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桿秤怎麼看圖解
1、秤桿上有兩排刻度,就是分別對應大提和小提的。
(1)杠桿秤怎麼讀數擴展閱讀:
千百年來,手桿秤也可算作華夏「國粹」。它製作輕巧、經典,使用也極為便利,作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活躍在大江南北,代代相傳。天地間有桿秤,人們不斷賦予秤的文化內涵,公平公正的象徵,天地良心的標尺,一樁樁交易就在秤砣與秤盤的此起彼伏間完成。
隨著時代發展,一些事物也將退出我們的日常生活,而電子秤的普及,則預示著桿秤將退出歷史的舞台,成為民族的符號。
❷ 桿秤怎麼看,最好有圖解
回答如下:
在桿秤的掛鉤(貨盤)上面,會有兩個提繩,用以秤不同重量,相當於萬用表的兩上量程檔。
靠近前面的那個提繩,是「大量程」,刻度在秤桿的上側,由於稱量大,刻度稍粗,通常以「0.5斤」為單位;靠近後部的提繩是「小量程」,刻度在秤桿的近人體的側面,由於稱重小,刻度較細,通常以「兩」為單位。現在的秤也有以「公斤」為計量單位,不再用「斤」、「兩」。
❸ 磅秤上的標尺怎麼認
一、識別方法
1.首先應看看空秤,即空秤時游砣應在零位,標尺應該在示准器內(鑄鐵方框)上下擺動並停在中間位置。
2.然後上秤台站穩,加上50kg秤砣,再移動游砣尋找平衡點,即標尺上下擺動但不與上下框接觸,看看標尺上的數字加上50kg就是所稱重量。
二、具體步驟:
1.看清楚磅秤的砝碼(秤砣)我現在用的是100型磅秤,最大稱量是100公斤,秤砣有50.20.10.5千克等等。
❹ 桿秤怎麼看斤兩
以一把常用桿秤為例,其最大量程為20斤,秤桿的桿身上有兩排刻度,靠稱鉤一端有兩個提繩,秤砣重1斤。桿秤利用的是桿杠原理,離稱鉤近的提繩能稱質量更大的物體,靠左邊一點的提繩量程較小。
小提繩的量程,最大為5斤。1與2之間分10小格,所以最小單位是1兩。
大提繩的量程,最大為20斤,5與10之間分10小格,所以最小單位5兩
(4)杠桿秤怎麼讀數擴展閱讀:
木桿秤是魯班發明的,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添加「福祿壽」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為16兩,並頒布統一度量衡的詔書;
另一種說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個魚販的難處那得到啟示先用根竹竿,一邊放水筒,一邊放魚,利用杠桿原理發明,後來他進行改造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但因為有些商家缺斤少兩,便添加「福祿壽」三星,表明,缺一兩少福,缺二兩少祿,缺三兩少壽。直到20世紀50年代,國家才實行度量衡單位改革,把秤制統一改為10 兩一斤。
❺ 市場上的桿秤怎麼讀數
先看總數 有5公斤的 10公斤的
一般前面提的那繩又分前後 如果在前 離秤盤近的是量程大的 離秤盤遠的量程小
先確定是那個量程 然後大星是斤 小星是2兩 再中間是1兩
❻ 桿秤斤兩怎麼看
1、1個星(圓點)的距離就是1兩,1個主刻度(10個星的距離,標志是4個星豎在一起)就是1斤,如果提的是第二個繩,1個星的距離就是2兩,1個主刻度就是1公斤這個秤的最大量程為20斤,秤桿的桿身上有兩排刻度,靠稱鉤一端有兩個提繩,秤砣重1斤。
2、桿秤利用的是桿杠原理,離稱鉤近的提繩能稱質量更大的物體,靠左邊一點的提繩量程較小。
桿秤是秤的一種,是利用杠桿原理來稱質量的簡易衡器,由木製的帶有秤星的秤桿、金屬秤錘、提紐等組成。手工製作桿秤的工藝在中國流傳歷史悠久。
據民間傳說,木桿秤是魯班發明的,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添加「福祿壽」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為16兩,並頒布統一度量衡的詔書。
另一種說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個魚販的難處那得到啟示,先用根竹竿,一邊放水筒,一邊放魚,利用杠桿原理發明,後來他進行改造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但因為有些商家缺斤少兩,便添加「福祿壽」三星,表明,缺一兩少福,缺二兩少祿,缺三兩少壽。
桿秤最主要的特徵就在於攜帶方便,他只由秤桿、秤砣、秤盤三個部分組成,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小生意人帶上一桿桿秤或別在腰間或放於籠簍之間、貨物之上,待買賣來時隨手一握秤桿,掛好秤砣,栓好秤盤,架勢搭上之後生意也就做成了。
桿秤是中國最古老也是現今人們仍然在使用的衡量工具,他是根據杠桿原理所製造出來以方便人們買賣,映射出中國古代漢族勞人民的聰明才智,具有悠久的歷史特徵。
❼ 桿秤怎麼讀數
桿秤
gǎnchèng
秤的一種、利用杠桿平衡原理來稱重量,由木製的帶有秤星的秤桿,秤錘,提繩等組成
以帶有星點和錐度的木桿或金屬桿為主體,並配有砣(砝碼)、砣繩和秤盤(或秤鉤)的小型衡器。按使用范圍和秤量的大小分為戥子、盤稱和鉤秤3種。
桿秤由第一類杠桿組成,其重點在支點外端。稱重時根據被稱物的輕重,使砣與砣繩在秤桿上移動以保持平衡。根據平衡時砣繩所對應的秤桿上的星點,即可讀出被稱物的質量示值。桿秤的結構和製作工藝簡單,輕小,攜帶使用方便,造價低廉,但准確度低。
桿秤是人類發明的各種衡器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在中國湖南長沙東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 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精製的砝碼、秤桿、秤盤、系秤盤的絲線和提繩等。中國漢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規格的桿秤砣。1989年,在中國陝西眉縣常興鎮堯上村的一座漢代單窯磚墓中,發現完整的木質桿秤遺物,其製作時間約在公元前1~公元1世紀。古代桿秤的發展,長期停留在採用繩紐、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桿的基礎上,並由手工製作。直到20世紀,桿秤才由傳統的繩紐結構,逐漸改變為外刀紐與刀承或內刀紐與刀承結構。1949年後,中國為了加強計量法制管理,先後制訂了桿秤檢定規程和國家標准。1985~1987年,中國對桿秤結構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將原來的木質桿改為金屬桿,從而解決了木質桿的計量准確度受地區及天氣影響的弊病,並適應了半機械化、標准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產的需要。但桿秤因其計量准確度低,已漸趨淘汰。
❽ 桿秤怎麼看斤兩
1、秤桿上有兩排刻度,就是分別對應大提和小提的。如下圖所示:
歷史淵源
手工製作桿秤的工藝在中國流傳歷史悠久。據民間傳說,木桿秤是魯班發明的,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添加「福祿壽」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為16兩,並頒布統一度量衡的詔書;
另一種說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個魚販的難處那得到啟示先用根竹竿,一邊放水筒,一邊放魚,利用杠桿原理發明,後來他進行改造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
但因為有些商家缺斤少兩,便添加「福祿壽」三星,表明,缺一兩少福,缺二兩少祿,缺三兩少壽。直到20世紀50年代,國家才實行度量衡單位改革,把秤制統一改為10 兩一斤。
❾ 桿子秤怎麼認啊
通過桿上面的刻度即可讀出斤兩。
桿子秤有兩種類型:斤兩秤一般一個大星為一斤,中間有十個小星每個表示一兩,第五顆一般又要比小星大一點比大星小一點,表示半斤;公斤秤一般一顆大星表示一公斤中間5顆小星,每顆表示2兩。
桿子秤的歷史:
1,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運用杠桿原理發明了木桿秤。到了唐代,秤上又多了錢、分、厘等單位。七錢為一兩,七分為一錢。秤沿用十六兩為一斤的規矩,延續了一千多年。
2,釘秤這個行業在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之後就已經出現,據記載,西塘的釘秤攤在晚清時候已有幾處,當時釘秤的選材粗糙,手工秤的製作流程簡單,稱重的精確度比較低。民國時期改成了16兩進制,解放後又改成了10兩進制。
3,在60年代後,西塘手工秤店以郁誠的手藝和行商風格深得當地人稱許。釘秤在80年代以後就和國際接軌,以千克為標准。木秤製作工藝精度要求高,不少技藝代表了人們對於古代度衡量的理解,具有一定的保存價值。
4,隨著時代的發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電子秤開始普及,但手工秤由於攜帶方便,依然占據著一定的市場。手工秤適合於一些流動的商販,現在購買手工秤的主要是一些農村的小商販。隨著西塘旅遊的發展,遊客購秤有所增加。許多人在喬遷和結婚時也會購置手工秤,以討一好口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