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彈錢吧和維C是啥關系
彈錢吧和維C物權(曾用名:維C理財)是兄弟公司,兩個平台同屬於金棗金融旗下,由同一個創始團隊建立,你可以網路搜索他們官網,進去看就知道了。
『貳』 中國金柑之鄉的相關信息
尤溪縣金柑最早植於八字橋洪牌村,據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尤溪縣志》載:「金桔,實長曰金棗,圓曰金桔。又有山金桔,俗名金豆。」可見金桔在尤溪至少有270多年的栽培歷史。近年來,八字橋和管前二鄉,種植面積逾萬畝,總產達1100多噸,被譽為福建「金桔之鄉」。尤溪縣現已成為全國金柑四大產地之一。
尤溪金柑形美色鮮,汁多肉嫩,甜酸可口,尤以八字橋「三洪」(即洪牌、洪村、洪田三村)所產質量最佳。其果肉含有多種維生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等,營養價值在柑桔水果類中名列前茅。金柑除鮮食外,還可加工成果汁、果醬、罐頭、蜜餞。尤溪縣罐頭廠和金柑製品廠,已將其製成罐頭、果醬出售。廈門、福州等地廠家,以尤溪金柑為原料,加工成的金柑罐頭和蜜餞,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國。
尤溪現有金柑面積101512畝,占水果面積的61%,1999年產量為35900噸,占水果產量的46%。1984年以來,尤溪縣在省市科委與農業部門的支持下,實施了金柑高產優質栽培及貯藏加工技術的系統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畝產達1700公斤。金柑果品研製目前也取得了初步成果,1990年與福建農業大學聯合研製了糖金柑,縣罐頭廠開發試制了金柑汁。在此基礎上,制訂了金柑果品地方標准《尤溪金柑》,由福建省技術監督局發布實施。尤溪金柑主產地管前、八字橋兩鄉鎮,預計2005年可產果1.7萬噸、產值4000萬元。
經過多年的發展,尤溪金柑成為當地農民的搖錢樹。在主產地管前鎮、八字橋鄉,農民年人均金柑收入達400多元,占農民收入的12%。1997年,他們注冊了金柑鮮果「秀峰」牌商標,制定統一的銷售等級標准,加大宣傳,打響品牌。如今,尤溪金柑暢銷上海、杭州、廣州、福州、昆明等大中城市。
2004年12月,被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金柑基地;05年2月,又獲得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檢中心的無公害認定。眼下,金柑已成為當地農民致富法寶。管前鎮洪村年可產金柑1000多噸,僅此項全村收入400多萬元;八字橋鄉洪田村郭坑底自然村的鄭登堂承包了大面積金柑林,種植的金柑平均個頭大小居於八字橋前列,年均收入達到十萬元,鄭騰利,種植500多株金柑,預計05年可收入5萬元。
『叄』 鹽金棗是什麼是不是小時候吃的老鼠屎
你也可以搜陳皮丹,話梅丹。也都是一樣的。我記得以前是用小塑料瓶裝的,全名是清涼檸檬丹。多好聽的名字!但老鼠屎是通用的。吼吼!
『肆』 金棗從幾月開始結果
中國棗鄉山東無棣縣地處魯北平原,位於山東省最北端,東北瀕臨渤海灣,屬黃河三角洲綜合開發地帶,是實施「海上山東」建設和國務院關於實施「渤海碧海行動計劃」的主戰場,是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黃驊港的直接輻射區域,是連接京津塘和膠東半島的要道。由於地處沿海,土壤以濱海潮土、鹽化潮土分布,土地適宜小棗,特別是金絲小棗、冬棗的生長培植。棗樹栽培歷史悠久,始於商夏,素有「華夏棗都」之美稱。全縣擁有棗樹面積106萬畝,其中金絲小棗70萬畝,冬棗36萬畝。棗樹總株數達到了3000萬株,年產金絲小棗(干)4300萬公斤,冬棗3000萬公斤,均被山東省農業廳列為綠色無公害食品。無論產量、規模、質量均居全國縣級之首。
1990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物學家貝時璋為無棣縣親筆題寫了「中華金絲小棗第一縣」。2001年無棣縣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棗鄉」榮譽稱號。
大荔紅棗甲天下
陝西大荔縣地處華山北麓,黃河西岸,是國家級優質糧、棉、油、漁基地縣,全國秸稈養牛示範縣和綠色產業示範縣,大荔紅棗尤以是我國紅棗主要發源地和少見的優生區而被國家林業部授予「中國棗鄉」稱號。"大荔紅棗甲天下」。目前,該縣在中共大荔縣委書記房龍山、大荔縣縣長劉天運制定的全力爭創全國優質紅棗第一縣的目標而努力。據悉,大荔紅棗種植面積已達到30萬畝,年產鮮棗4000多萬公斤,加工蜜棗1500多萬公斤,並以紅棗種植帶動黃花菜、中華壽桃的種植和久負盛名的秦川牛的養殖。 [編輯本段]中國棗鄉------金太谷壺 瓶 棗 之 春
壺瓶棗是山西省最好的棗品種之一,主產晉中市的太谷縣,其棗實個大、皮簿、肉厚,風味甘美,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在全國和山西省歷次評比中屢屢中的。先後獲「專家評優銀獎」(1996年11月北京),「最受歡迎產品獎」(2000年1月南京),「中國名優果品」(2002年11月廈門),「十大名棗」(1997年10月太原),「金獎」(2002年9月晉中)。壺瓶棗原產太谷,國家林業局授予太谷縣「中國棗鄉」稱號(2001年8月)。2004年進行了壺瓶棗產地無公害認定和壺瓶棗無公害產品認證,並於2006年9月向國家申報壺瓶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太谷縣位於晉中盆地東緣,人工種棗起始久遠,品種繁多,相傳戰國時期就有人種棗,至今已有2000多年。現存的「原生棗」可在荒坡地塄找到它的蹤跡,這種棗生長呈灌叢狀,果實較小,形狀多有千秋。栽培棗樹常見於房前屋後,地邊地塄,其品種有鄉土品種和引進品種兩類:鄉土品種主要有壺瓶棗、郎棗、牙棗、壺瓶酸、黑葉子棗、團棗、葫蘆棗、蜜棗、雞心蜜棗等,以壺瓶棗品質最好;近年來引進的外來品種有梨棗、駿棗、金絲小棗、贊皇大棗、冬棗、雪棗、龍棗等,以梨棗發展面積最大。關於壺瓶棗的產生、定名和具體栽培史難以考究,但壺瓶棗的原產地太谷縣里美庄村村南的二佛山上遺存的戰國時期的點將台和孫臏借棗伏兵的傳說故事流傳於民間,生動感人。相傳當時陽邑(時為縣治所在地)一帶是古戰場,孫臏、龐涓的馬陵之戰就發生在這里,當時正值秋天,里美庄一帶紅棗滿坡,孫臏看中了棗兒可頂戰士糧,採取減灶計迷惑龐涓,最終將龐部誘進包圍圈,置於死地。上世紀50年代初,中央政府從全國各地選送名特優農副產品為前蘇聯的斯大林祝壽,里美庄村「老滿紅」棗園里的壺瓶棗被選定為禮品,據說斯大林吃了贊不絕口,從此,太谷里美庄的壺瓶棗的名聲就傳開了。
太谷這塊黃土地上獨特的日照、水肥、溫差條件適合壺瓶棗和其它棗樹的生長、結實。在里美庄村,八、九百年以致上千年的老棗樹屢見不鮮,雖然主幹樹洞深裂,樹瘤盤龍錯節,顯得老態朧腫,但樹上新生棗頭萌生新綠,生機盎然,秋時累累棗實壓彎了枝頭,可謂老當益壯。每逢九月中下旬壺瓶形的棗兒由綠轉紅時,人見人愛。成熟的棗兒,顏色深紅,單果平均重20g,大果50g以上,有「八個一尺,十個一斤」之美稱。
壺瓶棗營養豐富,每百克鮮果肉中含糖30-50g,蛋白質3.3g,鈣41mg,磷23mg,鐵0.5mg,含有各種有機酸和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的含量達380-600mg,居百果之首。壺瓶棗制干後,肉質細膩,久貯不幹,制干率57.2%,干棗含糖量71.4%。壺瓶棗還是一種滋補佳品,中醫認為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生津液,潤心肺,補五臟,治虛損及解毒等功效,在產區有「每日三顆壺瓶棗,身體強健不服老」的說法。
壺瓶棗雖是歷史名產,但長期以來受村外的棗樹不見棗(實際是疏於管理)的小經驗主義的影響,結棗樹多集中於村內房前屋後和有錢人家的園兒中,多品種混栽,雜收混曬,棗好卻圖有虛名,不出大價錢就想收購純正的壺瓶棗很難。建國初期,全縣壺瓶棗樹並不多,除里美庄村有成片的棗園外,其它地方都比較零散,因管理粗放,大小年嚴重,平均株產只有十幾斤。合作化時期,為追求果樹的高效益,蘋果樹當家,很少有人栽棗樹。三中全會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太谷縣委、政府把發展壺瓶棗當作農民致富奔小康的突破口,鼓勵農民栽棗樹,規模開發建棗園,出台了建設紅棗大縣的長期規劃,2006年已發展到30萬畝,2300萬株。壺瓶棗產量達6000多萬斤,產值達到1.2億元。壺瓶棗銷售價突顯於其它棗品之上,鮮棗2-4元/公斤,干棗8-16元/公斤,受經濟效益的軀使,許多棗農將個頭小的棗、酸棗高接換成壺瓶棗。為增加產量,棗農們注意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花期噴布「920」保果。為減少採前裂果爛棗,不少棗農在棗熟期搭蓋了防雨棚,產區專業戶建起了烘房、薰房,收獲的棗兒,烘、薰、曬、陰並舉,縮短制干周期,這是前所未有的。歸圃苗和嫁接苗的推廣,降低了建園成本,促進了以壺瓶棗為主的密、優、豐棗園的建立,這也是一個新走勢。
隨著壺瓶棗產業的發展,縣里成立了紅棗中心,專門負責紅棗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集中建設高產示範園區,實行標准化生產;有關鄉鎮建立了棗業合作社,「興谷」、「萬士達」等合作社突出品牌效應,注重外包裝,已成為棗農聯系外地客商的橋梁和紐帶。太谷縣天山斗棗業有限公司打破了單純賣鮮棗、干棗、醉棗的單調的商品模式,開發出「無核營養保健棗」、「真空香酥棗」、「真空怪味棗」、「真空乾脆棗」,「棗泥」,「棗醬」,棗飲料等包裝精美可以遠走高飛的商品,還在各地建立了銷售網路。目前,太谷壺瓶棗的產品銷售已拓展到北京、重慶、南京、長沙、廣州等地,而且遠銷到韓國、日本等國。
2001年以來,太谷縣委、政府牽頭在壺瓶棗兒紅了的九月下旬每年舉辦一屆紅棗節,「舊城、老宅藏旅遊棗文化展民間風采,一顆棗一美元商機之玄妙任你把握」。真是「壺瓶棗兒甜又香,農商工學聚一堂,政府造勢民得益,千家萬戶奔小康」。
『伍』 咸金棗到底是鹹的還是酸的,為什麽別人一直告訴我 咸金棗不是鹹的 ,
咸金棗酸甜苦辛咸,五味俱全,加工過程少不了食鹽,吃出鹹味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