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黄金分割构图法的三分法则
“三分法则”实际上仅仅是“黄金分割”的简化版,其基本目的就是避免对称式构图,对称式构图通常把被摄物置于画面中央,这往往令人生厌。在图C1和C2中,可以看到与“黄金分割”相关的有四个点,用“十”字线标示。用“三分法则”来避免对称在使用中有两种基本方法,第一种:我们可以把画面划分成分别占1/3和2/3面积的两个区域。第二种:直接参照图示的四个“黄金分割”点。例如,设想我们看到了非常引人入胜的风景,但缺少具有优美几何结构的被摄主体,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只会是一个空洞泛味的场景,那该如何处理呢?试着寻找一个与这种单调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物体,并将这一被摄物置于如图C2中的其中一个“十”字点位置,这样照片就有了一个明显的锚点,并将观众的目光由此出发引导至整个风景 。
② 美术欣赏中的黄金分割
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亦称黄金分割率,简称黄金率。它的分割方法为,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
即:在直线段AB上以点C分割,使(AC)2=CB×AB,或使AC∶AB=CB∶AC。实践证明,它的比值约为1.618∶1或1∶0.618,被称为黄金比。
黄金比最早是由古代希腊人发现的,直到19世纪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谐调的比例。黄金比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尤其在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长和宽的比例。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故称为黄金分割。
20世纪中,法国建筑师Le科布西埃发现黄金比具有数列的性质。他将其与人体尺寸相结合,提出黄金基准尺方案,并视之为现代建筑美的尺度。法国还产生了冠名为黄金分割画的立体主义画家集团,专注于形体的比例。
古代西腊人在建筑和雕塑的创作中非常注重符合美的规律。比如象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他的第一个特征是,规则被认为最完美的艺术形式,是达到完美的保证。第二个特征是注重比例,并用精确的数字来表现;二在各种理想的比例中,象我们知道的黄金分割就得到广泛的运用,我们可以从图中可以看出他的高和宽,以及其他比例中,都精确的运用了黄金分割。他的第三个特征是灵活性,为了适应视觉需要,这些规则还可以修改,比如象人体比例,一般人都是七个头长或七个半头长,为了能更适应审美要求,把这种比例改为八个头长,这样一来,人体显的更加匀称、修长,但其上身和下身的比例还5:8的黄金分割的近似值。 这些规则是形式美的基础和依据。在历史的发展中,这些形式法则变的更加丰富多彩,区分的更加精微细致。
③ 请帮忙!! 数学,黄金分割。 关于黄金分割的定义(要几道例题)、事例和作图方法。 在线等,急!!!!!
黄金分割也有数学题么?
中间横着的那条线段就是黄金分割线,分割左边直线:下半部:全长=2:(1+√5)=0.618034
作图:如图正方形,做上边中点与左下角点连线L,以左下角点为圆心,正方形边长为半径做圆弧,交线段L于一点A,过A做线段L垂线,交右边于一点B,点B即为右边的黄金分割点。
④ 关于黄金分割的最全总结
我们知道,太阳系内目前共发现有九大行星。然而早在18世纪中叶,德国的自然科学家提丢斯就发现,如将0、3、6、12、24、48、96数列中的每个数加4,而得数用10来除,其结果是:
(0+4)÷10=0.4 (水星距离太阳实际0.387天文单位)
(3+4)÷10=0.7 (金星距离太阳实际0.723天文单位)
(6+4)÷10=1.0 (地球距离太阳实际1.000天文单位)
(12+4)÷10=1.6 (火星距离太阳实际1.524天文单位)
(24+4)÷10=2.8 (小行星带)
(48+4)÷10=5.2 (木星距离太阳实际5.203天文单位)
(96+4)÷10=10 (土星距离太阳实际9.56天文单位)
注:1个天文单位等于1.5亿千米
通过以上数字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提丢斯计算出的数值与各行星至太阳的实际距离确实是十分相近的。1766年,提丢斯在把《自然的探索》这本书从法文翻译成德文的时候,也顺便将他发现的这一规律加进书中。但此书出版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1772年,柏林天文台台长波得注意到了这-奇特的规律,并将它编写到《星空研究指南》一书中进行介绍,这就是后人经常提到的提丢斯—-波得定则。但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是0、3、6、12、24、48这样的数列加4再用10来除而不是别的什么数?提丢斯和波得都没有做出任何解释。里面包含着什么奥秘?他们俩也都没有说明。
近年来,有人用黄金分割法来计算各行星至太阳的距离,其结果同样令人惊讶!(计算结果见下)
0.732×0.618=0.446(水星距太阳实际0.387天文单位)
1.000×0.618=0.618(金星距太阳实际0.723天文单位)
1.52×0.618=0.939(地球距太阳实际1.000天文单位)
2.80×0.618=1.73 (火星距离太阳实际1.52天文单位)
5.20×0.618=3.213(小行星带距太阳实际2.8天文单位)
9.54×0.618=5.89 (木星距太阳实际5.2天文单位)
19.2×0.618=11.86 (土星距太阳实际9.54天文单位)
30.1×0.618=18.601(天王星距太阳实际19.2天文单位)
从以上数字我们可以看出,除土星至太阳的实际距离误差稍大些外,其它行星至太阳的距离数值都还是很接近的。如果我们再考虑到各行星之间的相互引力及偏心率问题,计算数值会显得更要精确一些。如土星除受太阳的吸引力外,还要受木星巨大引力的影响,故它的实际距离小于计算值就不难理解了。当然,用黄金分割法计算各行星至太阳间的距离,同提丢斯—-波得定则一样,在海王星和冥王星的计算上受到了挑战,其原因还有待于继续分析研究。
我们知道,银河系是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其中恒星占了90%,气体和尘埃占了10%,而这些物质大部分汇聚在中央平面的附近绕银河中心运行。从侧面来看我们的银河系,它就像一个扁扁的铁饼,整个直径有25千秒差距至30千秒差距,而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和太阳系,就处在距银河系中心8.5千秒差距的地方。近年来又有人发现:我们的太阳系所在的位置,正好也是银河系半径的黄金分割带上。即:27.5÷2×0.618=8.4975(千秒差距)
⑤ 如何时用黄金分割的方法去分析物体的比例和复杂的结构
拜托 黄金分割法大都都用在股市上 美术上很少用的要想了解比例 我来告诉你一些比 例 比例是物体造型特征之一。在素描中,比例也是素描造型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比例主要是指物体与物体,或物体本身各部分的大小、长短、高低、宽窄、多少、厚薄、深浅等诸方面的比较,借助这些比例求得物体造型的准确性。 1.比例与形态 物体都有自身的比例,它的某一方面起了变化,会引起身比例的变化,因而会改变自身的形态。 ①同样是三角形,因边长的比例不同而千姿百态。 ②物体各边的外轮廓形状相同,比例不等,物体的形象不同。 ③外轮廓的比例相同,位置不同而形态各异。 以上种种类型说明,在画素描的时候,为把形表达得准确,既要注意物体各部分长短的比例,又要注意它们的形状的比例,还要注意这些部分比例已经准确后的位置。 2.标准比例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与物体的比例是千差万别的,人物的比例也是这样。为了便于观察和区分各个基本的部分,画家们将人物的比例定出一个标准比例。然后以这个标准比例为依据,定出每个人的比例特征。 人的身高比例是以头高为尺度的,以头顶到脚跟分成若干等分。每个画家对人的身高概念和作画习惯都不一样,这个标准比例就有不同。米开朗琪罗把成人分成8个头高,绝大多数画家都采用这个标准。采用这个比例来画人物画是比较理想的,不但造型美,而且易画易记。在男女的身高比例看,这个比较的中高点(即全身的一半)正好是在耻骨。从耻骨往下看,双膝正好在全身的1/4稍上。以耻骨往上看,耻骨到脐,脐到乳头,乳头到下颌正好各是一个头高。两手向左右平伸时从左指端到右指端的长度等于全身的长度。我国古代画家将人的全身比例分成7.5个头高,即是:立七、坐五、盘三半。有些人还把人分成8.5个头高,甚至9个头高。所以这个标准比例是相对的。 在头部的标准比例中,画家们的比例标准是统一的。把这个标准比例称为三亭、五眼。即自发际线起至下分成三等分,称为三亭,发际至眉,眉至鼻底,鼻底至下颌刚好相等。从左至右分成5等份,每等份正好等于眼的宽度称五眼。眼恰好在头高的1/2线上。 有了以上这些标准比例然后按照每个人的具体特点进行作画,就容易得多了。 3.感觉比例 标准比例只是测量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比例的依据,但这些是画家平视和正面观察模特儿时的比例情况。往往画者与模特儿会形成一定的角度,以致会产生一定的透视现象。这时,比例也跟着起了透视变化,如果还是采用标准比例画出来的形象必然是错误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采用感觉比例。 在采用感觉比例时,会发生下列的错觉: ①两根同样长短的线,横线似乎比竖线长些。 ②同样大小的两个物体,明的总是似乎比暗的大些。 ③同样大小的物体,其中一个含有细节,另一个没有细节,有细节的物体似乎比没有细节的物体大些重些。 ④同样大小的两个物体,其中一个远些,一个近些,远的物体似乎比近的物体小些。 ⑤两对大的物体的距离和两对小的物体的距离相同,但总是感到大的一对物体距离近些,而另一对小的物体的距离要远些。 4.明暗调子比例 有些人相信素描中,那些感到明亮的调子,是由于与明亮调子相反的暗调子的对照而已。于是为了衬托亮调而将暗调画得很黑,而又将反光部分画得很亮,这是因为不懂得调子的比例所致。在素描中用明暗调子进行造型的时候,明暗调子也是以比例关系作为基础的。但必须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明暗调子比绘画中的明暗调子要丰富得多。因此,在素描中,不应用绝对的调子比例来表现明暗,而只能保持预先计划好的调子比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往往要缩小物体自然中的调子,减少物体层次比例,使邻近的调子接近。如果可以用三个调子的话就不要用四个调子,然后在规定调子的范围内,在亮调子中添上高光,在暗调子中添上反光,严格其间的比例关系。采用有限的调子表现物体,这样不但易画,而且也不至于破坏整个调子的关系。 当一个物体受到较强的光线照射时,这时每一个部分,由于明暗分明,也就是受光的亮调子与背光的暗调子绘画反差大,而能清楚地辨别出它的轮廓和形状,给人们以清晰的印象。反过来,这个物体受光较弱,它的各个面的调子比例也应缩小,物体的形状也显得不很清楚。如果这个物体全部处在投影之中,它的各个面的调子比例会更接近而没多大的差距,这个物体的形状就会被隐藏起来。 如果在一个或一组物体中,企图突出主要的东西,可以用这种比例调子来布置光线,在主要的地方使用较强的光线,而次要的地方布置微弱的光线或让它们处在背光或者处于投影之中,这样在视觉上主要的东西便能突出,并且整体感也很强。 5.比例的方法 在作画的时候,如何确定比例,这是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如果将一个物体或者一个画面分成零零碎碎的小块,是无法确定比例的。要确定比例,必须有一个连贯性,那就是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到完善的、内容充实的整体。因此,首先目测或笔测它的整个高度与整个宽度的比例后恰当地安在图画中;第二是从中找出大的体块部分与总体基本形体的比较,大的体块部分与另一些大体块部分的比较,然后逐渐从这些大的体块中找出一些有关的小体块。假如从局部开始,就无法确定比例。比例不准,就不可能画得准确。
⑥ 如何用几何方法证明黄金分割
分析:作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C,使AB:AC=AC:CB,即AC^2=AB*CB,
作法:作BD⊥AB于B且BD=1/2AB,连结AD,在AD上取点E使ED=BD,在AB上取点C使AC=AE,则点C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证明:连结BE,设AB=1,则BD=1/2,AD=√(AB^2+BD^2)=√[1^2+(1/2)^2]=√5/2
AC=AE=AD-DE=√5/2-1/2,CB=1-AC=1-(√5/2-1/2)=3/2-√5/2
∴AC^2=(√5/2-1/2)^2=3/2-√5/2,AB*CB=1*(3/2-√5/2)=3/2-√5/2
即AC^2=AB*CB,∴点C是所求的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因为AC^2=AB*CB,即AC是AB和CB比例中项,所以点C也叫分线段AB成中外比,如果AB=1,则AC=√5/2-1/2≈0.618)
黄金分割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约为0.618。这个比例被公认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
据说在古希腊,有一天毕达哥拉斯走在街上,在经过铁匠铺前他听到铁匠打铁的声音非常好听,于是驻足倾听。他发现铁匠打铁节奏很有规律,这个声音的比例被毕达哥拉斯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⑦ 什么叫做黄金分割法构图
黄金分割法,就是把一条直线段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对全部的比等于其余一部分对这一部分的比,常用2:3,3:5,5:8等近似值的比例关系迸引美术设计和摄影构图,这种比例也称黄金律。在摄影构图中,常使用的概略方法,就是在画面上横、竖各画两条与边平行、等分的直线,将画面分成9个相等的方块,称九宫图。直线和横线相交的4个点,称黄金分割点。
根据经验,将主体景物安排在黄金分割点附近,能更好地发挥主体景物在图面上的组织作用,有利于周围景物的协调和联系,容易引起美感,产生较好的视觉效果,使主体景物更加鲜明、突出。
另外,人们看图片和书刊有个习惯,就是由左向右移动,视线经过运动,往往视点落于右侧,所以在构图时把主要景物、醒目的形象安置在右边,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初学摄影取景,可选选用“黄金分割法”的练习构图,经过多次实践,有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以后,就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进行创作了。如果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这一种形式,也不可取,时间久了反而会束缚自己的创作思想,使拍出的照片四平八稳,缺乏变化,贫乏无味,就谈不上有什么艺术性。
用黄金分割法确定主体的位置,并没有完成构图的整个过程,还应注意安排必要的空间,考虑主体与陪体之间的呼应,充分表达主题的思想内容。同时,还要考虑影调,光线处理,色彩的表现等等。
为了提高基本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真学习美学知识,加强美学修养,并通过拍摄实践,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多拍出一些有较高艺术水平的照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