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世界有多少個股市交易
世界各國有交易的證券市場很多很多:
美國:道瓊工業指數 標准普爾500指數 那斯達克綜合指數
日本日經指數
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
倫敦金融時報指數
巴黎CAC指數
德國DAX指數
韓國漢城綜合指數 韓國KOSPI指數
莫斯科時報指數
台灣加權指數
阿根廷Merval指數
標准普爾澳洲200指數
奧地利維也納ATX指數
比利時BEL20指數
巴西聖保羅BOVESPA指數
加拿大標准普爾/多倫多綜合指數
智利IPSA40指數
哥倫比亞IGBC指數
印度孟買SENSEX30指數
丹麥哥本哈根KFX藍籌指數
芬蘭赫爾辛基HEX25綜合指數
埃及開羅CASE30指數
愛爾蘭綜合指數
印尼雅加達綜合指數
匈牙利布達佩斯證交所指數
希臘雅典ASE綜合指數
墨西哥BOLSA指數
馬來西亞吉隆坡綜合股價指數
黎巴嫩BLOM股價指數
義大利標准普爾/MIB指數
以色列台拉維夫25指數
秘魯利馬綜合指數
挪威奧斯陸OBX指數
紐西蘭紐西蘭NZSX流通50指數
荷蘭阿姆斯特丹AEX指數
摩洛哥卡薩布蘭卡新綜合指數
沙烏地阿拉伯TASI綜合指數
葡萄牙PSI20指數
波蘭華沙WIG20指數
菲律賓綜合股價指數
FTSE/JSE南非綜合指數
西班牙IBEX35指數
瑞典斯德哥爾摩OMX指數
瑞士SMI指數
越南證交所指數
委內瑞拉IVBC指數
阿聯酋阿布達比證券市場指數
土耳其伊斯坦堡全國100指數
泰國曼谷指數
等等,不敢說包羅萬象,希望你有用
⑵ 股市中牛和熊是什麼我百度了一下,大概說的是牛代表上升趨勢,熊是相反的。我覺得解釋的有些簡單,想了
就目前所有的資料來看,在1785年的英國,一本叫做《小街交易所指引》的書上,已經出現牛和熊這兩個名詞。但是,當時牛、熊的意義跟現在不同,當時的倫敦證券交易所叫做小街交易所,簡稱小街。
從這本書作者的說法,可以看出200多年前牛跟熊的意義比現在明確多了。牛不是指希望股市上漲的人,而是等於今天靠保證金買進股票卻遭到虧損的人。
荷蘭的鬱金香交易所早在17世紀中葉,就已經發明了保證金制度,但是1785年的倫敦,買股票似乎不用保證金,「牛」可以身無分文,就買進股票,希望在必須繳款前賣出獲利。根據當時的作法,一個人即使全部財產不到10英鎊,也可以在倫敦的證券交易所大買股票,例如,這個人可以在3月時購買價值4萬英鎊、在5月交割股款的股票,融資倍數高達四、五千倍。
這個人在結算前,可以想盡辦法,把自己買進的股票賣出去,解脫肩上超級沉重的負擔。如果整個市場牛群聚集,他就找不到接手的人,就會遭到重大虧損,因此在付款之前,他必須跑遍整個交易所,從一家號子逛到另一家號子,找人接手,他心中充滿希望和恐懼,表情陰晴不定,情緒低落、滿臉不高興、脾氣不好,跟牛的行為差不多,因此這種作手被人稱為「牛」。
在200多年前熊不只是抱持悲觀看法的作手,還是實際放空的人,也就是賣出一批股票或公債,同意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交出他實際上沒有的東西,因此他不斷的要找人,希望低價買進他未來必須交出來的證券,因此對所有不幸的新聞、壞消息、能夠壓低證券價格的謠言等等,他都會很高興,十足表現出幸災樂禍的樣子。
因此,當時要分辨牛和熊很容易,表情沉重、憂郁的人一定是牛,不斷東張西望,拿壞消息嚇人的人一定是熊。牛希望股價上漲,熊希望股價下跌。後來的人可能因此把上漲的股市叫做牛市,下跌的股市叫做熊市。
〖說法二〗
據記載,這兩個股市術語出現於19世紀早期美國股市。首先出現的是熊,在1709年就有所記載,最早指因為預計股價會跌就賣掉將來才發行而現在還沒到手的股票,這樣就使得投機商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購入股票。這樣的投機商就被稱為牛皮批發商,源自片語 sell the bear's skin before one has caught the bear。慢慢的,這個片語就表示對於股價越來越不樂觀。 為了區分市場的升跌,他們把健步向前的牛作為漲升的象徵,寓意向上的趨勢不可阻擋.而把倔強好糾纏的熊作為下降的象徵,表示下跌結束的遙遙無期.牛市的用法出現於1714年,也是受到了熊市的影響而產生的。
〖說法三〗
因為牛是往上攻擊 (牛角往上頂),所以代表多頭市場,代表利多和股價往上走;熊是往下攻擊 (熊掌向下揮)代表空頭市場,代表利空和股價下跌。
〖說法四〗
牛市,又稱為多頭市場,是指證券市場上價格走高的市場。其相反為熊市(空頭市場)。 稱為多頭市場或牛市的原因,是因為價格上揚時市場熱絡,投資人與證券經紀人擠在狹小的證券交易所中,萬頭攅動,如傳統牛市集的圈牛群一般壯觀,故戲稱之為牛市。牛在西方文化中是財富與力量的象徵,源於古埃及。 空頭市場又稱為熊市 (Bear market) ,指證券市場上,價格走低的市場。熊市的名稱,來自美國西部拓荒時代,美墨邊境的牛仔閑暇時常常比賽馬、鬥牛,或是抓灰熊來鬥牛,圍觀下注作娛。後來美國人就把熊和牛視為對頭動物。既然多頭市場稱牛市,空頭市場就戲稱熊市。並不是真的曾有「熊市集」。 史上最有名的熊市是19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恐慌
⑶ 股票 基金 期貨 現貨黃金還有其他的幾種金融投資項目,哪種最好
不是股市吸引投資者,是人的天性,惰性使人們不願意接觸新的事物,他們不放心,認為別人來推銷的東西都是騙人的,你去講的時候,他就是帶著一種抵觸的心理去聽的,自然結果是這樣的.所以,怎樣能讓他靜下心來,聽,哪個好,哪個壞,好在哪裡,壞在哪裡.破除人們的戒備心理才是關鍵.
現貨黃金比股票,無論從收益,風險,安全性等等,都要好很多.願意吃螃蟹的人畢竟是少數.富人也是少數的.樓主還要多努力.共同進步
⑷ 請問,英國股票交易時間是北京時間多少點到多少點。順便想問問埃及和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英國 倫敦金融時報 100 指數 - 3:30pm 11:00pm
恆生倫敦參考指數 - 4:30pm 11:00pm
倫敦與北京時差8個時區
埃及與中國相差6個時區,埃及0點時,北京為6點。
⑸ 求各國股票指數的名稱
代碼 名稱
NZ50 紐西蘭股市NZ50指數
N225 東京日經225指數
KS11 韓國綜合指數
AORD 澳大利亞普通股指數
STI 新加坡回海答峽指數
KLSE 馬來西亞吉隆坡指數
TWII 台灣加權指數
PSI 菲律賓馬尼拉綜合指數
HSZS 香港恆生指數
JKSE 印尼雅加達綜合指數
SENSEX 印度孟買Sensex指數
RTS 俄羅斯RTS指數
OMXSPI 瑞典OMXSPI指數
OSEAX 挪威OSEAX指數
FTSE 倫敦金融時報100指數
FCHI 法國巴黎CAC40指數
AEX 荷蘭AEX指數
GDAXI 德國法蘭克福DAX指數
SMSI 西班牙馬德里SMSI指數
SSMI 瑞士蘇黎士市場指數
MIB 義大利MIB指數
BFX 比利時BFX指數
ATX 奧地利ATX指數
MERV 阿根廷MERV指數
IBOV 聖保羅IBOVESPA指數
XAX 美國證交所
GSPTSE 多倫多股票交易所綜合
DJI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
MXX 墨西哥MXX指數
NYA 紐約證交所綜合指數
SPX 標准普爾500指數
IXIC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
CASE30 埃及CASE30指數
TA100 以色列TA-100指數
⑹ 埃及在文藝復興時期會計發展歷程
會計發展史
摘要:會計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會計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從數量上反應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已經發生或完成的經濟活動,為經濟管理提供經濟信息的功能。按照會計發展過程分為古代會計、近代會計、現代會計。本文通過幾個方面闡述了中國會計的發展史。
1.會計的基本職能
會計的基本職能分為會計的核算職能和會計的監督職能。(一)會計核算職能是指會計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環節,特定對象(或稱特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記帳、算帳、報帳,為各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的功能。確認,是運用特定會計方法,確定經濟業務發生與否,並用文字和金額同時描述某一交易,使其金額反映在特定主體財務報表中的會計程序。計量,是確定會計確認中用以描述某一交易或事項金額的會計程序。 記錄,是指在特定主體的經濟活動中採用一事實上的記帳方法,在帳薄中進行登記的會計程序。報告,是指在確認、計量和記錄的基礎上,對特定主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以財務報表的形式向有關方面報告。(二)會計監督職能也稱控制職能,是指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核算的同時,對特定對象經濟業務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審查。會計隨著歷史的發展也不斷地發展變化著,同時,會計技術和會計觀念也不斷變化著,有些觀念也許在現在已經不適應,但是仍有些一直適應社會發展,在會計史中發生著重要的作用。
2.會計的起源與產生
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勞動產品 。財產私有制的出現強化了在產品交換中等價交換的內在要求,同時也形成了對會計的現實需求。隨著勞動生產水平提高,人們對生產過程的了解。就需要經常對剩餘勞動產品的儲存和保管,也需要經常清點與計數,由實物記事到繪畫記事,結繩記事,刻契記事等這些計量的方法也代表著那一時期會計的行為。這一時期的記錄行為是會計萌芽狀態的表現形式,成為會計的直接淵源。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著社會生產創造出逐漸穩固的社會物質基礎,也提供了會計產生的可能性。會計在大約公元前1100 年到公元前770 年之間的西周時就已經出現了。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有為王朝服務的會計,有專職官吏專司其事。早在西周時代就設有專門核算官方財賦收支的官職——司會,並對財物收支採取了「月計歲會」的方法。
3.會計的發展
(一)古代會計
古代會計的發展面貌重現於世是隨著大批原始社會歷史遺址的發掘,大量存在於壁畫和陶罐上的「以網計數」「以繩計數」圖,生產者在生產時間外附帶的用繩子,木棒來記錄日常生活。充分反映了先民們在無意識的前提下有意識的推動了早期會計的萌芽。進入我國西周時期,更是在中央層面出現了第一個「會計」的官職--「司會」,管理方面涉及到財務出納與出支核算,並且成為政府重要部門之一,其組織也在記錄方面也不斷探索。隨著戰亂到秦漢大一統,封建經濟的發展與土地所有制的變革,新興國家機器也對財政記錄和會計形態也做出了全新要求,並對全國各地的賬簿記載進行了核算和案例巡查制。並與當時的監察御史形成合力,將地方的經濟收支情況以「月會」「年會」的方式進行審查,使中央對地方得到極大控制。隋唐時期中華民族空前大一統,封建政權在政治、經濟、文化在時間、空間得到極大拓展。對會計及國庫資金的核算出納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更在唐代,草市、夜市和大量商業性城鎮如雨後春筍般湧起,水陸交通的發達,人民的碎片化增強,商品的流通性增快,飛錢出現,貨幣交易日常化,增加了會計在現金上的審核功能,並與戶部一起管理資金的發放以及在市場上貨幣流通轉換的監督,並且設立了嶄新的中央部門--度支部,職掌財政預算和全國的會計核算,相應的審計機構--比部,審計之權通達國家財政經濟的各個領域,在會計報告送達的程限和申報內容均有嚴格規定。建立了以「量入為出」為原則的年度預算機制。在這一過程中,以「四柱清冊」為核心的會計收支審查制度成為中式會計的精髓。無論歷朝歷代,「會計」這一必要功能形式都為中央政府所重視並服務於經濟
(二)近代會計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之後的民族大戰,使中國大批有志之士開始把視野轉向西方,在會計方面,也出現了結構方面的改良與變化。具有代表性的清末人士蔡錫勇著有《連環帳譜》一書,其中,他積極推廣借貸復式薄記,以改革中國會計形態。20世紀初,原本農業市場的解體,資本市場的興起,資金流通與貯藏機構即銀行金融業的建立,以現金收支為中心的復式記賬法被廣泛採納,復式薄記也隨之並存,此乃中國會計改良之新風。但在近代戰亂和中西碰撞的大背景下,官僚主義、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的夾壓下,會計始終無法發揮出應有功能為經濟服務。
(三)現代中國
1.新中國至改革開放前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時段,受冷戰國際思維的影響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此時新中國的會計制度廣泛的向蘇聯學習,引進蘇聯會計經驗,將統一的會計管理許可權劃歸到政務院財政部,由財政部全權負責組織和領導。隨著新中國經濟體制的轉軌和大建設的開展,企業特別是國營企業對會計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增大。因此,企業與會計聯系更為密切,也使得會計對企業管理,財務收發及日程流轉做出了巨大推動力。在會計資源本身,由中央統一規定和發放會計資格證,審批合格的會計機構。會計師成為所尊重的人力資源,會計學開始在高校大量普及。
2改革開放至現今
我國由計劃經濟轉步為商品經濟,市場體系逐步建立健全,政治上的法制與科學化,大批民營與私營制企業進行高速期,會計行業人力日益龐大,為充分為會計體系發展提供法律法規上的保障,於1985年全國人大專門審議並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成為會計史第一部國家性法律文件,後一系列頒布了《審計法》《企業所得稅法》等一系列法律。在評定職稱上,中央將會計師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類,初級職稱助理會計師,中級職稱有會計師,高級職稱有高級會計師。自從2001中國加入世貿以來,中國與國際接軌的步伐不斷加快,且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建立,將企業的國際化,市場化,股份制改造的轉變都推向尖端,對傳統會計理念與價值造成沖擊。如今是大數據的時代,市場對於精通網路的尖端性會計師的需求量極大,中國也形成了以瑞華為代表的會計事務所正在蓬勃發展,會計正在努力去「改變」市場,做到與市場同步創新,使其增強穩健的貨幣增值力和在非貨幣交易時反映帳面價值。2006年,國家財政部發布了新的《企業會計准則》,為會計行業走向世界,為企業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方向,充分利用國際會計報告准則,將會計行業列成一套單獨的信息控制系統和「集成顯卡」。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會計者認定經營者的責任與權利,維護所有者權益,以及實行科學、嚴格的會計制度,已成為行業自規。
(四)總論
會計的發展過程,經久不絕。始終服務於經濟,並為政府、市場、企業提供了資本統計和監督審查渠道,而會計行業也在不斷創新,不斷向前。中國的會計體系正在繁榮擴大階段,無論是從人力資源,還是科學知識架構上。適應社會需要,推動經濟發展。會計才不枉此學!
⑺ 證券所為什麼縮短交易時間
港交所三個月前有延長每天的交易時間,目的是為了和內地滬深交易所同步。但沒聽說哪裡的交易所有縮短交易時間。
⑻ 匯豐銀行到底是英國的還是香港的啊
香港的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中文直譯為「香港和上海銀行有限公司」,英文縮寫HSBC,中文簡稱匯豐,取「匯款豐裕」之意)。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為匯豐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屬於匯豐集團的創始成員以及在亞太地區的旗艦,也是香港最大的注冊銀行,以及香港三大發鈔銀行之一(其他兩個是中國銀行(香港)和渣打銀行)。
總部位於中環皇後大道中1號香港匯豐總行大廈,現時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及各附屬公司主要在亞太地區設立約700多間分行及辦事處。
(8)埃及證券交易所擴展閱讀:
匯豐為香港市場領導者,在存款市場方面,香港匯豐的市佔率達兩成四,而信用卡結余的市佔率為兩成九,按揭及人壽保險市場的佔有率則分別為約一成七及兩成。
隨著網路發達,匯豐銀行亦提供了網上銀行服務,服務范圍包括申購基金、外幣定期存款(惟非香港居民不能從事人民幣的定存投資,其他外幣皆可)、買賣香港股票、債券、衍生性商品、黃金及定時定額扣款申購股票基金等。
香港人購買股票時,流行以購買匯豐當成儲蓄,深信其管理層可以將公司價值不斷提高。其派息長期保持穩定,亦建立出「與民分息」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