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秦漢文股票

秦漢文股票

發布時間:2021-07-23 12:29:40

A. 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徵是

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徵是:

1、政治方面:本階段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鞏固時期。

2、民族關系方面: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民族關系初步繁榮時期。

3、對外關系方面:本階段,中國向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開始以貿易往來,使節往來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發展起來。

(1)秦漢文股票擴展閱讀:

由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和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委、區政府聯合主辦的「2012·中國『秦漢時期的九原』學術論壇」近日在內蒙古包頭召開。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西北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鄭州大學、蘇州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內蒙古師范大學等單位的4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

秦九原郡、漢五原郡處於北方長城防禦區「北邊」的中點,具有防務重心的地位。又通過直道與政治中樞相連接,形成了特殊的交通格局。秦漢時期,這里曾經是農牧經濟交匯的新經濟區,也是民族文化競爭和融合的熱點。

漢民族和匈奴民族的精英人物以九原為舞台進行過精彩的歷史表演。這里有趙武靈王的足跡,有秦昭襄王經營北邊的遺存,也是秦始皇、漢武帝巡視邊務的地方。

與會專家不僅圍繞秦漢時期九原地區的軍事戰略地位、地理沿革、民族互動、歷史人物以及秦直道的作用與影響等主題進行熱烈研討,而且實地考察了秦長城、麻池古城、張龍圪旦漢墓群、昭君古渡等秦漢歷史文化遺跡,對九原秦漢文化產業園區規劃等提供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是國內成立較早的斷代史專業學會之一,1981年9月23日至28日,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次學術討論會在西安舉行,至今已召開了13次年會。上級主管部門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秘書處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研究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大會,理事會由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負責處理理事會及研究會的日常工作。著名學者林甘泉、林劍鳴、高敏、張榮芳、周天游等先後擔任會長。現任會長為王子今,現任顧問為林甘泉、田余慶、安作璋、朱紹侯、高敏、張傳璽、張榮芳、周天游。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在成立至今的三十多年中,在繁榮學術、加強交流、推動合作、培養人才等方面,為秦漢史研究的全方位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成為國內外較有影響的學會之一:已編輯出版《秦漢史論叢》12輯,累計字數近500萬,還編譯了國外秦漢史研究資料若干。

積極發展會員,秘書處每年定期編輯《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通訊》,及時交流會員之間的研究信息。

定期舉辦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及不定期的專業研討會,還與高等院校及科研部門合作,召開各種小型的專門研討會,不斷將秦漢史研究推向深入。目前研究會還與日本、韓國及港台地區的秦漢史研究團體建立了較穩定的信息交流渠道。

B. 秦漢時期的公文特點有哪些

秦漢時期,一套適應集權專制國家統治的施政手段逐漸完善,公文在帝國行政管理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帝國龐雜的行政事務又促進了公文制度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使公文制度日臻成熟,這不僅對秦漢國家行政管理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也奠定了整個古代中國公文制度的基礎。
秦漢時期,一套適應集權專制國家統治的施政手段逐漸完善,公文文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生活於東漢前期的王充說:「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漢)以文書御天下」(《論衡·別通》),這是對秦漢公文文書所發揮作用的高度概括。

一、秦漢公文的淵源

公文的萌芽可追溯到文字產生的初期。殷代甲骨文中的部分內容,如「令」、「告」、「冊」等字,已包含著文書的某些特徵。然而,諸侯分封決定了商周時代公文制度不能獲得發展。
戰國時代,封建官僚制逐漸形成。官僚制以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為基本特徵,以郡縣製取代分封制,以權力及身而止的官僚替代世卿世祿的貴族。為適應行政管理的需要,大量復雜的公文及其制度隨之而產生。
但是更為系統化、規范化的公文制度形成於秦漢時期。秦漢公文無論在類型、運轉程序及制度規定上都為中國古代公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秦漢各級官僚也都形成了以公文行事的行政運作規則。《漢書·賈誼傳》說:「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之間,以為大故」,顏師古注說:「言公卿大臣特以簿書期會為急,不知正風俗,厲行義也。」《後漢書·劉陶傳》說漢末黃巾起義時:「州郡忌諱,不欲聞之,但更相告語,莫肯公文」,這是指他們不願以公文的形式通報情況,只是口頭相告,怕留下文字證據,被人抓住把柄而丟官,此事恰恰證明正常的政務往來是以公文形式,並非口頭相告。實際上這一制度在秦代已有法律規定,雲夢秦簡《內史雜》說:「有事請殹(也),必以書,毋口請。」

二、秦漢公文種類與運行制度

秦漢公文大體有四種類型,即皇帝御用公文,官僚奏疏,官府行移公文,官府考績、管理公文。
1.御用文書。御用公文即皇帝專用公文。《後漢書·光武帝紀》注引《漢制度》說:「帝之下書有四: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誡敕。」制、詔、策、敕為皇帝使用的主要公文形式。制書由先秦的命書(實為周代制度)演變而來,詔書由先秦的令演變而來,二者都是秦始皇改定的。策書是源於周代的冊命之書,秦漢時期主要用於策免、策問、官吏任命等。敕書則含有訓戒、告誡之意。除上述外,璽書、征書也都是皇帝的專用文書。御用文書是帝國行政管理最重要的公文文書,起著理論指導和具體行政運作行為規范的作用。這些文書一般是針對各級官府所發,如果結尾有「布告天下」,還要傳達到普通百姓,如果署有「具為令」、「著於令」等語,就意味著被相應地編入有關法律文書中去。
2.官僚奏疏。官僚奏疏是上行文書。據蔡邕的《獨斷》介紹,大體有章、奏、表、駁議幾種。《史記·三王世家》、《漢書·霍光傳》、《說文》卷15及居延漢簡等都為我們提供了這幾種公文的實例。
3.官府行移公文。秦漢大量的官府行移公文是地方與中央,地方與地方政務聯系、行政管理的必要手段。從內容和形式上大體可分為檄書、牒書、府書、記、爰書、變事書、奔命書、報書、舉書、劾狀、奏讞書、應書、譴書等,為各級官府常用的行政運作公文。
4.考績管理公文。各級官府為自身管理需要或定期向上回報,還製作有大量的考績管理公文。如吏卒名籍、病卒名籍、日跡簿、功勞簿、受俸名籍、錢谷出入簿、文書收發記錄、財物登錄簿等。新發現的尹灣漢簡證明,邊郡和內郡都實行著大體相同的公文制度。這種考績管理公文每年由鄉、縣匯集於郡國,再由郡國向中央呈送,這就是上計制度。
秦漢公文運行遵循著如下程序:第一,文書逐級下達和上呈,無論御用公文還是各級官府文書,都是一級一級的向下轉發,漢簡中有「承書從事下當用者」就是這個意思。機構改變了,文書渠道也要產生相應的變化,如州刺史自西漢後期至東漢也成了公文轉發的一級機構,過去由丞相下郡國的制度發生了變化。上行公文也是逐級上報,一般不越級,當然如遇突發事件,也可用變事書、奔命書等形式直呈中央。第二,公文主發與簽署。各級官府行移公文由該官府長官主發。如果長官不在署,則以「近次」兼行長官職權主發文書,漢簡中常見。兼行者用自己的「小官印」或「私印」來主發文書,表明兼行者對所發文書負有責任。公文結尾照例有經手人簽名,他們一般為屬吏,如掾、令史、書佐等。第三,行書記錄與迴文。秦漢公文有不同的傳送方式。近距離傳送往往派走得快的人,稱為「輕足」、「傳行」或「行者」;遠距離傳送則由郵驛擔任。《漢官儀》說:「奉璽書使者乘馳傳,其驛騎也,三騎行,晝夜千里為程。」秦漢郵驛分段管理,公文行程有嚴格的時間規定,各段負責傳送的人均有完整的收發文記錄,稱為「郵書刺」和「過書刺」,以便發生問題時查證。如果不能按時送達或滯留文書,皆以法論處。

作者: 惡竹應須斬萬竿 2006-6-18 13:23 回復此發言

--------------------------------------------------------------------------------

2 卜憲群:秦漢公文文書與國家行政管理

三、公文運轉與國家行政管理

秦漢公文大體圍繞著中央政府、州郡和縣鄉三個層次運轉。公文運轉又包含著公文轉呈、公文下達和公文批復三個核心環節。秦漢國家行政管理也主要通過這三個環節表現出來。
1.中央政府的公文運轉。中央政府在整個公文運轉程序中處於核心層和決策層,擁有對上行公文批復和發布下行公文實施統治的高度集權。中央政府對上行公文的批復有三個層次,即皇帝批復、公府批復和九卿批復。史說秦始皇省讀文書每天都有限量,不達到限量就不休息。體現了秦始皇在公文處理上的獨斷專行。但這並不是秦漢皇帝批復公文的唯一形式。一般來說皇帝批復公文的常用形式之一是將公文內容向某一部分或全體朝官公布,令其會議,皇帝根據自己的意願從中選擇作為批復,也就是說批復的內容由臣下議定,而批復的形式是以皇帝的名義;皇帝批復的形式之二是根據公文的不同性質轉發給中央有關機構具體處理,皇帝讓哪個機構來處理,固然大體與該機構的職能有關,但絕非嚴格制度化的。皇帝批復公文的形式之三是根據臣下擬定的有關制度決議,皇帝本人不提具體建議,僅加「制曰可」三字,作為詔書下達;還有的皇帝根據上書內容及上書者本人的狀況,用較多的文字表述自己的看法,近似於皇帝給上書者本人的回信。秦漢的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府,後又演化為三公府,是皇權之下最重要的權力中樞之一,也擁有對公文的獨立審批權。秦漢的九卿大多為處理皇室家事而設立,涉及全國性的事務不多,因此處理地方上行公文的也僅限少數幾個機構,如廷尉、大司農、宗正等。九卿處理公文實際上有兩層含義,一是直接批復,上行公文到此為止,一是九卿處理不了,再向公府乃至皇帝繼續轉呈,起的是中介作用。
秦漢帝國集權統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依靠下達公文實施行政管理。在中央政府里,詔書是最重要的公文,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詔書下達除表示皇帝本人對帝國統治的宏觀認識外,還有許多是中央各部門將有關事務呈報給皇帝,再以詔書的形式下發。此類公文雖然名義上是皇帝的詔書,但實際內容是中央各主管部門的具體事務。根據詔書的不同性質和內容,下達的范圍也不一樣,有的是逐級下達,也有的是針對不同部門和個人而發,有的是公開的,有的是秘密的,涉及到一般民眾之事,還要傳達到普通百姓,《漢書·賈山傳》說:「臣聞山東吏布詔令,民雖老贏癃疾,扶杖而往聽之。」
在中央政府公文運轉中,我們要特別注意尚書作用的變化。在秦及漢初相當長的時間里,尚書只是「在殿中主發書」,「受公卿章奏」而已,地位很低。西漢中後期至東漢,尚書的權勢日趨發展,因此在中央公文運轉中的作用也顯著提高,尚書及其機構替代公府成為向君主轉呈文書的關鍵,尚書處理或參與處理公文乃至下發公文。《唐六典》說:「光武帝親總吏職,天下事皆上尚書,(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府。」尚書從一個掌管傳送文書的小吏,演變為君主和臣民之間公文往來的必經機構,並且可處理、下發公文,是秦漢中央公文運轉制度中的最重要變化。
2.州郡公文運轉。州設於漢武帝時,本為監察機構,不幹預地方行政。但西漢後期州刺史由監察官、中央特派官向行政官、地方官轉化,成為一級正式的公文轉發、下達機構。但就職能而言,它的作用還主要是考課和監督,它的行政管理作用遠不如郡。郡是秦漢地方公文運轉最重要的環節。中央公文往往由郡直接派人下達,下級收到公文後不僅要立即迴文,而且要將執行狀況匯報給郡。郡與郡系平級機構,因此別郡不能直接向它郡所轄機構下文,而須由它郡太守、都尉府轉發。郡的意義不僅在於它是一級重要的公文轉承機構,更重要的是郡也為發布地方公文的重要機構,這些公文史書上常稱為「條教」、「記」等,細致而具體地指導屬下的行政管理。《漢書·王尊傳》說安定太守王尊:「到官,出教告屬縣曰」;《馮奉世傳》說太守馮立「好為條款」;《後漢書·王景傳》說廬江太守王景:「遂銘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又訓令蠶織,為作法制,皆著於鄉亭,廬江傳其文辭。」凡此種種,說明郡下達的公文非常繁瑣、具體,涉及各個方面。

作者: 惡竹應須斬萬竿 2006-6-18 13:23 回復此發言

--------------------------------------------------------------------------------

3 卜憲群:秦漢公文文書與國家行政管理
郡是地方上行公文處理的重要機構。縣道疑獄首先由郡審查,上計文書也匯集至郡,再由郡上報中央,諸多煩雜事務也都要上報至郡,同時郡還要處理和保存本郡大量檔案材料。《居延新簡》EPF22:80保存了居延邊郡一個燧長的請假條,其文如下:
(1)建武三年三月丁亥朔已丑,城北燧長黨敢言之,乃二月壬午病加兩脾,雍種,匈肋丈滿,不耐食飲,未能視事,敢言之。
(2)三月丁亥朔辛卯,城北守候長匡敢言之,謹寫移燧長黨病書如牒,敢言之。
(3)今言府請令就醫。
假條第(1)部分系城北燧長黨因病請假的自陳;第(2)部分是城北守侯長匡將黨的病書轉呈給甲渠侯官;第(3)部分是侯官的批示,但據「今言府請令就醫」看,侯官的批示並不是最終的,還需要呈報郡批准。郡的行政控制之嚴密,可由這個公文冊書窺見一斑。
3.縣鄉的公文運轉。縣是中央、州、郡公文的執行機構。凡與縣政有關的詔書照例要發到縣一級。但縣里大量的公文往來還主要是與郡之間,這是由於郡在地方行政中的特殊地位決定的。漢代人說:「州郡記,如霹靂;得詔書,但掛壁」,就是指縣長吏從不敢忽視州郡公文文書。《漢書·朱博傳》說姑幕縣有賊久捕不得,「博口占檄文曰:『府告姑幕令丞,言賊發不得,有書。檄到,令丞就職,游徼王卿力有餘,如律令!』王卿得敕惶怖,親屬失色,晝夜馳鶩,十餘日間捕得五人。博復移書曰:『王卿憂公甚效!檄到,齎伐閱詣府。部掾以下亦可用,漸盡其餘矣。』」這是郡太守運用公文往來直接干預縣政,而縣長吏必須嚴格執行。漢簡反映郡所下公文,縣(侯官)不僅要在收到時即刻回稟,而且要在嚴格規定的時間內處理完畢。
縣除了執行上級公文指令外,也要在所轄境內發布公文實施行政管理,如「記」、「科」、「制」、「條章」之類。縣要處理在本縣內的大量法律文書,也要處理其下屬機構鄉的上行公文。所以縣的公文也很龐雜,以至於有的縣令長不勝其煩,棄職而去。
鄉也是公文運轉的重要一環,無論中央、州、郡、縣的公文,有的需要鄉執行,有的需要鄉公布到全體居民,凡此種種鄉嗇夫都要具體辦理。如《居延漢簡釋文合校》139·13,16·4等簡都是要求將公文「明白大扁書鄉市裡門亭顯見處」,「令民盡知之」。鄉里發生案件,鄉嗇夫要進行驗問並寫成法律爰書。鄉里居民外出辦事,首先要去鄉政府開具證明,如《合校》15·19載:
永始五年閏月已巳朔丙子,北鄉嗇夫忠敢言之。義成里崔自當自言為家私市居延,謹案自當毋官獄征事,當得取傳謁移肩水金關居延縣索關敢言之。
這是鄉民崔自當外出,需鄉里證明他無官事,然後去縣里領取過關文書,他才能自由外出。鄉還要負責治安、收賦征役等事,自然還要有名籍帳簿等公文管理。

四、秦漢公文文書的特點與影響

公文在秦漢帝國行政管理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帝國龐雜的行政事務又有力地促進著公文制度的發展與完善。二者相輔相成,終於使公文制度日臻成熟,它不僅對秦漢官僚制行政管理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也奠定了整個古代中國公文制度的基礎。
與其它歷史時期相比,秦漢公文運轉與權力行使也顯示出時代特點。第一、中央公文運轉環節相對簡便。中央公文主要由皇帝與三公直接處理,不必經九卿繞行,而九卿在其職權范圍內也可以獨立處理公文。特別是皇帝與三公九卿之間的關系還不似後世那樣壁壘森嚴,這對加快公文運轉速度十分有益。尚書勢力發展起來後,中央公文處理也不復雜,尚書協助皇帝處理公文,在某種程度上加快了處理速度。第二,地方行政機構有較多的公文處理權。大量的公文運轉在郡一級就完成了。一郡事務大多通過一年的上計文簿呈報中央即可。第三、公文處理有較強的科學性。中央有「廷議」、「期會」等形式來討論如何處理公文;地方有「期會」、「兼行」等方式來議論公文和發布公文,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個人的獨斷專制。第三,公文格式相對簡單。上行文書中給皇帝的章奏除「昧死言」外,客套虛語不多。其它上行文書或平行文書也僅書「敢言之」即可。而下行文書往往徑言「告某某」,直截了當。
但是,秦漢公文也表現出古代官僚制的通病。如「文書盈於幾閣,典者不能遍睹」,說明當時公文文書煩多龐雜,干擾了正常的行政管理。一些官僚機構用文書來欺上瞞下,《漢書·楚元王傳》說一些官吏「緣飾文字,巧言丑詆」;《宣帝紀》說:「上計簿,具文而已,務為欺漫,以避其課。」荒怠職事,不處理公文的情況也屢有發生。《朱買臣傳》說「詣闕上書,書久不報」;《中論·遣交篇》評東漢末的政治情況是「文書委於官曹,繫囚積於囹圄,而不遑省也」,均說明公文壅滯,效率低下的狀況。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C. 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

1、《九章算術》是西漢時的一部數學專著。分九章,書中涉及到算術、代數和幾何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其中許多數學上的重要成就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先進的。

2、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比歐洲出現的第一台地動儀要早1700多年。

3、「醫聖」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

4、華佗製成全身麻醉葯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比西方早1600多年。

5、西漢早期麻做的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的發明和傳播推動了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D. 秦漢時期的公文寫作有哪些

公文在秦漢帝國行政管理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帝國龐雜的行政事務又有力地促進著公文制度的發展與完善。二者相輔相成,終於使公文制度日臻成熟,它不僅對秦漢官僚制行政管理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也奠定了整個古代中國公文制度的基礎。
與其它歷史時期相比,秦漢公文運轉與權力行使也顯示出時代特點。第一、中央公文運轉環節相對簡便。中央公文主要由皇帝與三公直接處理,不必經九卿繞行,而九卿在其職權范圍內也可以獨立處理公文。特別是皇帝與三公九卿之間的關系還不似後世那樣壁壘森嚴,這對加快公文運轉速度十分有益。尚書勢力發展起來後,中央公文處理也不復雜,尚書協助皇帝處理公文,在某種程度上加快了處理速度。第二,地方行政機構有較多的公文處理權。大量的公文運轉在郡一級就完成了。一郡事務大多通過一年的上計文簿呈報中央即可。第三、公文處理有較強的科學性。中央有「廷議」、「期會」等形式來討論如何處理公文;地方有「期會」、「兼行」等方式來議論公文和發布公文,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個人的獨斷專制。第三,公文格式相對簡單。上行文書中給皇帝的章奏除「昧死言」外,客套虛語不多。其它上行文書或平行文書也僅書「敢言之」即可。而下行文書往往徑言「告某某」,直截了當。
但是,秦漢公文也表現出古代官僚制的通病。如「文書盈於幾閣,典者不能遍睹」,說明當時公文文書煩多龐雜,干擾了正常的行政管理。一些官僚機構用文書來欺上瞞下,《漢書·楚元王傳》說一些官吏「緣飾文字,巧言丑詆」;《宣帝紀》說:「上計簿,具文而已,務為欺漫,以避其課。」荒怠職事,不處理公文的情況也屢有發生。《朱買臣傳》說「詣闕上書,書久不報」;《中論·遣交篇》評東漢末的政治情況是「文書委於官曹,繫囚積於囹圄,而不遑省也」,均說明公文壅滯,效率低下的狀況。

E. 秦漢文明的資料

秦漢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化大發展的時期。這一發展是對先秦文化成就的總結和升華,又為此後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決定這一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為基礎的封建經濟的發展,二是封建國家長期統一和社會比較穩定。

一、經學 哲學 宗教

1. 經 學

秦朝不僅「焚書坑儒」,還下「挾書今」,藏有儒家經典者治罪,因之在秦代無傳授和學習儒家經典者。

今文經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很不重視儒學。至惠帝時,廢除「挾書令」,儒家思想言論這個禁區開始松動。從這時起,到文帝時期,一些尚存的老儒依靠記憶,口頭傳經。弟子們因找不到書籍,就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將老儒背誦的經典本文和解釋記錄下來,這樣的經典就是所謂的「今文經」,釋文謂之傳。文帝時,開始設置經學博上,由今文經學家充任,以備顧問。武帝時,置五經博士,亦由今文經學家充任,在太學教授弟子。從此,今文經學得到廣泛的傳播。

今文經來自老儒的記憶,因每個老儒的記憶有出入,解說有差異,於是出現了一經有幾家說法的情況。代代相傳,逐漸形成了一些學術流派。宜帝時,在太學中立學官的,《易》有三家,《書》有三家,《詩》有三家,《禮》有一家,《春秋》有二家,共十二博士。東漢初年,增為十四博士。

古文經

古文經是用秦統一以前的篆書抄寫的經典。秦在焚書時,人們將這樣的經典和其它一些古書埋藏起來。西漢前期,由於拆除老房,相繼發現了一些古書。武帝時,下今獻書。成帝時,設官負責收集古書,並著手進行整理。西漢末年,劉歆在整理古書時,發現古文經典不僅經文與令文經互異,而且篇章也多出不少。如《禮》多三十九篇,《書》多十六篇。《毛詩》和《左氏春秋》等則為今文經所不載。這些新發現的經典就叫做「古文經」。

劉歆對於古文經很贊賞,建議在太學立學宮,但卻遭到今文經學博士們的激烈反對。劉歆批評這些博士「專己守殘,黨同門,妒道真。」可是由於執政大臣也反對,劉散的建議未被採納。平帝時,王莽專權,為了利用古文經進行「改制」,就立《古文尚書》、《毛詩》、《逸禮》、《左氏春秋》四個博士。東漢初,又被取消。

古文經雖不得立學官,但在民間卻廣為流傳。古文經中固然有些內容是經過兩漢學者竄改或增加者;但總的說來,古文經學家是按字的形、音、義解經,極力恢復經的本義,不作任意發揮。於是形成了系統的訓話方法。古文經學家賈逵、馬融、鄭玄兼通令文經。鄭玄破除各家傳統,廣采眾說,遍注群經,得到經今、古文兩派的贊許,號稱「鄭學」。至此,基本上結束了經今、古文斗爭。賈逵的學生許慎為了反對今文經學派根據隸書經典,穿鑿附會,曲解經文,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寫成《說文解字》一書,收小篆九千三百五十三個,收古文(戰國文字)、籀(zh騯宙,西周、春秋文字)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個為重文:每個字標明字形,注出音讀,推究字義,全書分為五百四十部,全部解說不過十三萬三千多字,簡明扼要。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輯完善、內容豐富的字典。

2.哲 學

兩漢時期,哲學的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西漢中期的董仲舒,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是東漢前期的王充。

唯心主義

董仲舒是今文經學派的《公羊》學家。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一書中。他反對天道自然觀,進一步發展了先秦的「天人同一」思想,這個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應」說。他說:「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他又說,「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道是法則、規律,這里借為封建制度。由此看來,董仲舒的宇宙觀是唯心主義的,方法論是形而上學的。

唯物主義

王充出身於「細族孤門」,曾做過州郡小吏,大部分時間以教學為生。他著《論衡》一書,計八十五篇(今存八十四篇),二十餘萬言。

他認為萬物由元氣構成,「元氣未分,混沌為一。及其分離,輕者為天,濁者為地。」人和禽獸也是由元氣演化而來。他認為元氣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他反對天人感應說,反對有神論,發展了古代的天道自然觀。他說:「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死而精氣滅。能為精氣者,血脈也;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他又說:「人之死,猶火之滅也。」他認為鬼只是人們的一種幻覺。

王充的論證方法是「引物事以驗其言行」,是比較科學的。但由於當時自然科學不甚發展,引作論據的事物有些不真實,因之做出的結論也難免有錯誤。他在對社會問題或歷史人物評述時,往往歸之於命,這是唯心主義。

3.宗 教

兩漢時期的主要宗教有道教和佛教,都是在東漢時期開始流傳的。

道教

道教是由黃老學說與巫術結合而形成的。東漢順帝時,琅邪人宮崇向朝廷獻其師干吉所得《太平清領書》一百七十卷。這是我國最早的道教經典。今存的《太平經》殘本基本上保存了這部經典的面貌。

東漢末年,道教分為三大支派,一支為太平道,以張角為教主,在黃河南北傳教,另一支為天師道,亦稱為五斗米道,以張修和張魯為教主,在僅中、巴蜀一帶傳教;第三支以於吉(與上同名)為教主,在長江下游傳教。三派的信徒多為貧苦農民,這些信徒的多數成為農民大起義的主力。

佛教

佛教是迦毘至印度研究佛學歸來,在雒陽建寺譯經,中國開始有漢譯本佛經。東漢末年,安息(今伊朗)僧人安世高、月氏僧人支讖(ch鑞襯)等相繼來到雒陽,翻譯佛經。漢人嚴浮調從安世高學經,並參與翻譯。從此,佛教教義也在中國流傳。

二、文學藝術

1.文 學

秦漢時期的文學,以散文、賦和詩歌為主。

散文

散文可以《史記》為代表,這是一部很好的散文集,許多篇傳記具體生動地記述或刻畫了社會各個方面的事件或人物,形象曲折地表達了作者的愛和憎。

兩漢時期有很多文字生動、說理深刻的政論文章,其中以賈誼的《過秦論》、《治安策》,晁錯的《論貴粟疏》、《徙民實邊策》最有代表性。桓寬撰的《鹽鐵論》是一部以討論西漢王朝的鹽鐵政策為中心內容的著作,文字生動,語言流暢,是一部優秀的對話體文學作品。



賦是兩漢時期的一種新的文學體材,一般文人都喜作賦。西漢的賦起初尚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主。西漢中期以後,成為最高統治者歌功頌德的工具。這樣的賦篇幅很長,叫做大賦。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等,是這樣一些典型。雖有一點諷刺統治者的味道,但不起什麼作用。

東漢時期的賦篇幅短小,向反映現實的方向發展,叫做小賦。張衡的《思玄賦》、《歸田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等,都表達了作者訝當時社會的不滿,揭露了宮場的黑暗腐朽,對於人民的貧困生活也有一定的同情。

詩歌

兩漢的詩歌以《樂府》和《古詩十九首》為代表。《樂府》也叫做《樂府詩》,是漢武帝時期由樂府採集民間詩歌選編配樂而成的詩集,內容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戰城南》、《十五從軍征》、《平陵東》、《思悲翁》、《東門行》、《有所思》、《陌上桑》等,分別反映了人民的悲慘遭遇,對繁重徭役、橫征暴斂的不滿,反映了婦女不幸的命運及其堅強不屈的性格等。

《古詩十九首》是東漢中後期的中下層知識分子的作品。這些知識分子在當時的黑暗社會中,為求功名利祿,背井離鄉,四處奔走。他們把對社會的感觸,傾注到作品之中。如《冉冉孤生竹》、《孟冬寒氣至》、《明月何皎皎》、《迢迢牽牛星》等,就是傾述生離死別、情感追求、仕途坎坷的詩篇。《生年不滿百》、《青青河畔草》等,則充滿了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消極頹廢思想,反映了作者走投無路,內心苦悶的境況。

兩漢的詩歌形式自然樸素,用語通俗深刻,與賦體大不相同。它發展了《詩經》中的《國風》的現實主義精神,對於後代文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2.藝 術

繪畫

兩漢時期的繪畫藝術很發展。宮廷府寺的牆壁上,貴族、官僚、地主的宅第的牆壁、墓壁上,盛行以繪畫裝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漢景帝子魯恭王在曲阜修建的靈光殿。據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記載,壁畫先是太古裸體粗獷(guǎng廣)奇怪的神話人物,其次是穿戴冠冕的黃帝、堯、舜,再次是夏、商、周三代興亡。凡歷史上著名的忠臣、孝子、烈士、貞女的事跡,國君的賢愚,政事的成敗,莫不繪載。主題之外,飾以天文、萬物、神怪、異事,是一組色彩鮮明、情態生動的巨幅圖畫。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了一幅彩繪帛畫,全長二○五厘米,上部寬九二厘米,下部寬四七·七厘米。帛畫內容由三個部分組成,上部左右分別繪扶桑九日和嫦娥奔月兩個神話故事,中部繪貴婦出行圖,下部繪宴飲圖。主題之外,飾以飛龍、異獸、特鍾、巨磬等等,以硃砂、石青、石綠繪制,線條流暢,著色鮮艷精細,人物情態自若,鳥獸栩栩(xǚ許)如生。

雕塑

秦漢時期的雕塑藝術很發展。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坑是一座雕塑藝術的寶庫。這個俑坑是1974年發現的,陳列著武士俑六千餘個,每個武士身高1.8�1.86米,有的身著短褐,有的外披鎧甲,有的持弓,有的執劍,都生氣勃勃。出土陶馬,高1.7米,長兩米多,都翹首仰頸,雙目前視,四腿挺立,氣宇軒昂。這實在是一個強大的軍陣,似在待命出征。

西漢的石刻最有代表性的,是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群。其中的「馬踏匈奴」刻石是為紀念霍去病的戰功而刻的,形象生動逼真,最為著名。其他石刻都是用巨大完整的天然石料順勢加工而成的。有伏虎、卧馬、牯(gǔ古)牛、躍馬、卧象、人熊相搏,猛獸食羊等。

東漢時期的雕塑,以1969年在甘肅武成雷台的一座墓葬中發現的銅馬、銅俑最有代表性。有銅馬四十匹,銅奴婢二十八件。有一匹天馬,凌空飛馳,形姿矯健,頭微左揚,三足高舉,一足踏一飛燕,燕展翅疾飛,作驚悸回首狀。這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中的一件極為優秀的代表作。

東漢時期主要用於壘砌墓葬的畫像石(磚),也是一種很有價值的雕刻藝術。畫像多用單線陰刻或陽刻技法,內容有官吏出行圖、狩獵圖、戰爭圖,還有農業生產、煮鹽、鍛鐵、木工、紡織、宴飲、百戲、烹調等場面,這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浮雕藝術。

三、史 學

兩漢時期,封建統治者繼承了前代由國家修史的傳統,在中央設史官,編修歷史。其中最有名的史書是《史記》和《漢書》。

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公元前135棗前93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父司馬談,武帝時,為太史今,學識淵博。原擬撰寫一部史書,未及撰述,就因病去世。司馬遷幼時聰慧,十歲開始誦習古文。二十歲時,周遊今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安徽、山東、河南的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了解了各地的一些風尚習俗和民間傳說,接觸過社會各個方面的人物。後為郎中,奉使到今四川、雲南等地,對當地少數民族等有所了解。繼父任太史今後,又得博覽史官所藏圖書。他的學術根基深厚,經歷豐富,這是後來他撰寫《史記》的極有利的條件。

《史記》的撰述,開始於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約用了近十年的時間撰成。上起黃帝,下迄「當代」(武帝時),以人物傳記為主,輔之以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體例嚴整,內容豐富,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為此後二千年間的正史編纂創立規范。全書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司馬遷作為一位史官,原來寫作目的是為了宣揚「明聖盛德」,「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先人所言。」以為西漢王朝的統治服務。可是天漢二年(前99年),他為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處腐刑(宮刑),這對他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思想上起了某些變化。他說:「詬莫大於宮刑」。他當時極度悲憤,曾想到死;可是為了完成《史記》一書的寫作,還是需要活下來。他孫子臏腳、屈原放逐等古人古事來自勉,借撰述以抒發郁結,申述己志。他對西漢統治者極不滿,對皇帝、宗室貴族、外戚和官僚在政治方面的殘暴行為,生活方面的奢侈腐朽,有所揭露。他對陳勝、吳廣等農民起義領袖,則給予同情。他說:「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諸侯作難,風起雲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發難。」因而為陳勝、吳廣作「世家」,同五霸、七雄等諸侯並列,評價很高。除此以外,還為古代、當代的著名學者、醫者、商賈以及其他各行業各階層的代表人物立傳,又對天文、歷法、禮樂、水利、經濟、少數民族,以專章論述,比較具體生動地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前期正在形成的多民族國家的面貌。

班固與《漢書》

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他的父親班彪,是著名的史學家。因司馬遷的《史記》只寫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乃收集史料,作《史記後傳》六十五篇,以補足《史記》的西漢部分。書未成,彪死,其子固為蘭台令史,轉遷為郎,典校秘書,奉詔完成其父所著。他用了二十餘年的時間,修成《漢書》一百卷(後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分為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始於劉邦起兵,終於王莽覆滅,記述了二百三十餘年間的史事人物。屬於西漢前期的內容,多采自《史記》。全書體例也仿照《史記》,惟改「書」為「志」,廢「世家」人「列傳」。《漢書》十志比《史記》八書的內容詳備。《刑法》、《五行》、《地理》、《藝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等是班固的新創。《漢書》是我國第一部體例完整、內容豐富的斷代史。各傳、志多載錄有關學術、政論文章,因之又兼有一代文章總集的性質。班固死時,「八表」和《天文志》還沒有寫好,後由他的妹妹班昭和史學家馬續完成。

《漢書》的主要缺點是封建正統思想嚴重。晉人傅玄在評論《漢書》時說:「論國體則飾主闕而折忠臣,敘世教則貴取容而賤直書。」《漢書》的思想性遠不如《史記》。

四、科學校術

秦漢時期,科學技術有很大的發展。

算學

稍晚於《周髀算經》的算學著作是《九章算術》,約成書於東漢前期。全書分為九章:(1)方田(分數四則演算法和平面形求面積法),(2)粟米(糧食交易的計算方法),(8)衰(cuī催)分(分配比例的演算法),(4)少廣(開平方和開立方法),(5)商功(立體形求體積法),(6)均輸(管理糧食運輸均勻負擔的計演算法),(7)盈不足(盈虧類問題解法),(8)方程(一次方程組解法和正負術),(9)勾股(勾股定理的應用和簡單的測量問題的解法)。其中負數、分數計算,聯立一次方程解法等,都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成就。全書由二百四十六個算術命題和解法匯編而成,標志著我國古代數學的完整體系的形成。

天文學

兩漢時期,關於天體結構,有三種說法,一是宣夜說,已失傳;二是蓋天說,《周髀算經》即持此說,認為「天象蓋笠,地法覆盤。」這種說法違失太多,史官多不採用。三是渾天說,認為天地之象如卵之裹黃,「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這種說法對於天體結構的設想比較近於實際,多為史官採用。

東漢安帝時,太史令張衡掌天文,撰《靈憲》一書,比較正確地闡述了許多天文現象。如說:「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他在西漢的渾天儀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新的渾天儀,以漏水轉動,星宿出沒,與靈台觀象所見的情況相符合。

張衡還作候風儀和地動儀。候風儀製法失傳。地動儀是用精銅製造的,圓徑八尺,形似酒樽,內置機關,在八個方向各安一個龍頭,口銜銅丸一枚。哪個方向發生地震,同方向的龍頭就口吐銅丸,發出警報。

張衡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渾天儀和地動儀的製造,不僅是科學技術上的一大成就,還促進了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發展,對東漢喧囂一時的讖緯迷信思想是一個有力的打擊。崔瑗在張衡的碑文中稱贊他「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

歷法

秦統一中國後,在全國頒行《顓頊歷》。《顓頊歷》是一種四分歷。一回歸年為365日,一朔望月為29日,以十月為歲首,閏月放在九月之後,稱為後九月。武帝時,《顓頊歷》已行用百餘年,出現了「朔晦月見,弦望滿虧」的情況。武帝以司馬遷、星官射姓、歷官鄧平和民間歷算家唐都、落下閎等二十餘人修改歷法,於太初元年(前104年)編成新歷,這就是有名的《太初歷》。《太初歷》比四分歷科學,行用一百八十九年才出現重大差誤。《太初歷》根據天象實測和多少年來史官的記錄,制定了一百三十五個月的日食周期(稱為「朔望之會」,約在十一年中有二十二次日食)。自有了這個周期,歷家可以校正朔望,預知日食。太初歷還把二十四節氣第一次收入歷法,這對於農業生產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太初歷》的編制是我國歷法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

醫學

兩漢時期,醫學很發展,宮府設有醫官,民間醫師也很多,多數方士兼通醫道。

西漢初年,著名的醫學家有淳於意,因曾任齊的太倉長,號倉公。他年少時,從同郡人陽慶學「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治及葯論甚精。」西漢後期的樓護也是一位造詣很深的醫學家,他讀過醫經、本草、方術書計有數十方言,在長安一帶行醫很有名。

東漢時期的醫學更加發展。最著名的醫學家有張仲景和華佗。

張仲景名機,南陽人。東漢末年,南陽一帶傷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為了給人治病,鑽研《內經》、《難經》等古代醫書,並廣泛收集有效方劑,著《傷寒雜病論》一書。至北宋時,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前者論述當時屬於「傷寒」的若干病症,後者論述婦科、內科等多種常見病。

69 張仲景像(蔣兆和作)

張仲景還從臨床實際出發,吸取當時醫學上的新成就,把《內經》以來的病因學說,臟、腑經絡學說同四診(望、聞、問、切)、八綱(陰、陽、表、里、虛、實、寒、熱)等辯證方法,有機地聯系起來,並且總結出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療法則,還論述了一些處方用葯的加減變化規律。這些都是對祖國醫學發展的重大貢獻。張仲景為後世醫家尊為醫聖。

華佗字元化,沛國樵(今安徽毫縣)人,約於張仲景同時。他是一位傑出的外科醫生,亦精幹針灸技術。他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展了我國的麻醉學和外科手術學。他施行手術時,先使病人用酒沖服麻沸散,然後破開腹或背,剜去瘀積,或清洗內臟,然後縫合,敷上葯膏,四、五天傷口便癒合,一個月後,就能痊癒。華佗的麻醉學和腹腔手術,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先進的。

70 華佗像

華佗還模仿虎、鹿、熊、猿、鳥的活動姿態,編成「五禽之戲」,傳授給人們,以鍛煉身體。五禽戲是以體育活動為主,與氣功結合的健身運動。

《神農本草經》約成書於東漢時期,共著錄葯物三百六十五種,計有植物葯二百五十二種,動物葯六十七種,礦物葯四十六種。如桂枝、麻黃、杏仁、石膏、附子、黃芩、黃連、知母、柴胡、地黃、當歸、芍葯等,在臨床上有卓越的療效。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較完善的葯物學著作。



周秦時期,以竹木簡牘和縑帛作為書寫繪畫材料。簡重帛貴,不便使用。西漢中後期,宮廷中已使用一種絲質紙,薄而小,叫做赫蹏(x� t硐誹悖�I緇嶸弦延杏彌參鏘宋�圃斕鬧秸擰£

東漢和帝時,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方法,將樹皮、麻頭、敝布、魚網等植物纖維搗成漿液,製造出了質量較好的紙張,於元興元年(105年)獻給和帝。從此,這樣的造紙方法得到推廣,造出的紙被稱為蔡侯紙。造紙術又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和改進,到了晉朝,有很大進步,紙張成本低廉,平滑合用,完全代替了簡帛,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我國的造紙術約在公元三、四世紀傳入朝鮮半島,後又傳到日本。唐中期,傳到中亞,後經阿拉伯諸國傳到北非和歐洲。造紙術的發明與傳播,對於世界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

F. 有部關於股票的電視劇,男主角的父親炒股失敗被人打死了,後來他改當主持人,那個女主角是個私生女,新加

男主角的父親炒股失敗被人打死了????????

G. 秦漢文物 ,在四川羌族出土的秦漢時期雙耳罐,又稱羊角罐,高25cm,直徑20cm,隨能幫忙評個價

若圖片真實,此物實屬四川阿壩境內羌族所有,確屬西漢之物,不稀少,但珍貴。若壺身品相完好大約估價在10萬以上。

閱讀全文

與秦漢文股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融控股公司服務實體經濟 瀏覽:169
投資理財專業屬於什麼類別啊 瀏覽:458
廣西南寧金融服務公司外包 瀏覽:745
澳瑞克外匯保本跟單 瀏覽:219
敘永證券公司電話 瀏覽:936
長投學堂是一家金融服務機構 瀏覽:398
上海電器股票價格查詢 瀏覽:132
廣東信託破產案的總結 瀏覽:103
美金支票匯率 瀏覽:675
天使輪融資對企業 瀏覽:322
金融機構應對附屬機構 瀏覽:686
深圳旺金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客服電話 瀏覽:974
泰興方興信託 瀏覽:424
直銷銀行理財要視頻認證什麼意思 瀏覽:504
易鑫融資租賃是什麼 瀏覽:66
抵押貸款300月供多少年 瀏覽:306
深圳國稅局查匯率 瀏覽:788
ifcfe期貨 瀏覽:114
一年可以往國外匯款多少 瀏覽:527
廣州融資租賃補助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