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中國外匯儲備原因新聞

中國外匯儲備原因新聞

發布時間:2021-09-10 21:54:42

⑴ 中國外匯儲備常居世界第一並且不斷是什麼原因是

主要原因是中國自該給開放以來一直保持國際貿易順差, 積累下來, 外匯儲備成了世界第一
另外還有引進外資、外資投資等都會使得外匯儲備增加

⑵ 中國的外匯儲備為什麼這么高

其一:因為我國經濟結構是出口為主!也就是說。主要是靠外貿為主。由此賣出了產品必然會換來外匯!
其二:我國實行的是和美元掛鉤固定匯率體系。也就是說,人民幣不可以私下兌換,由此出口企業賺的的外匯必然要到官方機構去換成人民幣來組織再生產!
再加上近幾年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為了轉嫁自己的危機給別國。狂印美鈔,而我國為了確保出口企業的利潤不得已而只能人為的實行人民幣和美元的掛鉤。即。美元印鈔,為了維持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我們也只能印鈔以換取人民幣兌美元的的低匯率以增強出口企業競爭力,但是這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會增加出口。但是代價就是人民幣的低匯率政策造成了很強的升值壓力。即外投機熱錢在低匯率時候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我國。在國內資本市場興風作浪。以待人民幣達到升值預期以後在大量出逃。總之一句話!目前的超高外匯儲備有我們自己的因素。也有外部客觀壞境的因素存在!利用得好是福,利用不好就是災!

⑶ 簡述我國外匯儲備多的原因

我國高額外匯儲備形成的原因 2003年以來,我國每年外匯儲備增加額均在千億美元以上。2003、2004和2005年外匯儲備分別增加1168.44億美元、2066.81億美元和2090億美元。截止2006年2月,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達到8536億美元,已取代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 外匯儲備持續累積引發了關於適度外匯儲備規模、外匯儲備資產管理、外匯儲備資產轉換等問題的爭論,而釐清這些問題的關鍵是認清我國外匯儲備持續累積的深層次原因。概括起來,造成我國外匯儲備持續累積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之一:在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大背景下,美國因經常項目持續逆差成為全球最大的借債國;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東亞國家則由於經常項目的持續順差,成為國際債權國。高額的外匯儲備不過是全球收支不平衡在我國的外在表現。 這種全球收支不平衡的內在原因是美國國民儲蓄下降,國內儲蓄小於國內投資,不得不從其他國家大量借債,東亞國家則由於高額儲蓄不能有效轉化為國內投資而成為美國高額逆差的融資來源。

麻煩採納,謝謝!

⑷ 為什麼中國會有這么龐大的外匯儲備

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迄今已超過3萬億美元,佔全球總外匯儲備的30%以上。中國這么龐大的外匯儲備能用來干什麼?
有人基於「藏匯於民」理念認為, 應當將外匯儲備直接分給民眾。然而, 這一建議中國外匯管理局已經否定, 因為那將在中國引發通貨膨脹。正在美國訪問的中國著名經濟學者溫元凱教授表示,中國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實際上正在被綁架在美國金融危機的戰車上」,中國擁有最多一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就已最夠所需, 剩餘的兩萬多億美元應該用來做以下幾方面的事情:

「首先就是改善民生。盡快實行中國的全民教育和全民醫療的基本免費系統;第二是要把外匯儲備拿出來到全世界去買資源。首先是買礦產資源、買發明創造、買專利、買高科技的公司、有核心技術的上市公司;第三個是買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第四有一個說法是利用大陸的經濟實力和台灣發生進一步的合作,形成一個大中華的經濟圈。讓整個中華民族在全世界進一步的崛起。」

有人計算,如果中國想購買國家,中國三萬多億美元的巨額外匯儲備能夠買下義大利;如果購買大宗商品,三萬多億美元的巨額外匯儲備購買可以滿足中國近13年的石油凈進口需求;如果買企業,中國可買下美國最大的10家上市公司。中國著名財經評論人士葉檀近期曾表示,中國需要四五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就足夠了, 因為將外匯數額控制在六個月的支出水平已經屬於合理范圍; 中國要想控制住外匯儲備的瘋狂增長,有效使用和管理, 藏匯於民是必須要做的。

然而,藏匯於民不等於說將外匯儲備直接分給民眾:

「分給民眾呢不恰當。實際上造福於民很關鍵。而且下一階段我認為很大的問題是富民政策。而且讓富民優先,尤其是政府不要與民爭利,包括國企、央企。這是下一階段改革的大問題。」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外解釋,將外匯儲備直接分給百姓, 性質上相當於中央銀行隨意印發鈔票, 擴大貨幣的發行量, 其結果就是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藏匯於民的障礙不在於政策, 而在於民眾持有外匯的意願

⑸ 為什麼中國外匯儲備會如此變態地增長是不是美國發動金融戰爭的前兆

樓主注意到了一個詞——「儲備」,外匯儲備的增長並非一般意義的「外匯凈流入」,所以二樓的觀點片面了。外匯儲備增長的導因,不僅有進出口貿易因素,我國的外匯結算制度也難逃其咎。

在進出口貿易中,出口企業通過廉價勞動力優勢和匯率優勢占據國際市場,造成長期的、巨大的、僅靠正常的進口商品消費無法彌補的貿易順差,這種順差本身也是國際財富向國內的轉移。

貿易產生的財富,譬如出口一批襪子所換取的美元貨款,本應集中在出口商手裡,而不以國家外匯儲備的面目存在,但實際上,很多流入中國的外匯,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從出口商手中流轉至人民銀行。這一現象是我國過去的「計劃結匯制」的延伸,是國家權力在未完全開放的結匯市場中的影子,也表現出國內企業缺乏抵禦外匯風險,調和外匯貶值損失的能力。與此同時,人民銀行對外匯結算的處置失誤,以及國際炒家造成的人民幣升值預期,迫使~國家被動的吸納幾乎所有在貿易中取得的外匯,形成如此之大的外匯儲備。

至於金融戰爭之說,我得說,如果被劫掠,不是因為別人的狼子野心,而是我們內部的錯誤和脆弱。以97年東南亞經濟危機為例,國際炒家要以手中的「四兩」去撥亞洲四小龍的「千金」,必然是因為那些「千金」已經很多不穩定的因素,已然是站到了懸崖邊緣。國際炒家們不求一國經濟的崩潰,而是利益。美國連自己的金融危機都預測不到,更別說在我們的發展之路上層層下套,倘若真有一天,我們悲劇了,美國頂多也就是壓垮我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補:建議樓主寫信詢問一下《貨幣戰爭》(第一部)編者宋鴻兵,問問他能不能確定其中的故事全部是真實的... 我想這一點國內諸位專家已經有所共識,何況編者已經默認了。宋在署名時沒有寫「作者」,而寫「編者」,已然是足夠的暗示。

⑹ 我國的外匯儲備是誰在管理為什麼要這樣

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什麼是外匯儲備?外匯儲備怎麼來的?外匯儲備與國內貨幣的不同之處在哪裡?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就能說明大意了。

其實,說的簡單些,外匯儲備就是外國的錢,更近一步說就是外國欠本國的錢。但是,國與國之間的欠錢,又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你欠我多少多少錢,我給你打個欠條之類什麼的。而是外國欠著本國的錢,他們給的是他們國家的貨幣,本國還沒來得及用他國的錢去他國那邊消費。

世界上有很多個國家,每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等情況不同,統治者為了其管理方便,各自發行其管轄范圍內的貨幣,在其統治區內貨幣通用。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世界格局的變化,各國之間需要更多、更加密切的交流與貿易往來,實際上就是本國與他國之間的商品的易換。為了結算方便,基本都採用貨幣(目前國際通用貨幣是美元)清算。由於各國的經濟狀況不同,必然會使得本國與他國之間貿易量的不對等性。

例如:

2009年9月份,本國從他國總共進口了價值200億美元的商品,他國從本國也剛好進口了價值200億美元的商品,那麼,本國與他國在2009年9月貿易量相等,就沒有產生外匯儲備,也就是本國與他國互不相欠(但是,這種情況在現實世界裡基本不存在,這里只是理論上做示例說明)。

到了10月份,本國從他國進口了價值220億美元的商品,而他國則從本國進口了價值300億美元的商品,那麼,本國就在10月份產生了8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也就是說他國欠著本國價值80億美元的外債。

說到這里,相信閣下已經能明白什麼是外匯儲備、以及為什麼說外匯儲備不等於「現金」了。閣下這里所說的「現金」概念是個相對的概念,即「現金」非本國現金,是外國的「現金」,就是外國欠本國的「現金」價值。很明顯,這個「現金」不能在本國消費,只能在外國消費。也就是說,外匯儲備在本國只是一堆有價值的債務權利,只能在外國才能體現和兌現其對應價值。

還需要補充一點的是,我國的外匯儲備是受國家外管局統一管理的,個人無權實現大量外匯儲備的兌現和使用的。也就是說外匯儲備在國內不通用,尤其是大宗的外匯流動使用,必須要通過外管局審批。

如閣下題中所述,「我們雖然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但這不等於「現金」,所以,即便國家想給老百姓每人發一些(純屬假定!),也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外匯儲備在國內基本沒什麼價值,是要到外國花才是有價值的。

針對閣下的問題補充:「就是國家想拿這些外匯來給老百姓加工資,據說這些外匯也不能變成現金。不知這裡面的原因是什麼?」這里再做一些說明:上文已說的比較明顯了,就是本國老百姓創造的價值出口到外國去了,而外國回饋回來的是有價值的負債(即外匯儲備),並不是本國的現金。這是因為本國的經濟發展較活躍,准確來說應該是外國需要本國的商品大於我們需要他們的商品,這就相當於我們所說的「能者多勞」。

打個比方:閣下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年薪數千萬,你的一個或幾個好哥們是一個白領,月薪只有幾千元。你們周末總是一起聚會,開銷是輪流請客,受到經濟條件的約束,輪到他們請你的時候開銷總額(相當於本國與他國之間進出口價值)大約是1萬元,到你請客時花銷超過5萬。當然,你也許不在乎這些,但在現實中,你的好哥們心裡當然都有一本「帳」(相當於你有很多的外匯儲備),要想拉平你和你哥們心理之間的這本帳,只有兩個途徑:一是你退步,和他們一樣做白領;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他們都進步,和你一樣做企業家,收入相當,到再次輪流請客時,一段時間以後基本就能把這些「外匯儲備」換成「現金」價值。

現在能理解為什麼即使國家想用外匯儲備給老百姓加工資也無法變成現金了吧?
你也可以去匯通網的匯率查詢版塊查詢或學習相關的知識

⑺ 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當前我國高額外匯儲備的形成是由一系列主客觀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國際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
(一)國內原因
1、長期以來政府的政策導向。
中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外匯儲備不斷增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從根本上說是過去25年來的出口導向政策和外資優惠以及市場機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國際收支問題上,中國政府長期確定的方針是,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節余;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年裡,我國的外匯儲備僅為1.57億美元,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四十多年時間里,外匯短缺在我國幾乎都成為一種常態。所以長期以來比較看重外匯儲備的功能,認為我國外儲備越多越好,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輕易動用。在外匯政策上表現為實行強制性結售匯制。同時由於我國自改革開放長期以來實行出口導向、外資導向和外匯政策「寬進嚴出」取向的結果,資金流人較為容易,而流出則需層層審批,導致經常項目大量順差和FDI流人的不斷增加。具體政策如下:
(1)1979-1987年,國家對外貿企業經營統負盈虧,以財政補貼支持外貿發展。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效率低下,為了配合引進外資政策,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出口導向型貿易戰略。 為鼓勵和支持企業出口,政府對外貿企業實施了出口卒 貼政策。
(2)1988-1993年,補貼政策與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並舉,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國務院從1988年起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當時尚未建立外貿的自負盈虧機制,實施承包制的同時仍然保留中央財政對外貿的補貼。
(3)1994至今,國家改革外匯管理體制,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尤其是人世後,國家對外貿的支持逐漸由直接與間接的財政補貼,轉向與國際規則接軌,逐漸以關稅、稅收、利率等手段來調節與推動對外貿易發展。
此外,放開外貿經營權,擴大對外貿易主體;對外商投資實行許多包括稅收減免,免稅進口以及其他優惠在內的優惠政策,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4)實施出口退稅政策,支持外貿發展。我國從1985年4月開始實施出口退稅政策。不過從2007年7月份開始,該政策逐漸減弱。繼7月1日出口退稅新政實施後,商務部及海關總署於8月23日聯手推行《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公告44號,共計2247個海關商品編碼被列入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同時要求對限制類商品加工貿易實行銀行保證金台賬「實轉」管理。
2、經濟快速發展與結構調整滯後之間的矛盾。
2007年10月19日,吳曉靈在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主辦的中國匯率政策研討會上發表演講稱,中國對外貿易的高順差是中國內部經濟不平衡的反映,是由高儲蓄、高投資、低消費的結構性問題造成的。在過去20多年裡,在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支持下,中國經濟的平均年增長速度超過了9%。與此同時,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結構調整步伐經常處於落後狀態。特別是在近些年裡,國內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滿足,工業發展達到新的水平之後,商品、資金和勞動力市場都出現了過剩。生產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無法滿足多種類、多層次的需要,導致有效總需求不足,並進一步造成就業困難和需求增長乏力等問題。

3、國內匯率制度缺乏充分彈性。
從1994年1月1日起,國務院決定進一步改革我國的外匯管理體制,人民幣匯率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阻礙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進程,人民幣匯率遭遇了強烈的貶值壓力,為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人民幣匯率制度安排被迫偏離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設計初衷,逐漸變相成為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2005年7月21日我國再次進行匯率制度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外匯管制較嚴,根據IMF的匯率制度分類,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匯率制度仍是缺乏彈性的(如表1)。

1、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
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是中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20世紀90年代,工業發達國家開始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紛紛將紡織制衣、塑料玩具以及電子裝配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轉移到我國等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正好已形成了基本的開放態勢,因而自然而然地融人了這場世界性的產業轉移。近年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全球高科技泡沫破滅,進一步加快了全球范圍內的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與此同時,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加之國內人力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和法律環境日趨完善,中國逐漸成為國際製造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資企業躍升為中國外貿發展的主力軍,從1981年到1999年的18年中,我國出口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2.9% ,但是一般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長率僅為7.7% ,均低於GDP年均增長率,而加工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長率高達29.5% ,加工貿易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從4.8% 分別上升到56.9% ,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方式。2005年中國的總出口是7620億美元,加工貿易佔了55%左右。2006年中國貿易順差總額是1775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順差將近1900億美元。

2、人民幣升值預期因素。
近些年來,美元持續大幅貶值,給釘住美元或貨幣籃子中美元比重過高的很多亞洲貨幣以巨大的升值壓力,尤其是人民幣,施壓其升值會對亞洲貨幣升值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近些年來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還在不斷擴大,從表面上看1994年到2003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升值了5%左右,如果考慮到不同國家之間的物價走勢,人民幣對美元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了20%左右。尤其是自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開始實行以市場為調節機制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正不斷釋放著它的彈性。兩年中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已超過了10%
3、不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
現今的國際金融體系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逐漸形成的,其不合理性主要表現在脆弱的國際貨幣制度、狹隘的國際金融霸權和國際金融資本無序流動等三個方面。脆弱的國際貨幣制度和狹隘的金融霸權是國際金融體系無序性的主要表現,也是當代國際金融體系持續動盪的根源。

⑻ 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當前我國高額外匯儲備的形成是由一系列主客觀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國際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
(一)國內原因
1、長期以來政府的政策導向。
中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外匯儲備不斷增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從根本上說是過去25年來的出口導向政策和外資優惠以及市場機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國際收支問題上,中國政府長期確定的方針是,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節余;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年裡,我國的外匯儲備僅為1.57億美元,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四十多年時間里,外匯短缺在我國幾乎都成為一種常態。所以長期以來比較看重外匯儲備的功能,認為我國外儲備越多越好,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輕易動用。在外匯政策上表現為實行強制性結售匯制。同時由於我國自改革開放長期以來實行出口導向、外資導向和外匯政策「寬進嚴出」取向的結果,資金流人較為容易,而流出則需層層審批,導致經常項目大量順差和FDI流人的不斷增加。具體政策如下:
(1)1979-1987年,國家對外貿企業經營統負盈虧,以財政補貼支持外貿發展。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效率低下,為了配合引進外資政策,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出口導向型貿易戰略。 為鼓勵和支持企業出口,政府對外貿企業實施了出口卒 貼政策。
(2)1988-1993年,補貼政策與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並舉,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國務院從1988年起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當時尚未建立外貿的自負盈虧機制,實施承包制的同時仍然保留中央財政對外貿的補貼。
(3)1994至今,國家改革外匯管理體制,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尤其是人世後,國家對外貿的支持逐漸由直接與間接的財政補貼,轉向與國際規則接軌,逐漸以關稅、稅收、利率等手段來調節與推動對外貿易發展。
此外,放開外貿經營權,擴大對外貿易主體;對外商投資實行許多包括稅收減免,免稅進口以及其他優惠在內的優惠政策,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4)實施出口退稅政策,支持外貿發展。我國從1985年4月開始實施出口退稅政策。不過從2007年7月份開始,該政策逐漸減弱。繼7月1日出口退稅新政實施後,商務部及海關總署於8月23日聯手推行《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公告44號,共計2247個海關商品編碼被列入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同時要求對限制類商品加工貿易實行銀行保證金台賬「實轉」管理。
2、經濟快速發展與結構調整滯後之間的矛盾。
2007年10月19日,吳曉靈在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主辦的中國匯率政策研討會上發表演講稱,中國對外貿易的高順差是中國內部經濟不平衡的反映,是由高儲蓄、高投資、低消費的結構性問題造成的。在過去20多年裡,在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支持下,中國經濟的平均年增長速度超過了9%。與此同時,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結構調整步伐經常處於落後狀態。特別是在近些年裡,國內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滿足,工業發展達到新的水平之後,商品、資金和勞動力市場都出現了過剩。生產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無法滿足多種類、多層次的需要,導致有效總需求不足,並進一步造成就業困難和需求增長乏力等問題。
同時我們還存在著技術創新能力差、產品附加價值少、地區差距大、城市化水平低等問題。這些都影響到內需的擴大和內部平衡的實現。經過多次利率調整而我國的居民儲蓄仍然很高。一國儲蓄多,而有效投資和消費相對較少,其結果只能是過剩儲蓄轉移到境外,必然進一步擴大國際收支順差,從而使外匯儲備持續增加。據統計,我國投資率由2001年36.5% 增長到2006年42.7% ,同期,消費率則由61.4%下降至50%。據世界銀行{2006世界發展指標》,2004年全球150個國家和地區平均消費率為62% ,投資率為21%。其中,低收入國家平均消費率為69% ,投資率為23% ;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消費率為58% ,投資率為26% ;高收入國家平均消費率為63%,投資率為20%。可見,我國投資率比全球平均高20多個百分點,消費率則低10多個百分點,而且,消費率還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我國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等三大需求對GDP的貢獻率分別從2001年的50% 、50.1%和一0.1%變為2006年的38.9%、40.7% 和20.4% ,可以看出,投資和凈出口已經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兩大主要因素。
此外,貿易品部門的生產能力和增長速度,以及對外開放程度明顯快於非貿易品部門,成為出口增長和貿易順差、外匯儲備持續擴大的基礎。非貿易品部門生產的產品和服務正是國內消費需求增長較快的領域,但相對於貿易品部門而言,我國非貿易品部門生產效率提高較慢,開放程度較低,不能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增長的需要,也就成為抑制國內消費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3、國內匯率制度缺乏充分彈性。
從1994年1月1日起,國務院決定進一步改革我國的外匯管理體制,人民幣匯率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阻礙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進程,人民幣匯率遭遇了強烈的貶值壓力,為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人民幣匯率制度安排被迫偏離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設計初衷,逐漸變相成為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2005年7月21日我國再次進行匯率制度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外匯管制較嚴,根據IMF的匯率制度分類,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匯率制度仍是缺乏彈性的(如表1)。
而國際收支出現雙順差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非彈性匯率制的存在,因為在浮動匯率制下,政府不幹預外匯市場,經常收支順差(逆差)必然等於金融、資本收支逆差(順差),外匯儲備原則上不發生變化。但在非彈性匯率制下,為維護某一基本不變的匯率水平,政府必須買人超過需求的外匯供給,否則外匯匯率要下跌,本幣匯率要上升,其結果貿易順差和資本流人就轉化為外匯儲備。當前中國面臨熱錢的涌人,必須加強對熱錢的監督,穩定市場預期,實現有序調整。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認為,當前中國面臨的熱錢涌人,「最直接的原因在於國際資本對人民幣升值的強烈預期,根本的原因則在於中國貿易結構的不平衡和匯率機制的相對不靈活。」於是,在不靈活的匯率機制下,「預期升值一本幣升值一進一步預期升值一本幣繼續升值」會形成一個惡性本幣升值周期。因此,要改變或者說有序化熱錢的流動,最關鍵的措施就是增加匯率機制的靈活性,加快匯率改革步伐,實施合理的外匯管理制度。
(二)國際原因
1、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
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是中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20世紀90年代,工業發達國家開始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紛紛將紡織制衣、塑料玩具以及電子裝配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轉移到我國等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正好已形成了基本的開放態勢,因而自然而然地融人了這場世界性的產業轉移。近年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全球高科技泡沫破滅,進一步加快了全球范圍內的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與此同時,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加之國內人力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和法律環境日趨完善,中國逐漸成為國際製造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資企業躍升為中國外貿發展的主力軍,從1981年到1999年的18年中,我國出口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2.9% ,但是一般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長率僅為7.7% ,均低於GDP年均增長率,而加工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長率高達29.5% ,加工貿易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從4.8% 分別上升到56.9% ,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方式。2005年中國的總出口是7620億美元,加工貿易佔了55%左右。2006年中國貿易順差總額是1775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順差將近1900億美元。
大量貿易順差使外匯儲備逐年增加,以至目前處於高額狀態。李揚先生說:從總體上看,中國貿易順差很大,但是,從結構上看,中國只是對兩個國家和地區(美國和歐盟)順差,而對其他國家都是逆差。中美貿易順差不是匯率問題,而是經濟結構問題。因為中國是後發國家,而且正在進行劇烈的經濟結構調整,所以很快成為全球製造中心。
2、人民幣升值預期因素。
近些年來,美元持續大幅貶值,給釘住美元或貨幣籃子中美元比重過高的很多亞洲貨幣以巨大的升值壓力,尤其是人民幣,施壓其升值會對亞洲貨幣升值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近些年來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還在不斷擴大,從表面上看1994年到2003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升值了5%左右,如果考慮到不同國家之間的物價走勢,人民幣對美元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了20%左右。尤其是自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開始實行以市場為調節機制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正不斷釋放著它的彈性。兩年中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已超過了10%(如圖1)。
有鑒於此,巨額國際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國內市場,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人民幣投機狂潮。人民幣升值預期與外匯儲備的聯系表現為:一方面,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形成又助長了外匯儲備的增加。因為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升值有很強的預期,所以很多的熱錢流入了資本市場,造成了現在的股市泡沫。同時由於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投資都是向內流動,而境內的投資者本該對自己的資產組合進行多元化投資,可以把資本流向日本、美國、歐洲等地,但是人民幣升值導致了國內股市的回報預期的提高,加上投資境外的限制,國內股市成了主要的投資目標,這也就加劇了國內資產泡沫的形成。l8 多年來,我國結售匯順差遠大於貿易順差,轉移收入明顯增多。
3、不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
現今的國際金融體系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逐漸形成的,其不合理性主要表現在脆弱的國際貨幣制度、狹隘的國際金融霸權和國際金融資本無序流動等三個方面。脆弱的國際貨幣制度和狹隘的金融霸權是國際金融體系無序性的主要表現,也是當代國際金融體系持續動盪的根源。
在當今國際貨幣體系下,由於沒有真正的最後貸款人,一國發生金融危機,事實上無人可以救助,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更是如此。因此,發展中國家為防範金融風險,不得不積累大量的外匯儲備。到2007年7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已超過1.4萬億美元。如果說這種格局可能會造成某種資源不合理配置問題的話,那麼其根源正是現行的國際金融體系,是目前不合理的世界經濟格局。

閱讀全文

與中國外匯儲備原因新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淮安市上市公司 瀏覽:70
唯一上市信託 瀏覽:14
銀行業存款金融機構 瀏覽:100
石油期貨交易費率 瀏覽:702
炒白銀是期貨的一種嗎 瀏覽:203
2015證券論文題目 瀏覽:558
2019年中科曙光股東大會 瀏覽:620
國美蘇寧融資模式全面解讀 瀏覽:126
紅塔證券的外匯 瀏覽:503
股票發行結束日 瀏覽:292
安徽農金銀行理財安全嗎 瀏覽:648
外匯期貨案例分析結論 瀏覽:18
黑龍江農業融資擔保公司是國企嗎 瀏覽:860
證券營業部年度總結 瀏覽:862
外匯投資第一通話術 瀏覽:888
黃金etf持倉量變化說明了什麼意思 瀏覽:456
高回報p2p交易 瀏覽:384
金融公司司歌 瀏覽:800
外匯指標雲帶怎麼使用 瀏覽:970
建行的外匯有杠桿嘛 瀏覽: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