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股票中的云概念是指的什么
你是指云计算机概念吧
云计算是一种能够方便、按需从网络访问共享的可配置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程序和服务)池的模型,且只需最少的管理或服务提供方交互即可快速供应和发布该模型。
中国将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 一、云计算的江湖地位:
云计算是IT产业的第三次变革,将会对IT产业产生深远影响,云计算可能会彻底改变IT产业格局,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
二、马云的赚钱新经-阿里云
1、新浪科技讯 9月10日晚间消息,阿里巴巴今天晚上在其成立十周年晚会上宣布,将会成立一家从事云计算业务的新公司“阿里云”。阿里巴巴集团公关部向新浪科技表示,目前没有更多关于这家公司的信息可以提供。根据网友此前爆料,阿里巴巴已注册了alibabalabs.com的域名,同时,访问该域名时显示阿里巴巴云计算的字样。而目前,该域名已经无法访问。去年12月30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子公司阿里软件宣布,将筹建多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首个云计算中心将在2009年初落户江苏南京,首期投资额将达上亿元人民币,并将在未来几年内追加投资。
2、一向对商业模式很敏锐的马云为何切入云计算商业模式呢?
3、先看看亚马逊的成功案例吧:2006年初,亚马逊成立网络服务部门(AWS),这是一个为各类企业提供云计算基础架构网络服务的平台,用户、包括软件开发者与企业,都可以通过AWS获得存储、带宽、CPU资源,同时还能获得其他IT服务。AWS的成立是亚马逊云计算业务发展的一大步。收费的服务包括存储服务器、带宽、CPU资源以及AWS月租费。AWS月租费与电话月租费类似,存储服务器、带宽按容量收费,CPU根据时长(小时)运算量收费。同时,针对每个公司的不同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亚马逊把云计算做成一个大生意没有花太长的时间。不到两年时间,亚马逊上的注册开发人员达44万人,他们都是按“pay as you go”法则为AWS付费的开发人员,当然,还有为数众多的企业级用户。08年12月,根据第三方统计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亚马逊与云计算相关的业务收入已达1亿美元。亚马逊的云计算产品价格便宜(当然利润丰厚),吸引了大批中小企业,甚至《纽约时报》、红帽、晟碟等大型公司。亚马逊提供每1G的存储收费15美分,服务器的租用则是每小时10美分。据称其“云”中的每台计算机投资仅为300美元,假设电力消耗也是300美元,而按此收费标准,在一年不间断的情况下其收益为876美元,利润率约为45%—高于其销售书籍的毛利。云计算是亚马逊目前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
4、云计算概念方兴未艾,战场上硝烟已起。其中不乏Google、亚马逊、IBM与微软、Sun公司这样的信息巨头。云计算被视为将用户从桌面推向互联网的一步关键棋,在新旧规则交替的紧要关头,谁赢得了战场,谁就赢得了规则的制定权。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 Amazon、IBM、微软、Yahoo等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企业私有云一般拥有数百上千台服务器。“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5、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这朵云非常绚丽,抢滩布局攻占国内云计算市场,是马云迫切想进入的一个全新领域。去年年底,亚马逊云计算部门高级经理曾来华向中国市场推广云计算,但AWS的IT基础设施在美国,中国的开发人员、个人或是企业用户通过AWS获取服务时速度很慢,要在中国大规模推广,要在中国本地建立AWS的IT基础设施。这个云计算领域,在中国仅仅是在开始,但未来的爆炸式前景,不可限量。这次的国内市场争夺,马云再一次想到,并走在行业的前面。
三、云计算受益股:
云计算,对存储的需求量非常大,硬盘制造股有商机,对应股:000021长城开发
服务器少不了,对应股:000977浪潮信息
CPU制造股:对应600770综艺股份
㈡ 李嘉诚的个人资料
[编辑本段]一.李嘉诚简介
李嘉诚,男,汉族。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广东潮州市北门街面线巷五号的祖家(今属潮州市湘桥区)
星座:狮子座
生肖:龙
绰号:幼时校友叫他“李大头”
1. 家庭情况
父亲李云经,母亲庄碧琴
弟弟李嘉昭,已故,妹妹李素华
已婚,妻子庄月明,跟李嘉诚诞下两子:长子李泽钜,已婚,妻子王富信,诞下一女李燕宁;幼子李泽楷
2.人生经历
⊕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
⊕1932年,9月进入北门街观海寺小学读书
⊕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投靠亲戚。年底进入香港的中学读初中。
⊕1943年,父亲李云经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李嘉诚当时为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工作虽然繁忙,失学的李嘉诚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
⊕1948年,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的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
⊕1950年,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在筲箕湾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58年,李嘉诚在北角购入一幅地皮,兴建一幢12层高厂厦,正式介入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
⊕1963年,与庄月明女士结婚。
⊕1964年,8月长子李泽钜出生。
⊕1966年,10月次子李泽楷出生。
⊕1967年,左派暴动,地价暴跌,李氏以低价购入大批土地储备。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8年,与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会面。
⊕1979年,“长江实业”宣布与汇丰银行达成协议,斥资6.2亿元,从汇丰集团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22.4%的股权,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4年,“长江实业”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
⊕1986年,进军加拿大,购入赫斯基石油逾半数权益。
⊕1987年,联同2名华资大亨李兆基及郑裕彤,成功夺得温哥华86年世界专览会旧址的发展权。
⊕1990年,夫人庄月明女士逝世。
⊕1994年,所管理的企业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
⊕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1999年,长江实业集团除税后盈利达1,850亿港元。
⊕2000年,长江实业集团总市值约为8,120亿港元。
3.历年得奖纪录
⊕ 1981年,获委任为太平绅士
⊕1981年,获选为“香港风云人物”
⊕1986年,2月6日香港《信报》排出香港十大财团,长实系四家上市公司市值达三百四十三亿港元,名列榜首
⊕1986年,3月25日香港大学授予李嘉诚名誉法学博士
⊕1986年,被比利时国王封为勋爵
⊕1989年,1月1日获英女皇颁发的CBE勋衔
⊕1989年,6月获加拿大卡加里大学授予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90年,12月15日港督卫弈信向李嘉诚颁发“商业成就奖”
⊕1992年,4月28日北京大学授予李嘉诚名誉博士称号
⊕1994年,被评选为1993年度香港商界“风云人物”
⊕1994年,11月22日获《亚洲周刊》颁发的首届“企业家成就奖”
⊕1995年,12月1日被(香港)“国际潮团联谊会”推举为大会名誉主席
⊕1996年,第三期《资本》杂志公布香港华人富豪榜,长实系三间上市公司市值3,250亿港元,占全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3.7%,居华人财团榜首;个人资产600亿港元,并列全港华人富豪第2名
⊕1999年,《福布斯》(Forbes)世界富豪排名榜中位列第十,是亚洲首富
⊕1999年,4月被英国《泰晤时报》选为千禧年企业家年奖大奖
⊕1999年,5月被英文版的《亚洲周刊》,评选为亚洲区五十位最具权力人物之一
⊕1999年,获英国剑桥大学荣誉法学博士
①1995年-1997年出任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
②1992年被聘为港事顾问
③1985年出任基本法起草委员
④1979年与霍英东等人出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董事
4.公益事业
2008.5.12四川大地震
十九日,李嘉诚致函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主任高祀仁,再以李嘉诚基金会、长江集团、和记黄埔集团的名义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用于为灾区学生设立特别教育基金。
加上此前李嘉诚教育基金捐出的三千万元人民币,李嘉诚捐款已达一亿三千万元人民币。 李嘉诚在信件中称,自四川省发生重大震灾以来,本人每日密切关注灾情发展,并于灾后立即以基金名义认捐三千万元人民币(未计集团名下其他公司之捐款),冀能尽一分之力。从过去一个星期以来报道所见,灾区同胞情况之惨重,感同身受,不禁怆然。现再以基金会名义捐款四千万元、长江集团及和记黄埔集团各三千万元,合共一亿元人民币,捐款将获教育部配套,用于为区内受灾学生(包括大、中、小学)设立特别教育基金,使获得资助生活费及学费以作日后继续升学之用。
㈢ 李嘉诚\是什麼首富
李嘉诚
香港首富李嘉诚,1928年7月19日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因为父亲去世早
,14岁的李嘉诚便被迫辍学,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最初是在舅父的钟表公司里当学
徒,后来又做推销员,在生活的磨砺下成熟起来。1950年他筹集五万港币创办了长江塑
胶厂,以生产塑料花打开了市场,被誉为"塑胶花大王"。60年代他转向投资房地产业,
凭借他出色的经营和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产发展商和物业拥有者。他所
经营的房地产、金融、酒店、石油、电力等产业遍及世界五大洲。根据《澳洲人报》的
最新调查估计,香港首富李嘉诚及其家族的身家约有110亿美元(即约港币780亿元),在
亚洲十大首富中位列第4,较去年跃升2级,而其财富只仅次于日本孙正义、文莱苏丹及
印度阿吉姆。
一、辛酸的童年
李嘉诚的祖先原为中原人士,因灾荒而南迁至福建莆田。后又因战火连绵不断而由
世祖李明山带领全家迁至粤东潮州府海阳县,定居于潮州城内北门面线巷。从此李氏家
庭同大批因战乱而南迁的中原人一起成了潮州各部落、各家族中的一支。李氏家庭可以
说是书香世家。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曾经是清朝每12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一
时传为佳话。李氏祖居门前用于插贡旗的碑座,就是历史的见证。因其家族人士治学风
气甚浓,知书识礼,学问渊博,在乡村之中颇有名望,颇受村民尊重,故地位极高。
大凡有志之人,无论年长年幼,只要心里一旦有了宏大的目标,就会有永不枯竭的动
力和永不气馁的行动。所以李嘉诚一有时间就躲在小书房里,如痴如醉地看书,海阔天
空地去考虑问题。即使有很多书他不能看懂或似懂非懂,但他仍能凭他的天赋和聪颖努
力去领悟。在书房的小小天地里,李嘉诚常常做着状元及第、衣锦还乡的好梦,他对那
些精忠报国的有识之士敬佩不已。
然而美丽与祥和却是暂时的。
1939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践踏这片宁静的土地。整日整夜,日本的飞机
对潮州地区狂轰滥炸,宁和而美丽的潮州城成了一片废墟。李氏一家冒着随时可能被杀
的危险,躲着不时而来的流弹,爬过一道道封锁线,步行十几天,一路风餐露宿,历尽
千辛万苦,辗转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庄静庵的家里。
祸不单行,这时候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身为长子的李嘉
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地温习功课。他知道父亲是给累病的,因此,他希望通过自
己的努力学习,以取得好成绩,让生病的父亲能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为了给父亲治病,李嘉诚一家的生活过得相当清贫。两顿稀粥,再加上母亲去集贸
市场收集的菜叶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嘉诚的父亲身上,希
望他能尽快把病养好,让全家能度过这一难关。父亲没能熬过那年冬天,还是撒手归西
了。作为长子,李嘉诚从此不得不眼含热泪,无奈地结束他的学业出来打工,以维持一
家人的生活。父亲死后,14岁的李嘉诚被迫离开了心爱的学校用他还很稚嫩的肩膀,毅
然挑起赡养慈母、抚育弟妹的重担。
李嘉诚先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李嘉诚到这里之后,
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每天总是一个到达公司和最后一个离开
公司。
辛苦而困难的3年过去了,当年那个14岁的少年已经长成精瘦但结实、英气十足的小
伙子了。17岁的李嘉诚在一家五金制造厂以及塑胶带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开始了香港人
称之为"行街仔"的推销生涯。
当今世界很多杰出的企业家都从事过推销工作。推销是一门十分复杂而且不容易学
会的工作。李嘉诚酷爱读书。每天白天工作之后,晚上他还要买些旧书来自学,学完的
旧书再拿到旧书店去卖,再用卖掉的钱买"新"的旧书。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很
多钱。最初,李嘉诚向客户推销产品之前,心情总是十分紧张。于是他就在出门前或者
路上把要说的话想好,反复练习,从而成功地克服了紧张的心理。渐渐地,李嘉诚发现
自己不仅推销有术,而且大有潜力。他那与生俱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十分适合于做
推销员。他总是能凭着直觉看出客户是什么类型的人物,并且能马上了解客户的心理和
性格,从而定好相应的推销策略。
李嘉诚认为,在从事推销工作的时候,必须充满自信,而且要熟悉所推销的产品,
尽最大努力,设法让客户感到你的产品是廉价而且优秀的。很快,李嘉诚成了全公司的
佼佼者。但李嘉诚从来不喜欢高谈阔论,他认为从事推销工作,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勤
劳,二是创新。由于出色的推销成绩,李嘉诚18岁就做了部门经理,两年后又被提升为
这家塑胶带制造公司的总经理。
走南闯北的推销生涯,不仅初步形成了李嘉诚的商业头脑,丰富了他的商业知识,
而且也使李嘉诚结识了很多好朋友,教会了他各种各样的社会知识。同时,在推销过程
中,也使他学会了宽厚待人、诚实处世的做人哲学,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
二、塑胶花大王
李嘉诚经过几年生活磨砺之后,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
一定的成功,便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
毕竟是董事长的,失败的最终承担者也只有董事长本人。企业的成败都与李嘉诚的关系
不大,这使十分渴望向社会证明自身价值的李嘉诚下定决心要自立门户。因此无论老板
怎样赏识,再三挽留,他都决意要离开,他要用自己平日点滴的积蓄从零开始,自己来
亲自创业。
1950年夏天,说干就干的李嘉诚以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向亲友筹借的五万港元在筲箕
湾租了一间厂房,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由此起步,
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创业之路。
在创业最初的一段时期,李嘉诚凭着自己的商业头脑,以"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
商业准则发了几笔小财。但不久之后,一段惨淡经营期来临了。几次小小的成功,使得
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李嘉诚忽略了商战中变幻莫测的特点,他开始过于自信了。几次成功
以后,他就急切地去扩大他那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塑胶企业,于是资金开始周转不灵
,工厂亏损愈来愈重。过快的扩张,承接订单过多,加之简陋的设备和人手不足,极大
影响了塑胶产品的质量,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使重视质量的李嘉诚也无暇顾及愈来愈严重
的次品现象。于是,仓库开始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的延误而退回来的产品,塑胶原
料商开始上门催缴原料费,客户也纷纷上门寻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赔。
从做生意开始就以诚实从商、稳重做人处世的李嘉诚付出的代价是很惨重的。这种
代价几乎将李嘉诚置于濒临破产的境地。
这段时间,痛苦不堪的李嘉诚每天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皮眼,忙着应付不断上门催还
贷款的银行职员,应付不断上门威逼他还甭原料费的原料商,应付不断上门连打带闹要
求索赔的客户,以及拖家带口上门哭哭闹闹、寻死觅活要求按时发放工资的工人们。
充满必须信心的李嘉诚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他独自创业的最初几年里初尝成功的喜
悦后,随之而来的却是灭顶之灾。1950年到1955年的这段沉浮岁月,直到今日,李嘉诚
回想起来都有心有余悸的感觉。这是李嘉诚创业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它沉痛地记录了
李嘉诚摸爬滚打于暴雨泥泞之中的艰难历程,它用惨重的失败反映李嘉诚成功之路的坎
坷不平和最为心痛的一段际遇。
失败其实并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失败之后是否仍有信心,能否继续保持或者拥
有清醒的头脑。像任何身处逆境的人一样,李嘉诚经过一连串痛定思痛的磨难后,开始
冷静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分析市场走向。
在种类繁多的塑胶产品中,李嘉诚所生产的塑胶玩具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状
态了,似乎已经没有足够的生存能力。那么意味着他必须重新选择一种能救活企业、在
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他塑胶厂的"转轨"。
一天深夜,李嘉诚自修完当天的功课后,仍象平日一样随手翻阅着一些杂志。当他
阅读最新英文版《塑胶》杂志时,发现在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刊登了一项有关意
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的塑胶花即将倾销欧美市场的消息。
李嘉诚马上联想到和平时期过着平静生活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后,
必定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如果种植花卉等植物,不但每天要浇水、除草,而且
花期短,这与当时抓紧时间工作的人们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如果生产大量塑胶花,则
可以达到既价廉物美又美观大方的目的,能很好地美化人们的生活。想到这时,李嘉诚
兴奋地预测着: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1957年,李嘉诚带着企业复活的希望踏上了学习塑胶花制造技术的征途。精明的李
嘉诚深知生意人对于刚面世的新产品是十分重视的,而且在技术上会有很大的保留,不
会轻易地让人学去,故不断以购货商、推销员等身份,甚至不惜打短工,千方百计地搜
集点滴有关塑胶花制作的技术资料。
不仅如此,李嘉诚又购置了大量在款式、色泽上各具特色的塑胶花品种带回香港,
不惜重金聘请香港乃至海外的塑胶专业人才,对这些购回的塑胶花品种进行研究。他一
边进行市场调查,一边了解国际市场的发展动态,希望能找出最受欢迎的塑胶花品种进
行大规模生产。
1957年,咬紧牙关走出绝境的李嘉诚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别具新意的"转轨"行动:生
产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胶花。这在当时的香港还是一个"冷门"。经过李嘉诚的努力以及各
方面的促销和广告活动,塑胶花开始引人注目起来,为香港市民所普遍接受。"长江塑胶
厂"的名字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重新开出一条道路的李嘉诚,在度过危机之后,便渐渐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
1957年底,李嘉诚为了适应大规模的生产需要,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
限公司"。李嘉诚开始着手引进西方的管理经验。他认定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企业内部
保持高水平的管理,坚持按责任办事是非常重要的。
李嘉诚常常这样告诉身边的人:"我们长江要生存,就得要竞争;要竞争,就必须有
好的质量。只有保证质量,才能保证信誉,才能保证客观,才能保证长江的发展壮大"。
李嘉诚极其看重自己产品的质量。李嘉诚宣布:"从今以后,长江的产品,没有次品"。
今天的李嘉诚给人最鲜明的印象是足智多谋,在经营策略上他从不轻易去冒险,更
不会有随便碰碰运气的行动。他的所有决策都来源于对全面、广泛的资料的占有和分析
;他的决定,都是按照理行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合理的反应,这也是他最为人称道的本
领。
然而,李嘉诚的胆识和才华并不都是与生俱来的。除了他得天独厚的天分之外,更
多的是来自于他的勤奋和毫不懈怠的求知,以及善于吸取自己与别人的经验教训和谦虚
谨慎的作风。
李嘉诚虽然率领企业步出了深渊,但并非就此脱离了困境。这时,他的资金仍然十
分不足,生产设备仍旧很简陋。他无法更新设备,增加厂房,招聘技工,生产规模也无
法像计划的那样扩大。
正当李嘉诚预感到资金问题会给他的企业带来新的危机的时候,有一位急需大量塑
胶花的订货商来到他的公司。
第二天,在香港一家酒店的静谧而优雅的咖啡厅里,李嘉诚和订货商对坐着。有那
么几秒钟,他们都没有说话右侧是沉默地品尝着咖啡。接着,李嘉诚从手提包里拿出八
种按照订货商的要求设计出来的机关报颖别致的塑胶花,放在外商面前。然后,李嘉诚
诚恳地告诉外商。
"先生,这八款塑胶花是我和公司设计人员昨晚一夜没睡按你的愿望设计出来的,有
五款我想基本符合你的要求;而另外三款,因为我考虑到你的订货是为圣诞节准备的,
因此,在你的要求的基础上,再揉进一些东方民族的传统风味,我认为或许你会喜欢,
所以全部拿来,供你挑选。"精明的李嘉诚明白自己资金不足的劣势,但他看准了这次薄
利多销的机会。他敏感地预测到如能与这位订货商达成协议,那么长江工业公司不但可
以脱离困境,而且还可以在香港取得相当有利的竞争地位。李嘉诚接着说:"就我个人而
言,我当然十分希望能够长期与您合作。长江目前虽没有取得足够的资金以及担保,但
是我们却可以给你提供全香港最优惠的价格、最好的质量、最优的款式,并保证在交货
期按时交货。而且,这八款塑胶花样品,如果你觉得满意,我愿意送给你,只是希望有
机会跟你合作。"
李嘉诚这翻坦诚相见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外商。这位订货商以十分惊讶但十分欣赏
的目光注视着面前这位华人企业家,钦佩他竟然能在一夜之间设计八种款式的塑胶花供
他挑选,订货商高兴得情不自禁地握着李嘉诚的手连声说:"了不起,年轻人,我同意跟
你合作,你会干好的!"
这次成功使长江工业公司从此站稳了脚跟,并在香港塑胶企业内有了相当的竞争能
力,也使李嘉诚清醒地认识到对一个即使是身处逆境,但决意抓住机会的人来说,不管
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有信心、决心和执着的诚意,机会的大门将永远为这些胸
怀抱负、希望有所作为的人们而敞开。
在接下来的日子,李嘉诚领导长江工业公司迎来了香港塑胶花制造业最为辉煌的时
期。欧美各国对塑胶花的需求量更大了,就连中、下等家庭也渐渐养成了插花的习惯。
李嘉诚也充分利用这段鼎盛时期,不断创新。他以高薪招聘塑胶专业人才,研制出
欧美用户最感兴趣的接近天然花的的喷色塑胶花、特种花、热带新奇花卉,以及具有中
国传统特色的中国特种花,从而顺利地打入欧美市场。李嘉诚利用长江工业公司高品质
的塑胶花产品,全方位地争取到了海外买家的长期合约,业务得以迅速增长。
庞大的塑胶花市场,为李嘉诚带来了数以千万港元计的利润,长江工业公司的塑胶
花和李嘉诚本人也愈来愈受到塑胶界的注目。"长江"因此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制
造基地,而李嘉诚则被誉为"塑胶花大王"。
㈣ 中国股市里的牛人有哪些
牛人有很多了,比如柳随风、徐断魂、李笑云等等,不过最牛的不是这些,而是一个叫郭嘉兑的,那叫一个牛啊,都牛上天了。
㈤ 股市风云人物都有哪些
过内现在的就是 李兆基 国际的有 索罗斯 巴菲特.过去的有 江恩 林齐等很多.
㈥ 做股票的牛散有那些人
2007年,中国股市最牛的一年。这一轮牛市中,牛事、牛人层出不穷。从刘芳、唐亮、李天虹到唐建纯、唐建平,最牛散户们“术业有专攻”,或只盯ST,或瞄准B股,或出击军工,对所介入的股票精确制导、轻松获利,在公众的一片质疑声中,所演绎的暴利故事一遍遍上演。 刘芳:重组、股改题材先知先觉 刘芳,2007年被挖掘出的第一个“最牛散户”,随着2007年第一妖股*ST金泰,(600385)连续42个涨停浮出水面。该散户在*ST金泰股价启动之前大举增仓,累计持有*ST金泰流通股312.24万股,位列*ST金泰第一大无限售流通股股东。除此之外,今年半年报公布的信息显示,刘芳还直接或间接持有其他12家上市公司股权,包括川化股份,、汕电力、桐君阁,、凯迪电力,、三环股份,等等,少则数十万股,多则几百万股。看看这些股票的走势,让小散们惊叹不已:刘芳只要上了某家上市公司季报、半年报、年报中的名单,那么接下来,该公司总是发布公告,且公告都与重组、整体上市、股改等题材有关,然后该公司的股票总是涨了又涨。刘芳在A股市场上布局独到,在今年股市迭创新高的情况下,刘芳持有的多家上市公司股权也水涨船高,据粗略统计,三季度之前刘芳在其持有的13家公司股票中赚取上亿元。仅在*ST金泰一只股票中,刘芳持有股份就有6倍的增值。而随着媒体对神秘刘芳追踪的不断深入,这位“史上最牛散户”的真实面目却越来越模糊。媒体近日曝光,真正的“刘芳”其实只是一个郑州市三世同堂共住70平方米房子的普通男性司机。难怪媒体叹息,尽管男司机“刘芳”的确是众人猜疑已久的“刘芳”,但同时他又绝非众人寻找的真正“刘芳”。他更像是中国证券市场种种迷雾的现实缩影。李天虹:B股市场瞄上法人股权 尽管资金实力与持有13家上市公司股权的刘芳无法比肩,但“李天虹”眼光独到,他瞄准中国证券市场上最后一块宝地———B股。而这个领域如今留意的人还不多,正适合闷声发财。9月14日,凯马B股(900953)发布公告:第一大股东华源投发所持有公司股份中的1615万股社会法人股,在8月29日被公开拍卖,成交总金额2923万元,买受人为李天虹。据相关证券人士查找,“李天虹”三个字还先后出现在另外两家B股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里,其中,今年一季度持有永久B股,153.85万股,按3月末0.61美元/股计算,李持有的永久B市值为93.85万美元;6月30日持有上工B股254.82万股,按6月末0.70美元/股计算,李持有的市值为178.37万美元。业内人士分析,李天虹的盈利模式似乎是瞄准了B股发展的大趋势和B股绩差公司基本面的改观。李天虹不仅把宝押在期待AB并轨的B股出路上,而且还干脆再退一步,押宝在未流通的B股法人股身上。既赚A、B股中的价差,还赚B股里的未流通、流通股间的差价。如此眼光,应该可以参与竞选“B股历史上最牛散户”的“最具眼光”奖。唐亮:从券商高管到最牛散户 尽管刘芳在中国股市涨停板最多(ST金泰)、股改未通过次数最多(S飞亚达)、控制上市公司最多(13家)三项纪录中频繁出现,但仍有人认为,“史上最牛散户”的名称应该让与唐亮。自去年中期,唐亮先后在安琪酵母,(600298)、漳州发展,(000753)、天鸿宝业,(600376)、天威保变,(600550)、山西三维,(000755)、煤气化,(000968)6家上市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出现。SST中华在今年2月2日发布的股改表决结果中还披露了唐亮以其持有的50万股投下了反对票。据估算,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唐亮获利保守估计也在3个亿以上。唐亮选择介入上述公司,其精准把握入市和出货的玄机,同样让众多散户望尘莫及。每次都是公司宣布重大利好或者题材发布、系列收购或融资之前的起点开始大量吃进,在这些股票概念传播之前就已抢先建仓,并且持股量巨大。有报道称,唐亮绝非普通散户,而是有着十几年股龄和丰富操盘经验的老江湖,早在1996年身价就已过亿元。知情人士透露,唐亮原是广发深圳蛇口营业部的创办者之一,也曾担任该营业部总经理,后来将这个营业部出售给广发证券,之后负责广发证券的自营业务,是中国从事证券业较早的一批人物之一。1997年前后,唐亮离开了广发证券,开始了专职炒股路。
㈦ 李嘉诚是如何发财的
他做过苦工,摆过地摊货,打工做房地产。。。总之精明能干。真实的答案是他不在网络问比尔盖茨怎么致富。
㈧ 股票第二个字有云字的有哪几只
凌云股份 登云股份等等
㈨ 中国炒股最牛的人都有哪些
炒股没有最牛的人,只有相对厉害的人,在国内炒股相对厉害的有以下几位:
杨百万:
原名杨怀定,人称“中国第一股民”。在1988年从事被市场忽略的国库券买卖赚取其人生第一桶金而成名,随后成为上海滩第一批证券投资大户,股票市场上炽手可热风云人物,当时与其同时代的那批大户们现在只剩下杨百万一人还活跃于证券市场。
㈩ 中国股市风云人物 三谢是那三位
中国股市三谢是指:谢天谢地谢百三,网络小说《股票操盘手记》有讲到。这本书是一位资深业者写的实盘日记,书中所讲述的股票知识很丰富,很全面,很实用,很有趣味性,里面介绍的个股也不错,介绍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