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股指期貨被抓山東吳鑫泉

股指期貨被抓山東吳鑫泉

發布時間:2021-09-03 02:16:11

1. 張三豐和太極拳到底有沒有關系

可以明確的告訴你!是張三豐!

都叫太極拳,只是拳理相同,但是技擊不一樣,拳架業不一樣!

三豐太極拳,是三豐祖師發明的!我家是遼寧省阜新市,就是古代的(遼東古懿州)是張三豐的家鄉,張三豐從小就聰明,8歲的時候得眼疾。去我們當地得一個寺院治療!傳說那裡得和尚傳三豐 詩書。後,三豐有習會武術。
可以明確得說,張三豐得武術和少林寺毫無關系。只是後人杜撰罷了!

有很多經濟因素啊!但是我之所以說實話絕對沒有經濟因素所以我敢說自己聽到得傳說!最起碼不帶經濟色彩啊!

陳式太極拳是陳王庭發明的,跟據戚繼光的什麼書,和小王的《太極拳論》
楊式太極拳是楊露禪學習了陳式太極拳以後又看書在結合自己的理解發明的。

吳式,武式都是吸取楊式的在根絕自己的理解發明的。

孫氏太極拳是結合 太極拳 八卦掌 形意拳發明的。

太極拳種類非常多真的!數不勝數。這就是簡單的介紹五大家太極拳!

所以是張三豐發明的太極拳!最起碼在時間上看被!

2. 有誰認識太極拳十三丹功和功理

歷史上有爭論太極拳究竟是張三豐所創 還是陳清平所創的問題,事實證明應該是張三豐所創,以下是證據:

張三豐創太極拳的證據
--------------------------------------------------------------------------------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的文字記載,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早於清初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及其子黃百家《內家拳法》的史料。這兩種記載應該同出於王征南口述的內家拳源流,應該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過去唐豪、顧留馨在創立"陳王廷創拳說"之時,抓住所謂"夜夢玄帝授拳"等"荒誕"的說法,予以批判和否定。其實在武當山從古至今,歷來就有道士們習武的傳統,而且從來就沒有中斷過。假如我們能夠客觀地對待,那麼請問,張三豐作為武當山的道士,他習武、練拳是不是迷信看荒誕嗎看武當山道士們秉承傳統,將武當山道士們所繼承的拳法形成自己的風格,並傳播到民間,從而發展成為中華武術中一大名宗--武當派武術,這又是不是迷信看假如這些都不是迷信的話,那麼我們應不應該將唐豪、顧留馨所否定過的客觀事實予以澄清,還歷史一個本來面目看


清光緒六年,李亦余所作《太極拳小序》開宗明義就說道:"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但李氏又於光緒七年將開頭所作改作:"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李氏為何作此改動看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李氏困惑於宋張三峰與明張三豐故而未作定論;其二,當時有陳系(陳、楊、武等派)以外的太極拳流派在民間沿襲著,而這些流派自雲早於張三豐。李亦余可能有所耳聞,故認為太極拳起源有可能早於張三豐。


關於這一點,可舉一實例為證:清同治年間,楊祿禪先生在京城旗營及端王府教拳,得其傳授者甚多。有一旗人夏桂勛從祿禪師學拳數載,後來夏桂勛在河南敗給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練為"金陵太極功",而李六如的太極功是從學於金陵(南京)的谷宗雲、谷宗秀兄弟。谷氏兄弟為清朝乾嘉時人。由是可直知早在乾隆年間太極拳(功)已經在金陵流傳。李六如將此派之內容傳給了夏桂勛,夏桂勛返京後傳京都旗人恆壽山(人稱"大力恆"者)等人,並一直沿襲至今天。筆者與此派傳人交往甚密,得知此派傳譜記載,金陵太極功始於南北朝盛於唐宋。可謂早於張三豐。另外,從從此派內容及其特點來看與陳系諸派大異,可斷其絕非由陳系諸派所派生。夏桂勛與李亦余為同時代人,李亦余聞知金陵太極功及其源流,也是極有可能的。故而改"太極拳始自宋張三峰"為"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然而李亦余很清楚地說明:"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這里雖未提及蔣發,顯因系略筆之故。巧得是,祿禪師之弟子王蘭亭以師兄弟名義所傳授的師弟李瑞東,曾經在光緒七年七月也寫過一篇《序》其中也曾提到張三豐創拳和傳拳的問題。《序》中說道:"太極拳術始於軒轅黃帝,因在常山偶見蛇鵲之戰,藉蛇纏鵲躍戰斗之機,悟理想義,由此而發明太極拳術。歷聖相承,迨至宋元,張三豐先師撫無極、太極、八卦錯綜之義,陰陽相推之理,五行生剋之情,八門變化之機擴而充之,衍成各種太極拳術。至此,本門拳術始大盛矣。實為武術中內家嫡派......"。

這里,李瑞東先生說太極拳始於軒轅黃帝,系因道家崇尚黃老,而太極拳傳人多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之故。這里的軒轅黃帝應該理解為:不知其年代及姓名的古人的代稱。而古人觀蛇鵲之戰,悟化出一種原始拳術,這絕非迷信,是符合唯物主義觀點的。這種原始的拳術迨至宋元,就成了張三豐進一步創造的藍本。這說明張三豐是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從而創造出武當內家太極拳。這種說法顯然要比所謂夜夢玄帝授拳,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的說法真實可信。


李瑞東在《序》中所言,張三豐為宋元時人,客觀地看張三豐從宋代活到明代頗為令人懷疑。但是對於專門練習長壽之術的高道張三豐來說,並非不可能的,因為古有彭祖八百歲之說。


張三豐創太極拳還是內家拳看內家拳早期是否和太極拳同源看其實,張三豐創太極拳和創內家拳並不矛盾,二者皆為張三豐所創,而且早期內家拳和太極拳是不分彼此的。只是名稱不同,這是由於傳人不同,從而派生出不同的名稱而已。或者是由於拳法套路不同,因為張三豐所創絕非單一的套路,很可能是多種套路和各種輔助功法、內功修煉方法。由於傳人所承襲的套路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稱謂。類似情形在傳統武術的沿襲過程中是司空見慣的,不足為奇的。另一種可能是:太極拳曾經作為武當派內家拳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一起沿襲了下來,以後由於在傳遞過程中的各種原因,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發生了分離。分離之後又不斷地吸收其他拳種的內容以豐富、完善自身,逐漸演化成一個獨立的拳種。至於何時從內家拳中分離出來的,這正是我們所應該深入研究的。


內家拳的概念和內涵,在今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僅原有的內容(含太極拳)還包括了"八卦"、"心意"、"形意"、"通背"等多種內功拳種。然而,內家拳原來的內容只是"張三豐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黃百家《內家拳法》),即張三豐所創太極拳的代名詞。

關於太極拳曾經作為內家拳的一部分,其依據有二,其一、太極拳和松溪派內家拳的相同之處,根據松溪派內家拳第二十代傳人王維慎在《松溪派內家拳的本源與發展》(見《武魂》1983年第1期)一文中所闡明的拳理,簡要地對比一下傳統太極拳的拳理,就會發現,二者有很多共同之處,可以說同出一源,具有很近的親緣關系。


松溪派內家拳講:"拳有陰陽才能有變化,有變化才能有剛柔";王宗岳《太極拳論》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拳以陰陽為萬法萬事之宗祖。

松溪派講:"拳起於易";太極拳各派皆以易理說拳理。


松溪派講:"氣沉黃庭,氣轉黃庭"此乃抱元守極之法,練先天混元之功;傳統太極拳講:氣沉丹田,內氣潛轉,練的也是先天混元之功。


松溪派的要領有:"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而這正是傳統太極拳中人所共知的基本要領。

此外,松溪派講:"下齶微收";太極拳也講下齶微收。


在打法上,松溪派講"後發制人,後發先至";太極拳則講"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恰好是前者的詮釋。此外,松溪派在技擊上上講"抓筋拿脈,打穴擊要";這在傳統太極拳的技擊上也有若干體現。


總之,由於傳遞過程中的不斷演變,如果拿今天的松溪派內家拳同今天的太極拳相比較,肯定會有諸多不同之處,例如在拳勢名稱上區別較大,這也是很自然的。絕不可以把這些不同之處用來否定松溪派內家拳和太極拳的淵源關系,因為這樣做,就等於拋開歷史於不顧,片面地要求形式上的相同,這無疑不是研究歷史的正確態度。


太極拳作為武當內家拳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所創造和傳播的道家功夫,在當今某些流派所繼承下來的傳統太極拳內容里,還可以找到其他的依據。清朝著名的太極拳家李瑞東先生隨其師兄王蘭亭學習太極拳術,藝成之後,又遇甘鳳池之曾孫甘淡然(字霈霖)先生,遂拜甘淡然為師,得其"江南派"太極拳之傳。所謂江南派太極拳實為武當"金蟾派"太極功之俗稱,此派內容十分豐富,拳法分為武兩類,文架講"沾"、"粘"、"連"、"隨"之打法,武架講"離"、"粘"、"隨"之打法。其風格特點與陳系諸派大為不同。李瑞東先生後來綜合了自己所得"河南派"、"江南派"、"陝西派"太極拳之精華,熔於一爐,創李派太極拳,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派別。李派除了有李瑞東先生所創的各種拳械套路以外,還繼承了許多傳統太極拳套路、器械、內功修煉和多種輔助功法。其中就有許多由李瑞東先生傳遞的內容(非先生自創),其中可以找到太極拳屬於道家功夫以及張三豐創太極拳的證據。


其中的"太極十三丹"就是非常原始的太極拳術。它之所以稱之為"丹",是有其歷史淵源的。李瑞東先生所傳的"太極十三丹",與武當道教的內丹功有著不解之緣,而且是直接沿襲下來的丹功稱謂。所謂道教內丹功,其實就是道士們所修煉的內功。道教所追求的是修煉成"純陽之體",即成仙,"成仙"的手段有兩種,其一是通過服食外丹來達到目的;其二是通過修煉內丹功來達到目的。一般來說道士們通過煉丹爐所煉就的外丹,多含鉛汞,十分有毒,服之不但成不了仙,還會中毒,於身體有大害,自古因服食外丹而中毒死亡的道士非常多,甚至還有貪圖長生不老的皇帝。但是內丹功則不同,因為內丹功按通俗的說法就是道家"養生氣功",修煉內丹功不但於身體無害,而且低則益壽延年,高則可修煉成"純陽之體",從而"得道成仙"。因此,歷史上絕大多數道士都修煉內丹功。因為內丹功也是氣功,那麼氣功就有動靜功法。


太極十三丹即是道家內丹功的一種,太極十三丹的動功就是以仿效十三種動物的動作之仿生功法。總體來說十三丹就是一種功拳合一、內外皆修的道家功夫。它和其他傳統太極拳的相同之處就是,皆有技擊的性質。李瑞東先生的這套"太極十三丹",得自王蘭亭與甘淡然,早期楊祿禪先生也曾經傳授過。


太極十三丹動功中有蛇鵲兩形,道家太極拳傳人認為蛇、鵲兩形為太極拳各勢的父母拳,也就是太極拳的原始形式,而其他拳勢則是由這兩形衍生出來的。


李瑞東先生在光緒七年《序》中所談到的,軒轅黃帝在常山觀蛇鵲之戰,而悟化、創編了一種原始拳法。李派太極拳譜中有一首《太極拳發源歌》雲:

昔日軒轅到常山偶見蛇鵲斗坡前鵲啄蛇頭蛇尾應鵲啄蛇尾頭相連鵲啄蛇腰首尾應黃帝因見非偶然細觀二物尤相鬥始此留傳太極拳

無獨有偶,北京白雲觀道士們中間流傳著一種"原始太極拳",此派也有類似的《太極拳發源歌》,意思完全一致,只是文字略有差異。歌中所說的"蛇鵲相鬥"的特點,在太極十三丹的蛇、鵲兩形的對練中體現的活靈活現。蛇形柔軟而纏繞,鵲形迅捷而剛硬,蛇纏鵲躍,兩形陰陽相濟,剛柔並重,變化無窮。筆者以為,這的確是太極拳的最為原始的形式。這種最為原始的形式傳至宋元時代的張三豐,經過再創造,得以擴充、發展,從而形成了太極拳的樸素形式--太極十三丹動功。太極十三丹的其它十一形為:獅、熊、虎、猿、鶴、蟾、馬、雞、鳳、貓、龍。每一種形象代表了若干勢單練動作,每一勢單練動作,都有其專用的名稱。比如"長蛇串珠"、"靈鵲起尾"、"熊羆漫步"、"鶴舞松蔭"、"金蟾望月"等等,而這類名稱與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與陳氏家傳長拳的拳勢名稱不同。這一點恰恰證明太極拳並不是由陳氏九世祖陳王廷依據戚繼光《拳經》圖勢所創,而是另有源頭的。


個別人曾經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而這種說法也是同樣不足取的,它的依據仍然是對照近代陳氏太極拳太極拳、陳氏家傳長拳、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所發現的相同式名而已。近代的陳式太極拳與陳長興時代的太極拳比較,其內容肯定經歷了很大程度的演變,在演變的過程中則不可避免地滲入了陳氏家族原有拳術的成分。這樣,陳氏太極拳中有一些陳式長拳、戚繼光《拳經》中若干拳勢名稱,也是合乎情理的。唐豪的考證過分地偏重於拳勢名稱的對照,自以為從中找到了陳王廷創拳的證據,殊不知後世的陳式太極拳乃是陳氏族人結合了家傳拳術進行了改造的結果。比如現代陳氏的"二路炮捶",外家拳的味道很濃,但是又很突出太極拳的纏絲勁,十分明顯,這是用太極拳的勁法、原理對陳氏原傳外家拳進行部分變革的結果。這個問題歷來困擾了太極拳起源問題的研究和考證。使許多學者誤以為沿陳氏近代太極拳--陳王廷《拳經總歌》--戚繼光《拳經》這條路,就可以找到太極拳的源頭,從而把陳王廷作為中國最早的太極拳創始人,或者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


研讀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可知,其三十二式拳法乃是取自當時流行的十六家拳法,即使其中有內家拳或太極拳成分,也僅限於一兩個拳勢而已。所以其三十二式圖勢絕不可以視作為太極拳,戚繼光、陳王廷也絕不是太極拳的創造者和中間傳遞者。盡管戚氏在《拳經》篇內也曾經提"常山之蛇說",但是《孫子.九地》中有:"故善用兵,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作為熟讀兵書的傑出軍事將領,戚繼光很可能直接引用自《孫子》一書,而與太極拳無關。舉個形象的例子來說,如長江上游的支流很多,但是,除了沱沱河以外,其他支流都不是長江的源頭,盡管那些支流同樣豐富了長江的流量。那麼,太極拳的源頭究竟在哪裡看
事實證明:內家拳及太極拳系統的產生與道家及道教的內丹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內丹功既有動功,又有靜功,行、立、坐、卧各式功法一應俱全。其動功與民間武術的有機結合,從而產生了內家拳的雛形。這一結合,不僅使內丹功的動功具備了新的功能--技擊,而且還使外功拳術得到了升華,形成了一種在技擊實戰中威力巨大的內家拳術,這無疑是中國武術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上述說法絕非臆測,依據很多,比如太極十三丹動功這種太極拳的早期樸素形式所保留的道家丹功特徵及其拳術的屬性就是活的證據。它用形象而不是文字記載了從道家丹功、民間武術的結合到內家拳乃至太極拳形成這一歷史過度。
李派傳譜中有一段太極十三丹的說明文字:"以上名為十三總勢,又名形神妙化丹功,乃太陰煉形之術也,分陰陽、文武火候,動靜神功,故有行立坐卧功夫矣。八勢、五步妙法在其中矣。八卦錯綜運用變化之道與五行生可之理互相吻合,共成十三勢",這段文字不僅說明太極十三丹就是道家內丹功,而且也說明它同時也是丹道動功向太極拳術轉化的中間過度形式。解析十三丹的內容發現,原來"掤"、"捋"、"擠"、"按"、"采"、"挒"、"肘"、"靠"與"進"、"退"、"顧"、"盼"、"定"的太極拳十三勢,就融會在十三丹的各式動作中!它之所以稱之為"十三總勢"意即各種太極拳套路,均以此為母體,由此衍化而來!!!王宗岳《十三勢歌》中雲:"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過去,王宗岳究竟傳授拳架沒有,曾受到唐豪的懷疑,現在看來,李派所繼承的"太極十三丹"(十三總勢),就是王宗岳傳蔣發,蔣發傳河南溫州縣的太極拳拳架之一!它與陳氏長拳、戚繼光《拳經》圖勢完全不同,卻與各派所傳的太極拳有著本質的相同。它雖經歷代多人傳遞至今仍保留著古老樸素的特色,保持了其道家內丹功動功的特徵,為太極拳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活的"化石"。

研究太極拳的起源,絕不是簡單地對照一下拳勢名稱,而要從各個方面深入研究,比如基本拳理、輔助功法,尤其是可以從太極拳的各種內功修煉方法中進行研究。太極拳作為一種內功拳法,在它的整個傳遞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內功修煉方法的傳遞,往往拳架發生了極大的演變,而內功修煉方法並無多大的變化,這是由於內功的修煉很容易導致出偏(走火入魔),所以,歷代傳人必須慎重。

李派傳人將多種太極拳的內功修煉方法沿襲至今天,其中還有"太極釣蟾功"、"百日築基功"、"卯酉周天功"、"九轉還丹功"、"聖胎培育還元功"等等。這些功法大都有坐卧功法,也大都講究在修煉過程中要"安爐立鼎"、"采葯"、"燒文火"、"燒武火"、"陰陽交媾"、"產嬰結丹",其功理、功法與《武當修真圖》相一致,而且,李派歷代傳人均以《武當修真圖》為練功指南,由此可見,太極拳的內功修煉與道家的內丹功起碼是屬於同一個系統的近親功法。就是當今各派的內家拳也都有"以拳入道"的說法。目標就是所謂的煉成"純陽之體"拳法和技擊不過是"技藝之末",這就從另一個方面證明,太極拳及內家拳起源於道家內丹功與原始拳法的最初結合形式,而宋元時代的張三豐創造內家拳及太極拳是完全可能的。
從張三豐所在的時代到如今,由於年代久遠等諸多因素,已無連續、嚴密、完整的傳遞程序可供我們參考了,而太極拳的連續傳程也只能上朔至清朝康乾間的王宗岳。據李派殘存的拳譜資料記載,與王宗岳同時代擅太極拳者,尚有甘鳳池、張鳳儀、李鳳元、喬三秀、陸鳳治、陳鳳山、黃鳳歧等人。

張三豐的弟子有:李玄宗(道號"鐵蟾子")、王道宗(道號"金蟾子")、張清修、李靜修、邱元靖等人。由王道宗傳陳洲同,以下與內家拳源流交叉(見《王征南墓誌名》),至王征南斷代,後為王宗岳、甘鳳池、張鳳儀、喬三秀等人。自王征南以上,太極拳與內家拳是一體的,而征南以後則從內家拳里分離出來,逐漸演變為一個獨立的拳種。傳至清朝康熙、乾隆間,是太極拳的中興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太極拳家。王宗岳一支,由弟子蔣發廣為傳播,在河南溫州一帶興起,清代稱之為"河南派"或"溫州蔣派";甘鳳池、張鳳儀等人將太極拳傳播於江南部分地區,清代稱為"江南派",也稱"武當嫡傳金蟾派太極功",釣蟾功是該派的絕技。清朝光緒年間,一百零八歲的甘淡然,字霈霖,為甘鳳池之曾孫,將"金蟾派"完整地傳給了李瑞東先生,並且沿襲到今天。
眾所周知,河南派由陳長興傳給楊祿禪,楊祿禪到北京廣為傳播,從而衍化出楊、武、李、吳、孫各派。
清朝光緒末年,由武當山雲游道士培元塵將"武當隱仙羽化猶龍派太極拳"傳給了北京的司星三,該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區沿襲著。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金陵谷宗雲、谷宗秀兄弟擅長"金陵太極功",谷氏兄弟傳河南李六如,李傳北京夏桂勛,夏傳恆壽山(大力恆),此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區流傳。
此外還有許多流派,比如清末民初宋書銘傳承的三十七式太極拳;由道士吳鑫泉傳承的"武當道家太極拳";由北京白雲觀安聲遠道長傳承的"原始太極拳"等流派,均各自有其傳遞程序,而大部分都與河南陳家溝毫無瓜葛。因此,"天下太極出陳溝"的說法,是根本無視客觀事實的存在的。
張三豐作為太極拳的創始人,還是中興者看這是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考證的。然而,張三豐曾經擴充、豐富了太極拳的內容,曾經傳播了太極拳術,這卻是不能隨意否定的。因為太極拳這種源於道家內丹功的拳法本身,可以找到許多證據。

3. 太極拳究竟是不是來自武當

歷史上有爭論太極拳究竟是張三豐所創 還是陳清平所創的問題,事實證明應該是張三豐所創,以下是證據:

張三豐創太極拳的證據
--------------------------------------------------------------------------------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的文字記載,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早於清初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及其子黃百家《內家拳法》的史料。這兩種記載應該同出於王征南口述的內家拳源流,應該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過去唐豪、顧留馨在創立"陳王廷創拳說"之時,抓住所謂"夜夢玄帝授拳"等"荒誕"的說法,予以批判和否定。其實在武當山從古至今,歷來就有道士們習武的傳統,而且從來就沒有中斷過。假如我們能夠客觀地對待,那麼請問,張三豐作為武當山的道士,他習武、練拳是不是迷信?荒誕嗎?武當山道士們秉承傳統,將武當山道士們所繼承的拳法形成自己的風格,並傳播到民間,從而發展成為中華武術中一大名宗--武當派武術,這又是不是迷信?假如這些都不是迷信的話,那麼我們應不應該將唐豪、顧留馨所否定過的客觀事實予以澄清,還歷史一個本來面目?


清光緒六年,李亦余所作《太極拳小序》開宗明義就說道:"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但李氏又於光緒七年將開頭所作改作:"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李氏為何作此改動?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李氏困惑於宋張三峰與明張三豐故而未作定論;其二,當時有陳系(陳、楊、武等派)以外的太極拳流派在民間沿襲著,而這些流派自雲早於張三豐。李亦余可能有所耳聞,故認為太極拳起源有可能早於張三豐。


關於這一點,可舉一實例為證:清同治年間,楊祿禪先生在京城旗營及端王府教拳,得其傳授者甚多。有一旗人夏桂勛從祿禪師學拳數載,後來夏桂勛在河南敗給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練為"金陵太極功",而李六如的太極功是從學於金陵(南京)的谷宗雲、谷宗秀兄弟。谷氏兄弟為清朝乾嘉時人。由是可直知早在乾隆年間太極拳(功)已經在金陵流傳。李六如將此派之內容傳給了夏桂勛,夏桂勛返京後傳京都旗人恆壽山(人稱"大力恆"者)等人,並一直沿襲至今天。筆者與此派傳人交往甚密,得知此派傳譜記載,金陵太極功始於南北朝盛於唐宋。可謂早於張三豐。另外,從從此派內容及其特點來看與陳系諸派大異,可斷其絕非由陳系諸派所派生。夏桂勛與李亦余為同時代人,李亦余聞知金陵太極功及其源流,也是極有可能的。故而改"太極拳始自宋張三峰"為"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然而李亦余很清楚地說明:"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這里雖未提及蔣發,顯因系略筆之故。巧得是,祿禪師之弟子王蘭亭以師兄弟名義所傳授的師弟李瑞東,曾經在光緒七年七月也寫過一篇《序》其中也曾提到張三豐創拳和傳拳的問題。《序》中說道:"太極拳術始於軒轅黃帝,因在常山偶見蛇鵲之戰,藉蛇纏鵲躍戰斗之機,悟理想義,由此而發明太極拳術。歷聖相承,迨至宋元,張三豐先師撫無極、太極、八卦錯綜之義,陰陽相推之理,五行生剋之情,八門變化之機擴而充之,衍成各種太極拳術。至此,本門拳術始大盛矣。實為武術中內家嫡派......"。

這里,李瑞東先生說太極拳始於軒轅黃帝,系因道家崇尚黃老,而太極拳傳人多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之故。這里的軒轅黃帝應該理解為:不知其年代及姓名的古人的代稱。而古人觀蛇鵲之戰,悟化出一種原始拳術,這絕非迷信,是符合唯物主義觀點的。這種原始的拳術迨至宋元,就成了張三豐進一步創造的藍本。這說明張三豐是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從而創造出武當內家太極拳。這種說法顯然要比所謂夜夢玄帝授拳,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的說法真實可信。


李瑞東在《序》中所言,張三豐為宋元時人,客觀地看張三豐從宋代活到明代頗為令人懷疑。但是對於專門練習長壽之術的高道張三豐來說,並非不可能的,因為古有彭祖八百歲之說。


張三豐創太極拳還是內家拳?內家拳早期是否和太極拳同源?其實,張三豐創太極拳和創內家拳並不矛盾,二者皆為張三豐所創,而且早期內家拳和太極拳是不分彼此的。只是名稱不同,這是由於傳人不同,從而派生出不同的名稱而已。或者是由於拳法套路不同,因為張三豐所創絕非單一的套路,很可能是多種套路和各種輔助功法、內功修煉方法。由於傳人所承襲的套路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稱謂。類似情形在傳統武術的沿襲過程中是司空見慣的,不足為奇的。另一種可能是:太極拳曾經作為武當派內家拳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一起沿襲了下來,以後由於在傳遞過程中的各種原因,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發生了分離。分離之後又不斷地吸收其他拳種的內容以豐富、完善自身,逐漸演化成一個獨立的拳種。至於何時從內家拳中分離出來的,這正是我們所應該深入研究的。


內家拳的概念和內涵,在今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僅原有的內容(含太極拳)還包括了"八卦"、"心意"、"形意"、"通背"等多種內功拳種。然而,內家拳原來的內容只是"張三豐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黃百家《內家拳法》),即張三豐所創太極拳的代名詞。

關於太極拳曾經作為內家拳的一部分,其依據有二,其一、太極拳和松溪派內家拳的相同之處,根據松溪派內家拳第二十代傳人王維慎在《松溪派內家拳的本源與發展》(見《武魂》1983年第1期)一文中所闡明的拳理,簡要地對比一下傳統太極拳的拳理,就會發現,二者有很多共同之處,可以說同出一源,具有很近的親緣關系。


松溪派內家拳講:"拳有陰陽才能有變化,有變化才能有剛柔";王宗岳《太極拳論》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拳以陰陽為萬法萬事之宗祖。

松溪派講:"拳起於易";太極拳各派皆以易理說拳理。


松溪派講:"氣沉黃庭,氣轉黃庭"此乃抱元守極之法,練先天混元之功;傳統太極拳講:氣沉丹田,內氣潛轉,練的也是先天混元之功。


松溪派的要領有:"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而這正是傳統太極拳中人所共知的基本要領。

此外,松溪派講:"下齶微收";太極拳也講下齶微收。


在打法上,松溪派講"後發制人,後發先至";太極拳則講"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恰好是前者的詮釋。此外,松溪派在技擊上上講"抓筋拿脈,打穴擊要";這在傳統太極拳的技擊上也有若干體現。


總之,由於傳遞過程中的不斷演變,如果拿今天的松溪派內家拳同今天的太極拳相比較,肯定會有諸多不同之處,例如在拳勢名稱上區別較大,這也是很自然的。絕不可以把這些不同之處用來否定松溪派內家拳和太極拳的淵源關系,因為這樣做,就等於拋開歷史於不顧,片面地要求形式上的相同,這無疑不是研究歷史的正確態度。


太極拳作為武當內家拳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所創造和傳播的道家功夫,在當今某些流派所繼承下來的傳統太極拳內容里,還可以找到其他的依據。清朝著名的太極拳家李瑞東先生隨其師兄王蘭亭學習太極拳術,藝成之後,又遇甘鳳池之曾孫甘淡然(字霈霖)先生,遂拜甘淡然為師,得其"江南派"太極拳之傳。所謂江南派太極拳實為武當"金蟾派"太極功之俗稱,此派內容十分豐富,拳法分為武兩類,文架講"沾"、"粘"、"連"、"隨"之打法,武架講"離"、"粘"、"隨"之打法。其風格特點與陳系諸派大為不同。李瑞東先生後來綜合了自己所得"河南派"、"江南派"、"陝西派"太極拳之精華,熔於一爐,創李派太極拳,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派別。李派除了有李瑞東先生所創的各種拳械套路以外,還繼承了許多傳統太極拳套路、器械、內功修煉和多種輔助功法。其中就有許多由李瑞東先生傳遞的內容(非先生自創),其中可以找到太極拳屬於道家功夫以及張三豐創太極拳的證據。


其中的"太極十三丹"就是非常原始的太極拳術。它之所以稱之為"丹",是有其歷史淵源的。李瑞東先生所傳的"太極十三丹",與武當道教的內丹功有著不解之緣,而且是直接沿襲下來的丹功稱謂。所謂道教內丹功,其實就是道士們所修煉的內功。道教所追求的是修煉成"純陽之體",即成仙,"成仙"的手段有兩種,其一是通過服食外丹來達到目的;其二是通過修煉內丹功來達到目的。一般來說道士們通過煉丹爐所煉就的外丹,多含鉛汞,十分有毒,服之不但成不了仙,還會中毒,於身體有大害,自古因服食外丹而中毒死亡的道士非常多,甚至還有貪圖長生不老的皇帝。但是內丹功則不同,因為內丹功按通俗的說法就是道家"養生氣功",修煉內丹功不但於身體無害,而且低則益壽延年,高則可修煉成"純陽之體",從而"得道成仙"。因此,歷史上絕大多數道士都修煉內丹功。因為內丹功也是氣功,那麼氣功就有動靜功法。


太極十三丹即是道家內丹功的一種,太極十三丹的動功就是以仿效十三種動物的動作之仿生功法。總體來說十三丹就是一種功拳合一、內外皆修的道家功夫。它和其他傳統太極拳的相同之處就是,皆有技擊的性質。李瑞東先生的這套"太極十三丹",得自王蘭亭與甘淡然,早期楊祿禪先生也曾經傳授過。


太極十三丹動功中有蛇鵲兩形,道家太極拳傳人認為蛇、鵲兩形為太極拳各勢的父母拳,也就是太極拳的原始形式,而其他拳勢則是由這兩形衍生出來的。


李瑞東先生在光緒七年《序》中所談到的,軒轅黃帝在常山觀蛇鵲之戰,而悟化、創編了一種原始拳法。李派太極拳譜中有一首《太極拳發源歌》雲:

昔日軒轅到常山偶見蛇鵲斗坡前鵲啄蛇頭蛇尾應鵲啄蛇尾頭相連鵲啄蛇腰首尾應黃帝因見非偶然細觀二物尤相鬥始此留傳太極拳

無獨有偶,北京白雲觀道士們中間流傳著一種"原始太極拳",此派也有類似的《太極拳發源歌》,意思完全一致,只是文字略有差異。歌中所說的"蛇鵲相鬥"的特點,在太極十三丹的蛇、鵲兩形的對練中體現的活靈活現。蛇形柔軟而纏繞,鵲形迅捷而剛硬,蛇纏鵲躍,兩形陰陽相濟,剛柔並重,變化無窮。筆者以為,這的確是太極拳的最為原始的形式。這種最為原始的形式傳至宋元時代的張三豐,經過再創造,得以擴充、發展,從而形成了太極拳的樸素形式--太極十三丹動功。太極十三丹的其它十一形為:獅、熊、虎、猿、鶴、蟾、馬、雞、鳳、貓、龍。每一種形象代表了若干勢單練動作,每一勢單練動作,都有其專用的名稱。比如"長蛇串珠"、"靈鵲起尾"、"熊羆漫步"、"鶴舞松蔭"、"金蟾望月"等等,而這類名稱與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與陳氏家傳長拳的拳勢名稱不同。這一點恰恰證明太極拳並不是由陳氏九世祖陳王廷依據戚繼光《拳經》圖勢所創,而是另有源頭的。


個別人曾經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而這種說法也是同樣不足取的,它的依據仍然是對照近代陳氏太極拳太極拳、陳氏家傳長拳、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所發現的相同式名而已。近代的陳式太極拳與陳長興時代的太極拳比較,其內容肯定經歷了很大程度的演變,在演變的過程中則不可避免地滲入了陳氏家族原有拳術的成分。這樣,陳氏太極拳中有一些陳式長拳、戚繼光《拳經》中若干拳勢名稱,也是合乎情理的。唐豪的考證過分地偏重於拳勢名稱的對照,自以為從中找到了陳王廷創拳的證據,殊不知後世的陳式太極拳乃是陳氏族人結合了家傳拳術進行了改造的結果。比如現代陳氏的"二路炮捶",外家拳的味道很濃,但是又很突出太極拳的纏絲勁,十分明顯,這是用太極拳的勁法、原理對陳氏原傳外家拳進行部分變革的結果。這個問題歷來困擾了太極拳起源問題的研究和考證。使許多學者誤以為沿陳氏近代太極拳--陳王廷《拳經總歌》--戚繼光《拳經》這條路,就可以找到太極拳的源頭,從而把陳王廷作為中國最早的太極拳創始人,或者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


研讀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可知,其三十二式拳法乃是取自當時流行的十六家拳法,即使其中有內家拳或太極拳成分,也僅限於一兩個拳勢而已。所以其三十二式圖勢絕不可以視作為太極拳,戚繼光、陳王廷也絕不是太極拳的創造者和中間傳遞者。盡管戚氏在《拳經》篇內也曾經提"常山之蛇說",但是《孫子.九地》中有:"故善用兵,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作為熟讀兵書的傑出軍事將領,戚繼光很可能直接引用自《孫子》一書,而與太極拳無關。舉個形象的例子來說,如長江上游的支流很多,但是,除了沱沱河以外,其他支流都不是長江的源頭,盡管那些支流同樣豐富了長江的流量。那麼,太極拳的源頭究竟在哪裡?
事實證明:內家拳及太極拳系統的產生與道家及道教的內丹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內丹功既有動功,又有靜功,行、立、坐、卧各式功法一應俱全。其動功與民間武術的有機結合,從而產生了內家拳的雛形。這一結合,不僅使內丹功的動功具備了新的功能--技擊,而且還使外功拳術得到了升華,形成了一種在技擊實戰中威力巨大的內家拳術,這無疑是中國武術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上述說法絕非臆測,依據很多,比如太極十三丹動功這種太極拳的早期樸素形式所保留的道家丹功特徵及其拳術的屬性就是活的證據。它用形象而不是文字記載了從道家丹功、民間武術的結合到內家拳乃至太極拳形成這一歷史過度。
李派傳譜中有一段太極十三丹的說明文字:"以上名為十三總勢,又名形神妙化丹功,乃太陰煉形之術也,分陰陽、文武火候,動靜神功,故有行立坐卧功夫矣。八勢、五步妙法在其中矣。八卦錯綜運用變化之道與五行生可之理互相吻合,共成十三勢",這段文字不僅說明太極十三丹就是道家內丹功,而且也說明它同時也是丹道動功向太極拳術轉化的中間過度形式。解析十三丹的內容發現,原來"掤"、"捋"、"擠"、"按"、"采"、"挒"、"肘"、"靠"與"進"、"退"、"顧"、"盼"、"定"的太極拳十三勢,就融會在十三丹的各式動作中!它之所以稱之為"十三總勢"意即各種太極拳套路,均以此為母體,由此衍化而來!!!王宗岳《十三勢歌》中雲:"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過去,王宗岳究竟傳授拳架沒有,曾受到唐豪的懷疑,現在看來,李派所繼承的"太極十三丹"(十三總勢),就是王宗岳傳蔣發,蔣發傳河南溫州縣的太極拳拳架之一!它與陳氏長拳、戚繼光《拳經》圖勢完全不同,卻與各派所傳的太極拳有著本質的相同。它雖經歷代多人傳遞至今仍保留著古老樸素的特色,保持了其道家內丹功動功的特徵,為太極拳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活的"化石"。

研究太極拳的起源,絕不是簡單地對照一下拳勢名稱,而要從各個方面深入研究,比如基本拳理、輔助功法,尤其是可以從太極拳的各種內功修煉方法中進行研究。太極拳作為一種內功拳法,在它的整個傳遞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內功修煉方法的傳遞,往往拳架發生了極大的演變,而內功修煉方法並無多大的變化,這是由於內功的修煉很容易導致出偏(走火入魔),所以,歷代傳人必須慎重。

李派傳人將多種太極拳的內功修煉方法沿襲至今天,其中還有"太極釣蟾功"、"百日築基功"、"卯酉周天功"、"九轉還丹功"、"聖胎培育還元功"等等。這些功法大都有坐卧功法,也大都講究在修煉過程中要"安爐立鼎"、"采葯"、"燒文火"、"燒武火"、"陰陽交媾"、"產嬰結丹",其功理、功法與《武當修真圖》相一致,而且,李派歷代傳人均以《武當修真圖》為練功指南,由此可見,太極拳的內功修煉與道家的內丹功起碼是屬於同一個系統的近親功法。就是當今各派的內家拳也都有"以拳入道"的說法。目標就是所謂的煉成"純陽之體"拳法和技擊不過是"技藝之末",這就從另一個方面證明,太極拳及內家拳起源於道家內丹功與原始拳法的最初結合形式,而宋元時代的張三豐創造內家拳及太極拳是完全可能的。
從張三豐所在的時代到如今,由於年代久遠等諸多因素,已無連續、嚴密、完整的傳遞程序可供我們參考了,而太極拳的連續傳程也只能上朔至清朝康乾間的王宗岳。據李派殘存的拳譜資料記載,與王宗岳同時代擅太極拳者,尚有甘鳳池、張鳳儀、李鳳元、喬三秀、陸鳳治、陳鳳山、黃鳳歧等人。

張三豐的弟子有:李玄宗(道號"鐵蟾子")、王道宗(道號"金蟾子")、張清修、李靜修、邱元靖等人。由王道宗傳陳洲同,以下與內家拳源流交叉(見《王征南墓誌名》),至王征南斷代,後為王宗岳、甘鳳池、張鳳儀、喬三秀等人。自王征南以上,太極拳與內家拳是一體的,而征南以後則從內家拳里分離出來,逐漸演變為一個獨立的拳種。傳至清朝康熙、乾隆間,是太極拳的中興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太極拳家。王宗岳一支,由弟子蔣發廣為傳播,在河南溫州一帶興起,清代稱之為"河南派"或"溫州蔣派";甘鳳池、張鳳儀等人將太極拳傳播於江南部分地區,清代稱為"江南派",也稱"武當嫡傳金蟾派太極功",釣蟾功是該派的絕技。清朝光緒年間,一百零八歲的甘淡然,字霈霖,為甘鳳池之曾孫,將"金蟾派"完整地傳給了李瑞東先生,並且沿襲到今天。
眾所周知,河南派由陳長興傳給楊祿禪,楊祿禪到北京廣為傳播,從而衍化出楊、武、李、吳、孫各派。
清朝光緒末年,由武當山雲游道士培元塵將"武當隱仙羽化猶龍派太極拳"傳給了北京的司星三,該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區沿襲著。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金陵谷宗雲、谷宗秀兄弟擅長"金陵太極功",谷氏兄弟傳河南李六如,李傳北京夏桂勛,夏傳恆壽山(大力恆),此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區流傳。
此外還有許多流派,比如清末民初宋書銘傳承的三十七式太極拳;由道士吳鑫泉傳承的"武當道家太極拳";由北京白雲觀安聲遠道長傳承的"原始太極拳"等流派,均各自有其傳遞程序,而大部分都與河南陳家溝毫無瓜葛。因此,"天下太極出陳溝"的說法,是根本無視客觀事實的存在的。
張三豐作為太極拳的創始人,還是中興者?這是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考證的。然而,張三豐曾經擴充、豐富了太極拳的內容,曾經傳播了太極拳術,這卻是不能隨意否定的。因為太極拳這種源於道家內丹功的拳法本身,可以找到許多證據。

4. 太極圖是誰創的

伏羲
《太極圖》又稱《先天圖》或《天地自然之圖》,是中國上古文化中最神秘的一張圖。

相傳,太極八卦圖是古代聖人伏羲氏首創,在「五經」的「周易」中,有詳細的記載和說明。古人認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這是太極化生八卦的基本理論。太極圖,是研究《易》學的一張重要圖象,故又稱《易圖》。

《太極圖》起源很早,據傳古《太極圖》繪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之際或更早的陶器上。圓圈內畫有S型曲線,黑白陰陽點是以後添上的。如今的《太極圖》,一般認為是北宋周敦頤所制。中國古老的《太極八卦圖》,對現代科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是現代電子計算機二進位制的創始人,他正是在中國古老的太極八卦圖的啟發和幫助下,才觸動靈機,一舉成功的。

1701年秋末,他正在苦心孤詣研究乘法機,法國傳教士朋友從北京寄給他《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和《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萊布尼茲從這兩張圖中受到了很大啟發,他發現,八卦是象形文字的雛形,由坤卦經艮、坎、巽、震、離、兌到乾卦,正是由零數到七,這樣8個自然數所組成的完整的二進位制層數形。八卦中的「—」叫做陽爻,相當於二進制中的「1」,而八卦中的「__」叫做陰爻,相當於二進制中的「0」。六十四卦正是從0到63這64個自然數的完整的二進位制數形。在數學中八卦屬於八階矩陣。

中國獨有的古老的《太極八卦圖》確實有著很玄奧的哲理,但關於它的謎團越來越多:《太極八卦圖》究竟是誰創制的?受了什麼啟發創造出來的?《太極八卦圖》有哪些作用?為什麼要創造這么一張圖?

5. 太極拳是張三豐創立的嗎如果不是,是誰創的

中國素有「托古」之風,但進行科學研究時,是要還事物本來面目的。《黃帝內勁》並非黃帝所著,太上老君並非道教教祖,這已是歷史常識,那麼,太極拳是否就是張三豐所創呢?作為一種托古的美麗傳說,也未嘗不可。但作為科學研究,必須要進行嚴密考證。首先,是宋代武當丹士張三豐,還是明代遼寧省東懿州道干曾居武當山的張三豐?如果 前後是一個人,則張三豐的年齡跨度達300歲以上。如果是後者,《二十四史》的《明史》中《張三豐傳》中並未寫張三豐創立太極拳。如果張三豐所習,「以內家拳名代之」,則說明他的拳像其他武術一樣,只是太極拳產生時可汲取的可貴素材。

太極拳也和任何事物一樣,必須在特定的主客觀條件具備的歷史條件下才能誕生。明朝末年,源遠流長的中華武術呈現出紛繁景象,內家拳與外家拳各顯特點,為世人矚目。陳王廷出身武術世家,既是文庠生又是武庠生,其文武兼備的自身整體素質的優勢,用《黃庭經》中所蘊古代深奧哲理,以陳氏武術世家歷代所傳的108式長拳為基礎,結合戚氏拳術以及前人創立的其他內、外家拳進行概括和總結,創了涵蓋諸類拳術精華的拳拳種太極拳。這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6. 在練習太極的過程中,膝:伸屈要柔和自然,膝關節要與___同向

我認為練習太極拳很柔軟很自然,他和關節要同一方向。

7. 太極拳的歷史,誰能告訴我呀,及一些練法、

歷史上有爭論太極拳究竟是張三豐所創 還是陳清平所創的問題,事實證明應該是張三豐所創,以下是證據:
張三豐創太極拳的證據
--------------------------------------------------------------------------------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的文字記載,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早於清初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及其子黃百家《內家拳法》的史料。這兩種記載應該同出於王征南口述的內家拳源流,應該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過去唐豪、顧留馨在創立"陳王廷創拳說"之時,抓住所謂"夜夢玄帝授拳"等"荒誕"的說法,予以批判和否定。其實在武當山從古至今,歷來就有道士們習武的傳統,而且從來就沒有中斷過。假如我們能夠客觀地對待,那麼請問,張三豐作為武當山的道士,他習武、練拳是不是迷信?荒誕嗎?武當山道士們秉承傳統,將武當山道士們所繼承的拳法形成自己的風格,並傳播到民間,從而發展成為中華武術中一大名宗--武當派武術,這又是不是迷信?假如這些都不是迷信的話,那麼我們應不應該將唐豪、顧留馨所否定過的客觀事實予以澄清,還歷史一個本來面目?

清光緒六年,李亦余所作《太極拳小序》開宗明義就說道:"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但李氏又於光緒七年將開頭所作改作:"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李氏為何作此改動?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李氏困惑於宋張三峰與明張三豐故而未作定論;其二,當時有陳系(陳、楊、武等派)以外的太極拳流派在民間沿襲著,而這些流派自雲早於張三豐。李亦余可能有所耳聞,故認為太極拳起源有可能早於張三豐。

關於這一點,可舉一實例為證:清同治年間,楊祿禪先生在京城旗營及端王府教拳,得其傳授者甚多。有一旗人夏桂勛從祿禪師學拳數載,後來夏桂勛在河南敗給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練為"金陵太極功",而李六如的太極功是從學於金陵(南京)的谷宗雲、谷宗秀兄弟。谷氏兄弟為清朝乾嘉時人。由是可直知早在乾隆年間太極拳(功)已經在金陵流傳。李六如將此派之內容傳給了夏桂勛,夏桂勛返京後傳京都旗人恆壽山(人稱"大力恆"者)等人,並一直沿襲至今天。筆者與此派傳人交往甚密,得知此派傳譜記載,金陵太極功始於南北朝盛於唐宋。可謂早於張三豐。另外,從從此派內容及其特點來看與陳系諸派大異,可斷其絕非由陳系諸派所派生。夏桂勛與李亦余為同時代人,李亦余聞知金陵太極功及其源流,也是極有可能的。故而改"太極拳始自宋張三峰"為"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然而李亦余很清楚地說明:"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這里雖未提及蔣發,顯因系略筆之故。巧得是,祿禪師之弟子王蘭亭以師兄弟名義所傳授的師弟李瑞東,曾經在光緒七年七月也寫過一篇《序》其中也曾提到張三豐創拳和傳拳的問題。《序》中說道:"太極拳術始於軒轅黃帝,因在常山偶見蛇鵲之戰,藉蛇纏鵲躍戰斗之機,悟理想義,由此而發明太極拳術。歷聖相承,迨至宋元,張三豐先師撫無極、太極、八卦錯綜之義,陰陽相推之理,五行生剋之情,八門變化之機擴而充之,衍成各種太極拳術。至此,本門拳術始大盛矣。實為武術中內家嫡派......"。

這里,李瑞東先生說太極拳始於軒轅黃帝,系因道家崇尚黃老,而太極拳傳人多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之故。這里的軒轅黃帝應該理解為:不知其年代及姓名的古人的代稱。而古人觀蛇鵲之戰,悟化出一種原始拳術,這絕非迷信,是符合唯物主義觀點的。這種原始的拳術迨至宋元,就成了張三豐進一步創造的藍本。這說明張三豐是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從而創造出武當內家太極拳。這種說法顯然要比所謂夜夢玄帝授拳,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的說法真實可信。

李瑞東在《序》中所言,張三豐為宋元時人,客觀地看張三豐從宋代活到明代頗為令人懷疑。但是對於專門練習長壽之術的高道張三豐來說,並非不可能的,因為古有彭祖八百歲之說。

張三豐創太極拳還是內家拳?內家拳早期是否和太極拳同源?其實,張三豐創太極拳和創內家拳並不矛盾,二者皆為張三豐所創,而且早期內家拳和太極拳是不分彼此的。只是名稱不同,這是由於傳人不同,從而派生出不同的名稱而已。或者是由於拳法套路不同,因為張三豐所創絕非單一的套路,很可能是多種套路和各種輔助功法、內功修煉方法。由於傳人所承襲的套路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稱謂。類似情形在傳統武術的沿襲過程中是司空見慣的,不足為奇的。另一種可能是:太極拳曾經作為武當派內家拳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一起沿襲了下來,以後由於在傳遞過程中的各種原因,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發生了分離。分離之後又不斷地吸收其他拳種的內容以豐富、完善自身,逐漸演化成一個獨立的拳種。至於何時從內家拳中分離出來的,這正是我們所應該深入研究的。

內家拳的概念和內涵,在今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僅原有的內容(含太極拳)還包括了"八卦"、"心意"、"形意"、"通背"等多種內功拳種。然而,內家拳原來的內容只是"張三豐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黃百家《內家拳法》),即張三豐所創太極拳的代名詞。

關於太極拳曾經作為內家拳的一部分,其依據有二,其一、太極拳和松溪派內家拳的相同之處,根據松溪派內家拳第二十代傳人王維慎在《松溪派內家拳的本源與發展》(見《武魂》1983年第1期)一文中所闡明的拳理,簡要地對比一下傳統太極拳的拳理,就會發現,二者有很多共同之處,可以說同出一源,具有很近的親緣關系。

松溪派內家拳講:"拳有陰陽才能有變化,有變化才能有剛柔";王宗岳《太極拳論》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拳以陰陽為萬法萬事之宗祖。

松溪派講:"拳起於易";太極拳各派皆以易理說拳理。

松溪派講:"氣沉黃庭,氣轉黃庭"此乃抱元守極之法,練先天混元之功;傳統太極拳講:氣沉丹田,內氣潛轉,練的也是先天混元之功。

松溪派的要領有:"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而這正是傳統太極拳中人所共知的基本要領。

此外,松溪派講:"下齶微收";太極拳也講下齶微收。

在打法上,松溪派講"後發制人,後發先至";太極拳則講"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恰好是前者的詮釋。此外,松溪派在技擊上上講"抓筋拿脈,打穴擊要";這在傳統太極拳的技擊上也有若干體現。

總之,由於傳遞過程中的不斷演變,如果拿今天的松溪派內家拳同今天的太極拳相比較,肯定會有諸多不同之處,例如在拳勢名稱上區別較大,這也是很自然的。絕不可以把這些不同之處用來否定松溪派內家拳和太極拳的淵源關系,因為這樣做,就等於拋開歷史於不顧,片面地要求形式上的相同,這無疑不是研究歷史的正確態度。

太極拳作為武當內家拳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所創造和傳播的道家功夫,在當今某些流派所繼承下來的傳統太極拳內容里,還可以找到其他的依據。清朝著名的太極拳家李瑞東先生隨其師兄王蘭亭學習太極拳術,藝成之後,又遇甘鳳池之曾孫甘淡然(字霈霖)先生,遂拜甘淡然為師,得其"江南派"太極拳之傳。所謂江南派太極拳實為武當"金蟾派"太極功之俗稱,此派內容十分豐富,拳法分為武兩類,文架講"沾"、"粘"、"連"、"隨"之打法,武架講"離"、"粘"、"隨"之打法。其風格特點與陳系諸派大為不同。李瑞東先生後來綜合了自己所得"河南派"、"江南派"、"陝西派"太極拳之精華,熔於一爐,創李派太極拳,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派別。李派除了有李瑞東先生所創的各種拳械套路以外,還繼承了許多傳統太極拳套路、器械、內功修煉和多種輔助功法。其中就有許多由李瑞東先生傳遞的內容(非先生自創),其中可以找到太極拳屬於道家功夫以及張三豐創太極拳的證據。

其中的"太極十三丹"就是非常原始的太極拳術。它之所以稱之為"丹",是有其歷史淵源的。李瑞東先生所傳的"太極十三丹",與武當道教的內丹功有著不解之緣,而且是直接沿襲下來的丹功稱謂。所謂道教內丹功,其實就是道士們所修煉的內功。道教所追求的是修煉成"純陽之體",即成仙,"成仙"的手段有兩種,其一是通過服食外丹來達到目的;其二是通過修煉內丹功來達到目的。一般來說道士們通過煉丹爐所煉就的外丹,多含鉛汞,十分有毒,服之不但成不了仙,還會中毒,於身體有大害,自古因服食外丹而中毒死亡的道士非常多,甚至還有貪圖長生不老的皇帝。但是內丹功則不同,因為內丹功按通俗的說法就是道家"養生氣功",修煉內丹功不但於身體無害,而且低則益壽延年,高則可修煉成"純陽之體",從而"得道成仙"。因此,歷史上絕大多數道士都修煉內丹功。因為內丹功也是氣功,那麼氣功就有動靜功法。

太極十三丹即是道家內丹功的一種,太極十三丹的動功就是以仿效十三種動物的動作之仿生功法。總體來說十三丹就是一種功拳合一、內外皆修的道家功夫。它和其他傳統太極拳的相同之處就是,皆有技擊的性質。李瑞東先生的這套"太極十三丹",得自王蘭亭與甘淡然,早期楊祿禪先生也曾經傳授過。

太極十三丹動功中有蛇鵲兩形,道家太極拳傳人認為蛇、鵲兩形為太極拳各勢的父母拳,也就是太極拳的原始形式,而其他拳勢則是由這兩形衍生出來的。

李瑞東先生在光緒七年《序》中所談到的,軒轅黃帝在常山觀蛇鵲之戰,而悟化、創編了一種原始拳法。李派太極拳譜中有一首《太極拳發源歌》雲:

昔日軒轅到常山偶見蛇鵲斗坡前鵲啄蛇頭蛇尾應鵲啄蛇尾頭相連鵲啄蛇腰首尾應黃帝因見非偶然細觀二物尤相鬥始此留傳太極拳

無獨有偶,北京白雲觀道士們中間流傳著一種"原始太極拳",此派也有類似的《太極拳發源歌》,意思完全一致,只是文字略有差異。歌中所說的"蛇鵲相鬥"的特點,在太極十三丹的蛇、鵲兩形的對練中體現的活靈活現。蛇形柔軟而纏繞,鵲形迅捷而剛硬,蛇纏鵲躍,兩形陰陽相濟,剛柔並重,變化無窮。筆者以為,這的確是太極拳的最為原始的形式。這種最為原始的形式傳至宋元時代的張三豐,經過再創造,得以擴充、發展,從而形成了太極拳的樸素形式--太極十三丹動功。太極十三丹的其它十一形為:獅、熊、虎、猿、鶴、蟾、馬、雞、鳳、貓、龍。每一種形象代表了若干勢單練動作,每一勢單練動作,都有其專用的名稱。比如"長蛇串珠"、"靈鵲起尾"、"熊羆漫步"、"鶴舞松蔭"、"金蟾望月"等等,而這類名稱與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與陳氏家傳長拳的拳勢名稱不同。這一點恰恰證明太極拳並不是由陳氏九世祖陳王廷依據戚繼光《拳經》圖勢所創,而是另有源頭的。

個別人曾經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而這種說法也是同樣不足取的,它的依據仍然是對照近代陳氏太極拳太極拳、陳氏家傳長拳、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所發現的相同式名而已。近代的陳式太極拳與陳長興時代的太極拳比較,其內容肯定經歷了很大程度的演變,在演變的過程中則不可避免地滲入了陳氏家族原有拳術的成分。這樣,陳氏太極拳中有一些陳式長拳、戚繼光《拳經》中若干拳勢名稱,也是合乎情理的。唐豪的考證過分地偏重於拳勢名稱的對照,自以為從中找到了陳王廷創拳的證據,殊不知後世的陳式太極拳乃是陳氏族人結合了家傳拳術進行了改造的結果。比如現代陳氏的"二路炮捶",外家拳的味道很濃,但是又很突出太極拳的纏絲勁,十分明顯,這是用太極拳的勁法、原理對陳氏原傳外家拳進行部分變革的結果。這個問題歷來困擾了太極拳起源問題的研究和考證。使許多學者誤以為沿陳氏近代太極拳--陳王廷《拳經總歌》--戚繼光《拳經》這條路,就可以找到太極拳的源頭,從而把陳王廷作為中國最早的太極拳創始人,或者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

研讀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可知,其三十二式拳法乃是取自當時流行的十六家拳法,即使其中有內家拳或太極拳成分,也僅限於一兩個拳勢而已。所以其三十二式圖勢絕不可以視作為太極拳,戚繼光、陳王廷也絕不是太極拳的創造者和中間傳遞者。盡管戚氏在《拳經》篇內也曾經提"常山之蛇說",但是《孫子.九地》中有:"故善用兵,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作為熟讀兵書的傑出軍事將領,戚繼光很可能直接引用自《孫子》一書,而與太極拳無關。舉個形象的例子來說,如長江上游的支流很多,但是,除了沱沱河以外,其他支流都不是長江的源頭,盡管那些支流同樣豐富了長江的流量。那麼,太極拳的源頭究竟在哪裡?

事實證明:內家拳及太極拳系統的產生與道家及道教的內丹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內丹功既有動功,又有靜功,行、立、坐、卧各式功法一應俱全。其動功與民間武術的有機結合,從而產生了內家拳的雛形。這一結合,不僅使內丹功的動功具備了新的功能--技擊,而且還使外功拳術得到了升華,形成了一種在技擊實戰中威力巨大的內家拳術,這無疑是中國武術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上述說法絕非臆測,依據很多,比如太極十三丹動功這種太極拳的早期樸素形式所保留的道家丹功特徵及其拳術的屬性就是活的證據。它用形象而不是文字記載了從道家丹功、民間武術的結合到內家拳乃至太極拳形成這一歷史過度。

李派傳譜中有一段太極十三丹的說明文字:"以上名為十三總勢,又名形神妙化丹功,乃太陰煉形之術也,分陰陽、文武火候,動靜神功,故有行立坐卧功夫矣。八勢、五步妙法在其中矣。八卦錯綜運用變化之道與五行生可之理互相吻合,共成十三勢",這段文字不僅說明太極十三丹就是道家內丹功,而且也說明它同時也是丹道動功向太極拳術轉化的中間過度形式。解析十三丹的內容發現,原來"掤"、"捋"、"擠"、"按"、"采"、"挒"、"肘"、"靠"與"進"、"退"、"顧"、"盼"、"定"的太極拳十三勢,就融會在十三丹的各式動作中!它之所以稱之為"十三總勢"意即各種太極拳套路,均以此為母體,由此衍化而來!!!王宗岳《十三勢歌》中雲:"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過去,王宗岳究竟傳授拳架沒有,曾受到唐豪的懷疑,現在看來,李派所繼承的"太極十三丹"(十三總勢),就是王宗岳傳蔣發,蔣發傳河南溫州縣的太極拳拳架之一!它與陳氏長拳、戚繼光《拳經》圖勢完全不同,卻與各派所傳的太極拳有著本質的相同。它雖經歷代多人傳遞至今仍保留著古老樸素的特色,保持了其道家內丹功動功的特徵,為太極拳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活的"化石"。

研究太極拳的起源,絕不是簡單地對照一下拳勢名稱,而要從各個方面深入研究,比如基本拳理、輔助功法,尤其是可以從太極拳的各種內功修煉方法中進行研究。太極拳作為一種內功拳法,在它的整個傳遞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內功修煉方法的傳遞,往往拳架發生了極大的演變,而內功修煉方法並無多大的變化,這是由於內功的修煉很容易導致出偏(走火入魔),所以,歷代傳人必須慎重。

李派傳人將多種太極拳的內功修煉方法沿襲至今天,其中還有"太極釣蟾功"、"百日築基功"、"卯酉周天功"、"九轉還丹功"、"聖胎培育還元功"等等。這些功法大都有坐卧功法,也大都講究在修煉過程中要"安爐立鼎"、"采葯"、"燒文火"、"燒武火"、"陰陽交媾"、"產嬰結丹",其功理、功法與《武當修真圖》相一致,而且,李派歷代傳人均以《武當修真圖》為練功指南,由此可見,太極拳的內功修煉與道家的內丹功起碼是屬於同一個系統的近親功法。就是當今各派的內家拳也都有"以拳入道"的說法。目標就是所謂的煉成"純陽之體"拳法和技擊不過是"技藝之末",這就從另一個方面證明,太極拳及內家拳起源於道家內丹功與原始拳法的最初結合形式,而宋元時代的張三豐創造內家拳及太極拳是完全可能的。

從張三豐所在的時代到如今,由於年代久遠等諸多因素,已無連續、嚴密、完整的傳遞程序可供我們參考了,而太極拳的連續傳程也只能上朔至清朝康乾間的王宗岳。據李派殘存的拳譜資料記載,與王宗岳同時代擅太極拳者,尚有甘鳳池、張鳳儀、李鳳元、喬三秀、陸鳳治、陳鳳山、黃鳳歧等人。

張三豐的弟子有:李玄宗(道號"鐵蟾子")、王道宗(道號"金蟾子")、張清修、李靜修、邱元靖等人。由王道宗傳陳洲同,以下與內家拳源流交叉(見《王征南墓誌名》),至王征南斷代,後為王宗岳、甘鳳池、張鳳儀、喬三秀等人。自王征南以上,太極拳與內家拳是一體的,而征南以後則從內家拳里分離出來,逐漸演變為一個獨立的拳種。傳至清朝康熙、乾隆間,是太極拳的中興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太極拳家。王宗岳一支,由弟子蔣發廣為傳播,在河南溫州一帶興起,清代稱之為"河南派"或"溫州蔣派";甘鳳池、張鳳儀等人將太極拳傳播於江南部分地區,清代稱為"江南派",也稱"武當嫡傳金蟾派太極功",釣蟾功是該派的絕技。清朝光緒年間,一百零八歲的甘淡然,字霈霖,為甘鳳池之曾孫,將"金蟾派"完整地傳給了李瑞東先生,並且沿襲到今天。

眾所周知,河南派由陳長興傳給楊祿禪,楊祿禪到北京廣為傳播,從而衍化出楊、武、李、吳、孫各派。

清朝光緒末年,由武當山雲游道士培元塵將"武當隱仙羽化猶龍派太極拳"傳給了北京的司星三,該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區沿襲著。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金陵谷宗雲、谷宗秀兄弟擅長"金陵太極功",谷氏兄弟傳河南李六如,李傳北京夏桂勛,夏傳恆壽山(大力恆),此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區流傳。

此外還有許多流派,比如清末民初宋書銘傳承的三十七式太極拳;由道士吳鑫泉傳承的"武當道家太極拳";由北京白雲觀安聲遠道長傳承的"原始太極拳"等流派,均各自有其傳遞程序,而大部分都與河南陳家溝毫無瓜葛。因此,"天下太極出陳溝"的說法,是根本無視客觀事實的存在的。

張三豐作為太極拳的創始人,還是中興者?這是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考證的。然而,張三豐曾經擴充、豐富了太極拳的內容,曾經傳播了太極拳術,這卻是不能隨意否定的。因為太極拳這種源於道家內丹功的拳法本身,可以找到許多證據。

8. 太極究竟是誰發明的是張三峰、陳王廷,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總結。

陳正英第九世,其父名撫民,祖名思貴,均好拳習武,《陳氏家譜》說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人也。」但族譜、墓碑、《溫縣志》都作「王廷」,故應作陳正英出身地主家庭,據《溫縣志》記載,在明思宗崇禎十四年(1641),任溫縣「鄉兵守備」,明亡後隱居家鄉,晚年造拳自娛,教授弟子兒孫。如《遺詞》上半首說:「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寇,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陳王廷於明亡時正當壯年,到「年老殘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創造太極拳,應在十七世紀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後的三十年光景。《黃庭經》,是道家「噓吸廬外,出入丹田」的導引、吐納方法,從《陳氏拳械譜》可知,太極拳套路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長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結合導引、吐納,成為內功拳一種流派。他的《拳經總歌》卻總括了其所創拳套的理法,錄於後: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此歌訣見於陳氏兩儀堂《拳譜》,歌詞深受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影響.戚繼光是明代整理民間拳術的傑出人物,他總結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間著名拳法,並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編成拳套,收入《紀效新書》中,被稱作士練武之源。戚氏的《拳經》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遠及宋太祖趙匡胤的長拳三十二式,長拳短打,去蕪存精,用剛用柔,兼收並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大大矯正了當時流行的滿片花草,華而不實的花拳之弊害,成為新的拳派。

戚繼光與陳王廷相隔約半個多世紀,對陳王廷創造太極拳影響很大,戚氏《拳經三十二式》被陳王廷吸收了二十九式編入太極拳套路,如《拳經》以「懶扎衣」為起式,陳王廷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為起式。甚至陳式《拳譜》和《拳經總歌》的文辭,也仿造戚氏的《拳經》,可見影響之深了。然而,這僅僅是說繼承和影響,並不是說陳正英的太極拳抄自戚繼光,更不能說戚繼光創造了太極拳。陳王廷的功績在於繼承了戚繼光的拳術遺產,並推陳出新,創造了一種新的拳派,這就是太極拳。舉個例子來說,如陳式太極拳中專門練習周身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靈敏性的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的方法,在戚繼光、俞大猷、唐順之、陳沖斗等拳術著作中均無記載,其他各派拳術中也無此訓練方法,而是陳式太極拳所獨有的競技方法。

陳氏太極拳的五大特點

縱觀陳正英創造的太極拳,有以下五個特點:

1.把拳術和導引、吐納相結合。

我國古代的導引和吐納,源遠流長,在公元前幾百年前的《老子》《孟子》《莊子》等著作中已出現,漢初淮南子劉安又編成「六禽戲」,後漢著名醫學家華佗則改為「五禽戲」,是後世氣功、內功的先導,也是道家養生學的基礎。陳正英把拳術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協調動作,與導引、吐納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使太極拳成為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這對增強人們的體質,提高拳術技巧,的確是一種創造性的發展。

2.螺旋纏絲式的纏繞運動,動作呈弧形,連貫而圓活,極符合經絡學說的原則。

經絡是指布滿人體內的氣血通路。經絡發源於臟腑,布流於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疾病作,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氣遍身軀」內氣發源於丹田,以腰為軸,微微旋轉使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動,布於周身,通任、督(任脈、督脈),練帶、沖(帶脈、沖脈),達於四梢,歸於丹田。陳、王、武、李四家太極拳論,先後發其幽微。這些正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而使太極拳成為「內功拳」的一種流派。

3.創造了雙人推手的競技運動

推手,舊稱打手,是我國武術中一種綜合性的實習技擊方法。自古以來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種分部練習法,但它們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長拳短打」之稱,就說明這種分歧。同時,由於踢、打、拿、跌四法,在實踐中有較大的傷害性,因此歷來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徵性的練習,這就為花假手法打開了方便之門,而前人苦心積累的點滴經驗,也由於實踐不足,很難提高技擊水平。

陳王廷創造的推手方法,以纏繞粘隨為中心內容,綜合了擒、拿、跌、擲、打等競技技巧,並且還有所發展。譬如拿法,它不限於專拿人的骨節,而是著重拿人的勁路,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現,解決了實習技擊時的場地、護具和特製服裝等問題,成為隨時隨地兩人可以搭手練習的競技運動,並在我國的武術技擊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個新的內容——推。

4.創造了粘隨不脫,蓄發相變的刺槍術基本練法。

根據推手時的「聽勁」方法,繼而創造了雙人粘槍法,這也是陳王廷獨創的成就之一。這種器械對練法,解決了不用護具也可以練習實刺的問題。

練習太極拳粘槍時,採用沾連粘隨的原則,纏繞進退,疾若風雲,封逼擲放,往復循環,為刺槍術開辟了一條簡便易行,提高技術的途徑。

5.發展了以太極精義為依據的拳法理論

陳正英的《拳經總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極拳的原始理論,是總結古代技擊術的一篇拳論,它闡述了攻擊與防禦的戰略和戰術,所以稱得上是太極拳七個拳套的概括性拳論。把《拳經總歌》和戚繼光的《拳經三十二式》圖訣相對照,就不難看出陳王廷在拳論方面怎樣吸取了前輩所歸納總結的精華。但是陳王廷並不滿足於吸取當時名家的拳法理論,而是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做了一系列創造性地發揮。

陳正英在拳法理論上的獨創性成就,表現在《拳經總歌》的開頭兩句: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兩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貼纏繞,以練習懂勁和放勁的技巧,通過嚴格和正確的鍛煉,反復練習,不斷提高技術水平,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高級推手技術水平。這種推手的方法和懂勁的理論,是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從外形的技擊術提高到「勁由內換」、「內氣潛轉」和「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高級技巧,在我國武術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同時,它還為後來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陳鑫等太極拳名家奠定了鍛煉方法和進一步發揮技擊理論的基礎。

由於太極拳採取全身放鬆,用意不用力的鍛煉原則,所以要由松入柔,運柔成剛,剛復歸柔,達到有柔有剛,剛柔相濟。拳套的練法要求先慢後快,快後變慢,慢要慢到別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後發先至。也就是說,練太極拳要求達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剛。這種既重外形,更重內蓄的觀點,還為提高武術技擊水平提供了極有價值的鍛煉方法。

太極拳各流派的出現及其發展

太極拳自陳王廷首創之後,在陳家溝世代相傳,陳式子孫婦孺皆知,老幼皆練。陳家溝的人丁越來越興旺,練太極拳之風也愈來愈盛,後浪推前浪,歷代都有名拳師。三百年來,歷經陳氏子孫及其門徒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太極拳便成為我國重要的拳種之一。

從《陳式家譜》可知,陳王廷三子一孫的拳藝一般,玄孫甲弟則拳藝精到,但從此後繼無人。然而,陳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陳家溝著名的太極拳手,人稱三雄,與同族陳公兆、陳大興齊名。不過,這時陳王廷所創的七種拳套,已由博返約,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長拳和太極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陳家溝已很少有人練習,而第一路、炮捶(現代陳式太極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槍,則精益求精。至五傳陳長興和陳有本時,為適應不同的學習對象,第一路太極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傳又派生了趙堡架。

新架據說是陳有本所創,架式與老架一樣寬大,逐漸揚棄了某些高難度的動作,陳家溝人稱之為「略」。陳有本的門徒族侄陳清萍,也創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步加圈,在不改變套路的原則下,由簡到繁,以至極為復雜,逐步提高拳藝的技巧難度,與陳有本同時的陳家溝拳師陳長興,承祖輩的老架系統,架式寬大,難度高,直到他的學生楊露禪在北京傳習拳藝時,為了適應保健需要,有逐漸改變了拳套動作,遂成楊式太極拳。後又從楊式派生了吳式太極拳,其創始人為吳鑒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從楊露禪學陳式老架,又從陳清萍學新架套路,其後自創一派,稱武氏太極拳。後由武氏又派生了孫式太極拳,其創始人為孫祿堂。

9. 太極拳的創始人是誰

歷史上有爭論太極拳究竟是張三豐所創 還是陳清平所創的問題,事實證明應該是張三豐所創,以下是證據:
張三豐創太極拳的證據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的文字記載,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早於清初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及其子黃百家《內家拳法》的史料。這兩種記載應該同出於王征南口述的內家拳源流,應該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關於張三豐創太極拳,過去唐豪、顧留馨在創立"陳王廷創拳說"之時,抓住所謂"夜夢玄帝授拳"等"荒誕"的說法,予以批判和否定。其實在武當山從古至今,歷來就有道士們習武的傳統,而且從來就沒有中斷過。假如我們能夠客觀地對待,那麼請問,張三豐作為武當山的道士,他習武、練拳是不是迷信?荒誕嗎?武當山道士們秉承傳統,將武當山道士們所繼承的拳法形成自己的風格,並傳播到民間,從而發展成為中華武術中一大名宗--武當派武術,這又是不是迷信?假如這些都不是迷信的話,那麼我們應不應該將唐豪、顧留馨所否定過的客觀事實予以澄清,還歷史一個本來面目?

清光緒六年,李亦余所作《太極拳小序》開宗明義就說道:"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但李氏又於光緒七年將開頭所作改作:"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李氏為何作此改動?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李氏困惑於宋張三峰與明張三豐故而未作定論;其二,當時有陳系(陳、楊、武等派)以外的太極拳流派在民間沿襲著,而這些流派自雲早於張三豐。李亦余可能有所耳聞,故認為太極拳起源有可能早於張三豐。

關於這一點,可舉一實例為證:清同治年間,楊祿禪先生在京城旗營及端王府教拳,得其傳授者甚多。有一旗人夏桂勛從祿禪師學拳數載,後來夏桂勛在河南敗給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練為"金陵太極功",而李六如的太極功是從學於金陵(南京)的谷宗雲、谷宗秀兄弟。谷氏兄弟為清朝乾嘉時人。由是可直知早在乾隆年間太極拳(功)已經在金陵流傳。李六如將此派之內容傳給了夏桂勛,夏桂勛返京後傳京都旗人恆壽山(人稱"大力恆"者)等人,並一直沿襲至今天。筆者與此派傳人交往甚密,得知此派傳譜記載,金陵太極功始於南北朝盛於唐宋。可謂早於張三豐。另外,從從此派內容及其特點來看與陳系諸派大異,可斷其絕非由陳系諸派所派生。夏桂勛與李亦余為同時代人,李亦余聞知金陵太極功及其源流,也是極有可能的。故而改"太極拳始自宋張三峰"為"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然而李亦余很清楚地說明:"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這里雖未提及蔣發,顯因系略筆之故。巧得是,祿禪師之弟子王蘭亭以師兄弟名義所傳授的師弟李瑞東,曾經在光緒七年七月也寫過一篇《序》其中也曾提到張三豐創拳和傳拳的問題。《序》中說道:"太極拳術始於軒轅黃帝,因在常山偶見蛇鵲之戰,藉蛇纏鵲躍戰斗之機,悟理想義,由此而發明太極拳術。歷聖相承,迨至宋元,張三豐先師撫無極、太極、八卦錯綜之義,陰陽相推之理,五行生剋之情,八門變化之機擴而充之,衍成各種太極拳術。至此,本門拳術始大盛矣。實為武術中內家嫡派......"。

這里,李瑞東先生說太極拳始於軒轅黃帝,系因道家崇尚黃老,而太極拳傳人多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之故。這里的軒轅黃帝應該理解為:不知其年代及姓名的古人的代稱。而古人觀蛇鵲之戰,悟化出一種原始拳術,這絕非迷信,是符合唯物主義觀點的。這種原始的拳術迨至宋元,就成了張三豐進一步創造的藍本。這說明張三豐是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從而創造出武當內家太極拳。這種說法顯然要比所謂夜夢玄帝授拳,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的說法真實可信。

李瑞東在《序》中所言,張三豐為宋元時人,客觀地看張三豐從宋代活到明代頗為令人懷疑。但是對於專門練習長壽之術的高道張三豐來說,並非不可能的,因為古有彭祖八百歲之說。

張三豐創太極拳還是內家拳?內家拳早期是否和太極拳同源?其實,張三豐創太極拳和創內家拳並不矛盾,二者皆為張三豐所創,而且早期內家拳和太極拳是不分彼此的。只是名稱不同,這是由於傳人不同,從而派生出不同的名稱而已。或者是由於拳法套路不同,因為張三豐所創絕非單一的套路,很可能是多種套路和各種輔助功法、內功修煉方法。由於傳人所承襲的套路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稱謂。類似情形在傳統武術的沿襲過程中是司空見慣的,不足為奇的。另一種可能是:太極拳曾經作為武當派內家拳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一起沿襲了下來,以後由於在傳遞過程中的各種原因,與內家拳的其他內容發生了分離。分離之後又不斷地吸收其他拳種的內容以豐富、完善自身,逐漸演化成一個獨立的拳種。至於何時從內家拳中分離出來的,這正是我們所應該深入研究的。

內家拳的概念和內涵,在今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僅原有的內容(含太極拳)還包括了"八卦"、"心意"、"形意"、"通背"等多種內功拳種。然而,內家拳原來的內容只是"張三豐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黃百家《內家拳法》),即張三豐所創太極拳的代名詞。

關於太極拳曾經作為內家拳的一部分,其依據有二,其一、太極拳和松溪派內家拳的相同之處,根據松溪派內家拳第二十代傳人王維慎在《松溪派內家拳的本源與發展》(見《武魂》1983年第1期)一文中所闡明的拳理,簡要地對比一下傳統太極拳的拳理,就會發現,二者有很多共同之處,可以說同出一源,具有很近的親緣關系。

松溪派內家拳講:"拳有陰陽才能有變化,有變化才能有剛柔";王宗岳《太極拳論》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拳以陰陽為萬法萬事之宗祖。

松溪派講:"拳起於易";太極拳各派皆以易理說拳理。

松溪派講:"氣沉黃庭,氣轉黃庭"此乃抱元守極之法,練先天混元之功;傳統太極拳講:氣沉丹田,內氣潛轉,練的也是先天混元之功。

松溪派的要領有:"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而這正是傳統太極拳中人所共知的基本要領。

此外,松溪派講:"下齶微收";太極拳也講下齶微收。

在打法上,松溪派講"後發制人,後發先至";太極拳則講"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恰好是前者的詮釋。此外,松溪派在技擊上上講"抓筋拿脈,打穴擊要";這在傳統太極拳的技擊上也有若干體現。

總之,由於傳遞過程中的不斷演變,如果拿今天的松溪派內家拳同今天的太極拳相比較,肯定會有諸多不同之處,例如在拳勢名稱上區別較大,這也是很自然的。絕不可以把這些不同之處用來否定松溪派內家拳和太極拳的淵源關系,因為這樣做,就等於拋開歷史於不顧,片面地要求形式上的相同,這無疑不是研究歷史的正確態度。

太極拳作為武當內家拳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所創造和傳播的道家功夫,在當今某些流派所繼承下來的傳統太極拳內容里,還可以找到其他的依據。清朝著名的太極拳家李瑞東先生隨其師兄王蘭亭學習太極拳術,藝成之後,又遇甘鳳池之曾孫甘淡然(字霈霖)先生,遂拜甘淡然為師,得其"江南派"太極拳之傳。所謂江南派太極拳實為武當"金蟾派"太極功之俗稱,此派內容十分豐富,拳法分為武兩類,文架講"沾"、"粘"、"連"、"隨"之打法,武架講"離"、"粘"、"隨"之打法。其風格特點與陳系諸派大為不同。李瑞東先生後來綜合了自己所得"河南派"、"江南派"、"陝西派"太極拳之精華,熔於一爐,創李派太極拳,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派別。李派除了有李瑞東先生所創的各種拳械套路以外,還繼承了許多傳統太極拳套路、器械、內功修煉和多種輔助功法。其中就有許多由李瑞東先生傳遞的內容(非先生自創),其中可以找到太極拳屬於道家功夫以及張三豐創太極拳的證據。

其中的"太極十三丹"就是非常原始的太極拳術。它之所以稱之為"丹",是有其歷史淵源的。李瑞東先生所傳的"太極十三丹",與武當道教的內丹功有著不解之緣,而且是直接沿襲下來的丹功稱謂。所謂道教內丹功,其實就是道士們所修煉的內功。道教所追求的是修煉成"純陽之體",即成仙,"成仙"的手段有兩種,其一是通過服食外丹來達到目的;其二是通過修煉內丹功來達到目的。一般來說道士們通過煉丹爐所煉就的外丹,多含鉛汞,十分有毒,服之不但成不了仙,還會中毒,於身體有大害,自古因服食外丹而中毒死亡的道士非常多,甚至還有貪圖長生不老的皇帝。但是內丹功則不同,因為內丹功按通俗的說法就是道家"養生氣功",修煉內丹功不但於身體無害,而且低則益壽延年,高則可修煉成"純陽之體",從而"得道成仙"。因此,歷史上絕大多數道士都修煉內丹功。因為內丹功也是氣功,那麼氣功就有動靜功法。

太極十三丹即是道家內丹功的一種,太極十三丹的動功就是以仿效十三種動物的動作之仿生功法。總體來說十三丹就是一種功拳合一、內外皆修的道家功夫。它和其他傳統太極拳的相同之處就是,皆有技擊的性質。李瑞東先生的這套"太極十三丹",得自王蘭亭與甘淡然,早期楊祿禪先生也曾經傳授過。

太極十三丹動功中有蛇鵲兩形,道家太極拳傳人認為蛇、鵲兩形為太極拳各勢的父母拳,也就是太極拳的原始形式,而其他拳勢則是由這兩形衍生出來的。

李瑞東先生在光緒七年《序》中所談到的,軒轅黃帝在常山觀蛇鵲之戰,而悟化、創編了一種原始拳法。李派太極拳譜中有一首《太極拳發源歌》雲:

昔日軒轅到常山偶見蛇鵲斗坡前鵲啄蛇頭蛇尾應鵲啄蛇尾頭相連鵲啄蛇腰首尾應黃帝因見非偶然細觀二物尤相鬥始此留傳太極拳

無獨有偶,北京白雲觀道士們中間流傳著一種"原始太極拳",此派也有類似的《太極拳發源歌》,意思完全一致,只是文字略有差異。歌中所說的"蛇鵲相鬥"的特點,在太極十三丹的蛇、鵲兩形的對練中體現的活靈活現。蛇形柔軟而纏繞,鵲形迅捷而剛硬,蛇纏鵲躍,兩形陰陽相濟,剛柔並重,變化無窮。筆者以為,這的確是太極拳的最為原始的形式。這種最為原始的形式傳至宋元時代的張三豐,經過再創造,得以擴充、發展,從而形成了太極拳的樸素形式--太極十三丹動功。太極十三丹的其它十一形為:獅、熊、虎、猿、鶴、蟾、馬、雞、鳳、貓、龍。每一種形象代表了若干勢單練動作,每一勢單練動作,都有其專用的名稱。比如"長蛇串珠"、"靈鵲起尾"、"熊羆漫步"、"鶴舞松蔭"、"金蟾望月"等等,而這類名稱與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與陳氏家傳長拳的拳勢名稱不同。這一點恰恰證明太極拳並不是由陳氏九世祖陳王廷依據戚繼光《拳經》圖勢所創,而是另有源頭的。

個別人曾經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而這種說法也是同樣不足取的,它的依據仍然是對照近代陳氏太極拳太極拳、陳氏家傳長拳、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所發現的相同式名而已。近代的陳式太極拳與陳長興時代的太極拳比較,其內容肯定經歷了很大程度的演變,在演變的過程中則不可避免地滲入了陳氏家族原有拳術的成分。這樣,陳氏太極拳中有一些陳式長拳、戚繼光《拳經》中若干拳勢名稱,也是合乎情理的。唐豪的考證過分地偏重於拳勢名稱的對照,自以為從中找到了陳王廷創拳的證據,殊不知後世的陳式太極拳乃是陳氏族人結合了家傳拳術進行了改造的結果。比如現代陳氏的"二路炮捶",外家拳的味道很濃,但是又很突出太極拳的纏絲勁,十分明顯,這是用太極拳的勁法、原理對陳氏原傳外家拳進行部分變革的結果。這個問題歷來困擾了太極拳起源問題的研究和考證。使許多學者誤以為沿陳氏近代太極拳--陳王廷《拳經總歌》--戚繼光《拳經》這條路,就可以找到太極拳的源頭,從而把陳王廷作為中國最早的太極拳創始人,或者把戚繼光、陳王廷作為太極拳的中間傳遞者。

研讀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可知,其三十二式拳法乃是取自當時流行的十六家拳法,即使其中有內家拳或太極拳成分,也僅限於一兩個拳勢而已。所以其三十二式圖勢絕不可以視作為太極拳,戚繼光、陳王廷也絕不是太極拳的創造者和中間傳遞者。盡管戚氏在《拳經》篇內也曾經提"常山之蛇說",但是《孫子.九地》中有:"故善用兵,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作為熟讀兵書的傑出軍事將領,戚繼光很可能直接引用自《孫子》一書,而與太極拳無關。舉個形象的例子來說,如長江上游的支流很多,但是,除了沱沱河以外,其他支流都不是長江的源頭,盡管那些支流同樣豐富了長江的流量。那麼,太極拳的源頭究竟在哪裡?

事實證明:內家拳及太極拳系統的產生與道家及道教的內丹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內丹功既有動功,又有靜功,行、立、坐、卧各式功法一應俱全。其動功與民間武術的有機結合,從而產生了內家拳的雛形。這一結合,不僅使內丹功的動功具備了新的功能--技擊,而且還使外功拳術得到了升華,形成了一種在技擊實戰中威力巨大的內家拳術,這無疑是中國武術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上述說法絕非臆測,依據很多,比如太極十三丹動功這種太極拳的早期樸素形式所保留的道家丹功特徵及其拳術的屬性就是活的證據。它用形象而不是文字記載了從道家丹功、民間武術的結合到內家拳乃至太極拳形成這一歷史過度。

李派傳譜中有一段太極十三丹的說明文字:"以上名為十三總勢,又名形神妙化丹功,乃太陰煉形之術也,分陰陽、文武火候,動靜神功,故有行立坐卧功夫矣。八勢、五步妙法在其中矣。八卦錯綜運用變化之道與五行生可之理互相吻合,共成十三勢",這段文字不僅說明太極十三丹就是道家內丹功,而且也說明它同時也是丹道動功向太極拳術轉化的中間過度形式。解析十三丹的內容發現,原來"掤"、"捋"、"擠"、"按"、"采"、"挒"、"肘"、"靠"與"進"、"退"、"顧"、"盼"、"定"的太極拳十三勢,就融會在十三丹的各式動作中!它之所以稱之為"十三總勢"意即各種太極拳套路,均以此為母體,由此衍化而來!!!王宗岳《十三勢歌》中雲:"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過去,王宗岳究竟傳授拳架沒有,曾受到唐豪的懷疑,現在看來,李派所繼承的"太極十三丹"(十三總勢),就是王宗岳傳蔣發,蔣發傳河南溫州縣的太極拳拳架之一!它與陳氏長拳、戚繼光《拳經》圖勢完全不同,卻與各派所傳的太極拳有著本質的相同。它雖經歷代多人傳遞至今仍保留著古老樸素的特色,保持了其道家內丹功動功的特徵,為太極拳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活的"化石"。

研究太極拳的起源,絕不是簡單地對照一下拳勢名稱,而要從各個方面深入研究,比如基本拳理、輔助功法,尤其是可以從太極拳的各種內功修煉方法中進行研究。太極拳作為一種內功拳法,在它的整個傳遞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內功修煉方法的傳遞,往往拳架發生了極大的演變,而內功修煉方法並無多大的變化,這是由於內功的修煉很容易導致出偏(走火入魔),所以,歷代傳人必須慎重。

李派傳人將多種太極拳的內功修煉方法沿襲至今天,其中還有"太極釣蟾功"、"百日築基功"、"卯酉周天功"、"九轉還丹功"、"聖胎培育還元功"等等。這些功法大都有坐卧功法,也大都講究在修煉過程中要"安爐立鼎"、"采葯"、"燒文火"、"燒武火"、"陰陽交媾"、"產嬰結丹",其功理、功法與《武當修真圖》相一致,而且,李派歷代傳人均以《武當修真圖》為練功指南,由此可見,太極拳的內功修煉與道家的內丹功起碼是屬於同一個系統的近親功法。就是當今各派的內家拳也都有"以拳入道"的說法。目標就是所謂的煉成"純陽之體"拳法和技擊不過是"技藝之末",這就從另一個方面證明,太極拳及內家拳起源於道家內丹功與原始拳法的最初結合形式,而宋元時代的張三豐創造內家拳及太極拳是完全可能的。

從張三豐所在的時代到如今,由於年代久遠等諸多因素,已無連續、嚴密、完整的傳遞程序可供我們參考了,而太極拳的連續傳程也只能上朔至清朝康乾間的王宗岳。據李派殘存的拳譜資料記載,與王宗岳同時代擅太極拳者,尚有甘鳳池、張鳳儀、李鳳元、喬三秀、陸鳳治、陳鳳山、黃鳳歧等人。

張三豐的弟子有:李玄宗(道號"鐵蟾子")、王道宗(道號"金蟾子")、張清修、李靜修、邱元靖等人。由王道宗傳陳洲同,以下與內家拳源流交叉(見《王征南墓誌名》),至王征南斷代,後為王宗岳、甘鳳池、張鳳儀、喬三秀等人。自王征南以上,太極拳與內家拳是一體的,而征南以後則從內家拳里分離出來,逐漸演變為一個獨立的拳種。傳至清朝康熙、乾隆間,是太極拳的中興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太極拳家。王宗岳一支,由弟子蔣發廣為傳播,在河南溫州一帶興起,清代稱之為"河南派"或"溫州蔣派";甘鳳池、張鳳儀等人將太極拳傳播於江南部分地區,清代稱為"江南派",也稱"武當嫡傳金蟾派太極功",釣蟾功是該派的絕技。清朝光緒年間,一百零八歲的甘淡然,字霈霖,為甘鳳池之曾孫,將"金蟾派"完整地傳給了李瑞東先生,並且沿襲到今天。

眾所周知,河南派由陳長興傳給楊祿禪,楊祿禪到北京廣為傳播,從而衍化出楊、武、李、吳、孫各派。

清朝光緒末年,由武當山雲游道士培元塵將"武當隱仙羽化猶龍派太極拳"傳給了北京的司星三,該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區沿襲著。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金陵谷宗雲、谷宗秀兄弟擅長"金陵太極功",谷氏兄弟傳河南李六如,李傳北京夏桂勛,夏傳恆壽山(大力恆),此派至今仍在天津地區流傳。

此外還有許多流派,比如清末民初宋書銘傳承的三十七式太極拳;由道士吳鑫泉傳承的"武當道家太極拳";由北京白雲觀安聲遠道長傳承的"原始太極拳"等流派,均各自有其傳遞程序,而大部分都與河南陳家溝毫無瓜葛。因此,"天下太極出陳溝"的說法,是根本無視客觀事實的存在的。

張三豐作為太極拳的創始人,還是中興者?這是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考證的。然而,張三豐曾經擴充、豐富了太極拳的內容,曾經傳播了太極拳術,這卻是不能隨意否定的。因為太極拳這種源於道家內丹功的拳法本身,可以找到許多證據。

10. 太極拳是誰首先創立的真像電影里那麼厲害嗎

真的系統創立太極拳的應該是明末清初的河南陳家溝的陳王廷.其他的派系都是繼承和發揚了陳式太極.
真正的太極拳其實是很厲害的,不比電視和電影里的差的.只是現在的人沒有學習到家把,學習到家的人反而不會人為自己很厲害.如果練好了太極拳,在無限制的條件下比什麼拳擊柔道跆拳什麼的都厲害.看看太極的理論就知道了.不是太極打不了人是,你的工夫不到家.
不過太極十年不出門.他要系統的練習必須經過長期的艱苦訓練,並且其訓練量不比其他的項目少.出成績也比較慢,但是有一個好處,太極功夫上身了就不容易掉下來,不象其他的拳擊格鬥過一段時間不練就下降,並且到了中老年後傷病什麼都來了,太極不會,合哩的練下去,功夫越深,身體越好.
要想知道太極能不能以一敵百請看一招:野馬分鬢!
請高手指教!

閱讀全文

與股指期貨被抓山東吳鑫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銀證券研究所 瀏覽:312
文華cci指標公式 瀏覽:958
招商銀行金葵花理財經理底薪 瀏覽:302
理財基金ppt 瀏覽:480
彼得股份 瀏覽:528
杠桿基礎畫圖題 瀏覽:819
理財基金分享平台 瀏覽:638
恆安幾個股東 瀏覽:15
投資理財公司發理財產品 瀏覽:922
中介帶客看房成交抽多少傭金 瀏覽:338
買基金的本金要求比銀行理財高嗎 瀏覽:291
固定匯率制無獨立法定貨幣的匯率安排 瀏覽:405
利群股份股票2015年分紅 瀏覽:925
外匯校長 瀏覽:886
工商銀行理財每個月存500 瀏覽:68
企業購入的理財產品放哪個科目 瀏覽:276
信託產品與大額存款的區別 瀏覽:658
金融理財軟體公司 瀏覽:96
支付寶定期理財開戶銀行1000元 瀏覽:796
關於杠桿下列說法錯誤的 瀏覽: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