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摩多因子策略基金股票倉位怎麼控制
摩多因子策略基金(233009)非常出色。
嘉應制葯為去年三季度進入
大摩多因子策略基金凈值屢創新高。作為市場上少數做的非常出色的量化基金,大摩多因子策略體現了傑出的選股能力,基金經理被華泰證券評為5星基金經理,建議投資者關注該基金。
B. 汽車保險理賠成本高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保險公司只有提升自身的風險識別能力與定價技術,才能應對新時期的市場競爭,讓自主定價真正助推費率與風險的逐步匹配,而不是變成降價的「尚方寶劍」。
商業車險市場化改革通過保費「獎優罰劣」的激勵約束機制,有助於讓車主自覺養成安全駕駛習慣。事實確實如此,改革後商業車險保費除基準純風險保費外,還與
費率調整系數有關,包括無賠款優待、自主核保、自主渠道、交通違法4個系數。其中,中保協示範條款的無賠款優待系數為0.6-2.0,駕駛習慣良好、出險
頻率低的車主保費將大幅降低。
「今後,車主將有機會根據不同的車況和開車習慣,個性化地選擇適合的車險產品,不僅可以比較車險費率,而且還能確保維修質量與行車安全。甚至,車險產品及維修費用將成為未來車主購車的重要考慮因素。」賽思比中心總經理張曉明向記者勾勒出車險市場化改革的未來。
隨著黑龍江、山東、廣西、重慶、陝西、青島等6個試點地區,自6月1日起全面啟用新版商業車險條款費率,我國商業車險改革試點正式全面落地。值得關注的
是,在產險企業車險獨大的當下,產品同質化嚴重、業務成本高企、價格競爭激烈已成為常態,產險業上下都寄希望於改革,而要真正達到改革期望效果、把握發展
機遇、分享改革紅利,對每一家險企來說都是一場重大的自我革命。
「獎優罰劣」助安全駕駛
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獲悉,此前,保監會已經完成對試點地區財產保險公司新版商業車險產品的審批工作,試點地區保監局已對當地財產保險機構相關制度建設、系統改造、人員培訓、單證更換等工作進行了驗收和指導。
正如黑龍江保監局副局長唐洪濤所言,車險改革不僅是保險問題、行業問題,也是涉及民生保障、社會管理的一件大事。
5月20日,商業車險條款費率改革後的全國第一張保單在廣西柳州順利出單,保費合計2383.18元,因為車主連續兩年沒有出險,所以保費比改革前降低
228元。5月29日,平安產險山東分公司也開出商業車險改革後的保單,由於車主去年無出險記錄,因而其投保的商業險保費由去年的2415元降至1827
元,同比大幅下降24.3%。
由此可見,商業車險市場化改革通過保費「獎優罰劣」的激勵約束機制,有助於讓車主自覺養成安全駕駛習慣。事實確實如此,改革後商業車險保費除基準純風險保
費外,還與費率調整系數有關,包括無賠款優待、自主核保、自主渠道、交通違法4個系數。其中,中保協示範條款的無賠款優待系數為0.6-2.0,駕駛習慣
良好、出險頻率低的車主保費將大幅降低,而駕駛習慣差、出險頻率高的車主則會面臨保費上調。
與此同時,改革後的商業車險還對現行商業車險條款責任免除事項,如「車上人員在被保險機動車車下時遭受的人身傷亡」、「駕駛證失效或審驗未合格」等15項
內容進行刪減,將三者險中「被保險人、駕駛人的家庭成員人身傷亡」列入承保范圍,並且完善了代位追償機制,提高了保障服務范圍。
產品創新待差異化定位
不過,商業車險市場化改革並不是新一輪降價「游戲」的開始。但就目前看來,該項改革對車險產品和服務創新方面的促進還很有限。
事實上,保監會相關負責人早前曾公開表示,要建立以行業示範條款為主、公司創新型條款為輔的條款管理制度和市場化的費率形成機制。保監會也明文規定,「自
主核保系數」和「自主渠道系數」數值范圍在0.85-1.15之間,各保險公司可自主使用,體現風險篩查功能、保險公司費率調整自主權。
對此,唐洪濤坦言:「市場競爭的結果是,走差異化、專業化、精細化發展道路的保險公司脫穎而出,而沒有找准市場定位的保險公司可能會在競爭中處於劣勢。」
然而,根據記者就保監會截至目前對各家險企商業車險條款和費率批復的整理,目前,已有陽光產險、華泰產險、三星產險(中國)、中意財險、紫金產險、國壽財
險、利寶保險、人保財險、太保產險、安盛天平產險、渤海產險、長安責任保險、中華聯合財險、華海財險、平安產險、太平財險、永安產險、北部灣產險、大地財
險等19家公司獲批經營改革後的商業車險業務。其中,所有獲批險企無一例外地都選擇中保協示範條款,而放棄自主開發商業車險創新條款,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
了差異化發展。
人保財險相關負責人對此表示,該公司已在承保、理賠、服務等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備,將根據市場需求與監管要求,在使用行業示範產品的同時,不斷開發更能夠滿
足差異化需求的創新型商業車險產品;並藉助車輛資料庫與風險識別、精確定價技術,對駕駛習慣好、出險頻率低的消費者給予更多優惠。
自主定價非「尚方寶劍」
還好有一點已經在業內達成共識,即商業車險改革的前景是無限廣闊的,險企必須全面提升專業化程度,才能把握發展機遇和改革紅利。
人保財險系統需求管理部張帆認為,費改實施後,保險公司利用渠道系數與自主核保系數將獲得60%的自主定價區間,定價技術的重要作用也將進一步凸顯。保險
公司只有提升自身的風險識別能力與定價技術,才能應對新時期的市場競爭,讓自主定價真正助推費率與風險的逐步匹配,而不是變成降價的「尚方寶劍」。
「車身結構設計、易損零件定價、維修工時標准等都是保險公司在釐定車險費率時應納入考量的重要參數,將協助保險公司有效控制和預知車險理賠的風險。」張曉
明介紹稱,車身結構設計因素具體是指採用車型低速碰撞實驗的方式,通過計算低速碰撞後的修復費用來確定該車型的保險分級,從而確定費率;易損零件定價因素
是針對一些在碰撞中損傷概率較高的零件價格進行經常性追蹤,而調整相應的費率,並對費率進行動態監控;維修工時標准因素是針對爭議較大的鈑金噴漆工時開展
研究,通過確定如零件材質、損傷面積、部位、維修技術與工具等因素,將鈑金噴漆工時標准化,並結合廠商規定的拆裝工時來控制工時方面的賠付。
此外,興業證券分析師李明傑還直言,商業車險市場化改革最核心的因素就是數據,基於用戶行為數據的差異化定價保險(UBI)將成為這一波改革的重中之重。如果車險費率市場化放開,UBI的滲透率將在2020年達到50%,面臨著3000億元的市場空間。
市場競爭的結果是,走差異化、專業化、精細化發展道路的保險公司脫穎而出,而沒有找准市場定位的保險公司可能會在競爭中處於劣勢。
對於保險公司而言,一場真刀真槍的較量也只是在局部地區剛剛開始。影響車險費率的每一個因子都代表著一種挑戰。保險公司內部對理賠成本的管理將成為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由於保險公司制定商業車險條款費率的主體地位和法律責任得以明確,保險市場競爭的主要形式將由當前的拼手續費、拼費用,轉變為包括公司品牌、銷售渠道、風險定價、成本控制、理賠服務、人才培養等全方位、多層次的競爭。
C. 哪些因素決定金融人工資除了資歷還有什麼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金融行業想要拿到高工資,確實需要綜合實力。
1、持有的證書:同一個崗位而言,持有CFA/FRM證書的人,比只有金融從業證的人,工資要高。
2、金融工作年限:雖然工作年限不能代表經驗,但是也會成為一個衡量工資高低的標准。
3、公司性質與行業:通常情況下,外企或者大型國企,工資要高一些,約8000-15000之間。私企或小企業,金融工資是6000-8000左右。
不管怎麼說,作為一名金融人,除了要持續不斷的學習,也要在考證的道路上繼續追敢。當然,在工作上面也需要多總結積累經驗。
還有一點就是要選對行業和公司。
謝謝
D. a股再迎msci大考,證監會關鍵表態,哪些概念股會被炒作
A股加入MSCI的第四次「大考」腳步越來越近。
北京時間6月21日凌晨,MSCI官方將再一次公布是否將中國A股納入全球新興市場指數,這是A股自2013年以來第四次沖擊MSCI國際指數。
6月16日,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回應A股能否納入MSCI指數時表示,不管是不是納入MSCI指數,中國股票市場,包括整個資本市場沿著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改革方向前進是不會改變的,改革開放的節奏也不會因為A股是否納入MSCI指數而改變。
張曉軍指出,任何一個新興市場的股票指數,無論是MSCI指數也好,還是其它的指數,假如沒有中國的股票在裡面是非常不完整的。A股是否納入MSCI指數,決定權在MSCI,這是MSCI的一個商業決策。
什麼是MSCI指數?
網路顯示:
MSCI是美國著名的指數編制公司——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又譯明晟)。MSCI是一家股權、固定資產、對沖基金、股票市場指數的供應商,其旗下編制了多種指數。明晟指數(MSCI指數)是全球投資組合經理最多採用的基準指數。據晨星、彭博、eVestment的估算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全球約10萬億美元的資產以MSCI指數為基準,全球前100個最大資產管理者中,97個都是MSCI的客戶。截至2015年末,超過790支ETF以MSCI指數為追蹤標的,美國95%的投資權益的養老金以MSCI為基準。
MSCI指數的計算方法本質上是一種拉氏指數,核心是根據調整後的自由流通市值加權。根據 MSCI指數編制規則,各成份股的權重根據單只股票自由流通市值乘以納入比例(A股目前方案為5%)和該股票對應的自由流通調整因子(FIF,Foreign Inclusion Factor)得到。
其中,自由流通調整因子是指海外投資者可投資股票的自由流通市值占總市值的比例,計算方法為:
FIF=LIF*min(Free Float, FOL)。Free Float是自由流通股數比例;FOL(Foreign Ownership Limit)是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中國為30%;LIF是指除了外資持股上限之外其他外資投資的限制,例如投資額度、資金匯出匯入限制等,中國的LIF=1。
加入MSCI有哪些障礙?
去年6月,MSCI提出了納入A股需解決的三方面問題:QFII新規是否得到有效執行以及QFII渠道下的月度匯回限制能否移除、停牌新規是否得到有效執行和包含A股的金融產品上市需要中國交易所預先審批的限制能否取消。
A股納入MSCI新舊方案主要差異(來源:中銀證券)
哪些問題改善了?
首先,隨著2016年底深港通的開通,贖回額度問題可通過深港、滬港通每日額度解決。
其次,交易所發布停復牌新政,預示著對停復牌制度管理加強,停牌機制的不確定性下降。
哪些仍未解決?
一是贖回額度有限的流動性問題中QFII投資者的每月資本贖回額度不能超過其上一年度凈資產值的20%的限制,至今仍未有進展,但4月提出了弱的納入框架,藉助互聯互通的納入機制,基本可以繞過該限制,因此這一條目前已不是最為關鍵的因素。
民生證券副總裁、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認為,雖然MSCI利用一個弱的納入框架繞開了舊問題,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資本跨境流動問題,但金融產品的預先審批機制、停牌問題等同樣是投資者關心的要點,這兩方面尚沒有滿意地解決,最終A股是否可以納入取決於客戶對於新框架的接受程度。
加入MSCI有何影響?
管清友認為,納入成功,情緒大於實質;納入失敗,沖擊有限。
成功:影響正面
從統計角度來看,在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後(基於國際經驗),股市在一年內上漲的國家多於下跌的國家。通過統計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後的股市表現發現,60%以上的國家1個月後股市出現上漲,61.5%的國家股市在一年後股市上漲幅度超過10%。
傳導渠道在情緒非資金。
首先,新框架下被納入A股佔比大幅縮水,短期內增量資金有限。如果A股以5%的比例納入MSCI指數,參照目前新的框架,A股占 MSCI全球指數,新興市場指數和MSCI亞洲指數(除日本)的權重較之前有所下降,分別為0.1%(之前0.1%)、0.5%(之前1.1%)和0.6%(之前1.3%)。
根據MSCI、eVestment、Morning Star和bloomberg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12月追蹤MSCI全球市場指數、新興指數和亞洲指數投資規模分別約為 2.7 萬億、1.5 萬億和0.2萬億美元(注亞洲指數投資數據僅更新到2015)。假設以上MSCI指數為業績基準的資產規模按比例配置到A股,所帶來的資金流入較未調整前減少近一半的資金流入(126億美元),僅為114億美元。
其次,納入過程要持續數年,增量效果將被大大稀釋。韓國和中國台灣自首次一定比例計入 MSCI 新興市場指數到全部比例計入,分別耗時 6 年與 9 年。可見,一個市場要被納入到 MSCI 新興市場指數中,一般都要耗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市場逐漸接納和適應國際投資者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不成功:影響有限
市場對A股加入MSCI失敗逐漸適應,對市場沖擊有限。如果MSCI再次延遲把中國 A 股納入 MSCI 新興市場指數並且繼續保留在 2017 年審核名單。那麼這也意味著A股將第四次「被拒」。從前三次A股沖擊MSCI失敗當天的市場表現來看,市場對MSCI的決定消化充分,其沖擊十分有限。2016年6月15日A股加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失敗後,上證綜指、深圳綜指上漲1.6%和3.1%。
A股國際化步伐不會停止。
首先,全球投資者無法忽視A股的存在,推進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是利益所驅:如果將A股按初始比例5%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那麼理論上投資者對新興市場的配置比例可以從10%上升至20%,並且可以在同樣的風險下,獲得近20個基點的收益提升,這無疑對投資經理有著巨大的誘惑力。所以MSCI納入A股市遲早的事,這是全球投資者增加A股配置渠道、分享中國增長收益的利益所驅。
其次,A股是否被納入MSCI不會影響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的進程。一方面,A股自身在持續的制度完善,監管層會持續不斷地在制度改革、改善股市流動性等方面進行努力。擴大市場開放程度,積極引入海外機構投資者有助於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和穩定的發展,這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內部決策層心態比較平和,考慮到外匯價格還尚未完全出清及境內金融去杠杠尚未完成,資本管制依然趨嚴,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是第一位的,因此為了納入MSCI突然調轉資本管制態度的概率比較低,整體政策考量上,國內強監管與去杠桿優先納入MSCI。
根據國金證券(11.990, 0.01, 0.08%)統計,此次新增的39隻股票分別為廣汽集團(27.960, -0.22, -0.78%)、海天味業(40.360, 0.32, 0.80%)、大唐發電(4.590, -0.02, -0.43%)、中原證券(10.270, -0.07, -0.68%)、蘇泊爾(40.330, 0.35, 0.88%)、艾派克、環旭電子(14.930, 0.14, 0.95%)、西部建設(22.340, 0.40, 1.82%)、古井貢酒(49.540, 0.12, 0.24%)、搜於特(7.030, 0.03, 0.43%)、三角輪胎(26.590, 0.02, 0.08%)、粵泰股份(9.290, -0.30, -3.13%)、建投能源(13.930, 0.06, 0.43%)、恆逸石化(13.190, 0.11, 0.84%)、吉比特(292.290, -0.65, -0.22%)、拓普集團(33.200, -0.59, -1.75%)、中化岩土(13.780, 0.71, 5.43%)、新華網(85.500, -0.59, -0.69%)、東旭藍天(12.700, 0.03, 0.24%)、海信科龍(15.610, 0.55, 3.65%)、安潔科技(36.940, 0.67, 1.85%)、偉星新材(17.430, 0.35, 2.05%)、太陽能(5.450, -0.04, -0.73%)、北方國際(26.080, -0.08, -0.31%)、齊翔騰達(10.800, 0.64, 6.30%)、節能風電(3.840, 0.01, 0.26%)、西部黃金(26.260, 0.00, 0.00%)、齊星鐵塔(37.320, 0.57, 1.55%)、長生生物(14.680, -0.07, -0.47%)、京漢股份(16.390, 0.04, 0.24%)、中鋼國際(9.410, 0.01, 0.11%)、未名醫葯(20.700, 0.08, 0.39%)、廣譽遠(38.800, -0.07, -0.18%)、嘉寶集團(20.660, 0.40, 1.97%)、杭蕭鋼構(13.960, -0.19, -1.34%)、工大高新(11.140, 0.00, 0.00%)、華東科技(2.890, -0.04, -1.37%)、聯創電子(17.830, -0.56, -3.05%)、西藏城投(11.320, -0.05, -0.44%)。
中銀證券研報指出,從入摩後的資金流入角度來看,入摩利好主板大市值的金融股、消費股和科技股。從MSCI的選股規則上看,MSCI青睞高流通市值,盈利能力強的個股。MSCI的指數編制非常注重流動性和基本面,建議關注主板金融、消費、科技板塊的行業龍頭,這將是外資流入的主要標的。入摩潛在標的股價走勢強於滬深300和上證50。根據MSCI新方案中提出的169支股票按市值加權計算自2016年6月15日以來累計漲幅,發現其加權累計漲幅為 18.67%,高於滬深 300(13.15%)和上證 50(17.96%)。
MSCI169自2016年6月15日至今累計漲幅
中投證券建議,銀行方面推薦關注興業銀行(15.900, 0.02, 0.13%)、建設銀行(6.170, 0.00, 0.00%)、工商銀行(5.040, 0.00, 0.00%)、農業銀行(3.470, 0.00, 0.00%)。保險方面推薦關注壽險轉型堅決的新華保險(49.310, 0.39, 0.80%)以及保單結構優質的中國平安(48.880, 0.78, 1.62%)。券商板塊推薦關注綜合實力強,再融資比重較低的的中信證券(16.770, 0.09, 0.54%)、華泰證券(17.840, 0.06, 0.34%)。
E. 影響券商a的漲跌因素,哪些可以促使它漲,哪些可以讓它跌
A股市場上漲的動力主要來自於海外股市、期市,隨著美國、歐洲股市的持續下跌以及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大幅回落,我們認為,2639點開始的三段式反彈業已結束,3123點開始調整與3478點至2639點是同級別,將向下首先考驗2700點附近的支撐。值得關注的是,前期A股市場利好不斷,但最近利淡因素開始增加。
首先、此前市場對一些國家發出的要退出寬松貨幣政策的聲音,似乎不太關注。隨著8月24日,以色列央行宣布加息至0.75%;10月7日,澳大利亞央行將基準利率上調至3.25%;10月27日,印度央行將法定流動率由此前的24%調升至25%,並將通脹預期從5%上調至6.5%;10月28日,挪威央行將指標利率上調至1.5%,成為歐洲第一個決定升息的央行,大家對此的態度開始轉變。中國央行副行長表示,將警惕和防範包括通貨膨脹在內的各種風險。投資者十分關注中國的貨幣政策是否調整,並猜測誰是下一個加息國。
第二、三季度美國經濟數據低於預期。高盛將第三季度GDP增長率預期從3%調降至2.7%。雖然美國9月月份耐用品訂單增長1%,已連續四個月增長。但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美國9月份新屋銷售年化月率下降3.6%,與上年同期相比,9月份新屋銷售下降7.8%。此外,調查顯示,2/3的美國成年人計劃縮減即將到來的假日消費,美國假日消費將繼續縮減。佔美國名義GDP比重達71%的消費依然低迷,目前並未看到美國出現健康復甦的跡象。
第三、截至10月27日,已披露季報的803家公司,占上市公司總數的48.5%。第三季度合計實現凈利潤843.7億元,除去上市新股,779家可比公司單季度完成凈利潤831.11億元,與第二季度的835.94億元相比微降0.58%。2009年一季度、二季度,上市公司凈利潤連續兩個季度大幅增長。三季度,上市公司凈利潤與二季度凈利潤持平,這低於不少投資者的預期,可能預示著季度凈利潤增長的動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