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市公司如何通过关联交易操纵利润
关联交易,一般是指买卖或劳务,因为关联方,所以认识对方,然后互相买卖形成大量虚假收入,收入多了,自然利润就高了,就这么简单。
B. 想请问一下财税大神,为什么一组类似交易形成的利得和损失可以以净额列示有什么具体的事例吗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C. 一组类似交易形成的利得和损失不能相互抵销
比如处理了一组无形资产,第一个利得5,第二个损失8,不能相互抵消,只扁营业外支出3.
D. 有没有一个交易平台,我可以复制交易更有经验的交易者和利润
有,但是肯定是找不到到的,这行业是需要学费的,只能保证本金安全的情况下多积累,坚持到可以稳定盈利
E. 一组类似交易形成的利得和损失以净额列示对吗
对的,详见注会会计17章财务报告,这是原文
F. 多次交易总利润
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
这道题目貌似很简单,但也容易落入思维陷阱。先介绍正确的解法。
1。设买进为-,卖出为+
那么-8+9-10+11=2元。你的钱包多了2元啦。
2。本来你应该赚11-8=3元。但是中途被“中间人”赚了1元(追加成本,也就是9-10),所以你得了2元。即11-8+9-10=2元。
3。第一次买卖赚了1元所以+1,第二次买卖是关键,如果你认为确实折了1元,所以-1。此时鸡的成本已经被你认为是9元,(“9元的鸡,10元买了,岂不是赔了1元”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其实已经默认"鸡应该是9元的鸡而不是10元的鸡")最后当你11元卖出,必须是11-9=2元。这就是10不能被11减的原因。 即9-8+9-10+11-9=2元。
虽然思考不同,但每种解法都从-8+9-10+11演化而来。
附
PS:错误观点一:1元利润
“8元买入,9元卖出”=1
“9元卖出,10元买进”=-1
“10元买进,11元卖出”=1
PS:错误观点二:0元利润
8块买了,9块卖了,赚了一块
又花10块买了,倒贴一块.
11块又卖了,赚了一块.
没倒贴也没赚!
ps:错误观点三:3元利润
8块买了,9块卖了,赚了一块
又花10块买了,倒贴一块.此时保本
11块又卖了,原来8块,岂不是赚了3块?
ps:错误观点四:6元利润
鸡的购入价格为8元,而最高可卖11元
也就是说此人一次交易应该可以最高攥到3元
这么说第一次交易就损失了2元利润
而他第二次交易的时候,以10元的价格进货
明显在进货阶段也损失了2元
所以此人两次交易应该攥得6元利润。
ps:几个观点都把从口袋里拿的刚刚赚的准备再次投资的1块钱算成亏了1元,但你别忘了鸡还在我手里,而且我卖了11元,也就是说我不仅收回了我的投资1元,而且还赚了1元,你怎么能说亏了1元呢。就算把投资的1元说成亏了1元,收回成本的时候你也应该+回来,于是+1(第一次交易)-1(追加投资)+1(收回成本)+1(利润)=2元。
总评:归根揭底,算错的原因都在于违法了会计学中最基本的准则--“有借必有贷”。通俗的说:买卖一 次算一次交易行为!买卖必相应。
“9元卖出,10元买进”!并不是一次交易行为,要不然“8元买入”和“11元卖出”没有上下也没有因果关系,不能对应。所以题中交易行为有2次。不能随便拆来拆去。即:
“8元买入, 9元卖出”=1
“10元买入,11元卖出”=1
这样问题就简单了把。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PS:这个问题虽然简单,却说明了日常经济生活中最平常的现象。“频繁的交易行为会增加交易成本”。当然交易成本始终都会存在,如何尽量减少这种现象是投资者和经理人考虑的事情。呵呵!另外为题中的人叫屈,如果知道11元能卖掉,还会卖给中间人吗。这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也是么有办法啊。有2句名言说得好!(其实是偶说的)
“世上一定有一个最适合我的新娘,但她在哪儿呢。”
“结婚是因为她可能适合我,离婚是因为她肯定不适合我。”
G. 同一控制下多次交易形成企业合并
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12300
贷:营业收入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500
未分配利润1000*10%
借:营业成本8000
贷:库存商品8000
由于在成本法中被投资公司形成利润1000万元,被投资单位需要调整投资成本为1000*10%,以后才可以计算资本公积的金额。
由于本题中没有给出企业计提盈余公积的金额,我将全部形成的利润未分配的部分直接调整未分配利润。
H. 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其主要方式是什么
1、关联购销。
上市公司向大股东出售产品,价格高出正常公允市价,而且是挂账销售(应收账款)。而大股东往往最终未将产品销售出去,形成企业集团的内部利润。
2、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和效益。
例如,一些股份制改组企业因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达不到80%,并通过将其商品高价出售给其关联企业,使用其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脱胎换骨”。
3、转让、置换和出售资产。
如广电股份1997年11月将6926 万元的土地以21926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其母公司,确认了15000万元的收益, 同年12月又将账面净资产为1454 万元的一家下属公司整体产权以9414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其母公司,确认了7960万元的营业外收入。仅此两项交易就带来了22960万元的收益,占该年度利润总额9733万元的235.9%。
4、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
虽然不能肯定其资金拆借利率是否合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该股份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与关联企业资金往来的利息收入。
5、资金往来。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之间无视法规规定,进行资金拆借,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数额巨大的资金,而上市公司则通过计收资金占用费来粉饰会计报表。
I. 一组类似交易形成的利得和损失能相互抵销吗
这是会计准则中的规定 是采用套期会计的前提条件 企业会计准则给出了两个具体条件:一是在套期开始及以后期间,该套期预期会高度有效地抵销套期指定期间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二是该套期的实际抵销结果在80%-125%的范围内。例如,某企业套期的实际结果是,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形成的损失为120万元,而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为100万元,两者相互抵销的程度可以计算如下:120\\/100,即120%;或者100\\/120,即83.3%。按照上述界定,套期保值的损失最大应当为被套期项目利得的125%。\r\nPs 有人提出套期有效性的认定80%-125% 这限制了企业使用套期保值会计 有专家建议取消这个量化标准 参考国外的准则 综合考虑现货和期货的综合收益 \r\n你这个问题提的太好了 我以前都没有想过 欢迎以后交流
J. 内部交易形成存货的第二年的抵消分录看不懂阿。为什么借期初未分配利润,贷营业成本,什么意思
可以理解为上期内部购进的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在本期视同为实现利润,将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转为实现利润,冲减当期的合并销售成本。
在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情况下,首先必须将上期抵消的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消,调整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数额,然后再对本期内部购进存货进行合并处理。
将期末内部购进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予以抵消,对于期末内部购买形成的存货(包括上期结转形成的本期存货),应按照购买企业期末内部购入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数额,借记营业成本贷记存货。这一抵消分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本期期末内部存货全部作为本期购进形成的存货处理,按本期销售企业销售毛利率进行合并处理。
(10)一组类似交易形成利润扩展阅读
内部销售收入与成本的抵消处理
1、当年购买关联企业存货,当年全部对外销售。
比如A公司购买B公司一批商品,支付120万;这批商品对B公司来讲,成本只有100万。
A公司把这批商品当年全部对外销售,收入140万,成本是120万。如果把A、B公司看成整体的话,这批商品的成本是100万,对外销售卖价140万。中间的120万就需要抵消掉。会计处理如下:
借:营业收入 120(B公司拿到A公司给的收入)
贷:营业成本 120(A公司对外卖商品使用的成本价)
2、当年购买关联企业存货,当年没有对外销售。
承接上例,如果A公司没有对外销售,那么A、B看成一个整体,这批商品就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而已。所以,B公司确认的收入和成本,都要抵消掉。
借:营业收入 120
贷:营业成本 100
贷:存货 20
A购进这批商品,账上有120万存货,实际上存货成本只有100万,因此抵消分录再贷掉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