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银行理财产品是不是不保本了,还能买吗
最保险的就是存款了,如果追求一点利润的话可以购买风险评估较低的债券型理财。风险和利益共存,自己把握。
⑵ 银行理财产品不再保本后还能买什么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不再保本后还能买什么理财产品?
一、券商收益凭证(保本、年化收益率3%+)
并不是完全没有保本型的产品。
券商有一种产品叫“收益凭证”(OTC),可以提供3%左右的年化收益,用证券账户就可以买。
这是唯一一种受法律保护的保本保收益产品,原理就是OTC是券商的表内负债,是负法定责任的。换句话说,只要券商不破产,到期都能还本付息。
二、货币基金(低风险、年化收益率1.5%-2%)
除OTC之外的理财产品,都要进行净值化管理,属于权益类投资。
在低风险的投资产品中,我们平常接触最多的应该就是货币基金,这类普遍年化收益在1.5%到2%左右,申赎灵活。其次是债券基金,但因为今年债券市场走弱,最近也有很多债券爆雷了。
三、国债逆回购(低风险、年化收益率在3-4%左右)
国债逆回购是一种短期贷款,你把钱借给别人,获得固定利息;而别人用国债作抵押,到期还本付息。逆回购的安全性超强,等同于国债。也是用证券账户就能买。
四、打新基金(中低风险,预计年化收益率在10%左右)
如果你嫌上面的几种产品收益低,可以选择基金。基金是肯定不保本的,如果选不好还会亏钱,如果对收益要求不高,可以考虑打新基金。
其实没有专门一种基金,叫作打新基金。只是会有些基金参与打新,而且打新的增强效果还不错,就被叫成打新基金。
打新股我们不陌生,但相比于个人,基金去打新股是有资金优势的,更加稳准狠。
稳健的打新基金一般采用固收+的策略,也就是“股票底仓+债券+打新”的组合。80%的债券提供低波动的固定收益,20%的股票作为底仓获得稳定的打新收益。
最后想说,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接下来想要赚钱,只能通过辨险识财学习理财知识,了解不同产品的投资风险,以及学会配置分散风险。
⑶ 为什么银行好多保本的理财产品都下架了呢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钱包也越来越鼓了,许多的人开始进入投资理财行业,希望能够做到钱生钱。银行在我们国人的心中地位一直很高,因为大部分银行都是国家控股所以很多人认为将钱放入银行是最安全的。近些年来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推出了许多的理财项目,其中也有着不少的保本理财项目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但是现在大家却发现不少银行已经将自己的保本理财项目下架了,这是为何呢?
三.这样做有何好处
其实银行这样做完全是利大于弊,可以对银行系统进行有效的整顿,让银行的投资行为能够更加的理智,同时也让银行里的资金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给广大投资者和银行带来最大的利息。同时也可以给许多盲目的投资者进行提醒,让他们在投资时能够把握初心,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⑷ 为什么现在还有保本的银行理财
因为保本的银行理财是市场的必需品。很多人的理财性格都是保守型,不愿意承担风险,宁愿低收益也不想有亏本的风险。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收益和风险都高的理财产品。所以保本的银行产品是肯定会存在的。
⑸ 最近银行好多保本理财产品全部下架了,这是为什么
其实原因非常的简单,因为银保监会这一次的动作非常大的审查了很多银行的理财产品,甚至已经涉及到了保险行业,他们之所以会下架这些产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理财这种东西本身是有一定风险性的,但是银行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进行了保本的承诺。而这对于银行来说,其实是具有很大风险性的,所以才会下架他们的产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第三,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这一次的整治活动在我看来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涨至现在银行行业内的一些乱象,同时对保险行业也进行了相对大的整个改。特别是很多的银行在这一次的整改过程当中,已经将自己的理财产品给进行重新整理。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那么它的很多产品将会导致系统性的风险。
⑹ 现在银行的理财都不保本,这是为什么
对于银行很多人首先的印象就是稳定,而有些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储户,都会给客户提供较高收益的银行理财,可是由于现在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理财产品也存在可能亏损的情况,在2018年就出台了新规,规定金融机构在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收益,所以到现在银行的理财都不保本了,所以大家在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在以前很多人把理财产品认为是储蓄存款,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现在的理财产品风险也很大,但是收益也并不明显,这也会导致购买理财产品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市民都把自己的积蓄拿来投资房地产市场,市民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大机构,因为这样更加保险和安全存在亏损的概率较低。
⑺ 理财产品都是不保本的,现在还适合买理财吗
我国理财市场刚起步时,由于市场发展不规范,监管力度不严,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保本理财,或者隐形刚性兑付问题。
以银行理财来说,银行资金存在大的资金池,无论是7天这种短期理财还是一年长期产品,都在统一的资金池管理,因此存在期限错配问题。
但是随着金融水平发展,监管趋于规范,尤其是资管新规落地之后,打破了理财产品刚性兑付和期限错配问题,保本的理财产品不再存在。
走上理财之路,收益虽然不是很高,但是贵在安全。下面给你推荐几种理财产品,安安全全地实现资产增值。
⑻ “以后银行的理财都不保本了”,对于这类说法你怎么看
银行理财产品保本之路还能走多远?这无疑牵动着投资人、银行和监管层三方关切。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总规模已经高达29万亿,庞大的体量,即使出现10%的风险,那也是2.9万亿,会牵涉多少个投资人?犹如巨人走钢丝,稍有闪失,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01普通投资人是如何看待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可以保本,然后再尽可能地获取较高回报,当然是最好的期望,这符合我国广大老百姓的投资理念。
但是,在投资形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无论是像余额宝、理财通等互联网理财,还是其他P2P理财,还是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理财,“保本”并非独有面孔,而是一直与“非保本”并存,并不断地融入到百姓理财理念之中,只是不同投资人根据自身投资偏好,进行自我判断和取舍而已。
作为一个平台,募集的资金其实也没有全部放在自家的“保险柜”,说拿就拿那么方便。而是在保留小部分备付金外,大比例资金还是用于再投资,以获取利差,赚取利润。再投资也不是100%绝对安全,况且一旦投资人出现大规模集中赎回资金(挤兑),资金池只算杯水车薪,引发群体性风险就会成为大概率问题。
2017年11月17日,央行联合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和国家外管局起草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并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不仅是进一步规范金融理财市场秩序,确保经济安全稳健运行的需要,而且也是保护投资人利益的需要。不仅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而且留下过渡期,给金融机构和投资人逐渐适应和调整的时间,应该是比较慎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