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股票分紅什麼理解。。。。高手進進。。。。。。
這是2010年的分紅,只分錢,不送股票了,你是1500股,應分得312元,去掉稅,就不到了。
B. 個人從公開發行市場取得上市公司股票股息紅利有沒有稅收優惠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證監會關於上市公司股息紅利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5)101號)第一條的規定,個人從公開發行和轉讓市場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持股期限超過1年的,股息紅利所得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
個人從公開發行和轉讓市場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持股期限在1個月以內(含1個月)的,其股息紅利所得全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持股期限在1個月以上至1年(含1年)的,暫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上述所得統一適用20%的稅率計征個人所得稅。
C. 股東分紅個人所得稅應當如何規避
規避股東分紅個人所得稅的方法有:1.選擇股東的身份:是用投資平台的方式入股,方便後續的變革和再投資,還是用自然人的身份入股;2.考慮工資的提取方式:既可以是正常的領用薪酬,也可以是服務報銷;3.充分利用稅收優惠政策。4走平台,通過比安財穗平台,有效的降低分紅個稅,而安全便捷,很多企業都會選擇這個方法。
D. 分紅的個稅怎麼規避
可以通過工資薪金、申請稅收優惠的方式來合理避稅。按照個稅規定,個人股東獲得企業分配的股息、紅利時,依法需要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
所以,最終股東能夠拿到的錢大大縮水,不少股東為了規避這部分的稅款,往往會採取一些錯誤的做法,比如向企業借款等,但這樣的方式不但不能達到節稅的目的,反而還會給企業帶去很大的風險,很容易引起稅務稽查。
一、通過發放工資薪金進行籌劃
股東也是公司的一名員工,可以按普通員工為其發放工資,提前提取收益。
通過發放工資薪金進行籌劃時,還需要注意,2019年個稅改革後,員工的工資薪金按照七級累進制進行計算,適用稅率3%——45%,同時,還可以申請六項專項附加扣除,降低稅負,但籌劃時應特別注意發放的工資金額,適用稅率應低於20%,否則也無法達到節稅目的。
二、利用稅收優惠進行籌劃
一般來說,企業都是採用自然人直接持股的方式,這種方式就意味著分紅時需按照20%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
股東可以通過投資個人獨資企業或合夥企業,將投資企業注冊到稅收優惠區,通過稅收優惠區的財政獎勵政策,返還不同比例的稅,從而達到節稅的效果。
其中,個人獨資企業可以申請核定徵收,稅負率極低,可以達到較好的節稅效果。
三、自然人直接持股
自然人直接持股是可以有效降低分紅避稅的,這種方法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方法,而且是合法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稅法規定,個人擁有債權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需要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這種股持股方式是現在很多股東的做法,這種方法是可以有進行分紅避稅的,而且避稅是合法的,大家可以嘗試一下,只要是合法的就是可以嘗試的。
四、自然人通過合夥企業間接持股
這就是自然人通過合夥企業持股來降低分紅避稅的方法。因為國家有規定單獨進行投資的利息以及分紅稅收費用是比較高的,而通過合夥的方式持股,間接持股這種稅收會比較低,這就是自然人,避稅的好方法。這種方法也是法律允許的一種方法,自然人是可以直接使用這種方法來進行分紅個稅避稅的,是在法律允許范圍內的,是可以嘗試的。
五、自然人通過有限公司間接持股
自然竟然進行分紅個稅,避稅的時候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法,通過有限公司間接持股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因為有限公司是可以為大家減免一定的稅費的,這是國家規定的,也是符合國家法律的。如果自然人找不到合適的避稅方法,就可以通過有限公司來進行間接持股這種方式就能夠有效進行分紅個稅避稅,這種方法是非常好的。
E. 取得股息紅利怎麼計算個人所得稅
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的計稅公式: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每次收入額)×適用稅率(20%)
股息是股東定期按一定的比率從上市公司分取的盈利,紅利則是在上市公司分派股息之後按持股比例向股東分配的剩餘利潤。
獲取股息和紅利,是股民投資於上市公司的基本目的,也是股民的基本經濟權利。
個人所得稅常見問題
加班費應並入工薪收入依法征稅。
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對每一個納稅人,一次一次性獎金的優惠演算法只允許採用一次。
單位在外地設立辦事處,並從當地招人。這部分工作人員居住在當地,其住房情況以及保險水平應遵從當地標准,社平工資按照辦事處所在地標准計算。
對勞動者獲得的補償金,比照《關於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1]157號)執行。
在發放年終一次性獎金的當月,雇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低於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額,應將全年一次性獎金減除「雇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與費用扣除額的差額」後的余額,按規定辦法確定全年一次性獎金的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
F. 股東分紅如何避稅
利用股權投資進行巧妙避稅,是股權投資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話題。
通過股權投資收益進行合理避稅,不但可使投資者獲取更多的利潤,而且也能使其方法符合游戲規則。就股權投資收益避稅而言,雖已有很多成功先例,但其中也不乏失敗案例。
<BR>
比如,因缺乏流動資金,深圳市某網路公司大股東李歌於2000年將其持有的該公司20%的股份轉讓給4家風險投資機構,並取得股權轉讓凈收益
9505.28萬元。李歌的股權轉讓金一直沒有從公司提取出來,而是以公積金形式留存於公司賬上進行再投資,還是用於公司發展。但經稽查,稅務機關認為李歌取得了股權轉讓所得,應繳納個人所得稅1901.06萬元。由於李歌堅持認為自己的股權轉讓所得進行了再投資,並沒有拿到錢,不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因此拒絕繳納稅款。2003年8月4日,深圳市地稅局在當地媒體上發布公告,曝光了25家欠稅大戶,其中女老總李歌因欠下個人所得稅1901.06萬元成為曝光名單中唯一的、也是深圳市首次曝光的個人欠稅戶而引起全國的注意。
<P>
這個案例告訴投資者,根據個人所得稅法的規定,個人轉讓股權所得屬於財產轉讓所得,應按20%的稅率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從稅收征管的角度來看,深圳市地方稅務局對該案的稽查及處理均完全符合稅法規定。但作為投資人,李歌為了增加公司的流動資金,吸引風險投資,只有這種方法嗎?答案是否定的,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李歌在對自己的股權投資收益處置時沒有做出科學的稅收籌劃。那麼,股權投資收益有哪些籌劃方法呢?
<P>
保留被投資企業利潤不作分配
<P>
就股權投資而言,有個人股權和企業股權投資。個人從被投資企業繳納企業所得稅後未分配的凈利潤(包括被投資企業從該凈利潤中撮提取的盈餘公積金)中分配取得股息性質的投資收益是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按20%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
<P>
企業通過股權投資從被投資企業繳納企業所得稅後未分配的凈利潤(包括被投資企業從該凈利潤中提取的盈餘公積金)中分配取得股息性質的投資收益是企業的股權投資所得。因為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不同,造成企業間企業所得稅的稅率也不相同。稅法規定,凡投資方企業適用的所得稅稅率高於被投資企業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的,除國家稅收法規規定的定期減稅、免稅優惠以外,其取得的投資所得應按規定還原為稅前收益後,並入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依法補繳企業所得稅
G. 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免稅,要符合什麼條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所得稅減免稅管理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8〕111號)、《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稅收減免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國稅發〔2005〕129號)、《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管理問題的補充通知》(國稅函〔2009〕255號)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清算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60號)有關規定,市局制訂了《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免稅優惠政策事項管理規程》
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作為免稅收入。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一、企業取得被投資企業分配股息、紅利的收益
二、企業取得被投資企業累計未分配利潤和累計盈餘公積轉增股本的部分視同股息所得的收益,作為企業增加股權投資計稅基礎
三、企業從被投資企業撤資或減少投資,取得的相當於被投資企業累計未分配利潤和累計盈餘公積按減少實收資本比例計算的部分視為股息所得的收益。
四、企業因被投資企業注銷清算或被投資企業資產重組按稅法規定需要進行清算所得稅處理,取得的相當於被清算企業累計未分配利潤和累計盈餘公積按該股東所佔股份比例計算的部分或清算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後的余額部分,視為股息所得的收益。
對連續持有居民企業公開發行並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個月取得的投資收益不符合上述免徵企業所得稅規定,應按規定並入應納稅所得額徵收企業所得稅。
解讀: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
1、什麼叫「符合條件」
(1)居民企業之間—不包括投資到「獨資企業、合夥企業、非居民企業」
(2)直接投資——不包括「間接投資」
(3)如果被持有方是公開發行並上市的公司,必須是連續持有居民企業公開發行並上市流通的股票在一年(12個月)以上取得的投資收益。
2、什麼叫「權益性投資」
權益性投資是指:為獲取其他企業的權益或凈資產所進行的投資。如對其他企業的普通股股票投資、為獲取其他企業股權的聯營投資等,均屬權益性投資。企業進行這種投資是為取得對另一企業的控制權,或實施對另一個企業的重大影響。
3、舉例說明:
假如春嬌企業持有志明企業40%股權,採用的權益性投資來進行會計處理,年底時,被投資方誌明企業確認稅後凈利潤1000萬元,投資方春嬌企業應確認400萬元的投資收益,假如志明企業已作出利潤分配決定。
根據規定: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按照被投資方作出利潤分配決定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如果春嬌企業是連續持有志明企業公開發行並上市流通的股票,持有時間還不到12個月,這時取得志明企業的投資收益400萬元不免稅。如果持有超過12個月以上,可以免稅。
如果春嬌企業是連續持有志明企業公開發行並上市流通的股票,持有時間超過12個月(或不超過12個月)就將該股權轉讓了,取得股票轉讓所得也不免稅。因為這不是「投資收益」,而是財產轉讓所得。
H. 股權激勵分得的股息紅利怎樣繳稅
根據你的提問,經股網的專家在此給出以下回答:
股權激勵對象在行權之後取得收益的個人所得稅繳納區分不同情況:
一是股權激勵對象行權後的股票再轉讓時,獲得的高於購買日公平市場價的差額收益,是因個人在證券二級市場上轉讓股票等有價證券而獲得的所得,應按照「財產轉讓所得」適用的征免規定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個人將行權後的境內上市公司股票再行轉讓而取得的所得,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
個人轉讓境外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公司的股票而取得的所得,應按照「財產轉讓所得」計算應繳納所得額和應納稅額,一發繳納稅款。
二是股權激勵對象因擁有股權參與稅後利潤分配而取得的股息、紅利所得收益,除依照有關規定可以免稅或減稅外,應全額按照規定稅率計算納稅。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證監會關於實施上市公司股息紅利差別化 個人所得稅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的規定,自2013年月1日期,上市公司派發股息紅利,股權登記日在2013年1月1日之後的,個人從公開發行和轉讓市場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持股期限在1個月以內(含一個月)的,其股息紅利所得全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
持股期限在1個月以上至1年(含1年)的,暫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
持股期限超過1年的,暫減按25%計入應納稅所得額。
上述所得統一適用20%的稅率計征個人所得稅。這里的持股期限是指個人從公開發行和轉讓市場取得上市公司股票之日即行權之日至轉讓交割該股票之日前一日的持有時間。
跟人轉讓股票時,按照先進先出計算持股期限,即證券賬戶中先取得的股票視為現轉讓。持股期限按自然年月計算,持股一年是指從上一年某月某日至本年同月同日的前一日連續持股;
持股一個月是指從上個月某日至本月同日的前一日連續持股。
持有股份數量以每日日終結算後個人投資者證券賬戶的持有記錄為准。
以上就是經股網根據你的提問給出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經股網,一家以股權為核心內容的企業家股權門戶網站。
I. 請問大家 股東分紅如何在外帳避稅
利用股權投資進行巧妙避稅,是股權投資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話題< /STRONG>。通過股權投資收益進行合理避稅,不但可使投資者獲取更多的利潤,而且也能使其方法符合游戲規則。就股權投資收益避稅而言,雖已有很多成功先例,但其中也不乏失敗案例。 <BR> 比如,因缺乏流動資金,深圳市某網路公司大股東李歌於2000年將其持有的該公司20%的股份轉讓給4家風險投資機構,並取得股權轉讓凈收益 9505.28萬元。李歌的股權轉讓金一直沒有從公司提取出來,而是以公積金形式留存於公司賬上進行再投資,還是用於公司發展。但經稽查,稅務機關認為李歌取得了股權轉讓所得,應繳納個人所得稅1901.06萬元。由於李歌堅持認為自己的股權轉讓所得進行了再投資,並沒有拿到錢,不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因此拒絕繳納稅款。2003年8月4日,深圳市地稅局在當地媒體上發布公告,曝光了25家欠稅大戶,其中女老總李歌因欠下個人所得稅1901.06萬元成為曝光名單中唯一的、也是深圳市首次曝光的個人欠稅戶而引起全國的注意。
<P> 這個案例告訴投資者,根據個人所得稅法的規定,個人轉讓股權所得屬於財產轉讓所得,應按20%的稅率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從稅收征管的角度來看,深圳市地方稅務局對該案的稽查及處理均完全符合稅法規定。但作為投資人,李歌為了增加公司的流動資金,吸引風險投資,只有這種方法嗎?答案是否定的,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李歌在對自己的股權投資收益處置時沒有做出科學的稅收籌劃。那麼,股權投資收益有哪些籌劃方法呢?
<P> 保留被投資企業利潤不作分配
<P> 就股權投資而言,有個人股權和企業股權投資。個人從被投資企業繳納企業所得稅後未分配的凈利潤(包括被投資企業從該凈利潤中撮提取的盈餘公積金)中分配取得股息性質的投資收益是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按20%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
<P> 企業通過股權投資從被投資企業繳納企業所得稅後未分配的凈利潤(包括被投資企業從該凈利潤中提取的盈餘公積金)中分配取得股息性質的投資收益是企業的股權投資所得。因為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不同,造成企業間企業所得稅的稅率也不相同。稅法規定,凡投資方企業適用的所得稅稅率高於被投資企業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的,除國家稅收法規規定的定期減稅、免稅優惠以外,其取得的投資所得應按規定還原為稅前收益後,並入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依法補繳企業所得稅
J. 關於居民企業之間股息紅利所得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免徵企業所得稅的問題
一、財務上需要確認為投資收益,但由於是免稅收入,不需要並入應納稅所得額處理。
二、投資損失在實際發生時(處置投資時)可以按財產損失稅前扣除的規定執行,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投資損失。
三、與你確認不確認投資收益無關,只要對方轉增資本,你方就需要確認收益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