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雅芳在哪個地方銷量最猛
我也不知道雅芳銷量最好的地方,業績下滑 8月2日,雅芳公司對美國證監會遞交了一份文件。該文件顯示,雅芳在美國正遭遇股票投資者的集體訴訟,涉嫌誤導投資者,誇大增長預期,淡化經營風險。而其同期財報則顯示,雅芳中國在今年第二季度銷售額下降了19%。 雅芳中國第二季度業績下滑,有觀點認為,是直銷試點之禍。今年4月8日,雅芳董事會主席兼首席行政長官鍾彬嫻對媒體宣布,中國國家商務部和國家工商總局已正式批准雅芳 中國 有限公司在北京、天津和廣東全省內進行直銷試點。這是國內首張直銷試點牌照。 但自去年以來,雅芳業績一直在下滑。2003年,雅芳在華銷售額為24億元人民幣,而在2004年,雅芳對外公布的銷售額為2億2500萬美元,折算人民幣不到20億元,銷售額至少下滑了16%。 而與此相反的是,採取多層次直銷模式的直銷巨頭們卻在中國市場上一路高歌猛進。 安利2003年在華銷售額超過100億元人民幣,2004年則達到了170元人民幣以上,銷售額增長了約60%。 作為後來者的如新公司在華業績也在節節攀升。如新2003年在華的銷售額達到3.3億元,而2004年的銷售額達到了近10億人民幣,上升了約300%。而在今年第二季度,如新在華銷售則增長了8%。 頗有意味的是,一向低調的完美公司近日也首開「金口」。在7月29日該公司揚州工廠動工儀式上,經過記者們的窮追猛打,完美高層終於承認,完美去年銷售額已經超過20億元人民幣。但外界普遍預測,完美實際銷售額已遠超20億元,甚至將雅芳遠遠拋下。 模式之累 雅芳業績下滑背後的根源是受模式之累。 在直銷行業,店鋪盡管也能帶來銷售,但自然銷售占的比重很小。直銷店鋪很大程度上是給直銷業務人員提供溝通和提貨、辦理退換貨的服務網點,其銷售額仍然是建立在專賣店店主所建立的龐大的業務隊伍基礎之上。 而在多層次直銷模式企業里,業務隊伍會不斷壯大,並且這種業務隊伍的增長速度會遠遠高於單層次直銷隊伍的增長,其業務隊伍的銷售能力也會越來越大。再加上多層次直銷倡導的是一種「自用型」消費模式,業務隊伍為了保持「活躍」的業績,每月需要購買一定數量的產品自用,這使得這部分業務隊伍自身也成為專賣店的消費者,進一步促進了專賣店的銷量。 正是考慮到以上因素,完美、南方李錦記等企業在開設店鋪的標准上,並不是按照「半徑人口」開店,而是參照店主所帶領銷售隊伍的銷售業績。只有業績達到一定標准才能開店,否則即使有錢也無開店資格。 「如果沒有一定的銷售隊伍,即使開店也會很快倒閉,店主不但虧錢,還會累及公司形象。」完美總裁胡瑞連如此表示。正是採取了這種開店標准,完美2004年專賣店的存活率高達96.5%。 業界認為,雅芳盡管也採用了「店鋪+僱用推銷員」模式,但其開店標准卻是以「人口半徑」為依據,即「6萬非農業人口一個點」的原則。由於雅芳採取的是單層次直銷模式,雅芳的直銷制度中,只有兩個層級,所有的收入都必須建立在銷售的基礎之上,因此,所有的「雅芳小姐」只會向顧客推銷產品,而不會拉顧客加盟其中。這就使得「雅芳小姐」無法為專賣店建立人數眾多的銷售隊伍,而在一定程度上還要依賴自然銷售。 專賣店如果依賴自然銷售,必須像其他日化產品如寶潔、歐萊雅等一樣,有強大的市場推廣、銷售促進配套,但雅芳在這方面似乎又沒有優勢,甚至很少有這樣的市場舉措。於是,雅芳陷入了一種「非驢非馬」的境地:既沒有多層次直銷那樣龐大的銷售隊伍,又沒有傳統零售的市場配套手段,不免使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專賣店銷售起來步履艱難。 專賣店為了求生存或者是銷售積壓的貨物,又不得不採取打折銷售的方式,使雅芳產品的終端價格非常混亂,有時候甚至會私自降低到三折。而雅芳公司由於採用了階梯性返利的銷售模式,即根據銷售量對經銷商返利,銷售越多返利就越高,這種做法促使經銷商為提升銷售業績換取更多的折扣,更加誘使打折之風越演越烈,同時區域經銷商會接納更多的專賣店加盟,過分密集的專賣店導致的是更激烈的競爭和混亂。 差距仍將拉大? 不可否認,雅芳模式在前期確實給雅芳帶來了高速的增長。「一刀切」以後的雅芳採取大量開專賣店和專櫃的方式,終於在2001年實現了盈利,到2002年銷售額 凈值 超過10億元人民幣,2003年達到24億元人民幣。但到2004年,業績就出現下滑,今年則持續了這種下滑的態勢。 形勢的逆轉來自於開店的速度放慢等原因。雅芳銷售的增長,前期主要來自於開店帶來的市場效果。開設雅芳專賣店,雅芳會要求專賣店一次性購進頗高數量的貨物,店開得越多,雅芳公司銷售的貨物便越多。雅芳按照「6萬非農業人口一個點」的原則,迅速地開設了大量專賣店和專櫃,但隨著開店的空間越來越小,開店的速度也慢了下來,而由於專賣店銷售日漸步履艱難,各地開店的熱情也在逐步下降,通過開店帶來的銷售拉動也就越來越小。 面對困境,雅芳也一直在圖謀破壁之策,特別是在專賣店店主「逼宮」之後,更是舉措連連,但似乎沒有剎住在華業績下滑的態勢。 而其他直銷企業在業績大幅度增長的同時,還在進行擴張。如新在前不久在華追加投資2000萬美元,在上海興建一座新工廠,生產旗下保健品品牌華茂系列產品。7月29日,完美公司在揚州工廠破土動工。該工廠佔地318畝,分兩期進行。完美董事長古潤金透露,揚州工廠第一期投資額為2980萬美元,將於2006年投入使用。 除了在生產方面投資,在專賣店方面,其他直銷巨頭也是窮追猛趕。目前完美已有專賣店3300家。完美總裁胡瑞連表示,按照完美的計劃,到今年年底,完美專賣店將達到4500家,在今後幾年將超過5000家。如新、安利、南方李錦記也是不斷傳出開店的消息。 在此情況下,雅芳是否感到了壓力呢? 「將來如果政府對直銷立法,只要有法可依,雅芳不否認會進入新的直銷市場。」雅芳中國區副總裁陳志新曾如此坦言。
B. 索羅斯做空雅芳是怎麼回事
意思是索羅斯通過操作金融市場,倒賣雅芳的股票,是其股票價格瘋長,這就叫做空頭,如果是讓它的價格猛跌,就叫做多頭
C. 中國最初的傳銷組織
傳`銷,這個不同凡響的名字,在中國大陸已經被我們的民眾所排斥,甚至所唾罵,所畏懼,提到「傳銷」二字,已經被初步認為那是「坑人」、「騙人」、「懵人」、「害人」的代名詞,傳銷對中國的民眾所帶來的打擊和損失很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深思和反省:是的,傳銷是個可怕,甚至可惡的「東西」,但是在我們國家,理論上有幾個真正懂得傳銷的呢?這就涉及到了一個專業化問題,正困為我們道聽途說,沒有了解實踐過,所以我們對它有了一個共同的認識——不好的認識。
1990年11月14日中國國務院工商總局和美國傳銷公司雅芳集團簽訂合同,允許雅芳公司以傳銷的形式在中國開展業務,就這樣,中國開始了傳銷的運行。那麼為什麼要引進傳銷呢?這個道理很簡單。1979年中國政府開始改革開放,到90年代初期這段時間都屬於改革過渡期,「改革」就意味著改變舊的經濟體制,包括各種產銷模式,管理模式。引進學習其它國家先進的各種模式和經營理念。在這段過渡時間內,中國政府不僅僅是引進了傳銷,還引進了國外的期貨、房地產、保險、股票等一些先進的經濟運行模式,為了推動、彌補國家的經濟發展的欠缺和空白,從而達到國富民強的目的。
傳銷最初引進到中國,它只適合於一些社會中、上層人士從事,但是當時平民百姓也一哄
而上,盲目的跟風意識導致民眾遭殃,叫苦連天。要知道,傳銷的一些苛刻的條件,像業績壓力、循環投資、歸零制、世襲制等是沒有一定雄厚資金的人干不起來的,說白了,平民老百姓根本經不起這些苛刻條件沖擊,而最終導致失敗。
另外,也就是最為重要的,傳銷失敗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國家操作的失誤,形成了最終的社會不良影響和失敗。1996年中國國務院工商總局親自審批傳銷公司,當時國家允許的,所批的傳銷公司是41家,那麼在十幾億人白的中國大地上,41家傳銷公司根本不夠,當時中國各中、小型企業給國務院工商總局「傳銷辦」「搞申報」,就在這時候,國家的失誤出現了。國家在壓力之下,把這個中央特批權下放到省級,就這樣,每個省都有了特批權力。結果,傳銷在中國大陸的各個角落遍地開花,但是這其中所隱藏的後患,沒有幾個人意識得到。
傳銷由1996年特批的41家傳銷公司到1998年初-直猛增到5000多家,在這期間,皮包公司有了可乘之機, 運用各種欺騙行為、手段來欺詐百姓錢財,就連當時國家特批的41家合法公司中的廣州興田公司在看見各種皮包公司賺取極度暴利的誘惑下,也利用臭名昭著的「爽安康」牌搖擺機進行了變相傳銷欺騙活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真假傳銷魚目混珠,讓老百姓無法分辨,接著上當受騙,形成了當時全國上下哭聲工片,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慘狀,造成了社會治安、經濟秩序的各種混亂,在這種大趨勢下,國家只有忍痛割愛,臟水孩子一起潑。1998年4月18日,中國中央政府工商管理總局下發了《國務院關於禁止傳銷經營活動的通知》,1998年4月21日徹底取締傳銷,它將在中國大地上不復存在……98年後祖國大陸又發生了什麼值得我們再度挖掘和深度思考!
D. 請問哪位知道美國股市當年漂亮50名單
關於漂亮50(Nifty Fifty)的起源眾說紛紜。實際上,從來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官方名單,甚至沒有一個惟一確定的名單——1977年在《福布斯》雜志上摩根保證信託一篇文章的腳注里曾列出過一份詳細的漂亮50名單;同年,《福布斯》雜志上Kidder Peabody的一篇文章里也列出了當時紐交所月均市盈率最高的50家公司。不管怎樣,在此後的三十年間從這兩份名單共76家公司中誕生了多家世界級的明星企業——三十年前一份玩笑式的名單(Nifty本身就有俏皮的意思),三十年後成為了金融界一個廣為流傳的神話.
於是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股市形成了一輪以50隻最大績優公司為投資焦點的所謂「漂亮50」行情。其中IBM、施樂、柯達、麥當勞、迪斯尼、寶麗來、雅芳等藍籌公司,都是其時「漂亮50」中的嬌寵。這些股票被稱為「一次決策」(one decision)股票,退休基金、保險公司、共同基金、信託基金等都蜂擁買入這些「一次決策」的藍籌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