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看大秦帝国,魏国人在朝堂上齐喊“彩”,这是喝彩的由来么,怎么讲
彩,是一个汉字,读作cǎi,表示“物品种类繁多”。《说文》中解释“彩”字时,说它是“文章”,古汉语中的“文章”指的是“纹章”,即“花色”。因此,“彩”的本义是物品种类繁多,引申义是花色繁多。
㈡ 秦国魏国 商鞅离开魏国去秦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商鞅在丛林法则时代,历史往往是在失衡的状态下发展,一个国家的兴起,往往以另外一群国家的削弱为基础。秦的兴起,尤其是商鞅时代的兴起,是以削弱谁为基础呢?
是以削弱魏国为基础
吊诡的是,商鞅的行政经验极可能是在魏国获取的。但商鞅变法,伤害最深的却是魏国。
商鞅为何伤害魏国?因为当初伤害商鞅最深的,就是魏国。
我们从心理层面来分析分析。
缘起:魏国的冷暴力伤害了才俊商鞅
当商鞅还叫公孙鞅的时候,他是卫国的一个穷小子。卫国盛产人才,人才都往外面跑,商鞅跑到魏国混。混得还行,居然当上了魏国国相公叔座的侍从官。这是一段行政实习期,商鞅每天在行政长官鞍前马后跑,跟着处理各种内外行政事务,一日日地在长进,而他的璞玉本质也一日日地被雕琢显露出来。公叔座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是个爱才的国相,可能在某一个工作会餐的餐桌上,或者在午间休息的片刻,公叔座很真诚地说:“阿鞅,你干得不错,很有才华,我会推荐你的。”
商鞅在魏国理想泡汤
商鞅所有的前程和希望,都系在公叔座的这一番推荐上。实习期间,他赔尽多少小心,跑尽多少门路,做了多少实际工作,等待的就是老国相的推荐。
然而,商鞅想错了。国相的推荐并没有打开商鞅进入魏国权力核心的门路。公叔座病重了,想到的是荐贤,他只推荐了商鞅。推荐方式很独特,他对魏惠王说:要么举国听从商鞅,要么就杀掉他。
我想这应该是公叔座对商鞅的一种包装方式,因为商鞅是卫国的一个庶子,身份低微,想要让国君引起注意,必须得把话说重了。于是公叔座往两个极端的方向包装宣传商鞅:自己用则是利器,别人用则是祸根。总之一条:商鞅是个有分量的人物!
然而,魏惠王在公叔座病床前那种敷衍不屑的脸色,让公叔座直觉到他的包装宣传白费了,史记“王色不许我。”公叔座是个诚实人,马上为自己的言语后悔,通知商鞅:快逃。
商鞅听到这番话,可谓冷到骨子里去了,他所有的抱负和多少年的期待,在这个国家落空了,他说:“魏王既然不听你的话重用我,当然,也不会听你的话杀我。”为啥?因为,魏惠王根本没把他当成一盘菜。
商鞅料得不错,魏惠王听完公叔座的话,转身对大臣们说:“公叔大人真是病昏了头,居然叫我举国听从商鞅那个穷小子?”
可以设想,如果魏惠王真的听从公叔座的话,将商鞅抓起来杀掉,商鞅心里可能还好受些,因为如此一来,至少说明魏惠王还真的把他当一回事。可从这种情况来看,连杀他都是抬举他了,干吗要抬举你一个穷小子呢?
㈢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打一股市用语答案
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打一股市用语是:“崩盘”。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意思: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出处: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先秦·韩非《韩非子·喻老》
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典故:
故事一:
战国时期,魏国相国白圭在防洪方面很有成绩,他善于筑堤防洪,并勤查勤补,经常巡视,一发现小洞即使是极小的蚂蚁洞也立即派人填补,不让它漏水,以免小洞逐渐扩大、决口,造成大灾害。白圭任魏相期间,魏国没有闹过水灾。
故事二:
临近黄河岸畔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黄河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一天有个老农偶然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正要回村去报告,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老农的儿子听了不以为然说:偌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小蚂蚁吗?拉老农一起下田了。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里的水猛涨起来,开始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渗透出来,继而喷射,终于堤决人淹。
㈣ 战国时的魏国本来人才济济,为何留不住他们呢
战国初期的时候,秦国仅仅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时魏国是比较强大的国家,国力强盛至极,周边的国家都不敢与之作对。魏国也涌现了一大批的人才,比如商鞅,张仪,吴起,孙膑,公孙衍等人都是魏国人,然而,这些魏国的人才为什么没有帮助魏国,反而到了秦国,让秦国变得更强盛,从而一步一步地吞灭了六国。
而反观各国虽然国力不如魏国强盛,但是能够给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搭建一个实现自己心中抱负的舞台,让这些人的才干,能够很好地被利用出来,因此,留在魏国,一生碌碌无为到别国很可能大有可为,作为胸有大志的大丈夫,自然志在四方。
㈤ 有谁知道三国时期魏国里的官职系统是怎么样的
魏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三国之中,只有魏国是和东汉一脉相承下来的国家,而且两个朝代很难找出一个划时代的严格标志。以魏文帝即位为始,则名义上说得通,实际上不符合;以建安元年曹操迎汉帝都许昌为界线,贯际上有道理,名义上分(来自·幻剑书盟)
不开。所以在官制上魏汉非常相似,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段里,既是汉又是魏。魏文帝及其后继者又无根本改变,二者相同之处必然较多。此其一。在三国之中,魏国占地广阔,建国最早,尽管蜀、吴都不承认,而客观的印象,魏国总有代表中央或全国最高统治者的气魄。这就使魏国在官制上比较齐全。此其二。魏国不但上承于汉,而且下接于晋,这表明魏国在统治过程中治国有方,晋以魏为基础建立一代新王朝,减蜀、减吴,实现又一次大一统。在官制上三国时期的真正创新,大多出于魏国。此其三。以上三点可以说是魏国官制组成上的特殊之处,或说特点亦可。(来自·幻剑书盟)
丞相、相国,建安十三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曹操为丞相,总揽朝政。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嗣位为丞相。建安末钟繇曾为相国。文帝初即位,又命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属官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从事中郎,署诸曹事,主簿,掾属,舍人。(来自·幻剑书盟)
大傅、太保,魏初置,以钟繇为之。末年又置太保,以郑冲为之。其属有左右长史,署诸曹事,司马,从事中郎,主簿,掾属,舍人。(来自·幻剑书盟)
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三公上,大司马掌武事;大将军掌征伐,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军师,从事中郎,参军,列曹掾属,舍人。大将军其属官主簿外尚有记室,列曹掾外尚有都督。(来自·幻剑书盟)
太尉、司徙、司空,位为三公。魏文帝即位之初,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黄初元年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太尉典兵狱,司徒主民事,司空掌水土。其属官均有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列曹掾,诸都督,舍人等。(来自·幻剑书盟)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位从公,其属官有军师,长史,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都督,主簿,掾史等。(来自·幻剑书盟)
光禄大夫,位从位,掌劝善规过。汉代多为临时派遣之特使,自魏始转为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往往用为诸公告老再拜之位或在朝显职。(来自·幻剑书盟)
尚书令、左右仆射、列曹尚书,魏尚书台置尚书令一人,典总纲纪,无所不统。仆射主封门,掌授禀,假钱谷,令不在,可代理奏下众事。建安四年始分左右,魏相沿而置。魏改选部尚书为吏部尚书,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加二仆射、一令,合之称为“八座”。其属官有左右丞,诸部郎中,诸曹典事,主书令史等。(来自·幻剑书盟)
中书监、中书令,典尚书奏事。中书之名始于西汉武帝游宴后庭,开始使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置令和仆射。成帝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罢仆射。东汉省中谒者令,而有中官谒者令,非此职。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黄初初期改为中书,置监、令,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中书有监、令自此始。其属有中书通事郎,次黄门郎,黄门郎已署事过,通事再署名。已署,奏以人,为帝省读,书可。中书主事令史,著作郎,著作佐郎等。曹魏加强中书权力和扩大官制组织不但是这一个国家的事情,而且是整个三国时代官制的一大变化,影响极为深远,也备受重规。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官制史上中枢机要改变的一个标志。原来都认为秦汉机要之位,由丞相而归三公。东汉机要之位,由三公而归尚书。魏晋机要之位,由尚书而归中书。魏文帝有此一举,便以亲信之人充任。于是运筹惟幄,权拟丞相,而名义上的丞相不但空有其位,即尚书已经逐渐加重之权,也因此而看轻。中书省成了政权的机要重地。(来自·幻剑书盟)
侍中,魏置四人,不算另外加官者数。掌侍皇帝出入,壮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余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左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来自·幻剑书盟)
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无定员。(来自·幻剑书盟)
散骑常侍,魏黄初置散骑,合之于中常侍,同掌规谏,不典事,貂珰插右,骑而散从。魏末散骑常侍又有在员外者。又有散骑侍郎。(来自·幻剑书盟)
中常侍,掌顾问应对。即所谓“规谏”。(来自·幻剑书盟)
给事中,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来自·幻剑书盟)
秘书监,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丞,及文帝黄初置中书令,而秘书便改令为监。后以何祯为秘书丞,因为秘书先已有丞,便以祯为秘书左丞。(来自·幻剑书盟)
太常,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奉常为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丞,主簿、协律都尉、博士、祭酒及太史、太庙、太乐、园邑令等。太常博士,魏文帝初置,与汉朝五经博士不是同一种官职。(来自·幻剑书盟)
光禄勋,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掌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左右监、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黄门令、谒者仆射、冗从仆射、守宫令、清商令、(来自·幻剑书盟)
暴室令、掖庭令、华林园令等。(来自·幻剑书盟)
卫尉,掌徼巡宫中。其属有公车司马令、卫士令、左右都候、宫掖门司马。(来自·幻剑书盟)
太仆,掌舆马,其属有典虞都尉、牧官都尉,考功令、车府令、典牧令、乘黄厩令、驿骝厩令。(来自·幻剑书盟)
廷尉,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理为廷尉。掌平刑狱。其属有正、监、平,并有律博士,主簿,诸狱丞。(来自·幻剑书盟)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其属有丞及客馆令。(来自·幻剑书盟)
宗正,掌宗室亲属,其属有丞及诸公主家令,家仆,家丞。(来自·幻剑书盟)
大司农,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农为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度支中郎将、度支都尉、司马丞及郡丞、太仓令、导官令。(来自·幻剑书盟)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实货珍膳之属。其属有丞,材官、校尉、太医令、太官令、上林苑令、钩盾令、御府令、中藏府令、中左右尚方令、平准令。(来自·幻剑书盟)
执金吾,掌宫外,戒非常水火等事,其属有丞,武库令。(来自·幻剑书盟)
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路寝建筑。其属有丞及左右校令。(来自·幻剑书盟)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位在九卿之下。皆随宫为官号。其属有丞。(来自·幻剑书盟)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来自·幻剑书盟)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皆掌辅导太子。其属有中庶子、庶子、家令、率更令、仆、虎贲督、司马督,食官令,洗马,卫率、侍讲、门大夫、常从、厩长、舍人、摘勾郎、文学等。(来自·幻剑书盟)
御史中丞,秦有御史大夫,其属二丞,一为中丞。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汉因之,及成帝更名御史大夫为司空,置长史,而中丞官职未变。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为御史台主。历东汉,至魏皆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其属有治书侍御史,掌律令;治书执法,掌弹劾;殿中侍御史,兰台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即从魏开始。禁防御史,兰台令史。(来自·幻剑书盟)
符节御史,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掌授节、铜武符、竹使符。其属有符玺郎。(来自·幻剑书盟)
都水使者,掌陂池灌溉,保守河渠,其属有前后左右中水衡都尉,河堤谒者,都水参军、令史。(来自·幻剑书盟)
中领军将军,魏国开创之官。建安四年曹操在丞相府自置。及拔汉中,以曹休为中领军。文帝即位,始置领军将军,以曹休为之,主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又其属还有护军将军,曹操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事。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来自·幻剑书盟)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其属有司马及门候、门副。(来自·幻剑书盟)
殿中将军,掌督守殿内,其属有中郎将、校尉、都尉、司马、羽林郎。(来自·幻剑书盟)
诸侯王国官,魏制规定,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有傅、相、常侍、侍郎、郎中令、太尉、大农、文学、友、谒者、大夫、杂署令丞。(来自·幻剑书盟)
地方四征、四镇将军,即束西南北四方,以此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其属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督:主簿,掾属。(来自·幻剑书盟)
持节都督,都督诸州军事,兼领刺史。其中又分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其属有护军、参军。(来自·幻剑书盟)
司隶校尉,始为汉武帝所置,历东汉至魏相沿不废。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井领一州,称为司州。其属有从事史、假佐,都官从事,功曹从事、诸曹从事、部郡从事,武猛从事,督军从事,主簿、录事,门下书佐,省事记室书佐,诸曹书佐等。(来自·幻剑书盟)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有从事史、假佐员职如司隶校尉。部郡从事、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主簿书佐,簿曹从事、兵曹从事、文学从事、武猛从事,门亭长、计吏。(来自·幻剑书盟)
郡太守,掌治其郡,其属有丞及中正,诸曹掾史,主簿,督邮,书佐,小吏。(来自·幻剑书盟)
郡都尉,大郡二人,一般一人,典兵禁,备盗贼,其属有丞及司马等。(来自·幻剑书盟)
县令、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掌治其县。其属有丞、尉、三老、啬夫,诸曹掾史等。(来自·幻剑书盟)
少数民族地区有戊己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桓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
㈥ 马谡曾在街亭败给哪位魏国大将
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猪哥丞相,北伐战争中的其中一场战役。也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但是就是这场街亭之战,导致他的第一次北伐徒劳而功。也就是说,这就是他第一次北伐中的决定性战役。
就这样,原本跑龙套的张郃,发现来者和他演对手戏有点四不像,小鲜肉太嫩了。于是断了马谡的水源,并大举用兵,大败马谡!马谡所部溃不成军,老戏骨王平看到小鲜肉对戏下不了台,立马命令一千士兵敲响战鼓。张郃卖个面子给王平,怕有伏兵不敢冒进!王平开始清扫战场,率领残部和马谡灰头土脸的去见诸葛丞相。
然后诸葛丞相就亲自演了一出戏,给他的学生马谡看。告诉他演员是如何炼成的!“挥泪斩马谡。”自己也连降三级。
㈦ 魏国为什么又叫梁国
因为魏国的都城叫大梁,所以也称魏国为梁国。
三家分晋时,魏国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国的领土东已据有今河南北部、中部的河内、河南一带,且东部已成为魏国领土的主要部分。
由于秦国人的不断进逼,加之东方齐国的兴起也向魏国的霸业挑战,所以在魏惠王六年四月,就把国都从安邑东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称为梁国。
(7)某股票魏国扩展阅读:
1、逢泽之会
战国时期魏惠王所召集的一次诸侯盟会。魏惠王时期,齐国在前354年的桂陵之战中虽给魏以重创,但是后来魏国逐步扭转战局,依然攻破了赵都邯郸,并且于前352年打败齐、宋、卫三国联军。
商鞅认为秦国势力暂时不是魏国对手,所以建议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麻痹魏惠王。前344年,商鞅奉秦命游说魏惠王,劝他先称王,然后图谋齐、楚。魏惠王摆出周天子的场面,试图以此提高自己的地位,并在诸侯间发号施令。
同年,魏惠王邀请宋、卫、邹、鲁等国君主及秦公子少官在逢泽(今河南开封市南)会盟,会盟后又率众前往朝见周天子。魏惠王试图以逢泽之会确立魏国在列国间的统治,但韩国等大国却抵制了这次会议。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了逢泽之会,参加会盟的共十二个诸侯国,除淮泗一带的小国外,还有赵肃侯和秦公子少官参加,会后还一同去朝见周天子。
2、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
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随之田盼又以“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山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全歼魏军。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马陵之战也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魏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马陵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逢泽之会
㈧ 魏国和东吴为何不以长江为界,孙权有什么说法
有人问,为何魏国和吴国不以长江为界?如果是,吴国可能早就灭亡了。
从战略布防来看,东吴实力不及魏国,如果想要长期与它分庭抗礼,仅在长江南岸布防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东吴失去长江以北的领土,那它就必须沿着整条长江布防,这就意味着东吴每年必须支出一笔数额巨大的军事开销,你可别小瞧这笔钱,数目惊人。
因此,当曹操得知孙策平定江东后,也只能无奈地摇头叹息:“猘儿难与争锋也!”
除此之外,孙坚过世后,孙策曾投靠袁术,孙权也先后生活在九江寿县和庐江舒县数年,两人颇受当地豪杰尊重。不说别的,当老百姓得知曹操要攻打东吴时,数万人便主动从江淮迁徙到江南,可见孙氏在江淮之地的人气要高于曹操啊。
魏国和东吴为何不以长江为界?主要有两个原因。
守江必守淮,守不了淮也得占领长江北岸,如此实力较弱的东吴才能真正利用长江防线。
曹操发展壮大时,东吴也在崛起。相较于江淮之地,曹操更热衷于争夺中原之地,当然在袁绍的威胁下,他也无力与孙策争夺江淮之地。
㈨ 作为长江证券的总经理,魏国为什么没有推荐长江证券的股票
公司有明文规定 不允许推荐自家公司的股票!我也是长江证券的 我们也不允许推荐自家股票 但可以推荐证券板块 让客户在证券板块里面自己选!
㈩ 三国魏国是什么朝代
《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时期,其实只是最后一部分,书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处于汉朝末年,只能列入汉朝,只有汉朝灭亡以后,三国鼎立的那段时期才能算三国时期。三国本身就是一个时代,它不能叫某个朝代。
在历史学确定的起止年为公元220年,结束为280年,期间三国并立。三国起于东汉末,终于晋。东汉末年分三国,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东汉算是结束了。221年刘备建蜀,229年孙权建吴。263年蜀灭亡,265年魏亡,280年吴亡。至此,天下归晋。
所以,三国,就是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