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票收益的計演算法
1、確定你自己的買入成本,就是買入價格+手續費(傭金+過戶費等,目前暫免契稅),手續費在計算的時候可以被平攤到每股價格中;
2、假設你的成本是10元,跟開盤漲跌幅沒有關系,如果收盤的時候你還沒有賣掉,賬面收益是收盤價格-成本。
3、如果你在某個價格賣掉,損益是賣掉的價格-賣的時候的手續費(傭金+契稅等)-成本。
2. 計算股票價值的公式
內在價值V=股利/(R-G)其中股利是當前股息;R為資本成本=8%,當然還有些書籍顯示,R為合理的貼專現率;G是股屬利增長率。本年價值為:2.5/(10%-5%),下一年為2.5*(1+10%)/(10%-5%)=55。大部分的收益都以股利形式支付給股東,股東在從股價上獲得很大收益的情況下使用。根據本人理解應該屬於高配息率的大笨象公司,而不是成長型公司。因為成長型公司要求公司不斷成長,所以多數不配發股息或者極度少的股息,而是把錢再投入公司進行再投資,而不是以股息發送。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法律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法典:應用版》
3. 漲停價的計演算法
昨日收盤價+(昨日收盤價×10%)=今日漲停價。小數採用四捨五入,即以昨日收盤價乘以1.1就是今天的漲停價。
漲停價是以早一天的收盤價來算的,即前一天的收盤價加10%,但是是股票交易以分為最小單位,如一支股票昨天收盤價是5.55元,那麼今天的漲停就要加上0.555元,四捨五入,要漲0.56元,這時就不是剛好10%。
參考自南方財富網,參考資料
漲跌停板制度源於國外早期證券市場,是證券市場中為了防止交易價格的暴漲暴跌,抑制過度投機現象。
對每隻證券當天價格的漲跌幅度予以適當限制的一種交易制度,即規定交易價格在一個交易日中的最大波動幅度為前一交易日收盤價上下百分之幾,超過後停止交易。
4. 股票的計算方法
1、非利息收入=手續費及傭金收支凈額+凈交易(損失)/收益+證券投資凈(損失)/收益+其他營業收入;
2、營業收入=凈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
3、非經常性損益為按照《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規范問題第1號:非經常性損益(2004年修訂)》的要求確定和計算的;
4、證券投資包括:可供出售證券、持有至到期日債券、分類為貸款及應收款的債券、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5、每股股息=股息總額÷期末股本總數;
6、每股凈資產=期末本行股東應享權益合計÷期末股本總數;
7、總資產凈回報率=稅後利潤÷資產平均余額,資產平均余額=(期初資產總計+期末資產總計)÷2;
8、股本凈回報率(不含少數股東權益)=本行股東應享稅後利潤÷本行股東應享權益平均余額,本行股東應享權益平均余額=(期初本行股東應享權益合計+期末本行股東應享權益合計)÷2;
9、股本凈回報率(含少數股東權益)根據《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及相關監管指引》(銀監發[2006]22號)的規定計算;
10、凈利差=生息資產平均利率-付息負債平均利率,生息資產平均利率=利息收入÷生息資產平均余額,付息負債平均利率=利息支出÷付息負債平均余額,平均余額為本行管理賬目未經審計的日均余額;
11 凈息差=凈利息收入÷生息資產平均余額,平均余額為本行管理賬目未經審計的日均余額;
12、貸存比=期末客戶貸款總額÷期末客戶存款余額;
13、非利息收入佔比=非利息收入÷營業收入;
14、成本收入比=(員工費用+業務費用+折舊和攤銷)÷(營業收入+聯營及合營企業投資凈收益-其他營業支出),其他營業支出=保險索償支出+其他支出,根據《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及相關監管指引》(銀監發[2006]22號)的規定計算;
15、不良貸款率=期末不良貸款余額÷期末客戶貸款總額,根據《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及相關監管指引》(銀監發[2006]22號)的規定計算;
16、撥備覆蓋率=期末貸款減值准備÷期末不良貸款余額,根據《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及相關監管指引》(銀監發[2006]22號)的規定計算;
17、信貸成本=貸款減值損失÷客戶貸款平均余額,客戶貸款平均余額=(期初客戶貸款總額+期末客戶貸款總額)÷2;
5. 關於股票買賣的計算方法
盈利=賣出價-買入價-買入時傭金-賣出時傭金-賣出時印花稅-過戶費(上證有,深證沒有)
買入(賣出)時傭金=買入(賣出)股數*買入(賣出)股價*傭金費率
賣出時印花稅=賣出股數*賣出股價*印花稅率
過戶費=股數*0.001(小於1元按1元計算,買入賣出雙向徵收)
6. 股票算術題的演算法
實際收益率是指剔除物價上漲因素後的,大致的計算可以用名義收益率減去通貨膨脹率得到實際收益率。
實際收益率=((1+名義收益率)/(1+通貨膨脹率))-1
名義收益率10%減去通貨膨脹率4%
那麼實際收益率是6%
7. 股票點數的計算方法
計算股票指數時,往往把股票指數和股價平均數分開計算。按定義,股票指數即股價平均數。但從兩者對股市的實際作用而言,股價平均數是反映多種股票價格變動的一般水平,通常以算術平均數表示。人們通過對不同的時期股價平均數的比較,可以認識多種股票價格變動水平。而股票指數是反映不同時期的股價變動情況的相對指標,也就是將第一時期的股價平均數作為另一時期股價平均數的基準的百分數。通過股票指數,人們可以了解計算期的股價比基期的股價上升或下降的百分比率。由於股票指數是一個相對指標,因此就一個較長的時期來說,股票指數比股價平均數能更為精確地衡量股價的變動的計算 。
股票價格平均數反映一定時點上市股票價格的絕對水平,它可分為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修正的股價平均數、加權股價平均數三類。人們通過對不同時點股價平均數的比較,可以看出股票價格的變動情況及趨勢。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是將樣本股票每日收盤價之和除以樣本數得出的,即:世界上第一個股票價格平均——道·瓊斯股價平均數在1928年10月1日前就是使用簡單算術平均法計算的。
現假設從某一股市采樣的股票為A、B、C、D四種,在某一交易日的收盤價分別為10元、16元、24元和30元,計算該市場股價平均數。將上述數置入公式中,即得:
股價平均數=(P1+P2+P3+P4)/n =(10+16+24+30)/4 =20(元)
簡單算術股價平均數雖然計算較簡便,但它有兩個缺點:一是它未考慮各種樣本股票的權數, 從而不能區分重要性不同的樣本股票對股價平均數的不同影響。二是當樣本股票發生股票分割派發紅股、增資等情況時,股價平均數會產生斷層而失去連續性,使時間序列前後的比較發生困難。例如,上述D股票發生以1股分割為3股時,股價勢必從30元下調為10元, 這時平均數就不是按上面計算得出的20元, 而是(10+16+24+10)/4=15(元)。這就是說,由於D股分割技術上的變化,導致股價平均數從20元下跌為15元(這還未考慮其他影響股價變動的因素),顯然不符合平均數作為反映股價變動指標的要求。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有兩種:一是除數修正法,又稱道式修正法。 這是美國道·瓊斯在1928年創造的一種計算股價平均數的方法。該法的核心是求出一個常數除數,以修正因股票分割、增資、發放紅股等因素造成股價平均數的變化,以保持股份平均數的連續性和可比性。具體作法是以新股價總額除以舊股價平均數,求出新的除數,再以計算期的股價總額除以新除數,這就得出修正的股介平均數。即:
新除數=變動後的新股價總額/舊的股價平均數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報告期股價總額/新除數
在前面的例子除數是4,經調整後的新的除數應是:
新的除數=(10+16+24+10)/20=3,將新的除數代入下列式中,則:
修正的股價平均數=(10+16+24+10)/3=20(元)得出的平均數與未分割時計算的一樣,股價水平也不會因股票分割而變動。
二是股價修正法。股價修正法就是將股票分割等,變動後的股價還原為變動前的股價,使股價平均數不會因此變動。美國《紐約時報》編制的500 種股價平均數就採用股價修正法來計算股價平均數。 加權股價平均數是根據各種樣本股票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加權平均計算的股價平均數,其權數(Q) 可以是成交股數、股票總市值、股票發行量等。
8. 股票價值計算公式詳細計算方法
內在價值V=股利抄/(R-G)其中股利是當前股息;R為資本成本=8%,當然還有些書籍顯示,R為合理的貼現率;G是股利增長率。
本年價值為: 2.5/(10%-5%) 下一年為 2.5*(1+10%)/(10%-5%)=55。
大部分的收益都以股利形式支付給股東,股東無從股價上獲得很大收益的情況下使用。根據本人理解應該屬於高配息率的大笨象公司,而不是成長型公司。因為成長型公司要求公司不斷成長,所以多數不配發股息或者極度少的股息,而是把錢再投入公司進行再投資,而不是以股息發送。
您可登錄會計學堂官網,免費領取10G會計學習資料;關注會計學堂,學習更多會計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