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资治通鉴 周纪 翻译
原文 初,洛阳人苏秦说秦王以兼天下之术,秦王不用其言。苏秦乃去,说燕文公曰:“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公从之,资苏秦车马,以说赵肃侯曰:“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秦之所害亦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中于赵矣。臣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夫衡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秦成则其身富荣,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是以衡人日夜务以秦权恐诸侯,以求割地。故愿大王熟计之也!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为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结盟,约曰:‘秦攻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或桡秦,或救之。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诸侯从亲以摈秦,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肃侯大说,厚待苏秦,尊宠赐赉之,以约于诸侯。
译文 当初,洛阳人苏秦向秦王进献兼并天下的计划,秦王却不采纳,苏秦于是离去,又游说燕文公道:“燕国之所以不遭受侵犯和掠夺,是因为南面有赵国做挡箭牌。秦国要想攻打燕国,必须远涉千里之外,而赵国要攻打燕国,只需行军百里以内。现在您不担忧眼前的灾患,反倒顾虑千里之外,办事情没有比这更错的了。我希望大王您能与赵国结为亲密友邦,两国一体,则燕国可以无忧无虑了。”
燕文公听从苏秦的劝告,资助他车马,让他去游说赵肃侯。苏秦对赵肃侯说道:“当今之时,崤山以东的国家以赵国最强,秦国的心腹之患也是赵国,然而秦国始终不敢起兵攻赵,就是怕韩国、魏国在背后算计。秦国要是攻打韩、魏两国,没有名山大川阻挡,只要吞并一些土地,很快就兵临国都。韩国、魏国不能抵挡秦国,必定会俯首称臣;秦国没有韩国、魏国的牵制,就立即把战祸蔓延到赵国头上。让我根据天下的地图来分析一下,各国的土地面积是秦国的五倍,估计各国的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结成一气,向西进攻秦国,一定可以攻破。现在主张结好秦国的人都想割各国的土地去献给秦国,秦国成就霸业他们可以获得个人荣华富贵,而各国遭受秦国的践踏,他们却毫无分忧之感。所以这些人日日夜夜总是用秦国的威势来恐吓各国,以使各国割地。我劝大王好好地想一想!为大王着想,不如联合韩、魏、齐、楚、燕、赵各国为友邦,抵抗秦国,让各国派出大将、国相在洹水举行会议,互换人质,结成同盟,共同宣誓:‘如果秦国攻打某一国,其他五国都要派出精兵,或者进行牵制,或者进行救援。哪一国不遵守盟约,其他五国就一起讨伐它!’各国结成盟邦来对抗秦国,秦国就再也不敢派兵出函谷关来侵害崤山以东各国了。”赵肃侯听罢大喜,将苏秦奉为上宾,赏赐丰厚,让他去约会各国。
原文 于是苏秦说韩宣惠王曰:“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以韩卒之勇,被坚甲,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求无已,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从其言。
译文 于是苏秦又劝说韩宣惠王:“韩国方圆九百多里,有几十万甲士,天下的强弓、劲弩、利剑都产于韩国。韩国士兵双脚踏弩射箭,能连续百发以上。用这样勇猛的士兵,披上坚固的盔甲,张起强劲的弓弩,手持锋利宝剑,一个顶百个也不在话下。大王若是屈服秦国,秦国必定索要宜阳、成皋两城,现在满足了它,明年还会要割别的地。再给它已无地可给,不给又白费了以前的讨好,要蒙受后祸。况且大王的地有限而秦国的贪欲无止,以有限的地来迎合无穷的贪求,这正是自找苦吃,没打一仗就丢了土地。俗话说得好:‘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大王您这样贤明,拥有韩国的强兵,而落个尾从的名声,那时我也背地里要为您害羞了!”韩王听从了苏秦的劝说
❷ 资治通鉴周纪五翻译
齐国、楚国去解救赵国。赵国粮食匮乏,向齐国借粮,齐王不同意。周先生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屏障。就像牙齿和嘴唇的关系,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就会祸及齐国、楚国。况且援救赵国,表明我国非常仁义,打退秦国军队,能使我们扬名诸侯。不为了这个而吝惜粮食,这是作为治理国家的人的过失。”
❸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哪个国家才是正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是以曹魏为正统的,这个也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的,三国时期都以汉为正统,刘备蜀汉是大汉的延续,视曹魏为乱臣贼子;而宋朝原本也非正统,是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天下的,曹魏与北宋开国本质在政治立场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
可以看出,司马光对中国正统王朝的定义是这样的:
1、汉族王朝统一中国时,正统毋庸置疑;
2、多个汉族王朝并存时,较大的一个为正统;
(3)周纪交易所哪个国家的扩展阅读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
帝后死称“崩”,王公死称“薨”。天子近出称“还宫”,远出称“还京”,列国诸侯远出称“还某郡”。
❹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哪个国家是正统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
可以看出,司马光对中国正统王朝的定义是这样的:
1、汉族王朝统一中国时,正统毋庸置疑;
2、多个汉族王朝并存时,较大的一个为正统;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
1.《周纪》,五卷。
2.《秦纪》,三卷。
3.《汉纪》,六十卷。
4.《魏纪》,十卷。
5.《晋纪》,四十卷。
6.《宋纪》,十六卷。
7.《齐纪》,十卷。
8.《梁纪》,二十二卷。
9.《陈纪》,十卷。
10.《隋纪》,八卷。
11.《唐纪》,八十一卷。
12.《后梁纪》,六卷。
13.《后唐纪》,八卷。
14.《后晋纪》,六卷。
15.《后汉纪》,九卷。
16.《后周纪》,五卷。
❺ 用:"所'字组词
所部 suǒbù
[troops under one’s command] 所统率的部队
2. 所长 suǒzhǎng
[what one is good at; one’s strong point] 一个人所擅长之处,一个人的优势所在
我们要善于用人之所长
3. 所到之处 suǒdàozhīchù
[go wherever] 所去的任何地方
他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
4. 所得 suǒdé
[gain;earning;income] 指所获得的东西
所得无几
5. 所得税 suǒdéshuì
[income tax] 国家向企业或个人征收的以各种收入的总和为基数的一种税
6. 所费不资 suǒfèi-bùzī
[the cost is no small amount;incur a great expense] 不资:资财无法计算靡费资财无数
壬申,御史台臣言:“廉访司莅军,非世祖旧制,贾胡鬻宝,西僧修佛事,所费不资,於国无益,并宜除罢。——《元史·泰定帝纪一》
7. 所及 suǒjí
[within capability] 不超出能力或力量的范围
8. 所见所闻 suǒjiàn-suǒwén
[what one sees and hears] 所看到和听到的
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宋· 王安石《明州慈溪县学记》
9. 所属 suǒshǔ
[what is subordinated to one or under one's command] 统属或隶属的
命令所属部队立即出发
参加高考的同学请向所属学校索取招生简章
10. 所图不轨 suǒtú-bùguǐ
[hatch a sinister plot] 谓图谋做不合法或不正当的坏事
11. 所谓 suǒwèi
(1) [what is called]∶所说的
它就是几十年人们绞尽脑汁找寻的所谓“死光”。——《奇特的激光》
(2) [so-called]∶某人所说的,包含不承认的意思
现代资产阶级所谓民主、自由已经成为对这些尊贵字眼的讽刺。
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一件小事》
12. 所向风靡 suǒxiàng-fēngmǐ
[(of troops) carry all before one; sweep away all obstacles] 比喻畏惧强敌,闻风溃败。犹言所向披靡
13. 所向披靡 suǒxiàng-pīmǐ
[(of troops) carry all before one; sweep away all obstacles] 比喻力量所达到之处,敌人望风溃散或一切障碍皆被清除
14. 所向无敌 suǒxiàng-wúdí
[be invincible; be irrestible; break all enemy resistance] 力量所达到的地方,没有任何力量可与之匹敌。形容无往而不胜
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诸葛亮《心书》
15. 所以 suǒyǐ
(1) [so;therefore]∶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因为刻苦训练,所以成绩提高很快
(2) [should be;have to]∶指实在的情由或适当举动
忘乎所以
(3) [use]∶所用;用来
夫仁义辨智,非所以持国也
(4) [reason;origin]∶原因;缘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6. 所有 suǒyǒu
(1) [own; possess]∶占有,有支配权
这些都归你所有
(2) [all things]∶占有的东西
尽其所有
(3) [all]∶全部,一点也不剩下
贡献我所有的力量
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阿Q正传》
17. 所有权 suǒyǒuquán
(1) [proprietary rights]∶对有形或无形财产专有的法定权利
(2) [title]∶构成合法所有权的一切因素,在习惯法中分为占有、占有权和财产权
(3) [right of ownership]∶不管实际占有、而根据对财产的所有的权利
(4) [property]∶唯一拥有、享用和使用某物的绝对权利;有价优惠权或股权,主要为财源或财产组成部分
18. 所有制 suǒyǒuzhì
[proprietorship;ownership] 生产资料占有的形式,它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分配、交换的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与不同生产力水平相应的所有制形式
19. 所有主 suǒyǒuzhǔ
[proprietor;owner;holder] 对某物无论是否占有都有法定权利或专有权利的人
商店的主人
20. 所在 suǒzài
(1) [place;location]
(2) 处所;地方
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的图画。——《风景谈》
(3) 指存在的地方,强调不在别处
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明· 顾炎武《复庵记》
(4) [everywhere]∶到处;处处
所在多有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宋· 苏轼《石钟山记》
21. 所在地 suǒzàidì
(1) [site]∶某人或某物所在的地方或大致的地点
很久以来就决心要去发现金矿的所在地
(2) [seat]∶公司企业或商业机构依法注册经营业务或设立办事机构的主要地方
22. 所知 suǒzhī
(1) [knowledge]∶已掌握的知识
所知不多
(2) [acquaintance]∶指相识的人
他所知的只是有限的几个人
23. 所致 suǒzhì
[be caused by; be the result of] 由于某种原因而造成的
这次事故是由于疏忽所致
24. 所作所为 suǒzuò-suǒwéi
❻ 资治通鉴讲的是什么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3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