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對農有好處嗎
土地股份制改革是一項新生事物,對農民來說太有好處了。
B. 中國股份制改革的意義
1、擴大了企業自主權。社會主義企業實行股份制,實現了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
2、股份公司是籌集社會資金的有效途徑。
3、股份制企業主要靠發行股票籌集資金,進行生產活動。
4、股東大會、董事會的組織形式,是一種民主管理企業的好形式。
5、股份制能夠促進人才橫向流動。有知識有業務能力的管理人員、科技人員,想到有前途的企業工作的願望容易實現。
6、股份公司形式有利於調動企業職工、企業所有者和經理人員的積極性。
(2)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好處擴展閱讀
進展歷程
我國的股份制改革在1978年前後就開始萌芽了。在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農村的某些社辦企業,為擴大生產能力,自發地採用了集資入股、股份合作、股金分紅的辦法,使企業規模越搞越大,企業經營充滿活力。
農民通過各種生產要素入股,形成了農村股份合作制企業,這就是股份制的雛形。在大多數人不知股票為何物的時候,在理論界和實業界還在爭論市場經濟和股份制應該姓「資」和姓「社」的時候,各種形式的股份制早已先後登上歷史舞台了。1983年,第一家股份制企業深圳寶安聯合投資公司成立。
1984年7月20日,北京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即可以公開發行股票募集社會資金的股份制企業。頗具戲劇性的是,及至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標志著中國股票市場開始登堂入室,大規模的股份制改革還沒有進入實施階段,真正意義上的股份有限公司還沒有出現。
1997年,資本收益率只有3.29%的中國國有企業已經深陷危局,此時,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才得以全面推開。在1997年之後的十多年裡,國企改革以股份制為方向,脫胎換骨,鳳凰涅槃,走進了氣象開闊的新天地。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成為中國經濟改革歷史中濃墨重彩的篇章。
在厲以寧等學者和企業界人士的推動下,當時的中國領導人高瞻遠矚,堅持發展證券市場。
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理論全面闡述了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在理論上一方面將所有制問題的研究深入到了微觀層面,另一方面又在某種程度上避開了所有制這個與意識形態直接聯系在一起的概念,從而為所有制改革理論的研究拓展出了新的空間。
對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發展和經濟學的發展均產生了重大影響,是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
該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末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與關鍵。在經營權主導改革和產權主導改革的討論中,引領了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推動了所有制改革,開啟了資本市場的發軔,完善了市場經濟的微觀體系建設,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改革與發展具有全面、深刻、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C. 什麼是土地股份制 土地股份制的意義
配股方法則各地因地制宜,大體有三種:單股權(基本股權)兩檔次和多股權(基本股、承包權股、貢獻股)多檔次。 土地股份制的意義在於: 1、將土地價值資產量化為股權,均等地分配給每個農民,使農戶成為土地所有者,完成農民集體的所有權量化的任務; 2、將農民所有的土地實體資產的經營權交給集體經濟組織,使其成為土地的經營者,負責土地的經營活動,形成集體經濟組織經營和農戶個體所有的新雙層產權制度。
D. 土地政策改革的意義
土地政策改革的意義就是更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的土地政策改革就是農村的土地,可以進行流轉,它可以讓土地的使用率更高。
E. 土地股份制後對農民有什麼好處
農民可以根據股份分紅。但要防止自己對土地沒有處置權。
F. 土地改革給人民帶來的好處
我國30年前興起的改革開放始於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改革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中國走出了糧食和農副產品缺乏的困境。
30年後的今天,農村、農民問題再次成為中國改革的重點和難點。農村、農民問題以及所凸顯出的社會矛盾也在制約著農村有序地健康發展,土地產權制度不明確也是我國農村發展面臨的另一個重大問題。
建國後沒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之後又以人民公社化把土地收歸國有,家庭聯產承包制「分田到戶」合法化,給我國農村帶來了一股春風,充滿了活力,但30年後的今天土地仍歸集體支配,農民擁有的是有限使用權,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的發展活力。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農民的利益難以保障。所以倡導關於農村土地使用權轉讓的話題具有時代現實意義。
筆者曾多次撰文呼籲,解決三農問題不僅僅是鄉村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問題。實際解決三農問題並不是難事,關鍵要看決策理念的正確性與否,要看決策者的決心。決策者在制定政策時,要以人為本,制定出來的政策才具廣泛性、可行性、科學性和針對性。
這次三中全會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進一步明晰土地財產權,完善土地徵用制度,延長土地經營權年限,允許農民土地流轉,使土地收益更多地轉向農民,也為農業集約經營創造條件,推進農業的現代化,這是社會改革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對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新時期發展內涵的補充,體現和豐富了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農村改革以後並不是只針對土地,改革是全方位的完善,現在不是都說科技欣農嗎,科技種菜,有機蔬菜啦,農村創業的機會還是很多的,你可以在網上找相關的資料看一下
我們一直在遵循著這樣的一種邏輯:如果土地完全私有化,在經過一個時期的自然競爭後就會出現土地嚴重兼並的情況,中國歷史上的王朝危機很大程度上就是這樣出現的。耕者有其田也是中國人最寶貴的民主思想。這樣的結果就會導致各種危機的出現。而我們在政治上是穩定壓倒一切的。所以就選擇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這樣固然保證了政治上的需要,但是同時也有可能把農民拴在了土地上,制約了一個自然人所應有的商品屬性。前蘇聯也是搞的大農庄制度。後果大家都清楚,蘇聯的農業經濟在經歷了恢復性的發展以後,沒有再上新台階。
很多政策國家還在完善,以後土地能不能買還是個問題,
G. 股份制改造有何好處
股份制改革一般是指國有企業的改革,通過股份制的方式讓國有企業與其他性質的企業進行合資或合營,增強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在各方面符合條件的情況下設立為「股份有限公司」,積極爭取發行股票上市以獲取大批募股資金,謀求企業的更大發展。
從市場經濟發達國家來看,股份制經濟發展已相當成熟。及時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我國實際進行企業股份制改造將會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穩定、健康發展。
H. 土地改革的意義
土地改革的意義
1、1952年底,全國土改基本完成,3億多無地或少地的的農民分到了土地;
2、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徹底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
3、廣大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
4、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5、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
6、摧毀了美蔣反動集團的社會基礎;
7、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活動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是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8)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好處擴展閱讀:
土地改革的目的
1、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農村生產力,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2、土地改革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是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的,土地改革是為了解除地主經濟及宗法制度對農民的人身束縛問題,解除農村商品經濟發展障礙問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3、中國的土地改革,由於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目的就不再是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其第一個目的,也是直接目的,是要解決農村中因土地佔有過分懸殊而造成的阻礙農業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安定問題;土地改革的第二個目的,是要獲得廣大農民對共產黨和新生政權的支持,以解決中國革命的前途問題,即解決中國共產黨對新中國的領導權問題,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誰領導誰的問題。解決戰勝資產階級,完成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
參考資料:土地改革-網路
I. 農村股份制有什麼好處
農村股份制的好處:得到股份而上交土地可以解放農村的勞動力;集中土地可以搞大規模生產,提高效率;分到股份可以使農民積極性提高,配合政府工作。
一般來講農村股份制是指農村土地股份制,因為原來一般農村很少有企業或者其它經營性工商業機構,最大的資產就是土地。
所以一般講農村股份制,都是指的農村土地股份制,農村股份制是在不改變土地產權的前提下,以土地使用權或承包權為主入股,實行集約化經營而獲取物質利益的經營制度。 這樣,就是按入股土地面積作為分紅的依據。
(9)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好處擴展閱讀:
農民手中的土地可以自己耕種,也可以完全根據農民意願作價入股到合作化組織中,這意味著土地不僅是一種生產性要素,而且可以是一種財產性要素。
土地股份制的推行,使農民的土地轉變為農業產業資本,農民由此成為了市場經濟的主體。農民入股合作組織,一方面保證了農民「離土不棄土」,解除了其務工的後顧之憂,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另一方面,農民享有股紅分配的權益,增加了其收益來源,讓農民擁有了根本的福利保障。
J. 土地改革的積極意義
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
目的:為了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
政策:1927 打土豪,分田地 ;
1931土地革命,農民土地所有制
路線: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偽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響:鞏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使廣大貧雇農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障,調動了他們革命的積極性
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
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①目的:團結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
②影響:中共在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的情況下改變了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承認了地主土地所有權、地主對農民的債權和租佃關系。但對地主的封建剝削又進行了一定的限制,改善農民的物質生活。這一措施把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解放農民問題很好地結合起來,即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又有利於團結地主抗日,鞏固了抗日統一戰線。
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
目的:調動廣大群眾革命積極性
政策:1946-5《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變減租減息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
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耕者有其田
影響: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
認識:變革土地制度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是廣大農民最迫切的要求。不解決土地問題,就不可能把廣大農民真正的發動起來,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務。在國共政權十年對峙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當時的國內矛盾,分別制訂了切實可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為適應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需要而制訂的減租減息政策已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要求,為了徹底消滅封建剝削制度,中國共產黨制訂了《中國土地法大綱》。這是一個比較完善的土地革命綱領。
建國後
(1)1950~1953土地改革 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按勞分配
①目的:新解放區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為了徹底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③特點:採取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
④影響:1952年底全國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徹底廢除;廣大農民翻身解放,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2)1953-1956 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農民土地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平均分配(自願互利原則)
1958後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規模集體所有制,平均分配
①方針和原則:積極發展穩步前進、自願互利
②方法:典型示範逐步推進
③過程:互助組(社萌芽:土地私有、共同勞動)
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半社:土地入股、統一經營)
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完全社:土地歸公、集體所有)
(3)1978 家庭聯產承包制(經濟體制改革、調整產業結構)
大規模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按勞分配
①主要形式:是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
②方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改革後新體制實行家庭分散經營與集體統一經營相結合。
③性質: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性質仍然是社會主義公有制
④實質: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使農村獲得生產和分配土地自主權。(使用權)
⑤意義: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凋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改革逐漸向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發展。它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