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市公司業績最好前五十名
知名的有:建發股份、遼寧成大、物產中大、中化國際、浙江東方、廈門國貿、廣東明珠、江蘇國泰、東方創業、上海物貿、如意集團。
業績最好的公司有:建發股份和江蘇國泰。
最差的有:匯通能源、成城股份、ST泰復、*ST南紡、五礦發展這5家。
㈡ 股票第三季度業績一般什麼時候公開
最遲到11月,耐心啊
㈢ 建發股份的主營業務是做什麼的,它的業績怎麼樣,謝謝
公司主要從事貿易、物流、房地產開發、會展、實業投資等業務。根據區域經濟特點和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建發股份已形成了以輕工、紡織服裝、機電、包裝材料、化工和五礦等產品為主,兼有其他類型產品多元化進出口貿易產品結構,已在全國主要城市建立了貿易分銷機構,並與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打造出了一個既為自身貿易服務,又具有社會公開服務能力的物流體系。截至2010-01-25,共有6家機構對建發股份2009年度業績作出預測,平均預測凈利潤為8.36億元,平均預測攤薄每股收益為0.6723元(最高0.7626元,最低0.5502元)。照此預測,09年度凈利潤相比上年增長,增幅為34.14% 截至2009-12-31 ,共8家主力機構(基金8家)持有建發股份,持倉量總計1.54億股,占流通A股12.41%。
其中,基金持倉與2009-09-30相比:
增倉:2家,增持1336萬股
減倉:2家,減持72萬股
新出現在主力名單中:2家,持有1953萬股
從主力名單中消失:6家,原持有1.24億股
㈣ 「三道紅線」試點房企再遭監管:拿地金額受限有房企已超標
深處監管深水區的房地產行業隱現著新信號。
據市場消息,被納入「三道紅線」試點的幾十家重點房企,已被監管部門要求買地金額不得超年度銷售額40%。這一比例限制不僅包括房企在公開市場拿地,還包括通過收並購方式獲地的支出。
「這不是一個新政策。」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從去年參加過「三道紅線」相關座談會的一位房企人士處獲悉,去年「三道紅線」監管政策推出後,監管層就提出重點監管「買地金額超年度銷售額40%」房企,之後通過動態監管,要求重點房企每月報送相關監測數據。
「現在每月上報的監測表中還要報送拿地信息,包括拿地額在銷售額中佔比。」該房企人士稱。
「三道紅線」首批試點企業的一位人士表示,「現在都是以收定支,房企大都是這么做的。」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這一監管思路並不意外,近日高層已不斷釋放出加強房地產融資端監管信號。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指出,「要牢牢抓住房地產金融這個關鍵,嚴格房地產企業『三線四檔』融資管理和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
這日,住建部相關領導亦表示,「下一步還將加強房地產金融管控,完善房地產企業三線四檔融資管理規則」「加強住房、土地和金融信貸政策協調」。
一系列「負面」消息下,7月26日,房地產股遭遇「黑色」星期一,多隻地產股下挫。
「重點盯三個維度」
2020年8月底,住建部、央行在京召開房地產企業座談會。會議指出,為控制房地產企業有息債務增長,設置「三道紅線」。參與此次座談會的12家房企成為首批試點企業,分別是碧桂園、恆大、萬科、融創、中梁、保利發展、新城控股、中海地產、華僑城、綠地控股、華潤置地和陽光城。
2020年最後一天,有關部門再次召開關於「三道紅線」座談會,表示將對試點企業擴圍,數量可能會從12家擴大到30家。恆大、融創、陽光城、碧桂園、萬科5家企業參加了第二次座談會,此外還新增了華夏幸福、金茂、世茂、招商蛇口、龍湖等房企。
「三道紅線」下,房企紛紛將「零踩線」、降負債列為頭等大事。但同時,不斷有市場人士擔心,融資新規雖能有效控制企業表內財務杠桿,但房企仍有可能通過表外負債方式獲得外部資金;此外,房企採用聯合營模式的大部分重要信息並未公開披露,有可能加大市場評估開發企業真實信用指標的難度。
尤其在首批集中供地中,開發商多「馬甲」拿地、利用收購並躲避監管的現象不斷被媒體曝出,部分頭部房企激進拿地的情況也引發監管層注意,監管開始升級。
據一位券商人士透露,今年監管部門對於「三道紅線」試點房企重點盯上了三個維度,一是當年累計權益拿地金額不能超過累計權益銷售額的40%;二是過去3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不能連續為負;三是每月上報商票數據。
就在6月30日,央行等監管部門將商票數據納入監控范圍,要求房企將商票數據隨「三道紅線」監測數據每月上報。現在,拿地數據也被納入房企每月須上報的監測報表中。
40%拿地金額佔比上限,在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看來,大大限制了房企運用財務杠桿和高周轉來做大規模回轉空間,對於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收入的負面影響也是必然的,但總體而言有利於房企財務運行與現金流回歸到安全穩健區間。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該政策對熱點城市影響比較大。開發商拿地開始回歸熱點城市,特別是龍頭開發商對「兩個集中」供地模式下熱點地塊爭奪非常激烈。部分開發商還有做大規模動力,有些企業沖千億、沖萬億企業積極性很高,對這部分企業影響也比較大。
這些房企上半年拿地銷售比已超40%
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注意到,根據買地金額不得超年度銷售額40%上限,2021年上半年拿地30強房企中,有12家已經過線。
一類是「零踩線」央企國企隊,它們資金充裕,成為此輪拿地主力,如招商蛇口、華潤置地、越秀地產、建發房產。
上半年國企央企中拿地最為激進的是越秀地產。根據克而瑞數據,前6個月越秀地產實現銷售收入487億元,卻豪擲436億元用於拿地,拿地銷售比高達89.5%。
4月26-27日,在廣州的集中供地中,越秀地產一次拿下8幅地塊,拿地金額為171.97億元,成為當之無愧的「黑馬」。
2021年越秀地產銷售目標為1122億元,以此計算,其全年拿地金額上限應為448.8億元,這也意味著即使完成全年業績目標,下半年不再拿一塊地,越秀拿地銷售比依然超標。
在幾個月前的年度業績發布會上,越秀地產地產副董事長、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林峰透露,公司今年計劃買地金額將達到520億元以上,繼續保持較大投資力度。
建發房產、招商蛇口以及華潤置地上半年拿地銷售比分別為70.6%、50.9%和50.2%,亦均超標。
上半年,建發房產實現銷售收入934億元,新增土地價值659.2億元,拿地銷售比高達70.6%。且建發房產頻繁高溢價拿地、奪地王,其去年才突破千億元門檻。
值得注意的是,建發房產在去年也頻繁高溢價拿地,此前也曾多次拿下「地王」。在追求規模的同時,建發房產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建發房產沒有單獨上市,但以建發股份數據來看,2020年建發股份經營性現金流凈額97億元,同比降低13.34%。2021年一季度,建發股份經營性現金流大幅下降162.3%至-407.5億元;資產負債率達80.6%。
一位房企人士稱,此次監管層再度明確累計權益拿地金額不能超過累計權益銷售額的40%,預計這些企業後期會適當降低拿地力度,以達到40%標准。
另一類則是不惜冒著「踩線」風險,也要沖刺規模的房企,這部分佔了多數,如卓越集團(拿地銷售比93.8%)、綠城中國(65%)、中駿集團(57.9%)、中交房地產(52.1%)、新希望地產(52.6%)、融信集團(45.3%)、雅居樂(45%)等。
拿地銷售比最高的是卓越集團,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683億元,新增土地價值640.6億元,拿地銷售比高達93.8%。
上半年,卓越集團在北京狂攬四幅地。其中,5月11日,卓越聯合體拿下的昌平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地塊和東小口地塊,未來地塊售價上限為6.3萬元/平方米,但該地塊競拍後樓面價已經高達5.32萬元/平方米,中間只有不到1萬元價差。
據媒體報道,2020年11月,卓越集團高層在內部會議上提出,兩三年內希望能做到行業TOP20。除了規模訴求,沖刺香港IPO也是卓越兇猛拿地的一個重要原因。
綠城中國今年上半年拿地888億元,占當期銷售額比重為65%。2020年,綠城就在土地市場頻頻拿地,對於規模拓展野心可見一斑。有分析稱,綠城中國優勢是第一大股東中交集團央企的信用背書,為其在資本市場融資提供便利。
截至2020年底,綠城中國凈負債率和現金短債比分別為66%和2,已符合監管要求;但剔除預收賬款的資產負債率為71%,仍「踩中」一道紅線。拿地銷售比超過40%的雅居樂,同樣「踩中」一道紅線。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拿地銷售比達52.1%的中交地產已腳踩「三道紅線」。數據顯示,其2020年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為83.4%,超出70%的紅線值;凈負債率為296.4%,同比上升146.2%。
相比之下,之前一些參加過「三道紅線」座談會的標桿房企則從拿地百強榜上「消失」了。債務壓力下,為達到國家對「三道紅線」要求,他們不得不收縮拿地,甚至通過降價促銷、甩賣資產等方式來改善財務狀況。
無論是在某指院還是克而瑞發布的上半年拿地百強榜中,中國恆大均未能上榜,進入榜單的最低門檻是37億元。這意味著中國恆大2021年上半年在土地市場上幾無收獲。
去年剛剛跨過3000億元銷售規模的世茂,上半年拿地金額也不過74.8億元,與其過去幾年高擴儲的態勢畫風變化略大。此外,中南置地、陽光城、雅居樂和佳兆業等房企上半年拿地規模也明顯降速。
分析人士預計,(40%拿地銷售比)政策落地後,預計第二批集中供地熱度會降低,整體土地溢價率會走低。
㈤ 「三道紅線」試點房企:拿地金額受限有房企已超標
深處監管深水區的房地產行業隱現著新信號。
據市場消息,被納入「三道紅線」試點的幾十家重點房企,已被監管部門要求買地金額不得超年度銷售額40%。這一比例限制不僅包括房企在公開市場拿地,還包括通過收並購方式獲地的支出。
「這不是一個新政策。」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從去年參加過「三道紅線」相關座談會的一位房企人士處獲悉,去年「三道紅線」監管政策推出後,監管層就提出重點監管「買地金額超年度銷售額40%」房企,之後通過動態監管,要求重點房企每月報送相關監測數據。
「現在每月上報的監測表中還要報送拿地信息,包括拿地額在銷售額中佔比。」該房企人士稱。
「三道紅線」首批試點企業的一位人士表示,「現在都是以收定支,房企大都是這么做的。」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這一監管思路並不意外,近日高層已不斷釋放出加強房地產融資端監管信號。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指出,「要牢牢抓住房地產金融這個關鍵,嚴格房地產企業『三線四檔』融資管理和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
這日,住建部相關領導亦表示,「下一步還將加強房地產金融管控,完善房地產企業三線四檔融資管理規則」「加強住房、土地和金融信貸政策協調」。
一系列「負面」消息下,7月26日,房地產股遭遇「黑色」星期一,多隻地產股下挫。
「重點盯三個維度」
2020年8月底,住建部、央行在京召開房地產企業座談會。會議指出,為控制房地產企業有息債務增長,設置「三道紅線」。參與此次座談會的12家房企成為首批試點企業,分別是碧桂園、恆大、萬科、融創、中梁、保利發展、新城控股、中海地產、華僑城、綠地控股、華潤置地和陽光城。
2020年最後一天,有關部門再次召開關於「三道紅線」座談會,表示將對試點企業擴圍,數量可能會從12家擴大到30家。恆大、融創、陽光城、碧桂園、萬科5家企業參加了第二次座談會,此外還新增了華夏幸福、金茂、世茂、招商蛇口、龍湖等房企。
「三道紅線」下,房企紛紛將「零踩線」、降負債列為頭等大事。但同時,不斷有市場人士擔心,融資新規雖能有效控制企業表內財務杠桿,但房企仍有可能通過表外負債方式獲得外部資金;此外,房企採用聯合營模式的大部分重要信息並未公開披露,有可能加大市場評估開發企業真實信用指標的難度。
尤其在首批集中供地中,開發商多「馬甲」拿地、利用收購並躲避監管的現象不斷被媒體曝出,部分頭部房企激進拿地的情況也引發監管層注意,監管開始升級。
據一位券商人士透露,今年監管部門對於「三道紅線」試點房企重點盯上了三個維度,一是當年累計權益拿地金額不能超過累計權益銷售額的40%;二是過去3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不能連續為負;三是每月上報商票數據。
就在6月30日,央行等監管部門將商票數據納入監控范圍,要求房企將商票數據隨「三道紅線」監測數據每月上報。現在,拿地數據也被納入房企每月須上報的監測報表中。
40%拿地金額佔比上限,在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看來,大大限制了房企運用財務杠桿和高周轉來做大規模回轉空間,對於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收入的負面影響也是必然的,但總體而言有利於房企財務運行與現金流回歸到安全穩健區間。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該政策對熱點城市影響比較大。開發商拿地開始回歸熱點城市,特別是龍頭開發商對「兩個集中」供地模式下熱點地塊爭奪非常激烈。部分開發商還有做大規模動力,有些企業沖千億、沖萬億企業積極性很高,對這部分企業影響也比較大。
這些房企上半年拿地銷售比已超40%
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注意到,根據買地金額不得超年度銷售額40%上限,2021年上半年拿地30強房企中,有12家已經過線。
一類是「零踩線」央企國企隊,它們資金充裕,成為此輪拿地主力,如招商蛇口、華潤置地、越秀地產、建發房產。
上半年國企央企中拿地最為激進的是越秀地產。根據克而瑞數據,前6個月越秀地產實現銷售收入487億元,卻豪擲436億元用於拿地,拿地銷售比高達89.5%。
4月26-27日,在廣州的集中供地中,越秀地產一次拿下8幅地塊,拿地金額為171.97億元,成為當之無愧的「黑馬」。
2021年越秀地產銷售目標為1122億元,以此計算,其全年拿地金額上限應為448.8億元,這也意味著即使完成全年業績目標,下半年不再拿一塊地,越秀拿地銷售比依然超標。
在幾個月前的年度業績發布會上,越秀地產地產副董事長、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林峰透露,公司今年計劃買地金額將達到520億元以上,繼續保持較大投資力度。
建發房產、招商蛇口以及華潤置地上半年拿地銷售比分別為70.6%、50.9%和50.2%,亦均超標。
上半年,建發房產實現銷售收入934億元,新增土地價值659.2億元,拿地銷售比高達70.6%。且建發房產頻繁高溢價拿地、奪地王,其去年才突破千億元門檻。
值得注意的是,建發房產在去年也頻繁高溢價拿地,此前也曾多次拿下「地王」。在追求規模的同時,建發房產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建發房產沒有單獨上市,但以建發股份數據來看,2020年建發股份經營性現金流凈額97億元,同比降低13.34%。2021年一季度,建發股份經營性現金流大幅下降162.3%至-407.5億元;資產負債率達80.6%。
一位房企人士稱,此次監管層再度明確累計權益拿地金額不能超過累計權益銷售額的40%,預計這些企業後期會適當降低拿地力度,以達到40%標准。
另一類則是不惜冒著「踩線」風險,也要沖刺規模的房企,這部分佔了多數,如卓越集團(拿地銷售比93.8%)、綠城中國(65%)、中駿集團(57.9%)、中交房地產(52.1%)、新希望地產(52.6%)、融信集團(45.3%)、雅居樂(45%)等。
拿地銷售比最高的是卓越集團,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683億元,新增土地價值640.6億元,拿地銷售比高達93.8%。
上半年,卓越集團在北京狂攬四幅地。其中,5月11日,卓越聯合體拿下的昌平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地塊和東小口地塊,未來地塊售價上限為6.3萬元/平方米,但該地塊競拍後樓面價已經高達5.32萬元/平方米,中間只有不到1萬元價差。
據媒體報道,2020年11月,卓越集團高層在內部會議上提出,兩三年內希望能做到行業TOP20。除了規模訴求,沖刺香港IPO也是卓越兇猛拿地的一個重要原因。
綠城中國今年上半年拿地888億元,占當期銷售額比重為65%。2020年,綠城就在土地市場頻頻拿地,對於規模拓展野心可見一斑。有分析稱,綠城中國優勢是第一大股東中交集團央企的信用背書,為其在資本市場融資提供便利。
截至2020年底,綠城中國凈負債率和現金短債比分別為66%和2,已符合監管要求;但剔除預收賬款的資產負債率為71%,仍「踩中」一道紅線。拿地銷售比超過40%的雅居樂,同樣「踩中」一道紅線。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拿地銷售比達52.1%的中交地產已腳踩「三道紅線」。數據顯示,其2020年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為83.4%,超出70%的紅線值;凈負債率為296.4%,同比上升146.2%。
相比之下,之前一些參加過「三道紅線」座談會的標桿房企則從拿地百強榜上「消失」了。債務壓力下,為達到國家對「三道紅線」要求,他們不得不收縮拿地,甚至通過降價促銷、甩賣資產等方式來改善財務狀況。
無論是在某指院還是克而瑞發布的上半年拿地百強榜中,中國恆大均未能上榜,進入榜單的最低門檻是37億元。這意味著中國恆大2021年上半年在土地市場上幾無收獲。
去年剛剛跨過3000億元銷售規模的世茂,上半年拿地金額也不過74.8億元,與其過去幾年高擴儲的態勢畫風變化略大。此外,中南置地、陽光城、雅居樂和佳兆業等房企上半年拿地規模也明顯降速。
分析人士預計,(40%拿地銷售比)政策落地後,預計第二批集中供地熱度會降低,整體土地溢價率會走低。
㈥ 廈門建發是國企嗎
廈門建發全稱廈門建發股份有限公司,是國企。
廈門建發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00年12月06日,注冊地位於廈門市思明區環島東路1699號建發國際大廈43樓,法人代表為黃文洲。
根據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的授權,運營、管理授權范圍內的國有資本;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投資(法律、法規另有規定除外);房地產開發經營;其他未列明信息技術服務業(不含需經許可審批的項目);
黃金現貨銷售;白銀現貨銷售;其他未列明批發業(不含需經許可審批的經營項目);其他未列明零售業(不含需經許可審批的項目)。
(6)2018年建發股份業績擴展閱讀:
建發股份位列全國外貿500強第25位:
2019年8月14日,中國商務部主管的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統計學會在海口發布《中國對外貿易500強企業排名報告(2018年度)》,廈門建發股份有限公司以92.3億美元進出口總額位列全國第25位,福建省第1位。
2018年中國對外貿易500強的貿易額增速及增量均創造了自2010年以來的新高,入圍門檻進一步提高,較去年提升了12.3%,達8.2億美元。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世界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建發股份2018年進出口貿易額再創歷史新高,環比增長20.5%,榜單排名較去年上升一位。
2018年,中國對外貿易500強企業的貿易總額達16223.33億美元,環比增長17.2%,佔中國整個對外貿易總額的35.1%,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中堅力量,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主要力量,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廈門建發集團有限公司
參考資料來源:廈門建發股份有限公司官網-建發股份位列全國外貿500強25位
㈦ 建發股份的主營業務是做什麼的,它的業績怎麼樣,謝謝
公司主要從事貿易、物流、房地產開發、會展、實業投資等業務。根據區回域經濟特點答和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建發股份已形成了以輕工、紡織服裝、機電、包裝材料、化工和五礦等產品為主,兼有其他類型產品多元化進出口貿易產品結構,已在全國主要城市建立了貿易分銷機構,並與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打造出了一個既為自身貿易服務,又具有社會公開服務能力的物流體系。截至2010-01-25,共有6家機構對建發股份2009年度業績作出預測,平均預測凈利潤為8.36億元,平均預測攤薄每股收益為0.6723元(最高0.7626元,最低0.5502元)。照此預測,09年度凈利潤相比上年增長,增幅為34.14% 截至2009-12-31 ,共8家主力機構(基金8家)持有建發股份,持倉量總計1.54億股,占流通A股12.41%。
其中,基金持倉與2009-09-30相比:
增倉:2家,增持1336萬股
減倉:2家,減持72萬股
新出現在主力名單中:2家,持有1953萬股
從主力名單中消失:6家,原持有1.24億股
㈧ 廈門有哪些著名企業
1.廈門建發股份有限公司——廈門建發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廈門建發集團有限公司獨家發起設立,1998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600153),是一家以供應鏈運營和房地產開發為主業的現代服務型企業。2012年營業收入911.67億元人民幣,位居2013年「中國上市公司500強」第51位,連續多年位居福建企業100強榜首。
2.戴爾(中國)有限公司——戴爾是全球最知名的品牌之一,是全球企業首選的IT 整體解決方案及服務供應商。每天,戴爾向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12萬台以上的產品,相當於每秒出貨量1台以上。Dell官網創建於1996年,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之一,目前可以支持的語言已經達到了34種。
戴爾每年與客戶進行近20億次網路互動,全球超過350萬的用戶通過社會媒體以及在線服務商與戴爾進行聯絡,這些網路社區包括Dell官網,以及戴爾在Twitter、LinkedIn、Facebook、新浪、Orkut(巴西)和其它社交網站上的專區。2007年,戴爾推出了思想風暴。
3.廈門金龍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廈門金龍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為廈門汽車工業公司,創立於1988年6月,1992年改制為股份制企業,1993年公司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證券代碼:600686)。當時股票簡稱:廈門汽車。
2006年5月12日,公司更名為「廈門金龍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簡稱更改為:金龍汽車。截止2008年末,公司總股本為4.43億元,總資產80.8億元,凈資產13.8億元。2016年8月,廈門金龍汽車集團在"2016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475位。
4.廈門國貿控股有限公司——廈門國貿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於2006年5月由廈門市商貿國有資產投資有限公司更名成立,是廈門市屬直管國有企業。公司多年獲評全國、省、市守合同重信用企業和廈門市誠信示範企業等榮譽稱號 ,系中國內部審計示範企業 、中國企業教育百強先進單位 、廈門市文明單位 、廈門市企業文化示範單位。
5.廈門象嶼集團有限公司——廈門象嶼集團有限公司是廈門象嶼保稅區的開發商、運營商、服務商,是海峽西岸最具發展潛力的綜合物流園區開發運營服務商。肩負著政府賦予的歷史使命,我們用勞動和汗水、用智慧和力量,在海峽西岸創造出一片繁榮。
2018年7月19日,全球同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廈門象嶼集團有限公司排名375位。
廈門建發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廈門建發集團有限公司獨家發起設立,1998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600153),是一家以供應鏈運營和房地產開發為主業的現代服務型企業。2012年營業收入911.67億元人民幣,位居2013年「中國上市公司500強」第51位,連續多年位居福建企業100強榜首。
在供應鏈運營領域,主要經營漿紙、鋼鐵、礦產品、農產品、輕紡、化工、機電、物流服務及汽車、酒類等十大核心業務,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業務關系,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成都、武漢、福州、泉州和香港、加拿大、美國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
在房地產開發領域,公司控股的建發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和聯發集團有限公司均具有一級房地產開發資質,均位列中國房地產百強行列,2013年分別居「中國房地產開發500強」第41位和53位。現在中國17個城市進行房地產開發。
戴爾每年與客戶進行近20億次網路互動,全球超過350萬的用戶通過社會媒體以及在線服務商與戴爾進行聯絡,這些網路社區包括Dell官網,以及戴爾在Twitter、LinkedIn、Facebook、新浪、Orkut(巴西)和其它社交網站上的專區。2007年,戴爾推出了思想風暴。
自1998年進入中國以來,戴爾已在全國擁有約8,000名團隊成員,公司在中國的業務規模持續擴大,在廈門,擁有2個生產工廠、1個全球指揮中心以及戴爾服務業務在中國的地區總部,在上海,擁有1個全球采購中心,在大連,擁有1個國際服務中心,在成都,在建1個全球運營中心,全國銷售網點超過6000家,覆蓋城市超過35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