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理财实例
你好,我也是一个朴质的工程师,每个月将仅存的一点点零用钱都投资在基金上,我就你的提问及需求回覆如下:
一、投资高风险,高获利基金实例:我从二年多前在银行选定理财专员后在该银行开户,定期定额投资“JF印度基金”,每月扣款2000元,约投资壹年半后总金额达46800多元,净获利约10000余元,投资报酬率约30%。大约在今年初将70%部位卖出,获利部分作为我日本旅游团费。目前该基金继续每月扣款2000元,至十月份为止,投资总额为40850元,投资报酬率达20%。(该基金风险高,RR5等级,建议定期定额投资长期持有3-5年)
二、投资中度风险,中度获利基金实例,我从一年多前定期定额投资“安本环球亚太基金”,每月扣款2500元,约投资壹年半后总投资金额达45000元,净获利约7000元,投资报酬率约15.5%,目前该基金仍持续扣款中,获利亦稳定上升中。(该基金风险中高,RR5等级,建议定期定额投资长期持有3-5年)
三、投资中低度风险,中度获利基金实例,我从八个月单笔投资“联博全球高收益基金A2股”50000万元,净获利约5000余元,年报酬率约20%,目前该基金在明年第一季前仍有获利空间,因为债券型基金一般年均报酬约5-8%,高收益债券超过15%即为超高报酬,故伺机逢高出脱中。(该基金风险中低,RR4等级,建议单笔投资逢高出脱)
四、低度风险,低度获利基金实例,我目前尚在寻找合适投资标的,因为此种基金获利通常只比定存高1-3%,没有太多挑战性,故尚未实际介入。不过,我推荐“联博美国收益基金”或“宝来全球不动产证券化基金B股”给你参考,此二种基金风险都在RR2-3等级,获利来源为每月配息及净值成长,是追求稳定族群最佳选择,但是前提为建议单笔十万元逢低介入,不建议定期定额,以免手续费侵蚀获利。
五、最后以过来人身份提醒你,不要太过计较手续费高低,应该计较你的理财专员是否有足够素质及热情为你服务,适时提供建议,才是基金获利的王道。
❷ 投资理财成功案例
投资理财就是做股票,基金,现货,期货,外汇,,,我希望同好来探讨技术,不谦虚的讲,也懂不少了.
❸ 基金定投的成功例子
①;直接去看比较好的书籍。
②;网络文库中搜索:工薪族理财攻略
❹ 理财案例分析
首先贷款是必然的
公务员肯定有住房公积金,现在以住房公积金贷房版利息才3.3%左右,压力也不大(权50万以下的房子)现在汽车按揭利息为4.5%对于王先生来说也是没有压力的(但是车价必须在15万一下)
只有选择50万房子和15万的车子 就可以在短期内达成心愿,而且每月大概也有2000存款+已经的存款30万,富足退休也是绰绰有余
❺ 投资基金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例子
支付宝的余额宝就是货币基金,余利宝也是。
❻ 个人理财案例分析
简单说说
存款 20w
基金 2w
房屋 40w
净资产 62w
10年内收益
6*5+4*6=54w
退休金部分暂时忽略
也就是说10年内可以动用的所有资金做多116w
家庭基本生活开销?
家庭医疗费用?
1.儿子需要上大学 估计5w-10w左右,看收费标准 这部分应该蛮容易的
2.要购置房屋 那么必须先出手自己手上的房屋才有可能 但是风险太大 贷款的话 估计十年内的收入不足以交清利息 十年内这个不是太现实 十年后资金仅仅够用 而且只有20万存款 即使投资项目年收益有10% 十年也只有20万的收益 还是不足以购置目标房产 或者 十年后儿子有稳定工作后可以考虑贷款 但是也要依靠政策来决定
3.养老安排流动应急金3w-5w左右,养老支出最大应该是医疗方面 考虑到年纪 假如投入部分资金到保险是可行的 寿险要15年后才能实现收益(通常是60岁才会给 而且在很多年内都是不划算的) 可以考虑添加意外保险和健康保险 配合基本社保 估计应该够用
建议
1把钱投入基金只能做中长线投资 但是现在形势不明朗 世界格局混乱不堪 不建议继续将钱投入进取型基金 这种基金说真的亏的是你的钱 赚的就是公司的钱 或许找一些保守些 稳定些的基金可以要考虑一下
2流动资金的安排 流动应急金5w左右 也就是保持这个额度的存款以备意外
3意外保险和健康保险 可以考虑一下 这个也是一个比较妥当的选择 寿险的话真的不太需要了
❼ 理财案例
资产:5.8+6+1.3+1.4+6=20.5w
负债复:0.3*12+0.1*12+0.15*12=6.6w
净资产 20.5-6.6=13.9w
你没有列每月制开支消费暂时以2000计算,重大疾病险估计年交费2000 大概一年的还要扣点剩下大概11.3w 你们应该有孩子 教育支出没算.
1.你们的保险不够全面重大疾病额度比较小.另外需要购买一个分红型寿险做补充 保险额度一般比例是保险费用是你们收入的10% 保额是10倍,具体可以咨询当地的保险公司
2.银行存款6/11.3 比例太高 你家庭财产收入比较稳定.预留3-6个月的支出就好.别的可以做一些短期投资,既能保证流动性.收益又比银行利率高,可以抵御通胀.
3.子女教育规划,由于你们提供这些数据,不能提供意见,但是这些越早做越好.
4.投资计划.风险小的话可以做基金定投.承受风险大的话可以做股票,期货. 这个需要具体沟通才能确定,一般建议定投购买ETF LOF基金,预期年收益能达10%
5.有住房公积金可以适当考虑再买一套房.其实这1些是你的目标.你提出要买什么样的,再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才能决定.而不是由理财师帮你做需求.
❽ 为什么长期买基金吃香``给我举例子`我要例子~!
我想先说几句:投资基金不一定到最后能挣到钱(短期和长期都存在这个风险)。
你让我举例子。好,先泼一盆冷水,我先举个反面教材(日本)
日本的大部分基金(仅限于国内投资的基金公司,不包括“全球配置”的日本基金。说实在的,有些日本的全球配置基金收益率还是可以的,但是这次贷危机也遭到了重创,名字就不提了,给他们留点面子。)长期的收益率连他本国的国债都跑不过(20年期国债,债息率2%多一点,没错就这么低,可笑吧!这在日本还算是高的)。如果你投资于这样的股市、这样的基金还不如去买国债!!!
再举一个正面例子,世界头号基金经理彼得•林奇。 在1977~1990年彼得•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人职务的13年间,该基金的管理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并且是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其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13年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如果你长期买入这样的基金,你就发达了。
好了,这里谈谈我对基金的一些理解(仅供参考)
1. 长期买入基金的第一个前提必须是这家基金公司所投资的国家必须是一个在未来能稳定上升的国家(全球配置型基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一些由于本国恶劣的投资环境所带来的风险,但本土基金却不能。日本就是这方面最典型反面的例子。正面的例子是美国的全球精选基金:富兰克林邓普顿基金,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不要小看这个回报率,因为这是跨越了多半个世纪的优秀成绩!)。
2. 第二个前提是,这家基金有着优秀的基金经理和优秀的基金团队。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好的基金在熊市中依旧会给予基金持有者很好的回报(很少有基金做到这一点,私募基金还好一点,公募基金大多数都做不到。)。其实挑选好的基金经理及团队是很难的,因为这是“选人”(我的经验是“选人”比“选股”还难,人始终是最复杂的)。好的基金不仅是要诚信、勤奋扎实,还有一点是基金经理的投资思想,但是这也正是普通基民做不到的,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还有一点是优秀的基金经理人总是特立独行的,就是在市场发生偏见时,始终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追随市场中大多数人的行为(阿尔瓦力德王子的“花旗银行大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一时期的公募基金经理人约翰涅夫也做了同样的事,与市场唱反调!但是有时市场是对的,这次次贷就是这样。所以意味的反向操作也并不一定成功。这也是普通基民难以选择基金的一个障碍,但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市场的发生错误时占了大多数。)。
3. 说说国内的基金。大多数基金经理可以说是“不在草包之下,也不在草包之上,他们就是草包。”这里没有侮辱的意思,是实话实说(想想6000点唱多,2000点唱空,这符合逻辑吗?这样的基金就像是趋炎附势的小人,大盘涨他们抢,大盘跌他们抛。我都无语了!)。反正我是对中国的基金经理们失去信心了(但我对中国股市充满信心,虽然他现在满目疮痍)。
4. 指数型基金,是一个还算是稳健的投资品种(因为它不是人为可以随意操纵的,彼得林奇的计算结果是,在美国长期来看70%的职业基金经理人跑不过指数。)。还是那句话,只要是中国稳定成长,指数基金长期肯定赚钱(尤其是采用定期定投的方式)。
5. 债券型基金,收益率很普通。但是这里之所以单独拉出来说一下,是因为现在国家在降息,因此债市会有资金流入(国外证券界有句谚语:当股市阴云密布时,债市就晴空万里。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在降息时,这句话就更正确了了。注:今年一年投资于中国债市的收益率不会少于15%,不用吃惊,这种现象在外国是很正常的,但是在中国队多数人只关心股市,不懂债市。所以就让一些精明的人钻了空子,今年这些人在债市上狠狠的捞了一把,15%算是少的。)。
6. 封闭式基金。这里提到他,是因为它有时会有一些折价率(即交易价格低于基金净值,但是它不能随意赎回,封闭时间很长),而且可以像股票那样交易。所以有时会有一些套利机会。
就写些这么多吧,手好累。之所以写这么多罗嗦的话,是我发现现在的金融同行在销售一些金融产品时,只说收益不说风险,所以刚才就罗嗦的多一点,请见谅,如果还有问题,你可以加我649988316,我还很嫩,有说的不对的,请多包涵!
❾ 求基金收益的案例和分析
在2010年软银成立30周年股东大会上,孙正义再次给世人描绘出一个新的软银30年愿景,并于2016年10月抛出千亿愿景基金,目的简单直白:纯粹通过大规模资金投入释放一个新的创新时代,从而重塑全球科技业版图。目前,愿景基金已在各个前沿领域广泛布局,包括芯片、卫星、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癌症检测和基因诊断、人工智能等。
在创业、天使投资、基金等各方面都非常"落后"的日本,软银董事长兼CEO孙正义绝对是一个特殊的存在;1994年带领软银成功上市后,便走上一条狂热的投资收购之路。截至目前,软银已投资逾520家企业。
毫无疑问,软银愿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已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乃至最大的并购基金。其成立之日就备受科技圈和投资圈瞩目,不仅因为其1000亿美元的庞大规模,还因为其包括两大中东的主权财富基金,并且,一众科技巨头——苹果、高通、夏普等也在其LP之列。
孙正义表示,“物联网将会引领下一轮技术爆炸,正如在地球演变历史上寒武纪爆发形成了无数新物种一样,用不了多久,联网的物联网设备数量将会达到1万亿。”我们梳理愿景基金现有投资组合后发现,正是基于这一趋势将形成奇点的判断,愿景基金的投资方向与软银集团总体战略高度一致:
一方面,其对半导体芯片、无人驾驶、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卫星通讯、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保持着较大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对互联网金融、共享出行、生态农业、电子商务等依托大数据的消费领域也保持持续投资;此外,斥巨资收购芯片巨头ARM、NVIDIA则体现了它在基础技术与硬件领域的大胆布局。
在一个潜力巨大的领域选定最具前景的公司,进而大笔投资,再基于互惠互利将这些公司带到更高水平,愿景基金用这种Kingmaker(拥王)式投资策略做特定行业的最大参与者——这对国内一些PE、产业基金和战略投资者有着重要启发。与此同时,不论国内还是国外,资本集中化已成市场显著特征之一,资本向后期轮次和行业头部项目高度集中,马太效应正不断加剧这一过程。随着巨额基金出现,独角兽企业因不缺资金追捧,便可选择长时间停留在一级市场——那些有幸投中的早期基金,或许需要考虑灵活多变的退出策略,比如,驱使独角兽踏上合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