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基金 > 黄金都城

黄金都城

发布时间:2021-04-29 03:58:18

A. 黄金国是怎么回事

驴子爱草料,人们爱黄金。当人类文明经过千万年的发展,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成为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后,作为价值标准的货币——黄金便成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人们所最渴望的东西。在黄金的召唤下,殖民者在世界上每一片古老而宁静的土地上都留下了罪恶的足迹,当然他们也没有放过亚马孙流域热带丛林中的人间天国——印加帝国。

印加黄金天国

13世纪时,南美大陆的盖丘人强盛起来,他们战胜了宿敌昌盖人,建立了地跨整个亚马孙平原的大帝国——塔万廷苏龙帝国,从传说中的开创者曼可喀巴科到1553年死于西班牙人之手的最后一任帝王阿塔瓦尔帕,共传14世。他们创造了辉煌显赫的印加文明,成为南美大陆文明的两大源头之一。帝国不断进行扩张,最终形成了包括沿海沙漠带、安第斯山峡带、亚马逊雨林带、玻利维亚高原带等四大部分组成的当时美洲最大的帝国,控制人口约1200万,首都设于库斯科(在今秘鲁南部),而生活在首都地区的人被称为印加人,通用印第安语。

为了有效地统治庞大的帝国,印加人创立了严密的统治机构和宗教信仰系统。但因疆域的辽阔和交通的限制,整个国家还是处于比较涣散的状态,在一些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军事上的征服只使他们被迫对印加王俯首称臣,并没有具体的统一的管理措施。印加人实行一种国内殖民的制度,把一些本族或忠于帝国的部族迁徙到新征服的地区,对当地人民实行统治和同化,但是这种做法的经济效果比政治效果更明显一些。印第安人借此开辟了新的土地、矿山和其他资源,而安第斯山脉的开发也正是在这时候。

维系印加帝国的更好方式是宗教信仰。他们对太阳神的崇拜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也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一个体现。因为太阳对于地球和人类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万物的滋长、人类的繁衍都离不开太阳的恩赐,所以在几乎所有的古代文明中都能发现崇拜太阳神的痕迹,无论是在美洲还是非洲,或者欧洲。印加人很早就发现和开始使用黄金,他们认为金子是太阳神的象征,大多用其来塑造太阳神的金身和宫殿,而不仅是进行商品交换的中介和工具。黄金是财富和权位的象征,是神圣的和纯洁的。他们用黄金装饰神庙和宫殿,制作生活用品和一些奢侈品,但是从来没有引起争夺和屠杀。据不完全统计,印加人自形成以来到帝国灭亡为止所积蓄的黄金超过埃及所有法老的财富。当西方人自命为文明人而将古老的印第安土著称为野蛮人的时候,野蛮人还不知道为了黄金的争战是多么血腥和残酷,一切都沉浸在神圣、和平的光辉之中。

文明与野蛮

自从500年前西班牙的一个探险家第一次发现了亚马孙河,人们便开始对这片古老而神秘的流域充满了幻想。他们的冒险精神和对财富的渴望鼓励着他们一次又一次来到这片原始的丛林,但天造地设的屏障却一次又一次地保护了丛林中那些淳朴而善良的人们。1511年,当另一位探险家巴尔沃亚在丛林边缘处的一个原始部落里看到遍地金光闪闪的器具时,简直目瞪口呆;看到那里的人“挥金如土”地生活,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敦厚而善良的老酋长在弄明白了他的来意后,告诉他在丛林的深处有更多的金子,那里的人们吃饭喝水用的器具都是金子制成。但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东西能让这个营养不良、皮肤苍白的人如此痴迷,竟然不顾生命的危险,千里迢迢、背井离乡地来搜寻。他也不知道这些在他们看来普通平常的东西将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灾难。巴尔沃亚的脚步在毒蛇猛兽、食人部落的阻挡下停住了,丛林中的危机和恐惧使西班牙人在20年里没敢轻举妄动。但是,机会终于还是来了。

由于王位继承制度的不健全,印加帝国经常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发生纠纷。在倒数第二代国王瓦纳·卡佩死后,国家甚至因此发生了严重的分裂。他的长子瓦斯卡在都城库斯科宣布即位,但是一直与父亲在北方生活的阿塔瓦尔帕却诈称父亲在死时将国家分成两份,分别交给他们兄弟二人统治。于是他在北部城市基多建立了一个新的首都,由此引发了兄弟二人之间连续数年的混战,帝国濒于瓦解的边缘。虽然阿塔瓦尔帕在战争的最后侥幸取得了胜利,但他万万没有料到,就在他前往旧都接收整个帝国的统治权时,他碰上了来自西班牙的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

皮萨罗早就听到了印加黄金国的传说,在黄金魔咒的驱使下,他蠢蠢欲动。1531年,他征得西班牙国王的同意,带领着一支不到200人但却全副武装的队伍来到了南美大陆。1532年,在征服阿兹特克人后,他探听到了印加人正在进行内战的消息,他喜不自禁,以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一边向西班牙国王请求增援,一边急不可待地带着他的队伍向印加首都库斯科进军了。他们来到离库斯科不远的一座小城卡沙马尔卡驻下,并请求会见阿塔瓦尔帕。与世隔绝的印加人根本想不到这帮外来客的险恶用心,阿塔瓦尔帕高兴地答应了皮萨罗的请求,决定于第二天在卡沙马尔卡城的中央广场与皮萨罗进行会晤。他虽然刚刚在王位之争中打败了自己的兄长,但是对皮萨罗却毫无戒心。当他率领着自己的臣民和军队耀武扬威地来到卡沙马尔卡城时,他那金灿灿的皇冠和权杖已经不能证明他那高不可攀的地位了。预先埋伏好的西班牙人在皮萨罗一声令下,蜂拥而出,火枪大炮一起发射,印加国王还没有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他的队伍早巳被打散,而他自己也早已被五花大绑地带到了皮萨罗面前。他愤怒地大骂,但是已经无法挽回他血战五年才争得的王位和传承数百年的帝国基业了。

狡诈的皮萨罗囚禁了国王,并且威胁说,如果他不能让印加人在规定的时间内用黄金填满关押他的房子,他便没有活命的机会。也许是阿塔瓦尔帕怕死,也许是他没有意识到这种黄澄澄的金属对于这帮侵略者的意义,他命令他的人民按照西班牙人说的话去做。印加人果然在规定的时间里送来了约6万吨黄金和12万吨白银,满足了皮萨罗贪婪的欲望,但却最终没能救得他们敬爱的国王一命。背信弃义的皮萨罗恐怕国王在返回后组织力量反击,便卑鄙地绞死了他。随后的1533年,他们在援军到达后疯狂地进攻库斯科城,占领了它并把它洗劫一空,印加人上千年的灿烂文明,便在自诩为文明人的炮火中从此销声匿迹。

宝藏不知去向

据皮萨罗的一个兄弟佩德洛·皮萨罗描述,当他们攻入库斯科城时,并没有找到如他们所期望的那么多金银财宝,尽管也搜刮到了很多,但更多更好的珍宝还是让印加人掩藏起来或者带走了。他们探知附近有一个秘密洞穴,是阿塔瓦尔帕的兄长瓦斯卡藏宝的地方,但是他们没有找到。他又听说印加人的祭司负责了藏宝的过程,祭司命令人们一拨一拨地交替去将宝藏藏到隐秘的地方,最后一批最忠诚的人在藏宝之后集体跳下悬崖,而祭司也随后不知去向。

尽管西班牙人掠夺的只是一小部分宝藏,但是邪灵已经附在这些沾满贪欲与血腥的财宝上,因为据说阿塔瓦尔帕在死前凭着他对太阳神的信念,对侵略者发出了最恶毒的诅咒。神当然不会亲自降临人间处理这些繁琐的事,但是在人们的心中时时都能看到他的恩典与惩罚。当强盗们因为分赃不均而大打出手,最终在自相残杀中走向末路时,也可以说是阿塔瓦尔帕的诅咒发生了效力。皮萨罗为了独吞宝藏,借故处死了一直并肩作战的同伴迪耶科·阿尔马格罗;阿尔马格罗的部下则于数年后为复仇杀死了皮萨罗,并杀死或囚禁了他的四个兄弟。一切恶念的种子都是自我毁灭的源头,心中怀着最纯真的信仰的人们,往往把握了最真实的道理。但人们在拍手称快的同时,还是忘不了追问一句:那些强盗们最终把宝藏弄到哪里去了?

西班牙人占领库斯科后,曾任命瓦斯卡的弟弟曼科继任国王。他们开始是希望培养一个傀儡国王为他们搜刮财富,但是曼科继位后却领导印加人进行了长达30余年的反抗斗争,终因实力不敌撤到乌鲁巴姆河的大峡谷里,然后又退入安第斯山脉的腹地,并把印加人的宝藏藏在了那里。也有人说他们夺回了赎阿塔瓦尔帕的宝藏,并将它与阿塔瓦尔帕一起葬在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

后来不断有人追问、搜寻这些宝藏,结果都未得其所。16世纪下半叶,一位西班牙商人古特尼茨声称在一位当地印第安人的带领下找到了阿塔瓦尔帕国王的陵墓,印第安人答应他只要协助修复库斯科城,就让他取走所有珍宝。古特尼茨借机发了大财,在1576年的西班牙税收记录里,他曾慷慨地捐献了400千克黄金作为税金,但是后来就再没有人如此幸运过。

有人说印加人在撤出库斯科时将财宝沉到了他们的圣湖的喀喀湖中,它位于现在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安第斯山脉中,距库斯科城东南100多千米,但事实证明这只是另一处传说中的宝藏。又有人发现库斯科北面的萨克萨伊瓦曼要塞有神秘的地道,认为财宝应该被藏在了那里。但这只是一个由坚固石块筑成的军事堡垒,里面没有任何宝藏的气息。因为曼科领导印加人撤到了帝国的大后方,人们便猜测他将宝藏藏在了那里,一座叫做维尔卡班巴或者马丘比丘的城市。1911年,一位美国考古学家宾海姆在一位印第安人的带领下找到了它。它位于库斯科城西北112千米的高原上,海拔2280米,两侧部是高约600米的悬崖,峭壁之下是飞流急湍的乌鲁巴姆河。尽管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但也与宝藏无关。

1964年,在安第斯山脉又有了新的发现。一批到秘鲁北部去开辟土地的农民,在途中发现了一座庞大的印加古城——大帕哈顿,这也是印加帝国鼎盛时期的遗迹,人们称它为“理想中的黄金国”,但在这里仍然没有发现宝藏的影子,理想中的黄金国依旧存在人们的想象中。

巴克维兹的突破

20世纪后期多次以科学考古名义进行的寻宝活动都最终失败,1972年尼科斯带领的法美探险队几乎全军覆没,而1997年挪威考古学家哈科斯约德只身前往,一去不返。人们几乎巳不再相信关于黄金国的传说,但是巴克维兹的发现又为人们带来一线新的希望。他是一名有着波兰和意大利双重血统的探险家,2003年,他偶然发现一直以来扑朔迷离的印加宝藏其实就藏在亚马孙河底某处的隧道和洞穴中。他从1996年开始试图寻找亚马孙河的真正源头,但在不断的实地考察过程中,他发现了在一处隐秘而至今尚未被人开发的河谷中有一座古城的遗址,他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印加古城帕提提遗址。因为这座古城遗址位于古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城北部约105千米处,正好符合历史记载的印加人后撤时的地理方位。

尽管最近期的两次科学考察在人们的心里蒙上了恐怖的阴影,巴克维兹还是对自己的发现深信不疑。波斯顿人类学家哥科里从1984年起开始主持各种关于帕提提古城的研究项目,数十年的徒劳使他信心全无,面对巴克维兹的冲动,他“好心”地劝说: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印加人逃出库斯科逃到亚马孙流域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历史记载不够明确,而且最关键的是印加人原先居住的高原地区,与亚马孙流域的气候完全不同,他们不可能在大河流域的新环境和新挑战(比如疾病)中获胜,不可能在那里建立庞大的古城,那只是一个很浪漫的传说。巴克维兹没有听进去,他乐观地认为他离宝藏只有一步之遥了,因为无论是雷达探测和水下勘测都证明在那不到4平方千米的水域下有建筑痕迹,这里肯定是一座滨河的古城,后来由于战争或者自然原因(如河流泛滥被淹没)而废弃了。遗址中的建筑坚固而隐秘,巴克维兹认定这是为了藏宝而设计。

巴克维兹的信念来自另一个方面,据说在一份基督教会的档案中发现了16世纪末在南美传教的传教士的手稿,对帕提提城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说那里是一座到处堆积着金银珠宝和奇珍异玩的城市。巴克维兹兴奋地宣布他们的探险队必将满载而归。他耗费巨资邀请世界知名的洞穴研究专家和技术人员一起,于2003年10月开始进行了第一次实地勘测,结果如何尚不得而知,但人们还是希望他能够带回来一些奇迹。如果没有对成功的信念和敢于失败的勇气,人们永远不可能做出新的突破。创造历史的会是那些勇于行动的人,我们像巴克维兹一样期待着奇迹的出现!

B. 黄金台是什么之地

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其真正的故址位于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台上隶属于北章村,由黄金台在此而得名),目前遗址尚存。据清康熙十二年定兴县志记载:“黄金台燕昭王筑,,礼郭隗以致士。乐毅剧辛先后至。故址在县西三十里北章村。年华旷邈,风雨崩摧于此,愈彰深古,触人远怀。不知乃自何人构为梵宇,缀以浮屠,则悬金区作布金地矣惜也。”明代蒋一葵的《长安客话》记载:“黄金台有二,故燕昭王所为乐、郭筑而礼之者,其胜迹皆在定兴。今都城亦有二,是后人所筑。”
据史料考证,燕昭王于公元前311年即位,至公元前279年共执政33年。他即位之初即着手招徕人才。有感于千金买骨的故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以致名将乐毅、剧辛先后投奔燕国。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军联合各国攻齐,占领70余城。推测筑台时间起于公元前310年。当时只言筑台而无“黄金”二字,洎鲍明远(南朝宋文学家,即鲍照,史称鲍参军)《放歌行》“岂伊白壁赐,将起黄金台”始见黄金台之名。

C. 黄金之城哈马丹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在古巴比伦境内有一座黄金做成的城市,这就是伊朗人最初的国家——米底帝国的都城哈马丹。哈马丹是古代伊朗交通要道的中心,著名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维持着东西方繁荣的国际贸易。据“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所说,哈马丹城的建立者是米底王国的创立者戴奥凯斯(约前715~?年)。据说他本来是部落首领的儿子,十分聪明,他为了取得僭主地位,努力在本部落中主持正义,被选为仲裁者。他的美名后来逐渐传遍四方,于是米底人选举他为国王,给他修筑了一座与国王身份相配的宫殿,建立了一支禁卫军。随后,他又强迫米底人给他建造了一座城市作为自己的新都,它就是今日的哈马丹。

D. 南非的首都是哪产黄金最多的是哪

约翰内斯堡南非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黄金出口额占全部对外出口额的三分之一,因此又被誉为“黄金之国”。同时南非也是非洲最发达的国家。它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东、西、南三面濒临印度洋和大西洋。南非地处两大洋间的航运要冲,其西南端的好望角航线历来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 旅游资源丰富:详见本站“感受非洲”栏目中的《南非最吸引游客的15个景点简介》 国土面积约12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90万,主要由黑人、白人、有色人和亚裔四大种族构成,通用语言为英语和阿非利卡语(南非荷兰语),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原始宗教。 南非是世界上唯一同时存在3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立法首都开普敦和司法首都布隆方丹。 南非最早的土著居民是桑人、科伊人和后来南迁的班图人。17世纪后,荷兰、英国相继入侵南非。20世纪初,南非曾一度成为英国的自治领地。1961年5月31日,南非退出英联邦,成立南非共和国。由于南非白人当局在国内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南非人民在以曼德拉为首的非洲人国民大会的领导下,为推翻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1994年4月,南非举行首次由各种族参加的大选,曼德拉当选为南非首任黑人总统。 南非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钛和铝硅酸盐的储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蛭石、锆居世界第二位,氟石、磷酸盐居世界第三位,锑、铀居世界第四位,煤、钻石、铅居世界第五位。 南非属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非洲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矿业、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是南非经济四大支柱,深矿开采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南非的制造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主要包括钢铁、金属制品、化工、运输设备、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五分之一。南非的电力工业较发达,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干冷发电站,发电量占全非洲的三分之二。

E. 古巴比伦境内被称为黄金城市的是哪座城市在当时有着怎样的作用

在古巴比伦境内有一座黄金做成的城市,这就是伊朗人最初的国家——米底帝国的都城哈马丹。哈马丹是古代伊朗交通要道的中心,著名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维持着东西方繁荣的国际贸易。

F. 黄巾军首都是哪

黄巾军就没有首都黄金,均是一堆流寇。人的怂恿之下攻下一地下过异地,然后继续攻城。

G. 都城与王城有什么区别

对战国都城的形态加以概括,我们发现东方列国普遍出现城、郭分治的“两城制”,秦则采用了一种“非城郭制”的布局特点。

东方列国都城形态内部也有差别,按小城和大城的结合方式,可以分成三个类型:一、两城并列式的,如燕下都、中山国灵寿城、郑韩故城;二、小城位于大城之中的,如曲阜鲁城、纪南城、魏安邑;三、小城嵌入大城一角的,如田齐临淄、赵邯郸。同一类型城市之间应当有相互影响,如燕下都与灵寿城;这是一个尚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不管怎样,东方列国都城形态的内部差别较它们与秦的差别要低一个层次。

战国及稍後的文献对“两城制”有所记载: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宋孙疏:“三里之城外有七里之郭,以为之御”。

《战国策·齐策六》:“安平君以之惴惴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

《管子·度地》:“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

《尔雅·释名》:“城,盛也,盛受国都也;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

《吴越春秋》:“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战国一尺相当于今23厘米,一里相当于414米,三里就是1242米,战国都城如安邑、邯郸、临淄、纪南城等的小城边长与之接近;七里就是2898米,战国都城的大城边长也多与之接近。考古与文献互证,东方列国都城中的小城为“城”,大城为“郭”,确凿无疑。小城中为宫殿区,大城中为居民及工商业区,性质也吻合。惟独大、小城的位置关系,不限于《管子》和《尔雅》所说的内外相套。

自敬王迁都以後,洛阳就成为东周王室的所在地,改名叫“成周”。此前这座城兴建于春秋早期,主要用于驻守诸侯国靖王军队,叫“翟泉”。敬王迁都时在城的北面又扩建了一座小城,来安置宫殿和陵墓,至于原来的大城,可能仍然作为驻军场所,并安排平民区[1]。晋都新田的城市功能分区还不明朗,象牛村古城内既有大量的宫殿,又有手工业作坊及居址,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宫城。春秋晚期晋国异姓卿大夫专权,他们在东面兴修了三个小城,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左右公室的宗庙祭祀权。新田手工业既具有氏族工业的特征,又有商业萌生的征兆;石圭的批量生产具有典型意义,意味著礼制的衰落和现世商业观念的流行,并与卿大夫势力膨胀的历史背景有著紧密联系;到了新田晚期,石圭作坊遗址有突破牛村故城南垣的趋势[2]。到了战国时期,“分散的几个小土城,战国时,又集中为一个大郭城”[3]。三晋的都城,都具备了“两城制”的格局,规划明朗,赵都邯郸的北大城既是主要的工业区和居民区,又包括贵族的府邸,同时还在其西北部加强了军事防御设施。从春秋时郑韩故城的东城分布著以社稷为中心的手工业遗址看,东城是包括“百工”在内的国人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曲阜鲁城在西周乃至春秋早期时还以南北垣西门干道为界,西面分布著当地土著或殷遗民,东面分布著周人居址及宫殿区,这种按血缘差别的二分和西周洛邑很相似;春秋中晚期之後,由于“三桓”等私门的崛起,在城的中部修筑小城,其东面墙垣的防御性比北面强,有很明显的针对性,城市布局发生结构性转换,两城制出现。新的格局就其反映的政治生活既与晋都新田相似,又延续到了战国,如田齐临淄。田氏代齐後夷平了原大城东北部姜齐的宫殿区,在西南另修小城,而且其东墙和北墙的防御措施显然针对东北大城内的居民,姜齐时期惨烈的政治斗争给新的统治者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纪南城的大城兴建于战国早期,当在“吴师入郢”之後,此前在昭王时期就有过几次因战争危机而发生的“城郢”建议,大城的军事守备功能很明显。当然也有管理商业的意义,这从《鄂君启节》铭文可以看出来。燕下都的军事防御性最突出,其城垣的厚度堪称东方六国之最。综上所述,“两城制”在东方之所以普遍出现,不外乎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军事守备三方面的原因。

这三者之间有著紧密的内在联系。就工商业而言,东方各国的卿大夫相当深地卷入其中,获得利益,作为政治斗争的资本。晋国的魏氏曾发放高利贷;齐国的陈氏出身“工正”,後又大斗放贷、小斗收回以拉拢人心。西周以来“工商食官”旧体制之所以解体,卿大夫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新田石圭作坊遗址生产性质的改变、空首布的铸造以及铜器的商品化生产,紧跟在东面的三个小城的兴建之後,是卿族势力入侵公室控制的手工业体系的一种表现。军事守备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城址对内的防御措施越突出,内部的政治斗争就越激烈,如曲阜鲁城、齐临淄;就是新田的平望故城东北部也修成凸出的三角形,显然针对东面的卿族势力。战国时期,大城内的居民和工商市场在城市对外防御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居民既提供兵员,又是包括兵器铸造在内的官营手工业的劳动力来源;工商业税收反过来为军饷发放提供了保障。这在战国及稍後的文献中有所反映:

《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不能以万室之邑舍钜万之军者,其国危”。

《史记·苏秦列传》:“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

银雀山汉简《市法》:“市者,百货之威,用之量也。中国能市者强,小国能市者安”。

《墨子·杂守篇》:“市去城远,四不守也;蓄积在外,富人在虚(墟),五不守也”。

《尉缭子·武议篇》:“夫出不足战,入不足守者,治之以市。市者所以给战守也。万乘无千乘之助,必有百乘市······夫提天下之节制而无百货之官,无谓能战也”。

《管子·小问》:“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来工者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注云:“西州工匠之庸,值常三倍它处,则工人不以千里为远,皆至矣”。

《荀子·议兵》:“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然离耳······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

反观秦国,这三方面的因素都不明显。首先,关中的地理形势决定秦国一直把洛河至黄河的“河西之地”作为军事防御的重点,而不太关注国都本身的防御;商鞅变法後对外更是节节胜利的进攻态势,修筑国都大城的意义不大。东方六国的国都皆遭受过城破国灭或兵临城下的厄运,如临淄在春秋时就曾被晋国为首的联军攻破,郑国都城更被多次攻破,燕国因“子之之乱”国都被齐攻破、几近亡国,邯郸几次被秦、魏攻破,郢都曾被吴师攻破。这些历史教训,後世国君在经营都城时肯定会加以吸收。然而,文献中却没有一条雍城或咸阳被敌军包围的记录。《商君书·兵守》讲到“守战之国”和“攻占之国”,战国时期的东方列国属于前者,秦应当属于後者。燕、韩最为小弱,修筑的城垣最厚实,防御色彩最浓;雄霸天下的强秦反而不为自己的国都修筑大城,足以发人深思。其次,秦国社会的卿大夫不够强大,没有到东方那种“政归私门”的程度,国君依然能保持足够的权威。春秋时秦国有很多来自东方的“客卿”,参与政务,他们在关中本土没有社会根基,也没有发展起可以和国君对抗的势力,在政治上没有出现东方那种内部分裂的现象。商鞅变法更对宗族进行彻底打击。雍城和新田布局上的差别,就很说明问题。再其次,秦国和东方的工商业发展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东方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就出现以布币为代表的金属铸币,显示了“工商食官”旧体制的解体和私营商业的自下而上的勃兴;战国以後更出现了一些有名的大商人,他们经营煮盐和冶铁业,交通诸侯、地位显赫。相反,目前在关中没有发现一枚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的金属铸币,“工商食官”得以保留,私营商业发展迟缓。《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亦被四川青川郝家坪M50出土的半两钱所证明[4]。战国中期秦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是一种更为抽象的货币符号,不象东方货币仍然模仿铲、□、刀等工具;金属铸币出现得晚,形态却更先进,说明在东方商业的发展是一种连续性的变化,在秦国却呈现出跳跃性的裂变。半两钱完全由政府铸行,云梦秦简记载私铸货币是一种犯罪行为。可见商鞅变法直接在“工商食官”的旧体制之上建立起庞大的官营手工业,举凡铁农具、铜兵器、砖瓦、乃至一部分日用陶器都由官府作坊生产,分职也极细密。就商业和军事的关系而言,秦国没有东方那么多的雇佣兵,官营作坊中也没有东方那么多的雇佣劳力。商鞅在秦国建立二十级军功爵制,国民十七岁编入户籍服兵役,获得军功後赐以爵位,不象东方的齐国那样仅赐以黄金;秦爵、禄合一,东方却存在爵、禄分离的现象[5]。从云梦秦简记载秦士卒黑夫写信向家里索要冬衣的情况可以看出,兵农合一的义务兵制在秦国达到了何等彻底的程度。战国中晚期秦兵器绝大多数由刑徒铸造,刑徒属于“国家罪犯奴隶”[6]云梦秦简中没有刑徒有刑期的记录;东方如三晋兵器生产可能也役使刑徒,但绝没有达到秦国那样大的规模。工商业的不发达以及它在军事方面的有限意义,使秦没有在国都为此开辟出一个独立的郭城。总之,“两城制”没有在秦出现是可以理解的。

秦和东方都城形态的发展道路有所不同。春秋时期东方国都以晋都新田的布局最为清楚,与同时期的秦雍城相比有著巨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宫寝与宗庙的相对关系及其它们在都城中的位置方面。马家庄宗庙位于雍城中部偏南的位置,为“祖庙居中、左昭右穆”的结构;宗庙的西面500米处还发现一处“五门三朝”的朝寝建筑遗址。此外,在宗庙东约600米处还发现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址,还在雍城西垣东600米处的姚家岗发现宫殿台基和铜建筑构件。在雍城北部的高王寺发现埋藏吴、楚铜器的窖藏坑以及宫殿遗址,在北部还发现方形院落的广场,性质待定。庙、寝分别位于一条南北向大道的两侧,有学者认为是一种“庙、寝并重”的格局,反映了宗族团聚精神[7]。在商代和西周的都城乃至东周王城中宗庙皆居核心位置,雍城与之类似,有很强的滞後性,反映出宗庙在春秋秦国的政治生活中依然发挥著重要的作用。宫殿基址几乎在全城范围都有分布,说明国君的地位依然稳固。在总体布局上,也没有出现东方那种宫殿区与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区及贵族居住区截然分开的现象。相比之下,新田的宗庙已经被排挤到城外东面的呈王路一带,并被呈王故城和赵氏祭祀坑遗址带所环绕,公室宗庙的祭祀权显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卿族所控制,这也反映了宗庙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地位的下滑。目前在齐鲁等国的都城中还没有发现宗庙遗址,但从鲁国的“三桓”设立公庙的记载看,政治生活中应该发生了和晋国类似的现象。战国以後由于元旦大朝会等新礼仪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时君居住的宫殿的重要性[8]。商鞅迁都咸阳,一开始就兴修颁布政令的“冀阕宫廷”,此後宫殿的建造连年不断,“诸庙皆在渭南”,完全沦为附属。西汉宗庙甚至脱离了城市,被安排在帝陵左近。在都城布局从庙到寝的转变过程中,秦国似乎跳过了东方经历的以新田为代表的那个历史阶段。

雍城的范围虽然很大,但从城内宫殿基址的分布来看,很难说是小城还是大城,是一种“非城郭制”的布局。新田也是一种“非城郭制”的布局特点。“两城制”在东方的齐、郑较早出现,後来得以普及。结合曲阜鲁城、以及从新田到三晋都城、东周天子都城的历时性逻辑变化,可以说东周列国都城形态走了东西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东方:非城郭制形态————城、郭分治的两城制

秦 :非城郭制形态————非城郭制形态

再结合工商业和庙、寝位置的变迁,这两条道路还可以具体化。

东方:庙、寝并重——寝重于庙——朝、市并重 (东周王城) (新田) (六国都城)

秦 :庙、寝并重————————朝寝压倒庙、市(雍城) (咸阳)

战国及稍後的文献也记载了一种不同于“两城制”的都城布局:

《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

《周礼·春官·宗伯》:“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

《吕氏春秋·慎势》:“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

“国”内有宗庙、宫殿、市场等,没有提到“大城”和“小城”的存在,显然不同于《孟子》、《吴越春秋》等书的记载。根据史学界对周代国野制度的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国”指都城,还包括近郊,居住著“国人”;野是都城以外的广大土地,居住著“野人”。二者之间是点和面的关系。战国以後,国、野差别消失,才出现了领土国家的概念[9]。目前一般认为《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包含很多儒家的理想化成分,但也有西周礼仪制度的影子,《匠人》把都城叫“国”,正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习惯。

那么“国”有没有建造城垣呢?回答是肯定的。《诗经·大雅·瞻仰》:“哲夫成城,哲妇倾城”,郑笺曰:“城,犹国也”。《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可“国”有城垣圈定其范围。“国”字金文作“或”,象荷戈的武士守卫城邑。《匠人》“方九里,旁三门”;也说明城垣的存在。城垣无疑是在空间上区分“国”、“野”的最重要的标识。然而,从《周礼》中无论如何读不出大城和小城的共存。

对照考古发现,曲阜鲁城在小城建造之前只有一个大城圈,西周晚期当地土著或殷遗民居住遗址及墓葬在城内靠西的位置,周人居址及宫殿区在前者之东。两种居民都属于“国人”的范畴,史书也记载鲁国有“周社”和“亳社”,“亳社”在春秋晚期还是会盟国人的场所。秦雍城更典型,只有一个大城圈,城内宫殿分散,但范围很大,可见国人居址及市场是杂厕其间的。宗庙位于朝寝之东,符合“左宗庙”的记载;宗庙及朝寝结构更与礼书记载吻合。可以说,《周礼》所记多少反映了早期“非城郭制”形态的一些影子。

经秦火焚毁後,《周礼》在西汉景、武间被河间献王求得,藏于秘府;到成、哀之际经刘向、刘歆整理,公布于世。王莽即位前後在长安城南郊兴建了许多礼制建筑,如位于长安城安门南出大道1.5公里处东侧的辟雍,位于安门和西安门南出平行线之内的“王莽九庙”,位于西安门南出大道西侧的官社、官稷等。未央宫前殿是长安城的正朝大殿,北与横门、南与西安门对直;在桂宫和北宫以北还有“九市”。如果以这条线为基准,正好是“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格局。刘歆得王莽重用,由此《周礼》应当对西汉晚期长安城布局的最终形成产生了影响。然而,西汉早期该书隐没不见,长安城的形态来源于何处?

汉长安城继承了秦国都城的非城郭制特点。首先,目前发现的长安城只有一圈城垣,如果说它的性质是东方六国那种大郭,“小城”在哪?城内未央宫、长乐宫、桂宫等都有自己的宫墙,但都属于某个特定宫殿区的围墙,性质与秦咸阳宫的墙垣或阿旁宫的“阿城”相同,与东方六国那种集合诸多宫殿区的小城截然有别。况且城内的宫殿区占了全城五分之四的面积,不同于六国都城主要用于安置平民和商业区的大郭。如果说它的性质是东方六国的那种小城,“大城”在哪?至今在长安城外没有发现大郭墙垣的遗迹,在城外北部和西北部很少见到汉代建筑遗址,地下多为淤沙层,系渭河泛滥所致,在城外的东面则是密集的墓葬区,限定了城市的范围。况且六国都城也不象长安那样在小城内安置工商业区和平民区。那种用东方六国的“两城制”或隋唐以後都城的“内外城制”把长安城解释为内城、或外郭的观点都是说不通的。其次,长安城继承了秦国都以宫殿区为主、又包含手工业区和平民居住区的特点。雍城的宫殿基本上在全城范围内都有分布,贵族和国人杂厕其间,虽然没有发现手工业作坊区,但在北部发现一方形院落,有学者认为属于“市”;咸阳的宫殿群落范围更大,从咸阳北阪到渭南皆是,并通过甬道、复道和桥梁连接成一个整体,手工业区局限在长陵车站和黄家沟一带。长安城也仅在横门以内、桂宫和北宫以北安排市场,在东北隅安排平民区,二者相加面积不过7平方公里。相比之下,六国小城约占大城面积的比例是燕下都1/5、郑韩故城1/1.4、齐临淄1/7、纪南城1/5、赵邯郸1/4、安邑1/13。宫殿区在秦汉都城中的面积远远超过了东方六国,是专制主义制度得以建立的一种表现。不仅如此,东汉洛阳城和北魏洛阳城也是“非城郭制”道路的延伸。魏晋以後由于经济基础的变更和新的等级制度的出现,都城布局越来越强调南北轴线对称的味道,北魏在平城就开始修筑外城,到了隋唐时期终形成宫城在北部居中、左右及南部为里坊寺院,并围以“罗城”的新格局。从发生到终结,“非城郭制”的城市形态延续了一千多年。

H. 热血三国野地、黄巾城、都城。

0级野地2QQ。1级4QQ。2级8QQ。3级20QQ。4级35QQ。5级110QQ。6级150QQ。7级400QQ。8级800QQ。9级1600QQ。10级3500QQ。

掠夺野地和黄巾城兵力:
1级黄巾城 4级野地 80 弓箭兵
2级黄巾城 5级野地 160 弓箭兵
3级黄巾城 6级野地 400 弓箭兵
4级黄巾城 7级野地 800 弓箭兵
5级黄巾城 8级野地 1600 弓箭兵
6级黄巾城 9级野地 4000 弓箭兵
7级黄巾城 10级野地 8000 弓箭兵
8级黄巾城 16000 弓箭兵
9级黄巾城 40000 弓箭兵
10级黄巾城 80000 弓箭兵

I. 黄金国在哪里

公元1536年,西班牙总督授命凯萨率领一支由900多人组成的探险队,在南美洲的西北部进行考察达三年多之久,他们曾经深入到科迪勒拉山脉和马格达雷那河一带的深山密林中探索黄金,结果只剩下凯萨一人返回,没有发现“黄金隧道”与“黄金国”的一丝一毫踪迹。凯萨不死心,27年后,他又重新组织一支2800多人的庞大探险队,从海拔2645米的波哥大出发,在荒山野岭度过了三年多,最后仍然一无所获。

公元1539年,西班牙探险家率领一支庞大的探险队在南美洲北端进行考察,他们曾经深入到梅里达山脉和马拉开波湖区周围的沼泽地,他们宣称他们所到达的“马卡多亚”就是传说中的“黄金国”。可是,事实的真相是:“马卡多亚”只是一个古老部族的聚居地,根本不是“黄金国”。

公元1541年,一支由310个西班牙人和4000个印第安人组成的探险队,深入原始森林地区。从此以后,许多支探险队在从安第斯高地至委内瑞拉和巴林的广大森林地区大规模地开展寻找“黄金隧道”与“黄金国”的活动,结果都毫无所获,失败而归。

公元1595年,英格兰探险家洛津率领一支探险队,以东南部圭亚那高原作为探索“黄金隧道”与“黄金国”的中心地带,他们深入到奥里诺科河谷和热带草原,考察过埃塞奎博河、德梅拉拉河、伯比斯河和著名的鲁普努尼草原。探险结束后,他在他所撰写的《圭亚那帝国的发现》一书中宣称:他曾经发现过一个名叫“马洛亚”的“黄金国”,他描述这个“黄金国”的情景:“圭亚那帝国比秘鲁更靠近海,而在正东的赤道上出产黄金比秘鲁的任何地点都要丰富,具有与秘鲁最繁荣时相同数目或更多的大城市。那个帝国根据同秘鲁同样的法律来统治,皇帝和臣下一起信仰同一种宗教。定名为‘马洛亚’的‘黄金国’,亦即是圭亚那国的首都,我确信那个帝都的雄伟、富裕,皇宫的壮丽为世界之冠。都城建在与加勒比海相等长度(约1000公里)的咸水湖畔……皇帝的用具包括桌、厨具等全是金银制品,就是最下等的物件也为了获得强度和耐久性而用银、铜制作。在皇帝的寝宫内,有巨大的黄金人像,以及模拟地球上生长的一切飞禽走兽、游鱼潜鲸、花草树木等同样大小的黄金模型。此外,还有黄金制的绳束、笔箱子以及用类似树木的黄金棒束架起来作成的篝火。……但是后人大都认为这些描述纯属凭空捏造,没有史实根据,不可相信。因此,洛津在《圭亚那帝国的发现》一书中所描写的“黄金国”,也根本不是古代传说中的“黄金国”。

但在公元16、17、18世纪时,欧洲一些人却对洛津《圭亚那帝国的发现》一书中所描写的“黄金国”——马洛亚帝都,深信不疑。公元1599年,绘制的“黄金圭亚那的新地图”上,竟然画着巴里马“黄金湖”,在湖畔标明了“马洛亚帝都”。后来,甚至把马里马湖标在赤道上,西面是“黄金国”及其帝都马洛亚,而把圭亚那却画在北面。再后来,把巴里马湖错写成“黄金的海”。从当时绘制地图上所表现出来的前后矛盾、混乱和荒唐的情况,可见当时人们根本弄不清“黄金隧道”与“黄金国”究竟在哪里。

直至现代,还有很多人依然在兴致勃勃地寻找“黄金隧道”与“黄金国”。在西班牙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下,西班牙探险家曾率领大批民工,由色布卢贝特负责指挥,凿通了巴里马湖,排出了约五米多深的水,在湖底污泥中找到了一些有卵石大的绿宝石和黄金制成的精美工艺品。公元1912年,戈德拿泰兹公司花费了15万美元的巨额经费,雇用大批民工,运用新式排水机器,把位于海拔2700米高原的“哥亚达比达湖”汲干了,从湖底污泥里捞出了一些黄金以及用黄金制成的工艺品和贵族的酬神金俑。公元1969年,有两个农场工人无意中在一个小山洞里发现了几件纯金的制品:金木筏一件,小金人像一件,金王座一件。这些偶然发现,更加激起了许多人寻找“黄金隧道”与“黄金国”的浓厚兴趣。他们认为,这些偶然发现为进一步探寻“黄金隧道”与“黄金国”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从1976年以来,考古学家在南美洲曾发现许多重要的远古文化遗址和文物,对今后深入揭开“黄金隧道”与“黄金国”之谜很有参考价值。

J. 中国古代不同的朝代的都城和皇宫分别是什么

1、秦咸阳宫——阿房宫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他的都城位于现在西安市的西北部。咸阳背靠大山,南临渭河。秦始皇的宫殿几乎铺满了整座城市。气吞山河的始皇帝动用了数百万的劳工为他修建宫室,包括为他修建死后的陵墓,耗费了二十多年时间,直到他死在巡游的路上,庞大的建筑工程仍然没有结束。

(10)黄金都城扩展阅读:

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

(1)西汉以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为五都。《前汉书·食货志下》:“遂於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 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

(2)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 裴松之 注引《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3)唐代五都指的是唐代的五大都城。分别为上都长安,东都洛阳,西都凤翔,南都成都,北都太原。

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为传统建筑之精华。古代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

万象神宫即武则天明堂,于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建成,号“万象神宫”,高300尺(今90余米)。富丽堂皇,准许民众入内参观。武太后又令于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贮夹像,颁《亲享明堂制》。后来武则天称帝,万象神宫成为武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举行祭天地的仪式,同时迎接各地使节。

咸阳宫是秦帝国的皇宫,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和西安市部分重叠。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开始营建宫室,至迟到秦昭王时,咸阳宫已建成。

最初咸阳宫位于秦都咸阳城的北部阶地上,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不断进行扩建。据记载,该宫“因北陵营殿”,为秦始皇执政“听事”的所在。

公元前202,汉高祖在秦朝兴乐宫的基础上建成的长乐宫,是为汉三宫之一,两年之后建成未央宫于是才把汉朝的都城从栎阳迁都长安。长乐宫是西汉的政治中心,其总体上是由四组宫殿组成:长信殿、长秋殿、永寿殿、永宁殿。长乐宫是汉高祖刘邦处理政务的地方。

在历史上,长乐宫又叫“东宫”。淮阴侯韩信就是被刘邦的老婆吕雉和萧何诱杀在长乐宫的钟室只内。刘邦死后,皇帝移住未央宫。长乐宫就专供太后居住,遂得名。

未央宫在长安城的西南部,是皇帝朝会的地方。始建于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自高祖九年迁朝廷于此,以后一直是西汉王朝政治统治中心。未央宫宫内的主要建筑物有前殿、宣室殿、温室殿、清凉殿、麒麟殿、金华殿、承明殿、高门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阳殿、柏梁台、天禄阁、石渠阁等。

大兴宫,是古代传统宫殿建筑,属于隋朝皇宫。隋朝及唐朝初年称为大兴宫,唐睿宗以后称为太极宫,为隋高祖杨坚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兴建,开皇三年建成,由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为隋朝皇宫。唐睿宗景元元年(公元710年),改称太极宫。宫城坐落在大兴城中轴线北端、大明宫之西。

唐大明宫初建於公元634年,当时,李世民在城东北角禁苑内的龙首塬上修“永安宫”让其父李渊在那里临时消暑,但还未完工,李渊就死去,于是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更名为“大明宫”。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重加修建,改名蓬莱宫。

南京故宫,又称南京明故宫、南京紫禁城,是明初的皇宫,如今北京故宫的蓝本。明故宫位于南京城东,占地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

中国宫殿建筑以北京的故宫为代表。紫禁城,即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

参考资料:网络-五都

网络-古代皇宫宫殿

阅读全文

与黄金都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12月5日美元兑人民汇率 浏览:574
为什么支付宝卖的理财产品不一样 浏览:761
新代码持仓可以4是啥意思 浏览:337
巴布亚新几内亚基纳汇率兑换 浏览:437
成都拜访大麦融资租赁 浏览:649
东方证券logo 浏览:739
长城信息金融设备有限公司工资待遇 浏览:744
并购贷款信托 浏览:279
杠杆开户杨方配资开户 浏览:94
58货运信托担保交易 浏览:633
典当行非法融资 浏览:999
金融服务收入的定义 浏览:816
中国金融资本市场 浏览:698
融资融券不产生利息 浏览:781
车e估融资 浏览:452
北京热电融资租赁 浏览:531
汇信融资担保公司 浏览:989
台州有无抵压贷款吗 浏览:153
重庆鼎域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浏览:262
曲江文投信托 浏览: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