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购买理财产品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小心选择结构性出借产品,结构型出借产品的回报率通常取决于挂钩资产的表现。根据挂钩资产的属性,结构型出借产品大致可以细分为外汇挂钩类、指数挂钩类、股票挂钩类和商品挂钩类等。与非结构性出借相比,风险相对较大。出借者在买结构性产品的时候一定要看说明书里的保本比例。
❷ 法律允许金融机构发售理财产品吗
首先银行的理财产品不是银行自己的,是代理销售的,银行理财如果出现违约银行是没有责任赔钱给投资者的,前段时间就出现建行理财违约,投资者赔得很惨。那些理财产品是信托公司发的,银行只不过是代理商。法律也是允许这么做的,不然全国银行都犯法吗?
❸ 购买理财产品要注意什么
最重要的是风险,毕竟是来赚钱的而不是送钱的,可以好根据自身情况,例如资金安排、风险承受和想要获得的预期回报来做,新手的话最好是选择比较稳妥的理财方式
❹ 购买理财产品需要什么手续
理财产品的起存金额在5万
,规定期限内不能提前支取,到期后连本带息返回给你。
需要本人持身份证和银行卡
在银行先开通理财账户
,这是前置手续,也可以买的时候再办
❺ 贷款是否可以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有什么文件明文规定
原则上是不可以的。但是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往往没有贷款利率高,如果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高过贷款利率,往往隐含着较大的风险,否则银行为什么自己不去购买?而要把钱贷给你?
❻ 金融机构购买某个银行的理财产品获得的投资收益是否要交税是根据哪个文件的哪个条款交税
目前还没看到哪条法律有具体的规定。
❼ 投资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应注意哪些问题
理财产品又很多,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以基金为例:
一、要注意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的安排基金品种的比例。挑选最适合自己的基金,购买偏股型基金要设置投资上限。
二、要注意别买错“基金”。基金火爆引得一些伪劣产品“浑水摸鱼”,要注意鉴别。
三、要注意对自己的账户进行后期养护。基金虽然省心,但也不可扔着不管。经常关注基金网站新公告,以便更加全面及时地了解自己持有的基金。
四、要注意买基金别太在乎基金净值。其实基金的收益高低只与净值增长率有关。只要基金净值增长率保持领先,其收益就自然会高。
五、要注意不要“喜新厌旧”,不要盲目追捧新基金,新基金虽有价格优惠等先天优势,但老基金有长期运作的经验和较为合理的仓位,更值得关注与投资。
六、要注意不要片面追买分红基金。基金分红是对投资者前期收益的返还,尽量把分红方式改成“红利再投”更为合理。
七、要注意不以短期涨跌论英雄。以短期涨跌判断基金优劣显然不科学,对基金还是要多方面综合评估长期考察。
八、要注意灵活选择稳定省心的定投和实惠简便的红利转投等投资策略。
❽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规定有哪些
最近,银行理财收益率超5%已成常态,甚至超7%的产品再现“江湖”。这种理财产品收益的节版节攀升,不但吸权引了个人投资者,也令A股上市公司嗅到了“钱味”。据统计,6月份以来,已有298家上市公司耗资629亿元购买理财产品。
不过今年以来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已经开始不淡定了,年初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再融资新规,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不得将募集资金投向理财等财务投资领域。对于广大股民和实体经济发展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此外,投资者还要留意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比例情况,留意相关公告信息。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发生的重大诉讼、仲裁事项涉及金额占公司最近一期审计净资产绝对值10%以上且绝对金额超过500万元,上市公司应该及时披露。
对于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规定,相信监管层后续会继续完善相关规定内容,更有效的发挥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作用,而不是简单的用投资者的钱或者自有闲置资金用于财务投资。
❾ 银行之间可以相互购买理财产品吗
不能,
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正加速扩张。截至2014年5月末,全国4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存续理财产品50918款,理财资金账面余额13.97万亿元。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为4.13%。银监会数据显示,去年,银行理财产品累计为社会创造了4500亿元的收益。而在高速膨胀的同时,银行理财也成为监管发文进行规范最多的领域。银监会“35号文”就对银行理财业务提出多项规定。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此次文件最为严厉的条款在于,“理财产品之间不得相互交易,不得相互调节收益”。对此,鲁政委评价称,这比公募基金还严,“直刺银行理财的要害”。一直以来,银行产品之间相互交易、调节收益,是银行理财产品运作的一种极为普遍的方式,正是依赖这样的方式,银行理财产品可构筑资金池,实现资金错配,获得较高收益,并且令银行理财产品可以长期完成刚性兑付。
此外,银监会再次对银行销售进行了规范,明确要求银行开展理财业务时不得提供含有刚性兑付内容的理财产品介绍,不得销售无市场分析预测、无风险管控预案、无风险评级、不能独立测算的理财产品。不得销售风险收益严重不对称的含有复杂金融衍生工具的理财产品,不得使用小概率事件夸大产品收益率或收益区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