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市中說到的,桿桿資金是指什麼資金,求細解說
配資炒股的門檻不單是和投資金有關系,還和投資者的能力有關。這么說能理解嗎?rkpe
2. 關於1600~1780年的英國歷史
【大致時間表】
-------- 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
公元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為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
公元1620年:對新教徒的鎮壓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號"抵達美洲
公元1642~1651年:英國內戰爆發
公元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決,克倫威爾宣布共和政體,開始獨裁統治,同年,鎮壓掘地派運動;鎮壓愛爾蘭起義
公元1651年,征服蘇格蘭
公元1652年,第一次英荷戰爭
公元年,克倫威爾驅散議會,擔任「護國主」
公元1658年,克倫威爾病死
公元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二世成為國王
公元1665年:第二次英荷戰爭
公元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設立
公元1685年: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公元1688年,宮廷政變,即「光榮革命」
公元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限制了王權
公元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
公元1698年:倫敦股票交易所成立
公元1707年:英格蘭、蘇格蘭合並,形成"大不列顛王國"
-------- 漢諾威王朝1714~1917
公元1721~1742年:羅伯特·沃爾浦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
公元1727年,牛頓去世
公元1760~1830年:工業革命
公元1763年,結束英法七年戰爭
【權利法案】
1凡未經國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2近來以國王權威擅自廢除法律或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3設立審理宗教事務之欽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類指令與法庭,皆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經國會准許,借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徵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徵收金錢,超出國會准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
5向國王請願,乃臣民之權利,一切對此項請願之判罪或控告,皆為非法。
6除經國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徵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為防衛起見,得酌量情形,並在法律許可范圍內,置備武器。
8國會議員之選舉應是自由的。
9國會內之演說自由、辯論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在國會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彈劾或訊問。
10不應要求過多的保釋金,亦不應強課過分之罰款,更不應濫施殘酷非常之刑罰。
11陪審官應予正式記名列表並陳報之,凡審理叛國犯案件之陪審官應為自由世襲地領有人。
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讓與及對罰金與沒收財產所做的一切承諾,皆屬非法而無效。
13為申雪一切訴冤,並為修正、加強與維護法律起見,國會應時常集會。
【工業革命成果】
瓦特
1764年至1769年,英國的儀器修理工詹姆斯·瓦特發明了設有與汽缸壁分開的凝汽器的蒸汽機;
1782年前後,瓦特將機器進一步改進,完成了兩項重要發明:在活寒工作行程的中途,關閉進汽閥,使蒸汽膨脹作功以提高熱效率;使蒸汽在活塞兩面都作功(雙作用式),以提高輸出功率。這時的活塞既要向下拉動杠桿又要向上推動杠桿,扇形平衡杠桿和拉鏈已不再適用,瓦特使發明了平行四邊形機構。瓦特還於18世紀末將曲柄連桿機構用在蒸汽機上。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1764年,發明珍妮機,英國工業革命開始標志;
牧師卡特賴特
1785年,發明水力織布機;
【英荷爭霸戰爭】
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年),是荷蘭於1652年7月28日發動的,目的是為了回擊英國國會針對荷蘭把持貿易經紀權而於1651年通過的航海法案。英荷之間,除了在 兩國近海展開作戰行動(如1652年普利茅斯海戰、1652年和年紐波特海戰、年 波特蘭海戰)以外,還在地中海、印度洋以及連接波羅的海和北海的各海峽同時進行了 海戰。英軍艦艇裝備有較先進的火炮,而且在數量和質量上均占優勢,因此擊潰了荷蘭 海軍,並對荷蘭海岸實施封鎖,迫使荷蘭於1654年4月14日締結了《威斯敏斯特和約》。
根據這一和約,荷蘭實際上承認了航海法案。 第二次英荷戰爭(1665—1667年),是由於英國佔領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 特丹而引起的。1665年1月24日,荷蘭對英宣戰。1666年2月,法國和丹麥同荷蘭結成同 盟。在1666年6月11—14日的敦刻爾克海戰中,廖特爾海軍上將統率的荷蘭艦隊擊敗了 英軍,但未能鞏固既得的戰果。同年8月4—5日於北福倫角再度交戰,荷軍敗北。1667 年6月,荷蘭海軍封鎖泰晤士河口,殲滅部分英國艦只。由於倫敦直接受到威脅,英國 被迫締結和約。根據1667年7月31日《布雷達和約》,英國佔有新阿姆斯特丹,但將英 軍在戰爭期間佔領的蘇利南(在南美)歸還荷蘭。 第三次英荷戰爭(1672—1674年),是荷法戰爭(1672—1678年)的一個組成部分。
根據英王查理二世和法王路易十四之間的秘密條約,英國參加了這場戰爭。英軍突然襲 擊了荷蘭海軍。1673年8月,廖特爾指揮的荷蘭艦隊在特克塞爾附近擊潰英法聯合艦隊。
海戰失利和對於比荷蘭更危險的競爭者法國實力增強的畏懼,促使英國退出戰爭。1674 年2月19日,《威斯敏斯特和約》規定1667年《布雷達條約》繼續有效。
前後達20多年的英荷海上爭霸戰爭,盡管荷蘭在軍事上沒有完全輸給英國,但從整 體上說,荷蘭海上實力大為削弱了。荷蘭在經濟、貿易、海運方面的實力大為下降,從 此「海上馬車夫」把海上霸權讓給了英國,淪為歐洲二流國家,英國成為海上霸主。 以這次戰爭為標志,海上霸權斗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一是西歐各國進一步鼓勵造 船工業的發展,以增加本國船隻數量,以備發動更大規模的海戰,進行更大的海外貿易; 頒布和完善排它性的航海條例,或禁止外國船隻裝運貨物進出本國及其殖民地港口,或 對進出本國港口的外國船隻課以重稅,以促進本國航運業的發展;發展漁業,以擴大航 海人員的來源;招聘外國科技人員,以研究和提高本國的航海造船技術。 總之,西歐各國此時期實行了全面的拓海政策,增強海上實力。
二是改進海上武器 裝備,強化海上武裝力量,提高海上作戰能力。①研製和裝備大戰船。這個時期戰艦最 大長達300多英尺,有的排水量達2500噸左右,載負約1000人;②在戰艦上裝備多種大 口徑火炮,以增強火力,大型戰艦裝有甲板,共配備數十或100門以上的完全標准化的 加農炮等;③採用旗語,使海軍歷史上指揮官第一次能夠在交戰開始前對艦隊實施不間 斷的指揮和發布命令。與此同時,海上戰術得到了進一步改進,如英國海軍發明了海上 封鎖和攔截的戰術。
三是搶占海上交通要道、占據海上島嶼、掠奪海外殖民地等進一步加劇。英國、美 國、荷蘭、法國等國,以原殖民地為基礎,進一步實行擴張政策,到處爭奪殖民地,侵略魔爪遍布世界各地。特別是英國,依靠其強大的海軍,在先後的兩個多世紀中一直成 為世界超級殖民、商業和軍事大國,在世界各地發動殖民戰爭,製造一個又一個災難。
【文學作品】
---- 1、玄學派和騎士派 ----
---------------------------
玄學派指的是在詩歌風格上有共同點的一批詩人,除代表詩人鄧恩外,
還有喬治·赫伯特(1593——1633)、理查·克拉肖(1613——1649)、享
利·方恩(1622——1695)等。他們主要寫作愛情詩、宗教詩、輓歌、詩簡、
諷刺詩、冥想詩等。
『約翰·鄧恩』
(1572——1631)青年時期寫了許多愛情詩、諷刺詩和一些應景
詩。1615 年出任教職以後主要寫宗教詩和佈道詞。他的愛情詩歌多是1614
年以前的作品,主要收入《短歌集》,共有55 首。
作品《早安》:「我臉蛋在你眼裡,你臉蛋在我眼裡出現,/兩顆平凡的真心在臉蛋上安息;/哪兒我們能找到更好的兩個半球,/沒有嚴寒的北極,落日的西方?」
騎士派詩人指一批在本·瓊生古典詩風影響下喜歡寫抒情詩的貴族青年
詩人。他們沿循16 世紀下半葉宮廷詩歌傳統,以愛情為題材,反映貴族階級
生活與情調,文字整潔流暢,音調優美。主要詩人有羅伯特·赫立克(1591
——1674)、托馬斯·步魯(1595——1639)、約翰·薩克金(1609——1642)、理查德·勒甫雷斯(1618——1657)等。
『赫立克,《致少女》』
「玫瑰堪折君須折,/時間是不住地飛;/今天露著笑靨的花朵,/明天也許會枯萎。」
---- 2、彌爾頓(1608——1674) ----
-----------------------------------
1625——1640 年是彌爾頓創作的早期,作品主要是中短篇詩作。以意大
利文命名的姊妹詩篇《快樂的人》和《幽思的人》(1632)是他早年詩作的
代表作品。《快樂的人》描寫了生活中輕松的一面,無憂無慮的青年愉快的
心情。他晨起聽鳥鳴雞啼、獵人號角,看到牧野美麗景色,牧人田園生活,
也嚮往城中歌舞昇平的景象。《幽思的人》里,青年受「神聖的憂郁」的支
配,夜間讀書思索,清晨漫步冥想。彌爾頓作為人文主義繼承者的歡快精神
與作為清教徒的嚴肅沉思態度,在他早期詩作中便顯示出來。
彌爾頓在早期還創作了假面劇。《科摩斯》(1634)不同於17 世紀頭
35 年興盛的假面劇,重點不在音樂和舞台背景,而在於故事,主題是典型的
清教意味的,寫一個迷路的少女拒絕妖魔的百般誘惑,終於得救,美德和純
潔的力量征服了邪惡的力量。
彌爾頓寫有24 首十四行詩,其中7 首寫於早年,其餘17 首寫於中年革
命時期。他的十四行詩沒有遵循傳統,不是愛情詩,也不自成一組,而是表
現了廣泛的題材。有5 首是寫給朋友的,頌揚友誼,主要是應酬之作。有兩
首回擊對他所寫的離婚問題小冊子的批評。還有兩首與他的宗教小冊子有
關,反對宗教迫害,提倡宗教自由。有6 首關涉政治問題。
1660 年王朝復辟,彌爾頓先在友人家藏匿,但不久被捕,在著作被焚、
財產充公後獲釋。結束了政治活動的彌爾頓,專心寫詩,在女兒和一些青年
的幫助下,完成了長詩《失樂園》、《復樂園》和詩體悲劇《力士參孫》三
大傑作。
《失樂園》的中心故事取自《聖經》。世界上第一對男女亞當、夏娃,
被魔鬼撒旦誘惑,違背上帝旨意吃了知識樹上的禁果,受到上帝懲罰,被逐
出樂園,期待聖子耶穌為人類贖罪。彌爾頓對這個在西方家喻戶曉的故事進
行了獨特的處理。
《失樂園》藝術風格雄渾宏偉,結構宏大場景壯觀。天上的戰爭雙方拔
山相擲,漫天刀光劍影,氣勢磅礴。無韻體詩歌充滿「連行句」甚至一氣幾
十行的「詩段」奔騰雄壯,與內容十分相稱,被稱為「彌爾頓式」。《失樂
園》在歐洲詩歌史上,常與荷馬史詩、《神曲》等一起被看作史詩的範例。
《復樂園》(1671)在標題和故事上都是《失樂園》的續篇,情節來自
《新約·路加福音》,但比《失樂園》要單純,篇幅只有四卷。彌爾頓在《科
摩斯》和《失樂園》中都寫到了「誘惑」,《夏樂園》繼續了這個主題,寫
基督如何在曠野上抵禦撒旦的誘惑。
戰勝誘感的主題,體現了詩人的清教主義思想,也具有豐富的政治意義。
基督在某種意義上是清教革命家的象徵。他不忘「解救以色列人於羅馬輪
下」,表露出詩人堅持革命的態度。對以色列人順從忍受的描寫,也表露出
詩人在復辟時期深切的悲傷心情。這首詩里的撒旦與《失樂園》中的形像大
為不同,作為惡魔的化身出現,沒有《失樂園》中的反抗精神。這首詩表現
了彌爾頓,虔誠的信仰、堅定的意志,具有彌爾頓特有的雄偉風格但缺少激
情。
《力士參孫》(1671)是彌爾頓最後一部重要著作,是以希臘悲劇為典
范的偉大詩劇,劇情發生在一天之內,場景在一個地方,採用使者報告悲壯
結局的方式,還有合唱隊對劇情加以評論與補充。這出悲劇取材於《舊約·士
師記》。
---- 3、「德萊頓時代」的古典主義 ----
-------------------------------------
『約翰·德萊頓』
(1631——1700),
是復辟時期文壇上的權威人物,對文學作出多方面的傑出貢獻,以至文史學
家把他創作的時代稱為「德萊頓時代」。
。1659 年,他為克
倫威爾寫了悼詩,但一年後,政局陡變,他加入保王黨,寫詩向新政府表忠。
1667 年他寫了為斯圖亞特王朝歌功頌德的長詩《奇跡之年》,第二年被授予
「桂冠詩人」稱號,兩年後又在宮廷任職。光榮革命後,德萊頓由於皈依了
天主教,被肅奪官職、桂冠和豐薪。他逝世於1700 年,正好是17 世紀結束
的那年。
德萊頓對文學有多方面傑出的貢獻,他是詩人、戲劇家、文學批評家、
翻譯家,是英國古典主義最早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德萊頓最著名兩首抒情詩是為慶祝聖酉酉莉亞日寫作的頌詩《聖西西莉
亞之歌》(1687)和《亞歷山大的宴會》(1697)。傳說聖西西莉亞是音樂
的保護神,風琴也是她發明的。前一首詩寫到不同樂器的不同效果,後一首
詩寫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後,如何受到宴會音樂的影響,兩首詩都把音樂頌揚
為美妙無比的藝術,在詩歌形式上也追求音樂性的效果。德萊頓的頌詩和諷
刺詩標志著英國詩歌中古典主義的確立。
1663 年,德萊頓開始他的戲劇生涯。他寫了27 部不同類型的戲劇:喜劇、悲喜劇、歌劇及悲劇。他引入了新的戲劇類型——仿效法國古典愛主義詩人的「英雄劇」。這些戲採用古典主義戲劇常見主題,愛情和榮譽間的矛盾,代表作品有《格拉納達的征服》(1672)和《奧倫—蔡比》等。
德萊頓是英國文學史上最早的重要的文學批評家。他在《論戲劇詩》
(1668)及在他的各種作品的序言里,闡述了自己的文學觀點。《論戲劇詩》
採用對話形式,討論英國與法國、古代與現代詩劇各自的功過,表現出他古
典主義戲劇原則的傾向。
---- 4、英國喜劇 ----
---------------------
『威廉·康格雷夫』
(1670——1729)是這時期喜劇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
一方面模仿法國喜劇家莫里哀,一方面繼承並發展了本·瓊生、瑪斯頓等人的社會諷刺喜劇傳統。1695 年,他的名劇《以愛還愛》上演,轟動倫敦舞台。劇中在描寫男女間關系的同時,接觸了財產繼承問題,可見本·瓊生喜劇的影響《如此世道》(1700)是康格雷夫及復辟時期喜劇的代表作,寫了虛偽的婚姻和愛情的糾紛。他作品的語言鋒利、精確、雅緻、備受推崇。
『威徹利』
(1640?——1716)也很有成就。他的《鄉下妻子》、《直率的人》寫貴族男女之間不正當、不正常的關系,諷刺味較濃。
『喬治·法克爾』
《募兵官》和《花花公子的策略》,描寫鄉村生活,人物多來自中下層,這些善良簡朴、生動鮮活的人物代替了冷嘲、世故、機智、放盪的宮廷男女,帶來了寫實主義色彩,人物間的關系更自然、充滿幽默感。
『約翰·班揚』
第一部重要作品《罪人受恩記》(1666),敘述了他信教的過程、傳教早期的生活,是他精神生活的一部自傳,文字淺顯,情感真摯。
班揚的代表作《天路歷程》(1678)在當時的英國大受歡迎。這是一部寓言形式的諷喻小說,如同中古諷喻文學,以夢境開始。
班揚重要的作品還有對話體小說《惡人先生的生平和死亡》(1680),
描寫典型的市儈形象,提出「貧窮而能誠實」的正面理想,宣傳清教主義。
散文寓言《聖戰》(1682)更多抽象的概念,主題似《失樂園》,寫魔鬼與
上帝的交戰,人的墮落和人的最終得救。《天路歷程》第二部寫於1684 年,
敘述基督徒的妻子和四個兒子前往「天國的城市」的冒險經歷,比第一部遜
色,社會諷刺成分減弱。
---- 5、十八世紀文學 ----
-------------------------
『亞歷山大·蒲伯』
(1688——1744)出身倫敦布商家庭,家中都是天主教徒,遭受到政治上的岐視。蒲伯從小體弱多病,終生為病痛、殘疾所苦。但是他自幼聰穎,16 歲時模仿維吉爾作《牧歌》,贊頌鄉間樸素寧靜的環境,詩才引起注意。1711 年,蒲伯出版著名的《批評論》,建立了詩人的聲譽。
他進入文學圈,結交著名作家斯威夫特、艾迪生等人,組成了「馬丁納斯·史
克利白列瑞斯俱樂部」。他以寫詩和翻譯為生,是當時文學界中心人物之一。
『約瑟夫·艾迪生』
(1672—1719)1699 年起他在歐陸游歷,准備在外交界服務。1704 年出版的《遠征》一詩,歌頌英軍在布倫寧附近的勝利,為他帶來聲譽和升遷。他的文學活動還包括古典主義悲劇《凱圖》,上演獲得了成功。
『理查德·斯蒂爾』
(1672—1729)生於都柏林,在公學與牛津大學時代與艾迪生同學。他大學未畢業便參加軍隊,生活放浪不羈,在教誨性小冊子《基督教英雄》中作了懺悔。他寫過幾部喜劇:《葬禮》(1701)、《撒謊的情人》(1703)、溫柔的丈夫》(1705)及《互相諒解的情人們》(1722),這些傷感喜劇不同於復辟時期喜劇的輕佻,在對婚姻、愛情的描寫中表現了中產階級的道德綱,符合作者自己「使文學凈化,使舞台道德化」的意圖。
『丹尼爾·笛福』
(1660—1731)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個重要的小說家。
主要作品:《略談各種計劃》(1698),《土生英國人》(1701),《處理不信國教者的捷徑》(1702),《魯濱遜漂流記》(1719),《摩爾·弗蘭德斯》(1722),《辛格頓船長》(1720),《傑克上校》(1722),《羅克薩娜》
(1724),《疫年雜記》(1722)、《騎士的回憶靈》(1724)。
『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記》,創作大約開始於1720 年,出版於1726 年,包括四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是英國醫生格列佛的航海飄流旅行記錄。
《格列佛游記》以幻想性的情節,對英國18 世紀初期的整個社會,從政
治、宗教、法律、軍事到科學、哲學狀況,都進行了諷刺、批判。在批判中,
特別是在最後一卷,作者透露出悲觀恨世情調,格列佛回到英國看到他的親
人、同伴,因聯想到「耶胡」而感到難以忍受。但斯威夫特並不是一個厭惡
人類的人,他描繪人的惡習、弱點,但依然有悲天憫人的人物,說「我想盡
我的綿力來使英國的耶胡們的社會變得好些」。
『塞纓爾·理查生(1689—1761)』
《帕米拉》(1740—1741),副題是「美德有報」。。《帕米拉》是第一部以人物刻畫為中心的小說,由「流浪漢小說」傳統的寫事轉為寫人,對人物心理進行細致的刻畫,帕米拉一封封天真純朴、多愁善感的書信,引起了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克拉麗莎·哈婁》(1747—1748)長達一百萬字以上。這部小說比《帕米拉》更受歡迎,影響到歐陸,如法國作家盧梭的《新愛洛綺斯》便受到了明顯的影響。
《恰爾斯·格蘭迪孫爵士》(1753)這里塑造了一位完美的男性,與社會罪惡對抗。格蘭迪孫具有英俊的外表和崇高的品性,盡管他受到無數次的誘惑,仍然保持清白,自然也是「美德得報」。小說出版當時受到贊譽,但近代讀者多以為這是理查生小說中最弱的一部。它的勸善性和人物的過於完美性,使得普希金寫出
如此幽默的詩句:「完美的格蘭迪孫,讀著他時,教我們發困。」
『亨利·菲爾丁』
(1707—1754)是18 世紀最傑出的小說家。《巴斯昆》(1736)和《歷史記事》(1737)。
《巴斯昆》上演歷久不衰,前半部諷刺選舉中的賄賂舞弊,後半部諷刺牧師、律師、醫師等行當的腐敗情形。《歷史記事》,借用當時記述國內外大事的年鑒的名稱,寫發生在1736 年社會、政治、戲劇方面的情況。
《約瑟夫·安德魯傳》
小說中塑造了正面形象珠寶商人哈特夫利夫婦,他們遭受到魏爾德的無情迫害,最終苦盡甘來。但他們形象刻畫得並不成功,哈特夫利善良,富有感情,但了無生氣,哈特夫利太太無從魏爾德手中的逃脫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湯姆·瓊斯》,全名《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1749),是菲爾丁的代表作,也常被看作英國18 世紀小說的最傑出巨著。
《湯姆·瓊斯》因為它出色的結構備受稱贊。小說篇幅宏大,有鄉村、
路上、倫敦三部分,描繪鄉村、城市生活的全景、各色男女肖像,但線索清
晰.故事連續、引人入勝。湯姆的身世之謎成為強烈的懸念,直到結尾才解開。
結尾是出人意料的,但以前的伏筆又是令人信服的。小說的語言也清晰、靈
活、機智。
『多比亞斯·喬治·斯摩萊特』
(1721—1771)
《皮克爾歷險記》(1751)由三部分組成:主人公的童年、青年生活;在法國、佛蘭德斯、荷蘭等地旅行;在英國主要是倫敦貴族社會、政客界的冒險。皮克爾出身富豪,自幼頑皮,他早慧但胡鬧,完成學業後去歐陸旅行,尋歡作樂,不斷地鬧風流韻事。他又嘗試進入政界,最終失敗。皮克爾不象藍登,他無須為生計奔波,更多地出入上流社會,他的活動反映了貴族社會道德的墮落、議會選舉的腐敗。小說中塑造了出色的怪誕人物,如退休的艦隊司令官霍塞·特恩尼恩,他性急、嘴裡念念不忘以前的航海生涯,在粗暴的外表下有一顆善良的心。
書信體小說《亨弗利·克林克》(1771)用意不在敘述一個故事的發展,而是努力表現人物的風趣與性格。來自威爾士的老鄉紳伯拉布性情急躁但心地善良,他遵醫囑游歷英格蘭和蘇格蘭,隨行的有他的妹妹、老處女塔比薩、女僕傑金斯、外甥女麗狄亞和外甥傑里米,還有僕人、棄兒克林克。雖然小說以克林克為書名,書中信件卻是除他以外的人們寫的。作者通過他們的書信反映了英國廣闊的現實,公路上盜賊橫行,窮人貧困,游覽地巴斯的富人們則極其奢華。
『撒纓爾·約翰遜』
(1709—1784)
他的諷刺詩《倫敦》(1738)、《人類願
望的虛妄》(1749)模仿古羅馬詩人朱文納爾的諷刺詩,採用英雄雙韻體。
雙韻體悲劇《愛琳》寫土耳其皇帝默哈梅對希臘俘虜愛琳的迷戀,嚴格按古
典主義風格寫作。1750 年,他創辦沿循《閑談報》和《旁觀者》傳統的《漫
談報》,在報上寫了兩百多篇談道德、風俗、文學等問題的文章,裡面有人
物性格素描、寓言、故事等,有些象蒙田、培根的格言警句,風格受拉丁散
文影響。他的《詩人列傳》(1781)寫了英國17、18 世紀五十餘位文人的生
平、創作,作者最表同情的是屬於古典主義傳統如德萊頓、蒲伯、艾迪生、
斯威夫特等。他注意生活細節的敘述,夾雜對作品的評介,他不同情彌爾頓
的政治、宗教觀,卻對他《失樂園》所表現出的想像力加以稱贊。對文學史
上有意義的現象他加以注意和分析,比如為17 世紀的「玄學派」詩下了定義。
『勞倫斯·斯泰恩』
(1713—1768)
《特利斯川·商第的生平和意見》即《商第傳》是斯泰恩的代表作,小說共九卷,發表於1759—1767 年間。
小說的形式非常奇特。各章有的很長,有的很短,一句話可能成一章,
偶爾全頁空白,讓讀者想像去填充。故事半途開始,突然又介入另一插曲,
序插在小說的中間,常沒有標點符號,有時出現奇怪的畫來替代字,插話比
比皆是。從內容到形式,小說都顯得奇異、怪誕,顯示作者以感傷代替理智
的態度,對幽默情趣和新奇手法的追求。
『哥爾斯密』
《好心人》(1768)寫一位善良的年輕人由於慷慨輕信給自己帶來的麻煩,充滿有趣的對話和戲劇性場景,既沒有復辟時代風俗喜劇的輕佻,又不象18 世紀初期「傷感喜劇」拘泥道德,使喜劇回歸本·瓊生的傳統。《屈身求愛(1773)更為成功。小馬洛因為迷路,錯把未見過面的未婚妻家當成旅舍。哈德卡斯爾小姐將錯就錯,以侍女身分爭取到她的靦腆的未婚夫的歡心,劇中充滿滑稽可笑的場面和惡作劇,充分運用了偽裝、錯認等喜劇手法。喜劇也有著田園牧哥般的嫵媚,裡面穿插了迷人的歌曲。
歌爾斯密的聲譽主要賴於他唯一的小說作品《威克菲牧師傳》。
小說寫了純朴、貧窮家庭的喜與悲。哥爾斯密喜愛純潔而堅定的美德,深信美德終有報償,認為應該以道德改善社會,安於淳樸的生活。
『亨利·麥肯齊』
(1745—1831)
《多情的人》(1771)描寫多情的男子哈雷的愛情悲劇。
「哥特式」小說:《法森伯爵菲迪南德》(1753)。
3. 聯想筆記本光碟機維修,宣城市有售後服務熱線
你們有誰認為在S星公司已將股票賣給吳氏家族的狀況下,你們還能將吳氏家族趕出SGV公司,請站出來給我看看。我到要看看,SGV公司到底有多少個這樣的蠢貨。」
「如果真有這樣的人,那無疑可以證明,這些人就是導致SGV公司瀕臨破產,被迫讓吳氏家族收購的元兇。現在我到要看看,究竟有沒有這樣的人,你們當中究竟有沒有這樣的蠢貨。」
「撲!」
聽到易柳的囂張話語,這次換成崔東勝的腳扭了一下。包括吳英在內,白雪和吳氏家族所有工作人員也都滿臉驚詫地望向了易柳。
易柳的話雖然有理有據,但總有些倒打一耙的感覺。而且還將對方打得無言以對,打得不知該怎麼開口。
當然,易柳不會等到對方反應過來,繼續氣勢囂張地說道:「怎麼?沒人站出來嗎?沒人站住來,我們就回到現實一點的話題上。你們為什麼要反對吳氏家族收購,而且還是在明知吳氏家族收購已經不可逆轉的狀況下。是不是對S星公司有太多歸屬感。」
「是,我們是對S星公司有歸屬感,這樣不行嗎?我們為S星公司工作了幾十年,從參加工作到退休都在SGV公司工作,憑什麼S星公司要讓你們吳氏家族收購SGV公司。」
雖然被易柳逼得有些氣餒,人群中還是立即有人站出來爭辯道。
易柳的視線在人群中一掃,大聲說道:「說的好,那你們的意思就是,由於你們對S星公司擁有極強歸屬感,所以不願讓SGV公司離開S星公司懷抱,S星公司不管說什麼都行是嗎?」
Pm
氣。
只是,不止在其他地方,甚至在進入財務部後,迎接易柳的還是一片片驚詫目光,再沒有那種熱鬧歡迎「易名人」光臨的氣氛。
包括陶岩在內,看到易柳時也是一低頭,眼中也沒有了那種憤憤的嫉妒目光。
不知到底是怎麼回事,易柳雖然的確是從財務部出去的,但也只不過在財務部呆了一天多時間,根本不認識多少人。所以易柳也不好和人招呼、示意,只是徑直往財務部部長辦公室走去。
推門進入部長辦公室,裡面還是只有朱文貞一人。看來辦完財務部工作後,林雅又到順天府「支援」去了。
聽到推門聲,朱文貞也沒抬頭,繼續在桌面上低頭工作著叱道:「為什麼不敲門,出去敲門了再進來。」
怔了怔,易柳有些糊塗,朱文貞辦公室什麼時候有這規矩了。不過仔細想想,自己以前每次找朱文貞都被陶岩盯得很緊,所以沒有不敲門就進來的先例,因此到不是不能理解。
習慣性的,易柳並沒耍小聰明敷衍朱文貞。而是立即退出門去,在門外站了一會才敲起了房門。
看到易柳退出來敲門,財務部那些舊日同仁的詫異目光立即變成了羨慕和欣賞,不過易柳卻沒空去揣測這些目光里的含義。
聽到敲門聲持續了一會,朱文貞才一臉滿意抬起頭道:「進來。」
好像易柳先前那種不敲門就進自己辦公室的做法,在財務部早就絕跡了。所以朱文貞雖然不知道剛才是哪個部門的人找自己,但能耐心到這種程度的敲門,都足以讓她不再挑剔先前闖入自己辦公室的過失。
4. 笛福生活時代英國及歐洲歷史背景
【大致時間表】
-------- 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
公元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為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
公元1620年:對新教徒的鎮壓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號"抵達美洲
公元1642~1651年:英國內戰爆發
公元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決,克倫威爾宣布共和政體,開始獨裁統治,同年,鎮壓掘地派運動;鎮壓愛爾蘭起義
公元1651年,征服蘇格蘭
公元1652年,第一次英荷戰爭
公元年,克倫威爾驅散議會,擔任「護國主」
公元1658年,克倫威爾病死
公元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二世成為國王
公元1665年:第二次英荷戰爭
公元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設立
公元1685年: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公元1688年,宮廷政變,即「光榮革命」
公元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限制了王權
公元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
公元1698年:倫敦股票交易所成立
公元1707年:英格蘭、蘇格蘭合並,形成"大不列顛王國"
-------- 漢諾威王朝1714~1917
公元1721~1742年:羅伯特·沃爾浦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
公元1727年,牛頓去世
公元1760~1830年:工業革命
公元1763年,結束英法七年戰爭
【權利法案】
1凡未經國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2近來以國王權威擅自廢除法律或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3設立審理宗教事務之欽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類指令與法庭,皆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經國會准許,借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徵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徵收金錢,超出國會准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
5向國王請願,乃臣民之權利,一切對此項請願之判罪或控告,皆為非法。
6除經國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徵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為防衛起見,得酌量情形,並在法律許可范圍內,置備武器。
8國會議員之選舉應是自由的。
9國會內之演說自由、辯論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在國會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彈劾或訊問。
10不應要求過多的保釋金,亦不應強課過分之罰款,更不應濫施殘酷非常之刑罰。
11陪審官應予正式記名列表並陳報之,凡審理叛國犯案件之陪審官應為自由世襲地領有人。
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讓與及對罰金與沒收財產所做的一切承諾,皆屬非法而無效。
13為申雪一切訴冤,並為修正、加強與維護法律起見,國會應時常集會。
【工業革命成果】
瓦特
1764年至1769年,英國的儀器修理工詹姆斯·瓦特發明了設有與汽缸壁分開的凝汽器的蒸汽機;
1782年前後,瓦特將機器進一步改進,完成了兩項重要發明:在活寒工作行程的中途,關閉進汽閥,使蒸汽膨脹作功以提高熱效率;使蒸汽在活塞兩面都作功(雙作用式),以提高輸出功率。這時的活塞既要向下拉動杠桿又要向上推動杠桿,扇形平衡杠桿和拉鏈已不再適用,瓦特使發明了平行四邊形機構。瓦特還於18世紀末將曲柄連桿機構用在蒸汽機上。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1764年,發明珍妮機,英國工業革命開始標志;
牧師卡特賴特
1785年,發明水力織布機;
【英荷爭霸戰爭】
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年),是荷蘭於1652年7月28日發動的,目的是為了回擊英國國會針對荷蘭把持貿易經紀權而於1651年通過的航海法案。英荷之間,除了在 兩國近海展開作戰行動(如1652年普利茅斯海戰、1652年和年紐波特海戰、年 波特蘭海戰)以外,還在地中海、印度洋以及連接波羅的海和北海的各海峽同時進行了 海戰。英軍艦艇裝備有較先進的火炮,而且在數量和質量上均占優勢,因此擊潰了荷蘭 海軍,並對荷蘭海岸實施封鎖,迫使荷蘭於1654年4月14日締結了《威斯敏斯特和約》。
根據這一和約,荷蘭實際上承認了航海法案。 第二次英荷戰爭(1665—1667年),是由於英國佔領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 特丹而引起的。1665年1月24日,荷蘭對英宣戰。1666年2月,法國和丹麥同荷蘭結成同 盟。在1666年6月11—14日的敦刻爾克海戰中,廖特爾海軍上將統率的荷蘭艦隊擊敗了 英軍,但未能鞏固既得的戰果。同年8月4—5日於北福倫角再度交戰,荷軍敗北。1667 年6月,荷蘭海軍封鎖泰晤士河口,殲滅部分英國艦只。由於倫敦直接受到威脅,英國 被迫締結和約。根據1667年7月31日《布雷達和約》,英國佔有新阿姆斯特丹,但將英 軍在戰爭期間佔領的蘇利南(在南美)歸還荷蘭。 第三次英荷戰爭(1672—1674年),是荷法戰爭(1672—1678年)的一個組成部分。
根據英王查理二世和法王路易十四之間的秘密條約,英國參加了這場戰爭。英軍突然襲 擊了荷蘭海軍。1673年8月,廖特爾指揮的荷蘭艦隊在特克塞爾附近擊潰英法聯合艦隊。
海戰失利和對於比荷蘭更危險的競爭者法國實力增強的畏懼,促使英國退出戰爭。1674 年2月19日,《威斯敏斯特和約》規定1667年《布雷達條約》繼續有效。
前後達20多年的英荷海上爭霸戰爭,盡管荷蘭在軍事上沒有完全輸給英國,但從整 體上說,荷蘭海上實力大為削弱了。荷蘭在經濟、貿易、海運方面的實力大為下降,從 此「海上馬車夫」把海上霸權讓給了英國,淪為歐洲二流國家,英國成為海上霸主。 以這次戰爭為標志,海上霸權斗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一是西歐各國進一步鼓勵造 船工業的發展,以增加本國船隻數量,以備發動更大規模的海戰,進行更大的海外貿易; 頒布和完善排它性的航海條例,或禁止外國船隻裝運貨物進出本國及其殖民地港口,或 對進出本國港口的外國船隻課以重稅,以促進本國航運業的發展;發展漁業,以擴大航 海人員的來源;招聘外國科技人員,以研究和提高本國的航海造船技術。 總之,西歐各國此時期實行了全面的拓海政策,增強海上實力。
二是改進海上武器 裝備,強化海上武裝力量,提高海上作戰能力。①研製和裝備大戰船。這個時期戰艦最 大長達300多英尺,有的排水量達2500噸左右,載負約1000人;②在戰艦上裝備多種大 口徑火炮,以增強火力,大型戰艦裝有甲板,共配備數十或100門以上的完全標准化的 加農炮等;③採用旗語,使海軍歷史上指揮官第一次能夠在交戰開始前對艦隊實施不間 斷的指揮和發布命令。與此同時,海上戰術得到了進一步改進,如英國海軍發明了海上 封鎖和攔截的戰術。
三是搶占海上交通要道、占據海上島嶼、掠奪海外殖民地等進一步加劇。英國、美 國、荷蘭、法國等國,以原殖民地為基礎,進一步實行擴張政策,到處爭奪殖民地,侵略魔爪遍布世界各地。特別是英國,依靠其強大的海軍,在先後的兩個多世紀中一直成 為世界超級殖民、商業和軍事大國,在世界各地發動殖民戰爭,製造一個又一個災難。
【文學作品】
---- 1、玄學派和騎士派 ----
---------------------------
玄學派指的是在詩歌風格上有共同點的一批詩人,除代表詩人鄧恩外,
還有喬治·赫伯特(1593——1633)、理查·克拉肖(1613——1649)、享
利·方恩(1622——1695)等。他們主要寫作愛情詩、宗教詩、輓歌、詩簡、
諷刺詩、冥想詩等。
『約翰·鄧恩』
(1572——1631)青年時期寫了許多愛情詩、諷刺詩和一些應景
詩。1615 年出任教職以後主要寫宗教詩和佈道詞。他的愛情詩歌多是1614
年以前的作品,主要收入《短歌集》,共有55 首。
作品《早安》:「我臉蛋在你眼裡,你臉蛋在我眼裡出現,/兩顆平凡的真心在臉蛋上安息;/哪兒我們能找到更好的兩個半球,/沒有嚴寒的北極,落日的西方?」
騎士派詩人指一批在本·瓊生古典詩風影響下喜歡寫抒情詩的貴族青年
詩人。他們沿循16 世紀下半葉宮廷詩歌傳統,以愛情為題材,反映貴族階級
生活與情調,文字整潔流暢,音調優美。主要詩人有羅伯特·赫立克(1591
——1674)、托馬斯·步魯(1595——1639)、約翰·薩克金(1609——1642)、理查德·勒甫雷斯(1618——1657)等。
『赫立克,《致少女》』
「玫瑰堪折君須折,/時間是不住地飛;/今天露著笑靨的花朵,/明天也許會枯萎。」
---- 2、彌爾頓(1608——1674) ----
-----------------------------------
1625——1640 年是彌爾頓創作的早期,作品主要是中短篇詩作。以意大
利文命名的姊妹詩篇《快樂的人》和《幽思的人》(1632)是他早年詩作的
代表作品。《快樂的人》描寫了生活中輕松的一面,無憂無慮的青年愉快的
心情。他晨起聽鳥鳴雞啼、獵人號角,看到牧野美麗景色,牧人田園生活,
也嚮往城中歌舞昇平的景象。《幽思的人》里,青年受「神聖的憂郁」的支
配,夜間讀書思索,清晨漫步冥想。彌爾頓作為人文主義繼承者的歡快精神
與作為清教徒的嚴肅沉思態度,在他早期詩作中便顯示出來。
彌爾頓在早期還創作了假面劇。《科摩斯》(1634)不同於17 世紀頭
35 年興盛的假面劇,重點不在音樂和舞台背景,而在於故事,主題是典型的
清教意味的,寫一個迷路的少女拒絕妖魔的百般誘惑,終於得救,美德和純
潔的力量征服了邪惡的力量。
彌爾頓寫有24 首十四行詩,其中7 首寫於早年,其餘17 首寫於中年革
命時期。他的十四行詩沒有遵循傳統,不是愛情詩,也不自成一組,而是表
現了廣泛的題材。有5 首是寫給朋友的,頌揚友誼,主要是應酬之作。有兩
首回擊對他所寫的離婚問題小冊子的批評。還有兩首與他的宗教小冊子有
關,反對宗教迫害,提倡宗教自由。有6 首關涉政治問題。
1660 年王朝復辟,彌爾頓先在友人家藏匿,但不久被捕,在著作被焚、
財產充公後獲釋。結束了政治活動的彌爾頓,專心寫詩,在女兒和一些青年
的幫助下,完成了長詩《失樂園》、《復樂園》和詩體悲劇《力士參孫》三
大傑作。
《失樂園》的中心故事取自《聖經》。世界上第一對男女亞當、夏娃,
被魔鬼撒旦誘惑,違背上帝旨意吃了知識樹上的禁果,受到上帝懲罰,被逐
出樂園,期待聖子耶穌為人類贖罪。彌爾頓對這個在西方家喻戶曉的故事進
行了獨特的處理。
《失樂園》藝術風格雄渾宏偉,結構宏大場景壯觀。天上的戰爭雙方拔
山相擲,漫天刀光劍影,氣勢磅礴。無韻體詩歌充滿「連行句」甚至一氣幾
十行的「詩段」奔騰雄壯,與內容十分相稱,被稱為「彌爾頓式」。《失樂
園》在歐洲詩歌史上,常與荷馬史詩、《神曲》等一起被看作史詩的範例。
《復樂園》(1671)在標題和故事上都是《失樂園》的續篇,情節來自
《新約·路加福音》,但比《失樂園》要單純,篇幅只有四卷。彌爾頓在《科
摩斯》和《失樂園》中都寫到了「誘惑」,《夏樂園》繼續了這個主題,寫
基督如何在曠野上抵禦撒旦的誘惑。
戰勝誘感的主題,體現了詩人的清教主義思想,也具有豐富的政治意義。
基督在某種意義上是清教革命家的象徵。他不忘「解救以色列人於羅馬輪
下」,表露出詩人堅持革命的態度。對以色列人順從忍受的描寫,也表露出
詩人在復辟時期深切的悲傷心情。這首詩里的撒旦與《失樂園》中的形像大
為不同,作為惡魔的化身出現,沒有《失樂園》中的反抗精神。這首詩表現
了彌爾頓,虔誠的信仰、堅定的意志,具有彌爾頓特有的雄偉風格但缺少激
情。
《力士參孫》(1671)是彌爾頓最後一部重要著作,是以希臘悲劇為典
范的偉大詩劇,劇情發生在一天之內,場景在一個地方,採用使者報告悲壯
結局的方式,還有合唱隊對劇情加以評論與補充。這出悲劇取材於《舊約·士
師記》。
---- 3、「德萊頓時代」的古典主義 ----
-------------------------------------
『約翰·德萊頓』
(1631——1700),
是復辟時期文壇上的權威人物,對文學作出多方面的傑出貢獻,以至文史學
家把他創作的時代稱為「德萊頓時代」。
。1659 年,他為克
倫威爾寫了悼詩,但一年後,政局陡變,他加入保王黨,寫詩向新政府表忠。
1667 年他寫了為斯圖亞特王朝歌功頌德的長詩《奇跡之年》,第二年被授予
「桂冠詩人」稱號,兩年後又在宮廷任職。光榮革命後,德萊頓由於皈依了
天主教,被肅奪官職、桂冠和豐薪。他逝世於1700 年,正好是17 世紀結束
的那年。
德萊頓對文學有多方面傑出的貢獻,他是詩人、戲劇家、文學批評家、
翻譯家,是英國古典主義最早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德萊頓最著名兩首抒情詩是為慶祝聖酉酉莉亞日寫作的頌詩《聖西西莉
亞之歌》(1687)和《亞歷山大的宴會》(1697)。傳說聖西西莉亞是音樂
的保護神,風琴也是她發明的。前一首詩寫到不同樂器的不同效果,後一首
詩寫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後,如何受到宴會音樂的影響,兩首詩都把音樂頌揚
為美妙無比的藝術,在詩歌形式上也追求音樂性的效果。德萊頓的頌詩和諷
刺詩標志著英國詩歌中古典主義的確立。
1663 年,德萊頓開始他的戲劇生涯。他寫了27 部不同類型的戲劇:喜劇、悲喜劇、歌劇及悲劇。他引入了新的戲劇類型——仿效法國古典愛主義詩人的「英雄劇」。這些戲採用古典主義戲劇常見主題,愛情和榮譽間的矛盾,代表作品有《格拉納達的征服》(1672)和《奧倫—蔡比》等。
德萊頓是英國文學史上最早的重要的文學批評家。他在《論戲劇詩》
(1668)及在他的各種作品的序言里,闡述了自己的文學觀點。《論戲劇詩》
採用對話形式,討論英國與法國、古代與現代詩劇各自的功過,表現出他古
典主義戲劇原則的傾向。
---- 4、英國喜劇 ----
---------------------
『威廉·康格雷夫』
(1670——1729)是這時期喜劇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
一方面模仿法國喜劇家莫里哀,一方面繼承並發展了本·瓊生、瑪斯頓等人的社會諷刺喜劇傳統。1695 年,他的名劇《以愛還愛》上演,轟動倫敦舞台。劇中在描寫男女間關系的同時,接觸了財產繼承問題,可見本·瓊生喜劇的影響《如此世道》(1700)是康格雷夫及復辟時期喜劇的代表作,寫了虛偽的婚姻和愛情的糾紛。他作品的語言鋒利、精確、雅緻、備受推崇。
『威徹利』
(1640?——1716)也很有成就。他的《鄉下妻子》、《直率的人》寫貴族男女之間不正當、不正常的關系,諷刺味較濃。
『喬治·法克爾』
《募兵官》和《花花公子的策略》,描寫鄉村生活,人物多來自中下層,這些善良簡朴、生動鮮活的人物代替了冷嘲、世故、機智、放盪的宮廷男女,帶來了寫實主義色彩,人物間的關系更自然、充滿幽默感。
『約翰·班揚』
第一部重要作品《罪人受恩記》(1666),敘述了他信教的過程、傳教早期的生活,是他精神生活的一部自傳,文字淺顯,情感真摯。
班揚的代表作《天路歷程》(1678)在當時的英國大受歡迎。這是一部寓言形式的諷喻小說,如同中古諷喻文學,以夢境開始。
班揚重要的作品還有對話體小說《惡人先生的生平和死亡》(1680),
描寫典型的市儈形象,提出「貧窮而能誠實」的正面理想,宣傳清教主義。
散文寓言《聖戰》(1682)更多抽象的概念,主題似《失樂園》,寫魔鬼與
上帝的交戰,人的墮落和人的最終得救。《天路歷程》第二部寫於1684 年,
敘述基督徒的妻子和四個兒子前往「天國的城市」的冒險經歷,比第一部遜
色,社會諷刺成分減弱。
---- 5、十八世紀文學 ----
-------------------------
『亞歷山大·蒲伯』
(1688——1744)出身倫敦布商家庭,家中都是天主教徒,遭受到政治上的岐視。蒲伯從小體弱多病,終生為病痛、殘疾所苦。但是他自幼聰穎,16 歲時模仿維吉爾作《牧歌》,贊頌鄉間樸素寧靜的環境,詩才引起注意。1711 年,蒲伯出版著名的《批評論》,建立了詩人的聲譽。
他進入文學圈,結交著名作家斯威夫特、艾迪生等人,組成了「馬丁納斯·史
克利白列瑞斯俱樂部」。他以寫詩和翻譯為生,是當時文學界中心人物之一。
『約瑟夫·艾迪生』
(1672—1719)1699 年起他在歐陸游歷,准備在外交界服務。1704 年出版的《遠征》一詩,歌頌英軍在布倫寧附近的勝利,為他帶來聲譽和升遷。他的文學活動還包括古典主義悲劇《凱圖》,上演獲得了成功。
『理查德·斯蒂爾』
(1672—1729)生於都柏林,在公學與牛津大學時代與艾迪生同學。他大學未畢業便參加軍隊,生活放浪不羈,在教誨性小冊子《基督教英雄》中作了懺悔。他寫過幾部喜劇:《葬禮》(1701)、《撒謊的情人》(1703)、溫柔的丈夫》(1705)及《互相諒解的情人們》(1722),這些傷感喜劇不同於復辟時期喜劇的輕佻,在對婚姻、愛情的描寫中表現了中產階級的道德綱,符合作者自己「使文學凈化,使舞台道德化」的意圖。
『丹尼爾·笛福』
(1660—1731)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個重要的小說家。
主要作品:《略談各種計劃》(1698),《土生英國人》(1701),《處理不信國教者的捷徑》(1702),《魯濱遜漂流記》(1719),《摩爾·弗蘭德斯》(1722),《辛格頓船長》(1720),《傑克上校》(1722),《羅克薩娜》
(1724),《疫年雜記》(1722)、《騎士的回憶靈》(1724)。
『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記》,創作大約開始於1720 年,出版於1726 年,包括四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是英國醫生格列佛的航海飄流旅行記錄。
《格列佛游記》以幻想性的情節,對英國18 世紀初期的整個社會,從政
治、宗教、法律、軍事到科學、哲學狀況,都進行了諷刺、批判。在批判中,
特別是在最後一卷,作者透露出悲觀恨世情調,格列佛回到英國看到他的親
人、同伴,因聯想到「耶胡」而感到難以忍受。但斯威夫特並不是一個厭惡
人類的人,他描繪人的惡習、弱點,但依然有悲天憫人的人物,說「我想盡
我的綿力來使英國的耶胡們的社會變得好些」。
『塞纓爾·理查生(1689—1761)』
《帕米拉》(1740—1741),副題是「美德有報」。。《帕米拉》是第一部以人物刻畫為中心的小說,由「流浪漢小說」傳統的寫事轉為寫人,對人物心理進行細致的刻畫,帕米拉一封封天真純朴、多愁善感的書信,引起了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克拉麗莎·哈婁》(1747—1748)長達一百萬字以上。這部小說比《帕米拉》更受歡迎,影響到歐陸,如法國作家盧梭的《新愛洛綺斯》便受到了明顯的影響。
《恰爾斯·格蘭迪孫爵士》(1753)這里塑造了一位完美的男性,與社會罪惡對抗。格蘭迪孫具有英俊的外表和崇高的品性,盡管他受到無數次的誘惑,仍然保持清白,自然也是「美德得報」。小說出版當時受到贊譽,但近代讀者多以為這是理查生小說中最弱的一部。它的勸善性和人物的過於完美性,使得普希金寫出
如此幽默的詩句:「完美的格蘭迪孫,讀著他時,教我們發困。」
『亨利·菲爾丁』
(1707—1754)是18 世紀最傑出的小說家。《巴斯昆》(1736)和《歷史記事》(1737)。
《巴斯昆》上演歷久不衰,前半部諷刺選舉中的賄賂舞弊,後半部諷刺牧師、律師、醫師等行當的腐敗情形。《歷史記事》,借用當時記述國內外大事的年鑒的名稱,寫發生在1736 年社會、政治、戲劇方面的情況。
《約瑟夫·安德魯傳》
小說中塑造了正面形象珠寶商人哈特夫利夫婦,他們遭受到魏爾德的無情迫害,最終苦盡甘來。但他們形象刻畫得並不成功,哈特夫利善良,富有感情,但了無生氣,哈特夫利太太無從魏爾德手中的逃脫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湯姆·瓊斯》,全名《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1749),是菲爾丁的代表作,也常被看作英國18 世紀小說的最傑出巨著。
《湯姆·瓊斯》因為它出色的結構備受稱贊。小說篇幅宏大,有鄉村、
路上、倫敦三部分,描繪鄉村、城市生活的全景、各色男女肖像,但線索清
晰.故事連續、引人入勝。湯姆的身世之謎成為強烈的懸念,直到結尾才解開。
結尾是出人意料的,但以前的伏筆又是令人信服的。小說的語言也清晰、靈
活、機智。
『多比亞斯·喬治·斯摩萊特』
(1721—1771)
《皮克爾歷險記》(1751)由三部分組成:主人公的童年、青年生活;在法國、佛蘭德斯、荷蘭等地旅行;在英國主要是倫敦貴族社會、政客界的冒險。皮克爾出身富豪,自幼頑皮,他早慧但胡鬧,完成學業後去歐陸旅行,尋歡作樂,不斷地鬧風流韻事。他又嘗試進入政界,最終失敗。皮克爾不象藍登,他無須為生計奔波,更多地出入上流社會,他的活動反映了貴族社會道德的墮落、議會選舉的腐敗。小說中塑造了出色的怪誕人物,如退休的艦隊司令官霍塞·特恩尼恩,他性急、嘴裡念念不忘以前的航海生涯,在粗暴的外表下有一顆善良的心。
書信體小說《亨弗利·克林克》(1771)用意不在敘述一個故事的發展,而是努力表現人物的風趣與性格。來自威爾士的老鄉紳伯拉布性情急躁但心地善良,他遵醫囑游歷英格蘭和蘇格蘭,隨行的有他的妹妹、老處女塔比薩、女僕傑金斯、外甥女麗狄亞和外甥傑里米,還有僕人、棄兒克林克。雖然小說以克林克為書名,書中信件卻是除他以外的人們寫的。作者通過他們的書信反映了英國廣闊的現實,公路上盜賊橫行,窮人貧困,游覽地巴斯的富人們則極其奢華。
『撒纓爾·約翰遜』
(1709—1784)
他的諷刺詩《倫敦》(1738)、《人類願
望的虛妄》(1749)模仿古羅馬詩人朱文納爾的諷刺詩,採用英雄雙韻體。
雙韻體悲劇《愛琳》寫土耳其皇帝默哈梅對希臘俘虜愛琳的迷戀,嚴格按古
典主義風格寫作。1750 年,他創辦沿循《閑談報》和《旁觀者》傳統的《漫
談報》,在報上寫了兩百多篇談道德、風俗、文學等問題的文章,裡面有人
物性格素描、寓言、故事等,有些象蒙田、培根的格言警句,風格受拉丁散
文影響。他的《詩人列傳》(1781)寫了英國17、18 世紀五十餘位文人的生
平、創作,作者最表同情的是屬於古典主義傳統如德萊頓、蒲伯、艾迪生、
斯威夫特等。他注意生活細節的敘述,夾雜對作品的評介,他不同情彌爾頓
的政治、宗教觀,卻對他《失樂園》所表現出的想像力加以稱贊。對文學史
上有意義的現象他加以注意和分析,比如為17 世紀的「玄學派」詩下了定義。
『勞倫斯·斯泰恩』
(1713—1768)
《特利斯川·商第的生平和意見》即《商第傳》是斯泰恩的代表作,小說共九卷,發表於1759—1767 年間。
小說的形式非常奇特。各章有的很長,有的很短,一句話可能成一章,
偶爾全頁空白,讓讀者想像去填充。故事半途開始,突然又介入另一插曲,
序插在小說的中間,常沒有標點符號,有時出現奇怪的畫來替代字,插話比
比皆是。從內容到形式,小說都顯得奇異、怪誕,顯示作者以感傷代替理智
的態度,對幽默情趣和新奇手法的追求。
『哥爾斯密』
《好心人》(1768)寫一位善良的年輕人由於慷慨輕信給自己帶來的麻煩,充滿有趣的對話和戲劇性場景,既沒有復辟時代風俗喜劇的輕佻,又不象18 世紀初期「傷感喜劇」拘泥道德,使喜劇回歸本·瓊生的傳統。《屈身求愛(1773)更為成功。小馬洛因為迷路,錯把未見過面的未婚妻家當成旅舍。哈德卡斯爾小姐將錯就錯,以侍女身分爭取到她的靦腆的未婚夫的歡心,劇中充滿滑稽可笑的場面和惡作劇,充分運用了偽裝、錯認等喜劇手法。喜劇也有著田園牧哥般的嫵媚,裡面穿插了迷人的歌曲。
歌爾斯密的聲譽主要賴於他唯一的小說作品《威克菲牧師傳》。
小說寫了純朴、貧窮家庭的喜與悲。哥爾斯密喜愛純潔而堅定的美德,深信美德終有報償,認為應該以道德改善社會,安於淳樸的生活。
『亨利·麥肯齊』
(1745—1831)
《多情的人》(1771)描寫多情的男子哈雷的愛情悲劇。
「哥特式」小說:《法森伯爵菲迪南德》(1753)。
5. 中國證監會2015年保薦代表人名單
保薦人也就是那些證券公司,目前中國只有有證券經營資格的券商,才能做保薦人。
6. 轉貼:朱自清《荷塘月色》(股市版)txt全集下載
轉貼:朱自清《荷塘月色》(股市版)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同學梁山泊在同學網站轉貼了一份股民篡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散文。看得我要笑死。
股市跌到了谷底,股民們雖然損失慘重,悲痛雖是悲痛,但還不忘記在痛中幽默自己一把。我真很佩服。
老早前,深圳閑人幾番動員我炒股,我因為懶散,始終沒能行動。股市大漲時,閑人驚呼說,你起碼損失了上百萬呀。大概我從來沒在股市上賺過錢,所以倒也沒覺得有所損失。倒是曾經歡欣無比的深圳閑人有天萬分悲哀地對我說,我的一套房子沒了。
現在想來,還是應該去炒下股的。股民們的喜怒哀樂以及苦中取樂之心情,一定比我等非股民要有深度得多。看看下面的散文就曉得了。
現將朱自清原文和股民篡改的朱文,對比貼在這里。供大家笑笑。
轉貼:朱自清《荷塘月色》(股市版—黑字)
朱自清《荷塘月色》(文學版—綠字)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傍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前些天買進的股票,在這崩盤的世界裡,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CPI漸漸地升高了,證券交易大廳內股民們的歡……
7. 書法的價值
書法的價值:書法是一種藝術,藝術是無價的,當然這要看書法家的藝術造詣。
8. 股市網路直播財富共同體主持人是朱立軻嗎每天股市直播,講解推薦股票
不要相信別人帶你,除非你很熟悉很信任的人。去年有一個知名主播,也就是一個挺知名的財經人物,他就是在電視台分析股票,也有推薦股票。結果後來被曝光,在他推薦股票之前,自己就已經購買了,聽了他的話,買了推薦的股票後,他就把自己的賣掉,別人就套在上面了。而且還有那些發簡訊,發微信,告訴你可以買什麼的,很多也都是廣撒網,最後總能夠套住幾個。股市,是一個七虧二平一贏的地方,所以,很多時候,你需要認真分析,自己買的股票為什麼賠了,什麼原因,下次不要再犯,慢慢的積累領悟學習的地方。耐心不夠,心理素質不夠,學習能力不強,估計會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