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天津港的規模有多大
天津市重點工程項目、總投資達68億元的天津港集裝箱物流中心昨天啟動建設。這是天津港繼南疆散貨物流中心之後建設的又一個現代物流的重大項目。
港口是天津的優勢所在,現代物流是天津未來發展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天津港集裝箱物流中心將建設成為面向內陸腹地和國際市場的現代化集裝箱物流服務區,具備集裝箱及貨物的集散、分撥、配送、信息管理、交易等多種功能。物流中心規劃佔地達5.4平方公里,
建立如此大規模的集裝箱物流中心在我國沿海港口還是第一家。工程預計在2010年以前完成。
目前天津港已經成為「億噸」大港,吞吐量在國內居第四位。建設集裝箱物流中心,將大大拓展天津港的陸橋運輸功能,強化本市向西部廣大區域的輻射能力,使自身在與東北亞經濟圈其他港口城市的競爭與合作中處於有利位置,實現東北亞地區國際集裝箱樞紐港、國際物流樞紐港這一新的目標。
『貳』 爆炸後天津港集團怎麼辦
天津港集團的一些領導因爆炸事故接受調查,企業港口已經恢復正常運營。爆炸事件對天津港的人事方面有一定影響,還有就是政企職責、分權方面會進一步進行改革。但對天津港的企業經營與經濟增長影響有限。
『叄』 天津港主要的區位優勢
一、配套交通發達
天津港是中國華北、西北和京津地區的重要水路交通樞紐,對外交通十分發達,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立體交通集疏運體系。
天津港與京哈鐵路、京滬鐵路、京津城際鐵路三條鐵路干線交匯,並外接京廣鐵路、京九鐵路、京包鐵路、京承鐵路、京通鐵路、隴海鐵路、包蘭鐵路、蘭新鐵路等干線與全國鐵路聯網。
天津港公路成網,四通八達,與京津塘高速公路、丹拉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津晉高速公路、形成輻射狀公路網路,連接了北京、天津及華北、西北地區各省市。
二、市場廣闊
天津港地處環渤海及京津冀經濟圈,腹地深厚,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市場廣闊。京津冀位於東北亞中國地區環渤海心臟地帶,是中國北方經濟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區,越來越引起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矚目。
三、國家政策支持
中國將打造新亞歐大陸橋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作為深化對外開放的重點,而天津港正處於亞歐大陸橋橋頭堡的地位同時又是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戰略城市。
隨著東北振興、中部端起、西部大開發戰落的實施,天津港所輻射的腹地經濟不斷發展,北京經濟圖、京津冀城市群、天津自貿區等相關概念的提出,使得天津港處於帶動北方,乃至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
(3)天津港集團的未來增長擴展閱讀
天津港的歷史沿革
東漢時期,封建王朝出於軍事上運送兵員、轉運漕糧的需要,徵集民夫,開鑿河渠,使諸河相通,合流人海,形成了以海河為主體的內河航運網。
唐代,天津港形成。
明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將直沽賜名「天津"。
清咸豐十年(1860年),天津港對外開埠,成為通商口岸。
民國26年(1937年),經歷七七事變後,侵華日軍入侵中國,接管了在天津和塘沽的大部分碼頭,天津港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內河外貿港口。
民國34年(1945年)天津新港因日本投降和國民黨軍隊撒離時遭到破壞,變成了百孔干瘡的死港 。
1951年8月24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修建塘沽天津新港。
1959年,天津港因中國遭受三年自然災害、物資供應極度匱乏的情況下,開始第二次港口擴建工程。
1952年10月17日,天津港重新開港。
1966年,天津港新建萬噸級以上泊位5個,吞吐量一舉突破500萬噸,結束了天津港不能全天候接卸萬噸巨輪的歷史。
2005年,天津港完成10萬噸級航道和大型油碼頭的建設,建成深水大港和集裝箱中轉港及中國北方的航運、物流中心 。
『肆』 天津港的經濟在金融危機之後恢復的怎麼樣
受全球經濟衰退影響,天津港港口生產受到了明顯影響,2009 年上半年公司完成吞吐量總計11,764 萬噸,同比下降11.08%。其中散雜貨吞吐量9,888 萬噸,同比下降9.91%,主要是鋼鐵、煤炭等貨類受到沖擊較大,而受中國進口鐵礦石大幅增長推動,公司鐵礦石吞吐量較大幅增長。公司集裝箱吞吐量198.40 萬TEU,比上年同期下降1.44%。 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27,452.02 萬元,下降25.74 %;營業成本為314,833.25萬元,下降26.58%;利潤總額54,222.61 萬元,下降37.25%;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34,517.59 萬元,下降40.79%;每股收益0.21元。 二季度天津港區生產業務量較一季度明顯好轉,集裝箱、煤炭、金屬礦石吞吐量比一季度分別提高16%、11%、10.5%。業績方面,二季度股份公司收入及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分別為24億元、2.29億元,比一季度分別增長29%、99%。
希望採納
『伍』 600717(天津港)的長線價值和未來發展大家如何看
天津濱海的建設毋庸置疑阿!!這支股票長線的遠景非常好,還有津濱發展!!絕對是天津板塊潛力股。
『陸』 天津港集裝箱運輸發展面臨的威脅
天津港周邊港口的競爭,比如青島,大連以及河北小港口的日益崛起都會分流天津的集裝箱運輸業務
『柒』 濰坊港將來前景如何
中國港口行業向智慧化、國際化、綠色化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依託港口運轉的全球海運貿易約佔全球貿易運輸總量的80%,港口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見證者和參與者。從1949年到2018年,中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長了1434倍,在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前10排名中,中國占據了7席。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港口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關鍵節點和先行領域,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更是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
近年來,中國港口砥礪前行,不斷向智慧化、國際化、綠色化躍遷,加速高質量發展,賦能區域經濟,服務國家戰略,譜寫出港口創新發展的新篇章。為此,《經濟參考報·高端智造》版將對全球港口連續三期進行系列報道,以探索港口的未來發展之路。
2018年中國貨物吞吐量增速放緩
2018年,在中國經濟下行和中美貿易摩擦兩大因素的影響下,中國港口吞吐量增速有所放緩。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43.51億噸,比上年增長2.5%。其中,沿海港口完成94.63億噸,增長4.5%;內河港口完成48.88億噸,下降1.3%。
2019年4月18日,交通運輸部公布的2019年3月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中國規模以上港口的貨物吞吐量達31.53億噸(2018Q1為30.92億噸),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2.0%。其中,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為21.60億噸(2018Q1為21.96億噸),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為9.93億噸(2018Q1為8.96億噸),按可比口徑計算,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同比下滑1.6%,而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則同比增長10.8%。
2011-2019年Q1中國規模以上港口貨物吞吐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上海港:「沖刺」國際領先航運樞紐
長江入海口,洋山深水港猶如一面征帆,遠洋貨輪在這里整裝待發奔赴全球;黃浦江兩岸,「垂直城市」拔地而起,全球領先的航運企業、機構爭相入駐……上海這座通江達海的繁華都市日益彰顯出「大碼頭」的國際范。當下,在航運市場盤整、經貿格局突變的背景下,上海港正循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路線圖,向全面提升航運綜合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沖刺」。
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增強輻射力
1978年,我國第一艘國際班輪「平鄉城」輪裝載著不足200個集裝箱,從上海港出發前往澳大利亞,開啟了中國貨輪的遠洋航程。2018年5月,中遠海運「獅子號」輪裝載2萬余個集裝箱從上海港出發前往希臘……改革開放40年間,上海港見證了中國航運事業的歷史性跨越,中國貨輪的航跡已遍布全球。
「20多年前,這里還是靠肩扛手推的人力碼頭;如今,上海港已連續8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港,洋山深水港四期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化碼頭。」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董事長陳戌源說。
與伴隨黃浦江奔流入海的航運事業一樣,上海正是在改革開放中融入並參與世界分工和全球合作競爭,逐漸成長為全球中心城市。2017年,上海兩大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達1.12億人次,排名全球第四,其中浦東機場貨郵吞吐量連續十年位居全球第三。當年,代表高端服務的國際郵輪靠泊上海港512艘次,上海港成為全球第四、亞洲第一的郵輪母港。
得益於「一帶一路」倡議以及長江經濟帶、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等戰略的貫徹推進,上海作為國際航運樞紐的磁力不斷加強。統計顯示,上海港28%的貨量來自長江支線運輸;國際貿易集裝箱吞吐量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佔35%;從上海乘坐國際郵輪的遊客四分之三來自長三角地區。
近年來,上海港還在長江沿線20多個港口進行投資,並建立起統一高效的管理系統,帶動長江流域構建起完整的物流網路,推動了產業轉移和優化布局,為航運樞紐提供了更多優質貨源。
目前,上海已明確了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航運中心的目標,但對標國際最高標准,上海建設國際領先樞紐仍需進一步集聚輻射力。
提升中國航運核心競爭力
新加坡的通關便利、倫敦的海商法律服務,相較這些已經產生品牌效應的國際領先航運中心,上海港的優勢體現在哪裡?從多維度、綜合性、長周期考量,航運規模已經位居世界前列的上海,還需在提升服務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上發力,與卓越的全球城市定位相匹配。
「上海需借鑒國際航運中心的經驗,注重提升高端航運服務功能,增強上海航運服務品牌國際影響力。」上海海事大學教授於世成說。
2015年7月起,上海率先實施航運保險產品注冊制改革,最大程度上放權於市場。如今,上海已有效注冊條款2600餘個,超過注冊制實施前全國5年航運保險條款的總和。除此之外,在航運經紀、航運信息、海事仲裁等多個領域,上海都已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突破。截至2017年,全球排名前二十的班輪公司、排名前四的郵輪企業、全球九大船級社均在上海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上海航運交易所的集裝箱運價指數成為全球集裝箱運輸市場的風向標。上海海事仲裁案件數量全國佔比達90%。
航運中心有著與生俱來的開放基因。「上海擴大開放100條」明確提出,將推進航運服務業擴大開放,加強航運金融業創新,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提升能級與核心競爭力輸入新動能。
1、以創新創造讓航運更智慧
全球矚目的洋山自動化碼頭去年底開港試運行之際,見證了上海港翻天覆地變化的原上海城市交通管理局局長劉桂林感慨萬千:「過去,百斤重的大包要碼頭工人一個個扛到船上;現在,碼頭設施實現了從『機械』到『機智』的創新,已經全面實現自動化,操作工從藍領變成了白領。」
40年前,上海港有5萬名員工,一年完成8000個集裝箱的裝卸作業。如今,上海港1.6萬名員工能夠完成4000萬集裝箱的裝卸。以不到當年三分之一的員工,完成了5000倍的集裝箱裝卸量,港口作業正在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引領型華麗轉身。
創新力不只體現在裝卸作業,還體現在口岸通關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2018年5月,上海口岸沿用近30年的集裝箱設備交接單實行電子化試點,「無紙化」有望每年為企業減少4億元以上的費用,還能實現24小時報送,提高報關效率,進而緩解交通擁堵。
根據規劃,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也將開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運制度創新、航運商業模式創新和航運科技創新,提升全球航運資源的配置能力。同時,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化等新技術應用,加快實現航運產業轉型發展,躋身國際航運中心的「頂尖」行列。
2019年初,長三角的港航業兩大「世界冠軍」牽手,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一的上海港,和貨物吞吐量世界第一的寧波舟山港,簽署《小洋山港區綜合開發合作協議》,雙方將通過股權合作共同推進小洋山港區綜合開發。
上海組合港管委會辦公室主任徐國毅表示,長三角港口群一體化的合作需要在各個層面推進,包括資源共享、信息數據共享、要素集聚、教育培訓等,目標是避免低層次的浪費,進一步提升國際地位,真正形成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的世界級港口集群。
天津港: 一座國際大港撬動一座現代都市
相比其他同等規模城市而言,天津港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天津市最大的比較優勢之一。由於港口的存在,便捷的交通優勢使得國內外眾多企業紛紛在周邊投資落戶。天津濱海新區旗下的天津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東疆保稅港區等一批經濟功能區也因此成為國內同類經濟載體中的佼佼者。
近來,面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正努力激發創新活力,向建設世界一流綠色智慧樞紐港口的新目標揚帆競進。
以質為先構築樞紐港口
2018年,天津港貨物吞吐量超過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600萬標准箱大關,連續多年名列全球港口排名前十位。天津港的「戰鬥力」依然不俗。
從世界地圖上看,天津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海向同世界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127條集裝箱班輪航線基本覆蓋全球各大港口。陸向輻射京津冀和東北、華北、西北等內陸腹地,是全國唯一擁有三條亞歐大陸橋過境通道的港口。
「大不大」看吞吐量,「強不強」看集裝箱。在天津港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褚斌看來,如何做好港口高質量發展大文章,關鍵在於由「大」變「強」、量質兼顧,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推動集裝箱業務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做優做強的過程中,天津港著力下好京津冀協同的先手棋。今年前三個月,天津港開辟中遠海運內貿集裝箱新航線,推動南沙內貿集裝箱航線運力升級,以強化津冀港口協同發展為依託的環渤海內支線完成集裝箱運輸25.4萬標准箱,實現了同比10.4%的穩定增長。與此同時,天津港集團公司與河北港口集團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兩港在既有合作基礎上,加快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錯位發展、高效協同的津冀世界級港口群。
擴大「陽光價格」輻射面是又一重要舉措。今年以來,天津港口岸以營商環境改善為引擎,改革創新持續發力,通關流程不斷優化,跑出了跨境貿易便利化的「加速度」。
繼2018年4月1日在全國港口中率先降費推出「一站式陽光價格」清單之後,自今年4月1日起,天津港集團公司又進一步下調貨物收費項目標准,並為外貿進出口企業提供涵蓋報關、碼頭、堆場等環節全程服務;同時,推進內陸服務營銷網路資源整合,截至3月底已在北京、天津、雄安、太原等地新建旗艦店1家、直營店5家和加盟店2家。
今年一季度,天津港集團公司完成集裝箱吞吐量378.2萬標准箱,同比增長5.1%。在這其中,外貿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近20%,迸發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2、創新驅動打造智慧港口
近年來,天津港集團公司加強了現代信息技術與港口各領域發展深度融合的步伐,推動港口智能化達到國際一流水準。
今年3月,天津港集團公司搶抓「天津智港」建設機遇,同步開展了第二個「智慧港口」三年行動計劃研究,推動口岸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線上線下高效運轉,加快推動港口作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達到國際一流水準,構建形成開放共享、合作共贏、創新創業、活力迸發的北方國際航運物流貿易生態圈。
此外,天津港也在積極推廣「港區地理信息系統」、「窄帶物聯網」、「數字集群系統」等項目,在港口保有的數字業務能力和「智慧港口」建設目標之間,搭建了有效的轉化路徑。不僅如此,天津港還持續在智慧調度、信息集成與可視化、數據分析、港區綜合管理等應用層面做文章,上線了智能調度指揮系統,通過智能遠程操控、智能理貨、智能閘口、海關嵌入式監管系統、無人駕駛電動集卡、5G新一代通信網路等技術的綜合應用,基本形成了初具天津港特色的智慧碼頭一體化運營模式。
為了使貿易物流更加便利,天津港持續完善了「天津港電子商務網」服務平台,加快集裝箱線上線下生產業務整合,提升天津口岸物流便利化水平。目前,天津港「網上營業廳」注冊用戶已超過9000家,用戶線上辦單量佔比超85%。
「天津港正在以智慧港口建設突破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力促由『業務驅動』向『智慧驅動』轉變,實現提質增效。」天津港集團公司總裁梁永岑說,要進一步提速「智慧港口」建設,把天津港打造成為自動智能、成果智享、生態智聯、數據智慧的京津冀港口物流供應鏈服務平台,構建形成開放共享、合作共贏、創新創業、活力迸發的北方國際航運物流貿易生態圈。
3、安全護航建設綠色港口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應有之義,而安全生產是天津港建設高質量「綠色港口」的重要保障。為此,天津港研究編制了《綠色港口建設專項工作方案》,構建港口生產經營活動與生態環境保護包容共生的可持續發展格局,探索建設以人為本、安全健康、環境友好的世界一流綠色港口。
為強化安全科技支撐,天津港集團公司充分發揮安全生產技術分中心作用,加強對國內外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和轉化吸收,開展碼頭裝卸工藝設備自動化改造,推廣港口安全生產先進適用技術應用。同時,加快信息技術與安全生產的深度融合,編制完成安全生產信息化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持續推動安全生產信息化管控平台建設和運行,同步推進硬體配套、功能完善、數據積累和智能化提升。
出於提升清潔生產水平需要,天津港大力調整運輸結構,一季度礦石鐵路疏運量740.9萬噸,佔比35.8%。標志性項目南疆礦石鐵路專用線擴建工程開通運營,大宗散貨鐵路集疏港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提前兩年超額完成交通運輸部下達的集裝箱和干散貨泊位岸電覆蓋任務要求後,天津港今年將重點推動天津國際郵輪母港岸電建設。屆時,岸上供電將不再靠柴油,而是更為清潔的電力直接輸送。港口還加快非道路移動機械清潔化更新改造,加快LNG加氣站和充電樁等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為新增設備優先使用電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提供保障。
天津港集團公司抓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嚴格落實散貨作業和建設工地「六個百分之百」防塵抑塵措施,推進碼頭和堆場噴淋設施、防風網、罩棚等防風抑塵設施建設與密閉運輸系統的改造,在用1300餘台非道路移動機械尾氣排放達標。
此外還加強海洋污染防治,重點部署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工作,完善入海排污口在線監測系統,開展海岸線周邊環境整治。提高港口綠化美化水平,加強設施日常檢查力度,加強裸露地治理,推進景觀綜合提升,持續改善港口環境面貌。
褚斌說,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天津港將主動對標「交通先行、世界領先、智慧港口、綠色港口」重要要求,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綠色智慧樞紐港口,更好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
青島港:超越第四代港口
自投產以來,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持續創造著業界的全球奇跡:船舶准班率保持100%;與傳統碼頭相比,青島港的作業效率提升了30%,並一直保持單機平均作業效率的世界紀錄,最高達到每小時43.23自然箱,比全球同類碼頭的單機平均效率高出50%。
從形式上看,青島港的個案是碼頭自動化的全球奇跡,並沒有形成一種引領的主義和實踐的洪流。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碼頭自動化陷阱」正在成為一種全球鉛色思潮,蔓延在碼頭緩慢的自動化進程中,許多碼頭自動化後無法產生預期的成本優勢、效率優勢和性能優勢,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
在全球工業自動化史上,我們最不應該忘記的是美國與日本汽車產業的自動化之爭。美國用幾百億美元提升了整個汽車產業的自動化水平,試圖用這個重大的戰役全面超越在豐田模式這個產業哲學支撐下的日本汽車業,但結果是失敗的,這場汽車自動化的國別之爭留下了人類自動化史上最重要的遺產:什麼是應該被自動化的?自動化的依據是什麼?自動化的范圍到底有多大?
豐田模式的核心是銷售量與生產量的等值,即構造整個產銷的信息對稱,這形成了整個工業過程的精益化。美國汽車行業則把自動化的重點放在了生產過程之中,銷量的不確定性造成了難以平衡的產銷關系。在這種體系之下,自動化反而成了產業「癲癇」與「梗阻」的一種促進因素,而精益也就只是想像中的彼岸世界。
目前碼頭自動化的困境就是汽車產業生產過程自動化的翻版,由於沒有去尋找港口自動化的依據,自動化被限定在碼頭的某些環節或者是整個碼頭的自動化,自動化的任何部分都已成為異體組織,造成了整個組織持續不斷的排異反應,這就是全球碼頭自動化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
很顯然,除了作業效率大幅提升、作業成本大幅下降等數字之外,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最引人注意的,是它基於碼頭並超越了碼頭,成為一個物流的管理工具,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貨物裝卸環節。或者說,它已具備了物流的管理職能,成為一個物流的管理組織。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青島港已經超越了國際上第四代港口的概念。
把全球港口的自動化作為泛工業4.0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十分武斷的。實際上,廣泛的自動化在全球范圍內也造成了「工業4.0陷阱」,連接與智能技術的普遍化並沒有創造出新的工業哲學,工業4.0實際上是自動化的一種更為時代化的表述,發達工業國只是把連接與智能技術當成添加社會信息化成色的注射劑注入工業或者是社會,我們應該做的是把這些「液體」當成組織職能去發揮它們還沒有被察覺出的作用。
當從更大范圍去審視工業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工業的角色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大的社會部門而存在,工業在整個人類的社會組織形式中發揮著獨特的「港口效應」,它實際是人與自然關系之間的港口。從這個意義上說,科技是在更深的層次上是對自然的理解,工業才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質,它實際在人與自然之間扮演著一個巨大的港口作用。
當工業作為人與自然之間的港口而發揮巨大的組織作用時,我們有理由也必須讓真正的港口去發揮它的組織作用。青島港現在提出要由目的地港向樞紐港轉型,就完全具有了超越四代港的話語能力。從碼頭的效率和成本發生的巨大變化看,這里所說的樞紐港不再是貨物吞吐規模意義上的港口,而是大范圍物流協調管理意義上的港口,這對世界港口和整個全球貿易來說都具有革命性的意義:港口從物流經由介質的轉換節點轉變為管理基於這個節點的物流「流空間」管理的路由器。
工業4.0把工業變成只有工業裝備更新換代的工具理性肆虐,這是當下工業革命錯題連篇的主要原因,而真正的工業革命還是要回到自動化的原始命題上去,什麼東西該被自動化?自動化的依據是什麼?自動化的范圍有多大?當整個社會需求被連接到工業過程之中,市場也具有了生產屬性,產銷在社會歷史上第一次當然也是永久性地實現了產銷的鏈路閉合,這是工業准確地去組織全社會的開始。
港口革命不能僅僅發生在碼頭上,就像工業在未來社會中的功能一樣,它更大的作用是港口之外,這個空間的范圍覆蓋了從貨物出發地到目的地的全部流程,青島港的自動化成績不是來自碼頭上的自動化裝備,而是來自港口所面對的出發地到目的地閉合空間內物流的管理。
今天,我們應該認真思考集裝箱在統一了供應、移動、需求之間的空間語言之後的任務,尤其是5G即將來臨的大背景下,連接與智能技術會在陸路以及空中物流、商業、工業中全面鋪開,這些產業的邊界會形成新的數據鏈路與物理實體的新邊界,而這些都是港航物流、陸路物流以及空運物流等在發展過程中要面臨的限制性因素,如何把社會大物流的限制性因素變成有效的組織因素是對所有的物流社會角色的考驗,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的實踐探索,掀開了從更大范圍迎接這種考驗的嘗試。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港口行業發展前景與市場競爭力分析報告》
『捌』 天津未來的發展趨勢
天津的發展是要走向現代化的。天津正在努力打造一個國際化、開放型的城市。天津市發展格局中,要重點發展濱海新區,打造新的沿海經濟開發區。
『玖』 關於天津港的問題!!!!!急!!!!!!!!!!!!!!!!!!
最次一月也好幾千,挺好的,好多人想進都進不去。
上來都是不是很理想
要慢慢熬就好了
很不錯得
『拾』 天津港的發展史是如何發展的
天津港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漢代,自唐代以來形成海港。1860年正式對外開埠,是我國最早對外通商的港口之一。塘沽新港始建於1939年,建國後經過3年恢復性建設,於1952年10月17日重新開港通航。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天津港的港口生產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90年代中後期,天津港以每年1000萬噸的增長速度進入了快速發展期,2001年,天津港吞吐量首次超過億噸,成為我國北方的第一個億噸大港,此後,又以每年3000萬噸的增長速度高速發展,2004年突破2億噸,集裝箱超過380萬標准箱,吞吐量進入世界港口前十名,集裝箱排名第十八位。2005年港口吞吐量達到2.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480萬標箱。2006年吞吐量達到2.58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95萬標准箱。天津港已經形成了以集裝箱、原油及製品、礦石、煤炭為「四大支柱」、以鋼材、糧食等為「一群重點」的貨源結構。
目前,天津港吞吐量位居世界港口第六位,國內港口第四位,北方港口第一位;集裝箱吞吐量位居世界港口第十六位,國內港口第六位。在2006年全國500強企業評選中,天津港位居第409位,港口行業第二位。
2008年1-11月份,天津港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32,995萬噸,位居國內第三位
[寧波-舟山港 48,158萬噸(寧波港域33398.5萬噸,舟山港域14865.4萬噸)上海港 47,401萬噸]
累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776.06萬標箱 ,位居國內第六位
[上海2,578.79萬標箱 深圳 1,973.25萬標箱 寧波-舟山 1,016.62萬標箱(寧波1,008.4萬標箱,舟山8萬標箱) 廣州 1,031.20萬標箱 青島 919.65萬標箱] 1.古、近代天津地區因港興城的歷史回顧
從歷史上看,天津是一個因港而建、由港而興的城市。由於天津地區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政治、經濟的歷史變革,造成天津港區中心的3次歷史變遷,而每一次變遷都在天津歷史上引發了因港興城的歷史過程。天津港不僅催生了天津城,而且港區變遷拉動天津發展重心的轉移。
唐《通典》將位於永濟渠、滹沱河和潞河三水匯流的入海處,稱為三會海口,即現今的軍糧城一帶。因守衛邊境地區的軍事需要,三會海口成為唐代向北部邊境各地轉運軍糧的必經之路,使這里成為具有泊船、裝卸、中轉和倉儲功能的天津最早的海港。由於三會海口港的興盛,促使當時的軍糧城成為一個繁華的港口名鎮。這是天津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因港興城的歷史過程。
從金朝開始至元、明、清的700多年間,中國出現了南北統一的盛勢。而且這幾個朝代均定都北京。由此,北京成為全國最大的消費中心,各項所需用品,從全國各地籌運至京都。直沽(今三叉口至大直沽一帶)騎河臨海,位於南北運河交匯入海河的三叉河口,河船、海船在此處向京城轉運貨物較為方便,又因此處地勢較高,適於興建各種陸上建築,遂成為漕運樞紐。從元朝起,直沽港開始興盛。1316年元朝特設「海津鎮」,天津步入了鄰港築城,以港興城的起步階段。1404年(永樂二年)明成祖因直沽是海運、河運及商船往來之要沖,令在三叉口西南側築城設衛,調沿海諸軍士屯守,並賜名「天津」。至清初,繼承明制,戰事不多,國力強盛,漕運進一步發展,當時自天津城西北角經北大關至天後宮一帶,商賈雲集,人聲鼎沸,屋瓦鱗次,店鋪林立,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繁華的商業區和城市經濟活動中心。直沽港的興盛,使天津成為京都附近一個大型的門戶城市。
1860年,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1861年1月20日正式對外開埠。此後,英、法、美3國開始在天津紫竹林租界一帶沿河築港,紫竹林港區開始繁榮。由於外國航運業的侵入,使天津港口的規模和職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是:傳統的漕船運輸逐漸被大型輪船取代;河運為主逐漸被海運取代;單一的漕糧為主貨類逐漸被多樣的外貿件雜貨(洋貨)取代;主權港淪為殖民性港口。此時,由於直沽港河窄淤淺,大型輪船不能上溯,興盛了700多年的直沽港區逐漸失去了轉運的功能開始衰落,港區中心開始東移至紫竹林一帶。隨著紫竹林港區和對外貿易航運的發展,帶動了天津各業的興旺,拉動城市重心向租界地區轉移,最終促成了近代天津城市的基本景象,即以租界中心地帶解放路兩側為主的商務辦公區;以五大道為主的豪華住宅區;以小白樓和勸業場為主的商業區。天津在開埠後的80多年間,一躍成為國內第二大城市,其發展的核心動力就是港口水運通衢五洲,廣聯四海功能的發揮。
為了適應航運業船舶大型化的發展,港區向海河下游東移至入海口處是一個必然趨勢。導致天津港區逐漸東移的直接原因有:(1)1900年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佔領塘沽後,為停泊軍艦、運送物資和軍隊,各國開始在塘沽地區相繼構築碼頭。(2)自1886年開始,海河出現了幾次嚴重淤淺,促使中外航商在海河入海口處塘沽構築碼頭。當海河淤淺時,船舶可在塘沽接卸。(3)1880年,清政府在塘沽開辦北洋水師大沽船塢;1888年京山鐵路修至塘沽並由此延伸到天津,為塘沽地區發展近代工業提供了有利條件;1914年,愛國實業家范旭東等人在塘沽籌建我國第一家生產精鹽企業--久大精鹽廠,後來又建起亞洲第一家鹼廠--永利鹼廠(今天津鹼廠)。塘沽近代工業的發展客觀地要求發展港口。(4)日本侵略中國時期,為掠奪華北資源,在海河口北岸的沉積海岸上開始修建塘沽新港。日本人原計劃修建一個年吞吐量為2750萬t的港口,由於侵略戰爭的接連失利,計劃再三壓縮,到日本投降時,工程量僅完成修訂計劃的30%。1945年國民黨政府接收後,也只能維持殘局,再由於國民黨軍隊撤離時的破壞,新港變成了百孔千瘡的死港。
2.新中國成立後港口管理體制的演變和港口對天津城市發展的拉動作用
2.1 1984年以前天津新港的發展和港口管理體制
解放後,人民政府接收了新港。黨中央、國務院對新港的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新港分別於1951年至1952年,1958年至1961年實施了2期建設工程,不僅使新港得以恢復使用,而且擴建了碼頭泊位、庫場,完善了其他配套設施,為港口生產的順利進行奠定了較好條件。尤其是,為實現周恩來總理提出的「要在三年內改變港口面貌」的指示,於1973年3月開始的第3期大規模建港工程,使新港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為其成為北方第一大港奠定了前提條件。自此,天津港區中心開始定位於塘沽的海河口。紫竹林港區日漸衰落。1977年12月30日天津海河「四新橋」(現名光華橋)建成,海河斷航,紫竹林港廢棄,當年繁華的港區被改造成海河帶狀公園。
新中國成立後,天津港與其他沿海港口一樣實行中央管理體制。根據1954年1月政務院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港管理暫行條例》的規定,港務局歸交通部海運總局統一領導,港口實行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港口生產納入國家計劃,由交通部負責港口的生產、經營、建設以及主要人事任免等事項。1958年6月至1961年5月,天津港曾下放河北省政府管理(此間天津市下放河北省為省轄市)。1961年5月,中央為了加強對經濟的調控力度,重新將港口劃歸交通部直接領導。
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特別是受港口行業特殊管理體制的制約,天津的港口與城市在體制上處於分離狀態。雖然新港的建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港口未能與城市的經濟發展融為一體。這一時期港口與城市的互動發展,特別是港口拉動城市發展的效應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這種狀況大體持續到1984年。
2.2 港口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港口對城市發展重心的拉動作用
1984年6月,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天津港實行體制改革試點的批復》精神,天津港下放天津市政府管理,將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港口領導體制改為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雙重領導,以地方為主」的管理體制;實行「以收抵支,以港養港,」的財政管理體制。從發展進程和實踐來看,這種管理體制相對於中央管理體制來講,具有的優點是:(1)將港口與天津市綜合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市場經濟緊密地結合起來,促進了港口向社會的全面開放,為旅客、貨主、船公司提供全面服務,推動了港口由封閉型生產向開放型經營管理轉化,從單一服務向全面服務、多功能服務轉化;(2)使港口在基本建設上既可以得到交通部的直接支持,又可在港口與地方的諸多關繫上得到天津市政府的支持,有利於港口自身的發展,有利於港口與地區經濟的融合,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服務。
天津港實行這一管理體制改革的10多年中,港口現代化建設在泊位數量、吞吐量等硬體和軟體方面取得了很大發展。港城關系得到了較好的協調。港口拉動城市發展的引摯作用開始發揮,在天津發展的歷史上又一次掀起臨港興城的壯麗過程。(1)經廣泛調研、論證天津市政府決定在港口西側原塘沽鹽場3分場地界上闢建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1984年12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成立。港口拉動天津經濟發展中心戰略東移的序幕由此啟動。(2)1991年5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在港區內建立天津港保稅區。(3)1994年2月,天津市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決議,決定「用10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建成天津濱海新區」,確定把濱海新區建設成以港口為中心的國際貿易區。該宏偉目標已基本經實現。
港城互動的蓬勃發展,實現了天津經濟發展重心的戰略東移,為天津城市發展的目標定位奠定了基礎。1997年12月20日至21日原國務院總理李鵬考察天津,並正式宣布中央對天津的城市功能定位,即「天津市是環渤海的經濟中心,要努力建設成現代化的港口城市和我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
經過10多年的實踐,特別是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雙重領導,以地方為主」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在這種管理體制下,港城協調發展關系仍不明晰。(1)港口究竟是中央所屬還是地方所屬關系不清。名義上是以地方為主,但實際上仍是屬於中央政府。由於權力分割,職責不明,誰也代表不了國家行使所有者的職能,實際造成所有者主體「缺位」;(2)港口行政管理職能不到位。天津市政府只是在行政管理上對港口有一定的影響,即天津市政府僅對港口的人事、公安和財務實行管理權,而重大投資和經營決策權仍由中央政府決定。港口管理權下放不徹底,使城市難以全面履行對港口的行政管理和監督,致使港口的生產經營不能全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滿足不了城市現代化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對港口的需要。因此,港口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改革。
2.3 現代企業制度改革的全面實施,港口作為城市發展核心戰略資源的地位得到突顯
2001年11月,國務院決定對「雙重領導」港口管理體制進行新一輪改革。其核心是將「雙重領導」的港口改為地方政府直接管理,並實行政企分開,加強港口的行政管理,促進港口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港口生產力。2003年6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並於2004年1月1日起實施。《港口法》立足於港口對國民經濟的基礎作用,著眼於我國港口的長遠發展,確立了中央宏觀調控、地方政府進行具體管理的港口管理體制,實行「一城一港一政」。以法律形式將港口管理模式確定下來。根據《港口法》的規定,港口管理體制的基本框架是:交通部作為中央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港口實行統一的宏觀管理;天津市港口管理部門按照「一港一政」的原則依法對港口實行統一的行政管理;港口企業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依法從事經營。在新一輪改革中,天津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不斷地得到貫徹實施,2004年6月3日天津港正式掛牌成立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成為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港口企業集團。這標志著天津港從計劃經濟時期政企合一的單位,轉制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國有特大型企業。
在新一輪改革進程中,天津的港城關系發生了可喜變化,為「港為城用,城以港興」效應的發揮提供了法制保障。天津市政府從全市發展的戰略高度明確地指出,港口是全市的核心戰略資源,天津港的功能和等級影響乃至決定天津的城市定位,必須擺上突出位置加快發展。天津市於2003年5月27日和2004年8月6日專門召開了兩次港口建設工作會議,並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加大對港口及其城市配套設施的建設力度,揭開了天津港城關系發展史上新的篇章,為天津港實現建成世界一流大港的宏偉目標提供了前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