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谁能告诉我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我找了一篇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建设策略研究,你可以参考一下,作为《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这一论题中的一部分内容。希望能帮到你的忙。
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建设策略研究
摘 要:由于文化在跨国并购的弱势地位,被并购企业对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的抵制,中国的并购企业就需要在文化整合上下大力气,要对跨国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多元文化进行,选择适当的文化整合策略,保证跨国并购的成功完成,实现预期的商业价值。
关键词:跨国并购 文化冲突 文化整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向国际进军以并购的手段进行海外扩张正成为中国民营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 海尔、中海油、京东方、TCL等许多企业走出国门,开始了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2004年12月联想集团斥资17.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一 举跻身世界三大PC厂商, 2005年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中国明基集团收购了西门子手机业务而晋升为全球手机业新贵,中海油出资185亿美元收购在美国石油企业中排名第 九的优尼科,而最近中国互联网上最大的并购案又将这一趋势推向一个高潮,阿里巴巴收购了雅虎中国的全部业务。
跨国并购是指一国企业为了某 种目的,通过一定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外国企业的一定甚至全部份额的股份或资产收买下来,从而对后者的经营管理实施部分或完全的控制。而令人眼花缭乱的跨国 并购背后是双方企业艰难而让人期待的整合。整合包括业务上或是技术上的整合和文化整合,所谓文化整合就是指按照企业管理的趋势和要求, 通过对双方企业文化的提炼, 提出新的企业文化并加以推动和实施的活动过程。在一项对欧洲100位高管人员进行的他们所参与的700个并购案例的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并购最大的障碍是来 自“文化和人”方面。[1]可以说,文化的整合比业务上的整合更关键,因为文化的整合牵涉到消除员工的顾虑并建立一种新的观念,而这是一个相当复杂而漫长 的过程。
一、文化整合的必要性
文化作为“软环境”是决定跨国并购成败的重要因素,据Cooper & Lybrand公司1993年所作的调查显示,在并购成功的贡献因素中,良好的企业文化适应性排列第三;而在失败并购的决定因素中,文化的差异性则位居首 位。[2]在跨国并购交易中,跨国文化的差异更大,环境更加复杂,可能导致整合失败的因素更多,如何在跨国并购中避免文化冲突并实现最优整合是中国民营企业实 施走出去战略面临的现实。因此,要对跨国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多元文化进行分析,选择适当的文化整合策略,保证跨国并购的成功进行。从并购的成功要素来看, 并购后整合应该是一种快速的整合,因为在整合的过程中员工生产率降低,会直接企业的效益。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文化的整合也就成了并购后整合的关 键成功要素。
二、跨文化冲突及其表现
文化是与生俱来的根深蒂固埋藏于潜意识中的。一旦这种本质的规定性受到挑战,人们便 会产生有文化冲击带来的排斥心理。跨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 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3]跨国整合的过程中势必会造成文化冲突,这种跨文化的冲突主 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管理理念、员工激励、协调组织、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决策等方面
(1)在管理理念方面,根植于 不同的国家社会文化、受到地域文化影响,各国企业的管理理念有较大差异。中国及东南亚企业的管理中,带有中国传统古典思辨与思想启蒙色彩的儒家、法家、道 家等学说已深深地嵌入到属于东方文化体系的企业道德、企业哲学与企业精神体系中,形成独创的管理理念,而西方的管理理念形成中,则是随着管理的发展步伐, 更多地从管理大师们的管理思想中汲取营养,因此,西方企业管理理念中更多的渗透着管理与行为管理的思想精髓。这些差异在中国海外并购中推行企业文化、制定 企业战略过程中形成了较大的冲突。
(2)在员工激励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理念的不同,激励可能会表现为各种不同方式,比如美国文化中,人 们对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热情的,而墨西哥文化中,对工作的态度则表现出为了维持所期望的生活水平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一种谋生的手段。从而表现出各 个国家由于文化不同而导致对员工激励方面的态度和政策不同。
(3)在协调组织方面,文化背景不同可能会形成组织协调方式选择的不同,在日本的企业中,组织协调可能会采用“和风细雨”的商谈式,在美国企业中可能会采用严格的制度管理与约束方法。
(4) 在领导职权方面,西方管理中往往对企业部门及负责人有较为严格、明确的职责、职权、职务解析,并按照科学管理的规则,遵循一系列授权规则使企业规范运行, 形成有序、配套、系统的各职级行使原则。而在东方文化体系中,以人为本的理性追求、重视情感联系的信誉氛围、崇尚礼遇礼节的风尚,可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职 权分配方式,难以形成与西方模式等同的领导职权分配与运用方式。
(5)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东方文化体系背景中,遵循“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原则,而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更多主张奉行一系列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
文化整合必然有着两种文化的比较和融合,做到让文化的摩擦和冲突给整合造成的阻碍降到最小值。
2.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策略
相对于国内并购和其他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并购,中国民营企业准备实施海外并购更需要掌握跨文化整合的和技巧,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结合中国民营企业的现实情况与海外文化的差异,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1) 在并购前期了解拟收购目标潜在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如在并购的前期准备过程中,应让并购后整合实施团队参与到准备过程中,以加强并购后整合工作的计划性,及 早发现,尤其是对文化整合难度的调查应该成为审慎调查的一部分,通过对企业文化整合难度的审计,中国民营企业一方面可以找到企业之间主要的文化差异,另一方面 能够发现对协同效应的实现最大的关键因素,让中国民营企业更有准备地应对可能发生的文化差异与冲突。思科的并购小组中设有“文化警察”的职位,负责在并购前评 估并购对象的企业文化和思科文化的兼容性。这位警察说:无论目标公司的技术和人才再好,如文化不能兼容,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放弃,但是,如果我们一旦决定, 我们的速度是惊人的。思科公司的方法值得我国作为跨国并购的借鉴。
(2)充分吸收国外企业先进的文化来创造共同点.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 的目标许多是欧美的成熟企业,相对而言,这些企业对自身的文化有着很高的认同度并希望保持自身的文化,而与这些企业相比,中国民营企业的文化还相对不成熟。从 业务的国际化和国际化竞争的角度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作为并购后整合战略的一部分,中国民营企业需要吸收被收购企业文化中先进的成分,通过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企 业文化来促成部分企业文化的同化,此外,从文化整合的角度出发,中国民营企业还必须有心理准备放弃原有企业文化中无法被并购企业所认同的文化因素,这对于中国 企业提升自身的能力,适应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将十分有利。
(3)聘用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人来管理合并后的企业.“文化的变革意味着行为的改 变”,一种最有效也是最迅速的改变方式是让一些真正代表新企业文化并可以领导两个企业员工的人担任文化整合团队的主角并在新公司担任重要职位,而在中国本 土企业里,这种有国际化思维和胆识,能让并购双方都能接受领导人才还是比较缺乏,所以聘用有胆识和魄力国外的企业家来管理新的全球化企业不失为有益的尝 试,在这方面,联想任命原IBM的副总裁沃德为新公司的CEO就是很好的例子。
(4)慎重对待对方管理者.由于并购行为对于被并购方来说 是一场大变动,绝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危机感。要想实现文化统一,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能很好安排企业的高层、中层管理者,他们就有可能集 体离职。这将加剧员工更大的抵触情绪和工作效率的进一步降低。
(5)加强跨文化培训.在当今世界市场,如果在整合方面耗时耗力,必然 会丧失绝好的市场机会,所以让审计人员审计整合流程,保证整合流程不偏离方向的同时,还要加快整合速度。培训是实现跨文化整合的基本手段。伦纳德•南德勒 很早就提出,跨文化培训应当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在。许多跨国公司普遍认为,中国经理有较强的能力,他们能迅速地接受和掌握新的技术,但他们却不一定懂 得公司为什么要以一定的方式运作,因此,Gallup调研公司把解决问题、领导技巧、人际沟通、创造性思维及谈判技巧等列为中国经理人最需要的技 能。[4]同时,并购企业对彼此之间的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所了解并形成正确的认识,对于双方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新企业的文化整合十分重要。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脚步才刚刚迈出,中国民营企业要更好地走出去,还缺乏一批方法论的成果和可操作的建议,所以遭遇各种挫折是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政府在转变职能 的同时,组织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跨文化管理问题的研究,和借鉴中外跨国公司的经验,形成一套指导中国民营企业并购海外企业的可操作的研究成果。
[1] 秦学京.《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与管理》.2005年第5期.
[2] 甘瑟尔,罗杰斯和雷诺.《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朱筠笙.《跨文化管理:碰撞中的协同》[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4] 高嵩友.《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并购》[J].(《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9期)
❷ 急,在线等,那位兄弟姐妹有中英文对照的企业国际化方面的文章谢谢!
企业国际化战略对财务管理的挑战与创新2006年12月01日 星期五 下午 03:51——专访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谢荣
新理财(以下简称“新”):从TCL2002年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器、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海尔美国公司和康佳美康公司在美国的设立,到不少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地成功上市,中国部分企业已经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您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目标是什么?
谢荣(以下简称“谢”)国际化战略主要指商品市场和各类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国各类资源优势的不同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不同,通过各类资源要素和管理能力要素跨国界的配置,使企业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使国际社会获得更多的财富。在过去20 多年改革实践中,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主要体现在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促进市场体系的发展等方面。随着我国企业生产能力、管理能力的快速发展和增强,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已成为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本目标是:
(1)通过扩大产品市场,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低成本优势和特定的技术优势,通过有规模的产品出口来扩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常常是企业“走出去”战略最直接的目标。而实施这种战略的企业要求必须保持产品的生产优势。
(2)利用资源的国际配置,提高企业的资本投资回报或生产投资回报。
通过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和国际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来提高资本投资回报或生产投资回报,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通常是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根本目标。而实施这一战略的企业常常需要较高的管理能力、规范的企业运作和较熟悉国际市场。
新:想到部分行业近期在国内大打价格战,以及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信用的相对缺失,您认为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是否与此有关?
谢: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战略定位和运营的有效性。部分行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家电行业,由于大部分企业都没有独特的战略定位,仅仅想靠运作的效率来战胜对手,最后会导致两败俱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希望依赖国际化来降低价格竞争的程度,实质上很难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因此,我认为价格战是促进国际化的一个因素,但国际化战略必须与企业本身的战略定位结合起来。国内商业信用与成熟市场相比相对缺失,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实质上,商业信用的缺失与公司缺乏远景、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战略定位也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具有远景战略的公司一定会重视价值观和商业道德。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会利用国际市场的机会,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我国商业信用的相对缺失本身不会成为推动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原因,相反,国际化战略的发展则会促进我国商业信用的改进。
新:“走出去”成为国际化公司,对不少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踏遍荆棘依然好梦难圆的痛苦历程。作为财会专家,您认为在企业国际化战略中财务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人员已经从传统的繁重的核算任务中解脱出来了。根据现代企业的发展,财务人员应该更多地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上为企业做出贡献。现代战略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也告诉我们,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整个公司员工的参与,特别是高层财务主管的积极参与。就国际化战略而言,由于其独特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财务人员首先应积极参与对国际市场宏观环境包括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环境等的分析和行业环境分析,以确保战略决策的制定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并有效地控制战略风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其次,财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特别是相关业务的发展与国际化融资、投资和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如果收购作为达成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则需要财务人员参与收购目标的选择,对被收购对象的尽职调查,在尽职调查基础上的估值,与被收购对象的谈判,以及筹措财务资源完成收购交易等。
在整个国际化战略进程中,财务人员需要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监督。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已经表明监督并不仅仅是对财务资源的监督,它需要财务人员结合企业战略目标,识别出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成功要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s),从而设计关键业绩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s),并对关键业绩指标实施监控,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新:进入国际市场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可利用中间商,也可以直接向国外出口;可以打出自己的品牌,也可先做OEM;可通过出口方式占领目标市场,也可采取跨国投资的方式在当地生产。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跨国直接投资,这几种国外市场进入方式各有利弊。您认为企业应当如何选取适合自己的进入方式?对财务管理有何影响?
谢:企业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正如我刚才强调的,企业国际化必须与其本身的远景战略相联系,同时还要与其竞争战略相联系。就业务层面的竞争战略来说,企业需要就具体业务考虑是成本领先、差异化,还是采用集中战略;就公司层面的战略来说,企业需要考虑是采用国际本土化、全球化,还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在以上考虑的基础上,企业需要选择具体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最初,产品出口是较好的选择,因为不需要在国外进行制造专业能力的投入,只需要在分销上投资。出口、许可协议和战略联盟是较好的早期市场的发展方法。
如果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为有利的地位,就需要收购和建立全新的子公司,这一般出现在国际化战略的后期阶段。在有些情况下,各种不同的方式可能被依次使用,从出口到全新子公司;在另一些情况下,在不同的市场使用不同的几种(但不是全部)进入方式。最终选择的方式将是行业竞争条件、国家环境、政府法规和本公司独特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因素结合的结果。
至于进入方式对财务管理的影响,适合早期阶段的进入方式,本质上并没有对企业运营产生实质上的影响,增加的主要是销售信用和外汇风险管理。适合后期阶段的进入方式对财务的影响是全面的,要求企业以集团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来应对各种风险。
新:不少中国企业已经成功在海外上市,有的实现了国际兼并和收购,这些企业将被“逼”着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运营和发展,您能否结合公司治理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谢:公司治理的基本特点主要有:(1)强调公司股东,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应积极参与公司重大决策,对公司施加影响;(2)强调董事会作为股东的代表应负责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并监督管理层对战略的落实;(3)强调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应包含较多的独立董事;(4)强调董事会(特别是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对虚假财务报告的监督。
随着中国部分企业成功地在海外上市,有的实现了国际兼并和收购,这些企业将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运营和发展。这就要求这些企业必须重视投资者关系的管理;建立负责、高效的董事会;使董事会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发挥更强的作用;向董事会提供全面、必要的信息,以利于董事会的有效监督;成立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监督虚假财务报告。
中国国际化的企业在形式上达到以上这些要求并不难,但关键是在实质上满足这些要求。最近就发生过我国有些企业聘任的海外独立董事辞职的事件。这一事件表明:国际投资者要求我国国际化的企业在实质上达到公司治理的“国际化”。在这方面,我们的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国际化会带来一系列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各国的文化、记账币种、会计准则、财务制度等也都不同,这些都对企业财务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您认为财务应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谢:国际化确实带来了一系列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不同货币汇率差异和波动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时,由于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不同,也会带来财务报告编制的难度和风险。
对于汇率风险,要求财务人员加强汇率风险防范知识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知识的学习,准确把握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提高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控制能力,并对整个汇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及时的信息沟通和监督。
对于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不同,要求财务人员必须理解所在地的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有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趋势,而且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和资本市场也认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报的财务报告。因此,国际化不但要求财务人员熟悉所在地的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而且还要掌握国际会计准则,能够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报财务报告。
新:几年前,中国人着手国际并购几乎闻所未闻。过去一年间,这一切开始改变 “猎物”成了“猎手”。从2004年12月开始,联想、海尔、中海油和中石油的一系列交易和竞标,标志着中国加入了全球并购浪潮。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战略面临一些重大的风险,这些企业又缺少海外运营经验,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请您就此谈谈您的看法。
谢:中国企业近几年积极加入全球并购浪潮是与中国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发展分不开的,但在海外并购战略方面,中国企业面临着一些重大的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管理风险。
政治风险指一个国家政局是否稳定、法制是否健全、国家发展的基本政策是否正确。由于国际化战略涉及的投资金额大、影响周期长,为确保投资的安全和有效,必须首先考虑政治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是指汇率、利率、税率和资源等方面的风险,汇率、利率等的波动会对投资收益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必须随时跟踪其变化趋势、评估其影响程度和制定应对措施。
管理风险是指国际化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根据美国科尔尼公司的统计,大约只有20%的并购案实现了预期目标,其余80% 的并购多以失败而告终(2006.1.1 经济观察报)。管理上的风险要求企业加强战略和流程的管理,塑造核心竞争力,并且能够将核心竞争力转移到其他市场。
新:由于世界各地文化、税务和贸易制度差异较大,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很难对其海外子公司的业绩进行评估,很显然企业需要考虑转移价格的因素和子公司在各地的不同情况,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谢:各地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常常导致海外子公司的发展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中,而企业对不同地点子公司发展策略的整体考虑和安排又会导致各地子公司的发展不平衡和业绩不一致,因而对海外子公司的评估不能用简单统一的指标予以衡量。有效的评估方法是将子公司的考核评估与企业对其的整体战略安排结合起来,当设立某一子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进入某一市场时,就应以市场份额的大小作为评估主要的指标;当收购兼并某地区一家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获取其有效技术和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时,就不能简单地以利润作为评估指标。由于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战略是全球一体化的,因而对各地子公司的考核评估必须要与公司的整体战略相协调。
新:在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需要相应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持,您认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应从哪些方面提高素质以适应国际化战略的需要?
谢:综上分析,中国企业实施 “走出去”战略需要的是战略型、经营型的财务人员,他们必须理解企业的整体战略,并且积极为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他们能对公司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积极的支持,为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他们能对公司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以客观考核各地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对公司战略目标提出调整建议。同时,他们还要明了国际化战略与公司远景战略之间的联系,能够进行有效的行业分析、对目标收购公司进行估值,需要熟悉现代风险管理技术,需要理解和运用国际会计准则以及所在地的会计准则等等。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财务人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素质以满足国际化的战略的需要:(1)要过语言关。国际化战略需要掌握多种综合技能的财务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将难以了解国际前沿的理论与实务,国际化也就无从谈起了。(2)掌握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现代财务人员单纯理解财务会计已经远远不够了,需要尽快吸收近几年的蓬勃发展的战略管理理念和管理实务。(3)掌握全面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企业传统的着重于流程的内部控制正在被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与实务所取代,财务人员只有在理解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与实务的基础上,才能够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设计和实施关键成功要素与关键业绩指标,并识别、分析和应对本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风险。(4)掌握现代财务分析方法,特别是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5)掌握国内、国际和经营所在国的会计准则,能够编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财务报告。
总之,国际化战略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财务人员必须从各方面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才能够胜任新的角色 (《新理财》 )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 strategy for financial management challenges and innovation on December 1, 2006 Friday afternoon 03 : 51 -- interview with the Shanghai National Accounting Institute in Ljubljana, vice president of the new fiscal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new") : TCL2002 years from the acquisition of German Schneider Electric, Lenovo's purchase of IBM's global PC business. American companies Haier and Konka Kang U.S. companies esta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many enterprises in Hong Kong, New York and other successful listing Some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bee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ing out" strategy. Do you think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strategic What is the objective? Ljubljan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Xi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mainly refers to commodity markets and various factors of proction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on an international scal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is a major cause of all the resources of all kinds of different strengths and capabilities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rough various essential resources and management capacity factor of the cross-border distribution, the ability to enable enterprises to the fullest play, enabl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get more of the wealth. In the past 20 years of reform and practice,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intro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roctivit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system, and so on. As China's proction capacity and management capability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the "going out" strateg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become enhance capac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means and ways.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the "going out" strategy is the basic objectives : (1) by expanding the proct market, enhancing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pace. Use of local resources, and low-cost advantages and specific technical advantages, adoption of a large scale domestic enterprises to expand exports to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space, often enterprises "going out" strategy the most direct targe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trategy requires enterprises to maintain the proction advantages. (2) Use of 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the return on capital investment or proction of investment returns. Through activ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improve return on capital investment or proction of investment returns, realize the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sually enterprises "going out" strategy in the fundamental objectiv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trategy in enterprises often requires a higher level of management capacity, and standardized the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more familiar with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New : think of some instries in the recent domestic feverish price war, in comparison with foreign countries and domestic commercial credit the relative missing, Do you think enterprises take the path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o do with this? Xie : enterprise re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es from two aspects : strategic positioning and operating effectiveness. Some instries, which are mo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ome electrical appliance instries, as most enterprises are not unique strategic positioning, just rely on the efficiency to beat his opponent, and will eventually lead to both parties. In such circumstances, if the wish to rely on the international price competition to rece the extent of, in essence,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Therefore, I think the price war is the promo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factors, But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with the corporate strategy of positioning itself together. Domestic commercial credit Compared with the mature markets is relatively scarce, this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In essence, the lack of commercial credit and lack of vision, values, and the resulting strategic positioning has a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a strategic vision of the company would be about values and ethics. In the situati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will also use the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strategic goal. So our commercial credit the relative lack itself is not going to become international in 2001, on the contrary, International strategy will b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mmercial credit improvements. New : "going out" to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company, and many Chinese enterprises, is a plodding thorns still dreams will not come true history of suffering. As accounting experts,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business strateg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hould play what role? Xie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nancial officers from the traditional heavy task for the accounting of extricating themselves.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financial officers should be more strategic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 contribution. Modern strategic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velopment also tells us that enterprise strateg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tire company staff, particularly in senior financial managers for their active participa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because of its unique complexity, and importance of, First, financial officers should b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analysis and environmental instries, to ensure that the strategic decision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basis and the effective risk control strategies for enterprise financial impact. Secondly, financial officers should b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especially related to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ng,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the linkages between them. If the acquisition as a strategic goal of reaching a means, the need for staff to participate in the sale of the financial goals of the choice, to be the targets of acquisition, e diligence, e diligence on the basis of valuation, and were the targets of acquisition talks and raising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to complete the acquisition transactions. Throughout the strateg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and financial officers need to play a role in 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is supervision.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has shown the development and supervision of financial resources is not only the right supervision, It needs financial officers in conjunction with enterprise strategic goals, identify target enterprises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s), thus the design of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to ensure that the corporate strategy objectives. New : to ente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n a number of ways are available : the use of brokers may, or may directly to the foreign exports; can establish their own brand, but also to do the OEM; can be occupied by the export target markets, could also take the form of transnational investment in local proction. Indirect export, direct export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ccess to foreign markets Several methods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Do you think the business should be selected for their entry? On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Xie : Enterprise chose to ente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by many factors. As I emphasized earlie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nterprises have their own vision of strategic links while its competitive strategy linked. On the operational level of competition strategy, enterprises need to consider the specific operational cost is a leading difference, or a focused strategy; on the corporate level strategy, enterprises need to consider is using international localization, global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I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considerations, the choice of the specific needs of enterprises to ente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of the way. Initially, the procts for export is a better choice, because you do not need to engage in foreign investment in professional capacity, only need to invest in distribution. Export, licensing agreements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is a good early market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If it is to be achieved 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s more favorable position on the need to purchas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ubsidiaries, This usually appear in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in the late stages. In some cases, different means may be used were from the export of new subsidiaries; In some other cases, in different markets using several different (but not all) ways to enter. The final choice is the way of competitive conditions,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s, and the company's unique resources, capability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mbined factors of the results. As for the right way to enter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suitable for early stages of the entry way, Basically, there is no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have an actual effect, the increase in sales is mainly credit and foreign exchange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late stages of the right way to enter the financial impact is comprehensive, Group requests to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o deal with all kinds of risks. New : many Chi
❸ 国有企业收购非国有企业股权要做审计和评估吗
国有企业并购不管是海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都是需要经过资产评估的。企业并购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运作过程,涉及很多经济、法律、政策等问题,并且不同性质企业的并购操作程序也不尽相同。为此,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并购程序作出了相关规定,以规范并购行为、降低并购风险、提高并购效率。(一)企业并购的一般流程1.制定并购战略规划。企业开展并购活动首先要明确并购动机与目的,并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并购战略规划。企业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并购战略规划,通过详细的信息收集和调研,为决策层提供可并购对象。2.选择并购对象。企业应当对可并购对象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分析,根据并购动机与目的,筛选合适的并购对象。3.制定并购方案。为充分了解并购对象各方面情况,尽量减少和避免并购风险,并购方应当开展前期尽职调查工作。尽职调查的内容包括并购对象的资质和本次并购批准或授权、股权结构和股东出资情况、各项财产权利、各种债务文件、涉及诉讼仲裁及行政处罚的情况、目标企业现有人员状况等。在尽职调查的基础上,企业应当着手制定并购方案,针对并购的模式、交易方式、融资手段和支付方式等事宜作出安排。
❹ 如何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提升企业竞争力
有两个资料可以参考。
第一个资料是,博鳌亚洲论坛2005年年会“企业治理和企业竞争力论坛”实录(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15/46676/46938/3344876.html)。点击链接,看全文。
第二个资料是《财经》年会“2008:预测与战略”分会“公司治理与企业竞争力”论坛实录。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改革局副局长放生:公司治理和企业竞争力应该说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我们应该追求良好的公司治理。什么是良好的公司治理需要进一步讨论。再有企业竞争力,理解也不一样,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企业竞争力的内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我的理解,公司治理是一个过程,它的本身不是目的,应该说它是为了追求企业的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它追求的一个目标或者叫一个结果。关于公司治理,我一会儿再谈,我首先谈一下什么是企业竞争力。
一般来说,企业竞争力应该是企业各种能力的一个综合体现,它不仅仅表现为企业的盈利水平。一般我们容易理解为,企业盈利水平高,一定表明企业的竞争力强,没有那么强的直接的关系,尤其不是表现为企业当期的盈利水平,关键要看企业长远的表现,而且企业不仅对股东负责,还要对企业利益相关方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
企业竞争力简单地来讲,是否可以这样归纳:别人死了你没死,别人发展了,你也发展了。我觉得这个话虽然不够理论化,但可能更能反映出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因为企业的竞争力既表现为企业发展的能力,同时也表现为企业生存的能力。因为宏观经济环境在不断变化,当整个形势好的时候,大家都好,这个不一定说明多大的问题;但如果整个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你的生存能力如何,反而更说明问题。而且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比如说企业的产品、技术、规模、品牌、销售等等都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或者说你在这个行业内属于已经前几位水平的时候,也就是说你的硬件能力很强的时候,你的企业竞争力可能更多的表现为企业的软实力。因为我是做过很多年企业的,我自己对这个事情有一个很切身的体会。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就是要防止企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如果按照统计学的概率来讲,平均的一个失误有多少,你在这个平均失误以下就是竞争力要比别人强。怎么防止企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我认为主要靠两个制度安排:第一个制度安排就是董事会的结构,因为我们讨论公司治理,其实实质问题是讨论董事会,董事会的结构应该是建立以外部董事为主的董事会,以这样的结构来运作。第二个制度安排是企业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我认为这是两个关键的制度安排。
根据科尔尼公司2004年对标准普尔500家公司董事会治理情况的研究表明,董事会治理良好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好的经济回报,由此可见,公司治理成效的关键在董事会。我觉得中国企业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应该更现实。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国有体制的领导企业目前是两种模式,第一,仍然按照企业法规定总经理负责制,也就是一个人说了算,将企业的命运系在一个人身上,我们通常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第二,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设立董事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个董事会是以内部人为主的董事会,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高度重合,决策与执行合一,缺乏相互制衡,难以科学决策。我们不能光看这个企业是不是成立了董事会,还要看这个董事会的结构,结构的关键是看内外部董事之间的比例关系。因此,改革的关键是要改变董事会的结构,也就是说,要建立以外部董事为主的董事会。国际大公司的董事会,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的董事会,结构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我去过很多国家考察过,问过很多国外家族公司的董事会结构,大概也是这样的规律。
董事会的结构是否合理,责任是否到位,决定了董事会的定位以及作用的发挥是否到位。建立外部董事制度是关键性、支撑性的制度安排,它所能起到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可以避免董事与经济人员的高度重合,真正实现决策与执行的分权制衡,保证董事会能够作出独立于管理层的判断和选择。如果董事会成员跟经济成员重合的话,董事会本身就是经理层人员,怎么能够独立于经理层作出判断呢?
二是确保由董事会选聘、考核、奖惩经济人员,因为他们是分开的,所以才能做到这一点,避免经济人员,包括内部董事,因为内部董事是跟经理人员重合的,自己选聘、考核和奖惩自己。这个我们目前或者过去很多企业的治理结构就是这样的。
三是外部董事不负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外部董事除了在董事会上行使自己的表决权以外,没有其他的权力,也就是说,他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不能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样就有利于这些外部董事更好的代表出资人的利益。
四是企业在风险管理,在内部审计、税后利益分配上,更应该发挥外部董事在其中所具有的独立的作用。
五是通过选聘具有高水准的专业人士担任外部董事,能够为董事会带来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来自企业外部的专业经验,实践也证明了这样一个作用。
进一步需要讨论的是,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外部董事。我讲的外部董事其实是包括独立董事的。我认为应该选择一些具有丰富企业经历的企业人士,包括已经退休的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历的企业老总,来担任外部董事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这一点可能跟国外的情况有所不同,尤其是中央企业的实践跟国外的情况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国情现实。这些具有丰富的企业经历的外部董事与具有法律、经济、金融等方面专长的独立董事相结合,就能形成比较好的董事会的结构,我把这些外部董事、独立董事分开,是因为在概念上有所区别,与内部董事,包括职工董事的作用应该各有侧重,相辅相成,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目前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来摸索规律性的东西。
我们还需要讨论董事会的功能是什么,除了公司法规定的法律条文以外,我以为董事会的功能主要系以下三方面:
一是把方向。也就是说由董事会决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企业干什么不干什么,决定企业在不同时期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决定企业的产业定位、产品定位、边界定位、区域定位,有时候决定企业不干什么比决定企业干什么更困难、更具有挑战性,尤其是在企业发展形势比较好的时候,要想放弃什么,可能是很难。
二是选对人。当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分开时,应该由董事会选择合格的经理人员,并对经理层人员进行考核、奖惩。这种考核既包括对企业经营目标的考核,也包括对每一位经理人员的考核,我们过去的考核仅考核企业,是对企业的目标考核,而缺乏对企业高管层每一位成员的具体衡量和考核,往往正职定了以后,副职的收入和正职有一个系数关系,这个是需要改变的。
三是控风险。大家知道,随着企业现在的发展,随着市场环境的充分竞争,企业的风险是越来越大。刚才休会时,我们也在讨论,在企业发展好的时候,往往风险更大,因为企业困难时,可能会非常谨慎,企业发展好的时候,往往就会自我感觉良好,这个时候,风险反而更大。
董事会的重大决策和风险管理体系之间是什么关系?我想是以外部董事为主的董事会的运作,有助于控制和防止出现重大决策失误。但企业的运作又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董事会是处在这个体系的金字塔的顶尖,它是做决策的,决策的基础是不是牢靠、是不是真实、是不是经过科学的程序来判断,这个非常重要,如果董事会的决策是建立在一个不真实、不可靠的基础上,董事会决策的失误率就会提高。美国的萨班斯法公布以后,规定美国所有上市公司都要按照萨班斯法做内控,我们国内中央企业12家在纽约上市,有的老总跟我讲,签最后财务报表时手哆嗦,为什么哆嗦?因为并没有主观的愿望说财务报表有虚增的利润,我们是希望客观地给公众真实的信息,但这个数据怎么上来的,上来的过程当中是不是有不真实的成分,我自己心里没底,但我签了字是要负责任的。
德勤中国首席执行官鲍毅:最近德勤做了调查,对中国各类企业进行调查,因为中国企业都在海外走出去,做一些并购活动,还有考虑到文化的问题,包括在并购之后的文化问题等等,还有竞争力的问题也非常的重要。可以说,中国企业现在面临越来越具竞争力的环境,其中有着很重要的因素,最近我们刚刚检查了一项调查,就是对中国民营企业调查,了解中国民营企业在竞争上面临的问题,今天和大家进行一下分享。包括把中国的民企和外企进行了解。
首先,中国民企扮演什么样的作用?看一下民意调查的结果。首先,中国民营企业的增长非常迅速,从2000年到2006年,企业数量增长了三倍,注册资本增长6倍,企业家数量增长3倍,注册资本从1.33万亿增长到1.75万亿。民营企业和外企之间比较起来有什么对比,民企如何看自己,他们发现自己在拓展方面比较好,拓展市场的能力非常好,但是在领导力和研发创新方面,觉得自己和外企方面有很大的差距。老百姓怎么看他们的治理,这是我们采访的老百姓认为,红线和黄线,大概66%的老百姓对企业道德,对他们的信用,对纳税诚信度有比较积极的看法,特别是纳税方面只有20%,觉得不是非常诚实的纳税者,所以形象不是非常好,老百姓对他们总体印象不是非常好。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有非常大的缺陷,像员工培训、薪酬、员工信任、人才方面,不是非常好。在挽留员工方面和外企差不多,因为所有的企业,包括外企在挽留员工方面都面临很大的问题。另外,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民企是很适合工作的地方吗?并不是很好的地方,因为很多人认为工资不高,在员工培训方面不太好,给员工的支持不足。
民企和创新的问题,2006年80%的新产品,70%的技术创新和60%的专利都是民企展开的,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非常大的机遇所在。民企领导人中51%的人增加创新型的投资,34%的人决定投资专利。这是一个不断持续增长的领域。还有一个领域值得关注,也可以让我们看到机遇,只有20%的企业决定与研究机构合作,如果看亚洲其他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和大学的合作是非常紧密的,这一点在中国来说也算是一个很大的领域。
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刚才海航陈总也提到,企业应该增加社会责任感,老百姓对这一点对民企的看法不好,觉得他们应该扮演更大的社会责任,包括环境保护方面、企业的价值观方面不是非常的清晰,老百姓的观点对民企的看法还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民企应该尽快的扩大他们对自己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展望未来,最大的挑战是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白热化。企业领导如何应对竞争?64%的企业增加海外介入的数量,54%的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三分之一决定进行海外并购,我们做了很多研究,有66%的并购交易是失败的,所以民办企业要想有效的进行并购挑战非常大。当然还需要更多的外部环境的支持,需要获得更多资本的渠道,包括有更适合他们成长的政府、政策,还需要吸引更优秀的管理人才。
弘鸿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大家好。弘毅投资是联想控股旗下专事并购投资的成员公司,我们成立的时间不长,但正好赶上中国这一轮发展的大潮,做了一些投资,特别是在国企改制方面。作为一个做股权投资的实践者,大家知道,股权投资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帮助被投企业价值提升而实现我们的回报,股权投资基金是一个新生事物,这个市场不断地在发展,但了解这个运作模式的人并不多,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虽然做股东,有的时候做很重要的股东,甚至是控股股东,但基金本身并不直接参与日常管理,而是通过董事会、通过公司的架构治理,来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从而变成更有价值的公司。
先简短回顾一下我们国家企业的组成架构,我今天的分法不是学术性的分法,只是为了我下面讲话方便,大致用通常的做法,分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从一种所有制和架构,比如说国营工厂,通过20多年将近30年的不断改造,大多数已经建立了准或者是类似现代化企业的治理机构,比如股份制改造、董事会的治理,刚才周局已经介绍了引领这个潮流最新的实践。同时,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营企业做公司的时候不讲究治理,讲究做生意,做大做强,如果在高度市场化的环境里竞争而且取胜,所以,管理的效益和目标变得重要,也需求有符合他们实行的治理结构。
现在我们在实践中经常看到的,首先,国有企业发展得很好,有我们国家发展的基础,但今天主要是想从以后改善的角度来说。国有企业仍然存在着股东缺位的现象,股东缺位有很多对企业长治久安和竞争力不利的因素,比如说管理层在管理公司时,在中、短、长目标之间的平衡会有问题,如果他只关心他是不是能够下一届连任,他可能比较注重短期的利益而不是企业长期的发展。
治理结构也滞后于市场的一些要求,比如刚才周局长强调的风险管理,现在股市虚高,其中一个贡献力量就是国营企业用他们可以占有的资金进入股市,这个实际上是对整个经济的影响都有很负面的作用,特别是现在股市一高一低,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因素,给国家做治理带来一些不便的因素。但是就企业本身来讲,这个风险也是十分大的,所以,治理结构不严谨或者不是很规范,会有一些对企业长期的生存和竞争力有影响的地方。
国有企业里面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都心知肚明,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现在还没有找出更市场化、更系统的办法,就是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和股东利益一致化的问题。我以前是管企业的,股东想和管理层博弈,通常股东输。当然,我们可以说,我是国有企业,我可以用组织的手法把你干掉,但是你想想,企业生存的目的是为了给企业的股东、给它的员工,用它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创造价值,带来利益。把企业的领导人更换的过程也可能做了一件事,你要不听我的我可以管你,但是正好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就是企业的发展受到影响,所服务的对象也不应该受到影响,所以,不能简单的从谁管谁的角度,最重要的还是利益一致化。
民企也有问题,比如运作不规范导致的风险管理,现在民营企业发展很快,刚才鲍毅先生也有一些数字。但是民营企业也有很多风险,以前我觉得民营企业的战略管理不是特别的好,因为董事会基本上是一个人说了算,没有外家的有经验的人做指导,现在渐渐的变好,但是前面有很多兴旺发达的民企,但是很快大家总结出一个规律性的趋势,就是大起之后必有大落,比如挖煤挖出钱来之后想搞投资,但是他不懂得,他可以去搞投资,但是他会请会搞投资的人搞投资,但做老板做惯了,在煤方面投资,精力分散了,所以很多时候大落,随之而来变成规律性的事情。
这些事情都可以归属于治理和结构,从股权投资基金的实践来讲,我介绍一下我们的PE,它的历史也不长,只有30多年,它有一个大的生存背景。上世纪 60年代美国战后一片兴旺,很多企业发展起来挣很多钱,大的上市公司股权高度分散,管理层变了企业的主人,但是他们忘了真正的主人是他们的股东,所以,他们没有为回报股东最大化而工作。像AT&T是很典型的例子,管不了企业家,所以这个时候创造了很肥沃的土壤,PE应运而生,PE从一开始的概念来讲,希望集中股东和管理层说明几件重要的事情。刚才周局长讲的我们国家在央企里面做的外部股东的尝试,试图在做这些事情。
简练点说有几件事情:一是管理层经常从结构上能够知道或者有人告诉他你们是股东的代理人,如果不是股东的话,只是执行者和代理人。二是有专业的支持,股东会和董事会起这样的作用。三是在架构设计上力争让管理层变成股东,可以跟股东坐在一个椅子上。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非金融企业有兴旺的时候,有衰退的时候,我不想说这个贡献完全由PE做成,但是由于PE的做法,包括一些强硬的手段,实际上让所有的企业家和管理更关心他们在那儿为什么。
在中国PE刚刚发展也有很多成功案例,弘毅做国企改制很多,实际上把这几件事,股权基础、董事会治理和股东、管理层的利益一致化,通过股权、期权的方式保持统一,效果很好,现在只用三年做了中国最大的平板上市公司。
总结起来,公司的治理结构可以从股权的结构多元化做起,因为它会影响公司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还是企业家控制最大化。不光是要有这样的结构,还要有一个好的董事会,刚才几位嘉宾已经做了很多阐述,但是我还是想做一个重点的说明,最终让企业发展能够做的长治久安还是要靠把管理层的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到目前为止,各种各样的试验之后,管理层持股还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李纲:我讲的是关于竞争力的问题。 到底什么是竞争力?靠什么去竞争?
首先我们看一下,今天讨论这样一个题目,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下来讨论。我们是在百年不遇的大好时机的前提下,我这里有很多的PPT,实际上是想说明什么问题呢?在最近,很多中国企业在上市以后,市值已经在世界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领先地位,比如中国石油的市值已经超过了壳牌,再比如说中信证券已经比美林还大,中国工商银行比花旗、摩根、大通加起来还大,中国人寿比我们所知道的安联、苏黎士加起来还大,中国移动,我们每个人手上都有它的手机,它的市值比整个芬兰的证券市场的市值都大。
这些东西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振奋人心的信息,中国企业大起来了,走上了世界。这是不是代表有竞争力了?规模大当然好,有规模效应,有市场份额,但是在我们庆幸中国企业长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竞争力不只是一个规模,竞争力不只是说大了就有竞争力,因为竞争力本身是一种表现,表现一个公司的能力,而最终竞争力是要使一个公司基业常青。过去三年中,我们公司在全球研究6000家企业,就是在寻找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够基业常青,有持续的竞争力。当然,我们做这个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出一个排名榜,我们不公开最终我们认为哪些企业是高绩效的,而我们更多的是跟大家分享这些企业在哪些行业为什么是高绩效的。
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全球高绩效的企业都有这三个要素:
第一,非常明确的市场聚焦和定位。这一点刚才神华的凌文也讲到了,从神华的角度来讲,他们非常清楚他们是以煤为中心做大能源的定位。还有很多经典的全球例子,比如丰田的市场定位也非常清楚,它要做到一个价格合理、质量一流的汽车制造商。三星做手机,它比谁起步都晚,它做成功也是市场聚焦,要做中高端,不做低端。
第二,有一个独特的能力。这个能力不是简单的让人复制的能力,因为复制了以后,所有人都可以做,比如说本田,我们知道它的汽车,但它独特的能力是制造小型汽柴油发动机,所以,它才能不断的在竞争市场当中取得一个领先的地位。
第三,绩效的底蕴。这个词可能比较别扭一些,实际上是一个软实力,一个公司的软实力包括公司的信誉、文化、公司的治理结构、它的绩效管理和创新能力,这些东西都是不易被人家复制的,可以学它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很难学。我去过海航,跟陈总聊过,他们公司有非常强的公司文化。这三点是对任何一个企业需要能够有持续的竞争力必须考虑的。
我们的研究去年也推广到中国来,也研究了中国的企业,我们的研究范围当然是基于很多历史数据,所以我们只能够着重看已经上市的企业,而且已经上市了一段时间的企业。我们发现中国的企业总体讲起来,在刚刚这些方面,不管是高绩效还是普遍或者是一些低绩效的企业,中国的企业总体来讲,收入的增长都高于全球的同行,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跟中国现在的外部环境或者过去这些年的外部环境有关。但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盈利水平的问题,这个盈利水平不简单是年报上讲的利润率,这是一个投资的回报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总体讲起来,不管中国高绩效的企业,还是一般的平均值、低绩效的企业,都是远远的低于同行业的同行。
这就是我们的一个问题,中国企业要发展,要有竞争力,不能简单的寻求一个线性的发展历程,中国企业比较多的是先看收入增长,先把市场份额做大,然后再去考虑我怎么样来提高运营的效率、提高利润,再考虑怎么回报股东。当然,这是一个简单的比较抽象的线性的路径,比较多的企业是遵循这条路径的。我们同时也发现,中国的高绩效企业基本上把这三个东西线性的并行起来,把收入增长、利润增长、股东回报,同时考虑。
最后,我讲一下中国企业在过去这些年由于外部的环境、中国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中国的企业从本地企业变成全国性的企业,变成全球性的企业,经历了大概15年的历程,而美国的企业可能走过一个世纪,欧洲的企业也走过了几十年,日本、韩国的企业都走了二三十年,中国的企业走得非常快。走得非常快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能赢、一定有竞争力,而是我们怎样把这个长跑,接下去跑得赢,怎样在中国的市场以及在国际上,能够在竞争中取胜,还是要回到刚刚讲的问题,我们必须要从市场定位、独特能力和软实力三个方面同时着手。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院长张维迎:讲几个观点。第一,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什么。简单的说,企业是要创造价值,任何公司治理的设计必须有助于企业最大化它的价值。但是非常遗憾,现在有关公司治理的好多讨论,甚至一些法律,都集中在怎么分配价值,而不是创造价值。包括美国的萨班斯法案,过分的注重分配价值,防止偷钱,而没有多考虑怎么让人赚钱,我想这是不好的。这个观点不是我今天讲的,在这个法律一出来的时候就讲过。
第二,要让一个企业创造价值,从智力的角度有两大问题:一是怎么学好人,也就是领导企业的这个企业家;二是怎么调动人的积极性。任何一个公司的治理结构,一个董事会的组成,如果不能够选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执掌这个公司不能叫做一个好的治理结构。非常可惜,现在很多公司治理评比都在一些次要的指标上,包括信息披露是不是准确等等,而没有回归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这个公司是不是能选出来最好的领导人管理它。
第三,一个好的董事会是合而不同的董事会。“合”指的是这个公司所有的董事会成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有一些基本的价值理念是大家共同认同的,但是他们的专业素质、思考问题的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董事会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应该是全体一致同意的,如果一个董事会的决议,在投票的时候有60%的人同意,40% 的人不同意,这个董事会如果经常是这样,绝对不是一个好的董事会。一个有效的董事会运作最后通过一个讨论达成一致。一个好的董事会绝对不能成为一个互相掣肘、勾心斗角的董事会,如果有这样的董事会,也许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阻挡这个公司,但绝对不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董事会。
第四,董事会的意思是按照一个投票的规则,但是董事会必须有一定的主导力量,谁来主导这个董事会?我想谁在执掌这个公司的运作,谁就应该是这个董事会的主导力量。如果在董事会当中,比如董事长或者CEO,如果董事长不在公司的日常运作的话就是CEO,不能够具有很强的领导力,在董事会上说的话,很多事情都没法算数,这也不是一个好的董事会。现在公司治理的讨论有一个误区,就是小股东总是对的,这个观点本身是错的,好多的小股东是很有问题的,我们需要企业,有些企业家看问题比别人看得远,更深谋远虑,更有决策力,如果每一个小股东,或者他的意见都是对的话,确实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企业家也不需要企业,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出了小小的钱,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发言权,就胡说八道,最后这个公司过分听他们的意见,就没有办法运作。
第五,产权制度对公司治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我认为是公司治理的基石,没有一个好的产权制度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公司治理,这一点我仍然认为国有企业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有一个持续、有效的公司治理。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一下国有企业背后一整套人事任免的运作,大家可能会同意我的观点。
有一个现实的例子,我曾经两次曾经国资委组织的大中企业的高层领导的选拔,主要是公开选择副总。在选中远集团副总的时候,选择委员会里面有中青旅的老总,中青旅的老总问我,张教授,我有一个问题,我说什么问题?他说应该选一个好人还是选一个坏人?我说为什么有这样的问题?选一个好人对不起我的股东,因为他是我的竞争对手,我选一个坏人对不起党,因为党让我们来选人。所以表明我们在任命的过程中,对公司董事或者对选人方面的基本诚信责任的冲突没有认识清楚,一个董事不可以同时坐在与他的股东利益冲突的位置上,但我们现在国有企业的任命仍然当做干部任命,而不是真正按照公司的有效治理来做。特别是好多情况下,没有办法坚守公司诚信要求,而我并没有看到这个东西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任何根本性的改变。
第六,回归一个基本的主题,公司是一个合同,是一个契约,是当事人为了最大化价值而签订的一个契约。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把公司治理的大量问题留给当事人本身,给他们更多的自由的签约权利,而不应该把大量的权力收归于政府和立法机构,但是非常遗憾,现在好多的讨论,好象把公司治理变成政府的问题、变成法律的问题,如果这样下去,我觉得公司可能不是在创造价值。
❺ 股权融资前有必要做审计吗
您好! 如果投资方确认对您项目有投资意向,一般是会对您项目进行尽职调查,再决定投资的。尽职调查包括业务、财务和法律几个方面。业务方面包括用户历史、商业模式、收入结构和利润、竞争分析、用户调研、财务预测等;财务调查就会聘请专业的会计事务所,但如果您的项目是很早期,轻资产、暂时没有多少营收的化,很多时候就没必要请会计师来做,直接把三个报表和所有单据(理论上)都过一遍,和审计比较类似;法律调查的话都有基本的模板,公司没多少法律风险的话,基本ok。如果您的项目是有股权融资打算,暂时还没有意向投资人的话,其实可以把项目全部理一遍,形成一个逻辑通畅、内容充分的商业计划书,这样投资人对您的项目有一个直观的基本的了解。这个可以找专业的融资信息服务平台来帮忙做的。
❻ 在国内顶尖律所工作是种什么体验
在国内顶尖律所工作的体验是:
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上,能做到好的项目,给你最好的锻炼机会
拥有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让你快速掌握扎实的业务能力
较少的内耗
工作很累
良好的办公环境
收入颇丰
律师事务所
它在规定的专业活动范围内,接受中外当事人的委托,提供各种法律服务;负责具体分配和指导所属律师的业务工作;根据需要,经司法部批准,可设立专业性的律师事务所,有条件的律师事务所可按专业分工的原则在内部设置若干业务组。
律师事务所原则上设在县、市、市辖区,各律师事务所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有合伙制律师事务所,也有律师个人开办的个人所,律师合作开办的合作制律师事务所。前者与法律顾问处的性质相同,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后者是在改革、开放中新出现的,实行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它们从事的法律服务内容没有什么区别。
合伙律师事务所可以采用普通合伙或者特殊的普通合伙形式设立。
合伙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按照合伙形式对该律师事务所的债务依法承担责任。
❼ 国有企业收购非国有企业股权要做审计和评估吗
国有企业并购不管是海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都是需要经过资产评估的。