限,让人魂牵梦萦.它们炒业绩,成长,题材,概念,地域,行业,政策,股评,消息,权威,前景,名气,虚无……,有形的炒,无形的炒;有眼的炒,没眼的炒;好当坏炒,坏当好炒;明朗的炒,朦胧的更炒;总之,无所不炒――归根到底是炒丰富,大胆,新颖的想象力.
证券投机价值取向有如时装流行色
可以说几乎完全相同!时装有很多颜色,每年都流行不同的颜色和款式.流行黑色时,并不是黑色真的就很好看,也不是其它颜色就没人穿,只不过黑色在这个时期主导时尚流行,穿的多罢了!其它也然.颜色和款式,无所谓好坏!
成熟股市股票的价格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不同时期,不同的因素起着决定股价的主导作用.流行炒业绩,则业绩起到主导作用.流行炒成长,则成长起到主导作用.流行炒重组,则重组起到主导作用.一定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才能总有斩获.
投机是投资的终极境界
正如索罗斯言,"我们对股市的所有看法都有缺陷和扭曲."证券蔑视经济学所有理性的逻辑分析和模式化的规律.
投机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的是超人的直觉和悟性.过多的理性,只会束缚自己的想象力,抑制自己参与局部热点炒作的激情和斗志.
投机手法
对于科学确定的趋势或行为,只要认为有可能要涨,介入.介入后,涨了,判断对了,就持有.跌了,只要在正常的范围,忍耐持有;非正常的范围,就坚决付出代价割肉出局.这就是:"强者恒强,看短做长,着手于短线投机,争取做到中长线到投资,顺势而为,高效益,高效率的使用资金."
简单的最可靠
对于普通股民,技术面给以他的信息,绝对比研究基本面更直接,更重要,更可靠,更有实战意义!
"技术面与基本面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无缘无故上涨的股票,也没有无缘无故下跌的股票.公司未来的可能出现的基本面变化,决定股票现阶段的价格,客观记录股价变化的技术图表,包含了一切已知和未知的合理性."
强势股,弱势股
强势股的涨是"真涨",强势股的跌是"假跌",强势股的涨是为了涨,跌也是为了涨.
弱势股的跌是"真跌",弱势股的涨是"假涨",弱势股的跌是为了跌,涨也是为了跌.
多量,空量
只要短线量在走平且向上的中线量上方,就为"多量";
只要短线量在中线量下方,就为"空量".
多量是股票要涨,会涨,可能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之一.
投机,艺无止境
不要歧视投机!不要拒绝投机!
投机需要更高的智慧!
㈡ 中国目前的证券市场的状况
洋人的市场 从21号的暴涨到22号仅一天的时间暴跌 对比外市 现在a股是跟跌不跟涨 交易完全就是斗地主 散户生存很难 而中国有没有拯救股市的政策 短期状况不良 只有等啦………………
㈢ 2014年通过的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这一科目,现在成绩还有效吗
一般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成绩是长期有效的,所以您之前考过的科目是有效的,下次只报考另外一科就可以了,2017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信息http://www.sinobalanceol.com/front/zhengQuan
㈣ 如何分析证券市场走势
数据显示,2013年1-10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70.26亿美元,同比增长5.77%,连续9个月保持增长。10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4.16亿美元,同比增长1.24%(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
2013年1-10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18184家,同比下降9.1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70.26亿美元,同比增长5.77%,连续9个月保持增长。10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4.16亿美元,同比增长1.24%(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1-10月全国吸收外资有以下特点:
一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1-10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8.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3%,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51.34%。电气机械修理业、娱乐服务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21.48%和222.27%。农、林、牧、渔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25亿美元,同比下降2.61%,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1.47%。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82.92亿美元,同比下降5.25%,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39.47%;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水产品加工、建筑陶瓷制品制造增长较快,分别增长83.77%、67.35%和21.39%。
二是亚洲十国/地区、欧盟、美国对华投资保持较快增长。1-10月,亚洲十国/地区(香港、澳门、台湾省、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和韩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836.3亿美元,同比增长7.18%;其中香港对内地投资6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0.49%;日本对华投资64.63亿美元,同比增长6.31%;韩国对华投资26.01亿美元,同比增长3.41%;泰国对华投资4.78亿美元,同比增长489.46%。美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30.39亿美元,同比增长12.41%。欧盟28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64.02亿美元,同比增长22.26%;其中德国对华投资19.13亿美元,同比增长49.6%;荷兰对华投资11.83亿美元,同比增长17.13%。
三是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长较快。1-10月,我国东部地
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14.1亿美元,同比增长6.0%;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5.5亿美元,同比增长9.9%;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0.7亿美元,同比下降1.1%。1-10月,在全国吸收外资总量中,东、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83.9%、8.8%和7.3%。
更多关于证券的行业分析以及趋势走势你可以去网络搜索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3版中国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3-2017年 中国证券经营机构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满意的话采纳下 谢谢了
㈤ 2014年中国的经济形势
错错错错错错错!!!!!!2010年一定会出现资产泡沫、经济停滞、通货膨胀!!!2010年中国面临的是2009年出现的二元经济的错误所引发的社会资金转换,所谓的cpi都是不准的gdp更不准,如果按照那样的计算中国早就超越美国了,cpi实体计算是世界最低的,低于非洲!中国的现有发展不容乐观!如果你还认为会发展好的话,那么2010年你会吃亏!如果不按我说的去发展我会把生命都给你!!!
㈥ 回顾2014年中信证券股价走势
2014年股市个股八宗“最”
记者张厚培
即将过去的2014年,A股市场终于在历经沧桑后摆脱了熊霸地球的囧境,不过个股依然是悲喜交集。这一年,市场迎来了史无前例24连续个涨停;这一年,A股市场爆出了罕见的“冷水团”事件……在此,本报记者特地盘点2014年A股上市公司的八宗“最”,以飨读者。
NO1、最“吸金”:中信证券[1.06% 资金 研报](600030)
成交金额最大: 8320.25亿元
自10月28日开始大涨以来,券商股持续受到了市场的追捧,近日虽然有所回落,但在交易日的券商股目前平均涨幅仍有约1.2倍。这期间,作为行业龙头的中信证券受到了资金的热捧;12月17日,公司的成交金额达到了破纪录的390.51亿元。而据统计,年初以来中信证券的成交金额累计达到了8320.25亿元,是两市个股中最吸金的。
此外,中信证券日均成交额34.52亿元,也是大幅领先其他个股。分析认为,资本市场在经济转型发展、新一轮改革中将被委以重任,券商迎来发展大机遇。券商在业务上对实体经济依赖性以及收入增长确定性都在增强,ROE将进入上升通道。中信证券作为行业龙头,自然更容易获大资金的追捧。
机构研报称,2012年以来中信证券以快速加杠杆作为提升ROE的重要手段,不断多渠道融资,全方位支持创新业务发展。依托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等方面明显优势,公司创新业务稳居行业首位,信用业务增速不断超预期,前景看好。
㈦ 2014年政策市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1、IPO财务核查
2012年8月份以来,A股IPO实质上暂停了,一大批已经过会的企业无法挂牌上市,报会的企业无处审核。
2013年1月8日,证监会在京召开IPO在审企业2012年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宣布将成立不少于15个小组、约百人的核查队伍,对882家在审的IPO企业进行财务核查。
随后,一批批企业因为业绩变脸、财务问题等原因或自行撤掉上市材料,或被“终止审核”。截至目前,IPO“堰塞湖”已经降至约700家。
2、证监会新闻发布会制度
2013年3月底,证监会宣布建立定期新闻发布制度。随后,每周五收市后,证监会就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内容主要是证监会发布重要事项,以及对监管查处情况进行通报。
3、分道审核开启
2013年10月8日开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分道制审核启动,重组审核将采取“快速、正常、审慎”三类审核办法,一方面加快优秀项目的审核速度,另一方面对问题项目加大监管。
4、新股发行改革
11月30日,管理层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市场期待已久的新股改革方案出炉。在该《意见》中,包括推进股票发行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过渡、强化中介机构职责、改革新股配售方式以及强化监管执法的力度等大大颠覆市场的预期。12月13日,《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出台,改革措施包括取消行政限价手段、引入主承销商自主配售机制、提高网下配售比例、明确市值配售办法等。
5、借壳上市参照IPO
11月30日,管理层发布《借壳上市审核严格执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标准》,其中两大内容——借壳上市条件与IPO标准等同和创业板不允许借壳上市内容引发市场关注。
6、优先股试点
11月30日,《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12月13日《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发布。
7、中国版401K“减税”
2013年12月6日,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政策。企业年金被称为中国版的“401K计划”,这对资本市场构成重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