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篇論文
企業債券和股票一樣,是資本市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市場結構要求包括企業債券在內的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共同協調發展,這既有利於金融領域的改革,社會信用的優化,同時又是企業多渠道、低成本籌集資金的市場基礎。在發達的資本市場體系中,企業債券市場的規模遠大於股票市場。而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嚴重滯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及其結構的完善,進而影響了資本市場功能的發揮。
一、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現狀
1.企業債券市場占整個債券市場的比重較小。據統計,1991-2002年間,國債發行總額為30331億元人民幣,企業債券總額僅為3050億元人民幣,占國債總額的10%,實際上,國債市場大於企業債券市場的情況,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都普遍存在。經濟與金融發展歷史規律研究也表明,政府債券市場大於企業債券市場似乎是必然的現象。但是,中國債券市場與企業債券發展的差距如此之大,卻是十分少見的,它遠高於國際資本市場的平均水平。
2.企業債券發行規模相對較小。2002年末,包括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託管的債券,再加上憑證式國債,總共為2.8萬億元人民幣,債券總值相當於GDP的29%左右。而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債券總值與GDP的比例遠高於此,如:美國的債券總值佔GDP的比例為143%,日本為136%,歐盟15國為82%,全球統計債券相當於GDP的比例為95%.在我國債券總體發行規模小而國債又占相當大的比例情況下,國債發行規模和GDP增長之間保持了較顯著的相關關系,國債發行基本上與宏觀經濟增長態勢相一致,而企業債券的發行規模與GDP增長間不存在正相關,不能對我國GDP的增長作出適應性反應。
3.企業債券融資相對滯後。從現代資本結構理論來說,企業的價值,在一定范圍內,會隨著負債的持續增加而上升,企業的融資順序表現為:內部融資優先於債務融資,債務融資優先於股權融資。但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往往過度依賴股權融資,忽略債券融資,造成了我國企業股票發行的規模遠遠超過了企業債券發行的規模,即存在有股權融資偏好。這種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滯後性不僅導致了企業融資手段的單一,而且影響到股票市場資源配置作用的充分發揮。
4.企業債券發行市場具有明顯的管制特徵。在發行環節,目前仍採用發行計劃規模管理,募集資金投向納入固定資產投資計劃,具體發行採取審批制的監督管理模式;債券發行進行實質性審批,難以採用法律、法規許可之外的金融工具,從而債券品種的創新受到極大限制;價格受到管制,如債券利率區間的限制,企業債券的利率在管制下缺乏彈性,無法公允反映債券之間的風險收益差別,使企業債券和其它金融工具之間難以形成合理的比價關系;同時,證券經營機構的行為受到管制,發行對象和發行區域受到管制等。
二、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約束和障礙
造成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發展滯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障礙,也有市場約束。
1.政府政策方面。出於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的考慮,政府賦予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和對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推動經濟體制改革這兩大歷史使命,而後者又是主要的。企業債券的作用是為企業籌措資金、優化資源配置,而股票和國債同時還在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中起著重要作用,股權融資和國債由此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由於這種政策的傾斜,在債券市場發展過程中具體表現為我國債券融資的計劃性。國家每年都要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狀況、財政貨幣政策、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證券市場發展等方面的需要,對股票和債券的發行額度作出總量安排和結構控制,債券發行尤其是企業債券發行長期實行多部門行政審批制,因此,出現一些市場差別問題。
2.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滯後。第一,企業缺乏獨立財產權,造成部分企業債券兌付困難。由於發行企業債券的企業沒有獨立的財產權,因此並不能真正承擔履行債務契約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從融資活動中獲得資金以滿足生產經營及企業員工福利待遇的需要,卻不能真正承擔融資失敗的財產責任,一旦融資失敗,責任最終只能由國家來承擔。第二,一些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約束機制不健全,導致企業「重股輕債」,缺乏發債的內在動力。在我國,有資格上市的公司基本是由國有企業轉制而來,國有股一般占控股地位,而國有產權所有者缺位,這種特殊的產權結構導致了「內部人控制」,公司經營者的目標常常並不是企業價值的最大化,而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經營者自然首選股權融資,後選債務融資。
3.企業債券市場的流動性不足。我國債券二級市場由銀行間市場和證券交易所市場組成。由於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不接納企業債券,原來可以交易企業債券的地方性交易中心又被關閉,企業債券的流通與轉讓只有在證券交易所上市這一條路,但是證交所的上市規定又非常嚴格,存在許多不必要的限制條款,絕大多數企業債券無法流通和轉讓。截至2003年11月,在深、滬兩個交易所掛牌交易的企業債券僅有24隻,日成交額平均不足5000萬元人民幣,每隻債券的日成交量只有幾手至幾十手,有的甚至沒有成交。如此小的交易量,對於整個企業債券市場而言,可以說幾乎沒有流動性,影響到市場參與者的積極性,從而使債券市場的功能難以充分發揮,市場發展也受到 4.信用評級中介機構發展滯後。企業債券市場發展與成熟,主要表現企業債券評價體系是否規范。在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企業債券進行信用評級都是由擁有獨立財產、承擔無限責任並完全靠出售自己的評價結果來盈利生存的信用評級機構獨立進行的。我國信用評級也存在一些問題,並沒有完全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國債券評級機構不對評估結果承擔無限責任,這就導致一些評級機構為了達到盈利目的,出具虛假評級。第二,我國信用評級機構不僅所受約束比國外評級機構少,而且在評估技術和經驗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從而導致所評價出的信用級別的參考價值較低。
三、發展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對策建議
1.積極推進企業債券市場的對策建議。政府在政策上應支持企業債券的發展,大力推進債券發行制度的市場化建設。企業債券發行應向核准制、注冊制過渡,改變企業債券發行規模、期限和利率水平由政府決定的狀況,不論企業的所有制性質及規模大小,都要由企業自己根據自己的信用級別、償債能力和融資需要,以及市場變化的實際情況,確定企業債券發行的利率水平和還債期限,以便使各發行主體的信用差別得到顯示,提高企業債券應有的供給彈性和價格需求彈性。政府對債券市場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健全信用評級、擔保、受託人和信息披露等法律制度體系,形成對公司發行債券的硬約束,降低違約風險。同時,要鼓勵發債企業在利率形式、債券形式、付息方法、期限品種結構等方面不斷創新,以增加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2.深化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宗旨是實現財產權的分散化,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途徑則是大力推進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等。只有經過規范的產權制度改革,企業才能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真正市場主體,才能轉變「重股輕債」的觀念,才能真正承擔債券融資的風險與責任。這是發展、壯大企業債券市場的關鍵環節。與此同時,還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償債保障機制,以防止企業負債率過高和財務風險過大,約束企業經營中的道德風險,確保債務本息能夠得到正常支付。
3.積極培育機構投資者。國外的經驗表明,隨著債券流通性的增強,投資者會自動增加投資的需求。因此,發展我國企業債權市場的當務之急是解決企業債券的流通問題。(1)要加快債券二級市場的建設和發展。首先,應配合利率市場化進行改革,規范中介機構行為,防止壟斷定價,逐步放開企業債券轉讓流通價格。其次,對場外交易市場和場內交易市場予以明確的定位,不同發行方式和規模的企業債券可選擇不同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市場。(2)要搞活我國企業債券流通市場,還必須培育大量的機構投資者。應允許基金公司、社會保障基金投資信用評級較高、風險較小而投資回報相對較高的企業債券;考慮設立企業債券市場基金,專門支持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為企業債券市場引入更多的資金。此外,還可以在企業債券市場試行做市商制度。由承銷商擔任做市商,不僅可以活躍企業債券的流通,而且能夠吸引機構投資者參與企業債券市場的投資。
4.健全信用評級制度。為了方便投資者判斷債券風險、了解發行主體和市場的有關信息、增強市場信息透明度和對稱性、保證市場運行公正合理、最大限度地保護投資人的利益,必須充分發揮信用評級機構等社會中介機構的作用,健全信用評級制度。一是建立科學的評級指標體系。有關部門應該組織制定統一的評估指標體系和評級方法,以便各個評級機構共同遵守,保證評級結果的科學性、公正性和統一性。二是建立獨立、統一的評級機構。國家可以委託一個專門的管理機構,使其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三是引入國外信用評級機構。這樣可以在競爭中不斷地提高國內信用評級機構自身的專業能力和市場信譽,最終形成公允的信用評級體系。四是在信用評級責任方面,將評級的公允性完全交給中介機構,而監管部門只需對評級機構進行監管,由市場來決定評級機構的生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耿志民。中國機構投資者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黃少安,張崗。中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分析。經濟研究,2001(11)
3.江春。產權制度與金融市場[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4.何德旭,李武。關於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發展問題的思考。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2(8)
⑵ 美國非金融企業中債券比例高於股份,而中國卻是股份高於債券原因
因為中國的債券市場遠沒有美國發達。很多企業債券很難賣出去或很難體現其正常價值:
1,二級市場流動性比較
美國債券二級市場是以場外交易為主的交易市場,自由的交易模式和雙邊報價商制度給市場帶來了活躍的氛圍和良好的流動性.同時,電子化交易系統的普遍應用也進一步提高了二級市場的交易效率.2006年,所有債券市場的日均交易量(現券)約9417億美元,是紐約股票交易所的日均股票交易量(約688億美元)的十三倍之多.從各類型債券的交易規模看,由於國債二級市場是美國貨幣當局實施貨幣政策的主要場所,是美聯儲的公開市場業務的主要
操作手段,因此交易最活躍的是以國債為主的政府債券,其日均交易量在5545億美元;其次是以政府支持機構發行為主的抵押支持證券和資產支持證券,日均交易量在2518億美元左右;聯邦機構債券,公司債券和市政債券的交易不活躍,分別只有788億美元,210億美元和169億美元.從各類債券的年換手率(現券年交易量/債券年末存量)來看,2005年國債的換手率達到了33.01倍
公司債券聯邦機構債券場外市場分為銀行間和商業銀行櫃台市場.由於交易所市場和商業銀行櫃台市場的存量和交易量均較小,銀行間市場占據了債券市場存量和交易量的90%以上規模,因此本文我們考察的流動性主要針對銀行間市場.
根據中央國債登記
央票交易最為活躍,日均交易量122.65億元;其次為政策性銀行債和記賬式國債,日均交易量65.40億元和43.49億元;企業類債券交易清淡,其中短期融資券和商業銀行債日均交易量19.93億元和9.71億元,其餘的如企業債,證券公司債,非銀行金融機構債等則日均交易量不滿1億元.從換手率指標來看,目前我國債券市場流動性最好的債券品種為短期融資券,央票和商業銀行債,其換手率均在1倍以上,分別為2.02,1.51和1.38倍;其次為政策性銀行債,其換手率為0.93倍;國債的換手率水平較低,僅有0.41倍.我國債券市場整體換手率水平為0.91倍,是美國債券市場的十分之一.
2,債券種類比較
在美國債券市場中,以企業為發行主體的債券產品已經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包括公司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內的企業直接債務融資工具佔了債券市場整體規模的60%以上.
2005年,抵押支持債券和資產支持債券余額共78708億美元,占市場可流通余額的31.08%;公司債券余額49899億美元,占市場可流通余額的19.70%;聯邦機構債券余額26039億美元,佔比10.28%.美國政府類債券余額則排在公司類債券之後,佔到債券市場總規模的三分之一不到,2005年可流通余額為63928億美元,佔比25.24%(其中國債余額41658億美元,佔比16.45%;市政債券余額22270億美元,佔比8.79%).
3,國債的持有結構比較
從美國國債市場投資人的構成結構來分析,截至2005年底,外國及國際機構持有美國國債的比例最大,持有量2.20萬億美元,佔美國國債可流通余額的52.15%;美國貨幣當局和各類養老金分別位居二,三位,各持有國債0.74,0.28萬億美元,佔到可流通余額的17.60%和6.70%. 美國國債之所以呈現出外資大量流入的特點,是由美國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所決定的.美國的貿易赤字,財政赤字和儲蓄不足是令其宏觀當局棘手的三大經濟難題,而國債供求則與後兩者有直接關系.小布希上台以來,美國財政部為彌補巨額財政赤字,不得不發行大量國債,而國內儲蓄不足又迫使其轉向國外融資,從而每年有大量外資流入美國債市.1985年,外國及國際機構僅持有美國國債2264億美元,佔美國國債市場的15.90%;20年後外國及國際機構持有的美國國債余額猛增到了原來的10倍,佔到了市場份額的1半以上.
我國國債市場,由於外資機構參與程度較低(2005年底,在銀行間債券市場5508家機構中,外資銀行在華分行一共45家,佔比0.82%,國債持有餘額27.77億元,佔比0.10%),投資人構成結構主要呈現出本土化和機構化的特點.截至2005年末,商業銀行類機構國債持有量最大,持有16522.63億元,占國債可流通余額的61.92%;其次為特殊結算成員(包括人民銀行,財政部,政策性銀行,交易所,中央國債公司和中證登公司等機構)持有國債6399.83億元,
佔23.99%;保險類機構排名第三,持有國債1693.94億元,佔6.35%.
4,債券市場規模比較
美國債券市場可流通債券規模總量較大,債券品種發展較為成熟.截止到2006年3月底,美國債券市場可流通余額達25.87萬億美元(不含1年以內的短期票據),相當於同期我國債券市場可流通余額的26.32倍(按照1:8的匯率),且總體規模增長速度比較平穩,年均增長率9.10%.自1985年開始,市場可流通的債券品種就比較豐富,包含國債,市政債券,抵押支持債券和資產支持債券,公司債券,聯邦機構債券,貨幣市場工具等.
市政債券國債抵押支持債券公司債券聯邦機構債券貨幣市場工具資產支持債券數據來源:美國證券業協會注:2006年數據截止到2006年3月31日.
根據中央國債公司的統計,截至2006年末3月末,中國債券市場可流通債券余額7.86萬億元,但整體規模增速較快,年均增長率達42.31%.債券品種主要為國債,中央銀行債,政策性銀行債,企業債,商業銀行債,非銀行金融機構債等.2005年,企業短期融資券,國際機構債和資產支持證券(2006年上市流通)等作為債券市場的創新品種首次向市場推出,但總量規模仍相對較小.
另一方面,債券市場余額與GDP的比重也能反映出一國債券市場的容量和整體的償債能力.美國債券市場可流通余額/GDP的比值整體水平較高,1997年為1.54,2005年上升到1.99;我國的數據是,1997年該比值為0.06,2005年提高到了0.38.這表明,我國債券市場目前還處於發展階段,存量規模仍有進一步擴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