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惊蛰,惊蛰应该做什么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蛰是藏的意思。
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惊蛰作为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也是有不少习俗的:
1、吃梨
关于惊蛰吃梨,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朝洪武初年,他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和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之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定居下来。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第十四世子孙渠百川走西口,那天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并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这天也吃梨,有“努力荣祖”的含义。
2、驱虫
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时,春雷惊醒了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所以从惊蛰开始,小动物们也纷纷开始活动了,同时也就有一些害虫来祸害人间。
因此各地都会有一些除虫仪式。比如江浙一带是用扫帚扫虫,湖北土家族有“射虫日”,客家人吃“炒虫”,当然这个“炒虫”不是炒真正的虫子,而是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或者是炒豆子、炒米谷,以达到驱虫的目的。
⑵ 惊蛰是什么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⑶ 上迎雨水,下启春分——券商“惊蛰”
盘面观察
截止收盘,沪指报3501.99点,跌0.04%,成交额为4088亿元;深成指报14412.31点,跌0.03%,成交额为4676亿元;创指报2871.97点,涨0.70%,成交额为1663亿元。从盘面上看,证券、汽车、可降解塑料等板块涨幅居前,钢铁、水泥、机场航运等板块跌幅居前。
后市展望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惊蛰原来叫“启蛰”,有承上启下的意思。在汉代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讳,将“启”字改为“惊”字。说来也巧,今天券商行业表现不错。若作为信号来说,券商是市场牛熊转换的明灯;若讲行业功能,券商担任了承上启下服务资本市场的责任,有点“惊蛰”的意味,上迎雨水,下启春分。
今天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将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三点奠定了“十四五”资本市场发展基调。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三年提到“注册制”,2019年是“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2020年是“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2021年最新提法为“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显示了监管层对于在全市场推进注册制的决心和力度。
2020年IPO规模4700亿元,达到近10年以来峰值,注册制逐步成为IPO主流。另外,去年多部门密集发声,要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据统计,2020年末公募基金净值接近20万亿元,同比增长45%。2020年度证券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484.79 亿元,同比增长 24.41%,净利润1575.34 亿元,同比增长 27.98%,127 家证券公司实现盈利。这些数据都说明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初见成效,“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的改革还将进一步深化,相关政策制度落地或利好券商行业的发展。
操作策略
海外疫情逐步的稳定,国内上市公司盈利回升,市场整理的态势有望逐步告一段落。“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的改革还将进一步深化,相关政策制度落地或利好券商行业的发展。【首席投资顾问 文赋,执业证书编号:S0260611050006】
⑷ 惊蛰的意义
根据我在网络“惊蛰”词条查询的情况: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⑸ 24节气对股市的影响
24节气
股票买卖时机歌
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春季防踏空,秋季防套牢;
暑天不留股,天寒不拿钱;
一年四季中,风险各不同;
切莫一条道,一直走到头。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24节气一般需要配合证券市场时间分析工具结合,产生共振为股市时间转折时间。
⑹ 惊蛰 是
惊蛰为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是指春雷初响,惊醒蛰伏中的昆虫。这个时节已经进入仲春,是桃花红、李花白、鸟儿高飞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惊蛰时我国平均气温能达16~18℃,但今年北京的气候却偏低许多。
◇惊蛰的特点:
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出现,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雨水渐多,是春播的有利时机。
春天,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民间称之为“春困”,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春回大地,天气渐暖,人体皮肤的血管和毛孔也逐渐舒张,需要的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但由于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相对稳定的,供应外周的血量增多,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所以出现“春困”。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北方阴寒未尽,冷空气较强,气候变化大。所以,为了抵御渐退的寒气,人们又提出“春捂”。这在惊蛰期间尤为突出。
◇惊蛰的养生:
惊蛰时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精神、饮食、起居的调养。《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志生。”这是说,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对于北方气温较低、早晚温差大的地区要注意保暖。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春天属肝病高发季节,应注意养肝、保肝,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
饮食调养要根据节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而定。主要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故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锅巴、山药等甜食以养脾,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
⑺ 二十四节气里“惊蛰”对农民来说,代表了什么
二十四节气里的惊蛰对农民来说代表了春天要来了,到了春种的时候了。也就是意味着农民们要忙起来了,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此时是播种的最佳时节,所以对于农民来说就要忙碌起来了,只有辛苦的播种,到了秋天才会有丰收。
春天来了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气候变化所编写出来的,惊蛰就意味着冬天已经过去了,而春天要来了,万物复苏,那些沉睡的动物也已经被打雷的声音所惊醒。这也就象征着春天来了,万物都有了生机,草木都变得绿意盎然起来。
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里的惊蛰对农民来说,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播种代表着春天来了,代表着要忙碌起来了。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万物开始复苏,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对农民来说,只要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就会有收获,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果实,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⑻ 关于惊蛰的所有知识。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万物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自此开始。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历史渊源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自然节律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按黄经度数编排。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相传是汉朝时期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因此,“启蛰”的名称便在日本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